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共產黨與朝鮮勞動黨之比較分析:權力核心之探討
作者:李孝遠
作者(外文):Hyo-Won Lee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指導教授:邱榮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朝鮮勞動黨黨中央組織黨領導權力繼承黨軍關係Chinese Communist PartyNorth Korea’s Worker’s PartyCentral Structure of PartySuccession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Party-military Relationship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9
自從一九一九年十月在俄國布爾什維克已取得勝利後,世界上先後出現十六個共黨國家,而到了二十世紀末期,在蘇聯與東歐鉅變之後,世界上僅存中國、越南、北韓、古巴等四個共黨國家,本論文特別針對中國與北韓兩國長期執政的共產黨之權力核心運作問題進行比較分析。
中國的中國共產黨與北韓的朝鮮勞動黨,於一九四九年與一九四八年各自建國以來,就是自覺地以蘇聯共產黨的布爾什維克為榜樣。因此,中國與北韓兩個國家的共產黨不但採取了蘇聯黨的組織模式,同時,也採用了列寧的「黨的領導體制」和史達林的「無產階級專政體制」的理論和實踐,來建立各自的黨國體制。
本論文主要是探討中國的中國共產黨與北韓的朝鮮勞動黨之權力核心運作問題,筆者分別從該兩黨的黨中央組織、黨領導權力繼承及黨軍關係三方面,來比較分析兩個共黨國家長期執政的共產黨之異同。
一、關於中國共產黨與朝鮮勞動黨的黨中央組織
關於兩個共黨的黨中央組織方面,主要的研究發現有二:
(一)黨中央組織的權力核心機構不同
1. 中國共產黨的黨中央組織是以中央政治局為權力核心,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更是權力核心的核心
2.北韓的朝鮮勞動黨的黨中央組織,是以秘書局為權力核心
(二)兩共產黨的黨的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的內容有所同也有所不同
二、關於中國共產黨與朝鮮勞動黨的黨領導權力繼承
(一)中國的中國共產黨的黨領導權力繼承,已採「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
(二)北韓的朝鮮勞動黨的黨領導權力繼承,則是採「大家長」制的個人獨裁和世世代代血統繼承
三、關於中國共產黨與朝鮮勞動黨的黨軍關係
(一)中國的中國共產黨的黨軍關係,就是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黨指揮槍」
(二)北韓的朝鮮勞動黨的黨軍關係,已漸顯示「槍指揮黨」的趨向
Abstract
Ever since Bolshevik won victory in Russia in October 1919, sixteen communist countries have emerged one after another. However,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fter the dramatic change in Russia and eastern Europe, only four communist countries exist in the world-China, Vietnam, North Korea and Cuba.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power center of the long-term ruling parties of China and North Korea.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North Korea’s Worker’s Party established its regime respectively in 1949 and 1948, taking the Bolshevik as the model. Therefore, the communist party in both countries adopted Russia’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Meanwhile, they also adopted Lenin’s “system led by the party” and Stalin’s “proletarian dictatorship” as their party-state system.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operation of power center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North Korea’s Worker’s Party. I compare the two ruling communist parties in three aspects-the central structure of the party, the succession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and the party-military relationship.
1. The Central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North Korea’s Worker’s Party:
In this respect, there are two importance findings:
1) The central structures of the parties’ power centers are different
a. The central organiz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s the Politburo, and the Standing Committees of the core of the center.
b. Secretariat is the power center of the North Korea’s Worker’s Party
The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 -Democratic centralism-of the two parties are also different
2. The succession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1) The success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leadership has adopted the system of “collective leadership and individual division of labor.”
2) The succession of the North Korea’s Worker’s Party’s leadership has adopted “parental” dictatorship and generation blood succession.
3. The party-military relation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North Korea’s Worker’s Party
1) The party-military relation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dheres to the absolute leadership- “The Party Commands the Gun.”
2) The party-military relationship of the North Korea’s Worker’s Party has gradually shown the tendency of “the Gun Commands the Party”
參考文獻及相關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丁學良,1994,《共產主義後與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丁樹範,1993.1,〈十四大後大陸軍事情勢〉,《中國大陸研究》,第36期第1期,台北。new window
────,2003,3、4月,〈一九九○年代以來的中國黨軍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46期第2期,台北:57-80。
────,2004,《中國大趨勢》,台北:新新聞。
丁樹範編,2002,《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87,《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6,《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1983,《鄧小平文選-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2002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下)》,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胡绳主編,1991,《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中國大陸綜闌覽》,2003,台北:展望與探索社。
尹慶耀,1990,《共產主義在中國大陸的實驗》,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毛澤東,1966,《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卷、第3卷、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玉民,1997,《社會科學研究法原理》,台北:洪葉文事業有限公司。
王邦佐,2000,《中國政黨制度的社會生態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邦佐、孫關宏,2002,第九次印刷《新政治學概要》,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王官德、劉承宗、李化成,2003,《中國共產黨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長江,1996,《世界政黨比較研究》,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王英津,2005,〈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執政及其關係條適〉,《轉型中的中國政治與法治》,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15。
王浦劬,2002,《政治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貴秀,1995,《論民主和民主集中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敬松,1995,《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政治》,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王德夫,1993,《中國政黨制度的歷史抉擇》,北京:湖北人民出版社。
史達林,1956,《史達林全集》,第六卷,1956:人民出版社。
白德華,1998,《「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中共黨軍關係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三研所碩士論文。
田泓茂、朱雲漢編,《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台北:新新聞。
石之瑜,1995,《大陸問題研究》,台北:三民書局出版社。
任德厚,1993,《政治學》,台北:作者自刊。
列 寧,1961,《列寧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朱光磊,2004,《中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
朱松柏,1989,《中共與南北韓關係的研究》,台北:正中。new window
────,1997.12,〈金正日接班與北韓政局展望〉,《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2期,台北:37-49。
朱浤源主編,2000,《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
朱新民,1985,《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1,《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台北:永發。
────、俞雨霖等,2004,《2003胡溫體制權力與政策總體檢》,台北:遠景基金會。
朱漢國,1995,《中國政黨制度史》,北京:安徽人民出版社。
江炳倫,1973,《政治學論叢》,台北:自印本。
────,1991,〈政黨與政黨體系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台北,第62期,130-134。
艾 靈,1990,〈江澤民事略〉,《中共研究》,台北:第24卷第1期。
何 頻,1994.6.19,〈江澤民厚植軍中勢力〉,《中時周刊》,台北:第129期。
何梅榮,2003,《中華人民共和國黨政軍組織架構》,香港:香港文匯出版。
吳乃德,1977,《政治暴力起源之分析》,台大政研所碩士論文。
吳文程,1996,《台灣的民主轉型:從威權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出版社。new window
吳玉山,1996,《遠離社會主義》,台北:正中。
────,1998,《共產世界的變遷:四個共產政權的比較》,台北:東大。
吳安家,1994,《中共政治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吳愛明、朱國斌、林 震,2004,《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呂亞力,1993,《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1979,《政治發展與民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少民,1992,《中國大陸的社會、政治、經濟》,台北:桂冠。
李谷城,1990,《中共黨政軍結構》,香港:明報。
────,1992,《中國大陸政治術語》,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李長貴,1975,《組織社會心理學》,台北:中華書局。
李英明,1998,《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6,《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
────,1999,《中國:向鄧後時代轉折》,台北:生智。
李英明、張亞中,1997,《後社會主義中國》,台北:生智。
────,2002,《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
────,2003,《閱讀中國》,台北:生智。
李雲漢等,1993,《世界各國主要政黨內部運作之研究》第二輯,台北:正中書局。
李憲榮,2001,《比較政治學》,台北:前衛出版。
沉明室,1995,〈中共權力繼承與軍隊角色〉,《東亞季刊》,台北:第27卷第3期,29-54。
────,2003.2,〈中共十六大權力繼承與軍隊角色〉,《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2期,台北:31-51。
周恩來,1980,《周恩來選集》,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
周陽山主編,1991,《世界各國共黨》,台北:遠流。
易君博,1990,《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林佳龍、邱澤奇等編,1999,《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台北:月旦。
林長盛,1993,《解放軍的現狀與未來》,台北:桂冠。
邱榮舉,2002,《學術論文寫作研究》,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俞 邃,2001,《外國政黨》,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俞可平,2001,《中國政治體制》,台北:風雲論壇。
俞雨霖,1987,〈中共軍人的政治角色——比較與歷史的觀點〉,台北: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施哲雄主編,2003,《發現當代中國》,台北:揚智文化。
洪陸訓,2002,《軍事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胡 佛,1998,《政治變遷與民主化》,台北:三民書局。
胡 繩,1991,《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
胡祖慶,2001,《比較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胡鞍鋼,2000,《中國走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軍事科學院軍事研究部,1997,《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科學出版。
倪炎元,1993,《南韓與台灣威權政體轉型之比較研究》,台北:正大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浦興祖,2002,《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香港:三聯書局。
馬克思、恩格斯,196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v.1-29,書信卷 v.30-45,資本論及其手稿卷,v.46-59,書信卷v.60,筆記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高 皋,1994,《後文革史-中國自由化潮流(中卷:胡耀邦欲速不達)》,台北:聯經。
高 華,2000,《紅太陽是怎麼升起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高崇雲,1989,《中共與南北韓關係的研究》,台北:大學聯合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國家國安局,1997,《朝鮮要覽》,台北:國家國安局。
寇健文,2005,《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 1978-2004》,台北:五南。
康照祥,2002,《中國權力遊戲》,台北: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張五岳主編,2003,《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
張世信,2002,《憲法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張永桃,1990,《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玉法,1986,《民初政黨的調查與分析》,《中國近現代史論集》第19版,台灣:商務。new window
張立榮,2002,《中外行政制度比較》,北京:商務。
張承漢,1994,《社會組織與社會關係》,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張明貴,2002,《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家敏,1997,《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1949-1997》,香港:香港政策研究所。
張煥卿、段家鋒、周玉山,1991,《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三民書局。
張鎮邦,1990.8,〈鄧小平怎樣安排江澤民接班〉,《匪情研究》,第33卷第8期。
張鎮邦,1993,《鄧小平思想研究》,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曹效生,2001,《軍隊黨的建設實踐》,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梁琴、鍾德濤,2000,《中外政黨制度比較》,北京:商務。
郭華倫,1982,《中共史論》第四版,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陳一諮,1991,《中國:中國十年改革與八九民運》,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炘龍,2003.3,〈中共新軍事領導階層的特點與影響評析〉,《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3期,台北:8-22。
陳永發,1998,《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卷,台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陳明通,1994,《鄧小平時代中共領導階層派系政治》,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陳秉璋,1992,《政治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紅太,1993,《當代中國政治》,上、下卷,北京:中國正法大學出版社,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鴻瑜,1992,《政治發展理論》,台北:桂冠。
傅國良、曹炳陽,2004,《懷柔的中國》,台北:海鴿文化有限公司。
彭懷恩,2001,《比較政治學》,台北:風雲論壇。
────,1999,《政治學方法論Q&A》,台北:風雲論壇。
華力進,1970,《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宗良、林勛健、葉自成,1995,《世界社會主義的歷史和理論》,北京:中央編譯。
楊中美,1999,《胡錦濤:中共跨世紀接班人》,台北:時報文化。
────,2002,《中共新領袖胡錦濤》,台北:時報文化。
楊永騮、沉經英編,1985,《南朝鮮》,北京:世界知識出版。
楊光斌,2003,《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楊宏山,2004,《當代中國政治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楊開煌、王誠,2002,《中國大陸研究概論》,台北:空中大學出版社。
────,2002.7,〈中共『十六大』之接班與人事安排-內在邏輯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台北:103-135。
楊鳳春,2002,《中國政府與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葛永光,2000,《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台北:空中大學出版社。
詹中源,1993,《中共行政組織與人事制度改革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1998,《中共政府與行政制度》,台北:空中大學出版社。
鄒 讜,1994,《二十世紀中國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劉少奇,1981,《劉少奇選集》,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後安,2002,《政治學的世界》,台北:風雲論壇。
劉茂林,1998,第二次,《憲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
劉軍寧,1992,《權力現象》,台北:台灣商務印出館。
劉順達、金泰雲,1988,《韓國政治論》,台北: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
劉獄雲,蔡文輝,2001,《政治理論與方法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鄭宇碩、謝慶奎,1992,《當代中國政府》,香港:天地。
鄭永年,1993,《朱鎔基新政: 中國改革的新模式》,NJ:八方文化。
────,2000,《政治漸進主義》,台北:吉虹資訊。
────,2002,《江澤民的遺產》,台北:八方文化。
────,2004,《胡溫新政》,台北:八方文化。
鄭楚宣、劉紹春,2002,《當代中西政治制度比較》,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鄭學稼,1978,《列寧評傳》,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鄭曉時,1991,〈共軍政治角色的回顧與前瞻〉,《巨變下的中蘇共》,台北:新中國出版社。
────,1992,〈政體與軍隊:臺灣文武關係(1950∼1987)的一個分析架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5卷第1期,台北:129-172。
遲福林、田 夫,1998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體制史》,台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閻世奎,1993,《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理論與實踐》,北京:軍隊科學出版社。
趙建民,1994,《威權政治》,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97,《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趙春山,1995.10,〈論中共的多黨合作制〉,《東亞期刊》,第27卷第2期,台北:1-27。new window
趙曉呼,2002,《政黨論》,河北:天津人民出版社。
蔡定劍,2003,《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北京:法律出版。
蔡學儀,2003.6,〈解析中共新領導人胡錦濤〉,《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6期,台北:94-104。
鄧小平,1983,《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
薄一波,1991,《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下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蕭超然,1991,《中國政治發展與多黨合作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蕭超然、曉韋,2000,《當代中國政黨制度論綱》,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龍 華,2004,《胡溫面臨的地雷陣》,香港:特區文話圖書有限公司。
謝慶奎,1999,《當代中國政府》,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楊鳳春、燕繼榮,2005,《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
韓 培,200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風雲論壇。
韓文甫,1993,《鄧小平傳》,台北:時報出版。
蘇紹智,2001,《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出版社。
魏 娜、吳愛明,2002,《當代中國政府與行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羅成徽,1993,《中國當代政治制度》,北京:中山大學出版社。
嚴家其、高皋合著,1992,《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上、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中國當代政治制度》,台北:巨流。
王謙等譯,Potter, David,,Goldbait, David, Kilon, Margaret and Lewis, Paul著,2000,《民主化的歷程》,台北:韋伯文化。
李美華等譯,Earl Babbie著,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央出版社。
杜 蒲譯,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著,2005,《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周志杰譯,Todd Landman著,2003,《比較政府的議題與途徑》,韋伯文化。
林文彬等譯,Heywood, Andrew著,1998,《政治學》,台北:韋伯文化。
胡建平譯,Arblaster, Anthony著,1997,《民主制》,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胡祖慶譯,Ranney, Austin著,1990,《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胡慶山譯,鐸木昌之著,1994,《北朝鮮》,台北:月旦。
陳坤森譯,Arend Lijphart著,1993,《當代民主類型與政治》,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陳坤森譯,Lijphart, Arend著,1999,《當代民主類型與政治》,台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
陳菁雯等譯,Marsh, David, and Stoker, Gerry著,1998,《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韋伯文化。
陸震綸等譯,Burns, James M., Peltason, J. W., and Cronin, Thomas E.著,1996,《民治政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黨史研究編、沉儀琳等譯,1992,《朝鮮勞動黨簡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潘 涯譯,1950,《蘇聯與遠東》,台北:國立編譯館。
二、韓文部分
신창,1987,『북공산당군관계구』(건박논).
(姜信昌,1987,《北韓共產主義的黨軍關係研究》,建國大博士論文。)
신창,1998,「북학원리」(울:을유화).
(────,1998,《北韓學原論》,首爾: 乙酉文化社。)
성윤외,2001,『북치 해』,울:을유화).
(姜聲允等,2001,《北韓政治的理解》,首爾:乙酉文化社。
토통일원,1988,『남북비교총』(울:토통일원).
(國土統一院,1988,《南北韓比較總書》,首爾:國土統一院。)
오윤,1987,「북당과 군 관계 관 구-당군통치를중심으로 」(울:논).
(權五允,1987,《有關北韓勞動黨與其軍的關係的研究-以黨的軍統治為探討中心》,首爾:東國大碩士論文。)
극제구소,1980,『북집』(울;극제구소).
(極東問題研究所,1980,《北韓全書》,首爾:極東問題研究所。)
일성,1953,『일성선집(1)-(4)』(평양:선당출판).
(金日成,1953,《金日成選集(1)-(4)》,平壤:朝鮮勞動黨出版。)
일성,1960-1964,『일성선집(1)-(6)』(평양:선당출판).
((────,1960-1964,《金日成選集(1)-(6)》,平壤:朝鮮勞動黨出版。)
일성,1967-1978,『일성저작선집(1)-(7)』(평양:선당).
((────,1967-1978,《金日成著作選集(1)-(7)》,平壤:朝鮮勞動黨出版。)
일성,1979-1996,『일성저작집(1)-(44)』(평양:선당출판).
((────,1979-1996,《金日成著作集(1)-(44)》,平壤:朝鮮勞動黨出版。)
일성,1972,『일성원리』(평양:통일혁명당중앙위원회선).
(────,1972,《金日成原理》,平壤:統一革命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
일성, 1973,『일성담화집』(평양:매신).
(────,1973,《金日成主席談話集》,平壤:讀賣新聞社。
용현, 2002,「1950년북회군화 내용과 성격」,『북구학회보』Vol. 6, No.1, 185-207.
(Kim Young Hyun(譯自韓文姓名的譯音),2002,〈1950年代北韓社會軍事化的內容與性格〉,《北韓研究學會報》,Vol. 6, No.1, 185-207。)
태호, 2003,「호금도 중 당군관계 망」,『중소구』,100호(울:중소구,45-77).
(金泰虎,2003,〈胡錦濤時代中國的黨軍關係之展望〉,《中蘇研究》,100號,首爾:中蘇研究,45-77。)
창희,1998,『북치회 해』(울:법)
(金昶熙,1998,《北韓政治社會的理解》,首爾:法文社。)
준엽, 창순, 1991, 『공산운』 (울: 려 아세아제구소).
(金俊燁、金昌順,1969,《韓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首爾:高麗大學亞細亞問題研究所。)
곤,1992,「선당 성격과 위 관 구」(울:려논).
金致坤,1992,〈朝鮮勞動黨的性格和地位之研究〉,首爾:高麗大學碩士論文。)
토통일원,1990,『북개요』(울:토통일원출판).
(國土統一院,1990,《北韓概要》,首爾:國土統一院出版。)
병천, 1983,『북공산』(울:왕).
(閔炳天,1983,《北韓共產主義》,首爾:大旺社。)
족통일구원,1993,『회체제 개혁개방례 비교 구』(울:족통일구원).
(民族統一研究院,1993,《社會主義體制的改革開放事例之比較研究》,首爾:民族統一研究院。)
방찬영,1995,『선공화』(울:박영).
(方燦榮,1995,《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爾:博英社。)
북구소,1983,『북총람』(울:북구소).
(北韓研究所,1983,《北韓總攬》,首爾:北韓研究所。)
숙, , 1989, 『북 도 일성 』 (울:청계구소).
(徐大肅、徐主錫,1989,《北韓指導者金日成》,首爾:清潔研究所。)
숙,2000,『현북도』(울:을유화).
(────,2000,《現代北韓的指導者》,首爾:乙酉文化社。)
진영,1993,『회 위와 생존 략』(울:려 아세아제구소출판)
(徐鎮英,1993,《社會主義的危機與生存戰略》,首爾:高麗大亞細亞問題研究所出版。)
만,1996,「북당군관계 역 형성:쟁후터 1961년후를 중심으로 」,『통일제구』, 제8월제2호(울:화평제구소).
(徐東晚,1996,〈北韓黨軍關係的歷史形成:以韓戰以後開始到1961年戰後為中心〉,《統一問題研究》,第8院第2號,首爾:和平問題研究所。)
손광, 2003,『일성REPORT』(울:바다출판).
(孫光株,2003,《金日成REPORT》,首爾:Pada出版社。)
신명순,2001,『비교치』(울:박영).
(申命淳,2001,《比較政治》,首爾:博英社。)
양성,1989,『북치구』(울:박영).
(梁性喆,1989,《北韓政治研究》,首爾:博英社。)
양호외,1988, 『북40년』(울:을유화).
梁好民等,1988,《北韓40年》,首爾:乙酉文化。)
오일환,순원, 1999,『일 북 치 경제』(울:을유화).
(Wu Il Hyuan(譯自韓文姓名的譯音)、鄭順元,1999,《金正日時代的北韓政治、經濟》,首爾:乙酉文化。)
유영옥,1997,『북학개론』(울:학).
(柳永玉,1997,《北韓學概論》,首爾:學文社。)
육군관학교,1999,『북학』(울:박영).
(陸軍士官學校,1999,《北韓學》,首爾:博英社。)
근, 2000,「선군치 역할과 계:일 당군을 중심으로」(울:려박논).
李大根,2000,《朝鮮人民軍政治的角色和限制:以金正日時代的黨政軍為中心》,首爾:高麗大學博士論文。
룡,2004,『북군해』(울:황금알).
(李珉龍,2004,《北韓軍隊解剖》,首爾:黃金雞蛋。)
상, 2000,『북치입』(울:북치입).
( Lee Sang Wu(譯自韓文姓名譯音),2000,《北韓政治入門》,首爾:羅南出版。)
용필,1982,『북치』(울:왕).
(李容弼,1982,《北韓政治》,首爾:大旺社。)
택,1993,「북 치변과 군 직 변」,『략논총』vol-no.1(울).
(李基鐸,1993,〈北韓的政治變動與軍部組織的動態〉,《戰略論叢》,vol-no.1,首爾。)
수,1983,『북치:북실태』(울:토통일원수원).
(李廷秀,1983,《北韓政治》,首爾:國土統一院研修院。)
종,1995a,『선당구』(울:역비평).
(李鐘奭,1995a,《朝鮮勞動黨研究》,首爾:歷史批評社。)
종,1995b,『현북 해』(울:역비평).
(────,1995b,《現代北韓的理解》,首爾:歷史批評社。)
종,2000,『다쓰는현북 해』(울:역비평).
(────,2000,《再撰寫的當代北韓理解》,首爾: 歷史批評社。)
종,백학순, 2000,『일 당과 가구』(울:
세종구소).
────、白鶴淳,《金正日時代的黨和國家機構》,首爾:世宗研究所。)
용화,2003,『북회 변화와 남북 치쟁점』 (울:산학교).
(鄭龍和,2003,《北韓社會的變化與南北韓的政治爭點》,首爾:釜山大學。)
성장,2002,『상회담후 북: 남북관계 변화와 망』(울:경남학교극제구소).
(鄭成長,2002,《高峰會談以後的北韓:南北韓關係的變化與展望》,首爾:慶年大學極東問題研究所。)
남,1991,『회제론』(울:교양).
(趙政男,1991,《社會主義體制論》,首爾:教養社。)
선중앙통신편,1966-1967,『선중앙감』(평양:선중앙통신).
(朝鮮中央通信社編,1966-1967,《朝鮮中央年鑑》,平壤:朝鮮中央通信社。)
최 성,1997,『북치』(울:풀빛).
(崔 星,1997,《北韓政治史》,首爾:풀빛(FullBit)。)
최성,2002,『북치』(울:방송출판).
(────,2002,《金正日和現代北韓政治體制》,首爾:韓國放送出版。)
학북학회협회,2001,『북 치 해』 (울: 을유화).
(全國大學北韓學科協會,2001,《北韓政治的理解》,首爾:乙酉文化。)
평화통일구소,1986,『북개요』(울:평화통일구소).
(和平統一研究所,1986,《北韓概要》,首爾:和平統一研究所。)
치구회,1990,『북치론』(울:백산당).
(韓國政治研究會,1990,《北韓政治論》,首爾:白山書堂。)
황장엽,1998,『북진실과 허위』(울:통일책구소).
(黃長燁,1998,《北韓的真實與虛偽》,首爾:統一政策研究所。)
三、有關北韓的網站
國情院,http://www.nis.go.kr
統一部,http://www.unikorea.go.kr
CYBER統一教育中心, http://www.uniedu.go.kr
朝鮮日報,NKchosun, http://nk.chosun.com
中央日報北韓網絡,http://nk.joins.com
KOREACOPE, http://www.koreascope.org/ks/kor/
朝鮮中央通訊社,http://www.kcna.co.jp/index-k.htm
勞動新聞,http://www.kcna.co.jp/today-rodong/rodong.htm
民族通訊,http://www.minjok.com/index.php3
統一學研究所,http://www.onekorea.org/
BRITANICA百科全書,http://www.britannica.co.kr/#
政治體制(勞動黨規約),http://21cbb.new21.org/page3-1.htm
四、日文部分
坪江山二 1970 『朝鮮民族獨立運動秘史』(東京:東書房).
徐東晚 1995 「北朝鮮における社會主義体制の成立1945-1961」 (東京:東京大學校博士論文).
五、英文部分
Bialer, Seweryn,1980. Stalin''s successors: leadership,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the Soviet Un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in O. Chung, 1978. Pyongyang Between Peking and Moscow: North Korea’s Involvement in the Sino-Soviet dispute 1958-1975, Alabama,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Colton, Timothy J, 1978. The Party-Military Connection: A Participatory Model. In Civil - Military Relations in Communist Systems, ed. Dale R. Herspring & Ivan Volgyes. Boulder, CO: Westview.
────, 1979. Commissars, Commander, and Civilian Authority: The Structure of Soviet Military Politic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avid E. A., 1980. A Compara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Civil ―Military Relations, World Politics vo.l 32, 553-576.
Fairbank, J. K. and Reishauer Edwin O., 1989. China: 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
Ferguson, H. 1961.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New York, Thoms Y. Crowell Company.
Friedrich, Carl J and Brzezinski, Z. K., 1965. 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and autocracy,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arrett Anthony R., 1992. Was the Soviet Union Responsible for the Outbreak of the Korean War, Master thesis Georgetown University.
Huntington Sammuel P., 1957. 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 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Cambridg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anowitz, Morris, 1960. The Professional Soldier, New York: Free Press.
────, 1964. The Military in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New Na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offe, Ellis, 1996. Party-Army Relations in China:China Quarterly, No.146 June: 299-314.
Kolkowicz, Roman, 1967. The Soviet Military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ornai, Janos,, 1992. The socialist system: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sm,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ee Chong-sik, 1969. Communism in North Korea, Editied by Robert A. Scalapino,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In Asia,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2nd editon.
Lieutenart General John R. Hodge to General, of the Army Douglas MacArthur at Tokyo, Nov.2, 1945 FRUS, Vol.vl.
Lowe Peter, 1986. 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 New York: Longman Inc.
Meyer, Aldred G. 1983. Communism and Leadership, 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 16(3), Autumn.
Odom, William E. 1978. The Party Millitary Connection: A Critique, in Dale R. Herspring & Ivan Volygyes. Eds., Civil —Military Relations in Communist System, Boulder, Westview Press.
Perlmutter, Amos. & LeoGrande William M.Leogrande W., 1982. The Party in Uniform; Toward a theory of Cilvil- Military Relations in Communist political system,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78-789.
Powell, Palph L., 1963. Military Affairs Committee and Party Control of the Military in China, Asian Survey, Vol.iii, No.7, July, 347.
Pye, Lucian, 1981.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 Oelgeschlager: Hain Publisher Ins.
Rush, Myron, 1978. The Problem of Succession in Communist Regim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32(2), (Fall,Winter).
Sartori, G. 1976.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 A Framework of Ana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urmann, F. 1974.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2nd enl. E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immons Robert R., 1975. The Strained Alliance: Peking, Pyongyang, Moscow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Korean Civil War.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oh Jin Chull, 1963. Some Cause of the Korean War of 1950: A Cause Study of Soviet Foreign Policy in Korea (1945-1950), with Emphasis on Sino-Soviet Collaboration,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Winckler, Edwin A. (ed.)., 1999. Transition from Communism in China: Institutional and Comparative Analyses, Boulder: Lynne Riennr Publisher.
Wu Guoguang, 1999. Legitimacy Crisis,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Fifteenth Party Congress, in Andrew Nathan, Zhaohui Hong, and Steven R. Smith, eds., Dilemmas of Reform in Jiang Zemin’s China,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 1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