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多元接觸下的馬來西亞北部閩南語及其發展
作者:楊迎楹
作者(外文):Yin-Yin Yeoh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楊秀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北馬閩南語多元接觸語言接觸語言演變語勢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北馬閩南語指馬來西亞北部涵蓋玻璃市、吉打、檳城、以及北霹靂所通用的閩南語。本文主要關注三個焦點:北馬閩南語中顯著馬來成分的來源及形成過程;北馬閩南語一字多讀的來源及形成過程;華語如何影響北馬閩南語的語勢。
第二章討論馬來和峇峇文化在北馬閩南語的遺留。馬來詞彙以語音匹配方式進入閩南語,詞彙音節按閩南語的語音系統進行調整並被賦予聲調。由於馬來語有標準語、馬來方言以及峇峇馬來語的不同,本文通過對比判斷北馬閩南語中的馬來詞彙有兩個來源。此外,馬來語的語法同樣影響了閩南語,在北馬閩南語的語法結構中留下遺痕。
第三章探討漳泉方言接觸給北馬閩南語帶來一字多讀的語音現象。通過觀察北馬閩南語使用者在23個漳、泉有別的音類中的語音表現,可知異讀音是閩南次方言在接觸過程中發生語音疊置替換以及結構協合的結果。
第四章分析華語在20世紀下半葉發展成為各方言群的共同語後,對北馬閩南語的語勢所帶來的影響。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北馬閩南語的通用性降低、語言活力逐漸下降,以北馬閩南語為母語和第二語言的人口開始萎縮,加上沒有豐富的語言積澱,北馬閩南語的語勢逐漸減弱,目前正經歷語言轉換的過程。
本文藉由多元接觸的角度來了解北馬閩南語的形成、發展及演變,同時也給北馬閩南語一個更明確的定位。
Northern Malaysian Hokkien refers to the Southern-Min dialect spoke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Malaysia covering the area of Perlis, Kedah, Penang and northern Perak.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 of this dialect: the source and formation processes of the Malay components in Northern Malaysian Hokkien, the source and formation processes of multi-pronunciation in Northern Malaysian Hokkien, and how Mandarin influences the language potential of Northern Malaysian Hokkien.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f Malay and Baba culture on Northern Malaysian Hokkien. The Malay vocabulary entered Southern Min dialect by means of phonetic matching. The lexical syllables are adapted to the phonemic and tone system of the Southern Min dialect. The Malay language differentiates between standard language, Malay dialects, and Baba Mala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two sources of Malay composition. In addition, the Malay grammar had also affected Southern Min dialect and left traces in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of Northern Malaysian Hokkien.
The third chapter points out that the contact between Zhangzhou and Quanzhou Hokkien has brought about the multi-pronunciation phenomenon. Observation from the phonological performances of Northern Malaysian Hokkien speakers shows that the discordant sounds are result of speech superposition substitution and structural conspiracy in the sub-dialects contact.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Mandarin, which has developed into the lingua franca among different dialect groups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on the language potential of Northern Malaysian Hokkien.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the vitality of Northern Malaysian Hokkien has declined and the linguistic universality has decreased, with a shrunk in the number of speakers who speak Northern Malaysian Hokkien as their mother tongue and second language. With the lack of rich language accumulation, Northern Malaysian Hokkien gradually weakens and leads down towards language conversion.
The observation of diverse contact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Northern Malaysian Hokkien. It also helps to define Northern Malaysian Hokkien more accurately.
丁邦新 1982 〈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清華學報》新14卷第1、2期,257-273。
丁邦新 2007 《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2005 《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著,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編 2012 《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孔遠志 2000 〈中華、馬來文化交流的又一歷史見證——漢語中的馬來語借詞〉,355-366。香港:南島出版社。
文平強 2007 〈馬來西亞華裔人口與方言群的分佈〉,《華研通訊》第1期,27-35。
王付兵 2012 《馬來西亞華人的方言群分布和職業結構:1800~1911》。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
王洪君 2014 《歷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語音史個案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桂蘭 2017 《馬來西亞檳城福建話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博士論文。
王福堂 2005 《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修訂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王曉梅 2002 〈馬來西亞雪蘭莪州萬津華人的語言保持和語言轉用〉,《中國社會語言學》第4期,117-131。北京:商務印書館。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 2003 《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同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2000 《同安縣志》。北京:中華書局。
安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1994 《安溪縣志》。北京:新華出版社。
朱敬勤 1983 〈檳城的發展與人口的成長史〉,《檳州華人大會堂慶祝一百週年/新廈落成開幕紀念特刊》,355-366。檳城:檳州華人大會堂出版。
朱曉農 2011 〈語言語音學和音法學:理論新框架〉,《語言研究》第31卷第1期,64-87。
何大安 1987 《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何大安 1988 《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余金珠 2005 〈福幫人與檳榔嶼的華文教育(1900﹣1941)〉,《檳榔嶼華人研究》,271-306。韓江學院華人文化館、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聯合出版。
吳文芯 2014 〈馬來西亞「檳城福建話」特徵詞研究〉,《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2卷第1期,66-70。
李方桂 1980 《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永球 2003 《移國:太平華裔歷史人物集》,檳城:南洋民間文化出版。
李如龍 1996 《方言與音韻論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出版。
李如龍 1999 〈論漢語方音異讀〉,《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一期, 96-110。
李如龍 1999 《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 2001 《福建縣市方言志12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李如龍、姚榮松主編 2008 《閩南方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杜忠全 2011《老檳城•老童謠》。雪蘭莪:大將出版社。
杜曉萍 2011《十九世紀外國傳教士所撰福建閩南方言文獻語言和詞彙系統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杜曉萍 2013 〈《漳州方言詞彙》音系研究〉,《方言》第3期,279-285。
沈燕清 2013〈檳城福建話人五大姓氏餉碼經營探析〉,《八桂僑刊》第4期,64-70。
沈鐘偉 2007 〈語言轉換和方言底層〉,《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106-134。上海教育出版社。
冼偉國 2009 〈《馬來西亞的三個漢語方言》中之吉隆坡廣東話閱譚〉,《新紀元學院學報》第6期,83-131。
周長楫 2007 《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
周長楫、周清海 2000 《新加坡閩南語概說》。厦门:廈門大學出版社。
周振鶴、游汝杰 2006 《方言與中國文化》(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祖謨 1966 《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
林冬梅 2010《從馬來西亞華裔家庭用語看華語方言的興衰——以森美蘭州文丁新村的實際調查為例》,浙江大學碩士論文。
林孝勝 1995〈十九世紀新華社會的幫權政治〉,林孝勝《新加坡華社與華商》,28-62。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
林素卉 2012 《馬來西亞新山地區潮州方言的語音變化和語言轉移》,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林連通 1993 《泉州方言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林連通、陳章太 1989 《永春方言志》。北京:語文出版社。
林華東、陸露 2012 〈台北閩南方言200年來語音的演變——《台北話音檔》與《彙音妙悟》《匯集雅俗通十五音》比較研究〉,《東南學術》第6期,323-333。
邱克威 2016 〈雪蘭莪丹絨士拔村潮州方言(澄海外砂話)音系調查分析〉《馬來西亞華人民俗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吉隆坡:新紀元學院。
侯精一編 2002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泉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2000 《泉州市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洪惟仁 1993 《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洪惟仁 2003 《音變的動機與方向:漳泉競爭與台灣普通腔的形成》,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惟仁、曹逢甫 2012〈峇峇語的閩南語方言鑒定〉,王建設編《第二屆海外漢語方言研討會論文集》,124-146。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洪麗芬、羅榮強 2012〈閩南語與馬來語的詞彙互借現象〉,《閩商文化研究》第2期,19-29。
孫汝建 2005 〈句末語氣詞的四種語用功能〉,《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2期,76﹣80。
徐芳敏 1991 《閩南廈漳泉次方言白話層韻母系統與上古音韻部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徐芳敏 1995 〈古閩南語幾個白話韻母的初步擬測——兼論擬測的條件〉,《臺大中文學報》第七期,217-252。
徐芳敏 2003 《閩南方言本字與相關問題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
徐通鏘 1991 《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書蠹(Bookworm)編,顧因明、王旦華合譯 1970 《檳榔嶼開闢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馬重奇 2008 《閩臺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馬重奇 2013 〈英國傳教士戴爾《福建漳州方言詞匯》研究——19世紀初葉閩南漳州方言音系及其詞匯研究〉,《古漢語研究》第4期(總第101期),20-39。
馬重奇 2014 〈19世紀初葉西方傳教士漳州方言文獻音系考〉,《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總第184期),103-111。
高麗珍 2010 《馬來西亞檳城地方華人移民社會的形成與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崔彥 2015 〈峇峇馬來語研究綜述〉,《漢學研究學刊》第六卷,107-124。
張少寬 2002 《檳榔嶼華人史話》。吉隆坡:燧人氏事業有限公司。
張少寬 2003 《檳榔嶼華人史話續篇》。檳城:南洋田野研究室。
張少寬 2013 《檳榔嶼華人寺廟碑銘集錄》。檳城:南洋田野研究室。
張少寬 2016 《檳榔嶼舊聞》。檳城:馬來西亞嘉應屬會聯合會。
張光宇 1996 《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
張光宇 2008a 〈漢語方言的魯奇規律:古代篇〉,《中國語文》第4期,349-361。
張光宇 2008b 〈漢語方言的魯奇規律:現代篇〉,《語言研究》第2期,8-16。
張光宇 2012 〈漢語方言的鼻化運動〉,《語言研究》第32卷第2期,17-28。
張屏生 1996《同安方言及其部分相關方言的語音調查和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屏生 2014 〈十九世紀閩南話辭書音系的比較——以漳州方言辭書為例〉,《第三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中文系。(會議論文)
張屏生、卓月蓮 2012〈馬來西亞福建話和台灣閩南話的詞彙比較〉,《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第15期,125-145。
張銘洲 2011 《新加坡閩南話借詞balu的特徵及來源初步調查》,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
張曉威 2007 〈十九世紀檳榔嶼華人方言群社會與幫權政治〉,《海洋文化學刊》第三期,107-146。
曹逢甫 2012 〈峇峇語的性質與來源〉,《第三屆東亞人文學論壇暨兩岸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討會論文集》,67-88。
郭銳 2008 〈語義結構和漢語虛詞語義分析〉,《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總第86期),5-15。
陳志明 1984 〈海峽殖民地的華人——峇峇華人的社會與文化〉,《馬來西亞華人史》,167-200。雪蘭莪: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出版。
陳志明 2013 〈峇峇文化的啟發與反思〉,《閩商文化研究》第2期,17-21。
陳志明著、馮光火譯 1999 〈華裔族群:語言、國籍與認同〉,《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7-35。
陳汶思 2013《馬來西亞華語之研究——以檳城為例》,中原大學碩士論文。
陳秀琪、羅肇錦 2013 〈「梅縣化」的檳城客家話〉,《客家研究》第六卷第二期 ,1-28.
陳忠敏 2008〈音變研究的回顧和前瞻〉,《民族語文》第1期,19-32。
陳忠敏 2008〈漢語言變的一中心多層次說及其歷史層次比較法〉,《漢語史學報》第七輯,48-62。上海教育出版社。
陳忠敏 2010〈論閩語魚韻的讀音層次——兼論層次分析與層次比較的方法〉,《語言研究集刊》第九輯,6-26。
陳保亞 1996《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漢越(侗台)語源關係的解釋》。北京:語文出版社。
陳保亞 2012 〈馬來西亞多語現象:一種獨特的接觸類型〉,《當代評論》第2期。馬來西亞林連玉基金會。
陳保亞 2013〈語勢、家庭學習模式與語言傳承:從語言自然接觸說起〉,《北京大學學報》第50卷第3期,78-88。
陳保亞 2015 《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淑娟 2004 《桃園大牛欄閩客接觸之語音變化與語言轉移》。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陳劍虹 2013 〈檳榔嶼華人社會組織的歷史演變〉,《八桂僑刊》第1期,35-39。
陳劍虹、黃木錦 2014 《檳城福建公司》。檳城:檳城福建公司。
陳曉錦 2003 《馬來西亞的三個漢語方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曉錦 2010 《泰國的三個漢語方言》。暨南大學出版社。
陳曉錦 2013 〈試論詞彙研究在海外漢語方言研究中的重要性〉,《暨南學報》第9期(總第176期),141-146。
陳曉錦 2014《東南亞華人社區漢語方言概要》。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
陳鴻洲 2005 《吉打風雨路》。亞羅士打:編者自行刊印。
麥留芳 1985 《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惠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1998 《惠安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游汝傑、周振鶴 1985 〈方言與中國文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32-237。
雲惟利 1996 〈峇峇話〉,《新加坡社會和語言》,189-215。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
黃存燦著、張清江譯 2006 〈華人甲必丹〉,《新馬華人甲必丹》,17-174。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
黃煒桉 2016《馬來西亞檳城閩南話虛詞借詞「pun」的意義及其來源分析》,華東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黃裕端 2015 〈19世紀檳城的崛起與繁榮:閩商五大家族的商業網絡〉,《閩商文化研究》第2期,36-43。
黃裕端著、陳耀宗譯 2016 《19世紀檳城華商五大姓的崛起與沒落》。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黃劍嵐、福建省龍海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1993 《龍海縣志》。北京:東方出版社。
黃慧敏 2003 《新馬峇峇文學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廈門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 1995 《廈門方言志》。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意西微薩•阿錯 2013 〈狹義的語言接觸概念及相關問題〉,《大江東去王士元教授八十歲賀壽文集》,573-594。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楊秀芳 1982 《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秀芳 2004 〈論「故」的虛化及其在閩方言中的表現〉,《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期,199﹣242。
楊秀芳 2015 〈異方言「同構詞」對方言本字研究的啟發〉,《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8期,1-22。
楊迎楹 2013 《檳城閩南語語音研究》,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楊迎楹 2016〈檳城福建話聲調研究——上聲、陰入異讀調分析〉,《南洋學報》第70卷,217-229。
楊榮祥 2001 〈漢語副詞形成芻議──以近代漢語為例〉,《語言學論叢》第2期,99-121。
溫斯泰德著,姚梓良譯 1958 《馬來亞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葉千菁 2014 《馬來西亞檳城閩南語之音韻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忠司 1993 《台灣閩南語語音教材》。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董忠司 2009 〈試論漳州話祖調及其在閩南、台灣的演化〉,《臺灣語文研究》第三期,19-50。
董忠司 2012 〈漢語方言中一種最重要的海外通行腔:閩南語的海腔——兼論廈門腔、台灣通行腔和海外通行腔的形成〉,王建設編《第二屆海外漢語方言研討會論文集》,238-252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董忠司 2016 〈馬來西亞檳榔嶼閩南語上聲變異初探——兼論檳榔嶼閩南語聲調格局的存古和創新〉,陳曉錦主編《漢語方言在海外的傳播與變遷:第四屆海外漢語方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47-61。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漳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1999 《漳州市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維多巴素著,張奕善譯 1967 《近代馬來亞華人》。台灣:商務印書館。
鄭良樹 2007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簡史》。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鄭秋盈 2015 《瓜拉古樓潮州方言(普寧話)語音研究》,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外文系學士學位論文。
魯國堯 2003 〈論「歷史文獻考證法」與「歷史比較法」的結合——兼議漢語研究中的「犬馬鬼魅法則」〉,《古漢語研究》第1期,2-7。
橋本萬太郎 2008 《語言地理類型學》。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謝清祥 2010 《檳城福建話(閩南語)》。檳城:檳榔州福建會館。
謝詩堅 2015 〈檳城華人兩百年(節選)〉,《閩商文化研究》第2期,6-35。
鐘天祥 2001 〈南洋的另一類漢語——峇峇話〉,發表於2001年中國新疆大學語言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取自網路: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chongts/chongts01.htm,2017/3/15。
鐘松發、黎煜才編 2007 《最新馬來語大詞典》(第3版)。雪蘭莪:聯營出版(馬)有限公司。
鐘錫金 1993 《吉打兩千年》。吉打:赤土文叢編輯部。

英文
Amran Halim. 1984. Intonasi dalam Hubungannya dengan Sintaksis Bahasa Indonesia. Jakarta: Djambatan.
Ansaldo, Umberto & Stephen J.M. 1999. The Minnan Substrate and Creolization in Baba Malay.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7.1: 38-68.
Asmah, Hj. O. 1977. The Phonological Diversity of the Malay Dialects. Kuala Lumpur: 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Asmah, Hj. O. 1983. The Malay Peoples of Malaysia and Their Languages. Kuala Lumpur: 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Chang, Y. C., Hsieh, F. F. Tonal Coarticulation in Malaysia Hokkien: A Typological anomaly? The Linguistic Review, 29: 37-73.
Chuang C.T, Chang Y.C, Hsieh F.F. 2013. Complete and Not-So-Complete Tonal Neutralization in Penang Hokkien, In Lee, Wai-Sum (ed.),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onetics of the Language in China (ICPLC, 2013), 54-57.
Clammer, J. R. 1980. Straits Chinese Society: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the Baba Communities of Malaysia and Singapore.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Collins, J. T. 1988. Wilayah Dialek Melayu: Bukti dari Sumatera Utara. Dewan Bahasa, Julai 1988, 386-388.
Davies, Evan. 1846. Memoir of the Rev. Samuel Dyer: Sixteen Years Missionary to the Chinese. London: J.Snow.
Dyer, S. 1838 Vocabulary of the Hok-Këen Dialect as Spoken in the County of Tshëang-Tshew. Anglo-Chinese College Press.
Gil, D. 2003. Intonation Does Not Differentiate Thematic Roles in Riau Indonesian. In Riehl A. and Savella T.(eds.).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ustronesian Formal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AFLA9), Cornell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19: 64-78.
Gwee, William T. H. 1993. Mas Sepuloh: Baba Conversational Gems. Singapore: Armour Publishing.
Holm, John. 1989. Pidgins and Creoles: a reference surve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mail, D. 1997. Bahasa Kita. Kuala Lumpur: 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Ismail, H. 1973. Malay Dialects in the Malay Peninsular. Nusantara, 3:69-79.
Jacob, M. 1965.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Behavioral Science, Vol. 10(2): 135-140.
Khor, Neil J. K. 2006. Economic Change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Straits Chinese in Nineteenth-century Penang.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79, No. 2 (291): 59-83.
Khor, Neil J. K. 2009. Peranakan Chinese Literature in Penang and the Region: With an Emphasis on Anglophone Penang Peranakan writing.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82, No. 2 (297): 131-143.
Lee, Nala H. Y. 2014. A Grammar of Baba Malay with Sociophonetic Considerations.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Hawai’i, Hawai’i: Phd dissertation.
Lee, Sarah. 2006. An Acoustic Analysis of The Tone System of Penang Hokkie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8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utheast Asian Linguistics Society. University Kebangsaan Malaysia, Bangi, Malaysia. May 21-22 2008.
Lim, B. S., Teoh B. S. 2007. Malay Lexicalized Items in Penang Peranakan Hokkien. SEALSVIII: papers from the 8th meeting of the Southeast Asian Linguistics Society (1998). Canberra, Pacific Lingusitics, 149-165.
Medhurst, W.H. 1832 Dictionary of the Hok-keen Dialec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China, Macao: The 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
Muhammad, H. Salleh. 2016. Early History of Penang (Leelany Ayob & Ng, W. Q. Trans.). Penang: 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8).
Nonini, Donald M. 2015. “Getting By”: Class and State Formation among Chinese in Malaysi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oriah, Mohamed. 2016a. Bahasa Melayu: Sejarah Awal dan Keragamannya di Pulau Pinang. In Muhammad, H. S.(Ed). Sejarah Awal Pulau Pinang (3rd ed.), pp. 62-95. Pulau Pinang: Penerbit 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
Noriah, Mohamed. 2016b. Hybrid Language and Identity among the Samsam, Baba Nyonya and Jawi Peranakan Communities in North Peninsular Malaysia. Kemanusiaan, Vol. 23, Supp. 1: 1-23.
Pakir, Anne. 1986. A Linguistic Investigation of Baba Malay.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h. D. Dissertation.
Png, P. S. The Straits Chinese in Singapore: A Case of Local Identity and Socio-cultural Accommodation.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 1969,10 (1):95-114.
Shellabear, W.G. 1913. Baba Mala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nguage of the Straits-born Chinese. Journal of the Straits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No. 65: 49-63.
Shih, M. Y. 2009. The Hokkien Substrate in Baba Malay.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 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 Hsinchu: M.A. Thesis.
Siti, Hajar Abdul Aziz. 2008. Bahasa Melayu I. Selangor: Oxford Fajar.
Smantha Soon. 2015. Tonal Assignment of Malay Loanwords in Penang Hokkien. M.A. Thesis.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oon, Samantha. Tones and Loanwords: Tonal Assignment of Malay Loanwords in Penang Hokkien. Presented at ‘Language Contact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2016, Department of Portuguese, University of Macau.
Tan, C. H. 2008. A Guidebook to PHD : Penang Hokkien Dialect. Penang: Jutaprint.
Tan, S. I. 2016. Penang Hokkien-English Dictionary with an English-Penang Hokkien Glossary. Penang: Phoenix Printers Sdn. Bhd.
Teoh, B. S., Lim, B. S. 1999. Malay Words in Baba Hokkien of Penang. Journal of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72, No.1 (276), 125.
The, C.J., Lim, Y.L. 2014. An Alternative Architectural Strategy to Preserve the Living Heritage and Identity of Penang Hokkien Language in Malays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Vol.4 No.3: 242-247.
Thomason, S.G. & Kaufman, T. 1988. Language Contact, Creolization, and Genetic Linguistic.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Van Ophuijsen, Ch. A. 1983. Tata Bahasa Melayu. Jakarta: Djambatan.
Wang, William S. Y. 1969. Competing Changes as a Cause of Residue. Language. Vol. 45, No. 1: 9-25.
Wang, X. M. 2012. Mandarin Spread in Malaysia. Kuala Lumpur: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Wong, Y. T. 2013. Baba Hokkiens, Big Business, and Economic Dominance in Penang and Its Region, 1840s-1900s. Malaysia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2(2) : 65-76.
Wu, X. A. 2010. Chinese Business in the Making of a Malay State, 1882-1941: Kedah and Penang.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Yasmin, B., Ooi, K. H. 2015. Found in Translation. Penang: Precious Pages Resources.
Yeoh, S. G., Loh, W. L. et al. 2009. Penang and its Region: the Story of an Asian Entrepot.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Zuraidah, M. D., Gerry, K. & Janet, Y. 2008. How Words can be Misleading: A Study of Syllable Timing and ‘Stress’ in Malay. The Linguistic Journal Vol. 8, Issue 2: 66-8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