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李商隱詩接受史重探
作者:李宜學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蔡英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李商隱詩接受美學由雅入俗化俗為雅比興說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5
本文旨在借鑒「接受美學」(reception aesthetics)的理論方法,描述李商隱詩的接受史;更確切地說,即是透過德國接受美學「康士坦茨學派」(Constance School)耀斯(Hans Robert Jauss, 1921-1997)在〈向文學理論挑戰的文學史〉(Literary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ry Theory)一文所揭示之重建文學史的七項論點,將李商隱詩置於「由雅入俗」、「化俗為雅」、「比興說詩」的詩歌語境中,觀察它在各種不同論述脈絡底下,各自呈現出什麼樣獨特的面貌,進而據以推定這些解釋模式所隱含的理論間架或文學觀念,最終的目的,則是勾勒出有關李商隱詩的詮釋發展史。
本文重新規劃李商隱詩接受史的分期。第一期︰「由雅入俗」審美視野下的李商隱詩接受受;第二期︰「化俗為雅」審美視野下的李商隱詩接受;第三期︰「比興說詩」審美視野下的李商隱詩接受。每一期都有其對應的詩學議題,也各自有其對應的論述,牽制著李商隱的接受情況。本文以為,「由雅入俗」期的期待視野,一味追求俗美,李商隱在這個時期較難得到認同、呼應,所以,於此時期遭受冷落。「化俗為雅」期的期待視野,全面求雅,李商隱詩正好符合其美學標準,所以,出現了一個專屬於李商隱詩的時期,李商隱詩得到充分重視。「比興說詩」期,由於特殊的外緣背景、內在詩學理路的轉變,兩相配合激盪下,李商隱詩得到進一步的深化,被挖掘出更為豐富的潛能。
參 考 書 目
(以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一、專著

(一)古籍
文 瑩著,楊立揚點校:《玉壺清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元 稹:《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元好問著,施國祁箋注:《元遺山詩注》,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元好問:《中州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王夫之評選,張國星校點:《古詩評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巵言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92年。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收入楊家駱主編:《韓非子集解等九種》,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
王定保著,姜漢椿校注:《唐摭言校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3年。
王禹偁:《小畜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王 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王 溥:《五代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王應麟:《小學紺珠》,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 讜著,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方玉潤:《詩經原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方 回選評,李慶甲集評點校:《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方 回:《桐江續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四庫全書珍本》八集。
方世舉:《蘭叢詩話》,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點校:《清詩話續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尤 袤︰《全唐詩話六卷》,收入新文豐出版社編︰《叢書集成新編》(78),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毛 晉:《唐人選唐詩》,臺北:大通書局,1973年。
田 況︰《儒林公議》,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田同之:《西圃詩說》,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司馬遷著、裴 駰集解、張守節正義、司馬貞索隱:《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石 介︰《徂徠石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朱 弁:《風月堂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朱 熹:《周易本義》,收入大安出版社編輯部編:《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朱鶴齡箋註,沈厚塽輯評:《李義山詩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朱鶴齡箋註,程夢星刪補:《李義山詩集箋注》,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
朱鶴齡:《愚庵小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阮元等校刊:《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景嘉慶南昌府學重刊宋本,1993年。
李兆洛:《養一齋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94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李 昉等編纂:《文苑英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李商隱:《義山雜纂》,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
李 涪:《刊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
李 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
阮 閱編,周本淳點校:《詩話總龜》(前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吳任臣:《十國春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吳 喬:《西崑發微》,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借月山房彙鈔》本。
吳 喬:《圍爐詩話》,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吳 喬:《答萬季野詩問》,收入丁仲祜編訂:《清詩話》(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吳 淇:《六朝選詩定論》,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11),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宋 綬、宋敏求編:《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何文煥編訂:《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何光遠:《鑒誡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學津討原》本。
辛元房著,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沈 濤:《匏廬詩話》,收入杜松柏主編:《清詩話訪佚初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孟 棨【啟】:《本事詩》,收入丁仲祜編訂:《續歷代詩話》(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屈 復:《玉谿生詩意》,臺北:正大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
函 可著,嚴志雄、楊權點校:《千山詩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
法式善輯:《陶廬雜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周 弼編,釋圓至注:《箋註唐賢三體詩法》,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紀 昀等編:《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紀 昀:《玉谿生詩說》,臺北:據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緖十四年吳縣朱氏校刊本影印,1999年。
姜炳璋選釋,郝世峰輯:《選玉谿生詩補說》,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年。
段成式著,方南生點校:《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洪 邁著,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姚 寬著,孔凡禮點校:《西溪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姚培謙:《李義山詩集箋注》,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
范 曄著,李 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柳宗元:《柳宗元集》,臺北:華正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胡 仔纂集,廖德明校點:《苕溪漁隱叢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四庫全書珍本》三集。
施閏章:《蠖齋詩話》,收入丁仲祜編訂:《清詩話》(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計有功著,王仲鏞校箋:《唐詩紀事校箋》,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
韋 莊著,聶安福箋注:《韋莊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孫光憲著,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袁 桷︰《清容居士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馬永易:《實賓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四庫全書珍本》初集。
高 棅:《唐詩品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辭書出版社影印明汪宗尼校訂本。
班 固著,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陳 衍:《石遺室詩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 衍著,陳 布編:《陳石遺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陳振孫著,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陳師道:《後山居士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百川學海》本。
陳應行:《吟窗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脫 脫等著:《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陸昆曾:《李義山詩解》,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陸時雍︰《詩鏡總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陸 游:《渭南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章學誠:《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陶宗儀:《說郛三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曾 鞏:《元豐類稿》,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張之象:《唐詩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張 戒著,陳應鸞校箋:《歲寒堂詩話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張 耒︰《張右史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四部叢刊》初編影印舊鈔本。
黃宗羲:《南雷文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黃庭堅著,任 淵等注:《黃山谷詩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96年。
彭 乘:《墨客揮犀》,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馮 浩:《玉谿生詩集箋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馮 班著,何 焯評:《鈍吟雜錄》,收入《鈍吟雜錄 論學三說》,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馮 班:《鈍吟集.文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16),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馮 班:《鈍吟文稿》,收入王運熙、顧易生主編,王鎮遠、鄔國平編選:《清代文論選》(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年,1999年。
馮 舒:《默菴遺稿》,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編輯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87),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溫庭筠著,曾 益等箋注,王國安標點:《溫飛卿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張表臣:《珊瑚鉤詩話》,收入何文煥編訂:《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程廷祚著,宋效永校點:《青溪集》,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程夢星:《今有堂詩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42),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賀 裳:《載酒園詩話又編》,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葉名灃:《橋西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葉德輝:《詩林清話》,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
葉 燮︰《己畦文集》,收入新文豐出版社編︰《叢書集成續編》(152),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董 誥等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楊士弘編選,張 震輯注,顧 璘評點,陶文鵬、魏祖欽整理點校:《唐音評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
楊 億:《西崑酬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影印《江安傅氏藏明嘉靖》本。
楊 億:《武夷新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四庫全書珍本》八集。
楊 億口述,黃 鑑筆錄,宋 庠整理:《楊文公談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楊 億等著,王仲犖注:《西崑酬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楊 基:《楊孟載眉菴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1971年。
楊 慎:《升庵詩話》,卷十一,收入丁仲祜編訂:《續歷代詩話》(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楊 慎著,王仲鏞箋證:《升庵詩話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楊 慎選輯,焦竑 批點,許自昌校:《絕句衍義 絕句辯體 絕句附錄 唐絕增奇 唐絕搜奇 六言絕句 五言絕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5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裴庭裕著,田廷柱校點:《東觀奏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劉 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
劉克莊著,王秀梅點校:《後村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劉禹錫集整理組點校,卞孝萱校訂:《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劉 昫等著:《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劉義慶撰,劉孝標注,楊 勇校箋:《世說新語》,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劉 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3年。
歐陽修:《六一詩話》,收入何文煥編訂:《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歐陽修、宋 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蔡居厚:《蔡寬夫詩話》,收入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蕭 統編,李 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
錢謙益著,錢 曾箋注,錢仲聯標校:《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錢謙益、何義門評注,韓成武、賀 嚴、孫微點校:《唐詩鼓吹評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
錢龍惕:《大兖集》,引自劉學鍇、余恕誠、黃世中編:《李商隱資料彙編》(上),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錢龍惕:《玉谿生詩箋》,引自劉學鍇、余恕誠、黃世中編:《李商隱資料彙編》(上),頁241。
韓 偓著,齊 濤箋注:《韓偓詩集箋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韓 愈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魏 徵等奉敕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鍾 惺、譚元春輯:《唐詩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5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譚 獻:《復堂類集.文》,收入《叢書集成續編》(141),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嚴 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蘇 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蘇舜欽︰《蘇舜欽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顧 瑛:《玉山名勝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釋惠洪:《冷齋夜話》,收入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龔自珍著,夏田藍編:《龔定庵全集類編》,河北:中國出版社,1991年。
(二)今人著作
丁仲祜編訂:《續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丁仲祜編訂:《清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川合康三著,劉維治,張劍,蔣寅譯:《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卞孝萱:《現代國學大師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文濡校註:《重校古文辭類纂評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家歆︰《嫦娥、李商隱、包拯探賾》,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王叔岷:《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叔岷:《斠讎學(補訂本)》,收入氏著:《斠讎學(補訂本) 斠讎別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岳川:《當代西方最新文論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運熙、楊明:《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隋唐五代卷》(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王鎮遠、鄔國平編選:《清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年,1999年。
王運熙:《中國古代文論管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王新華:《避諱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王 瑤:《中國文學:古代與現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三集:本事詩校補攷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王 蒙、劉學鍇主編:《李商隱研究論集(1949-1997)》,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 蒙:《心有靈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王錫九:《皮陸詩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禮卿:《唐賢三體詩法詮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方孝岳:《中國文學批評》,收入《中國文學八論》,上海:世界書局,1934年。
方 瑜︰《中晚唐三家詩析論》,臺北︰牧童出版社,1975年。
方 瑜︰《沾衣花雨》,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方 瑜︰《唐詩論文集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方 豪︰《宋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2000年。
方蓮華:《李商隱不圓滿詩境探微》,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
中山大學中文學會所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1984年。
中國唐代文學會、西北大學中文系、山西人民出版社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一輯)》,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卞孝萱:《現代國學大師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卞孝萱:《冬青書屋文存》,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巴 柏(Karl Raimund Popper)著,李豐斌譯:《歷史定論主義的貧困》,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巴 特(Roland Barthes)著,懷寧譯:《羅蘭巴特隨筆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年。
巴特爾(Roland Barthes)著,李又蒸譯:《符號學原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文》,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
白冠雲:《李商隱豔情詩之謎》,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田耕宇:《唐音餘韻──晚唐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田曉菲:《塵几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古籍影印室輯:《清代文字獄史料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包弼德(Peter K. 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布魯格(Walter Brugger)編著,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臺北:華香園出版社,1992年。
布魯姆(Harold Bloomi)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詩歌理論》,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布魯姆(Harold Bloomi)著,朱立元、陳克明譯:《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著,朱金鵬、朱荔譯,羅經國審訂:《歐美文學術語辭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臺北︰源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朱元鴻、傅大為編:《孔恩:評論集》,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年。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7年。
朱立元:《理解與對話》,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朱 剛編著:《二十世紀西方文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朱 偰等撰:《李商隱和他的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朱梅生選注:《滄海曉夢──李商隱詩選》,臺北:成陽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朱曉海:《漢賦史略新證》,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羊列榮:《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詩歌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
任半塘:《唐戲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任海天:《晚唐詩風》,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米彥青︰《清代李商隱詩歌接受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陳引馳、陳磊譯,田曉菲校:《中國「中世紀」的終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鍾嘉文譯:《當代文學理論》,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91年。
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著,王逢振譯:《現象學,闡釋學,接受理論──當代西方文藝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著,伍曉明譯:《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伊瑟爾(Wolfgang Iser)著,金元浦、周寧譯:《閱讀活動──審美反映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伊瑟爾(Wolfgang Iser)著,朱剛、谷婷婷、潘玉莎譯:《怎樣做理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汪辟疆:《唐人傳奇小說》,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3年。
汪辟疆:《汪辟疆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岑仲勉:《隋唐史》,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岑仲勉:《唐史餘瀋》,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年。
岑仲勉:《岑仲勉史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李豐楙主編︰《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李定廣:《唐末五代亂世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李珍華、傅璇琮:《河岳英靈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李 淼:《李商隱詩三百首譯賞》,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李 肇:《國史補》,收入楊家駱主編:《唐國史補等八種》,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沈秋雄:《詩學十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呂光華:《今存十種唐人選唐詩考》,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杜松柏主編:《清詩話訪佚初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杜英賢主編:《海峽兩岸蘇雪林教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亞太綜合研究院,2000年。
杜曉勤撰著,季羨林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隋唐五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new window
余恕誠:《唐詩風貌》,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余恕誠主編:《中國詩學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吳在慶:《唐代文士與唐詩考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
吳在慶:《增補唐五代文史叢考》,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
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new window
吳宏一:《清代詞學四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吳宏一編:《清代詩話考述》,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6年。
吳調公:《李商隱研究》,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宋德熹:《陳寅恪中古史學探研:以《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為例》,板橋:稻香出版社,2004年。new window
孟 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
孟 樊︰《文學史如何可能──台灣新文學史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林以亮︰《美國文學批評選》,香港︰今日世界社,1961年。
林 庚:《中國文學簡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
林明德、黃文吉總策劃:《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林明德、黃文吉總策劃:《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二)》,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林明德策畫:《中國文學新境界》,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林燿德主編︰《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2)文學現象卷》,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林繼中:《文化建構文學史綱:魏晉──北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林繼中:《激活傳統──尋求中國古代文論的生長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周建國:《李商隱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周振甫:《李商隱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周祖譔:《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周祖譔:《百求一是齋叢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
周益忠:《西崑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周勛初:《周勛初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周裕鍇:《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周 寧、金元浦譯,滕守堯審校:《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周興陸編:《漁洋精華錄匯評》,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帕 瑪(Richard E. Palmer)著,嚴 平譯,張文慧、林捷逸校閱:《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波普爾(Karl Raimund Popper)著,何 林、趙 平等譯:《歷史主義貧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阿特金斯(G. Douglas Atkins)、莫洛(Laura Morrow)原文主編,張雙英、黃景進中譯主編:《當代文學理論》,臺北:合森出版社,1991年。
胡幼峰:《清初虞山詩派詩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胡可先:《唐代重大歷史事件與文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胡經之、張首映主編︰《西方二十世紀文論選》第三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胡 適著,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new window
郁賢皓、朱易安著:《李商隱》,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姜尚賢:《詩歌欣賞》,臺南:編者,1962年。
祝尚書:《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祝尚書:《宋代文學探討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
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韋勒克(Rene Wellek)、華倫(Austin Warren)著,梁伯傑譯:《文學理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95年。
韋勒克(Rene Wellek)、華倫(Austin Warren)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
韋勒克(Rene Wellek)、沃倫.奧斯汀(Austin Warren)著,劉象愚、邢培明、陳聖生、李哲明譯:《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韋勒克(Rene Wellek)著,張今言譯︰《批評的概念》,杭州︰中國美術學苑出版社,1999年。
韋勒克(Rene Wellek)著,楊自伍譯:《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
科 恩(Thomas S. Kuhn)著,魯旭東、趙培杰、宋振山譯:《科學中的革命》,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科 恩(Ralph Cohen)主編,程錫麟等譯,萬千校:《文學理論的未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馬自力:《清淡的歌吟:中國古代清淡詩風與詩人心態》,江蘇:蘇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
馬茂元:《馬茂元說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高友工、梅祖麟著,李世耀譯:《唐詩的魅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new window
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new window
高 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高 陽:《詩陽說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高 陽:《鳳尾香羅》,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房 銳:《孫光憲與《北夢瑣言》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袁行霈:《唐詩風神及其他》,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5年。
袁震宇、劉明今:《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明代卷》(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徐有富:《唐代婦女生活與詩》,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高步瀛:《唐宋文舉要》,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3年。
倪梁康:《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孫德謙:《古書讀法略例》,北京:中國書局,1984年。
徐 浩、侯建新:《當代西方史學流派(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徐 規:《王禹偁事迹著作編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倫翠嘉(Frank Lentricchia)、麥克勞夫林(Thomas McLaughlin)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0年。
梁啟超:《飲冰室專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收入里仁書局編:《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4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陳文華:《杜甫傳記唐宋資料考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new window
陳文忠︰《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友冰:《海峽兩岸唐代文學研究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年。
陳永正譯注,倪其心審閱:《李商隱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年。
陳永正:《李商隱詩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陳伯海、朱易安:《唐詩書錄》,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陳尚君:《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陳尚君:《舊五代史新輯會證》,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尚君:《漢唐文學與文獻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陳厚城、王寧主編:《西方當代文學批評在中國》,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new window
陳寅恪:《陳寅恪集.讀書札記二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1年。
陳國球:《鏡花水月──文學理論批評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陳國球:《唐詩的傳承──明代復古詩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陳國球:《文學史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國球:《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貽焮:《唐詩論叢》,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陳萬益等編:《歷代短篇小說選》,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陳繼龍:《韓偓事迹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曹慶炳、曹衛東:《西方文論專題十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陶文鵬:《唐宋詩美學與藝術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陶 敏,李一飛:《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郭紹虞:《宋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郭紹虞主編,王文生副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章炳麟:《訄書》,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莫礪鋒:《古典詩學的文化觀照》,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莫礪鋒:《唐宋詩歌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程千帆:《閑堂詩學》,瀋陽:遼海出版社,2002年。
程千帆:《文論十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湯普金斯(Jane P. Tompk)編,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外國文藝理論研究資料叢書編委會編:《讀者反應批評》,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
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臺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葉嘉瑩:《迦陵談詩》,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葉嘉瑩:《古典詩詞講演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葉嘉瑩:《迦陵雜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葉嘉瑩:《風景舊曾諳:葉嘉瑩談詩論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葉慶炳:《晚鳴軒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葉維廉:《秩序的生長》,臺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
傅璇琮:《李德裕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
傅璇琮、張忱石、許逸民編撰:《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傅璇琮、陶敏:《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傅璇琮:《唐人選唐詩新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傅璇琮、周建國校箋:《李德裕文集校箋》,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傅璇琮、蔣寅主編,蔣寅分卷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隋唐五代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
傅璇琮、蔣寅主編,劉揚忠分卷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宋代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new window
傅 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翻譯、導讀:《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
曾守正:《權力、知識與批評史圖像──《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的文學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曾棗莊︰《論西崑體》,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3年。
曾棗莊、舒大剛︰《北宋文學家年譜》,臺北:文津,1993年
曾棗莊主編,李文澤、吳洪澤副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宋代卷》,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黃永年:《《舊唐書》與《新唐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黃永年:《唐史史料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黃永年:《學苑與書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黃世中:《古代詩人情感心態研究》,溫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0年。
黃世中:《相見時難別亦難》,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2年。
黃世中選注:《李商隱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黃兆強編:《二十世紀人文大師的風範與思想(後半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黃 侃:《李義山詩偶評》,臺北:學海出版社,1974年。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隋唐五代宋元時期》,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黃奕珍:《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黃進興:《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new window
黃進興︰《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new window
黃盛雄︰《李義山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黃盛雄編著︰《李商隱詩選註》,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黃啟方:《王禹偁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黃啟方:《兩宋文史論叢》,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黃煜文:《傅柯的思維取向──另類的歷史書寫》,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2000年。new window
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
黃 裳:《清代版刻一隅(增訂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鎮偉:《坊刻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廷琛編:《接受理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
張忠綱等編:《中國新時期唐詩研究述評》,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伯偉:《中國詩學研究》,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年。
張伯偉編校:《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張宏生:《宋詩:融通與開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張宏生:《中國詩學考索》,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高評:《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出版組,2000年。new window
張高評:《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張淑香:《李義山詩析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
張爾田:《玉谿生年譜會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張 健:《宋金四家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5年。
張 健:《王士禛〈論詩絕句〉三十二首箋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張 健:《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 健編著:《元代詩法校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張舜徽:《四庫提要敘講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張 暉:《詩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臺北:尚友出版社,1981年。
張夢機:《近體詩發凡》,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
張夢機:《思齋說詩》,臺北:華正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張夢機:《鷗波詩話》,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張漢良:《文學的迷思》,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張 毅撰著,季羨林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宋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張 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張興武:《五代作家的人格與詩格》,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張興武:《五代十國文學編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張興武:《五代藝文考》,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張 默等編:《七十六年詩選》,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
董乃斌:《李商隱傳》,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董乃斌:《李商隱的心靈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董乃斌:《近世名家與古典文學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年。
董明鈞:《李商隱傳》,臺北: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葛兆光:《思想史的寫法──中國思想史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葛兆光,戴燕:《晚唐風韻》,臺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瘂 弦等編:《創世紀詩選:一九五四∼一九八四》,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年。
萬 曼:《唐集敘錄》,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楊文雄:《李白詩歌接受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new window
楊 柳:《李商隱評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7年。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賈晉華:《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江政寬譯:《後現代歷史學:從卡耳和愛爾頓到羅逖與懷特》,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盧建榮、古偉瀛導讀╱審閱:《歷史的再思考》,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廖美雲:《唐伎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黎靖德:《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加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
耀斯(Hans Robert Jauss)著,顧建光、顧靜寧、張樂天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
赫魯伯(Robert C. 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蔡英俊:《愛恨生死》,臺北:故鄉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蔡英俊:《興亡千古事》,臺北:月房子出版社,1996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美典》,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new window
蔡振念:《杜詩唐宋接受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new window
蔡 瑜:《高棅詩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0年。
蔡 瑜:《宋代唐詩學》,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90年。
劉小楓選編:《接受美學譯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劉學鍇、余恕誠、黃世中:《李商隱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劉學鍇:《李商隱傳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文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劉學鍇、李翰:《李商隱詩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劉學鍇︰《李商隱詩歌接受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
劉學鍇:《溫庭筠傳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
鄭在瀛:《李商隱詩集今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
鄭再時:《西崑酬唱集箋注》,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鄭志敏:《細說唐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鄭 騫校訂,張夢機等選註:《江南江北(唐詩)》,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鄭 騫校訂,顏崑陽選註:《平林新月(詩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鄭 騫:《宋人生卒考示例》,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鄭 騫:《清晝堂詩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鄭 騫:《龍淵述學》,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魯 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
魯 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鄧小軍:《詩史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鄧中龍:《李商隱詩譯注》,湖南:岳麓書社,2000年。
鄧紹基、楊鐮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遼金元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蔣 寅:《大曆詩人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蔣 寅:《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蔣 寅:《清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歐麗娟:《李商隱詩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歐麗娟:《李商隱詩歌》,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潘景鄭:《著硯樓書跋》,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
熱奈特(Gerard Genette)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錢鍾書︰《管錐篇》,臺北︰蘭馨室書齋,1978年。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錢鍾書︰《宋詩選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霍松林、張強選注:《李賀、李商隱、韋應物、杜牧詩精選》,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
盧明瑜:《三李神話詩歌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2000年。
盧清青:《李商隱絕句詩闡微》,臺北:天工書局,2001年。
繆 鉞:《詩詞散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43年。
戴 燕:《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鍾來茵:《李商隱愛情詩解》,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鍾銘鈞:《李商隱詩傳》,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年。
賽爾登(Raman Selden)、維德生(Peter Widdowson)、布魯克(Peter Brooker)合著,林志忠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第四版)》,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
顏崑陽:《滄海月明珠有淚──李商隱詩賞析》,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8年。
顏崑陽:《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顏元叔:《談民族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3年。
簡錦松:《不會飛的蒼蠅》,臺北:民眾文化出版社,1980年。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成化、嘉靖中期篇(1465-1544)》,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簡錦松:《初刻唐宋詩人檔案》,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
簡奈特(Gerard Genette)著,廖素珊、楊恩祖譯:《辭格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懷 特(Hayden White)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3年。
懷 特(Hayden White)著,陳 新譯,彭 剛校:《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羅宗強:《唐詩小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
羅時進:《明清詩文研究新視野》,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明倫出版社,無出版年。
蘇雪林:《玉溪詩謎正續合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蘇雪林:《浮生九四──雪林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蘇雪林:《唐詩概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嚴迪昌:《清詩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嚴 杰:《唐五代代筆記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耀斯(Hans Robert Jauss)、霍拉勃(Robert C. Holub)著,周寧、金元浦譯,滕守堯審校:《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蘭瑟姆(John Crowe Ransom)著,王臘寶、張哲譯:《新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顧翊群:《李商隱評論》,臺北:中華詩苑,1958。
顧 實:《漢書藝文志講疏》,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new window
龔鵬程:《讀詩隅記》,臺北:華正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龔鵬程:《文學與美學》,臺北:業強出版社,1987年。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new window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new window
龔鵬程:《臺灣文學在臺灣》,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年。
龔鵬程︰《年報︰1997龔鵬程年度學思報告》,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龔鵬程︰《年報:2000龔鵬程年度學思報告》,嘉義︰南華管理學院,2000年。
龔鵬程主編:《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研究(1950-2000)》,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new window
龔鵬程:《才》,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龔鵬程︰《近代思潮與人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上),臺北:里仁學生,2009年。new window
(三)英文論著
Abrams, M. 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Orlando: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1988.
Holub, Robert C. Reception The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Routedge, 1989.
Jauss, Hans Robert.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trans. Timothy Bahti.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2.
Jauss, Hans Robert.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Hermeneutics, trans. Michael Shaw.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2.
王秋桂:“OBJECTIVE CORRELATIVE”IN THE LOVE POEMS OF LI SHANG-YIN,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0年。



二、論文

(一)博碩士論文
李建福:〈漁洋論詩絕句證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new window
李貞慧:〈蘇軾「意」、「法」觀與其「古文」創作發展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李欣錫:〈錢謙益明亡以後詩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new window
李宜學:〈李商隱詩與《花間集》詞關係之研究──以「女性敘述者」為主的考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吳榮富:〈李商隱詩用典析疑〉,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new window
范宜如:〈明代中期吳中文壇研究──一個地域文學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new window
連瑞枝:〈錢謙益與明末清初的佛教〉,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蔡英俊:〈六朝風格論之理論與實踐〉,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士論文,1984年。
蔡明諺:〈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詩的淵源與發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new window
(二)單篇論文
王多治:〈蘇雪林的「第一本書」──讀《李義山戀愛事跡考》〉,收入杜英賢主編:《海峽兩岸蘇雪林教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亞太綜合研究院,2000年。
王國瓔:〈史傳中的陶淵明〉,《臺大中文學報》第十二期,2005年5月。new window
王德威:〈現代文學史理論的「文」、「史」之爭〉,收入鄭明娳總編輯:《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三期,2008年9月。new window
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朱則杰:〈《四庫全書總目》五種清詩總集提要補正〉,《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3期,2006年5月。
朱曉海:〈「綺錯」、「綺靡」解〉,《清華學報》第25卷第1期,1995年3月。
衣若芬:〈李義山詩評論的分析〉,《中國文學研究》第三輯,1989年5月。new window
李長之:〈李義山論綱〉,《文學遺產》一五二期。
李裕民:〈宋詩話叢考〉,《文史》第二十三輯,1984年。
李中華:〈晚唐「三十六體」辨說〉,《文學遺產》2001年第二期。
李豐楙:〈多采多姿的中晚唐詩風〉,收入蔡英俊主編:《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余恕誠:〈李商隱詩歌的多義性及其對心靈世界的表現──兼談李詩研究的方法問題〉,《文學遺產》1997年第2期。
吳宏一、何繼文:〈清代豔體詩論二題〉,收入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new window
吳榮富:〈李商隱豔情與愛情詩的象徵〉,收入臺灣大學中文系、成功大學中文系「六朝唐宋學術硏討會論文集」編輯小組編輯:《遨遊在中古文化的場域六朝唐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吳小如:〈「西崑體」平議〉,《文學評論》1990年第5期。
林維杰:〈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朱熹對《孟子.萬章》篇兩項原則的詮釋學解釋〉,《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三十二期,2008年3月。new window
金惠敏:〈在虛構與想像中越界──〔德〕沃爾夫岡.伊瑟爾訪談錄〉,《文學評論》2002年第4期。
施逢雨:〈「旁通」與「寄託」──兩種解讀詩詞的特殊方式〉,《清華學報》新23卷第1期,1933年3月。new window
柯慶明:〈關於文學史的一些理論思維〉,收入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年。
柯慶明:〈文學傳播與接受的一些理論思考(代序)〉,收入劉漢初、東華大學中文系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柯慶明:〈「表」、「奏」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收入林明德、黃文吉總策劃:《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二)》(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new window
胡可先、童曉剛:〈《本事詩》新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第1期。
胡幼峰:〈試論吳喬對李商隱詩歌的評價〉,《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25卷,1996年7月。
袁行霈:〈在沈淪中演進──試論晚唐詩歌創作趨向〉,收入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編:《中國首屆唐宋詩詞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淮陰: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陳文忠︰〈20年文學接受史研究回顧與思考〉,《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5期,2003年9月。
陳尚君:〈《本事詩》作者孟啟家世考〉,《新國學》第六卷,2006年7月。
陳尚君:〈新出石刻與唐代文學研究〉,收入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陳伯海:〈韓偓生平及其詩作簡論〉,《中華文史論叢》1981年第四輯。
陳冠明:〈「三十六體」:宋祁總結、認定的駢文體派〉,收入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編:《中國詩學研究(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陳國球:〈文學史的思考〉,收入陳國球、王宏志、陳清橋編︰《書寫文學的過去──文學史的省思》,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陳貽焮:〈關於李商隱〉,《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第2期,1962年4月。
梅祖麟、高友工著,黃宣範譯:〈論唐詩的語法、用字與意象(上)〉,《中外文學》第一卷第十期,1973年。new window
淺見洋二:〈論「詩史」說──「詩史」說與宋代詩人年譜、編年詩文集編纂之關係〉,《唐代文學研究》第九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黃盛雄:〈李義山七律末聯的強化與深化〉,《中外文學》第十八卷第一期,1979年6月。new window
黃奕珍:〈談詩.僧關係的一個面向──以歐陽修論九僧為例〉,收入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
張振珮:〈李義山評傳〉,《學風》三卷八期,1933年。
張國光:〈試解〈錦瑟〉之謎──李商隱傾向於李德裕黨之一證〉,《武漢師院學報》1980年第4期。
張明非:〈談李商隱的政治詩〉,《人文雜誌》1982年第2期。
張明非:〈新時期李商隱研究的突破與期待〉,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編:《中國詩學研究》(第二輯),2003年。
張 鳴:〈從「白體」到「西崑體」──兼考楊億倡導西崑體詩風的動機〉,《國學研究》,第三卷(1995年12月)。
傅璇琮:〈李商隱研究中的一些問題〉,《文學評論》1982年第3期。
黃世中:〈李商隱詩宋刻初刊及宋槧流播考述〉,收入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編:《中國首屆唐宋詩詞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淮陰: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黃世中:〈李商隱詩版本考〉,《文學遺產》1997年第二期。
曾守正:〈《舊唐書.文苑傳》的文學思想〉,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十二期,2005年6月。
曾守正:〈歷史圖像與文學評價的疊合──兩《唐書》文學類傳「時變」思想的落差〉,《政大中文學報》第四期,2005年12月。new window
森岡緣:〈近代日本京都學派漢學者鈴木虎雄之李商隱觀──以其無題詩之研究與創作為主〉,《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三卷第四期。new window
葉嘉瑩︰〈閱讀視野與詩詞評賞〉,收入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葉嘉瑩︰〈從西方文論看李商隱的幾首詩〉,《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4期,2005年7月。
賈晉華:〈五代泉州詩壇〉,《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3年第3期。
楊文雄:〈蘇雪林教授的的「三李研究」〉,收入杜英賢主編:《海峽兩岸蘇雪林教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亞太綜合研究院,2000年。
楊文雄:〈臺灣李商隱詩研究述略及其研究路向探討〉,收入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編:《中國詩學研究(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楊文雄:〈重新〈發現蘇雪林〉──五四才女蘇雪林的一生〉,收入黃兆強編:《二十世紀人文大師的風範與思想(後半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廖棟樑:〈接受美學與《楚辭》學史研究──以屈原形象的歷史建構為例〉,收入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編:《中國文學史暨文學批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
廖棟樑:〈主體間的等值:論知音〉,《輔仁國文學報》第十六期,2000年7月。
廖棟樑:〈建構與定型──論儒家文化視野中屈原研究的詮釋策略〉,收入劉漢初、東華大學中文系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趙制陽:〈方玉潤《詩經原始》評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2期。
劉漢初:〈王國維的詞及其詞論──一個影響論的觀點〉,《東華漢學》第二期,2004年5月。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