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鬼神觀論朱熹哲學及其宗教向度
作者:郭芳如
作者(外文):Fang-Ru Kuo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杜保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朱熹鬼神理氣宗教人文Zhu XiKuei-shenLi-chiReligionHuman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7
本文之研究目的在於釐清朱熹對於鬼神的看法,以及化解朱熹思想中,由「鬼神」而引發之哲學與宗教不一致問題。
經由思想史的角度,朱熹對於鬼神的看法,引發朱熹思想上無法自圓其說的質疑,甚至哲學與宗教向度間的關係,產生不一致。故本文參考傅科《知識考古學》所提供的考古學方法,由思想斷裂處進行研究,以發掘當中得以重整的關鍵,重建朱熹思想的一致性。
本文以鬼神觀作為研究的出發點,以朱熹注疏考異之著作中《詩集傳》、《周易本義》、《周易參同契考異》、《楚辭集注》和《儀禮經傳通解》等五本著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分別探究當中的鬼神觀,發現朱熹論鬼神蘊含政治性與儒學教化的目的,因此當由此重新審視朱熹理氣哲學與宗教向度間的關係。
本文以為由朱熹論鬼神之政治與教化目的來看,朱熹論鬼神一方面是使用宗教,作為理氣哲學實踐的媒介,運用祭祀的儀式與鬼神的信仰,推行儒學義理教化與政治策略;一方面以理氣作為鬼神存在的根據,使得卜筮與所有合理的宗教活動都具有正當性,某些神話傳說和民俗義的鬼神,也因合理而有存在的正當性。如此,朱熹所論理氣哲學與鬼神之宗教向度,並非不一致的關係,而是緊密相連的關係。
因此本文論證朱熹論鬼神,並無違背理氣論,而為理氣論的延伸,倘若我們將哲學義理,視為朱熹「理」概念的延伸,鬼神宗教這些朱熹以哲學義理去加以規範的議題,為「氣」概念的延伸,那麼由朱熹鬼神觀來看,朱熹的哲學與宗教思想就是一個「理在氣中」,理氣不離不雜的關係。
This dissertation is a study on the notion of Kuei-shen in Zhu Xi''s works. By clarifying the notion, I shall answer the worry concerning an alleged inconsistency between Zhu Xi''s religious position and his philosophy.
It has been argued by some scholars that Zhu Xi''s characterization of Kuei-shen has led his system into a discrepancy or even an inconsistency. However, by reconstructing Zhu Xi''s religious view in this dissertation following the method inspired by Foucault''s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I shall examine the alleged discrepancy and demonstrate the coherence of Zhu Xi''s entire system.
The examination will focus on the notion of Kuei-shen in the following five works of Zhu Xi—Shi-ji-ch''uan, Chou-yi pen-yi, Chou-yi ts''an-t''ung-ch''i k''ao-yi, Ch''u-tz''u chi-chu, and Yi-li ching-ch''uan t''ung-chieh. I shall show how Zhu Xi introduces the notion of Kuei-shen into his system for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purposes, and by doing 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n Zhu Xi''s system will be properly reconstructed.
As I shall argue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notion of Kuei-Shen plays a crucial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role in Zhu Xi''s system. On the one hand, Zhu Xi takes religion as a useful means in the practice of his philosophy of Li-chi, appealing to the ritual and the belief in Kuei-shen as a political strategy to improve Confucianist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he takes Li-chi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xistence of Kuei-shen, justifying the legitimacy of fortune-telling and other religious notions including the Kuei-shen in some myths and folk stories. What this shows is that between the philosophy of Li-chi and the religious dimension of Kuei-shen in Zhu Xi''s system, there is only the intimate connection but no inconsistency.
Zhu Xi''s religious view on Kuei-shen is therefore not a violation of his theory of Li-chi, but rather an extension. If we regard philosophy as something related to the extended notion of Li, and regard Kuei-shen (which Zhu Xi regiments with his philosophical system) as something related to the extended notion of Chi, then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Zhu Xi''s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can be seen as exemplifying the Li-chi relationship where Li is in Chi, inconfusedly and inseparably.
Ⅰ、中文

一、古籍文獻(按作者年代排列)

(漢)京房《京氏易傳》三卷,吳陸績注,台北:世界書局,1986年。

(唐)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張伯端《悟真篇淺解˙附錄二悟真篇丹法源流》,王沐淺解,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10月初版。

(宋)邵雍《皇極經世》,揚州市: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周易程氏傳》,王孝魚點校,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初版。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初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

---《朱子語類》(全8冊),黎靖德編,王星賢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欽定四庫全書˙周易參同契考異》,版本依據《周易參同契考異、周易參同契發揮、周易參同契分章註》,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朱子文集》,陳俊民校編,德富古籍叢刋,台北市:德富文教基金會出版:允晨文化總經銷, 2000年。

---《楚辭集注》,蔣立甫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朱子全書》(共27冊),朱杰人、羅佐之、劉永翔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王質《詩總聞》二十卷. 二,北京:學苑,2003年。

(宋)呂祖謙《復齋易說˙古周易》,(宋)趙彥肅撰,台北市廣文書局,1974年9月初版。

(宋)陳淳《北溪字義》,收入(清)張伯行集解:《近思錄集解˙北溪字義》,卷下,頁26b,總頁43,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明)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編纂《正統道藏》,第三十四冊,臺北市 : 新文豐,1985年。

(明)胡廣等纂修,《性理大全》,濟南市: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

(明)黃宗羲《宋元學案》,(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清)徐乾學輯,(清)納蘭成德校訂《索引本通志堂經解》,台北市:漢京,1985年。

(清)王懋竑《朱熹年譜》,何忠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台北市:學海,1985初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共8冊),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9年。

(清)永瑢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二、近人著述

1、專書(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王倩《朱熹詩教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市:允晨文化,1996年初版。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市:藍燈文化事業,1991年9月初版。

---《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台北市:三民,1984年,三版。

---《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李日剛等《三禮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1982年10月再版。

吳文璋《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以先秦到西漢的儒家為研究對象》,高雄市:復文出版社,2000年6月初版。new window

吳展良《朱子研究書目新編1900-200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初版二刷。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下篇),台北市:允晨文化,2003年6月10日初版。

杜保瑞《北宋儒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4月。new window

---《南宋儒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

束景南《朱子大傳》,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朱熹年譜長編》(上、下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01年。

---《朱熹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何平立:《天命、儀禮與秩序演繹—中國文化史要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

孟乃昌《周易參同契考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

周予同原著,朱維錚編校:《孔子、孔聖和朱熹》,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年6月初版。

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一卷),齊魯書社,1994年7月初版。

林國平、彭文宇《福建民間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林慶彰《朱子學研究書目•1990-1991》,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徐志鋭《宋明易學概論》,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徐剛《朱熹自然哲學思想論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4月7版。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1979年,台修訂二版。

高懷民《宋元明易經史》,高懷民出版,台北市荷美印刷設計有限公司印刷,1994年12月初版。

黃忠慎《朱子《詩經》學新探》,台北市:五南,2001年初版。new window

陳 來《朱熹哲學研究》,文津出版社,1990年。

---《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台北市:允晨文化,2005年。

---《宋明理學》,臺北:允晨文化,2010年2月。

---《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1月 初版。

陳榮捷《朱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new window

---《朱子門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朱子新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曾春海《朱熹易學析論》,台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1983年1月初版。new window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市:三民書局,1984。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10月初版。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上下冊)。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10月。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9月。new window

欽偉剛《朱熹與《參同契》文本》,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年11月。

鄒昌林《中國古禮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出版。

葉國良《禮學研究的諸面向》,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new window

劉國樑注譯,黃沛榮校閱《新譯周易參同契》,三民書局,1999年11月初版。

潘啟明《周易參同契解讀》,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年9月。

錢玄《三禮通論》,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錢穆《朱子新學案》,台北:三民書局總經銷,1971年。

檀作文《朱熹詩經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8月。


2、翻譯作品(按作者姓名字母排列)


Bruce, J. Percy (卜道成)《朱熹和他的前輩們:朱熹與宋代新儒學導論》(Chu hsi and his masters : an introduction to
Chu hsi and the sung school of Chinese philosophy),謝曉東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初版。

Ching, Julia(秦家懿)《朱熹宗教思想》(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Chu His),曹劍波譯,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Foucault, Michel(米歇爾˙福柯)《知識考古學》(L''archeologie du savoir)謝強、馬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6月初版。

Kim, Yung Sik(金永植)《朱熹的自然哲學》(The Natural Philosophy of Chu Hsi (1130-1200)),潘文國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Needham, Joseph(李約瑟)《中國之科學與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二、三、五冊,陳立夫主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編譯委員會編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管,1975年1月初版。

Weber, Max(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Konfuzianismus und Taoismus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洪天富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初版。

Whitehead, Alfred North(懷德海)《宗教的創生》(Religion in the making)蔡坤鴻譯,台北市:桂冠,1995年。


3、論文集(按編者姓名筆畫排列)


朱杰人主編《邁入21世紀的朱子學:紀念朱熹誕辰870週年、逝世800週年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陳支平、劉澤亮主編《展望未來的朱子學研究—朱子學會成立大會暨朱子學與現代跨文化意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張品端主編《東亞朱子學新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

鍾振宇、廖欽彬主編《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個案探討篇》,當代儒學研究叢刊29,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12年12月。

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下冊),張季琳執行編輯,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發行,1994年5月。

---《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4、學位論文(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金尚燮《朱熹以理學詮釋易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張永雋教授指導),1991年。new window

孫致文《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岑溢成教授指導), 2004年06月。


5、期刊論文(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李中祥〈萊布尼茲的“單子”和朱熹的“理”之異同—兼論萊布尼茲對朱熹之“理”的理解〉,《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3期,2011年5月。

吳展良〈朱子世界觀體系的基本特質〉,《台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八期,2008年5月。new window

林維杰〈牟宗三先生論儒教〉,《揭諦》,第七期,2004年7月。new window

洪宇蓁〈《北溪字義》「鬼神」思想之探析〉,《鵝湖月刊》第38卷第4期,2012年10月。new window

孫致文〈朱熹祭祀觀管窺〉,《當代儒學研究》第四期2008年7月。new window

張進〈朱熹的宗教思想初探〉,《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7年3月。

黃瑩暖〈朱熹的鬼神觀〉,《國文學報》第二十九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0年6月。new window

楊雅妃〈朱熹靜坐法〉,《興大中文學報》第十八期,2006年1月。new window


Ⅱ、外文

Audi, Robert.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Chan, Wing-tsit. Chu Hsi: New Studies.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9

Chan, Wing-tsit. Chu His: Life and Thought.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7.

Ching, Julia. 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Chu Hi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Chung, Tsai-Chu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s of Heaven and of Man in the Philosophy of Chu Hsi. Taiwan: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1993.

Hick, John. Philosophy of Religion.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4th ed., 1990.

Kim, Yung Sik. "From the Chu-Tzu Yü-Lei (1270) to the Chu-Tzu Ch''üan-Shu (1714): Change and Stability of Orthodox
Ch''eng-Chu Learning".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Sep2008, Vol. 38 Issue 3, p505

Kim, Yung Sik. The Natural Philosophy of Chu Hsi (1130-1200). Philadelphia :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2000

Leibniz, Gottfried Wilhelm. Discourse on the Theology of the Chines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notes and commentary by Henry Rosemont, and Daniel J. Cook. Honolulu :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7.

Needham, Joseph.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4.

Pan, Feng-Chua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Longobardo and Leibniz". Leuven Chinese Studies, 17: 491-514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second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