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學與戲劇的聲光-小茶壺兒童劇團研究
作者:李宜真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系
指導教授:潘美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小茶壺兒童劇團兒童戲劇兒童劇場Little Teapot Children’s Theatre TroupeChildren’s dramaChildren’s theat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2
本研究主要以小茶壺兒童劇團為例,進行對小茶壺兒童戲劇文本的詮釋。研究發現在小茶壺兒童戲劇主題,相當強調道德的判斷與思考,後來則慢慢著重情感詮釋的主題。在劇情部份,常運用「組合故事」的手法,創作者將劇情多條軸線發展,運用不同元素交錯的特質加以發揮,造成的戲劇張力,來烘托戲劇主題。
小茶壺兒童劇團戲劇的藝術表現,語言上運用多元文學技巧,並融入豐富的語類,創造了戲劇對白的趣味與驚喜,同時也符合了兒童語言所能理解與認知的層次。特別是在鄉土語言的運用,夾雜、穿插在國語文句中,形成特殊的國台語文化並融的表演方式。此外,與兒童觀眾互動頻繁一直是小茶壺兒童劇團特色,他們從華麗的道具與聲光效果轉向抽象象徵意義,從西方歌劇到傳統地方戲曲,近期更是以傳統地方戲曲,打造濃濃的東方文化氣息與臺灣本土味,使舞台表現更豐富與多元。
「小茶壺兒童劇團」以平實、真誠的態度,負載著任重道遠的教育使命,這些理念與精神似乎都可以從他們的戲劇感受出來。
The present study sought to provide a textual interpretation of children’s theatre from the case of Little Teapot Children’s Theatre Troupe.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the themes of the texts were mainly stressed on moral judgment and thinking, and then gradually leaned on the subject of sentiment. In the plot, the technique of ‘combination story’ was frequently applied. The playwright devised several lines which were interwoven with diverse elements to create the tension and the theme of the story.
The artistic performance in The Little Teapot Troupe was apt to apply multiple literary skills in language. Its abundant linguistic exhibition has created interest and surprise in dialogue and corresponded to the level of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of recipients. Folk language, in particular, which mixed and inserted in the standard Chinese sentences collectively contribute to the effect of bilingual cultural coherence. In addition, one of the Troupe’s characters was to interact with the audiences. They transformed their stage from extravagant costume to symbolic expression, from western opera to traditional local play. Recently they amply used traditional folk opera to promote oriental and local Taiwanese taste which enabled the diversity of performance on the stage.
The Little Teapot Children’s Theatre Troupe, with its simplistic and sincere attitude, assumed an enduring mission in education. The ideal and the spirit of this commitment were fully evident from their performance.
一、專書:
Barbara T. Salisbury原著,林玫君譯(1994年)。《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臺北:心理出版社。
Brockett, O. G.著,胡耀恆譯(2001年)。《世界戲劇藝術欣賞》。臺北:志文出版社。
E.M.佛斯特(2009年)。《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公司。
G Turner著,唐維敏譯(1998年)。《英國文化研究導論(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an introduction)》。臺北:亞太圖書。
Piaget Jean著,五南編輯部譯(1998年)。《兒童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Jensen, K. B. &Jankowski, N. W.著,唐維敏譯(1996年)。《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Kellner, D.著,邱炫元譯 (1992年)。〈邁向一個多元觀點的文化研究〉。載於陳光興、楊明敏編,《內爆麥當奴,CULTURAL STUDIES》,頁67-90,臺北:島嶼邊緣雜誌社。
Kuhmerker, L., Gielen, U. &; Hayes R. L.著,俞筱鈞譯(1993年)。《道德發展-柯爾堡的薪傳》。臺北:洪葉文化公司。
Papalia, D. E. &; Olds, S. W.著,黃慧貞譯(1994年)。《兒童發展》。臺北:桂冠出版公司。
Richard M.Lerner著,黃德祥等譯(2006年)。《青少年心理學: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落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Scholes, R. E.著,譚明譯(1989年)。《符號學與文學》。臺北:結構群出版社。
Shaffer, D. R.著,林翠湄譯(2002年)。《發展心理學》。臺北:學富出版社。
Sigelman, C. K. &; Shaffer, D. R著,游恆山譯(2001年)。《發展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Stam, Burgoyne, &; Flitterman-Lewis著,張梨美譯(1997年)。《電影符號學的新語彙》。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何德華(2010年)。《華語教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Doing Interviews《訪談研究法》。Steinar Kvale著,陳育含譯,(2010年)。臺北:韋柏圖書公司。
鈕文英 ( 2014年)。《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修定版》。臺北:雙葉書廊圖書公司。
Allen Rubin Earl‧Babbie 著, 趙碧華、朱美珍 編譯,(2007年)《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臺北:學富文化事業公司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arch,Third Edition《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 Catherine Marshall/ Gretchen B. Rossman 著,李政賢譯(2006年)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方寸(1981年)。《戲劇編寫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王友輝(1988年)。〈讓想像飛翔〉。載於鄭明進主編《認識兒童戲劇》,頁90-95,臺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王文科(1983年)。《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臺北:五南圖書公司。new window
王岳川(1993年)。《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臺北:淑馨出版社。
王耘、林崇德、葉中根著(1995)。《小學生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耀輝。(1999年)《文學文本解讀》。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司徒芝萍(1988)。《美國兒童戲劇現況》。收錄於鄭明進主編《認識兒童戲劇》,頁76-80,臺北:中華民國兒童學會。
西蒙斯(Annette Simmons)著,陳智文譯(2004)。《說故事的力量》。臺北:臉譜出版社。
吳若、賈亦棣(1985)。《中國話劇史》。臺北:文化建設委員會。new window
李曼瑰(1968)。《編劇綱要》。臺北:三一戲劇藝術研究社。頁43--61
李曼瑰(1979)。《李曼瑰劇存》。臺北:正中書局。
亞里士多德著,姚一葦譯(1993)。《詩學箋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頁69
周秀萍(1998)。《文學欣賞與批評》。湖南: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
彼得•布魯克著,耿一偉譯(2008)。《空的空間》。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林文寶主編(1989)《兒童文學論述選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林守為編著(2001)。《兒童文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偉瑜(2005)。《當代台灣社區劇場》。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林玫君(2003)。《創造戲劇之理論探討與實務研究》。台南:供學出版社。
姜龍昭(1991)。《戲劇編寫概要》。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姚一葦(1989)。《戲劇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姚一葦(1992)。《戲劇原理》。臺北:書林出版公司。new window
胡寶林(譯)(1999)。《戲劇與行為表現力》。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徐守濤(1996)。〈兒童戲劇〉。載於林文寶等合著《兒童文學》,頁389-435,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浦王再(L Porazey)著,胡寶林譯(1988)。歐洲兒童劇場動向簡介。收錄於《認識兒童戲劇》,頁84-86,臺北:中華民國兒童學會。
耿一偉主編(2008)。《劇場事特刊—劇場關鍵字》。臺南:台南人劇團。
馬威(1991)。《戲劇語言》。臺北:淑馨出版社。頁1--237
馬森(1994)。《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
張清榮(1991)《兒童文學創作論》。臺北:富春文化出版公司。
張曉華(2003)。《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臺北:成長基金會。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臺北:心理出版社。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臺北:巨流出版公司。
郭靜晃(2006)。《兒童心理學》。臺北:洪葉文化公司。
陳芳蘭(1988)。于國家未來主人翁的愛之頌-水芹菜兒童劇團。收錄於鄭明進主編《認識兒童戲劇》,頁34-39,臺北:中華民國兒童學會。
陳信茂(1983)。《兒童戲劇概論》。臺北:台大文化事業出版社。頁42。
章啟群(2002)《意義的本體論----哲學詮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曾西霸(2002)。《兒童戲劇編寫散論》。臺北:富春出版公司。頁55--56。
游家政(1993)。詮釋學與教育研究。載於賈馥茗與楊深坑主編,《教育學方法論》,頁65-81,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黃光國(2003)。《社會科學的理路》。臺北:心理出版社。
楊大春(1996)。《後結構主義》。臺北:揚智文化公司。new window
趙自強、徐琬瑩(2002)。《戲法學校(初級篇)》。臺北:幼獅文化公司。
劉金花(1999)。《兒童發展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潘德榮(1999)。《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鄭明進主編(1988)《認識兒童戲劇》。臺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鄧志浩(1996)。《走過紅塵-鄧志浩的戲夢人生》。臺北:張老師文化公司。
鄧志浩口述,王鴻佑執筆(1997)《不是兒戲-鄧志浩談兒童戲劇》。臺北:張老師文化公司。
鄧綏寧(1979)。《編劇方法論》。臺北:正中書局。頁94--111。

二、期刊:
王友輝(2004)。《臺灣兒童戲劇發展歷程》,收錄於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刊206 期。臺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頁7-13。
山形文雄(1992)。日本兒童戲劇的歷史(蔡惠真譯)。《美育》,第30期,頁 24-34。
尹世英(1985)。兒童劇發展的省思。《文訊》,第17期,頁77-83。
方永泉(2003)。詮釋學理論與教育研究的關係-以呂格爾的詮釋學理論為例。 收錄於《教育研究方法論學術研討會—觀點與方法》,頁108-129。臺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王友輝(1987)。臺北市兒童劇展十一年。《文訊》,第31期,頁115-124。
王友輝(1993)。中國兒童戲劇年表。《表演藝術》,第6期,頁34-38。
司徒芝萍(1979)。兒童戲劇的分類和年齡興趣之關係。《現代文學》,第9期,頁231-238。
司徒芝萍(1990)。藝術教育的新生兒。《文訊》,第60期,頁26-29。
司徒芝萍(2008)。兒童戲劇好處一籮筐。《美育》,第165期,頁16-19。
朱曙明(1995)。你儂、我儂-歐洲兒童劇團與偶劇團的親密關係。《文化通訊》,第40期,頁18-19。
范信賢(2001)。無聲之聲:從教師的觀望與冷漠在思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進路。收錄於《第三屆課程與教學論壇:課程改革的反省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期,頁141-166。new window
容淑華(2007)。兒童戲劇--理性的藝術。《美育》,第159期,頁44-47。
黃麗如(2000)。大家做伙組劇團。《表演藝術》,第90期,頁69-73。
楊佳惠(1999)。論兒童劇場的教育性。《一九九九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兒童劇場》,頁81-92。
溫明麗(2003)。詮釋典範與教育研究。收錄於《教育研究方法論學術研討會—觀點與方法》,頁85-107。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廖順約(1999)。戲劇表演藝術在小學。《美育》,第112期,頁82-87。
廖順約(2007)。兒童戲劇的創作與排練紀事-牛古兒童劇場〈媽媽好討厭〉製作歷程。《美育》,159,頁32-43。
潘秉新(1986)。為「兒童劇展把脈」。《婦女雜誌》,第213期,頁53。
鄭黛瓊(1995)。兒童戲劇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月刊》,第41期,頁23-26。
邱少頤(2014)。兒童文學戲劇化的二度想像 以黃翠華編導之《小王子》為例
    The Re-imagination in the Dramatiz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美育》,第197期,頁 56-62。

三、學位論文:(按發表年代排列)
沈六(1990)。道德認知發展與教學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王淳美(2004)。台灣戒嚴前期的《中華戲劇集》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陳晞如 ( 2010 ) 。台灣兒童戲劇的興起與發展史論(1945--2007)。台東大學兒童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馬美霞(1985)。中德兒童戲劇。輔仁大學德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麗玲(1995)。我國兒童劇團之行銷研究。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曉芬(1996)。台灣地區公立兒童劇團現況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曉玟(1997)。九歌兒童劇團之研究。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永昌(2000)。高雄縣校園皮紙影戲競演劇本研究。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惠雅(2001)。台灣兒童戲劇發展之研究(1945-2000)。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筠安(2003)。鄧佩瑜與快樂兒童中心。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華(2003)。劇團師訓課程的發展─以鞋子兒童實驗劇團為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志瑜(2003)。兒童京劇劇本創作:兼談基本理念。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瓀潢(2004)。如果你好。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智惠(2005)。:說故事劇場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兒童圖書館說故事活動為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采薇(2005)。兒童劇場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之研究。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鄭小鳳(2005)黃春明兒童戲劇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論文。
孫永龍(2006)。眾星拱月─談《兒童廣播劇》腳本主題呈現技巧。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弘瑜(2006)。臺灣兒童戲曲創作研究。臺南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康明(2006)。一齣兒童劇的形成---以《魔法玻璃鞋》為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欣怡(2007)。嘉義市小茶壺兒童劇團成長歷程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小芳(2007)。國小教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的文本詮釋與教學實踐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文文(2007)。兒童劇團產業經營策略研究—以紙風車劇團為例。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
蔡佩瑾(2008)。從「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兒童劇團」探究兒童劇團的經營與發展。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茂瑞(2008)。臺灣兒童戲曲的創新與發展。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劉怡君(2008)。兒童劇場導演創造力歷程研究-以如果兒童劇團徐琬瑩導演〈小花〉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論文。
張瑄宜(2008)。桃園劇坊教師劇團的困境與發展。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張貴婷(2008)。新世代劇場童話─以《新世代兒童劇作集》為例。 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
張雅淳(2010)。如果兒童劇團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許寶蓮(2010)。從故事到劇本—以「臺北市兒童藝術節優良劇本徵選」2002-2006 得獎作品為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

四、英文書目:
Jackson Anthony (2000). Inter-acting with the past--the use of participatory theatre at museums and heritage sites. Research in Drama Education, 5(2), 199-215.
Barthes, R.(1980). From work to text. In Josv’e V. Harari(ed.).Textual Strategies : Perspectives in Post- structuralist Criticism, 73-81, London: Methuen.
Bayliss,Alice. (1999). The winning postgraduate short article: Playing with words: An exploration of ludic terms and the linguistic permeation of play in a cultural context. Research in Drama Education, 4(1), 73-84.
Bury, Anne. Popple, Keith. Barker,John. (1998). You've got to think really hard: Children making sense of the aims and content of theatre in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in Drama Education, 3(1), 13-27.
Gadamer, H. G. (1975). Truth and method.By J. Weinsheimer and G. Donald. Marshall,New York: 1994.
Goldberg, M. (1974). Children''s Theatre - A philosophy and a metho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Hall, S. (1980). Encoding/decoding. In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Ed.): Culture, media, language: Working papers in cultural studies, 1972-79 .London: Hutchinson.
Hall, S. (1982). The rediscovery of ideology: return of the repressed in media studies. In M. Gurevitch, T. Bennett, J. Curran, &; J. Wollacott (Eds.) ,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pp56-90. London : Methuen.
Thompson James (1998). Theatre and offender rehabilitaTion: Observations from the USA. Research in Drama Education, 3(2), 197-210.
McCaslin, N. (1997 ). Theatre for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 a history: Studio City. CA: Players Press
Rosenberg, H. S., &; Prendergast, C. (1983). Theatre for young people:A sense of occasion,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iks, Geraldine Brain (1983). Drama with children (2nd ed.). New York: Harper Row.
Turner, G. (1990).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Boston: Unwin Hyman.

五、網路資源:
邱少頤(2007)。兒童劇成為引導眼光的寓言。檢索日期:2013年10月28日。網址:World Wide Web: http://kids2.culture.gov.tw/2007/about.html
蔡勝德(2009),「小茶壺的澆灌」,兒童劇劇本創作與編導實務講座,2009年 4月18日,地點:南華大學。搜索日期:2013年12月10日,網址:http://blog.sina.com.tw/5543/article.php?pbgid=5543&;entryid=584780
歐素美/中縣報導(2009),「小茶壺新劇賣座下滑 面臨生存危機」,「自由時報」2009年4月27日,,搜索時間:2014年1月10日,網址:http://kitty.tw/bbs/viewthread.php?tid=458&;extra=page%3D1
謝鴻文,「兒童劇場Children's Theatre」,《臺灣大百科全書》。搜索日期:2014年1月12日。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en/content?ID=21082
陳慧珊/嘉義市報導(2007),「小茶壺兒童劇團,跌跌撞撞10年路」,搜索時間:2013年12月10日,網址:http://enews.ccu.edu.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296
「小茶壺兒童劇團:痞客邦」未來展望,搜索時間:2013年12月10日,網址:http://smallteapot.pixnet.net/blog/post/1620595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