:::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新戲劇研究(1965~1980)
作者:陳美美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系
指導教授:馬森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臺灣新戲劇諷刺喜劇荒謬劇場史詩劇場宗教劇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1
二十世紀的六O年代對臺灣而言是一個社會轉型起跑的年代。國內政局逐漸安定,經濟、社會也日趨穩定發展,但反共復國國策仍使思想、言論受到高度的箝制,創作自由自也受到極大的限制,這促使知識份子與作家們努力尋求逸出的管道,自西方引進新的文藝思潮與創作方法正是他們寄予希望的目標。《自由中國》、《文學雜誌》、《現代文學》、《歐洲雜誌》與《劇場》一脈相承正標記著這樣的一條尋求思想、言論與創作自由的脈絡,而創刊於六O年代的《現代文學》、《歐洲雜誌》與《劇場》同時也是臺灣重新自西方引進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的重要雜誌,這即是馬森所謂「第二度西潮」進入臺灣的主要內涵。1965年姚一葦選擇布萊希特「史詩劇場」既西方現代、又中國古典的創作方法,以《孫飛虎搶親》一舉成功地開創了臺灣現代戲劇的新氣象。此後各項中國傳統藝術的因子紛紛被融入於以古典與現代西方戲劇手法所創作的作品之中,成為一股嘗試為臺灣現代戲劇創造新貌的風潮。馬森受荒謬劇啟發所創作一系列具有荒謬氣息的獨幕劇、張曉風以史詩劇場手法創作的宗教散文詩劇與黃美序以諷刺喜劇的手法創作的意念劇等,皆對六、七O 年代臺灣現代戲劇由擬寫實反共劇走向與西方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同步的反寫實戲劇有重要貢獻。他們的實驗精不僅影響及八O年代以後的臺灣劇作家,更隨著大陸重啟西潮而擴大了他們的影響力。
(一) 中文書目
(甲) 劇本
李國修 1992:《莎姆雷特》,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李國修 1993:《三人行不行-1》,臺北:周凱劇場
李國修 1993:《救國株式會社》,臺北:周凱劇場
李國修 1994:《徵婚啟事》,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李國修 1995:《西出陽關》,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國修 1995:《三人行不行:Ho!三岔口》,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金士傑 2003:《金士傑【劇本I】》、《金士傑【劇本II】》、《金士傑【劇本III】》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姚一葦 1978:《傅青主》,臺北:遠景出版社
姚一葦 1987a:《姚一葦戲劇六種》,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
姚一葦 1987b:《我們一同走走看——姚一葦戲劇五種》,台北:書林出版公司
姚一葦 1993:《X小姐/重新開始》,台北,麥田出版社
馬 森 1978:《馬森獨幕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馬 森 1987:《腳色—馬森獨幕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馬 森 1996:《腳色—馬森獨幕劇集》,台北:書林出版公司
馬 森 1997:《我們都是金光黨․美麗華酒女救風塵》,台北:書林出版公司
馬 森 2001a:《陽台》,載台北:《中外文學》30卷1期,2001年6月
馬 森 2001b:《窗外風景》,載台北:《聯合文學》201期,2001年7月
馬 森 2002:《蛙戲》,載台北:《自由時報․副刊》,2002年5月19、20日
馬 森 2009:《雞腳與鴨掌》,載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5卷7期,2009年3月
徐 訏 1993:〈鵲橋的想像〉,收入《無題的問句》,香港:夜窗出版社
曹 禺 1936:《雷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張曉風 1976:《曉風戲劇集》, 台北:道聲出版社
張曉風 2007:《曉風戲劇集》 台北:九歌出版社
黃美序 1988:《楊世人喜劇》 台北:書林出版公司
賴聲川 1999:《賴聲川:劇場》(四冊),臺北:元尊文化出版公司
(乙) 專著
王國維 1996:《宋元戲曲考》,台北:藝文印書館
王岳川等編 1992:《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欽峰 2001:《后現代主義小說略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部
王友輝 2003:《姚一葦》,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石光生 2008:《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臺北:書林圖書公司new window
布羅凱特著 胡耀恒譯 1974:《世界藝術欣賞》,台北:志文出版社
弗雷德里克‧杰姆遜著 唐小兵譯 1987:《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西安:陜西大學出版社
布萊希特 1984:《布萊希特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部
布萊希特 1990:《布萊希特論戲劇》,上海:中國戲劇學院
田 禽 1994:《中國戲劇運動》,上海:商務印書館
田本相 1993:《中國現代比較戲劇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田本相 1998:《中國話劇》,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石婉舜 2003:《林摶秋》,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石光生 2004:《馬森》,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石光生 2008:《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臺北:書林書版公司new window
朱立元 1999:《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亞里斯多德著 陳中梅譯 2001:《詩學》,台北:商務印書館
佛克馬‧伯頓斯編 王寧等譯 1986:《走向後現代主義》,台北:淑馨出版社
宋春舫 1923:《宋春舫論劇》第一集,上海:中華書局
呂訴上 1961:《台灣電影戲劇史》,臺北:華銀出版部new window
李皇良 2003:《李曼瑰》,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歐梵 1996:《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邱坤良 1992:《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北:自立晚報new window
吳靜吉編 1982:《「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台北:遠流出版社
吳若、賈亦棣 1985:《中國話劇史》,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new window
阿 英 1959:《晚清戲曲小說目》,北京 : 中華書局
金明瑋 2004:《張曉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范文瀾 2000:《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胡頌平 1984:《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洪 深 1935:《中國新文學大系‧戲劇集》,上海:良有圖書公司
郁達夫 1982:《郁達夫文集》,香港:三聯書店
柯慶明 2000:《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出版公司new window
姚一葦 1992:《戲劇原理》 台北:書林出版社new window
姚一葦 1984:《戲劇與文學》,臺北:遠景出版社new window
紀蔚然 2006:《現代戲劇敘事觀:建構與解構》 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施懿琳、中島利郎、下村作次郎、黃英哲、黃武忠、應鳳凰、彭瑞金合著 2003:《台灣文學百年顯影》,臺北:玉山社
馬 森 1985:《馬森戲劇論集》,台北:爾雅出版社
馬 森 1991a:《當代戲劇》,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馬 森 1991b:《三個不能滿足的寓言》節目冊
馬 森 1994:《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馬 森 1997:《燦爛的星空—現當代小說的主潮》,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馬 森 2000:《孤絕》,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高稟庸 1984:《南開話劇運動史料》,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孫慶升 1994:《中國現代戲劇思潮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陸潤棠、夏寫時合編 1988:《比較戲劇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焦 桐 1990:《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台北:台原出版社
舒暢編 1938:《現代戲劇圖書目錄》,漢口:現代戲劇圖書館
郭沫若 1928:《文藝論集‧自然與藝術》 上海:光華書局
郭沫若 1979:《學生時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陳白塵、董健主編 1985:《中國現代戲劇史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陳明台 1987:《屋頂上的狂人》,臺北:圓神出版社
陳芳明 2002:《後殖民臺灣》,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陳若曦 2008: 《堅持.無悔 — 陳若曦七十自述》,臺北:九歌出版社
梁淑安編 1988:《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戲劇卷(1919~194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曾顯章 2003:《張維賢》,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愛華 2001:《中國早期話劇與日本》,湖南:岳麓出版社
黃 仁 2002:《台北市話劇史九十年大事紀》,臺北:亞太圖書公司
黃美序 1980:《幕前幕後台上台下》 台中:學人文化事業公司
黃美序 1989:《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戲劇卷》,台北:九歌出版社
葉石濤 1987:《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
葉渭渠、唐月梅 1999:《日本文學史(現代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劉明正、張黎合譯 1984:《布萊希特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彭小妍主編 1998:《楊逵全集》,台南:文化保存籌備處
楊 渡 1994:《日據時期的新劇運動 1923~1936》,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楊碧川 1997:《台灣歷史詞典》,臺北:前衛出版社
蔡源煌 1998:《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
鍾明德 1989:《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鍾明德 1995:《現代戲劇講座: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 你也可以打通任督二脈》,台北: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鍾明德 1999:《臺灣小劇場運動史:1980~89》,台北:揚智出版社
鍾 喬 2003:《簡國賢》,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薛化元 1996:《《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臺北:稻香出版社new window
龍應台 1985:《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出版社
羅 青 1993:《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學生書店
顧乃春 2005:《現代戲劇論集》,臺北:柏室科技藝術出版公司
顧乃春 2006:《黃美序》,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顧乃春 2007:《現代戲劇論集:發展論、作家論、演出論》, 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叢靜文 1973:《當代中國劇作家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74:《臺灣史話》,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二) 中文篇目
(甲)論文暨評論
王錫茝 1980:〈實驗劇展觀後感〉,《幼獅文藝》第323期,頁164
王凌莉 2000:〈華文藝術節搬演《x小姐》/演員即興發展姚一葦的荒謬劇〉,7月10日《自由時報》第40版
王淳美、郭澤寬 2002:〈台灣現代戲劇大事紀要(1900~2001)〉,收入馬森《臺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宜蘭:佛光大學出版部,頁163~238
王學振 2007:〈《新青年》與中國現代戲劇〉,《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月號,頁50~56
天 藍 2007:〈《黑奴籲天錄》:喚醒國人獨立之魂〉,北京:《新京報》,4月7日
田 禽 1944:〈三十年來戲劇翻譯之比較〉,收入《中國戲劇運動》,上海:商務印書館,頁105~110
田本相 2004:〈論中國話劇的現實主義傳統〉,「紀念中國話劇運動九十周年研討會」論文
司徒衛 1960:〈泛論自由中國的小說〉,收入《書評續集》,臺北:幼獅圖書公司,頁127~134
《幼獅文藝》 1980:〈第一屆實驗劇展座談會發言紀錄〉,《幼獅文藝》323期
朱 俐 2003:〈馬森獨幕劇演出的哲理性與趣味性〉,收入龔鵬程編《閱讀馬森—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合文學,頁185~206
朱棟霖、張英 1985:〈現代戲劇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轉引自田本相2004〈論中國話劇的現實主義傳統〉,「紀念中國話劇運動九十周年研討會」論文
朱雙一 2000:〈《自由中國》與台灣自由人文主義文學脈流〉,收入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頁75~106
江寶釵 2005:〈重省五O年代臺灣文學史的詮釋問題─一個奠基於「場域」的思考〉,《東華漢學》第3 期, 頁319-347new window
宋春舫 1923:〈德國之表現派戲劇〉,收入《宋春舫論劇》第一集,上海:中華書局,頁75~83
李曼瑰 1972:〈《武陵人》的演出與基督教團契〉,12月30日《中央日報》
李元貞 1980 :〈試評《傻女婿》劇本〉,原載《第一屆實驗劇展特刊》,收入《楊世人喜劇》,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353~356
李歐梵 1996:〈台灣文學中的「現代主義」和「浪漫主義」〉,收入《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出版公司,頁175~190
李瑞騰 1988:〈張道藩先生「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試論〉,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6卷1期new window
何懷碩 1973:〈矯情的武陵人〉,2月14日至17日《中央日報》
佚 名 1980:〈論戲劇彈詞之有關於地方自治〉,收入《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下),臺北:華正出版社,頁274~276
林克歡 1995:〈大陸舞台上的臺灣話劇〉,原刊《表演藝術》28期,收入《消費時代戲劇》,臺北:書林出版公司,頁26~35new window
林克歡 1998:〈姚一葦先生和他的《紅鼻子》〉,收入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339~348
林克歡 1998:〈讓我們重新開始〉,收入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69~72
林克歡 2005:〈黃美序和他那一代人的戲劇夢〉,收入《消費時代的戲劇》,臺北:書林出版公司,頁157~163new window
林湘華 2003:〈「我」詢問,故「我」存在—試析馬森「花與劍」〉,收入
龔鵬程編《閱讀馬森—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
合文學,頁227~245
林偉瑜 2003:〈中國第一位荒謬劇場作家—兩度西潮下六O年代至八O年
代初期的馬森劇作〉,收入龔鵬程編《閱讀馬森—馬森作品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合文學,頁207~226
林安英 1997:〈姚一葦戲劇美學初探—以「訪客」「重新開始」為例〉,《雲漢學刊》第4期,頁77-94new window
吳沃堯 1980:〈雜說〉,收入《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下),台北:華正出版社,頁418~419
胡 適 1918:〈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新青年》第4卷第4號,東京:汲古書屋(影印本),頁343~360
胡 適 1918:〈易卜生主義〉,《新青年》第4卷第6號,東京:汲古書屋(影印本),頁575~593
胡 適 1958:〈中國文藝復興運動〉,收入《胡適演講集》,臺北:胡適紀念館, 頁365~393
胡 適 1958:〈中國文藝復興‧人的文學‧自由的文學〉,《文壇》2,頁7~11
胡愈之 1920:〈近代文學上的寫實主義〉,《東方雜誌》第17卷第1號,頁71~74
胡錦媛 2001:〈共同詩學:中國/布萊希特「疏離劇場」的再思〉,《當代》164期,頁48~59
洪 深 1929:〈從中國的新戲說到話劇〉,原載《現代戲劇》1卷1期,收入梁淑安編《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戲劇卷(1919~194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6~22
洪 深 1935:《中國新文學大系‧戲劇集.導言》,上海:良有圖書公司,頁1~99
柯慶明 2000:〈六十年代現代主義文學?〉,收入《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出版公司,頁389~460new window
姚一葦 1965:〈《孫飛虎搶親》後記〉,載《現代文學》第27期,頁153~155
姚一葦 1978:《傅青主‧自序》 臺北:遠景出版社,頁1~8
姚一葦 1979:〈一個實驗劇場的誕生〉,《現代文學》復刊第8期,頁239~244
姚一葦 1965:〈《劇場》第一次演出的短評〉,《劇場》第4期,頁271~273
姚一葦 1994:〈後現代劇場三問〉,《中外文學》第271期,頁6~11new window
姚一葦 1995a:〈命運的對抗—關於《申生》的對話錄〉,收入《戲劇與人生—姚一葦評論集》,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61~67
姚一葦 1995b:〈我寫《傅青主》〉,收入《戲劇與人生—姚一葦評論集》,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37~42
姚一葦 1995c:〈人生之「境」—關於《傅青主》〉,收入《戲劇與人生—姚一葦評論集》,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43~48
姚一葦 1995d:〈旅館、過客、縮影世界—一葦先生談《紅鼻子》〉,收入《戲劇與人生—姚一葦評論集》,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49~54
姚一葦 1995e:〈《申生》小識〉,收入《戲劇與人生—姚一葦評論集》,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59~60
姚一葦 1995f:〈命運的對抗—關於《申生》的對話錄〉,收入《戲劇與人生—姚一葦評論集》,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61~67
俞大綱 1998:〈舞台傳統的延伸—讀姚一葦《碾玉觀音》劇本抒感〉,收入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313~319
俞大綱 1998:〈由《一口箱子》演出引發的個人感想〉,收入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358~360
紀蔚然 1998:〈古典的與現代的—姚一葦戲劇藝術〉,國立藝術學院「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論文
柯慶明 2003:〈學院的堅持與局限——試論與台大文學院相關的三個文學雜誌〉,「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亮 軒 1975:〈新出土的古玉〉,收入《曉風戲劇集》,台北:道聲出版社,頁402~413
亮 軒 1987:〈看《馬森獨幕劇集》〉,收入《腳色—馬森獨幕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258~283
耐 霜 (張維賢) 1954:〈臺灣新劇運動述略〉,《臺北文物》第3卷2期,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馬 森 1976:〈文學與戲劇-「馬森獨幕劇集」序〉,《腳色—馬森獨幕劇集》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15~33
馬 森 1982:〈話劇的既往與未來〉,收入《馬森戲劇論集》 台北:爾雅出版社,頁191~206
馬 森 1984:〈為曉風的戲劇定位—序《曉風戲劇集》〉,收入《曉風戲劇集》 台北:九歌出版社,頁29~34
馬 森 1985:〈中國現代小說與戲劇中的「擬寫實主義」〉,《新書月刊》第19期,頁14~20
馬 森 1987:〈腳色式的人物〉(新版序),《腳色—馬森獨幕劇集》,台
北:聯經出版公司,頁1~14
馬 森 1990a:〈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從臺灣的舞台發展說起〉,收入《臺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頁182~195
馬 森 1990b:〈演員劇場與作家劇場〉,《中外文學》第19卷第5期,頁67~86
馬 森 1991a:〈虛實悲喜是人生:評《紅鼻子》〉,收入《當代戲劇》,台北:時報出版公司,頁167~175
馬 森 1991b:〈貪心的《台灣第一》—馬森v.s.黃碧端〉,收入《當代戲劇》,台北:時報出版公司,頁204~211
馬 森 1992:〈序《莎姆雷特》〉,收入李國修《莎姆雷特》,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1~6
馬 森 1994:〈對「後現代主義劇場」的再思考與質疑〉,原載《中外文學》第22卷第7期,收入《台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宜蘭:佛光出版部,頁121~128
馬 森 1996a:〈任督二脈是否已經打通?—評《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原刊《中外文學》第24卷第8期,收入《台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宜蘭:佛光出版部,頁129~134
馬 森 1996b:〈八O年以來的臺灣小劇場運動〉,原刊《中外文學》第24卷第12期,收入《台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宜蘭:佛光出版部,頁97~108
馬 森 1997:〈鄉土 vs.西潮—八O年代以來的台灣現代戲劇〉,收入《臺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宜蘭:佛光出版部,2002,頁45~64
馬 森 1999a:〈二度西潮的弄潮人—論姚一葦《姚一葦》劇作六種〉,收入《臺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宜蘭:佛光出版部,頁33~43
馬 森 1999b:〈二十世紀的台灣現代戲劇〉,原刊《文訊》雜誌11月號,收入《台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宜蘭:佛光出版部,頁11~31
馬 森 2000:〈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灣「新戲劇」以來的美學商榷〉,原刊《聯合文學》第16卷11期,收入《台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宜蘭:佛光出版部,頁135~158
馬 森 2002:〈從話劇到歌舞劇的《蛙戲》〉,7月1日《中國時報.副刊》
馬 森 2003:〈現代主義文學在台灣—二度西潮的美學導向〉,私立東海大學中文系主辦「戰後台灣文學思潮-以五、六O年代為主」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馬 森 2007:〈突破擬寫實主義的先鋒:論姚一葦劇作的戲劇史意義〉,載《戲劇學刊》第6期,頁7~19
馬 森 2009:〈臺灣實驗戲劇〉,收入張仲年編《中國實驗戲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92~235
殷海光 1979: 〈致張灝〉,收入《殷海光先生文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頁1335~1343
袁荻湧 2007:〈略說清末民初的戲曲改革〉,《文史雜誌》第4期
凌叔華 1958:〈談看戲及倫敦最近上演的名劇〉,《文學雜誌》第4卷第6期,頁17~25
唐文標 1973:〈天國不是我們的—評張曉風的《武陵人》〉,《中外文學》1卷8期,頁36~56new window
容 之 2007:〈中國話劇一百年—說不盡酸甜苦辣滄桑史〉,《黃花崗選刊》
夏志清 1958:〈文學.思想.智慧〉,收入《愛情.社會.文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頁19~29
夏志清 1976:〈陳若曦的小說〉,收入《新文學的傳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頁209~233
夏濟安 1957:〈舊文化與新小說〉,收入1974《夏濟安選集》,台北:志文出版 社,頁1~12
許南村(陳映真) 1965:〈現代主義底再出發—演出〈等待果陀〉底隨想〉,《劇場》第4期,頁268~271
許俊雅 2002:〈回首話當年——論夏濟安與《文學雜誌》〉(上)、(下),《華文文學》2002年第6期、2003年第1期
徐學、孔多 1994:〈論馬森獨幕劇的觀念核心與形式獨創〉,載廈門:《台灣研究集刊》1月號
徐錦成 2003:〈馬森近期戲劇(1990~2002)的變與不變—一篇概論〉,收入龔鵬程編《閱讀馬森—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合文學,頁245~262
莊永明 2000:〈臺灣新劇第一人 張維賢〉,《臺灣百人傳》1, 臺北:時報文化公司,頁225-248
梅家玲 2006:〈夏濟安、《文學雜誌》與臺灣大學——兼論臺灣「學院派」文學雜誌及其與「文化場域」和「教育空間」的互涉〉,《臺灣文學研究集刊》創刊號,頁1~33new window
梁啟超 1980:〈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收入《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台北:華正出版社,頁405~409
陶曾佑 1980:〈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鄭振鐸《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下),台北:華正出版社,頁420~421
陳玲玲 1978:〈我們曾經一同走走看!──記實驗劇展〉,《文訊》第31期,頁98-109
陳玲玲 1993:〈從崔寧碾的兩座玉觀音探尋藝術的本質和功能〉,收入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335~338
陳玲玲 1998:〈悲愴的妖姬──談《申生》‧探驪姬〉,收入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353~355
陳芳明 2001:〈台灣文學史: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第17卷第10期,頁136~148
陳芳明 2002:〈臺灣現代文學與五○年代自由主義傳統的關係——以《文學雜誌》為中心〉,收入《後殖民臺灣》,臺北:麥田出版公司,頁173-196
陳雨航 1984:〈馬森的旅程〉,《新書月刊》第9期,頁21~28
陳傳興 1998:〈x,一個雙關的道德劇〉,國立藝術大學「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
張 健 1998:〈姚一葦戲劇的一正一反〉,收入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298~302
張 健 1998:〈讀《碾玉觀音》〉,收入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320~324
張曉風 1974a:〈一塊玉的故事〉,收入於《曉風戲劇集》,台北:九歌出版社,頁234~237
張曉風 1974b:〈堅持玉的人—《和氏璧》作者張曉風女士訪問〉,原刊《宇宙光》雜誌1974年11月號,收入《曉風戲劇集》,台北:道聲出版社,頁414~423
張維賢 1954:〈我的演劇回憶〉,《臺北文物》第3卷2期,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張明亮 2001:〈朝朝暮暮,陽台之下──讀馬森短篇小說《孤絕.陽台》〉,《聯合文學》第195期,2001年1月,頁111~114
曹 明 1998:〈觀照人生 關注現實—漫談姚一葦的歷史劇與現代劇〉,收入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303~310
傅斯年 1918:〈再論戲劇改良〉,載《新青年》5卷4號,東京:汲古書屋(影印本),頁389~400
黃美序 1988:〈《腳色》的特色—評馬森《腳色》〉,《聯合文學》第41期,頁196~198
黃美序 1989:〈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戲劇卷序〉,《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戲劇卷》,台北:九歌出版社,頁3~27
黃美序 1994:〈細讀〈抵拒性後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的抵拒〉〉,《中外文學》第271期,頁78~80new window
黃美序 1998:〈姚一葦戲劇中的語言、思想與結構〉,收入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262~297new window
黃美序 2007:〈臺灣現代戲據的發展〉,香港第六屆華文戲劇節「華文戲劇百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
舒 可 2007:〈中國話劇:市民與主義的起點〉,《三聯生活周刊》第1430期
彭耀春 2000:〈馬森對話劇現實主義傳統的超越與回歸〉,載江蘇:《懷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
彭耀春 2003:〈馬森戲劇集《腳色》淺論〉,載《華文文學》第4期
彭鏡禧 1998:〈《紅鼻子》戲中戲〉,收入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349~352
飯塚容 2007:〈從《杜司克》到《熱血》與《熱淚》—中日兩國早期話劇界對一部法國劇的改編〉,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年第2期,頁3~25
楊 逵 1998:〈談街頭劇〉,4月19日《自立晚報》,收入彭小姸主編《楊逵全集》,台南:文化保存籌備處
楊宗翰 2001:〈《文學雜誌》與臺灣現代詩史〉,《臺灣文學學報》第2期new window
褚昱志 1991:〈五O年代的《文學雜誌》與夏濟安〉,《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第4期,頁68-76
劉大任 1965:〈演出之後〉,《劇場》第4期,頁267~268
鄭明娳 1994:〈當代臺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當代臺灣政治文學研討會」論文
鄭樹森 1998:〈淺談姚一葦的《X小姐》〉,收入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371~372
鄭芳雄 2001:〈從杜柏林的小說談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淵源〉,《當代》第164期,頁10~19
蔣維國 1998:〈傳統的延伸與現代意識的滲透──論姚一葦戲劇創作的藝術取向〉,國立藝術大學「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
龍應台 1983:〈燭照《夜遊》〉,收入《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出版社,頁21~32
龍應台 1984:〈孤絕的人—評馬森《孤絕》〉,收入《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出版社,頁33~49
簡志信 1965:〈第七個夢〉,《劇場》第4期,頁274~275
鍾明德 1994:〈抵拒性後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的抵拒:台灣第二代小劇場的出現和後現代劇場的轉折〉,《中外文學》第269期,頁106~135new window
應鳳凰 1997:〈《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灣》,第26期,頁236~269
聶華苓 2004:〈雷青天〉,收入《三生三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頁141~151
羅龍治 1973:〈迷路的黃道真〉,1月9日《中央日報》
羅 青 1978:〈張曉風《第五牆》讀後〉,《書目書評》第64期
羅 青 1983:〈天堂地獄你我他〉,原刊《中央日報》6月7日,收入《楊世人喜劇》,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343~348
顧乃春 1988:〈〈楊世人的喜劇〉:古典性與現代性〉,收入《楊世人喜劇》,台北:書林出版公司,頁349~352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1954:〈北部新文學‧新劇運座談會〉,《臺北文物》第3卷第2期
《文學雜誌》第1卷第1期(民45年9月)至第8卷第6期(民49年8月)
《現代文學》第1期(民49年3月)-第51期(民62年9月);復刊第1期(民66年7月)-第22期(民73年3月)

(乙)學位論文
于善祿 1996:〈變與不變:一九七O田代臺灣現代戲劇研究〉,臺北: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淳美 2005:〈臺灣戒嚴前期的《中華劇集》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石婉舜 2002:〈一九四三年台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
林純芬 2003:〈張深切及其劇本研究〉,臺中: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侯作珍 2003:〈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臺北: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胡馨丹 2004:〈中國現代戲劇的「寫實」與「擬寫實」問題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筱薇 2004:〈臺灣現代主義思潮之出發——以《自由中國》、《文學雜誌》為分析場域〉,臺南:成功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
郭孟寬 1996:〈七零年代劇場開拓者—張曉風與基督教藝術團契〉,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振富 1989:〈臺灣光復初期的戲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雲青 1990:〈張曉風戲劇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網路資料
田本相 2007:〈春柳社的地位和影響〉,北京:中國網‧專家博客‧田本相—tianbenxing,http://blog.china.com.cn/art/show.2007.4.18
張雅淳 2006:〈張維賢〉,《臺灣大百科全書》,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石婉舜 2006:〈林摶秋〉,《臺灣大百科全書》,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張家豪 2006:〈厚生演劇研究會〉,《臺灣大百科全書》,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時代閱讀、閱讀時代》(Explication, Translation, and Information of TIME Magazine)March 27, 2006, P64 ,http://blog.yam.com/timecritic/article/5848544

(四)英文書目暨篇目
Even-Zohar,Itamar 1979“Ploysystem Theory”Poeties Today 1990a 11.1:9~26
Even-Zohar,Itamar1975“Laws of literary Interference”1990b11.1:53~72
Eysteinsson, Astradur 1990:The Concept of Modernism,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Hassan, Ihab 1971:The Dismemberment of Orpheus: Toward a Postmodern Litera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meson, Fredric 1967:“The Ideology of the Text”,Salmagundi, No.31~32:204~246
Lyotard Jean-François 1989:“Defining the Postmodern”, in Postmodernism, ICA Documents,pp7~10
Schlueter, June 1984:“Theater”, in Trarachtenberg, Stanley (ed): The Postmodern Moment: A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Innovation in the Arts, Westport and Press,pp.209~228
McGlynn. Fred(1990): “Postmodernism and Theratre”in Silverman Hugh J.(ed.):Postmodernism-Philosopghy and the Arts,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pp137~14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