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戒嚴前期的《中華戲劇集》研究
作者:王淳美
作者(外文):Chun-Mei Wang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石光生
江建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通俗劇台灣戒嚴時期傳統話劇反共劇《中華戲劇集》佳構劇Well-Made PlayTraditional Spoken-DramaThe Collection of Chinese Spoken-DramaThe Period of Martial Laws in TaiwanAnti-Communism PlaysMelodram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7
台灣戒嚴前期的《中華戲劇集》研究
論文提要
本論文架構分為六章,茲將各章大意,分述於下:
第一章「緒論」:首述本文的研究動機與主題背景,次敘相關領域的既有研究成果。繼則闡述研究方法:包括國家機器掌控文化霸權,以及分析劇作要素的理論觀點。末則說明《中華戲劇集》的內容,以及論文架構。
第二章「戒嚴前期的現代戲劇」:本章首述戒嚴政體下的文藝政策,次敘50年代「戰鬥文藝」的組織與刊物趁勢而興,影響當代文壇。繼則說明政府積極扶植下的當代劇壇概況,次則敘述大陸傳統話劇移植台灣後的劇型特色,再則指出現代劇壇的困境與劇運概況;末則以現代戲劇文學的出版情形作結。
第三章《中華戲劇集》之反共劇:該劇集收錄有二十部反共劇。本章擬析論戒嚴前期思想受到控制的戲劇界,在反共劇劇本中呈現何種思想意識型態;次則評述反共劇的藝術表現形式,探討劇中情節、結構與人物角色形象的塑造、舞台語言修辭等,以及提出反共劇的評等、與其由盛轉衰的變化因果。
第四章《中華戲劇集》之歷史劇與古裝劇:該劇集收錄有九部歷史劇與五部古裝劇。本章從抗戰時期左翼運動藉由歷史劇「以古諷今」,說明歷史劇具有以古事抒發作者情志的功能。次則評析該劇集所收歷史古裝劇的主題思想、人物語言、表現形式、劇作評等與藝術風格。
第五章《中華戲劇集》之時代劇與兒童劇:該劇集收錄有二十九部時代劇與四部兒童劇。本章除分析時代劇所彰顯或隱含的思想精神與戲劇藝術的表現手法外,並及方興未艾的兒童劇析論,與兒童劇運的發展初始概況。
第六章「結論―承先啟後的《中華戲劇集》」:本章先就戒嚴下「順應與逆離」於國府文化霸權的戲劇主題,以及通俗佳構話劇傳統的「沿襲與突破」等兩方面,提出總結。其次,總論《中華戲劇集》的劇作與劇作家,並對該劇集選本的優缺提出評論。末則總論《中華戲劇集》在台灣戲劇史的定位。
主論文後附有三種附錄:附錄一是《中華戲劇集》所收六十七部劇作的劇情摘要。附錄二是《中華戲劇集》所收四十二位劇作家小傳。附錄三是「台灣現代戲劇文本出版一覽表(1924~1971)」。此外,還有二十九張附圖,以供參考。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evaluate The Collection of Chinese Spoken-Drama in the first half period of Martial Laws in Taiwan (1949-1971) with the clues from the evidences seen in the development of dramatic literature in this country. In other word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examine the traditional spoken-drama prevailing mainly in the 1950s and 60s, the so-called “Anti-Communism Era,”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dramatic literature of the period has been criticized as meaningless and lack of artistic style due to political-dominant themes.
 The study contains six chapters. Introduction serves as background of the collection and the applied theories.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drama under the martial laws. The five types of spoken-drama in this collection are plays of anti-Communism, history and old fashion, modern events and children, which are analyz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chapters, exploring their thematic meanings and artistic styles. The sixth chapter is conclusion, which explains the significant role played by The Collection of Chinese Spoken-Drama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drama.
 Appendix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abstracts from the sixty-seven plays are provided in the first part, followed by brief biographies of the forty-two playwrights.
And the third part contains the list of modern plays published in Taiwan. Twenty-nine pictures a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參考文獻

說明:
1.本論文所引用與參考書目的編排,分類為「現代戲劇文本」、「戲劇相關論著」、「其他一般論著」、「學位論文」、「期刊報紙暨研討會論文」、「政府研究報告」、「田野調查」等七項,依序排列。

2.各分項中的排列次序,係依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現代戲劇文本

王方曙(王靜芝),《樊籠》,台北:反攻出版社,1951年1月。

王生善,《中國人—王生善戲劇精選》,台北:全年代出版社,1996年7月。

王紹清,《禮尚往來》,台北:改造出版社,1959年。

田本相、宋寶珍編選,《新寫實戲劇》,李復威主編,《九十年代文學潮流大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何顏(劉垠),《天倫淚》,台北:拔提出版社,1953年6月。

李曼瑰、劉碩夫合編,《中華戲劇集》第一輯,台北:中國戲劇藝術中心,1970年5月。

李曼瑰、劉碩夫合編,「中華民國建國六十年紀念 自由中國話劇六十種選集」《中華戲劇集》第二輯∼第十輯,台北:中國戲劇藝術中心,1971年12月。

李曼瑰,《李曼瑰劇存》全四冊,台北:正中書局,1979年4月。
雨初(李曼瑰),《光武中興兩部曲》,台北:世界書局,1953年11月。

姜龍昭,《姜龍昭劇選第二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0月。

姚一葦,《姚一葦劇作六種》,台北:書林出版,2000年4月。

索福克勒斯原著,羅念生譯,《伊底帕斯王》,《世界經典戲劇全集16-古希臘羅馬悲劇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12月,頁171-228。

貢敏,《風塵千秋》(《江湖千秋》),貢敏手寫初稿,1957年。
張道藩等,《豐年─國父百年誕辰紀念文藝創作集》,第四集,台北: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慶典活動籌劃委員會,1966年5月。

張曉風,《畫愛》,台北:校園團契出版社,1971年10月。

許希哲總編輯,《伯康戲劇創作得獎獨幕劇》第二集,台北:僑聯出版社,1967年12月。

梁子衡發行,《伯康戲劇創作得獎獨幕劇》第三集,台北:僑聯出版社,1969年5月。

梁子衡發行,《伯康戲劇創作得獎多幕劇》第四集,台北:僑聯出版社,1970年4月。

陳文泉,《音容劫》,台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55年12月。

曾西霸主編,《粉墨人生 兒童文學戲劇選集1988~1998》,台北:幼獅文化,2000年。

賈亦棣,《香妃》,台北:正中書局,1971年10月。

熊式一,《大學教授》,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4月。

趙之誠,《花好月圓》(《結婚萬歲》),台北:民眾讀物供應社,1955年4月。

鍾肇政,《忠義之家》,《劇藝叢書》第四輯,頁52-73,台北:菲律賓劇藝出版社,1966年4月。

二、戲劇相關論著

〔希臘〕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原著,姚一葦譯著,《詩學箋註》(Poetics),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9年1月。new window

〔美〕 Edward A. Wright原著,石光生譯,《現代劇場藝術》(Understanding Today’s Theatre),台北:書林出版,1992年5月。

〔美〕Oscar G. Brockett(布羅凱特)原著,胡耀恆譯,《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戲劇史》,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11月。

〔美〕Barranger, Milly S., Understanding Play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4.

〔美〕Watson, Jack and Grant Mckernie,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atre. New York: Longman Publishing Group, 1993.

〔英〕Thormley, G. C.and Gwyneth Roberts, An Outline of English Literature, London: Longman, 1996.

〔德〕Bakhtin, Michael.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Trans. Caryl Emerson and Michael Holquist. Ed. Michael Holquist. Texas: Texas UP, 1990, pp. 271-272.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2月。

王友輝,《姚一葦》,台北:文建會,2003年7月。

田本相主編,《中國現代比較戲劇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6月。

石光生,《馬森》,台北:文建會,2004年12月。

石婉舜,《林摶秋》,台北:文建會,2003年7月。

吳若、賈亦棣合著,《中國話劇史》,台北:文建會,1985年4月。new window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部,1961年9月。

宋寶珍,《殘缺的戲劇翅膀—中國現代戲劇理論批評史稿》,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8月。

李皇良,《李曼瑰》,台北:文建會,2003年7月。

李康年,《王生善》,台北:文建會,2004年12月。

邵玉珍,《留住話劇歷史的表演藝術家》增訂版,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2年7月。

邱坤良,《呂訴上》,台北:文建會,2004年12月。

金明瑋,《張曉風》,台北:文建會,2004年12月。

姜龍昭,《戲劇編寫概要》,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83年2月。

姜龍昭,《戲劇評論探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5月。

姚一葦,《戲劇與人生—姚一葦評論集》,台北:書林出版,1995年10月。

范揚坤主編,《傳統音樂戲曲圖像與文書資料專輯—彰化縣傳統音樂戲曲史料叢刊(1)》,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4年2月。

馬森,《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台北:書林出版,1994年10月。new window

張曉華,《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台北: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1999年10月。

陳信茂編著,《兒童戲劇概論》,台北:台大文化事業出版社,1983年1月。

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出版,1998年11月。

陳龍,《中國近代通俗戲劇》,台北:東大圖書,2002年2月。

曾顯章,《張維賢》,台北:文建會,2003年7月。

焦桐,《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台北:臺原出版社,1994年3月。new window

黃仁,《台灣話劇的黃金時代》,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0年4月。

黃仁,《台北市話劇史九十年大事紀》,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2年9月。

黃美序,《幕前幕後台上台下》,台中:學人文化事業,1980年8月。

黃美序,〈戲劇卷序〉,余光中總編輯,《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5月,頁3-27。

黃美序,《貢敏》,台北:文建會,2004年12月。

黃崇雄,〈新劇劇作泰斗:林清文〉,《懷念的人物》,台北:前衛出版社,1984年8月,頁69。

楊渡,《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一九二三∼一九三六)》,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4年8月。new window

鄧綏甯編著,《編劇方法論》,台北:正中書局,1986年8月。

叢靜文,《當代中國劇作家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9月。new window

三、其他一般論著

《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57年。

〔法屬阿爾及利亞〕路易•阿杜塞(Louis Althusser)原著,希亞(C. C. Hsia)英譯,陳冠中中譯,《造反的哲學人:路易•阿杜塞―革命哲學╱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台北:結構群文化,1989年。

〔英〕巴托莫爾(Tom Bottomore)原著,廖仁義譯,《法蘭克福學派》(The Frankfurt School),台北:桂冠圖書,1988年11月。

〔英〕詹•約爾原著,黃丘隆、結構群譯著,《葛蘭西—「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鼻祖》,台北:萬里書攤,1989年9月。

〔義〕Gramsci, Antonio.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Edi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1.

中華民國年鑑社編,《中華民國年鑑 民國四十年》,台北:中華書局,1951年8月。

中國文藝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五十五年 中國文藝年鑑 一九六六》,台北:平原出版社,1966年1月。

中國文藝協會第十屆理事會編印,《文協十年》,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60年5月4日。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台北:自立晚報,1990年1月。

毛澤東,《毛澤東論文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6年。

王集叢,《戰鬥文藝論》,台北:文壇社,1955年。

司馬遷,《史記三家注》(三),台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台灣省雜誌事業協會編印,《中華民國雜誌年鑑》,台北:台灣省雜誌事業協會,1954年。

白少帆、王玉城、張恆春、武治純合編,《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

向陽,〈打開意識形態地圖—回看戰後台灣文學傳播的媒介運作〉,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
1994年7月。

朱守亮,《詩經評釋》下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10月。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12月。

吳灞陵編輯,《香港年鑑 1956》,香港:華僑日報,1956年1月。

李天鐸,《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7年10月。new window

谷鳳翔,《文化論叢》,台北: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社,1977年。

周錦,《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長歌出版社,1976年。

林文寶等著,《兒童文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0年2月。

俞鴻村,〈黑貓歌舞團〉,《楊三郎紀念專輯》,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2年,頁28-33。

姜龍昭,《香妃考證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9月。

姜龍昭,《掀開歷史之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12月。

姚秀彥,《先秦史》,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10月。

徐瑜,《中共文藝政策析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年4月。

班固,《漢書補注》,台北:新文豐出版,1975年。

馬森、皮述民、邱燮友、楊昌年,《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年8月。

張拓蕪,《代馬輸卒手記》,台北:爾雅出版社,1976年4月。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簒委員會編,《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74年6月。

梁敬錞,〈一九一一年的中國革命〉,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new window
論集—第三輯 辛亥革命》,台北:聯經出版,1980年7月。

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10月。

陳孔立編,《台灣研究十年》,台北:博遠出版社,1991年。

陳水源,《台灣歷史的軌跡》上下冊,台北:晨星出版,2000年12月。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册,台北:聯經出版,1998年12月。new window

陳壽,《三國志 (二)》(全二冊),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6月。

章楚業執行編輯,國際反共文教協會編輯委員會主編,《共匪暴政下的大陸人民》,台北:中國書局,1978年5月。

黃仁,〈國片的風光盛世〉,蔡國榮編,《六十年代國片名導名作選》,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1982年。

黃重添等編著,《台灣新文學概觀》,福建廈門:鷺江出版社,1986年。

黃瑞祺,《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98年4月。

鄒容,《革命軍》,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4年3月。

鄒容,《革命軍》,北京: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年9月。

趙友培,《文壇先進張道藩》,台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75年10月。

趙遐秋、呂正惠合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6月。

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正中書局,1971年8月。

劉心皇編著,《抗戰時期的文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5月。

劉秀美,《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1月。

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合編,《台灣文學史》上下卷,福建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年6月。

歐陽修等撰,《唐書》,台北:新文豐出版,1975年。

蔣中正,《總統三年來關於教育文化的訓示》,雲林:雲林書局,1952年。

蔣總裁,《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中央委員會,1954年2月。

鄭明娳,〈當代台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7月,頁12-71。

魯迅,《魯迅全集》,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12月。

應鳳凰,〈《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年代台灣文學史〉,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
國文哲研究所,1999年12月,頁105-138。

藍博洲,《白色恐怖 The White Terror》,台北:揚智文化,1993年5月。

四、學位論文

于善錄,《變與不變:一九七○年代台灣現代戲劇研究》,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1996年6月。

李皇良,《李曼瑰和台灣戲劇發展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林安英,《楊逵戲劇作品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倪婉萍,《黃以功與基督教藝術團契》,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1999年6月。

秦慧珠,《台灣反共小說研究(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九年)》,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4月。

莊惠雅,《台灣兒童戲劇發展之研究(1945~2000)》,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郭孟寬,《七○年代劇場開拓者―張曉風與基督教藝術團契》,私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1999年6月。

曾志誠,《被遺忘的痕跡―軍中話劇團隊發展史》,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楊醒輝,《姚一葦劇作六種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蔡其昌,《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1月。

蔡明蓉,《姚一葦戲劇美學理念及其實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蕭阿勤,《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1934-1991)―知識社會學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五、期刊報紙暨研討會論文

〈「中國青年寫作協會」成立宣言〉,《中央日報》3版,1953年8月3月。

〈「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成立宣言〉,《中央日報》3版,1955年5月6日。

〈「維新橋」重新上演〉,《聯合報》5版,1957年5月10日。

〈中央話劇運動委員會/輔導演出通過辦法〉,《中華日報》3版,1956年2月11日。

〈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啟事〉,《中央日報》2版,1956年12月21日。

〈今天兒童節/藝術館舉行/兒童音樂會/娃娃劇團演出話劇〉,

《聯合報》8版,1962年4月4日。

〈回顧五○年代白色恐怖〉,《中國時報》第10版,1995年2月27日。

〈改進社會風氣/促進精神動員〉,《聯合報》3版,1956年2月16日。

〈供應影劇用品,當局成立中心〉,《聯合報》6版,1961年2月26日。

〈救助逃港難胞/娃娃劇團/義演兩天〉,《聯合報》6版,1962年7月27日。

〈黃牛/加價/扶植影劇業〉,《聯合報》6版,1956年3月21日。

〈傳說演話劇為的領津貼/輔導會將改變貸款方式〉,《聯合報》5版,1957年4月26日

〈話劇「漢宮春秋」今晚正式上演〉,《聯合報》3版,1956年2月15日。

〈影劇服務中心開始對外服務〉,《聯合報》6版,1961年4月14日。

中國文藝協會編,〈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獎勵文藝創作辦法〉,
《文藝創作》月刊,1期,1951年5月4日,頁162-163。

文藝創作編輯委員會主編,〈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徵求文藝創作辦法〉,《文藝創作》月刊,1期,1951年5月4日,頁159-162。

王方曙,〈「香妃考證研究」序〉,姜龍昭,《香妃考證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9月,頁1。

王方曙,〈天生和戲劇分不開〉,《文訊》月刊,第32期,1987年10月10日,頁98-99。

王金凌,〈清明在躬 懷王老師靜芝先生〉,《文訊》月刊,第207期,2003年1月,頁94-96。

王淳美,〈郭沫若「屈原」史劇研究〉,成大中文系,《雲漢學刊》,1999年6月,頁253-287。new window

王蘭芬,〈虛擬與實境—誰拔誰的指甲?〉,《聯合報》E7版,2004年9月28日。

白濤,〈「女畫家」觀感〉,《聯合報》6版,1955年3月28日。

白濤,〈「漢宮春秋」的商榷〉,《聯合報》6版,1956年2月17日。

白濤,〈冷眼看劇本荒〉(一),《聯合報》8版,1959年9月30日。

白濤,〈冷眼旁觀談劇本荒〉(二),《聯合報》8版,1959年10月1日。

白濤,〈綜觀「漢宮春秋」的演出〉,《聯合報》6版,1956年2月20日。

石光生,〈重估蘭陵《荷珠新配》的演出意義與實驗劇場之歷史書寫〉,國家台灣文學館主辦,「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11月27~28日,頁213-246。

安克強,〈把中國戲劇帶入國際舞台 專訪熊式一先生〉,《文訊雜誌》,革新第25期,1991年2月,頁115-120。

李玉玲,〈拼選舉 藝文票房告急—「正面衝突」下 僅果陀「跑路天使」傳捷報〉,《聯合報》C6版,2004年12月7日。

李國修「屏風表演班」,《三人行不行III—OH!三岔口》,重演的「時代版」宣傳單、節目手册,2004年4月。

李瑞騰,〈談公辦文學雜誌〉,《幼獅文藝》,71卷5期,1990年5月,頁14-17。

杜雲之,〈中國現代戲劇七十年〉,《幼獅文藝》,323期,1980年11月,頁188-221。

沉思,〈再談幾個話劇的問題〉,《聯合報》6版,1955年6月17日。

沉思,〈劇場問題〉,《聯合報》6版,1955年9月21日。
邱冬媛,〈兩岸戲劇之發展(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復興崗學報》,第七十期,2000年9月,頁215-233。new window

雨初(李曼瑰),〈「漢宮春秋」的歷史根據〉,《聯合報》2版,1956年2月14日。

哈公,〈也談藝術教育〉,《聯合報》6版,1958年8月24日。

哈公,〈戲劇運動,再接再勵〉,《聯合報》6版,1956年1月9日。

姜龍昭,〈追悼劇作家陳文泉〉,《文訊》月刊,第121期,1995年11月,頁78-80。

姜龍昭,〈追念鄧綏甯教授〉,《文訊》月刊,第126期,1996年4月,頁76-77。

紀慧玲,〈好戲頻加演 重製節目成常態—女人說相聲賣勁十足 跑路天使再跑一回〉,《民生報》A12版,2005年1月1日。

徐鉅昌,〈反共戲劇總檢討〉,《反攻》月刊,第197期,1958年8月1日,頁4-9。

貢敏,〈是史詩亦是情詩 談《星星、月亮、太陽》之改編〉,該劇演出的節目手册,2005年5月,頁2。

康來新,〈試評介《畫》劇〉,張曉風,《畫愛》,台北:校園團契出版社,1971年10月,頁98-100。

張放,〈吳若先生二三事〉,《文訊雜誌》,第182期,2000年12月,頁121-122。

張道藩,〈一年來自由中國文藝的發展〉,《文藝創作》月刊,第9期,1952年1月1日,頁2。

梁志民「果陀劇場」,《天使不夜城》,兩岸世紀巡演宣傳單,2001年3月。

郭仲,〈美夢與悲劇:懷念王育德兄兼憶二二八〉,《前方》雜誌,1987年3月號,頁8-11。

郭嗣汾,〈我的戲劇生涯〉,《劇與藝》,卷1第1期,1964年4月,頁133-135。

黃美序,〈50~60年代劇本初探〉,《文訊》月刊,第13期,1984年
8月,頁119-136。

楊忠衡,〈娛樂十足的豪華大戲 帶領歌舞劇邁入新境〉,《民生報》A12版,2004年12月29日。

葉華,〈戲劇「春秋」〉,《中華日報》2版,1956年2月15日。

賈亦棣,〈台灣光復以來校園戲劇活動概述〉,《文訊》月刊,第31期,1987年8月,頁82-97。

賈亦棣,〈追念熊式一博士〉,《文訊雜誌》,第154期,1998年11月,頁85。

蔣勳,〈國民讀戲劇〉,汪其楣編,《國民文選》推薦序,2004年5月,頁8-10。

賴聲川「表演工作坊」,《暗戀桃花源》,秋季公演宣傳單,1999年9月。

應未遲,〈痛悼鍾雷〉,《文訊》月刊,第154期,1998年8月,頁72-74。

六、政府研究報告

邱坤良主持,《台灣新劇活動研究(I945~1970)》,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1994年8月∼1995年7月。

邱坤良主持,《傳統與現代之間―台灣新劇劇本蒐集整理計畫》期末報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委託,2001年1月20日∼2001年12月15日。

馬森主持,《台灣現代戲劇資源調查與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2002年8月∼2003年7月。

七、田野調查

王淳美,訪談丁衣、姜龍昭、邵玉珍錄影帶談話資料,台北福華文教會館風尚咖啡廳,2005年1月31日。

王淳美,訪談貢敏錄影帶談話資料,台北貢敏宅書房,2005年2月1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