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元代標準韻書音韻系統研究
作者:楊徵祥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g-Hsiang Yang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李添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元代中原音韻蒙古字韻古今韻會舉要禮部韻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Ku-chin-yun-huei-chu-yaoMeng-ku-tzu-yu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6
《元代標準韻書音韻系統研究》
論文提要(中文)
經過研究,本文以為值得在〈論文提要〉之中先作說明的是:
本文主要研究以《蒙古字韻》、《古今韻會舉要》等韻書的綜合研究為主。前輩學者對於元代韻書的研究,大多集中於一部韻書,獲致了相當高的成就,但是仍有一些歧見,無法獲得突破,比如:「韻書的基礎音系」,又如:「《韻會》217個字母韻分合問題」等等。本文以為,若同時將這些韻書綜合研究,可以發現其所載記的音系相同,如此一來,吾人可以明確的得知這些韻書所載記的音系,同時也可以確定217個字母韻的分立,有其實際語音的依據,不可任意合併。若是沒有同時針對這些韻書綜合研究,恐怕無法將這些問題釐清。
拙著《蒙古字韻音系研究》,在當時純粹以八思巴字對音為依據,進而構擬出一套音韻系統,對於八思巴字未分的韻類,在當時並未再區分。然而在重新審視《蒙古字韻》與《古今韻會舉要》之後,發現同樣的韻類於《古今韻會舉要》的「字母韻」亦有所別,可見在當時一定有其語音依據,如此一來,《蒙古字韻》八思巴字對音未分的韻類,即可依《古今韻會舉要》而區分;同樣的道理,竺、李二師以為可以合併的(互補的)「字母韻」,若同時參考《蒙古字韻》來看,恐怕擬音應有所不同而不可合併。
本文即以此為出發點,重新釐清《蒙古字韻》、《古今韻會舉要》等韻書的相關問題,而在音韻系統方面,採「從其分而不從其合」的精神,只要是可以分的聲、韻類,就不予以合併,復佐以《蒙古字韻》平上去入四聲相承的音韻結構,重新構擬其音值。
楊耐思先生稱元代為近代漢語的「成熟期」,因為這個時期的漢語,正面臨一個南北合流,逐漸走向統一的劇變時期,所以這個時期的語音面貌,無論是在聲母、韻母以及聲調各方面,都明顯與《切韻》的音韻系統不同,而呈現不一樣的面貌。
竺師家寧在〈論近代音研究的方法、現況與展望〉曾指出:近代音有十分豐富的材料,提供了中古音到現代音演化的訊息。透過這些語料的分析,使我們知道現代漢語音韻各成分的來源和形成的脈絡。因此,它和我們切身所處的「現代」的密切性更超過《切韻》音系和先秦古音。現代方言的研究,特別是北方方言或官話方言,更不能沒有近代音的知識為基礎。
在元代諸韻書中,以《蒙古字韻》、《古今韻會舉要》、《中原音韻》三部韻書最為人知且亦最能反映當時的實際語音面貌。本文著重於《古今韻會舉要》、〈禮韻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與《蒙古字韻》等「元代標準韻書」的研究,共分五章論述: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論述本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與資料」。本章首先介紹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及之所以選定本文為題的理由。
第二章則是「元代標準韻書綜述」,關於元代標準音三部韻書的相關資料研究,第一節首先是「《蒙古字韻》」的部份,本節的重點為《蒙古字韻》的成書、價值,《蒙古字韻》與當時蒙古語韻書的相關問題,本節最後則是討論《蒙古字韻》所載記的音系問題。第二節則是有關「《古今韻會舉要》」的部份,本節的重點在於《古今韻會舉要》之成書、價值,並討論《古今韻會舉要》所引「蒙古韻」,探討《古今韻會舉要》與當時的「蒙古音」所反映的一些實際語音上的問題,最後則是論述《古今韻會舉要》所載記的音系。第三節是「〈禮部韻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的相關問題,包括其與《七音韻》的關係,與《古今韻會舉要》、《蒙古字韻》的關係,最後並討論〈禮部韻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所載記的內容與音系。
第三章「元代標準韻書音韻系統」,則是討論元代標準韻書的音韻系統,以及韻書所反映的實際語音特色,第一節是《蒙古字韻》,一共為三十五聲母,新立了「幺合魚」三母,而「知照」二系合併,「非、敷」二母合併。韻母部份,陽聲韻部39類,陰聲韻部29類,入聲韻部28類。此外,經本文研究,中古重紐韻字在《蒙古字韻》中,已無法明確看出其分別。最後,本文則是論述有關元代舌尖元音〔- ï -〕的問題。第二節是《古今韻會舉要》的聲母為三十六母,新立「幺合魚」三母,「知照」二系合併。韻部為217個字母韻。第三節是〈禮部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與《古今韻會舉要》的音韻關係。
第四章「綜合比較研究」,則是針對三部韻書的綜合比較研究,比較三部韻書的同、異,並針對前輩學者的音值擬測,提出綜合比較之後的看法。
第伍章「結論」,第一節「音韻系統」,總結本文的研究所得,可以用「聲母表」與「韻母表」說明,其中〈聲母表〉為35個聲母,〈韻母表〉為41類陽聲韻部、30類陰聲韻部與30類入聲韻部。第二節則是本文的價值在於,因為元代正處於一個「承先啟後」的地位,所以本文的研究結果,可作為漢語語音史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其次則是相關的研究心得,如「當時並行的兩套音韻系統」,又如「《蒙古字韻》、《古今韻會舉要》、〈禮部韻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等三部同為標準韻書,卻呈現出大同小異的現象,本文也作了說明;最後,本文所分音韻系統極細,這純就音韻系統而言可分,但是就實際音讀而言則屬相同。
Summary
《The Yuan Dynasty standard rhyme book rhyme system research》
Through research, this text thinks worthy of first by way of explanation in:
This text mainly studies with 《Meng-ku-tzu-yun》, 《Ku-chin-yun-huei-chu-yao》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the etc. the rhyme book for lord.The elder generation scholar's research toward a rhyme book is concentrated in a rhyme book mostly, acquiring rather high achievement, but still having some differences, can't acquire breakthrough, for example:"The foundation sound department of the rhyme book", again as:"《yun-huei》 217 letter of alphabet rhymes divide and combine a problem" etc..This text thinks that if in the meantime these rhyme book comprehensive research, can find its the sound department homology for recording carried, thus, we can know these rhyme books definitely carry to record of sound department, also can certain 217 cents of letter of alphabet rhymes sign, having it the basis of the actual speech, can't merge arbitrarily.If didn't aim at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these rhyme books in the meantime, can't distinguish these problems perhaps.
My book 《the researchof the Meng-ku-tzu-yun rhyme system》, pure at that time with eight thought hPhags-pa word to the sound is basis, then the Gou drew up a set of rhyme system, for eight thought rhyme that hPhags-pa word didn't divide into, at that time not again distinguish analyse.However at re- examine 《Meng-ku-tzu-yun》with 《Ku-chin-yun-huei-chu-yao》after, detection same of rhyme in 《Ku-chin-yun-huei-chu-yao》of"the letter of alphabet rhyme"'s also hasing do not, it is thus clear that certainly have it a speech at that time basis, thus, 《Meng-ku-tzu-yun》eight think hPhags-pa word to rhyme that the sound didn't divide into, can immediately depend on 《Ku-chin-yun-huei-chu-yao》and distinguish analyse;The truth of the same, the Zhu, Lee's two teachers thinks and can merge of(repair with each other of)"the letter of alphabet rhyme", if make reference to in the meantime 《Meng-ku-tzu-yun》 see, drawing up a sound perhaps should have a dissimilarity and not annexable.
This text takes this as point of departure namely, re- distinguishing 《Meng-ku-tzu-yun》, 《Ku-chin-yun-huei-chu-yao》the related problem of the etc. the rhyme book, and adopt the spirit of"from it cent and don't match from it" in the rhyme system aspect, as long as is the voice, rhyme that can divide into, don't give merger, the Fu Zuo with 《Meng-ku-tzu-yun》even go up the rhyme structure that accepts mutually into the four tones, the Gou re- draws up its sound value.
Yang-nai-si call on behalf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of "mature period", this period of Chinese language, face a south north confluence face to face, gradual the trend unify of upheaval period, so this period of speech feature is in the consonant, rhyme no matter the mother and voice adjust an everyone to face, all obvious with 《Guang -yun》of the rhyme system dissimilarity, and present a different feature.
The Zhu teacher at Talking about the modern sound studies of the method, current conditions and outlook>have ever pointed out:The modern sound contain very abundant of the material, providing the medieval times sound to the message that the modern sound evolves.Analysis anticipated through these languages, make us know the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source of each composition of rhyme and the grain of the formation.Therefore, it slices a body with us the close of the "modern" of more exceed 《Guang -yun》the sound department with first Qin ancient sound.The research of the modern dialect, the especially northern dialect or the language of officialdom dialect, can't is without the knowledge of modern age sound more for the foundation.
In a various rhyme book, with 《Meng-ku-tzu-yun》, 《Ku-chin-yun-huei-chu-yao》, 《Zhoung- yuan- in- yun》three rhyme books behave most to know and also can reflect most at that time an actual speech feature.
【主要參考書目】(依姓氏筆劃排列)
丁邦新
1981〈與中原音韻相關的幾種方言現象〉 中研院史語所集刊五十二本

丁 度
1959《集韻》 《四部集要》新興書局
1986《集韻》 影宋鈔本,學海出版社

于師維杰
1968〈宋元等韻源流考索〉成大學報第三期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
1992《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類》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中國語言學大辭典編委會
1992《中國語言學大辭典》 江西教育出版社

王 力
1970《漢語音韻學》 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6《漢語語音史》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1《漢語音韻》 中華書局
《漢語史稿》 香港波文書局 未注明出版年月日
1936〈南北朝詩人用韻考〉 《清華學報》十一卷第三期


王文郁
1229《新刊韻略》 元大德十年平水王氏中和軒刊本(中央圖書館藏善本)

王碩荃
2002《古今韻會舉要辨證》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8月1版1刷

孔仲溫
1989《韻鏡研究》 臺灣學生書局

北京大學
1989《漢語方音字匯》 文字改革出版社

朱宗文撰(校正)
《蒙古字韻》 臺大圖書館藏本 未注明出版年月日

朱宗文撰(校正) 楊耐思、照那斯圖合校
1987《蒙古字韻校本》 民族出版社

花登正宏
1997《古今韻會舉要研究》 日本東京 汲古書社
1986〈《禮部韻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韻母考〉收於《音韻學研究.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 1986年7月
1989〈《蒙古字韻校本.校勘記》校補〉收於《東北大學文學部研究年報》,第三十九號


宋 濂
1980《元史》 鼎文書局

李立成
2002《元代漢語音系的比較研究》 外文出版社

李 榮
1985〈論李涪對《切韻》的批評及相關問題〉收於《中國語文》1985年第一期
1989〈漢語方言的分區〉 《方言》1989年第四期

李師添富
1980《晚唐律體詩用韻通轉之研究》 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1990《古今韻會舉要研究》 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1987〈國語的輕聲〉收於《輔仁國文學報》第三集
1988〈《古今韻會舉要》反切引《集韻》考〉收於《輔仁國文學報》第四集
1991〈《古今韻會舉要》疑、魚、喻三母分合研究〉收於《聲韻論叢》第三輯,臺灣學生書局
1991〈《古今韻會舉要》匣合二紐之分立〉收於《語言研究》1991年增刊
1992〈《古今韻會舉要》聲類考〉收於《輔仁國文學報》第八集
1992〈《古今韻會舉要》俗字研究〉收於《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輔仁大學出版社
1992〈談語音的變化〉收於《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二十一期
1994〈《古今韻會舉要》同音字志疑〉收於《聲韻論叢》第二輯,臺灣學生書局
1994〈《古今韻會舉要》與<禮部韻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比較研究〉收於《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二十三期
1999〈《韻會》「字母韻」的性質與分合試探〉收於《輔仁國文學報》第十五期,臺北:輔仁大學,1999年5月

李新魁
1983《中原音韻音系研究》 中州書畫社
1963〈關於《中原音韻》音系的基礎和〞入派三聲〞的性質〉收於《中國語文》1963年第四期
1994《李新魁語言論集》 中華書局
1997《李新魁音韻學論集》 汕頭大學出版社

李新魁.麥耘
1993《韻學古籍述要》 陝西人民出版社

李新魁教授紀念文集編輯委員會
1998《李新魁教授紀念文集》 中華書局 1998

李葆嘉
1998《當代中國音韻學》 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8年10月1版1刷

汪榮寶
1967〈歌戈魚虞模古讀考〉 北大國學季刊一卷二號

沈鍾偉
2005〈從《蒙古字韻》論入聲音節的複元音化〉收於《音史新論─慶祝邵榮芬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 學苑出版社 2005年5月1版1刷


何大安
1988《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九十
1991《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 大安出版社

竺師家寧
1973《四聲等子音系蠡測》 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十七號
1986《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系統》 臺灣學生書局
1991《聲韻學》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4《近代音論集》 臺灣學生書局
1995《音韻探索》 臺灣學生書局
1994〈宋代入聲的喉塞音韻尾〉收於《聲韻論叢》第二輯,臺灣學生書局

林 尹著 林炯陽注釋
1986《中國聲韻學通論》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周法高
1948〈切韻魚虞之音讀及其流變〉 中研院史語所集刊十三本

周祖謨
1988〈唐五代的北方語音〉收於《語言學論叢》第十五輯,商務印書館

周振鶴等
1991《方言與中國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德清
1972《中原音韻》 藝文印書館
1982《中原音韻》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3《中原音韻》 《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印書館

周德清原著 許世瑛校訂,劉德智注音
1986《音注中原音韻》 廣文書局

周德清原著 李殿魁校訂
1978《校訂補正中原音韻及正語作詞起例》 學海出版社

金周生
1985《宋詞音系入聲韻部考》 文史哲出版社
1982〈元曲暨中原音韻「東鍾」「庚青」二韻互見字研究〉收於《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十一期
1983〈元曲「他」字異讀研究〉收於《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十二期
1986〈元代北劇入聲字唱唸法研究〉收於《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十五期
1990〈中原音韻─m→─n字考實〉收於《輔仁國文學報》第六集
1991〈談─m尾韻母字於宋詞中的押韻現象─以「咸」攝字為例〉收於《聲韻論叢》第三輯,臺灣學生書局

武.呼格吉勒圖
1988〈八思巴字資料及其研究概況〉收於《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四期
1989〈試論中世紀蒙古語的圓脣元音〉收於《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二期


柯劭忞
1989《新元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姚榮松
1974《切韻指掌圖研究》 師範大學國文研所集刊第十八號
1994〈中原音韻入派三聲新探〉收於《聲韻論叢》第二輯,臺灣學生書局
1994〈中原音韻入聲問題再探〉收於《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文史哲出版社

袁家驊等
1989《漢語方言概要》 文字改革出版社

耿志堅
1978《宋代律體詩用韻之研究》 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1990〈由唐宋詩用韻看n、ŋ、m三系韻尾間的同化問題〉收於中國聲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香港浸會學院
1991〈中唐詩人用韻考〉收於《聲韻論叢》第三輯,臺灣學生書局

耿振生
1992《明清等韻學通論》 語文出版社
1993〈論近代書面音系研究方法〉收於《古漢語研究》,1993年第四期

高本漢
1962《中國音韻學研究》 臺灣商務印書館


高本漢撰 張洪年譯
1990《中國聲韻學大綱》 國立編譯館

高福生等
1991《中原音韻新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

唐 鉞
1980《國故新探》 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作藩
1991《音韻學教程》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1〈晚唐尤韻脣音字轉入虞韻補正〉收於《紀念王力先生九十誕辰論文集》,山東教育出版社

陳振寰
1988《韻學源流注評》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8年10月一版一刷

陳瑤玲
1991 《新刊韻略研究》 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陳 第
1987《毛詩古音考》收於《音韻學叢書》 廣文書局

陳新雄
1981《等韻述要》 藝文印書館
1983《古音學發微》 文史哲出版社
1984《音略證補》 文史哲出版社
1989《語言學辭典》(與竺師家寧、姚榮松、羅肇錦、孔仲溫、吳聖雄合著)三民書局
1990《鍥不舍齋論學集》 臺灣學生書局
1990《中原音韻概要》 學海出版社
1994《文字聲韻論叢》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4〈廣韻二百零六韻擬音之我見〉收於《語言研究》1994年第2期

陳彭年等
1983《廣韻》 《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5《校正宋本廣韻》 黎明文化公司

陸志韋
1946〈釋中原音韻〉 燕京學報第31期

陶宗儀
1983《書史會要》 《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印書館

盛熙明
1983《法書考》 《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玉來
1991〈元明以來韻書中的入聲問題〉 《中國語文》1991年第五期

張涌泉
1995《漢語俗字研究》 岳麓書社 1995年04月一版一刷
張宰源
1995《〈古今韻會舉要〉之入聲字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5月

張麟之等
1989《等韻名著五種》 藝文印書館

麥 耘
1995《音韻與方言研究》 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一版一刷
1992〈<中原音韻無入聲內證>商榷〉收於中國音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議論文,山東大學

曹述敬(主編)
1991《音韻學辭典》 湖南出版社

尉遲治平
1988〈「北叶中原,南遵洪武」溯原〉收於《語言研究》1988年第一期
1991〈「北叶中原,南遵洪武」析義〉收於《中原音韻新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

屠 寄
1989《蒙兀兒史記》 上海古籍出版社

黃金文
1995《現代漢語ʅɿr的語音結構及來源》 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年07月

黃時鑒
1985《元朝史話》 北京出版社

曾榮汾
1988《字樣學研究》 臺灣學生書局 1988年04月初版

甯繼福(冀伏、忌浮)
1985《中原音韻表稿》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4〈中原音韻無入聲內證〉收於《音韻學研究》第一輯
1988〈曲尾及曲尾上的古入聲字──周德清入派三聲驗證〉收於《中國語文》1988年第四期
1992〈蒙古字韻校勘補遺〉收於《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
1993〈《切韻指南》的脣音開合與入配陰陽〉收於《社會科學戰線》1993年第六期
1994〈蒙古字韻單字校勘補正〉收於《民族語文》1994年第2期
1994〈蒙古字韻跟平水韻〉收於《語言研究》1994年第2期
1996〈《蒙古字韻》補缺〉收於《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1997《古今韻會舉要及相關韻書》 中華書局

董同龢
1991《漢語音韻學》 文史哲出版社

楊耐思
1985《中原音韻音系》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57〈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收於《中國語文》1957年11月號
1959〈八思巴字對音──讀龍果夫<八思巴字與古官話>後〉收於《中國語文》1959年12月號
1963〈元代八思巴字文的漢語拼音〉 收於文字改革第3期
1981〈八思巴字研究概述〉(與照那斯圖合著)收於《民族語文》1981年第1期
1984〈漢語知章莊日的八思巴字譯音〉收於《音韻學研究》第一輯
1984〈漢語影、ㄠ、魚、喻的八思巴字譯音〉收於《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韻會與七音、蒙古字韻〉收於《語言文字學術論文集──慶祝王力先生學術活動五十周年》,知識出版社
1990〈中原音韻兩韻並收字讀音考〉收於《王力先生紀念論文集》,商務印書館
1994〈八思巴字漢語的字母〉收於《語言研究》1994年增刊
1996〈元代漢語的標準音〉收於《薪火編》,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1997《近代漢語音論》 商務印書館

楊桓
《書學正韻》國家圖書館藏本(央圖) 元至大間江浙行省刊元統間余謙修補本
《書學正韻》 元至大間江浙行省刊元順帝時余謙修補本(存卷十三、卷十八、卷二十)
《書學正韻》南京圖書館藏本 元刊明修本
《六書統》國家圖書館藏本(央圖)元至大元年江浙行省刊元順帝時余謙修補
《六書統溯原》國家圖書館藏本(央圖) 元至大元年江浙行省刊元順帝時余謙修補本
1983《六書統》 《四庫全書.第二二七冊》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六月
1995《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三月

1995《六書統溯原》 《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三月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年二月初版一刷

楊劍橋
1994〈近代漢語的唇音合口問題〉收於《語言研究》1994年增刊

楊徵祥
1996《蒙古字韻音系研究》 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1995〈《中原音韻》上聲字之異常變調〉收於成功大學中文系所第一屆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1996〈《蒙古字韻》輕脣音聲母非敷奉之分合研究〉收於雲漢學刊第三期
1996〈《蒙古字韻》疑、魚、喻三母分合研究〉收於第一屆南區四校中文系研究生論文研討會
1997〈中古重紐韻字於《蒙古字韻》的語音面貌〉收於《第二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友暨南區四校中文系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臺灣臺南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1997年05月
1999〈韻會所引「蒙古韻」考〉收於《聲韻論叢.第八輯》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 臺灣學生書局印行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9年05月初版
1998〈現代國語異常演變的零聲母之研究〉收於《雲漢學刊》第五期 成大中文系主編1998年05月
1998〈論元代的脣音聲母〉漢語音韻學第五屆國際學術研討會 1998年08月01日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暨中國音韻學研究會主辦
1998〈蒙古字韻正俗字研究〉漢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1998年08月09日北京師範大學漢字研究所暨遼寧人民出版社主辦
1999〈《蒙古字韻》「支二類(菑) hi」韻母的音讀─與鄭張尚芳先生商榷元代舌尖元音問題〉收於《雲漢學刊》第六期 成大中文系主編1999年06月
2000〈元代標準語韻書的聲母系統研究〉第十八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2000年05月20日 輔仁大學
2002〈《書學正韻》-n尾韻及其音讀〉第二十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2002年04月12日 成功大學
2003〈《書學正韻》的語音系統〉收於《樹人學報》創刊號 臺灣:高雄 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2003年7月
2004〈楊桓《六書統》形聲「四體」析論〉第十五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4年04月18日 輔仁大學

照那斯圖
1980〈八思巴字篆體字母研究〉收於《中國語文》1980年第四期
1987〈八思巴文元音字母字形問題上的兩種體系〉收於《民族語文》1987年第四期
1988〈有關八思巴字母的幾個問題〉收於《民族語文》1988年第一期
1989〈八思巴字中的零聲母符號〉收於《民族語文》1989年第二期
2003〈《蒙古字韻》拾零〉 收於〈第八屆國際暨第廿一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辦,2003年十月二十五日

詹伯慧
1991《現代漢語方言》 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黎新第
1987〈中原音韻入派三聲析疑〉收於《重慶師院學報》1987年第四期
1989〈試論中原音韻音系反映實際語音的二重性〉收於《重慶師院學報》1989年第二期
1990〈中原音韻清入聲作上聲沒有失誤〉收於《中國語文》1990年第四期

熊忠
《古今韻會舉要》(元刊本) 中央圖書館藏本
《古今韻會舉要》(四庫全書本)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0《古今韻會舉要》(淮南書局重刊本) 大化書局 1990年7月
2000《古今韻會舉要》(明刊本) 中華書局 2000年2月

趙誠
1991〈周德清和《中原音韻》〉 收於《中原音韻新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2月

趙蔭棠
1984《中原音韻研究》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5《等韻源流》 文史哲出版社

劉教蘭
1989《四聲通解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 復等
1978《宋元以來俗字譜》 文海出版社

蔣紹愚
1996《近代漢語研究概況》 北京大學出版社
鄭再發
1965《蒙古字韻跟跟八思巴字有關的韻書》 臺大文史叢刊
1966〈漢語語音史的分期問題〉收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六本
1967〈八思巴字標注漢語材料校勘記〉收於《祝賀李濟博士七十壽辰論集》清華學報社

鄭張尚芳
1998〈《蒙古字韻》所代表的音系及八思巴字一些轉寫問題〉,收於《李新魁教授紀念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08月一版一刷
1998〈漢語史上展脣後央高元音w、ɨ的分布〉收於《語言研究.音韻學研究專輯.1998年增刊》武漢:華中理工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主辦 《語言研究》編輯部編輯
2002〈從《切韻》音系到《蒙古字韻》音系的演變對應規則〉 收於《中國語文研究》 2002年第1期

薛鳳生
1990《中原音韻音位系統》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78〈論入聲字之演化規律〉收於《屈萬里先生七秩榮慶論文集》聯經出版公司
1980〈論支思韻的形成與演進〉收於《書目季刊》14卷二期

韓道昭著 甯繼福(冀伏、忌浮)校訂
1992《校訂五音集韻》 中華書局

魏 源
1990《元史新編》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羅常培
1978《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 九思出版社

羅常培.蔡美彪 編著
2004《八思巴字與元代漢語(增訂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