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客家次方言關係研究
作者:楊名龍
作者(外文):Yang, Ming-Long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古國順
羅肇錦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客家話次方言音韻詞彙語言接觸HakkaSub-dialectphonologyvocabularylanguage contac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5
中文摘要
本論文將主線放在臺灣客家次方言間的音韻層面的探討上,輔線嘗試論及臺灣客家次方言詞彙差異及文化意涵的解釋,以及客家話動詞重疊的表現形式。最後,說明臺灣客家話其實是一個不斷變動的語言,因移民、雜居的外部接觸因素,內部語言結構也不斷融合、漸變,而形成了現在的豐富多元面貌的「臺灣客家話」。
關鍵字:客家話、次方言、音韻、詞彙、語言接觸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main line on the phonological level between Taiwan Hakka dialect of times. Auxiliary line to try to address the Taiwan Hakka dialect vocabulary time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differences in interpretation, and verb forms Hakka-dialect overlap. Finally, a description of Taiwan Hakka language is actually a constantly changing due to factors external contacts immigrants live together,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language has also been fused, gradients, and now form a rich and diverse landscape of "Taiwan Hakka-dialect."
Keywords: Hakka, sub-dialects, phonology, vocabulary, language contact
引用書目
一、中文書目
丁邦新 1998 《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丁邦新主編 2007《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丁邦新 2008《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 1987 《中國語言學地圖集》,香港:朗文出版有限公司。
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1988《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
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2003
王 力 1985 《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理嘉 1991 《音系學基礎》,北京:語文出版社。
王福堂 2005 《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修訂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王士元著、石鋒等譯 2000 《語言的探索-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選譯》,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王士元、彭剛 2006 《語言、語音與技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 2003 《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古國順 2004 《客語發音學》二版,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古國順主編 2005《臺灣客語概論》,臺北:五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何大安 1988 《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專刊。new window
1996 《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二版,台北:大安出版社。
江 荻 2007 《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李新魁 1994 《廣東的方言》,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李如龍、張雙慶主編 1992 《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 1996 《方言與音韻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李如龍等 1999 《粵西客家方言調查報告》,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 2001 《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金理新 2005 《上古漢語形態研究》,合肥:黃山書社。
吳中杰 2012《臺灣客家語言與移民源流關係研究》,高雄:復文圖書。new window
邱彥貴、吳中杰 2001 《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辛世彪 2004 《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竺家寧 1992 《聲韻學》二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周日健 1990 《新豐方言志》,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立芳、莊初昇 1995 《南雄珠璣方言志》,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侯精一主編 2002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袁家驊等 2001 《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徐通鏘 1991 《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3 《徐通鏘自選集》,鄭州:大象出版社。
1997 《語言論-語義型語言的結構原理和研究方法》,長春:東北師範
大學出版社。
2004 《漢語研究方法論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大明主編 2006 《語言變異與變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高明凱、石安石主編 2003 《語言學概論》二版,北京:中華書局。
孫宜志 2007 《江西贛方言語音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莊初昇 2004 《粵北土話音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游文良 2002 《畲族語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黃雪貞 1995 《梅縣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張光宇 1996 《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出版社。new window
張雙慶、劉鎮發主編 2008 《客語縱橫-第七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陳 修 1993 《梅縣客方言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陳保亞 1996 《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北京:語文出版社。
陳保亞 1999 《二十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陳曉錦 2004 《廣西玉林市客家方言調查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世松主編 2005 《移民與客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桂林:廣西師範
大學出版社。
游汝杰 2000 《漢語方言學導論》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漢語方言學教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項夢冰、曹暉 2005 《漢語方言地理學-入門與實踐》,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詹伯慧 1991 《現代漢語方言》,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詹伯慧主編 2000 《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二版,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嘉應大學中文系編 1995 《客家話字典》,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
劉綸鑫 1999 《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 《江西客家方言概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劉鎮發 2001 《香港客粵方言比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劉澤民 2005 《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
謝永昌 1994 《梅縣客家方言志》,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謝留文 2003 《客家方言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鍾榮富 2001 《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客家話導論》,台北:文建會。
2004 《台灣客家語音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藍小玲 1999 《閩西客家方言》,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羅美珍、鄧曉華 1995 《客家方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羅肇錦 2000 《台灣客家發展史語言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羅肇錦《臺灣客家話》
羅肇錦《苗栗縣志-語言篇》
羅肇錦《客家話的字詞與音義析論》
羅肇錦《客語語法》,台北:學生書局。
羅杰瑞著、張惠英譯 1995 《漢語概說》,北京:語文出版社。
羅常培 1940 《臨川音系》,台北:商務印書館。

二、單篇論文
丁邦新 1982 〈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166-181。new window
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2003〈漢語方言詞語調查條目表〉,《方言》1:6-27。
王洪君2004〈文白異讀與疊置式音變〉,收錄於丁邦新編《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甘于恩、邵慧君 2000〈試論客家方言對粵語語音的影響〉,《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79-88。
王福堂 2003 〈漢語方言語音中的層次〉,《語言學論叢》第27輯:1-10。
古國順 1996 〈客語海陸方言與廣韻及國語之對應〉,《北市師院語文學刊》第3期:1-40。new window
朱曉農、寸熙 2007〈清濁音變圈:自然音變與泛時層次〉。丁邦新主編《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66-186。
吉川雅之1998 〈大埔縣客家話語音特點簡介〉,《客家方言研究》158-173。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 1984 〈自閩方言證四等韻無--說〉,《音韻學研究》第1輯。又《方言與音韻論集》:72-82。
李如龍、張雙慶 1995〈客贛方言的入聲韻和入聲調〉,《中國東南方言比較研究叢書》第1輯:75-99。
李存智 2001〈介音對漢語聲母系統的影響〉,《聲韻論叢》第十一輯:69-108。
辛世彪 2000 〈客方言聲調的演變類型〉,《海南大學學報》第18卷第1期:37-45。
高 然1998〈廣東豐順客方言的分布及其音韻特徵〉。《客家方言研究》133-145。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徐通鏘 1990a 〈結構的不平衡性和語言演變的原因〉,《中國語文》第1期。又收錄於《徐通鏘自選集》:218-243。
1990b 〈山西方言古濁塞音、濁塞擦音今音的三種類型和語言史的研究〉,《語文研究》第1期。又《徐通鏘自選集》:113-123。
1993 〈文白異讀與歷史比較法〉,《徐通鏘自選集》:124-163。
莊初昇、嚴修鴻 1993 〈閩南四縣客家話的語音特點〉,《客家縱橫增刊—首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專集》:86-91。
莊初昇 1999 〈粵北客家方言的分佈和形成〉,《韶關大學學報》第1期:7-14。
2005 〈粵北客家方言語音概貌〉,《韶關學院學報》第5期:81-91。
梁猷剛 1985 〈廣東省北部漢語方言的分佈〉,《方言》第2期:89-104。
黃雪貞 1987〈客家話的分佈和內部異同〉,《方言》第1期:81-96。
1988 〈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方言》第4期:241-246。
1989 〈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續論〉,《方言》第2期:121-124。
1997 〈客家方言古入聲字的分化條件〉,《方言》第4期:258-262。
崔榮昌 1985 〈四川方言的形成〉,《方言》第1期:6-14。
1986 〈四川省西南官話以外的漢語方言〉,《方言》第3期:186-187。
張光宇1989 〈閩方言古次濁聲母的白讀h-和s-〉,《中國語文》第211期。又收錄於《切韻與方言》(台北:商務印書館,1990):17-31。
2000 〈論條件音變〉,《清華學報》新三十卷第4期:427-475。
2003 〈比較法在中國〉,《語言研究》第4期:95-103。
2004 〈漢語語音史中的雙線發展〉,《中國語文》第6期:545-557。
2006 〈論漢語方言的層次分析〉,《語言學論叢》第33輯:124-165。
項夢冰 2003 〈客家話古非組字的今讀〉,《語言學論叢》第28輯:214-263。
楊秀芳 1989 〈論漢語方言中全濁聲母的清化〉,《漢學研究》第7卷第2期:41-73。new window
1993 〈論文白異讀〉,《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823-849。
熊正輝 1982 〈南昌方言裡曾攝三等讀如一等的字〉,《方言》第3期:164-168。
熊正輝 1987 〈廣東方言的分區〉,《方言》第3期:161-165。
熊正輝 2008 〈官話ts與t的類型區分〉,《方言》第1期。
熊 燕 2003 〈客贛方言蟹攝開口四等字今韻母的層次〉,《語言學論叢》第27輯:79-98。
鄧曉華 1997 〈論客家方言的斷代及相關音韻特徵〉,《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第4期:101-105。
劉綸鑫 1998 〈次濁部分隨清流-客家方言聲調特點綜述〉,《客家文化研究》通訊創刊號:40-47。
劉鎮發2001 〈客語非入聲字聲調發展的〉,《香港客粵方言比較研究》:119-125。
2003 〈從方言比較再探粵語濁上字演化的模式〉,《中國語文》第5期:432-438。
劉鎮發、張群顯 2001 〈中古濁上字的演變與粵客贛方言〉,《香港客粵方言比較研究》:214-222。
劉澤民 2004 〈客贛方言日母字的歷史層次分析〉,《第五屆客家方言暨首屆贛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2-209。
鮑厚星、顏森 1986 〈湖南方言的分區〉,《方言》第4期:273-276。
謝留文 1995 〈客家方言古入聲次濁聲母字的分化〉,《中國語文》第1期:49-50。
謝留文、黃雪貞 2007 〈客家方言的分區(稿)〉,《方言》第3期:238-249。
鍾榮富 1991 〈論客家話的[]聲母〉,《聲韻論叢》第三輯:435-455。
1994 〈客家方言的唇音異化研究〉,《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571-591。
藍小玲 1997 〈客方言聲調的性質〉,《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第3期:87-92。
羅肇錦 1998 〈客話特點的認定與客族遷徙〉,《第二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25-46。
2002 〈梅縣話是粵化客語說略〉,《第四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34-50。
2006a 〈客語緣起於南方的語言論證〉,《語言暨語言學》第7卷第2期
客語專刊:545-568。
2006b 〈客家話hu → f 的深層解讀〉,「全球視野下的客家與地方社會:
第一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台北:2006年10
月29-30日。
羅杰瑞著、項夢冰譯 2003 〈何謂客家話?〉,《語言學論叢》第28輯:340-365。
嚴修鴻 2004a 〈客家話匣母讀同群母的歷史層次〉,《汕頭大學學報》第20卷第1期:41-44。
2004b 〈客閩方言裡江東不分的語音層次〉,《中央研究院第二次漢語方言小型討論會---客家語研究》論文。

三、學位論文
江敏華 1998 《臺中縣東勢客語音韻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敏華 2003 《客贛方言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呂嵩雁 1993 《台灣饒平方言》,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嵩雁 1999 《閩西客語音韻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何純惠2014《閩西中片客家話與混合方言音韻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吳中杰 2004 《畲族語言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杜佳倫2012《閩語歷史層次分析與相關音變探討》,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貴榮 2002 《台灣桃園饒平方言》,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 《台灣饒平客話音韻的源與變》,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賢德2014《高樹客家話語言接觸研究》,台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
程俊源2011《台、華語「稱代系統」與閩、客語「親屬稱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陳秀琪 2002《台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以詔安話為代表》,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琪 2006 《閩南客家話音韻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陳筱琪2013《閩南西片方言音韻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彭心怡2010《江西客贛語的特殊音韻現象與結構演變》,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熊 燕 2004 《客贛方言語音的歷史層次研究》,北京大學博士論文。
張為閔2008《台海兩岸海豐客語之變異及其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文英2004《新屋鄉呂屋豐順腔客話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文英2008《區域方言的語言變體研究:以桃園新屋客語小稱詞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盧彥杰2014《臺灣客家話音韻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鄧盛有 2007 《客家話的古漢語和非漢語成分分析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劉勝權 2013 《粵北始興客家音韻及其周邊方言之關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
羅肇錦1984《四縣客語語法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四、西文書目
Anthony Fox.1995 Linguistic reconstruc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itchison, Jean. 2001. Language Change: Progress or Deca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Chung, Raung-fu. 1989. Aspect of Kejia Phonology. Ph.D dissertation. Illinois University.
Haugen, Einar. 1950. 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Borrowing. Language .26: 210-231.
Holms, Janet. 2008.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3rd ed. England: Pearson Longman.
Hashimoto,Mantaro.J.(橋本萬太郎),1973 The Hakka Dialect:A Linguistic study of Its Phonology,Syntax and Lexic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man Jerry,1988 Chines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bov, William. 1994. 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 Internal factors. Oxford and Cambridge: Blackwell.
Laurent Sagart 2001 〈Nanxiong and Hakka〉,《方言》第2期。
2002 〈Gan, Hakka an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Dialects〉,《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129-154。
Thomason, Sarah Gray, and Terrence Kauman. 1988. Languae Contact, Creolization, and Genetic Linguistics.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al of California Press.
Thomason, Sarah Gray. 2001. Language Contact: an Introduction.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Terry Crowley,1992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an Coetsem, Frans. 1988. Loan Phonology and the Two Transfer Types in Language Contact. Foris Publications. Dordrecht.
Weinreich, Uriel. 1979. Language in Contact: Findings and Problems. Mounton Publishers, The Hague. Winford, Donald. 2003. An Introduction to Contact Linguistics. Blackwell Publishers.
Winford, Donald. 2005. Contact-induced Changes classification and Process.
Diachronica. Vol.22: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