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語鼻音韻尾變異類型研究
作者:陳彥君
作者(外文):Yan-June Che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楊秀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鼻音韻尾鼻尾合併鼻尾弱化鼻音徵性語音格局語言類型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8
語言學作為與時俱變的現代學科,解釋角度的多元性仍有待深入開發;本文論題為「漢語鼻音韻尾變異現象」,此題雖已有許多研究方法的實踐,我們仍企圖從鼻音語音徵性的探討出發,藉由語言類型學的觀點與方法,更細緻地探討漢語鼻尾語音變異的模式與演變歷程。
本文研究主題與成果如下:
(1)探討「鼻音徵性」對漢語鼻尾語音格局與類型演變的影響。
(2)對鼻尾兩大音變作用「鼻尾弱化」與「鼻尾合併」的深入探析。
(3)鼻音徵性、鼻尾性質及前接元音語音性質:從前接元音「低或非低」性質對鼻尾音變的影響,確認主要元音與鼻尾在音變上的密切關係。
(4)漢語鼻尾語音格局三大類型:[m]韻尾保存型、[n]、[ŋ]韻尾對立型、簡化鼻尾型,以及十四個次類型的建構與分析。
(5)指出歷時和共時材料皆存在的「低元音韻或前鼻尾韻先發生鼻尾弱化」與「非低元音韻前後鼻尾合併」的鼻尾變異趨向。
(6)歷史與地理觀點的比較分析,相關子題如下:
「漢語史鼻尾格局的地域對立:從東西對立到南北對立」;
「官話方言紛雜的鼻尾格局問題」;
「古齊魯方言與現代冀魯膠遼官話弱化鼻尾區域特色之異同」;
「江東方言鼻尾弱化的古今對照」;
「再探楚方言以真耕合韻為方音特色之理據與相關問題」
「唐五代西北方音與蘭銀官話的鼻尾格局」;
「中部湘贛方言在鼻尾演變上的過渡性質」;
「粵語語音最正的闡釋:以其鼻尾格局為例」;
「台灣國語鼻尾合流音變成因的探索」;
「鼻尾合併音變[-m>-n>-ŋ]理論的修正」。
本文嘗試將現代方言鼻尾變異的分析結果和漢語史上的鼻尾音變現象聯繫在一起,將現代漢語方言鼻尾類型平行比較的結果,與漢語史材料做縱的對比。此外,我們也探討漢語鼻尾格局在地理上的分布,指出鼻尾格局的區域特色如何構成方言差異。
漢語鼻音韻尾變異類型的研究,是綜合了語音學和音韻學概念,以探索鼻尾的「語音格局」為核心,對漢語歷時與共時材料,做了大規模的整理與分析工作。作為充實漢語語音史「鼻音韻尾變異」這個環節的研究,本文的貢獻是呈現了漢語鼻尾演變的時空脈絡,釐清了漢語鼻尾音變的諸多問題;並藉著各方言發展上的差異,為漢語目前所見的鼻尾語音格局進行分類,實踐了語言類型學取向的研究。
Linguistics, as a modern discipline that changes with time, the multiplicity of interpretation angles is still in-depth development.
The topic of this paper is the variation of Chinese nasal rhyme tail. This horse has many research methods, we still try Starting from the discussion of the pho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asal sounds,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nasal endings is discussed in more detail through the viewpoints and methods of linguistic typology. There are four research themes in this paper: (1) Nasal pho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attern and type of nasal rhymes in modern Chinese dialects The impact of change. (2) Analysis of the two major changes in the rhyme of the nasal sound: the weakening of the nasal sound and the merger of the fish. (3) The difference in the internal evolution of nasal weakening and nasal genus: affected by the fishtail vowel. (4) Analysis of the genus of the genus genus Three types of sputum: [m] rhyme preservation type, [n], [1 rhyme-tailed, simplified nose-tail type, and fourteen types. (5) Point out the trend of fishtail variation in "Low 1 child rhyme or fried fish is the first to be weakened by the fish" and "combined with non-low mercury after the fried fish". (6) Comparison of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views Analysis, related sub-problems such as "the geographical opposition of the fish genus pattern: from the east-west opposition to the north-south opposition", "the problem of the fishtail pattern of the Mandarin dialect", "the ancient Qilu dialect and the modern Lulu Jiaoliao official weakening the nose area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main", "Ancient and modern contrasts of the weakening of Jiang Dongfang''s Xuan Dian", "the nose-tail pattern of the northwestern dialect of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and the official language of the Lanyin", and the "transitional nature of the central Hunan-Guangxi dialect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fishtail".
This paper attempts to link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black genus of the modern genus Xuanyu with the rhinoceros phenomen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compare the results of the parallel comparison of the types of modern Chinese friends to win the fish, and compare them with the materials of Chinese history. The study of the type of rhythm of Chinese nasal rhymes is a synthesis of the concepts of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quid, the voice pattern as the core, has done a large-scale collation and analysis of Chines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materials. As a study to enrich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onetics, the variation of the nasal rhyme tail, this paper''s contribution It present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ontext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fishtails, clarifies many problems of Chinese nasal tail sounds; and through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alects, it classifies the pattern of fishtail semantics currently seen in Chinese, and practices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typology.
參引書目
一、中文書目
[一至四劃]
丁邦新. 1975. 《魏晉音韻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
丁邦新. 1982. 〈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收錄在《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
商務印書館。
丁啟陣. 1991. 《秦漢方言》。北京:東方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與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 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
朗文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香港城市
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合編. 2012. 《中國語言地圖集》(第
二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1988. 《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2003 〈漢語方言調查條目表〉。《方言》2003年第1期。
方路平. 2012. 〈羅山方言的聲韻調系統〉。《焦作大學學報》第2期。
王力. 1936. 2000. 《南北朝詩人用韻考》。收錄在《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
商務印書館。
王力. 1955. 〈中國語文講話〉。北京:開明書店。
王力. 1980. 《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王力. 1980/2012. 《楚辭韻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力. 1980/2012. 《詩經韻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力. 1982. 《王力論學新著》。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
王力. 1987. 《中國語言學史》。臺北:駱駝出版社。
王力. 1995. 《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
王囡. 2009. 〈遼寧阜新方言特點概述〉。《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第12卷。
王志潔. 1997. 〈英漢音節鼻韻尾的不同性質〉。《現代外語》1997年第4期。
王李英. 1993. 《增城方言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王洪君. 1987. 〈山西聞喜方言與宋西北方音〉。《中國語文》,1987年第1期,
頁24-33。
王洪君. 1991. 〈陽聲韻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上)〉。《語言研究》1991年第4
期。
王洪君. 1992.〈陽聲韻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下)〉。《語言研究》1992年第1期。
王洪君. 2014. 《歷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北京:商務
印書館。
王琳. 2016. 《建水方言的音變研究》。雲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王福堂. 2005. 《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修訂本)》 。北京:語文出版社。
王曉軍. 2004. 《山東方言語音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王曦. 2005. 〈明代江浙南曲用韻考研究綜述〉。《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005年第4期。
王顯. 2011. 《詩經韻譜》。北京:商務印書館。
[五至七劃]
冉啟斌. 2005. 〈漢語鼻音韻尾的實驗研究〉。《開南語言學刊》2005年第1期。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 2003. 《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史皓元、石汝傑、顧黔. 2006. 《江淮官話與吳話邊界的方言地理學研究》。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史皓元. 2011. 《漢語方言分區的理論與實踐︰以江淮官話與吳語的分區為例》,
北京:中華書局。
四川方言音系編寫組. 1960. 〈四川方言音系〉。《四川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甘甲才. 2003. 《中山客家話研究》。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田明. 1981. 〈秦漢時期「風」字韻尾的演變〉。《古漢語研究論文集》,北京:北
京出版社。
田靜. 2010. 《費縣方言語音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白宛如. 2003.《廣州方言辭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白鐘仁. 2001. 《北宋山東詩文詞用韻研究》。南京大學博士論文。
石汝杰. 2006. 《馮夢龍編《山歌》的校注問題》。《海外事情研究》第34卷第
1期。
石鋒. 2008. 《語音格局:語音學與音系學的交匯點》,北京:商務印書館。
任秋芳. 2014. 《襄汾方言的比較研究》。山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朱曉農. 1989. 《北宋中原韻轍考》。北京:語文出版社。
朱曉農. 2010. 《語音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朴柔宣. 2005. 〈從宋元時期用韻材料看吳語中的-n、-ŋ韻尾相押〉。《紹興文
理學院報》第4期。
江敏華. 2001. 《客贛方言關係研究》。臺灣大學博士論文。
牟成剛. 2010. 〈廣南方言音系統的調查分析〉。《文山學院學報》第23卷第3
期。
牟成剛. 2016. 〈西南官話雅棉片語音特徵的形成原因初探〉。《樂山師範學院
學報》第31卷第7期。
牟海霞. 2010. 《日照方言調查報告》。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何大安. 1981. 《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何大安. 1987. 《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
何大安. 1988. 《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
所專刊之90。。
何大安. 1990. 〈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
宋長棟、余偉文、莊益群. 1995. 《雲浮方言志》。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宋韻珊.2006. 《咸山二攝在華北方言的演變與分布》。科技部計畫報告。
http://nchuir.lib.nchu.edu.tw/handle/309270000/91604
李小凡、項夢冰. 2010. 《漢語方言學基礎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方桂. 1982. 《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仙娟. 2009. 〈垣曲方言的語音特點〉。《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
李巧蘭. 2012. 〈中古陽聲韻在河北方言中的讀音演變研究〉。《唐山師範學院學
報》,第34卷第6期。
李永明主編. 2001. 《湖南省志•第25卷方言志》。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李如龍、周日健. 1998. 《客家方言研究》。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張雙慶. 1992. 《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陳章太. 1991. 《閩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李如龍. 1997. 《福建方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如龍. 2001. 《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 2001a. 《福建縣市方言志十二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李如龍等. 1999. 《粤西客家方言調査報告》。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李存智. 1995. 《秦漢簡牘帛書之音韻學研究》,臺灣大學博士論文。
李存智. 2008. 〈郭店與上博楚簡諸篇陰聲韻部通假關係試探〉。《臺大中文學
報》29期,頁71-124。
李存智. 2009a. 〈郭店與上博楚簡諸篇陽聲韻部通假關係研究〉。《臺大中文學
報》30期,頁95-156。
李存智. 2009b. 〈音韻層次與韻部分合——以之脂支分合及相關音韻現象為
例〉。《臺大中文學報》31期,頁47-102。
李存智. 2010. 《上博楚簡通假字音韻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旭. 2008 《河北省中部南部語音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
李恕豪. 2003. 《揚雄《方言》與方言地理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李無未. 1989. 〈《醒世姻緣傳》詩詞用韻考〉。《東疆學刊》,1989年第4期。
李無未. 1994. 《韋應物詩韻系》。《延邊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2期。
李無未. 2006. 〈漢語史研究的基本理論範疇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李愛平. 1985. 〈金元山東詞人用韻考〉。《語言研究》1985年第2期。
李新魁. 1994. 《廣東的方言》。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李榮. 1965. 〈語音演變規律的例外〉。《中國語文》第2期。
李榮. 1983a. 〈關於方言研究的幾點意見〉。《方言》1983年第1期。
李榮. 1983b/1996. 〈閩西北方言來母字讀S-的研究〉。收錄在李如龍著:《方言、
與音韻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頁110-120。原載於《中國語文》第4期(1983),頁264-271。
李榮. 1985. 〈官話方言的分區〉。《方言》1985年第1期。
李榮. 1989. 〈漢語方言的分區〉。《方言》1989年第4期。
李學勤. 2016. 《東周與秦代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燕芳. 2011. 《漯河方言語音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
李霞. 2004. 《西南官話語音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杜佳倫. 2014. 《閩語歷史層次分析與相關音變探討》。臺灣大學博士論文。
杜愛英. 1998. 《北宋江西詩人用韻研究》。南京大學博士論文。
杜愛英. 2001. 〈臨川四夢用韻考〉。《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1期。
汪啟明. 1998. 《先秦兩漢齊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八至十劃]
吳宗濟、林茂燦等. 1989. 《實驗語音學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宗濟. 2008. 〈《語音格局:語音學與音系學的交匯點》書序〉。收錄在《語音
格局:語音學與音系學的交匯點》,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波. 2007. 《江淮官話語音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
吳芳. 2013. 《粵東閩語前後鼻音韻尾類型研究》。廣東:暨南大学出版社。
吳瑞文. 2005. 《吳閩方言音韻比較研究》。政治大學博士論文。
周日健. 1990. 《新豐方言志》。廣州:廣東高等敎育出版社。
周長楫、歐陽憶耕. 1998. 《廈門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周振鶴、游汝傑. 1986. 《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祖謨. 1942. 《宋代汴洛語音考》。《輔仁學誌》第12期。
周祖謨. 1966. 〈切韻的性質和它的音系基礎〉。收錄在《問學集》,北京:中華
書局。
周賽紅. 2005. 《湘方言音韻比較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岩田禮. 1995. 〈漢語方言「祖父」、「外祖父」稱謂的地理分佈〉,《中國語
文》1995年第3期,頁203-210。
岳婕. 2007. 《明代浙江詞人用韻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林允文. 2014. 《台灣華語音節末鼻音之變異——從三種不同母語背景探討》。 輔
仁大學碩士論文。
林立芳、莊初昇. 1995. 《南雄珠璣方言志》。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林香薇. 1994. 《閩南語自成音節鼻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林倫倫、陳小楓. 1996. 《廣東閩方言語音研究》。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林淑儀. 2005. 《閩南語輔音韻尾的比較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林連通. 1993.《泉州市方言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林晴. 2013. 〈潮州話中鼻化韻經鼻音韻變鼻尾韻的音變歷程〉。《暨南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9期。
林寶卿. 1991. 〈閩西客話區語音的共同點和內部差異〉。《語言研究》1991年第
2期。
邵慧君、甘于恩. 2001. 〈廣東西江流域粵語語音特點概述〉。《華南師範大學學
報》2001年第5期。
邵慧君. 2007 〈粤方言陽聲韻尾及入聲韻尾的變化模式及成因初探〉。收錄在《廣
東方言與文化探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金周生. 1982. 〈元曲暨《中原音韻》「東鍾」「庚青」二韻互見字研究〉。《輔
仁學誌》第11期。
侯精一、溫端政主編. 1993. 《山西方言調査研究報告》。太原:山西高校聯合
出版社。
侯精一. 2002.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姚榮松. 1987. 〈廈門話文白異讀中鼻化韻母的探討〉。〈國文學報〉第16期。

馬重奇. 1994. 《漳州方言研究》。香港:縱橫出版社。
洪惟仁. 2003. 〈結構擴散:以台灣話的音變為例〉。(Structural diffusion: on the
sound change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La Trobe University, Melbourne, Australia: 3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Tibet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洪惟仁. 2003. 《音變的動機與方向:漳泉競爭與台灣普通腔的形成》。清華大
學博士論文。
洪瑞梅. 2007. 《臺北地區兒童中文韻尾鼻音合流現象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
士論文。
洪嘉薇. 2005. 《高雄國語軟顎鼻音之社會變異研究》。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秋谷裕幸、陳澤平 2012.《閩東區古田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秋谷裕幸. 1992. 《福建省連城縣文亨鄉崗尾村方言同音字表》,收於岩田禮編
《漢語諸方言總合的研究(1)》,頁141-154。
秋谷裕幸. 2005. 《浙南的閩東區方言》。《語言暨語言學》專刊甲種之十二。臺
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秋谷裕幸. 2008 《閩北區三縣市方言研究》,《語言暨語言學》專刊甲種之十二之
二。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秋谷裕幸. 2010. 《閩東區福寧片四縣市方言音韻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胡傑. 2009. 《先秦楚系簡帛語音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
孫晶. 2013. 《新絳方言語音比較研究》。山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孫越川. 2011. 《四川西南官話的語音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
宮欽第. 2008. 《膠東方言的歷史演變》。浙江大學博士論文。
徐世榮. 1980. 《普通話正音手冊》。文字改革出版社。
徐宇航 2013. 〈十九世紀的潮州方言音系〉。《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7 期。
徐芳敏. 1991. 《閩南廈漳泉次方言白話層韻母系統與上古音韻部關係之研究》。
臺灣大學博士論文。
徐芳敏. 1999. 〈春秋戰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蘇北淮南地區與楚方言有關的楚文
化問題〉。收錄在《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上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徐芳敏. 2002.〈古代福建、江西間的交流接觸及古閩方言、楚方言的關係〉。收
錄在《閩語硏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
徐芳敏. 2004.〈試論漢藏語比較對漢語方言研究的啟示〉,收錄在《漢藏語研究:
龔煌城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徐通鏘. 1991. 《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麗麗. 2010. 〈中古陽聲韻白際方言今讀分析〉。《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第25卷第2期。
時秀娟. 2011. 〈漢語語音的鼻化度分析〉。《當代外語研究》第5輯。
耿振生. 1998. 《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袁家驊. 1959. 〈略談漢語方言研究〉。《語言學論叢》第二輯。
袁家驊. 1983. 《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
袁碧霞. 2010. 《閩東方言韻母的歷史層次》。浙江大學博士論文。
郝志倫. 1995. 〈兩漢蜀郡辭賦韻文中鼻音韻尾問題初探——兼論漢語鼻音韻尾
的演變〉。《川東學刊》1995年第1期。
郝志倫. 2000.〈論漢語鼻音韻尾的演變〉。《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0年第4期。
馬月亮. 2011. 《河西寶卷的音韻研究》。 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馬希寧. 2001. 〈漢語方言陽聲韻尾的一種演變類型:元音韻尾與鼻音韻尾的關
係〉。《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4期。
馬重奇. 1995. 〈《南音三籟》曲韻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年第1期。
高本漢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合譯. 1995. 《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
務印書館。
[十一至十二劃]
尉遲治平. 1991. 〈北叶《中原》,南遵《洪武》析義——《中原音韻》和南曲曲
韻研究之一〉,收入《《中原音韻》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月琴、謝豐帆、歐愷云、謝育倫. 2016. 〈臺灣華語鼻音及元音鼻化的氣流研
究〉。清華學報第46卷 第 4 期。
張令吾. 1998. 《宋代江浙詩人用韻研究》。南京大學博士論文,
張光宇. 1990. 〈閩南方言的特殊韻母-iN〉。收入《切韻與方言》,臺北:台灣商
務印書館。
張光宇. 1993. 〈吳閩關係試論〉。《中國語文》。
張光宇. 1996. 《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南天書局。
張光宇. 2000. 〈論條件音變〉。《清華學報》第30卷第4期。
張光宇. 2004. 〈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韻母篇〉。《清華學報》第34卷第2
期。
張光宇. 2004. 〈論漢語方言的層次分析〉。收入《語言學論叢》第33輯。
張光宇. 2006. 〈漢語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階段性〉,《中國語文》2006年第4期。
張光宇. 2011. 〈閩方言‧音韻篇〉。《語文研究》31.1:96-105。
張光宇. 2012. 〈漢語的鼻化運動〉。《語言研究》新32卷第4期。
張吉生. 2007. 〈漢語韻尾輔音演變的音系理據〉。《中國語文》2007年第4期。
張屏生. 1994. 〈潮陽話和閩南地區部分次方言的語音比較〉。《中國學術年刊》
第15期。
張屏生. 2007. 《臺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臺南:開朗雜誌出版社。
張建軍. 2009. 〈河州方言語音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張柏青. 1988. 2016.〈試論古鼻音韻尾[m]的演化〉。分別收錄在《安徽師大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及《張柏青古漢語研究論集》,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
張振興、蔡葉青. 1998. 《雷州方言辭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張振興. 1984. 〈福建省龍岩市境內閩南話與客家話分界〉。《方言》1984年第3
期。
張振興. 1992. 《漳平方言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盛裕. 1979. 〈潮陽方言的文白異讀〉。《方言》1979年第4期。
張盛裕. 1981. 〈潮陽方言的語音系統〉。《方言》1981年第1期。
張琨. 1982. 〈漢語方言中聲母韻母之間的關係〉。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所集
刊》第53期。
張琨. 1983. 〈漢語方言中鼻音韻尾的消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
刊》54:1期。
張琨. 1987. 〈漢語語音史中的方言差異〉。《漢語語音史論文集》,華中工學院出
版社。
張琨. 1989. 《漢語音韻史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張琨. 1990. 〈漢語方言的分類〉。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所,《中國境內語言暨
語言學》第1輯。
張琨. 1992. 〈漢語方言中的幾種音韻現象〉。《中國語文》1992年第4期。
張琨. 1993. 《漢語方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張愛雲. 2013. 《漢語鼻音韻尾演變史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
張維佳. 2001. 《關中方言鼻尾韻的音變模式》,《語言研究》第45期。
張學城. 1996. 〈辰溪方言同音字匯〉。《懷化師專學報》,第3期。
張燕來. 2003. 《蘭銀官話語音研究》。北京語言大學博士論文。
張燕來. 2006. 〈蘭銀官話鼻尾韻的演化〉。《語言科學》第5卷第5期。
張燕芬. 2009. 《中古陽聲韻韻尾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讀音類型》。山東大學博
士論文。
張燕芬. 2012.〈中古陽聲韻韻尾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讀音類型〉。《語言研究》
2012年第4期。
張鴻魁. 2005. 《明清山東韻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曹志耘. 2012. 《曹志耘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曹志耘. 2013. 《漢語方言的地理語言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曹逢甫. 2000. 〈臺式日語與臺式國語——百年來在臺灣發生的兩個語言接觸實
例〉。《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
梁嘉樂. 2016. 《廣州粵語語音比較研究》。廣東技術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莊初昇、嚴修鴻. 1994. 〈漳屬四縣的閩客雙方言區〉,《福建師大學報》第4
期。
莊初昇、嚴修鴻. 1994. 〈閩南四縣客家話的語音特點〉。收錄在《客家縱橫》增
刊,閩西客家學研究會:《首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專集》。
莊初昇. 1999. 〈閩南四縣閩客雙方言現象試析〉。收錄在《雙語雙方言與現代
中國》,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許仰民. 1994. 〈信陽方言的聲韻調系統及其特點〉。《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4期。
許穎穎. 2008. 《全清散曲用韻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郭錦桴. 2001. 〈近一百年來漳州話語音的變化〉。收錄在《閩南方言·漳州話研究》
(陳碧加主編),中國文聯出版社。
陳秀琪.2006. 《閩南客家話音韻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陳佩姍. 2017. 《臺灣華語音節末鼻音(eng)合流之社會語音變異研究》。
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陳保亞. 1996. 《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北京:語文出版社。
陳保亞. 2009. 《當代語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保亞. 2015. 《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彥君. 2011.《臺灣永靖閩南方言音韻研究》。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陳彥君. 2012.〈臺灣閩南語永靖方言三代間的語音變異〉。《第九屆臺灣語言及其
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中央大學。
陳彥君. 2014a. 〈論近現代漢語鼻音韻尾變異的趨向──以吳語古今語料為觀察
重心〉。《第三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功大學。
陳彥君. 2014b. 〈臺灣國語鼻音韻尾的混同──以-iŋ/-in與-əŋ/-ən為例〉。《日本
中國語學會第63屆研討會論文集》。日本:大阪大學。
陳彥君. 2016. 〈閩南語鼻尾韻與鼻化韻並存格局的時空脈絡〉。《語文教學暨第
三十四屆全國聲韻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陳彥君. 2017. 〈從鼻音徵性看漢語鼻流弱化模式〉。《2017年度韓國中語中文學
會春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韓國:漢陽大學。
陳彥君. 2018.〈從東西對立到南北對立——論漢語鼻音韻尾類型的歷時演變〉,
第十六屆國際暨第三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陳淑娟. 2016. 〈台灣北部同安腔閩南語的語音變異與變化——台北市及新竹市
同安腔方言的比較分析〉,日本中國語學會第66回全國大會論文。日本:別府大學。
陳淑娟. 2016. 〈台灣北部同安腔閩南語的語音變異與變化——台北市及新竹市
同安腔方言的比較分析〉。日本中國語學會第66回全國大會論文,日本:別府大學。
陳貴麟. 2004. 〈中古流、通攝在縉雲方言-m尾〉,收錄在《漢藏語研究:龔煌城
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陳筱琪. 2013. 《閩南西片方言音韻研究》臺灣大學博士論文。
陳碧加. 2001. 〈漳州話前後鼻韻尾演變狀況及其運用〉。收錄在《閩南方言·漳州
話研究》(陳碧加主編),中國文聯出版社。
陳曉姣. 2011. 《遼西方音的歷時考察和共時分析》。渤海大學碩士論文。
陳曉錦. 1993. 《東莞方言說略》。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陳曉錦. 2001. 〈廣東粵語的鼻音韻尾和入聲韻尾〉。《方言》2001年第2期。
陳澤平. 1998. 《福州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陳鴻邁. 1996. 《海口方言辭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陸志韋. 1979. 《古音說略》。臺北:學生書局。
麥耘. 1991. 〈論近代漢語-m韻尾消變的時限〉。《古漢語研究》1991年第4期。
麥耘. 1995. 《音韻與方言研究》。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彭建國. 2006. 《湘語音韻歷史層次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曾喻美. 1999. 《韶山方言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曾曉渝. 1993. 〈對《中原音韻》音系-m尾韻的一點認識〉。《古漢語研究》1993
年第3期。
游汝傑. 1992. 《漢語方言學導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游汝傑. 2016. 《漢語方言學教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程俊源. 1998. 《臺灣閩南語鼻音之共時性質與歷史演變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
士論文。
華學誠. 2007. 《周秦漢晉方言研究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賀登崧著. 石汝傑、岩田禮譯. 2003. 《漢語方言地理學》。上诲:上海敎育出版
社。
項夢冰、曹暉. 2005. 《漢語方言地理學——入門與實踐》。北京:中國文史出版
社。
馮怡蓁、洪瑞梅、黃宜萱、許慧如. 2011. 〈台灣華語音節末鼻音合流之方言變
異〉。《語言暨語言學》第12卷第2期。
馮蒸. 2002. 〈唐代方音分區考略〉。收錄在《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慶壽論文集》,
頁301-382。
馮蒸. 2014. 〈桓歡(-on)韻類為近代北方方言普遍特徵說〉。收錄在《承繼與拓
新:漢語語言文字學研究 (上卷、下卷)》,香港:商務印書館。
黃典誠. 1982. 〈閩南方言中的上古音殘餘〉,《語言研究》1982年第3期。
黃典誠. 1984. 〈閩語的特徵〉。《方言》1984年第3期。
黃典誠主編. 1998. 《福建省志方言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黃金文. 2001. 《方言接觸與閩北方言演變》。臺北:台大出版委員會出版:台大
文學院發行。
黃宣範. 1993. 《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北:文鶴出版公司。
黃雪貞. 1984. 〈永定(下洋)方言自成音節的鼻音〉。《方言》1984年第1期。
黃雪貞. 1985. 〈福建永定(下洋)方言語音構造的特點〉。《方言》1985年第3
期。
黃雪貞. 1986. 〈成都市郊龍潭寺的客家話〉。《方言》1986年第2期。
黃雪貞. 1987. 〈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方言》1987年第2期。
黃雪貞. 1987. 〈試論漢語方言分區的典型性問題〉。《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1987年第2期。
喬全生. 2005. 〈論晉方言中的「陰陽對轉」〉。《晉中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
喬全生. 2008. 《晉方言語音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十三至十五劃]
楊必勝、潘家懿、陳建民. 1996. 《廣東海豐方言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楊永龍. 2008. 〈河南商城(商司)方言音系〉。《方言》2008年第2期。
楊秀芳. 1982. 《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台灣大學博士論文。
楊秀芳. 1991. 〈論文白異讀〉,收錄在《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
大安出版社。
楊春寧. 2012. 〈遼寧方言語音研究〉。《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33卷第5期。
楊耐思. 1981. 〈近代漢語-m的轉化〉。收錄在《近代漢語音論》第7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
楊雪婷. 2014. 《祥雲方言語音實驗研究》。雲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楊載武. 1992. 〈西遊記韻文的用韻〉。《四川師範學報》1992年第2期。
溫嬌嬌. 2012. 《錦州方言語音研究》。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萬獻初. 2012. 〈近百種韻書m韻尾消變的歷史進程〉。《勵耘學刊》2012年第
2輯。
葉宇喬. 2014. 《年齡與韻律對臺灣華語自然語料庫中鼻音韻尾合流之影響》。臺
灣大學碩士論文。
董同龢. 1965. 《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虞萬里. 1994. 〈從古方音看歌支關係及其演變〉。《音韻學研究》第3輯,北
京:中華書局。
虞萬里. 2001. 〈山東古方音與古史研究〉,收錄在《榆枋齋學術論文集》,華
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詹伯慧、李如龍、張雙慶合編. 1996. 《第四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東:
汕頭大學出版社。
詹伯慧. 1990. 〈廣東境內三大方言的相互影響〉。《方言》1990年第4期。
詹伯慧. 1991. 《現代漢語方言》。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詹伯慧. 1993a 《語言與方言論集》。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詹伯慧. 1993b 〈廣東饒平方言記音〉。《方言》1993年第2期。
雷翔宇. 2015. 《臺灣華語自然語料中鼻韻尾合流之韻律與方言影響》。臺灣大學
碩士論文。
廖名春. 1992. 〈從吐魯番出土文書的別字異文看五至八世紀初西北方音的韻
母〉。《古漢語研究》1992年第1期。
廖湘美. 2014. 〈音變與速率——山西運城方言的陽聲韻〉。《東華漢學》第20期。
趙元任. 2000. 《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日新. 2003. 〈中古陽聲韻徽語今讀分析〉。《中國語文》2003年第05期。
趙月. 2014. 《吉林磐石方言語音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趙彤. 2006. 《戰國楚方言音系》。中國戲劇出版社。
劉丹青. 2003. 《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君惠、李恕豪、楊鋼、華學誠. 1992. 《揚雄方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劉秀雪. 2004. 〈吳閩客韻尾簡化之比較分析〉。《第二屆漢語方言小型研討會
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
劉秀雪. 2004. 《語言演變與歷史地理因素——莆仙方言:閩東與閩南的匯集》。
清華大學博士論文。
劉雪霞. 2006. 《河南方言語音的演變與層次》。復旦大學博士論文。
劉綸鑫主編. 1999. 《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曉南. 1999. 《宋代閩音考》。四川:嶽麓書社。
歐愷云. 2014. 《臺灣華語的鼻音及元音鼻化的氣流研究》。清華大學碩士論文。謝育倫. 2011. 《臺灣閩南語的鼻元音和鼻化元音的氣流及聲學研究》。清華大學
碩士論文。
潘家㦤. 1999. 《廣東南塘客家話的歷史演變》。《方言》1999年第3期。
潘家懿. 1993. 〈海豐話與粵東閩語的比較研究〉。收錄在《潮學研究(一)》,汕
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潘家懿. 1998. 《鼻/塞韻尾的消失及其粤東閩語模式》。《語文研究》1998年第
4 期。
蔡國妹. 2006. 《莆仙方言研究——兼論過渡性方言的特徵》。福建師範大學博士
論文。
蔡國妹. 2016. 《莆仙方言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蔣紹愚. 2005. 〈關於漢語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漢語史學報》第5輯。
鄧享璋. 2007. 《閩北、閩中方言語音研究》。廈門大學博士論文。
鄧曉華、王士元. 2001. 〈古閩客方言的來源以及歷史層次問題〉。《古漢語研
究》第2期。
鄧曉華、羅美珍. 1995. 《客家方言》。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鄭偉. 2013. 《吳方言比較韻母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鄭曉峰. 2002. 《福建光澤方言》。清華大學博士論文。
魯國堯. 1979. 〈宋代辛棄疾等山東詞人用韻考〉。《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
科學.社會科學》1979年第2期。
魯國堯. 1992. 〈宋元江西詞人用韻研究〉,收錄在《近代漢語研究》,頁187-224。
北京:商務印書館。
魯國堯. 1994. 〈客、贛、泰如方言源於南朝通語說〉,收錄在《魯國堯自選集》,
河南教育出版社。
[十六劃以後]
橋本萬太郎著,余志鴻譯. 1985. 《語言地理類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盧繼芳. 2016. 《贛語昌都片語音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錢芳. 2007. 《明代江蘇詞人用韻研究》。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錢虹. 2011.《漢藏語系鼻輔音的類型及歷史演變》。安徽大學碩士論文。
駱嘉鵬. 2006. 〈閩、客方言影響下的台灣國語音韻特點》。《第一屆馬來西亞
漢語語言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
龍薇娜. 2004. 《綏寧湘語語音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儲泰松. 2002. 《全唐五代詩文韻部研究》。中國科學研究計畫成果,部份成果收
錄在張愛雲. 2013. 《漢語鼻音韻尾演變史研究》。
儲泰松. 2004. 〈唐代音義所見方音考〉。《語言研究》2004年2期。
儲泰松. 2005. 《唐五代關中方音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
薛志霞. 2005 《中原官話汾河片方言白讀層與宋代西北方音的比較研究》,山西
大學碩士論文。
謝建猷. 2007. 《廣西漢語方言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謝留文. 2003. 《客家方言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韓莎莎. 2009. 《昌邑方言語音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瞿建慧. 2008. 《湘語辰漵片語音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簡啟賢. 1995. 《爨碑用韻考》。《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
第3期。
藍小玲. 1999. 《閩西客家方言》,廈門大學出版社。
魏慧斌. 2005. 〈宋詞韻-m韻尾消變考察〉。《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第6
期。
魏慧斌2005. 《宋詞用韻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
羅杰瑞著,張惠英譯. 1995. 《漢語概說》。北京:語文出版社。
羅香林. 1992 《客家研究導論》。台灣台北:南天書局。(原刊於1933年廣東興
寧)
羅常培、周祖謨. 1958. 2007.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北京:
中華書局。
羅常培. 1933. 《唐五代西北方音》。上海:.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羅常培. 1949. 1956. 《漢語音韻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羅肇錦. 1989. 《瑞金方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嚴修鴻. 2004. 〈客閩方言裡江東不分的語音層次〉,《第二屆漢語方言小型研
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
顧黔. 2001. 《泰如方言音韻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龔煌城. 2005. 〈十二世紀末漢語的西北方音韻母系統的構擬〉,原刊於The Joint
Metting of the 4th ICCL and 7th NACCL。另收入《西夏語言文字研究論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二、外文書目
Bloomfield, Leonard. 1933. 2002. “Language.” New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Chen, Mathew.”An areal study of nasalization in Chinese,”JCL, 3.1, 1975,pp.16-59.
Fon, J., Hung, J.-m., Huang, Y.-H., & Hsu, H.-j. (2011). Dialectal variations on syllable-final nasal mergers in Taiwan Mandar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2.2, 273-311.
John J. Ohala.”The phonetics of nasal phonology: theorems and data, “M.K. Huffman
&R.A. Krakow(ed.), Nasals, nasalization, and the velum.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Series, Vol.5]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1993, pp.225-249.
Norman, Jerry L. ”Chonological Strata in the Min Dialects, ”Fangyen, 4:268-274.
Balthasar Biclel著、黃成龍譯. 2017. 〈21世紀類型學的主要進展〉,收錄在《語言類型學的基本方法與理論框架》。北京:商務印書館。
Comrie Bernard著、沈家煊譯. 1989. 《語言共性和語言類型》。北京:華夏出版社。
Jakobson R.著,錢軍譯. 2012. 《雅柯布森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