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圖書目錄集部提要研究
作者:鮑廣東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系
指導教授:潘美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清代圖書目錄集部提要文學視野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6
本論文係以「清代圖書目錄集部提要」為研究對象,嘗試結合「文學」與「文獻學」的學科思維作為詮釋角度,在「文獻」的資料性學術意義之外,思索潛藏於客觀資訊之下的內在學術意涵,進而作為觀照其他相關議題的重要線索。本論文乃分別從清代圖書目錄集部提要所呈現的「外在結構」、「內在理路」與「文學視野」等三面向進行析論,闡釋其中所揭示的學術意涵,並藉以觀照清代的文學現象及發展情形之一隅。全文凡分六章,各章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思路進程,並分析、探討前賢的研究成果,藉以確立本論文的研究主題與方向。
第二章〈圖書目錄「提要」的體例、形制與內容〉,針對各類型圖書目錄「提要」的體例、形制與內容進行耙梳,掌握各別所呈現的特質和內容所側重記述的面向,釐清其中所揭示的學術意涵,以作為後文討論的基礎。
第三章〈清代圖書目錄集部提要的外在結構〉,分從「官修目錄」與「私撰目錄」二部分進行探討,梳理清代官修、私撰圖書目錄「集部提要」的撰述體例、形制、內容,以及目錄集部的類例情形等客觀資訊,並透過「線性結構」與「非線性結構」的概念,勾勒清代圖書目錄集部提要所呈現的「外在結構」,藉以觀照其中所揭示的學術意涵。
第四章〈清代圖書目錄集部提要的內在理路〉,分別從「官方權力」、「提要性質」、「書寫模式」和「指涉意義」等四面向著手,釐清清代官方權力的消長情形,對於圖書目錄集部提要的影響,進而梳理提要的「性質」與「書寫模式」,並觀照其中「『指涉意義』的移轉現象」,藉以勾勒清代圖書目錄集部提要所揭示的內在理路與學術意涵。
第五章〈清代圖書目錄集部提要的文學視野〉,透過對《四庫總目》所呈現的「文學觀」、「文學史觀」和「文學史樣貌」進行耙梳,觀照清代圖書目錄集部提要所建構的「文學史」,並針對清代圖書目錄集部提要從事文學批評的「方法」、「核心標準」和「基本心態」進行探討,掌握其中所體現的「文學批評視野」,藉以觀照「清代圖書目錄集部提要的文學視野」。
第六章〈結論〉,除總結全文研究成果之外,並就本論文未能涉及的其他相關議題略作說明,進而提出後續研究之展望。
一、專書
(一)古籍 (以作者時代、姓氏筆畫為順序)
〔梁〕阮孝緒,《七錄‧序》,收錄於《宋磧砂大藏經‧廣弘明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3年)。
〔唐〕長孫無忌,《仁壽本二十六史・隋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1 年)。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72 年)。
〔宋〕鄭樵,《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明〕陸深,《儼山外集》,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 年)。
〔清〕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臺北:廣文書局,1988 年)。
〔清〕于敏中等編,《欽定天祿琳琅書目》,收錄於王道榮等編《書目續編》(臺北:廣文書局,1992 年)。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
〔清〕王國維,《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清〕永瑢等編,《文淵閣原鈔本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永瑢、紀昀等編,《武英殿本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清〕永瑢、紀昀等編,《合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未收書目、禁燬書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清〕朱緒曾,《開有益齋讀書志》(臺北:廣文書局,1969 年)。
〔清〕吳壽暘編,《拜經樓藏書題跋記》,收錄於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第93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年)。
〔清〕吳壽暘編、郭立喧整理,《拜經樓藏書題跋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清〕吳偉業,《梅村集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清〕阮元,《文選樓藏書記》(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汪璐輯,《藏書題識》,收錄於《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清〕汪沆,《小眠齋讀書日札》,收錄於《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清〕汪藩,《半氈齋題跋》,收錄於《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清〕周廣業,《四部寓眼錄》,收錄於《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臺北:世界書局,1965年)。
〔清〕胡爾榮,《破鐵網》,收錄於《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清〕姚鼐著、林紓選評、慕容真點校,《林紓選評 古文辭類纂》(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紀昀,《紀文達公遺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43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藏書簿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年)。
〔清〕徐方來,《煙嶼樓讀書志》,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16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校讎通義》(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
〔清〕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清〕陸心源,《儀顧堂題跋》(臺北:廣文書局,1968 年)。
〔清〕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清〕張金吾撰、馮惠民整理,《愛日精廬藏書志》(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清〕張之洞,《書目答問二種》(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1998年)。
〔清〕張之洞,《輶軒語》,收錄於嚴靈峯編,《書目類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 年)。
〔清〕莫友芝,《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梁啟超,《圖書大辭典・簿錄之部》,收錄於《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年)。
〔清〕清高宗乾隆,《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 年)。
〔清〕黃丕烈,《百宋一廛書錄》,收錄於《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年)。
〔清〕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收錄於《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清〕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續》,收錄於《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清〕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識》,收錄於《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清〕黃丕烈,《蕘圃刻書題識》,收錄於《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清〕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識續錄》,收錄於《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清〕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續編》,收錄於《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清〕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補錄》,收錄於《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清〕黃丕烈,《百宋一廛書錄》,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92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彭元瑞等編,《欽定天祿琳琅書目續編》,收錄於王道榮等編《書目續編》(臺北:廣文書局,1992 年)。
〔清〕彭元瑞,《知聖道齋跋尾》,收錄於《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年)。
〔清〕傅以禮,《華延年室題跋》(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葉德輝,《郋園讀書志》,收錄於《古書題跋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年)。
〔清〕葉德輝,《書林清話》(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年)。
〔清〕楊紹和,《楹書隅錄》(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清〕鄭元慶,《湖錄經籍考》(臺北:廣文書局,1969 年)。
〔清〕盧文弨,《鍾山札記》,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14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清〕錢謙益,《絳雲樓題跋》(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清〕錢謙益,《牧齋題跋》,收錄於《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清〕錢曾撰、章鈺校證,《讀書敏求記校證》(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
〔清〕錢大昭,《可盧著述十種敘例》,收錄於《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清〕錢泰吉,《曝書雜記》,收錄於《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清〕瞿庸,《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清〕瞿中溶,《古泉山館題跋》,收錄於《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清〕顧廣圻,《思適齋書跋》,收錄於《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二)近人論著(以作者姓氏筆畫為順序)
丁原基,《清代康雍乾三朝禁書原因之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
王欣夫,《文獻學講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王紹仁主編,《江南藏書史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修訂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new window
王英志,《清人詩論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俊義、黃愛平著,《清代學術文化史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王燕玉,《中國文獻學綜說》(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2006年)。
王秋桂、王國良合編,《中國圖書‧文獻學論集》(臺北:明文書局,1983年)。
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編纂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田鳳台,《古籍重要目錄書析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石祥,《杭州丁氏八千卷樓書事新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年)。
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朱賽虹、曹鳳祥等編《中國出版通史——清代卷(上、下)》(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年)。
汪辟疆,《目錄學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年)。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余嘉錫,《目錄學發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
沈新民,《清丁丙及其善本書室藏書志研究》(臺北:漢美圖書有限公司,1991 年)。
沈俊平,《葉德輝文獻學考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2年)。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來新夏,《清代目錄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97 年)。
李希泌、張椒華編,《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後)》(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李家駒,《中國古代藏書管理》(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5年)。
李煜瀛、楊家駱著《世界學典與四庫全書》(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
李瑞騰,《晚清文學思想論》(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李瑞良,《中國古代圖書流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李四珍,《明清文話敘錄》(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
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new window
吳宏一,《清代詞學四論》(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90年)。
吳宏一主編,《清代詩話知見錄》(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吳哲夫,《清代禁燬書目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
吳哲夫,《四庫全書薈要纂修考》(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年)。new window
吳哲夫,《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年)。
吳辰伯,《江浙藏書家史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宋建成,《清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
何宗美、劉敬著,《明代文還原研究──以《四庫總目》明人別集提要為中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屈萬里、昌彼得著 潘美月增訂,《圖書版本學要略》(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年)。
昌彼得、潘美月,《中國目錄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new window
昌彼得,《中國圖書史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new window
周彥文,《中國目錄學理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new window
周彥文,《中國文獻學理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new window
周積明,《文化視野下的《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
林淑玲,《陸心源及其《皕宋樓藏書志》史部宋刊本研究(上)、(下)》(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5 年)。new window
林存陽,《三禮館:清代學術與政治互動的鏈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邱麗玟,《馬國翰及其《玉函山房藏書簿錄》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胡述兆編,《中國圖書館學與目錄學名人錄》(臺北:漢美出版社,1999年)。
胡楚生,《中國目錄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new window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臺北:木鐸出版社,1981年)。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88年)。new window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洪湛侯,《文獻學》(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祖保泉,《中國詩文理論發微》(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
查洪德、李軍,《元代文學文獻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唐文治,《十三經讀本・禮記》(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年)。
徐楨基,《潛園遺事——藏書家陸心源生平及其他》(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
徐凌志,《中國歷代藏書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徐有富,《目錄學與學術史》(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馬積高,《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
孫欽善,《中國古文獻學史簡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桑兵,《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陳祖武、朱彤窗,《乾嘉學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陳惠美,《徐乾學及其藏書刻書》(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陳美朱,《明末清初詩詞正變觀研究:以二陳、王、朱為對象之考察》(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new window
陳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9年)。
張三夕,《中國古典文獻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張書才等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張碧惠,《晚清藏書家繆荃孫研究》(臺北:漢美出版社,1991年)。
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new window
張傳峰,《《四庫全書總目》學術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年)。
張君炎,《中國文學文獻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張惠貞,《王鳴盛《十七史商榷》研究(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張升,《明清宮廷藏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張劍、易聞曉主編,《莫友芝文學及文獻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郭紹虞,《中國詩的神韻、格調及性靈說》(臺北:華正書局,2005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崔富章,《版本目錄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曹紅軍,《康雍乾三朝刻書機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
喬衍琯,《宋代書目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new window
湯絢,《清初藏書家錢曾研究》(臺北:漢美出版社,1991年)。
曾紀剛,《《四庫全書》之纂修與崇實思潮之關係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5年)。
曾守正,《權力、知識與批評史圖像——《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的文學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典藏編》(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目錄編》(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版本編》(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校勘編》(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黃信捷編,《目錄學題解精要》(臺北:緯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黃燕生,《天祿琳琅──古代藏書和藏書樓》(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黃建國、高躍新主編,《中國古代藏書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黃慶雄,《阮元輯書刻書考》(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葉樹聲、許有才,《清代文獻學簡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
傅璇琮、謝灼華主編,《中國藏書通史》(寧波:寧波出版社,2001年)。
馮浩菲,《文獻學理論研究導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年)。new window
張允亮,《故宮善本書目》,收錄於嚴靈峯輯《書目類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 年)。
楊立誠編,《四庫目略》(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 年)。
楊蔭深編著,《中國文學家考略》(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
楊立誠、金步瀛合編,《中國藏書家考略》(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
楊子彥,《紀昀文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鄔國平、王鎮遠著,《清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董恩林,《中國傳統文獻學概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潘美月,《龍坡書齋雜著──圖書文獻學論文集(上)、(中)、(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年)。
趙飛鵬,《觀海堂藏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5年)。
趙飛鵬,《黃丕烈及其《百宋一廛賦注》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5年)。
趙昌智主編,《揚州文化通論》(揚州:廣陵書社,2011年)。
劉兆祐,《中國目錄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new window
劉兆祐,《文獻學》(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new window
劉兆祐,《認識古籍版刻與藏書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劉薔,《天祿琳琅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鄭鶴聲、鄭鶴春,《中國文獻學概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鄭偉章,《文獻家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鄭偉章,《中國著名藏書家傳略》(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
蔡芳定,《葉德輝觀古堂藏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5年)。
蔡芳定,《葉德輝《書林清話》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蔡鎮楚,《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
齊秀梅、楊玉良,《清宮藏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鞏本棟,《宋集傳播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簡秀娟,《錢謙益藏書研究》(臺北:漢美出版社,1991年)。
藍文欽,《鐵琴銅劍樓藏書研究》(臺北:漢美出版社,1991年)。
嚴佐之,《近三百年古籍目錄舉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蘇精,《近代藏書三十家》(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3年)。
顧志興,《浙江藏書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年)。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龔鵬程,《文史通義導讀》(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4年)。
龔詩堯,《《四庫全書總目》之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5年)。
〔法〕Michel Foucault 著、劉北成等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年)。
〔德〕H.Gadamer 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二、期刊論文(以刊載時間為順序)
李子瑞,〈序跋提要及其他〉,《圖書館工作與研究》,第4期(1984年),頁26—27。
盧荷生,〈中國目錄學的歷史特性:略考中國目錄類例之衍變〉,《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15期(1986年6月),頁193—209。
盧荷生,〈集部類例考述〉,《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20期(1991年6月),頁95—104。
李芳,〈版本式解題目錄〉,《圖書館研究與工作》,第2期(1986年),頁24—29。
錢亞新,〈略論《天祿琳琅》〉,《河南圖書館學刊》,1989年第1期,頁25。
李紅,〈古代題跋的文獻學價值初探〉,《山東圖書館季刊》,第3期(1990年),頁15—18。
李國新,〈品評人物之風大盛與傳錄體目錄的勃興——魏晉南北朝目錄學研究〉,《山東圖書館季刊》,第4期(1990年12月),頁10—16。
朱天俊,〈中國古代提要〉,《晉圖學刊》,第4期(1993年),頁50—54。
包根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歷代詞家評論探析〉,《輔仁國文學報》,第9期(1993年6月),頁53—108。new window
王晉卿,〈《四庫全書總目》目錄學思想與方法〉,《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4年),頁111—115。
王忠賢,〈提要發展述略〉,《圖書館學刊》,第16卷第3期(1994年),頁52—55。
王溯仁,〈目錄學與文史研究〉,《固原師專學報》,第15卷第3期(1994年),頁80—83。
王玉華,〈提要與文摘異同比較〉,《情報資料工作》,第6期(1994年),頁20—22。
吳聖波,〈論古代書目提要〉,《圖書館論壇》,第4期(1995年),頁13—15、72。
黎至英,〈論書目提要〉,《大學圖書情報學刊》,第3 期(1996年),頁1—3。
周積明,〈《四庫全書總目》文化價值重估〉,《中國書目季刊》,第31卷第1期(1997年6月),頁14—20。
昌彼得,〈「四庫學」展望〉,《書目季刊》,第32卷第1期(1998年6 月),頁1—4。
成林,〈試論《四庫提要》的文學批評方法〉,《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第1期(1998年),頁47—53。
李蘇華,〈試論提要在文獻編目中的重要作用〉,《嘉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第4期(1998年),頁104—106。
王心裁,〈從古典目錄學到現代目錄學——中國目錄學產生發展演變的軌跡〉,《圖書情報工作》第4期(1999年),頁2—7。
周汝英,〈《四庫全書總目》分類法評述〉,《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2期(1999年4月),頁77—80。
張寶三,〈《詩經》詮釋傳統中之「風雅正變」說研究〉,《文史哲學報》第52期(2000年6月),頁1—40。new window
文平志,〈目錄學苑一奇葩──佛經目錄學探勝〉,《佛教文化》z1 期(2000 年),頁63。
李劍亮,〈試論《四庫全書總目》詞籍提要的詞學批評成就〉,《文學遺產》,第5期(2001年),頁86—93。
丁銀燕、顏作輝,〈《四庫全書總目》淺探〉,《圖書館》,第3期(2003年),頁93—95。
岳書法,〈《四庫全書總目》詩類著錄情況分析〉,《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5期(2003年),頁122—126。
徐瑞香,〈析辨「提要」及其撰寫原則舉隅〉,《書目季刊》第38卷第1期(2004年6月),頁39—54。
胡春年,〈清代著名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錢曾及其善本書目《讀書敏求記》〉,《山東圖書館季刊》,2004年第2期(2004年),頁104—106。
周蓉,〈中國古代解題目錄及其沿革〉,《西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40卷第3期(2004年),頁103—105。
周積明、雷平著,〈清代經世思潮研究述評〉,《漢學研究通訊》,第25卷第1期(2004年2月),頁1—10。new window
陳東輝,〈章學誠與索引學〉,《書目季刊》,第38卷第2期(2004年9月),頁23—27。
司馬朝軍,〈殿本《四庫全書總目》與庫本提要之比較〉,《圖書管理論與實踐》,第2期(2005年),頁61—63。
李僅,〈《四庫全書總目》案語初探〉,《江淮論壇》,第4期(2005年),頁157—160。
周錄詳、胡露著,〈論文淵閣鈔本《四庫簡目》的校勘價值──以集部為例〉,《圖書館雜誌》,2005年第4期(2005年),頁68。
陳曉華,〈《四庫全書》三種提要之比較〉,《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2005年),頁61-65。
楊果霖,〈清乾隆時期「天祿琳琅」藏書特點及其現象〉,《國家圖書館館刊》,九十五年第二期(2006年12月),頁123—144。new window
祈晨越,〈「藏書志」界義初探〉,《圖書館雜誌》,2006 年第8 期(2006年),頁75。
丁延峰,〈《楹書隅錄》版本考略〉,《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07年第4期(2007年),頁58-61。
卓越〈論朱緒曾的文獻學成就——以《讀書志》為例〉,《東南文化》,2007年第4期(2007年),頁54—59。
孫紀文,〈《四庫全書總目》文學批評的話語分析〉,《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7月(2007年),頁235-243。
卓越〈《讀書志》的撰寫、流傳與刊印〉,《圖書館雜誌》,第27卷第6期(2008年),頁55、79—80。
卓越〈《讀書志》的文獻學成就〉,《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2期(2008年3月),頁22—26。
姚伯岳,〈《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初探〉,《常熟理工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9期(2008年9月),頁110—117。
曾守正,〈被隱藏的聯繫性:《四庫全書總目》唐代別集提要的文學史敘述〉,《淡江中文學報》,第21期(2009年12月),頁119-152。new window
許嘉瑋〈「崇實」作為一種批評方法──論《四庫全書總目》「楚辭類」提要呈現之文學思想〉,《淡江中文學報》,第27期(2012年12月),頁225-252。new window
黃智明,〈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與文溯閣《四庫全書》書前提要異同述略〉,《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5卷第3期(2015年9月),頁167-185。new window
三、論文集論文(以出版時間為順序,同論文集以登載頁數為順序)
陳耀盛,〈目錄學多層次研究對象的辯證思考——目錄學理論學習札記〉,收錄於彭斐章、謝灼華等編,《目錄學文獻學論文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頁49—65。
陳傳夫,〈論目錄學的功能體系〉,收錄於彭斐章、謝灼華等編,《目錄學文獻學論文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頁66—82。
謝灼華,〈簡論文學文獻與文學文獻學〉,收錄於彭斐章、謝灼華等編,《目錄學文獻學論文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頁132—140。
朱建亮,〈論文獻觀〉,收錄於彭斐章、謝灼華等編,《目錄學文獻學論文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頁233—247。
高家望,〈文獻的認識論及其定義〉,收錄於彭斐章、謝灼華等編,《目錄學文獻學論文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頁248—258。
魏白蒂,〈《四庫全書》纂修外一章:阮元(1764—1849)如何提挈與促進嘉道時代的學術研究〉,收錄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兩岸四庫學——第一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頁1—54。
周積明,〈《四庫全書總目》與十八世紀中國文化的流向〉收錄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兩岸四庫學——第一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頁55—80。
吳哲夫,〈清四庫館臣對文獻文物管理方法之探尋〉收錄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兩岸四庫學——第一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頁311—336。
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考據方法〉,收錄於周彥文編,《文獻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第二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頁63—86。
陳仕華,〈輯錄體解題之文獻揭示——以徵引資料之排列與出處為例〉,收錄於周彥文編,《文獻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第二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頁469—480。new window
程毅中,〈古代小說目錄的幾個問題〉,收錄於周彥文編,《文獻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第二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頁527—538。
龔鵬程,〈乾隆年間的文人史論——論章實齋的「文史學」〉,收錄於陳仕華、林惠珍等編,《章學誠研究論叢——第四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頁93—114。
林家驪,〈章學誠的文學觀〉,收錄於陳仕華、林惠珍等編,《章學誠研究論叢——第四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頁301—322。
吳鷗,〈章學誠的詩學觀與「六經皆史」說〉,收錄於陳仕華、林惠珍等編,《章學誠研究論叢——第四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頁323—330。
王國良,〈章實齋圖書編撰學探析〉,收錄於陳仕華、林惠珍等編,《章學誠研究論叢——第四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頁409—440。
胡楚生,〈章學誠《校讎通義》與鄭樵《校讎略》之關係〉,收錄於陳仕華、林惠珍等編,《章學誠研究論叢——第四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頁441—456。
陳仕華,〈章學誠會通思想在目錄學上的意義〉,收錄於陳仕華、林惠珍等編,《章學誠研究論叢——第四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頁505—526。
陳仕華,〈類書與輯錄體解題〉,收錄於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等編,《海峽兩岸古典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25—38。new window
漆永祥,〈從《全宋詩》的編纂看《四庫全書》的文獻價值〉收錄於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等編,《海峽兩岸古典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405—447。
喬衍琯,〈經義考及補正・校記綜合引得敘例〉,收錄於《屈萬里院士紀念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年5 月),頁31-37。
陳仕華〈《文獻通考.經籍考》輯錄體解題引文之研究〉,收錄於李浩、賈三強主編,《古代文獻的考證與詮釋-海峽兩岸古典文獻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頁139。new window
四、學位論文(以論文出版時間為順序)
許文淵,〈清修四庫全書之目錄學〉,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王珠美,〈清代藏書家張金吾研究〉,臺灣大學圖書館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劉正元〈余嘉錫的目錄學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良如〈邵晉涵之文獻學探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范芝熏〈中國古典目錄體制「提要」之研究〉,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薛建發〈《四庫全書總目》文學鑑賞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語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6年。
段又瑄〈四庫分纂稿、閣書提要和《總目》提要之內容比較分析——以集部為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郭佳靜,〈明末清初藏書家族之研究-以浙東祁家為主〉,臺北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鄭惠珍〈中西圖書分類原理之比較研究〉,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new window
白育穎,〈周中孚及其《鄭堂讀書記》研究〉,臺北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吳佩瑜,〈清乾嘉時期藏書家與學者關係之一考察——以黃丕烈及其學術知交為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相果,〈明清藏書家之書籍流通途徑與困境——以錢謙益藏書為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劉學倫,〈馬端臨及其《文獻通考.經籍考》之文獻學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五、網路資源
「權威效應(Appeal to Authority)」一詞的說明,引自http://wiki.mbalib.com/zhtw/%E6%9D%83%E5%A8%81%E6%95%88%E5%BA%94 (日期:2015/08/20 12:3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