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共「海洋強國」戰略研究 (2000-2018 )—意圖、能力、行為之分析
作者:艾約銘
作者(外文):Yueh-Ming Ai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指導教授:周繼祥
鍾堅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海洋強國戰略新現實主義風險管控美「中」關係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共海洋強國戰略發展變化與發展限制。藉由結構現實主義、地緣戰略的分析架構,從歷史政治學、權力政治學等面向進行辨析,於國家利益的軸線上解讀中共海洋強國戰略的核心,兼採國際關係理論的視角,同時運用分析層次概念(世界-區域一國家),具體論述中共海洋強國戰略發展時所產生的史實論證、利益博弈及機制建構。循此硏究理路,本研究認為,中共海洋強國戰略係在海陸統籌的基礎下,以區域海權的方式,實現其五個標的,即:海洋資源開發合理有序;海洋生態環境有效保護;海洋經濟運行平穩發展;海洋權益得到有效維護;海洋科技水準大幅提升。同時中共並以和平海權的方式要求各國遵循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方式來實踐。「外交途徑-妥協」將是解決領土主權的核心概念。然中共在發展航母維護現階段海洋權益時,確有攻勢現實主義的影子,長遠而言,未來中共海洋強國戰略發展情況及變化,將取決於經濟及軍事實力。
整體而論,中共海洋強國戰略從意圖、能力、行動三個變項作出研究,核心問題是中共要建設成一個怎麼樣的海洋強國,中共企圖以「和平海權」的方式來發展在2020年建設成為中等海洋強國,2050年建設成為世界性海洋強國,其未來發展實值吾人關注。
近年中共「核心利益」内涵不斷廣化,為中共處理周邊問題設定底線。當前中共倡議建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新型軍事關係,新型海權關係,試圖取得主動權。「核心利益」似已發揮示警與外交槓桿效果。長遠而言,未來美「中」兩強海權在亞太區域秩序之變化,將取決於雙方實際能力及佈局策略。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of PRC''s maritime power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tructural realism and geostrategy, it analyz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ical politics and power politics, interprets the core of PRC''s strategy of maritime power on the axis of national interests, and adopts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he concept of hierarchy (world-region-one country) specifically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argumentation, interest game and mechanism construction generated by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PRC''s maritime power. Following this study, this study believes that PRC''s strategic strategy for the maritime powers is based on the sea and land pooling, and realizes its five targets in the form of regional sea power, namely: rational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marine resources;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marine economy operated steadily; the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 were effectively maintained; and the level of marine technology was greatly improved. At the same time, PRC requires countries to practi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in the form of peaceful sea rights. "Diplomatic approach - compromise" will be the core concept of resolving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However, when PRC develops the current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aircraft carrier, it does have the shadow of offensive realism. In the long run,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PRC''s maritime power will depend on economic and military strength.
On the whole,PRC''s strategy for maritime powers is based on three variables: intention, ability, and action. The core issue is what PRC wants to build into a maritime power. PRC is attempting to develop it in a "peaceful sea power" approach in 2020. It has become a medium-sized ocean power. In 2050, it has become a world-class maritime powe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is worthy of our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PRC''s "core interests" have been broadened and the bottom line has been set for the PRC to deal with peripheral issues. At present, PRC is proposing to build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 new type of military relationship, and a new type of sea power relationship, in an attempt to gain the initiative. The "core interests" seem to have exerted the effect of warning and diplomatic leverage. In the long run, the future changes in the order of the two "strong" sea power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will depend on the actual capabilities and layout strategies of the two sides.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丁偉、朱雲漢、賈慶國(主編)(2007)。《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臺北: 五南圖書。
丁樹範(2007 )。《中國軍事研究,中國研究導論-下輯》。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
丁樹範(主編)(2002)。《胡錦濤時代的挑戰》。臺北:新新聞出版社。
中共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編)(2012)。《國際戰略形勢與中國國家安全》。北京 市:時事出版社。
中美關係報告編輯小組(1986)。《中美關係報告:1983-1985》。臺北: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
中國人民解放軍通鑒編委會(編)(1997)。《中國人民解放軍通鑒》。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編)(2012)。《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11-2012》(Strategic and security review )。北京:時事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2011)。《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牛軍(主編)(2009)。《後冷戰時代的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高成(2005)。《交往與促變: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外交戰略》。臺北:五南出版社。
王高成等(2006 )。《2050中國第一?權力轉移理論下的美「中」臺關係之迷思》。 新北市:博揚文化。
王逸舟(2002)。《國家利益再思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緝思(主編)(2006)。《中國學者看世界,中國外交卷》。香港:和平圖書。
王緝思、Kenneth Lieberthal (2012)。《「中」美戰略互疑:解析與應對》。北京: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
王緝思、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2012)。《「中」美戰略互疑:解析與應對》。 北京: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
王緝思等(2001 )。《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臺北:生智文化公司。
王普風(2010)。《戰略的創新》。北京:新華書店。
王立東(2007)。《國家海上利益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王曙光(2012),《海洋開發戰略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牛大軍(2016),《南海之戰》,新北:領袖出版社。
甘浩森、施道安編(2010)。《解讀共軍兵力規模》。台北:五南出版社。
曲星(主編)(2011)。《後危機時期國際格局演變與中國的和平發展環境:2010 年國際形勢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市:時事出版社。
曲星(主編)(2012)。《國際戰略環境的新變化與中國戰略機遇期的新階段:2011國際形勢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
朱成虎(主編)(1998)。《「中」美關係的發展變化及其趨勢》。南京:江蘇人民 出版社。
朱鋒、陸伯彬(RobertRoss)(主編)(2008)。《中國崛起:理論與政策的視角》。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吳心伯(2013)。〈中美在亞太的利益與戰略〉,袁鵬(主編)。《中美亞太共處之 道》。北京:時事出版社。
吳心伯(2013)。〈美國的亞太戰略〉,周方銀(主編)。《大國的亞太戰略》。社會 科學文獻出版社。
吳建民(2007)。《外交案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吳敬璉、俞可平、羅伯特•福格爾等(2011)。《中國未來30年》。臺北:靈活文化。
宋德星(主編)(2012)。《戰略與外交》第一輯。北京:時事出版社。
李小華(2008)。《中國安全觀分析(1982-200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而炳(主編)(2004)。《21世紀前期中國對外戰略的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
李慶新(2016),《海洋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曲金良(2008),《中國海洋文化史長編》總共五卷,北京: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季曉丹(2017),《美國海洋安全戰略:歷史演變及發展特點》,北京:時事出版社
向建民(2014),《越南海洋安全戰略構想及我對策思考》,北京:時事出版社
沈丁立,任曉(主編)(2004)。《現實主義與美國外交政策》。上海市:上海三聯 書店。
周繼祥(2005)。《政治學:21世紀的觀點》。臺北:威仕曼文化事業公司。
易君博(1984)。《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
林添貴(譯),李潔明(原著)(2003 )。《李潔明回憶錄》。臺北:時報文化出 版。
林添貴(譯),藍普頓(DavidM.Lampton)(原著)(2015)。《從鄧小平到習近平》。臺北:遠流出版社。
林添貴譯,白邦瑞(2015)《2049百年馬拉松:中國稱霸全球的秘密戰略》(The Hundred-Year Marathon: China''s Secret Strategy to Replace America as the Global Superpower )。臺北:麥田出版社。
武桂馥(2008)。《戰略環境與安全戰略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俞新天(2008)。《國際體系中的中國角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施道安(2005)。《中國的用兵模式一超越長城與長征》。臺北:泰德時代。
計秋楓(譯),藍普頓(DavidM.Lampton)(原著)(2003)。《同床異夢:處理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年鑒」編輯部(編)(2011)。《世界2010軍事年鑒》。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胡波(2012)。《中國海權策》北京:新華出版社。
秦亞青(2012)。《關係與過程-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的文化建構》。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波(2015)。《2049年的中國海上權力》。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編)(2008)。《中國人民解放軍改革發展30年》。北 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孫學峰(2011)。《中國崛起困境:理論思考與戰略選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宮力(2004)。《鄧小平與美國》。北京市:中共黨史出版社。
時殷弘(2008)。《戰略問題三十篇:中國對外戰略思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社。
時殷弘(編)(2008)。《戰略二十講》。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秦亞青等(2009)。《國際體系與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袁易(編)(2004)。《中國崛起之再省思:現實與認知》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 係研究中心。
高金鈿(主編)(1992)。《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高曉(2010)。《他將領導中國:習近平傳》。紐約:明鏡出版社。
高子川(2015)。《中國海洋安全問題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范厚明(2014)。《國外海洋強國建設經驗與中國面臨的問題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國南海研究院(2016)。《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力報告2016》北京:時事出版社。
張亞中、孫國祥(1999)。《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臺北市: 生智出版社。
張沱生、(美)史文主編(2007 )。《對抗•博弈•合作中美安全危機管理案例分析》。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張雅君(1987)。《美國與中共的戰略合作一權力平衡運作的困頓》。臺北:政大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張萬年(1999)。《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張潔(2011)。〈南海爭端與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張潔、楊丹志(主編)。《中國 周邊安全形勢評估(2011)》。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潔(主編)(2013)。《建構新型大國關係與塑造和平的周邊環境一中國周邊安全形勢評估(201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習近平(201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
許志嘉(2000)。《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硏究:鄧小平時期檢證分析》。臺北:水牛出版社。
許志嘉(2004)。《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臺北:生智文化公司。
許嘉(主編)(2012)。《2011年世界形勢評估》。北京:時事出版社。
陳一新(1995)。《斷交後的「中」美關係》。臺北:五南圖書。
陳一新(主編)(2004)。《國際新形勢與美中臺關係》。臺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陳舟(2002)。《美國的安全戰略與東亞》。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臺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0年),頁309。
陳琪、劉豐(主編)(2011 )。《中國崛起與世界秩序(China''s rise and world order)》。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杜。
陳菁雯等譯,David Marsh. And Gerry Dtoker著(1995 )。《政治學方法論》。臺北: 韋伯文化出版社。
陶文釗(1999a)。《中美關係史》上卷(1911-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陶文釗(199b)。《中美關係史》中卷(1949-197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陶文釗(1999c)。《中美關係史》下卷(1972-200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陶文釗(2004)。《中美關係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陶文釗、梁碧瑩主編(1996)。《美國與近現代中國》。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
彭光謙(2006)。《中國軍事戰略問題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彭光謙,姚有志(主編)(2005)。《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彭光謙、王光緒(1989)。《軍事戰略簡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景杉(編)(1991)。《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華爾茲(1992)。《國際政治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費正清(1999)。《美國與中國》。世界知識出版社。
賀俊起(主編)(1990)。《國防的多維結構》。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楊明皞等譯,希拉蕊(Hillary R. Clinton) (2014)。《希拉蕊回憶錄:抉擇(Hard Choices)》。臺北:城邦。
楊潔勉(1997)。《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分析與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潔勉(2000)。《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外交政策比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葉自成(2007)。《陸權發展與大國興衰:地緣政治環境與中國和平發展的地緣戰略選擇》。北京:新星出版杜。
裘兆琳(主編)(2002)。臺北:《「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8-2000》。頁151-189。 臺北:中研院歐美所。
熊光楷(2003)。《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熊志勇(2006)。《百年「中」美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熊武一、周家法(主編)(2000)。《軍事大辭海(上)》。北京:長城出版杜。
趟全勝(1999)。《解讀中國外交政策》。臺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趙全勝(2010)。《大國政治與外交:美國、日本、中國與大國關係管理》。臺北: 五南出版社。
趙長峰(2011 )。《現實與理想: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合作與和諧世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趙景芳(2009)。《美國戰略文化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
趙祥亨(2016)。《崛起強權理論化的研究-中國大陸的能力、意圖與行為模式》。
趙青海(2013)。《可持續海洋安全問題與應對》。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劉守旭、徐萍(編著)(2013)。《大國風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歷程》。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
劉成軍、劉源(主編)(2009)。《新中國國防和軍隊6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連第(編)(1996)。《「中」美關係重要文獻資料選編》。北京:時事出版社。
劉連第(編)(2001 )。《「中」美關係的軌跡:1993-2000年大事縱覽》。北京:時 事出版社。
劉華清(2004)。《劉華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歐信宏、陳尚懋(譯),BarryB.Hughes (原著)(2002)。《最新國際政治新 論》。臺北:韋伯文化。
潘相陳(2004)。《最高決策:1989之後共和國重大方略》。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蔡曉卉譯,史坦伯格(James Steinberg)、歐漢龍(Michael E_ O’Hanlon) (2015), 《中美新型戰略關係:走向戰爭還是走向合作?》臺北:如果出版社。
鄧淑華、管文虎(2003)。《論江澤民的國家安全觀》。四川省: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
鄭必堅(2003)。《當代世界經濟》。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鄭必堅(2006)。《思考的歷程:關於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由來、根據、内涵和前 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鄭新立主編(199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通鑑(第四卷)》。北京:當代中國出 版社。
鄭澤民(2010)。《南海問題中的大國因素:美日印俄與南海問題》。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世界知識出版社。
閻學通(1996)。《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鞏建華、李林杰(2015)。《中國海洋政治戰略概論》。北京:海洋出版社。
鞏培德(2013)。《西太平洋海權之爭》。台北:五南出版社。
羅納德.歐羅克,童光復譯(2014)。《中共軍事現代化》。台北:五南出版社。
曹雲華、鞠海龍(2013)。《南海地區形勢報告》。北京:時事出版社。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謝希德、倪世雄(主編)(1999)。《曲折的歷程一「中」美建交20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韓玉貴(2005)。《冷戰後的「中」美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海軍指揮學院科研部(2008)。《當代外國海軍戰略及其構建》北京:海潮出版社。
馬漢著,雄顯華譯(2014)。《大國由海權崛起》北京:求真出版社。
李雙建(2014)。《主要沿海國家的海洋戰略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劉新華(2014)。《中國發展海權戰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卡恩斯.洛德主編,董紹峰、姜代超譯(2015)。《中國走向海洋》北京:海洋出版社。
趙青海(2013)。《可持續海洋安全問題與應對》。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孫飛(2013)。《中共海軍能力擴大角色演進》。台北:五南出版社。
麥艾文(2011)。《中共的國際行為》。台北:五南出版社。
潘彥豪(2012)。《中共海洋武力的發展與影響》。台北:裕如文化創意國際企業有限公司。
宋燕輝(2016)。《美國與南海爭端》。台北:元趙出版社。
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2012)。北京:人民出版社。
楊金森(2006)。《中國海洋戰略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2014)。北京:海洋出版社。
萊恩.克拉克(2012) 。《中共海軍與能源安全》。台北:五南出版社。
蘇冠群(2013)。《中國的南海戰略》台北:新銳文創出版社。
鍾永和(2018)。《解密海洋強國戰略》台北:秀威資訊出版社。
張京(2014)。《海洋軍事戰略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劉明福(2015)。《中美世紀大對決》香港:中華書局。
宋宜昌(2015)。《決戰海洋》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胡思遠(2014)。《中國大海洋戰略論》北京:時代出版社。
殷克東、方勝民(2008)。《海洋強國指標體系》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盛平主編(2015)。《話說海洋強國戰略》北京:長征出版社。
廉德瑰、金永明(2016)。《日本海洋戰略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
朱堅真(2015)。《中國海洋安全體系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祁懷高朱堅真(2014)。《中國崛起背景下的周邊安全與周邊外交》北京:中華書局。
安德魯、李楠主編。徐勝、范曉婷譯(2014)。《中國、美國與21世紀海權》北京:海洋出版社。
周碧松(2015)。《深藍海洋的激烈爭奪》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劉華清軍世文選(2008)。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何樹才(2007)。《外國海軍軍事思想》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趙民勝、李梅麗、谷珍雨(2014)。《當前的國際形勢與中國國家安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周丕啟: 《論戰略佈局》, 《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第6期,第21—28頁;
歐陽維:《戰略部署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1年。
格裡•詹森、凱萬•斯科爾斯,金占明、賈秀梅(1998):《公司戰略教程》北 京:華夏出版社。
威廉森•默里、麥格雷戈•諾克斯、阿爾文•伯恩斯坦編,時殷弘等譯(2004):《締造戰略: 統治者、國家與戰爭》,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保羅•甘迺迪,陳景彪等譯(2006):《大國的興衰》,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侯若石(1990):《戰略選擇與資源配置》,北京:時事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1995),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一建(1999):《中國未來的海軍建設與海軍戰略》,《戰略與管理》5:2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4):《2004年中國的國防》,《人民日報》2004年12月 28日。
宮玉振(2002):《國戰略文化解析》,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李際均:《論戰略文化》,《中國軍事科學》1997年第1期。
楊國楨(1997):《明清中國沿海社會與海外移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建軍(2004):《中國與國際海洋法》,北京:海洋出版社。
平可夫(1995):《僵局一兩岸情事》,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曉兵青波(1995):《中國能否打贏下一場戰爭》,臺北:周知文化公司。
張明睿(1998):《中共國防戰略發展》,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曾錦城的1999):《高技術局部戰爭之下一場戰爭一中共國防現代化與軍事威脅》,臺北:時英出版社。
曹雄原(2014):《戰略廣角:透析中共海權戰略與現代化發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葉自成(1998):《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葉自成(2012):《陸權發展與大國興衰:地緣政治環境與中國和平發展的地緣戰略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
劉從德(2007):《地緣政治學:歷史、方法與世界格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雪蓮(2002):《地緣政治學》,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張文木(2012):《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耀光(2004):《中國海洋政治地理學:海洋地緣政治與海疆地理格局的時空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陸俊元(2005):《地緣政治的本質與規律》,北京:時事出版社。
李義虎(2007):《地緣政治學:二分論及其超越——兼論地緣整合中的中國選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清才,高科(2007):《東北亞地緣政治與中國地緣戰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季國興(2009):《中國的海洋安全和海域管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煒主編(2008)《國家海上安全》,北京:海潮出版社。
馮梁(2010):《中國的和平發展與海上安全環境》,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鞠海龍(2004):《中國海上地緣安全論》,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社。
鞠海龍(2010):《中國海權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社。
鞠海龍(2012):《中國海權戰略參照體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社。
鞠海龍(2004),《中國海上地緣安全論》,北京:環境科學出版社。
劉中民教授在《國際海洋形勢變革背景下的中國海洋安全戰略—一種框架性的研究》國際觀察;2011年03期
劉新華(2005),《地緣政治的本質與規律》,北京:時事出版社
孫世斌(2014)《日本海洋安全戰略:《東北亞地緣政治與中國地緣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
高科(2017),《俄羅斯海洋安全戰略探析》,北京:時事出版社
孫光圻(2011),《中國古代航海史》,北京:海洋出版社。
張煒(2003),《中國海疆通史》,北京:中國邊疆通史叢書出版社
楊金森(2014),《海洋強國興衰史略》,北京:海洋出版社。
張鐵牛、高曉星(2006),《中國古代海軍史》,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
劉中民(2003),《中國近代海防思想史論》,北京:中國邊疆通史叢書出版社
鄧曉寶(2014),《強國之略-地緣戰略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劉中民(2003),《中國近代海防思想史論》,北京:中國邊疆通史叢書出版社
黃玉洤(2013),《中國大陸的邊疆與安全》,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童光復(2014),《中共軍事現代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劉復國、吳士存(2011),《2010年南海地區形勢評估報告》,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鄭澤民(2010),《南海問題中的大國因素》,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丁樹範(1991)。〈波斯灣戰爭對中共解放軍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34(12): 27-36。
丁樹範(1994)。〈一九九三年的中共軍隊:軍事現代化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 研究》37(2) : 37-45。
丁樹範(1995)。〈中共軍事現代化與亞太安全機制〉,《中國大陸研究》38(7):6-20。
王元綱(2003)。〈樂觀的現實主義:國際關係守勢現實主義之評析〉,《國際關係 學報》18 : 41-58。
王喬保(2013)。〈十年來的中國軍事外交:回顧與展望〉,《國際展望》2 : 21-39。
江憶恩(Alastalr IainJohnston) ( 1999),「中國參與國際體制的若干思考」,《世界 經濟與政治》1999(7) : 8-10。
石之瑜(2012)。〈走出〈核心利益〉的陷阱〉,《文化縱橫》8 : 1-6。
尹秀媛(2017 )。〈從中共南海戰略布局探討我國南海政策之因應作為中共國際戰略及其行為模式的演變與發展〉, 《海軍學術雙月刊》4:80。
周丕啟(2009): 《論戰略佈局》, 《世界經濟與政治》6:21—28。
吳心伯(2013)。〈建構中國外交的和力〉,《國際問題研究》2 : 1-15。
吳明上(2005)。〈美日建立海上聯合防衛的決定:以日本的政治決定過程為中心〉, 《東吳政治學報》20 : 147-178。
宋學文(2004)。〈從層次分析探討霸權穩定論:一個國際關係理論演化的研究方 法〉’《問題與研究》43(2) : 171-196。
沈明室(2006)。〈從郭伯雄訪美看美中軍事交流〉,《戰略安全研析》17 : 32-35。
辛本健(2001 )。〈安全困境、均勢理論與冷戰後美國對華政策〉,《現代國際關係》9 : 24-27。,
周繼祥(2011 )。〈建國百年與臺海安全一兩岸關係的可能演變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中共研究》45 (1) : 106-110。
林文程(2013 )。〈美國與中國的競合關係--對習近平、歐巴馬高峰會之觀察〉,《新 世紀智庫論壇》62 : 100-105。
林正義(1997)。〈中共與東南亞國家的軍事交流:解放軍外交〉,《國家政策雙周 刊》155 : 8-9。
林正義(2001)。〈美國的東亞安全政策與預防外交〉,《戰略與國際研究》3(1): 16-37。
林正義(2003)。〈十年來南海島嶼聲索國實際作法〉,《亞太研究論壇》19: 1-11。
林正義(2011)。〈中國與東協南海聲索國的角力與合作〉,《戰略安全研析》73 : 13-20 。
林正義(2014)。〈中美在太平洋海軍的競爭與合作〉,《中共研究》48(8): 141-146。
林利民(2010 )。〈世界地緣政治新變局與中國的戰略選擇〉,《現代國際關係》4 : 1-9。
邱坤玄(2000)。〈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31 (3): 1-14。
邱坤玄(2010)。〈中國在周邊地區的多邊外交理論與實踐〉,《遠景基金會李刊》 11 (4) : 1-41。
邱坤玄、黃鴻博(2010)。〈中國的負責任大國身分建構與外交實踐:以參與國際裁軍與軍備管制建制為例〉,《中國大陸研究》53 (2): 73_110。
袁易(1996)。〈多邊主義與安全困境下之合作:國際關係理論與美「中」關係〉, 《問題與研究》35 (6) : 1-18。
馬偉寧(Brendan S. Mulvaney )( 2005 )。〈中美軍事關係中的透明度問題〉’《現代國際關係》。10 : 50-59。
高朗(2004)。〈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變與不變〉,《政治科學論叢》21 : 19-48。
高朗(2006)。〈如何理解中國崛起?〉,《遠景基金會季刊》7 (2): 53-94。 105-124。劉一建(:《中國未來的海軍建設與海軍戰略》,《戰略與管理》1999年第5期。
張競(2014)。〈遠交近攻•軟硬兼施--中國大陸海軍發展與「中」、美在太平洋之競爭〉《中共研究》48(8) : 150-155。
張文木(2003)。〈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海權,《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1期。
張國城(2017)。〈中國航母的發展模式:攻勢現實主義的觀點〉,《遠景基金會季刊》7 (3) :85-136。
《遠景季刊》48(8) : 150-155。
章迪禹(2011)。〈中國〈核心利益」之辯〉,《世界知識》19 (1) : 1-6。
凌勝利(2018)。中國周邊地區海外利益維護探討,《國際展望》2018:1。
許志嘉(1997)。〈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36 (4): 45-61。 許志嘉(2007)。〈中國新睦鄰外交政策:戰略意涵與作為〉,《遠景基金會季刊》 8 (3) : 43-90 °
郭倩(1976)。〈試論中共海軍及其未來任務〉,《明報月刊》5 : 18-26。
胡鞍鋼、門洪華(2002):《中美日俄印有形戰略資源比較—兼論旨在“富民強國”的中國大戰略》,《戰略與管理》2:22-23。
翁明賢(2017)。《從《2017 年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態勢報告》、《2017 年香格里拉對話》到《美中外交與安全對話》解析川普上臺後亞太安全情勢演變與影響》,《展望與探索》15:23-31。
陳世民(1998)。〈中共核武發展與其對外關係之演變--冷戰時期(50至80年代)〉, 《中國大陸研究》46(6) : 29-57。
陳世民(1998)。〈從「不首先使用核武」之爭議論核武角色之演變〉,《問題與研 究》37(10) : 23-35。
陳世民(2012)。〈冷戰後美中戰略關係演變:邁向「戰略穩定」的核關係?〉,《全球政治評論》39 : 63-86。
陳永康、翟文中(丨999)。〈中共海軍現代化對亞太安全之影響〉,《中國大陸研究》 42(7) : 1-25 。
陳亮智(2009)。〈尋找解釋美『中』戰略競爭的驅動力量:安全困境,權力平衡, 或是權力轉移?〉,《中國大陸研究》52(1) : 87-128。
陳鴻瑜(2011)。〈美國、中國和東協三方在南海之角力戰〉,《遠景基金會季刊》 12(1) : 43-80。
黃介正(2009)。〈中共人民解放軍海軍60年:從近岸防禦的配角到遠洋利益的主角〉,《中共研究》43(6) : 40-48。
黃介正(2009)。〈中共人民解放軍海軍60年:從近岸防禦的配角到遠洋利益的主 角〉,《中共研究> 43(6) : 40-48。
黃介正(2014)。〈邁向大洋海軍之路--中國大陸海軍首度參加「環太平洋聯合軍 演」之意涵〉,《中共研究》48(8) : 146-150。
黃真、曾亞勇(2012)。〈核心利益視角下中美國際戰略取向的差異〉,《雲南社會 科學》3 : 67-71 »
楊永明( 1997)。〈美國亞太安全戰略之理論分析〉,《美歐季刊》12(3) : 35-71。
楊永明( 1998)。〈美日安保與亞太安全〉,《政治科學論叢》9:275-304。
楊潔篪(2013)。〈新形勢下中國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求是》8 : 1-6。
翟文中(2008)。〈中共與美國海上軍事安全諮商機制之研究一背景、運作與展望」, 《國防雜誌》23(5) : 43-56。‘
趙春山(1998 )。〈從中共的『矛盾論』看華府與北京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 《理論與政策》12(1) : 1-11。
趙春山(2011)。〈美國調整亞太安全戰略:中共的認知與對策」,《中共研究》45(12): 71-84 。
劉中民2011。「國際海洋形勢變革背景下的中國海洋安全戰略—一種框架性的研究」,《國際觀察》3:20。
劉一建(1999):《中國未來的海軍建設與海軍戰略》,《戰略與管理》5:20。
劉振安(2015)。〈北京維護「核心利益」及其戰略意涵剖析〉,《國家發展研究》 14(2) : 99- 155。
劉華清(1985)。〈時刻想看太平洋的太平〉,《瞭望雜誌》15,28-37。
劉中民(2011)。(國際海洋形勢變革背景下的中國海洋安全戰略—一種框架性的研究),《國際觀察》3:25。
鄭端耀(1997)。〈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之評析〉,《問題與研究》36(12): 1-22。
鄭端耀(2003 )。〈國際關係攻勢與守勢現實主義理論爭辯之評析〉,《問題與研究》 42 (2) : 1-21。
閻學通(2012)。〈從南海問題說到中國外交調整〉,《世界知識》1 : 32-33。
羅致政(1995 )。〈美國在臺海兩岸互動所扮演的角色一結構平衡者〉,《美歐月刊》 10 (1) : 37-54。
廖文中(1994)。(中共躍向遠洋海軍戰略),《中共研究》28:20。
蕭朝琴(1999)。(中共發展海權戰略對臺安全之威脅),《共黨問題研究》25:12。
楊念祖(2000)。《中共海軍現代化兵力建設對台海安全的影響》,中共研究:34:5。
曲明(2010)。《2010年兩岸統一一中共邁向海權時代》。中共研究:34:5。
劉新華(2013)。《中國發展海權的戰略選擇——基於戰略管理的SWOT 分析視角》。《世界經濟與政治》:10:20。

三、編著論文
何漢理(1999)。〈從美國角度看克江峰會〉,鄭宇碩、孔秉德(主編),
包宗和(1999)。〈戰略三角角色轉變與類型變化分析一以美國和臺海兩岸三角互動為例〉,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頁337-364。臺北:五南出版社。
吳玉山(2013)。〈探索兩岸和平協議的多元角度觀察一陳道元人文社會科學大師 講座〉,邵宗海(主編),《美中爭霸與兩岸關係》,頁92-102。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李維(JackS. Levy) (2008)〈權力移轉理論與中國崛起〉,朱鋒、陸伯彬(Robert Ross)主編,《中國崛起:理論與政策的視角》,頁18-32。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
周繼祥(2007)。〈兩岸海洋政策之比較〉,《兩岸開放20週年之回顧與展望》,遠景基金會專書,頁307-344。臺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林文程(2001 )。〈中共國際戰略及其行為模式的演變與發展〉,鄭宇碩(主編), 《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外交:回顧與前瞻》,頁103-134。香港:天地圖書 公司。
袁易(1999 )。〈「安全典制與美『中』關係:一個認知社群的分析架構」,頁390-432,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四、學位論文
張國城(1996)。《後冷戰時期中共擴張海權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郁瑞麟(2016)。《第三屆聯合國海洋法會議決策制定之研究-以魯曼的系統理論為視角》。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登及(2001)。《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之研究:理論與實踐的分析》。臺北:政 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明宗(2002)。《冷戰後美國與中共間信心建立措施之發展》。臺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官方出版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2004)。《鄧小平軍事文選》。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編(2008)。《中國人民解放軍改革發展30年》。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杜。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82)。《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 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1)。《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3)。《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令央文獻研究室編(1994)。《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世界知識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0年)。
1989至2000年之「中」美外交》。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北京:中央文獻 出版杜,2005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北京:中央文獻 出版社,2008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北京:中央文獻 出版社,200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共中央宣傳部(2014)。《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中華民國國防部(2011)。〈中華民國壹百年國防報告書〉。
中華民國國防部(2013)。〈四年期國防總檢討〉。
Beaufre,Andre著,鈕先鍾譯(1966)。《戰略緒論》(台北:國防計劃局編譯室,)。
甘浩森、施道安(著)(2007 ),國防部(譯印)。《解讀共軍兵力規模(Right-Sizing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Exploing the Contours of China''s Military )》。臺北: 中華民國國防部。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1999)。〈共軍如何影響中共國家安全決策(The Role of the Chinese Military i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ing )〉。(臺北:國防部史政 編譯局,1999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2000 )。〈中共戰略現代化(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Unites States)〉。(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X2000)。〈共軍的未來(China''s Military Faces the Future)〉。
(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沈大衛(David Shambaugh )(著)(2004 )。《現代化中 共軍力(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國防部(譯印),費學禮(Richard Fisher)(原著)。(2011)。《中共軍事發展:區域與全球勢力佈局(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Build for Regional and Global Reach )》。臺北:中華民國國防部。
戴秉國(2010)。〈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本書編寫組編著。《中共中央關於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規劃的建議輔導讀本》。頁82-90。北京:人民出版社。

六、網路資料
馬振坤(2015)。〈美「中」建立重大軍事行動互相通報機制之觀察〉,行政院陸委會「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
http://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521210262785.pdf。2017/5/20檢索。

七、其他文件
中華民國國防部(2011)。〈中華民國壹百年國防報告書〉。
中華民國國防部(2013)。〈中華民國103年國防報告書〉。
中華民國國防部(2015)。〈中華民國104年國防報告書〉。
中華民國國防部(2017)。〈中華民國106年國防報告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2)。〈中國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7月31曰。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6)。〈中國有關國際秩序的主張〉,8月24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993 )。〈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995)。〈中國的軍備控制與裁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998)。〈 1998年中國的國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0)。〈2000年中國的國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2)。〈2002年中國的國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4)。〈2004年中國的國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5)。〈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5 )。〈中國的軍控、裁軍與防擴散努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6)。〈2006年中國的國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8)。〈2008年中國的國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0)。〈2010年中國的國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1)。〈中國的和平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3)。〈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5)。〈中國的軍事戰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7)。〈中國的軍事戰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18)。(中國的海外利益藍皮書·2017-2018)

貳、英文部分
專書方面
Asia-Pacific Region, Report No.28, Investigating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Washington D.C.:The Herry L.Stimson Center.
Allen, Kenneth W., and McVadon, Eric A. (1999). China''s Foreign Military Relations: A Project by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Washington D.C.:Henry L. Stimson Center.
Ashton Carter and William Perry( 1999).Preventive Defense: A New Security Strategy forAmerican.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Bader, Jeffrey A. (2012).Obama and China’s Rise: An Insider’s View of America’s Asia Strategy.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Bobrow, Davis B., Chan Steve, and Kringen, John A. (1979). Understanding foreign policy decisions: The Chinese case. New York: Free Press.
Braner, Oliver, Mark Bromley and Mathieu Duchatel, (2015).Western Arms Exports to China, SIPRIPolicy Paper 43,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Brauner, O. Duchatel, M.and Zhou, H (2014). Protecting China’s Overseas Interests: The Slow Shift away from Non-interference,SIPRI Policy Paper 41,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Brooks Stephen G. (2008)and William Wohlforth. World Out of Balanc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Challenge of American Primacy. Princeton: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Barnett, A. Doak. ''Military—Security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oreign Affairs, Vol. 55, No. 3 ( April, 1977).
Bernard D. Cole. (2015)(The Great Wall at Sea : China’s Navy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Free Press.
Bernard D. Cole. (2016)(The Great Wall at Sea : China’s Nav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New York: Free Press.
Brzezinski, Zbigniew (1983).Power and Principle: Memoir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 1977-1981.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
Bush, Richard C. (2010). The perils of proximity:China-Japan security relations. Washington: Brookings Inst. Press.
Carter, Ashton B. and Perry, William J. (2000). Preventive defense: a new security strategy for America.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Christensen, Thomas J. (1996). Useful adversaries: Grand strategy, domestic mobilization, and Sino-American conflict, 1947-1958.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linton, Hillary R. (2014).Hard Choices. New York City: Simon& Schuster.
Cronin,Patrick M. (2012).China,s Global Quest for Resour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ional Testimony before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Cui Tiankai (201 l).Addressat the Second Lanting Forum, uOn the Theme of China-U.S. Relationsin the New Era”,January 14. http://www.fmprc.gov.cn/eng/widt/zvih/t786020.htm 〇 2014/07/25檢索。
Dibb,Paul, (1995).Towards a New Balance of Power in Asia, Adelphi Paper 295. London: Oxford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trategic Studies.
Dumbaugh, Kerry B. (2008).China,s foreign policy: What does it mean for U.S. global Interests.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Evans, Peter B., Harold K. Jacobson, and Robert D. Putnam, eds. (1993), Double- Edged Diplomacy: International Bargaining and Domestic Politics, Berk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isher Jr.,Richard, D., eds. (2010),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Building for Regional and Global Reach.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December 30.
George, Alexander L. and Richard Smoke, (1974). Deterrence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urtov, Melvin, and Hwang, Byong-Mong (1980). China under threat: the politics of strategy and diplomac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Geoffrey Parker, Geopolitics(1998)。Past, Present and Future (London and Washington: Pinter)
Harding,Harry (1992)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e.
Jakobson,Linda and Dean Knox (2010). New Foreign Policy Actors in China, Sweden: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Jervis,Robert(1976).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Princeton: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Johnston Alastair Iain.(2009). Western J Is China Changing the Rules of the Game?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Kalicki, Jan Henryk (1975). The pattern of Sino-American crises: Political-military interactions in the 1950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n,Shirley. A.(2014).China/ Taiwan: Evolution of the “One China” Policy-Key Statements from Washington, Beijing, and Taipei.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Kan, Shirley. A. (2014).Taiwan: Major U.S. Arms Sales since 1990.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Katzenstein, Peter (ed.)(1996).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 NY:ColumbiaUniversity Press.
Keohane, Robert O. (1984).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NJ: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Kaplan, Robert D. ( 2014 ) . Asia''s Cauldron: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End of a Stable Pacific.New York:Random House.
Keohane, Robert O. (1989).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Boulder: Westview Press.
Krasner,Stephan D. (1988). "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 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in International Regime, Stephan D. Krasner (eds.),Ithaca: Cornell.
Manyin, Mark E. Stephen Daggett, Ben Dolven, Susan V. Lawrence, Michael F. Martin, Ronald OfRourke and Bruce Vaughn.(2012).Pivot to the Pacific?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Rebalancing” Toward Asia.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Medeiros,Evan S. (2009). China’s International Behavior: Activism, Opportunism and Diversification.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Michael Leifer,ed.(1986).The Balance of Power in East Asia. Basingstoke and London: Macmillam.
Morgenthau, Hans. (1973).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and Peace. New York: Alfred Knopf.
Mearsheimer, John J. (2001).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W. Norton.
Notes from the Ivory Tower (2015).A survey of America''s top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holars on foreign-policy research, Foreign Policy.
Ng Eng Hen (2013).The Rise of Asia and New Geopolitic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e 3rd Jakarta International Defense Dialogue.
http://www.mindef.gov.sg/imindef/press room/official releases/sp/2013/20marl 3 speech.html#.VF8wJWdxn3g2013/07/25 檢索。
O’Rourke, Ronald (2015).China Naval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U.S. Navy Capabilities—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Pollpeter,Kevin(2004).U.S.-China security management: Assessing the
military-to-militaryrelationship,MG-143-AF, Santa Monica, CA: RAND.
Robinson, Thomas (1969). “National Interests.” In James N. Rosenau(e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 A Reader in Research and Theory. NewYork: Free Press.
Rosecrance,Richard (1986). The Rise of the Trading State: Commerce and Conquest in the Modem World.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986.
Ross,Edward(l986). “The Military Balance in the Taiwan Strait in the Two Chinas:
Segal, Gerald (1985). Defending Chin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arl H.Fry,Stan A.Taylor and Robert S.Wood,f/.S.ForeigTi Po/icyybr the Twenty-First Cewiu/y,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Deal and A. Kennedy(1982), Corporate Cultures : The Rites and Rituals of Corporate Li/e,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Bernard D. Cole)(2010.).(The Great Wall at Sea : China’s Navy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參、日文部分
官方出版品
防衛省編集(2011 )。《日本《防衛一防衛白書》。東京:防衛省。
防衛省編集(2012)。《日本防衛一防衛白書》。東京:防衛省。
防衛省編集(2013)。《日本防衛一防衛白書》。東京:防衛省。
防衛省編集(2014)。《日本防衛一防衛白書》。東京:防衛省。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編(2012)。《東戦略概観2012》。東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編(2013)。《東戦略概観2013》。東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編(2014)。《東戦略概観2014》。東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編(2015)。《東戦略概観2015》。東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