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紀昀詩論研究
作者:洪麗玫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Mei Hong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岑溢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接受美學評點四庫總目提要乾隆瀛奎律髓刊誤玉溪生詩說詩論紀評蘇詩紀昀清詩The Poetry in the Qing DynastyAesthetics of ReceivingThe summary of general catalogue of SIKUQUANSHUJi YunPoetic TheoryQianlongYu Xi Shen on PoetrySushi&apos&aposs PoeticsYing Kui Lv Sui Kan W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84
本文以統計為基礎,以觀念史為方法,探討清乾隆朝紀昀之詩論,論文分八章包括緒論及結論,從五個方向探析,分別是論詩教、論雅俗、論體格與宋詩派、論格調派的批評方法、論紀昀對唐宋詩論爭的立場。首先紀昀詩論最鮮明之特色為詩教,其中包含兩個特點,其一是以「發乎情止乎禮」為宗旨,批評六朝詩與道學家詩。其二為批評「物不平則鳴」及反駁「文窮而後工」,紀昀認為詩人應以學問及人品化解際遇之困境。文中並比較紀昀論詩教與朱熹、沈德潛之差異以觀其特色。其次紀昀在《紀評蘇詩》有大量論蘇詩俚俗之評,蘇軾詩中大量採用民間俗語、俚語入詩與宋代詩文革新運動中「化俗為雅」的詩法相關,紀昀主張隆雅斂俗對此多予黜落。另《紀評蘇詩》中論體格之材料更多,學詩、評詩由體格入手此為嚴羽《滄浪詩話》的詩法,兩者並觀,表現出紀昀論詩雖欲採取折衷之立場,但在唐宋詩論爭中仍較近於晚唐派。而透過紀昀評《玉溪生詩說》更清楚揭露紀昀評詩之立場近於格調派之詩法,不過比明代之格調派開通。最後論紀昀《瀛奎律隨刊誤》此中清晰表現紀昀對清代唐宋詩論爭之評論。
This dissertation hopes to explore Ji Yun’s Poetic Theory during the Qianlo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by using statistics and the theory of history of ideas. The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eight chapters,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It hopes to elaborate different positions on the dispute on the Tang and Song Poetry with five Chapters/facets, including On the Poem Education, On the Elegant and the Vulgarism, On the Style, On the Song Poetics, and On Pattern Theory of Poetics. The dissertation starts with the most essential trait of Ji Yun’s Poetic Theory, the Poem Education. One of the two most distinctive points of Ji Yun’s Poetic Theory is the critique on the poetry of the Six Dynasty and the Daoism poetry based on the idea that “poetry should Start from one’s genuine feelings and restrained by good manners.” The other point is Ji Yun’s disapproval with the traditional idea that “great work comes from misfortune” because it is his belief that a poet should face his misfortune with his learning and character. The dissertation also wishes to elabo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i Yun’s Poetic Theory by comparing it to Zhu Xi’s and Shan De-Qien’s ideas of poetry especially from the angle of the style and pattern of poetry. Ji Yun makes some criticism on Sushi’s adopting folklore and idioms in his poetry in Ji Yun’s Critique on Sushi’s Poetics. Sushi’s adoption of folklore and idioms is considered to relate to “refining vulgarism and making more elegant” as the way of composing poetry advocated in the Literature Innovation Movement of the Song Dynasty. However, Ji Yun disagreed with the idea of refining vulgarism and suggested “advocate the elegance and weaken vulgarism.” Moreover, we can find more ideas on the style and pattern of poetry in Ji Yun’s Poetic Theory. Therefore, we can infer that even though Ji Yun wishes to take an more eclectic position, he is still closer to late Tang’s ideas about poetry in the dispute on Tang and Song Poetry. Furthermore, through Ji Yun’s Yu Xi Sheng on Poetry, it is clear that Ji Yun’s comments on poetry are closer to late Tang’s ideas about poetry which emphasizes on the style and pattern of poetry, but only that Ji’s are more eclectic than that of the literati in the Ming Dynasty. In his Ying Kui Lv Sui Kan Wu, Ji Yun’s favor of the late Tang’s ideas about poetry is even clearer.
壹、書籍
1. 李商隱著,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
2. 杜甫著,仇兆鰲註,《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1999。
3. 紀昀著,孫致中等點校,《紀曉嵐文集》(共3 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4. 劉禹錫著,陶敏、陶紅雨校注,《劉禹錫全集》(共2 冊),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社,2003。
5. 歐陽脩,《歐陽脩全集(上、下)》,台北:華正書局,1975。
6. 歐陽脩著,李之亮箋注,《歐陽脩集編年箋注》(共8 冊),成都:巴蜀書社,2007。
(二)選集或別集
1. 毛亨傳,鄭玄箋,《毛詩鄭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4。
2. 朱熹集注,《詩經集注》,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
3.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香港:中華書局,1980。
4. 沈德潛著,霍松林校注,《說詩晬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沈德潛選,王父箋注,劉鐵冷校刊,《古詩源箋注》,台北:華正出版社,1992。
5. 張伯行編,岡田武彥主編,荒木見悟題解,《濂洛風雅》,《和刻影印近世漢籍叢刊‧思想編》,台北:中文出版社,2001。
6. 錢謙益,《牧齋有學集》(共3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7. 錢謙益著,戴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錢牧齋全集》(共8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8. 韓愈著,羅聯添編,《韓愈古文校注彙集》(共5 冊),台北:國立編譯館,2003。
9. 蘇軾,《蘇東坡全集(上、下)》,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
10. 蘇軾著,馮應榴輯注,黃任軻等校點,《蘇軾詩集合注》(共6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三)詩話類、文話類
1. 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點校,《瀛奎律髓匯評》(上、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 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上、下)》,北京:中華書局,2001。
3.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共10 冊),上海:鳳凰出版社,1998。
4. 方東澍著,汪紹楹點校,《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5. 王水照編,《歷代文話》(共10 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6. 王應奎著,以柔點校,《柳南隨筆》,《清代筆記小說大觀》(共6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 朱庭珍,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筱園詩話》,《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8. 朱熹著,張海鵬輯,《詩序辨說》,《學津討原》(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之四六),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9. 周紫芝,《竹坡詩話》(排印《歷代詩話》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
10. 紀昀,《玉溪生詩說》(叢書集成續編199,光緒丁亥春王月朱氏槐盧校刊本)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11. 韋穀輯,馮班、馮舒評,殷元勳注,宋邦綏補注,《才調集補注》(據清乾隆五十八年宋思仁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2. 韋縠編,馮武纂編,紀昀評閱,《刪正二馮評閱才調集》(河間紀曉嵐編《鏡煙堂》,藏板,據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藏本影印),收入《叢書集成三編》,第34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
13. 乾隆御選,梁師正等輯評,《御選唐宋詩醇》,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集部‧總集類》,第462 冊,台北:世界書局,2001。
14. 馮班,《鈍吟雜錄》,台北:廣文書局出版,1969。
15. 陸以湉,《冷盧雜識》,《清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6. 陸機著,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17. 葉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18. 蒲起龍,《讀杜心解》,台北:古新書局,1976。
19. 劉勰著,紀昀評,《文心雕龍注等六種》,台北:世界書局,1966。
20. 劉勰著,黃叔琳注,紀昀評,《文心雕龍注》,台北:世界書局,2009。
21. 錢泰吉,《曝書雜記》,台北:廣文書局,1990。
22. 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3. 魏慶之,《詩人玉屑(上、下)》,台北:九思出版公司,1978。
24. 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25. 蘇軾著,紀昀評,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蘇文忠公詩集》(清末李香岩手批原本),收入《儒藏系列‧宋珍本叢刊》,第20、21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
26. 蘇軾著,紀評,李香巖評,《李香巖手批蘇文忠公詩集》(共12 冊),(道光十四年冬刊於兩廣節署本),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27. 曾棗莊、曾濤編,《蘇詩彙評》(共4 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28. 葉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四)史傳、年譜類
1. 趙爾巽著,國史館清史稿校註審查委員會審定,《清史稿校註》,台北:國史館,1986。
2. 趙爾巽著,《清史稿》()3. 《宋史》(五)其他1. 朱熹,《四書集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0。
2. 江藩纂,漆永祥著,《漢學師承記((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3. 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1815 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4. 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5. 班固等著,《白虎通》,北京:中華書局,1985。
6.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上、下冊)》,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
7. 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8. 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
9. 董仲舒著,鍾肇鵬主編,《春秋繁露校釋(上、下冊)》(補校本)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10. 劉文典著,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共2 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
11. 鄭玄注,孔穎達疏,《毛詩經注疏》,《十三經注疏》(影印1815 年江西南昌府學重刊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12. 鄭玄注,孔穎達疏,《左傳注疏》,《十三經注疏》(影印1815 年江西南昌府學重刊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13. 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影印1815 年江西南昌府學重刊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14. 梁啟雄,《荀子柬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
二、今人論著(一)詩學(文學)理論1、劉若愚(二)詩學專題
1. 王友勝,《蘇詩研究史稿》(共10 冊),長沙:嶽麓書社,2000。
2.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下),台北:宏業書局,1983。
3. 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台北:學生書局,1986。new window
4. 李健,《魏晉南北朝的感物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5.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 易曉聞,《中國古代詩法綱要》,濟南:齊魯書社,2006。
7. 洪湛侯,《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
8. 洪滿山,《紀評蘇詩研究——以分期及東坡本色為中心》,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
9.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
10. 宮存波,《紀昀詩歌批評研究》,成都:四川大學中文碩士論文,2005。
11.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
12.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213. 張健,《明清文學批評》,台北:國家出版社,1998。new window
14. 張傳峰,《『四庫全書總目』學術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15. 張夢機,《律髓批杜詮評——讀杜新箋》,台北:漢光出版社,1986。
16.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台北:華正書局,1991。
17. 黃忠慎,《朱子《詩經》,學新探》,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18. 楊桂芬,《紀昀詩學理論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new window
19. 鄭佳倫,《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之詩觀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1999。
20. 鄧艷林,《論紀昀的詩學觀與詩歌批評》, 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文藝碩士論文,2004。
(三)詩史、批評史
1.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
2. 朱潤東,《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
4. 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5. 曾孚正,《權力、知識與批評史圖像》——《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的文學思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8。
6. 黃炳輝,《唐詩學史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 鄔國平,王鎮遠,《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清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 劉學楷,《李商隱詩歌接受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
9. 蔡鎮楚,《中國文學批評史》,北京:中華書局,2005。
10. 嚴迪昌,《清詩史(上、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四)其他
1. 李明軍,《文統與政統之間:康雍乾時期的文化政策和文學精神》,濟南:齊魯書社,2008。
2. 吳聖青,《《閱微草堂筆記》與《子不語》,中兩性關係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3. 周積明,《紀昀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 宗福邦等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5. 林佳慧,《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
6. 林淑幸,《理念與實踐——紀昀小說觀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
7. 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術》,台北:台大出版委員會,1998。new window
8. 張瓊芬,《乾嘉士人鬼神觀試探――以紀昀、袁枚為中心》,新竹: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9。
9. 郭彧岑,《《閱微草堂筆記》敘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10. 陳韋君,《《閱微草堂筆記》情緣故事之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
11. 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2. 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陳寅恪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82。
13.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共3 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14. 劉麗屏,《閱微草堂筆記中的女性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15. 盧錦堂,《紀昀生平及其閱微草堂筆記》,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
16. 繆鉞、周振甫等著,《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
17. 溫光華,《文心雕龍黃注紀評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18. 士論文,1997。
19.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論叢》,台北:正中書局,1993。
五、外文著作
1. 小川環樹著,譚汝謙編,《論中國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
2. 孙文所安著,王柏華、陶慶梅譯,《中國文論:英譯與批評》,上海:上海社科出版社,2003。
貳、期刊論文
1. 于海博、周麗,〈紀曉嵐詩學思想管窺——據《紀曉嵐文集詩集序》立論〉,《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4 卷3 期,2008 年9 月,頁3-5。
2. 王力堅,〈從窮而後工到達而後工——清初文學觀的一個重要轉變〉,《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學報》,《學叢》,第5 期,2000。
3. 王友勝,〈《蘇詩合注》評議〉,《武陵學刊》,總第74 期,1998 年,頁45-48。
4. 王友勝,〈查慎行的蘇詩選評〉,《中國文學研究》,總第57 期,2000年,頁69-73。
5. 王友勝,〈清代蘇詩研究的繁盛局面及其文化成因〉,《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 卷5 期,2003 年9 月,頁75-79。
6. 王友勝,〈論紀昀的蘇詩評點〉,《中國韻文學刊》,第2 期,1999 年,頁63-65。
7. 王友勝,〈論清人註釋、評點蘇詩的特徵與原因〉,《東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87 卷3 期,2003 年6 月,頁1-5。
8. 王友勝,〈歷代蘇詩研究簡述〉,《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第21 卷1 期,2001 年2 月,頁47-91。
9. 李貞慧,〈蘇軾詩在北宋末年的流傳及其意義——以東坡詩註及宋人詩話為中心的觀察〉,《清華中文學報》,第1 期,2007 年9 月,頁133-169。new window
10. 沙先一,〈論紀昀的《文心雕龍》研究〉,《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28 卷3 期,2002 年9 月,頁66-69。
11. 汪春泓,〈關於紀昀的《文心雕龍》批評及其文學思想之研究〉,《北京大學學報》,第38 卷5 期,2001 年,頁75-84。
12. 阮堂明,〈「後山體」論〉,《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 卷4 期,2008 年,頁52-58。
13. 卓清芬,〈晏幾道《小山詞》清壯頓挫之意涵探析〉,《成大中文學報》,第22 期,2008 年10 月,頁61-94。
14. 周裕鍇,〈以俗為雅:禪籍俗語言對宋詩的滲透與啟示〉,《四川大學學報》,總期第108 期,2003 年,頁73-80。
15. 周裕鍇,〈宋代詩學術語的禪學語源〉,《文藝理論研究》,第6 期,1998 年,頁70-76。
16. 邵明華、徐學菊、朱小桂,〈紀昀對王士禛之詩作與詩論的評價〉,《今日湖北理論版》,第1 卷7 期,2007 年12 月,頁43-44。
17. 胡建次,〈宋代詩話批評視野中的蘇軾論〉,《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第33 卷1 期,2002 年1 月,頁95-99。
18. 張高評,〈從創造性思維談宋詩特色――以創造性模仿、求異思維為例〉,《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4 期,頁1-33。
19. 張啟成,〈論朱熹《詩集傳》〉,《貴州文史叢刊》,第3 期,1995 年,頁31-36。
20. 張蕾,〈詩教法則的嚴孚與變通——紀昀評點《玉台新詠》管窺〉,《武漢大學學報》,第60 卷5 期,2007 年9 月,頁641-646。
21. 曹峰,〈孔子正名新考〉,《文史哲》,總第311 期,2009 年,頁61-69。
22. 莫礪鋒,〈論紀評蘇詩的特點於得失〉,《中國韻文學刊》,第20 卷4期,2006 年12 月,頁4-12。
23. 陳美朱,〈析論紀昀對王士禎之詩學與結納標榜的批評〉,《東華人文學報》,第8 期,2006 年1 月,頁124-147。new window
24. 陶原珂,〈《紀曉嵐評注文心雕龍》之文體觀〉,《中州學刊》,總第152 期,2006 年3 月,頁204-207。
25. 曾棗莊,〈孤本李香巖手批紀評蘇詩〉,《長江學術》,第1 期,2008年1 月,頁130-133。
26. 曾棗莊,〈論李香岩評紀評蘇詩〉,《文獻天地》《中國典籍與文化》,總第64 期,2008 年,頁83-89。
27. 黃美娥,〈《禮記•經解》篇中「溫柔敦厚」一義之商榷〉,《國文天地》,第9 卷9 期,1994 年2 月,頁54-57。new window
28. 楊子彥,〈詩人之說與學者之論〉,《合肥聯合大學學報》,第12 卷2期,2002 年6 月,頁38-42。
29. 楊金花,〈試論朱熹的比興觀〉,《河北學刊》,第29 卷2 期,2009年3 月,頁253-255。
30. 楊春俏,〈清代科場加試試帖詩之始末及原因探析〉,《東方論壇》,第5 期,2005 年,頁65-69。
31. 詹杭倫,〈紀昀《瀛奎律髓刊誤》的得與失〉,《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48 期,2004 年,頁30-34。
32. 鄒喬彬,〈宋代文學的雅俗變化及成因〉,《求是學刊》,第33 卷4 期,2006 年7 月。
33. 廖宏昌,〈《文心雕龍》紀評的折中思維與接受〉,《文與哲》,第96期,2005 年6 月,頁169-190。new window
34. 廖宏昌,〈《瀛奎律髓》選評東坡詩的視角探析--兼及紀昀評點視野〉,《文與哲》,第11 期,2007 年12 月,頁357-370。new window
35. 廖宏昌,〈古代詩論中的「不即不離」說〉,《中山人文學報》,第5期,1997 年1 月,頁121-136。new window
36. 廖宏昌,〈清代唐宋詩之爭的另一種類型:西崑、江西之爭與紀昀的思維〉,《文與哲》,第9 期,2006 年12 月,頁357-378。new window
37. 劉樹勝,〈紀昀《南行雜詠》的思想內涵〉,《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 卷1 期,2005 年3 月,頁3-8。
38. 劉樹勝,〈紀昀《南行雜詠》的藝術特色〉,《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 卷2 期,2005 年6 月,頁7-11。
39. 盧盛江,〈「雅體、野體、鄙體、俗體」——新釋---唐詩文術論札記〉,《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9 卷4 期,2006 年8月。
40. 羅時進,〈清初虞山派及其詩文化圈〉,《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 期,2002 年7 月,頁37-4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