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華兒童戲劇集》中的劇本角色及其時代脈絡分析
書刊名:藝術研究學報
作者:陳晞如
作者(外文):Chen, Hsi-ju
出版日期:2018
卷期:11:1
頁次:頁49-75
主題關鍵詞:兒童劇本兒童劇運臺灣兒童戲劇中華兒童戲劇集Children's playChildren's drama movementChildren's drama in TaiwanChinese Children's Dram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66
  • 點閱點閱:18
期刊論文
1.韋政通(19690500)。中國孝道思想的演變及其問題。現代學苑,6(5),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紹林(19730300)。參加兒童劇研習報導。臺灣教育,267,19-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美序(19770600)。閒話兒童劇展。幼獅文藝,45(6),48-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賈亦棣(19770400)。兒童教育與兒童劇運。新時代,17(4),73-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韋政通(19680200)。論中國文化的十大特徵。現代學苑,5(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韋政通(19720600)。中國傳統社會的分析。現代學苑,9(6),15-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燕和(19660300)。從人類學觀點看目前中國兒童的養育問題。思與言,3(6),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丁守和(1999)。中國近代啓蒙思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華民國年鑑社(1986)。中華民國年鑑。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適(1985)。胡適文存。臺北:遠東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中華民國年鑑社(1951)。中華民國年鑑。台北:中華民國年鑑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倬雲(1992)。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韋政通(1993)。思想的探險。臺北:正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梁漱溟(1963)。中國文化要義。臺北:正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學勤(2001)。孝經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韋政通(1987)。倫理思想的突破。台北:水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史習江(2001)。中國古代的教育。臺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中華民國年鑑社(1954)。中華民國年鑑。臺北:中華民國年鑑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中華民國年鑑社(1957)。中華民國年鑑。臺北:中華民國年鑑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中華民國年鑑社(1959)。中華民國年鑑。臺北:中華民國年鑑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中華民國年鑑社(1971)。中華民國年鑑。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中華民國年鑑社(1975)。中華民國年鑑。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許烺光、徐隆德(1988)。中國人與美國人。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歐陽教(1973)。教育哲學導論。文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馬小虎(2004)。魏晉以前個體「自我」的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丁洪哲(1978)。海王星歷險記。臺北:中國戲劇藝術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崗峰(2000)。美育與美學。廈門:廈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白明華(1978)。山村魅影。臺北:中國戲劇藝術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伍振鵞(2006)。中國教育思想史大網。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吳若、賈亦棣(1984)。中國話劇史。臺北:行政院文化教育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皇良(2003)。李曼瑰。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林清泉(1978)。孤兒努力記。臺北:中國戲劇藝術中心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韋政通(1987)。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臺北:水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胡華芝(1978)。回生水。臺北:中國戲劇藝術中心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姜龍昭(1978)。金蘋果。臺北:中國戲劇藝術中心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許永代(1978)。智擒野狼。臺北:中國戲劇藝術中心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張倩儀(2007)。另一種童年的告白。臺北:臺灣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鳳琴(1978)。擒賊記。臺北:中國戲劇藝術中心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黃藍(1978)。小花鹿尋父記。臺北:中國戲劇藝術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亞南(1978)。彩虹泉。臺北:中國戲劇藝術中心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陳晞如(2015)。臺灣兒童戲劇的興起與發展史論(1945-2010)。臺北: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Riesman, David、Glazer, Nathan、Denney, Reuel、蔡源煌(1974)。寂寞的群眾:變化中的美國民族性格。臺北:華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魏思齊(2003)。梁漱溟(1893-1988)的文化觀。臺北: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Gao, Minghui(2008)。Lying about Good Deeds: Chinese Children's Ethical Discourse。MA: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new window
38.Malinowski, Bronislaw(2002)。Malinowski collected works。New York:Routledge。  new window
39.Naftali, Orna(2014)。Children, Rights and Modernity in China: Raising Self-Governing Citizens。Palgrave Macmillan。  new window
40.Polanyi, Michel(1966)。The tacit dimension。New York:Doubleday Inc。  new window
41.呂訴上(1961)。臺灣電影戲劇史。銀華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Cassirer, Ernst、甘陽(2003)。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韋政通(1990)。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反思。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楊國樞(19880000)。中國人的蛻變。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楊中芳(2008)。試論中國人的「自己」:理論與研究方向。中國人的自我:心理學的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Ho, D. Y. F.(1986)。Chinese patterns of socialization: A critical review。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nese people。New York。  new window
3.Yang, K. S.(1995)。Chinese social orientation: An integrative analysis。Chinese societies and mental health。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Hsu, F. L. K.(1971)。A Hypothesis on Kinship and Culture。Kinship and Culture。Chicago:Alsine。  new window
5.Yang, K. S.(1996)。Psych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as a result of societal modernization。The 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