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軍政規範之研究 – 以武職仕進、俸餉、議敘及軍律為中心
作者:李萬晉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指導教授:陳惠馨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武職仕進俸餉養廉銀議敘賞卹軍律《欽定武場條例》《欽定戶部則例》《欽定兵部處分則例》《清朝文獻通考》《大清律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本論文係以清代軍政規範做為研究主軸,而所探討之主題依序分別為武職「仕進」、「俸餉」、「養廉銀」、「議敘及賞卹」、及「軍律」等五項。所依據之史料主要為《欽定武場條例》、《欽定戶部則例》、《欽定兵部處分則例》、《清朝文獻通考》、以及《大清律例》等。
對於仕進部分,本研究依據《欽定武場條例》發現清代武鄉試之錄取率不到4%,而為籌措財源而增廣學額與中額後,除江西、浙江、順天三個省域不升反降外,其餘各省域之錄取率多數皆增加,這應是清政府經過細算過的結果,但對踴躍捐輸之江西實有規範上的不公。此外,從管轄幅度而言,綠營武職之管轄幅度較八旗軍為高,因此其所承受之管理壓力自然也就較大,然而綠營之戰力並不因此而相對有所提升!至於武職之品級制度,雖已依乾隆之要求,照文職而改為九品十八階,但綠營仍有部分品級未見職銜。
有關武職之薪俸部分,因軍種區分為八旗與綠營兩類,透過解析《欽定戶部則例》之內容,可以發現此兩類軍種,其將弁兵丁之所得項目有所不同,致使無法直接進行比較,而須經過仔細換算方能瞭解兩者之差異。此外,就多數之地域而言,八旗兵丁之所得高於綠營兵丁,這也應是清政府刻意之做法,以模糊獨厚旗人的事實。而武職養廉,起源於親丁名糧制度,幾經調整後至乾隆四十六年底方定名為武職養廉,但此一舉措雖使武職職官有了合法且固定性之額外收入,但也使清政府之軍需費用因乾隆挑補實兵而大幅增加,進而致使日後不得不予以裁減以節約開支。武職養廉定案後,曾以「議罰養廉」以做為官員之行政懲處,以及以「停廉充餉」之行政做為,縮減開支以挹注困窘之國家財政。
就議敘及賞卹而言,清政府對於立有戰功之將士,給予不同軍功及功牌之肯定,並對兵丁賞予一定之經濟性鼓勵,而其規範俱載於《欽定兵部處則例》之內。武職將兵若因公而致傷殘亡時,清政府亦訂有撫卹制度,以使將弁兵丁勇於報效國家而無後顧之憂。其中戰功議敘主要係針對前進、水戰、執纛、攻城四類而設,而賞卹則隨身體之傷、殘、亡情況,給予不同之撫卹,甚至直接於《大清律例》中明訂「優卹軍屬」之律文。
最後就清代之軍律而言,主要規範於《大清律例》以及《欽定兵部處分則例》之內。《大清律例》軍政門共計二十一條律文及四十二條條例,其律文因仍自《大明律》,小註則於順治三年為有效解讀《大明律》而進行增註,其後軍政門各條例續有添加,至同治九年方不再修正。前述《大清律例》、《欽定兵部處分則例》可視為法典式之軍律規範,而其他口語式或是條列式之軍令,如雍正之《上諭軍令條約》及乾隆之《行軍簡明紀律》,則可視為非法典式之軍律規範。因《大清律例》與《兵部處分則例》之條文呈現大量互補之型態,因此兩者需於互相參看後,方能確定實際之懲處規定。
要言之,本研究所探討之五項與武職相關之軍政議題,每一項議題清政府都有相應之法規範進行處理。而清政府之主要法規範即為《大清律例》,以及各部會所刊行之則例,其中各則例應時而修,而《大清律例》則於乾隆五年後僅修條例。隨環境之變遷,除與刑律相關者外,在有例不用律之原則下,主要之依據均宜以具備功能性之則例為主。
This study tries to explore the following five military legal norms: enrollment, earnings, merits, awards and military act in Qing Dynasty. The major references are Regulations of Military Testing (Wǔchǎng tiáolì), Regulations of Population (Hù bù zé lì), Regulations of Ministry of Military Affairs (Bīngbù chǔfèn zé lì),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General History in Qing Dynasty (Wénxiàn tōng kǎo), and Legal Codes of Qing Dynasty (Dà qīng lǜ lì).
After reviewing the military county test as coded in Regulations of Military Testing, the admission rate is less than 4% and there are three proviences (i.e., Jiangxi, Zhèjiāng. Shùntiān) that donate huge amount of money to gain more headcounts allowed for being admitted. Among them, the Jiangxi provience donates most but the overall admission rate goes downwards instead of upwards; hence, it is obviously unfair to the Jiangxi provience even the whole system is articulated planned. In addition, the controlling span for military officers of Green Banners (Lùyíng)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Eight Banners (Bāqí); therefore, the management pressure for Green Banners’ officers is also higher. Nevertheless, the military capability for Green Banners’ officers is not enhanced even they have more soliders under their supervision. As for the military ranking system, Qing government follows Qiánlóng’s direction and makes it identical to the administrative ranking system with nine grades and eighteen layers. Examining in details, some grades and layers for Green Banners are not actually filled with military positions.
For the compensation packages of military personnel, there are certain discripencies between Lùyíng and Bāqí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recorded in the Regulations of Populations. As it is difficult to directly compare the compensation pacakages by items between Lùyíng and Bāqí; consequently, it is necessary to convert the data into uniform standards before the comparision of two kinds of military units can be made and it is believed that such difficulties are intentionally created by the Qing Dynasty. As the data shows, for most of the areas located with military forces, soliders of Bāqí get higher compenstation than the Lùyíng. For the nourishing honesty silver (Yanglianyin) offered to the military officers, its name was firstly coined as compensation for accompany soliders of military officers and finally fixed by Qianlong after a long period of evolution . After Yanglianyin is institutionalized, the military officers are entitled to a fixed amount of compensation but such offer also raises the military expenses for the Qing Dynasty and plants the seed for military headcounts cut in the later years. In the meantime, the government is wised enough to cut the Yanglianyin when the officers fail to perform their duties or to cut a certain percentage of the Yanglianyin in order that Qing Dynasty can fight against with the rebels with saved expenses. Either way has helped the Qing Dynasty to better manage its difficult financial situation.
For the merits and awards issues, Qing government sets up rules to give credits, honor and even financial bonus to those military personnel in recognition of their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The rules are coded in the Regulations of Ministry of Military Affairs. In case the military personnel is wounded, crippled, or deceased, the Qing government also has well planned consolation payment system to support those soldiers in order to encourage them to move forward in the battle field without fear of losing their lives. The merit system is majorly focused on the advance merit, water battle merit, carrying flag merit, and charging wall merit. The consolation payment system will also take place when the military personnel is injured, crippled or even deceased. The Legal Codes of Qing Dynasty also has article aims at giving better support to those who lost their family members in the military units.
The military act is primarily coded in the Legal Codes of Qing Dynasty and Regulations of Ministry of Military Affairs. The military governance section of the Legal Codes of Qing Dynasty has twenty-one articles and forty-two ordinances. As the law is transplanted from the Ming Dynasty, all the small notes added by the Shùnzhì, in his 3rd year, is to help the Qing offic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execute the Legal Codes of Qing Dynasty. Further enhancement was made still to the Legal Codes of Qing Dynastry till the 9th year of Tóngzhì . The Legal Codes of Qing Dynasty and Regulations of Ministry of Military Affairs in this study are regarded as the Codified Code and other oral disciplines or military orders given before the battle are regarded as the non- Codified Code. As the the Legal Codes of Qing Dynasty and Regulations of Ministry of Military Affairs are mutually complementar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cross reference of these two rules before making the final judgement.
Overall speaking, this study explores five themes of the military legal norms related to military officers. All of them are equipped with proper legal regulations to deal with concerned issues. The major legal codes are the Legal Codes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Regulatons of each ministries. However, the Regulation will be revised on regularly basis but the Legal Codes of Qing Dynasty can only be attached with additional ordinances. As the Regulatins have gain more prestigious position over the the Legal Codes of Qing Dynasty, it is better to make judgements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ons unless the cases are more related to the criminal penalties.
參考文獻


一、史料

《大明律例》,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大明會典》,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大清會典》(乾隆朝),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大清會典》(康熙朝),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大清會典》(嘉慶朝),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大清會典事例》(乾隆朝),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大清會典則例》(乾隆朝),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中國歷代兵政典》,廣陵書社,2012年。
《兵部題准武場條例》,收錄於《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冊42,學苑出版社,2005年。
《易經》,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皇朝文獻通考》,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皇朝兵制考略》,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康熙起居注》(台北故宮),轉引自莊吉發《清世宗與賦役制度改革》,第69~70頁,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清仁宗實錄》,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清世宗實錄》,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清世祖實錄》,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清代縉紳錄集成》,清華大學圖書館科技史暨古文獻研究所編,大象出版社,2008年。
《清初史料叢刊第四種:天聰朝臣工奏議》,遼寧大學歷史系,1980年。
《清宣宗實錄》,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清高宗實錄》,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清朝文獻通考》,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清朝通典》,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清聖祖實錄》,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清德宗實錄》,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朝鮮王朝實錄》,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欽定中樞政考》,海南出版社,2000年。
《欽定戶部則例》,海南出版社,2000年。
《欽定兵部處分則例》,收錄於《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37~41冊,台北:學苑出版社,2005年。
《欽定武場條例》,收錄於《欽定科場條例等二種》,海南出版社,2000年。
《督捕則例》,海南出版社,2000年。
《滿文老檔》,北京:中華書局。
《職官遷除全書》,乾隆二十二年寶名堂刊本。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第28 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年。
方菊人,《平平言》,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司馬遷,《史記》,鼎文書局,1985年。
年羹堯,《治平勝算全書》,廣文書局,1977年。
朱彭壽,《舊典備徵》,中華書局,1997年。
宋濂,《元史》,洪氏出版社,1975 年。
杜佑,《通典》,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法式善,《清秘述聞三種》,中華書局,1997年。
昭槤,《嘯亭雜錄.嘯亭續錄.卷二》,中華書局,2006年。
范曄,《後漢書》,洪氏出版社,1981年。
孫武,《孫子兵法》,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海寧、鄭源璹輯,《晉政輯要》,收錄於《官箴書集成》,黃山書社,1997年。
尉繚,《尉遼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張廷玉,《明史》,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淩銘麟,《新編文武金鏡律例指南》,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脫脫,《宋史》,洪氏出版社,1975 年。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馮煦主修、陳師禮總纂,《皖政輯要》,黃山書社,2005年。
愛新覺羅.昭槤,《嘯亭雜錄》,中華書局,2006年。
趙爾巽等,《清史稿》,洪氏出版社,1981年。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中華書局,1996年。
劉俊文總纂,《清仁宗睿皇帝實録》,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劉俊文總纂,《清太宗實錄》,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劉俊文總纂,《清高宗純皇帝實録》,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劉俊文總纂,《清聖祖仁皇帝實録》,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錢實甫編,《清代職官年表》,中華書局,2005年。
薛允升,《讀例存疑》電子版,京都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

二、專書

《武經七書》鑑賞編委會,《武經七書鑑賞》,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年。
王彥章,《清代獎賞制度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軍主編,《中國財政制度變遷與思想演進》(第一卷•下),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年。
王業健著,高風等譯,《清代田賦芻論》,人民出版社,2008 。
王曉衛、劉昭祥,《軍制史話》,國家出版社,2005年。
田濤、鄭秦點校,《中華傳世法典:大清律例》,法律出版社,1999年。
全漢昇,《明清經濟史研究》,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new window
佐伯富著、鄭樑生譯,《清雍正朝的養廉銀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何平,《清代賦稅政策研究》,故宮出版社,2012年。
李世愉、胡平,《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清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李永貞,《清朝則例編纂研究》,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
李宗侗,《春秋左傳今註今譯》,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李理,《清代官制與服飾》,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年。
李肇林,《最後的水師提督:李淮傳》,人民出版社,2016年。
李曙光,《晚清職官法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0年。
沈泓,《清代錢幣收藏與投資》,安徽美術出版社,2011。
定宜莊,《清史論集—慶賀王鐘翰教授九十華誕》,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下冊,中華書局,1979年。
洪振快,《亞財政:非正式財政與中國歷史奕局》,2008年。
苑宏光,《誓與艦隊共存亡—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2011年。
翁連溪,《清代內務府刻書之研究(下)》,紫禁城出版社,2013。
翁禮華,《求官食祿:解讀官史四千年》,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翁禮華,《錢財兩面》,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
高陽,《清朝的皇帝(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故宮出版社,2014年。
張世明,《法律、資源與時空建構:1644-1945的中國》,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
張晉藩,《中國法制史》,商務印書館,2010年。
張靖,《晚清選官制度變革研究》,中國檢查出版社,2010年。
張德祥,《清代國家機關考略》,故宮出版社,2012年。
許友根,《武舉制度史略》,蘇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文德,《秦公司興亡史》,遠流出版社,1993年。
陳傅良,《歷代兵志》,廣文書局,1969年。
陳惠馨,《清代法制新探》,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new window
陳惠馨,《多元觀點下清代法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new window
陳惠馨,《向法規範回歸之清代法制研究》,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new window
陳寬強,《清代捐納制度—陳寬強畢業論文之(二)》,三民書局,2014年。new window
陳鋒,《清代軍費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
鹿諝慧、曲萬法、孔令紀主編,《中國歷代官制》(增定本),齊魯書社,2013年。
傅林祥、林涓、任玉雪、王衛東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清代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黃冕堂,《中國歷代物價問題考述》,齊魯書社,2007年。
黃惠賢、陳鋒著,《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
福格,《聽雨叢談》,中華書局,2007年。
劉小萌,《清代八旗子弟》,遼寧民族出版社,2013年。
劉希偉,《清代科舉冒籍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中華書局,1996。
劉昭祥、王曉衛,《軍制史話》,2005年。
劉展主編,《中國古代軍制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
潘劍冰,《瘋狂的科舉》,龍圖騰文化出版社,2014年。
蔣藍,《一個晚清提督的蹤跡史》,雲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
謝貴安,《清實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羅爾綱,《綠營兵志》,中華書局,1984年。
黨樂群,《雲南古代舉士》,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三、期刊專論

王月,〈清代八旗補放綠營武官問題探析〉,《黑龍江民族叢刊》,第6期,2010年,頁93~99。
王立剛,〈清代童試錄取率研究〉,《社會科學論壇》,第3期,2014年,頁67~76。
王聯斌,〈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的武德〉,《軍事歷史研究》,第3期,1998年,頁148~153。
王麗,〈清代候補官員發省委署制度成因初探〉,《石家莊學院學報》,第12卷,第1期,2010年,頁39~65。
左雲鵬,〈清代旗下奴僕的地位及其變化〉,《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0年,頁42~51。
白玉霞、裴芹,〈《古今圖書集成》成書略考〉,《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第26卷,第4期,2000年,頁81~83。
江玉林,〈近代初期國家的塑造,社會的規訓化與憲代史的論述 論萊因哈德「國家權力的歷史」一書中的權力建構過程〉,《月旦法學雜誌》,第82期,2002年,頁238~247。new window
江玉林,〈空白,宮娥圖,在法律之前 – 一個對於自我與他者的法圖像學反思〉,收錄於王鵬翔主編,《2008法律思想與社會變遷》,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2008年,頁141~173。
李化德、李亦成,〈我國考試法治的歷史解析與現實思考〉,《中國考試》,第12期,2008年,頁33~40。
李世愉,〈清代會試中額與登科進士人數之關係〉,《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4年,頁91~99。
李林,〈清代武生學額、人數及其地域分佈〉,《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3期,2015年,頁98~105。
李林,〈清代武科鄉試應試資格及考生來源〉,《歷史檔案》,第3期,2015年,頁76~80。
李保文,〈清代《上諭軍令條約•行軍紀律》〉,《歷史檔案》,第1期,2008年,頁3~7。
李保文,〈關於“大清崇德三年軍律”的幾個問題〉,《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1期,2011年,頁64~73。
李萬晉,〈從清代《吏部則例》看文官體系所呈現之滿漢差異〉,《法律史譯評》2014年,頁206~240。
李萬晉,〈清代武職人員所得之探討 – 以乾隆朝《欽定戶部則例》廩祿與兵餉門為例〉,《中華法系》,第8卷,2016年,頁301~357。
李嚴冬,〈《周禮》中的軍事法規與刑罰〉,《瀋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0年,頁126~128。
周伯峰,〈論1841年Thibaut 與 Savigny 間關於民法法典化的爭議〉,《法文化研究(二)》,元照出版社,2016年,頁207~235。
孟姝芳,〈清乾隆中後期罰扣大員養廉銀與其行政處分之關係探析〉,《安徽史學》,第2期,2007年,頁30~36。
孟姝芳,〈乾隆朝對文武官員處分的調節及其局限性〉,《內蒙古大學學報》,第41卷,第5期,2009年,頁102~107。
孟昭信,〈從檔案資料看清代八旗奴僕〉,《歷史檔案》,1981年,第2期,頁93。
岸本美緒著,顧其莎譯,〈關於清代前期定例集的利用〉,《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8輯,2014年,頁375~397。
南芳,〈淺議清代八旗武職養廉銀制度〉,《華章》,第2期,2012年,頁7。
夏衛東,〈論清代分省取士〉,《史林》,第3期,2002年,頁47~51。
栗銘徽,〈清代法律位階關係新論——以《大清律例》和《戶部則例》的關係為例〉,《華東政法大學學報》,第3 期,2017 年,頁155~169。
涂愛華,〈清同治六年剿捻功牌考〉,《太平天國史研究》,第2輯,2011年,頁167~169。
常江,〈清代侍衛制度〉,《社會科學輯刊》,第3期,1988年,頁85~91。
張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尉繚子》研究回顧〉,《高校社科動態》,第3期,2015年,頁12~17。
張建,〈雍正朝北路軍營鹿角兵考〉,《歷史檔案》,第4期,2015年,頁125~127。
張晉藩、林乾,〈《戶部則例》與清代民視法律探源〉,《比較法研究》,第1期,2001年,頁4~13。
張晉藩,〈清開國肇基時期法治概論〉,《政法論壇》,第2卷,第30期, 2012年,頁3~11。
梁志平、張偉然,〈清代府州縣學學額及專設學額的運作:基於長三角地區的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6卷,第1輯,2011年,頁102~111。
陳東林,〈試論雍正「提羨耗、設養廉」的財政改革〉,《史學集刊》,第4期,1984年,頁34~41。
陳重方,〈乾隆八年大清律例的頒行〉,《法制史研究》,第29期,2016年,頁77~124。new window
陳惠馨,〈清代法制史的研究取徑〉,收錄於《法文化研究:繼受與後繼受時代的基礎法學》,元照出版社,2011年,頁3~31。
陳惠馨,〈從清朝宮中檔與軍機處檔案分析布政使與按察使之法律角色與功能〉,收錄於《法文化研究(二):歷史與創新》,元照出版社,2016年,頁1~22。
陳鋒,〈清代綠營名糧制度述論〉,《社會科學輯刊》,第6期,1992年,91~97。
陳鋒,〈論耗羨歸公〉,《清華大學學報》,第3期,2009年,頁17~38。
黃圓晴,〈試論清代漢侍衛與綠營〉,《歷史檔案》,第1期,2014年,頁74~81。
楊立紅,〈清實錄議敘機制〉,《史學史研究》,第1期,2013年,頁42~50。
楊選娣,〈論清朝對蒙古王公的議敘議處制度〉,《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2期,2001年,頁17~20。
鄒藍欣,〈簡述滿語賜號“巴圖魯”〉,《滿族研究》,第4期,1999年,頁66~69。
雷炳炎,〈清代世爵世職承襲制度的幾個問題〉,《北方論叢》,第5期,2005年,頁99~104。
雷炳炎,〈清代八旗世爵世職群體的入仕考察〉,《安徽史學》,第3期,2006年,頁11~17。
雷炳炎,〈清初軍功封爵制度述論〉,《湖湘論壇》,第4期, 2009年,頁121~124。
趙魯杰,〈中國古代軍事法制建設探析〉,《軍事歷史》,第5期,2015年,頁57~60。
劉金生,〈清入關前法律形式窺探〉,《法制與社會》,第3期,2012年,頁1~2。
劉錚雲,〈「衝、繁、疲、難」:清代道府廳州縣等級初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一分,1993年,頁175~204。new window
滕德永,〈《欽定軍器則例》與清季軍械外購〉,《淮南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2015年,頁36~40。
鄭秦,〈順治三年律考〉,《法學研究》,第1期,1996年,頁145~158。
黎國韜,〈師出以律補解〉,《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8年,頁148~152。
閻崇年,〈清代法制簡論〉,《社會科學輯刊》,第4期,1989年,頁93~95。
謝國良,〈古典兵法之精 歷代談兵之宗 –《武經七書》及其注釋本評介〉,《歷史教學》,第11期,1978年,頁54~55。
韓偉,〈清代《上諭軍令條約》《行軍紀律》淺析〉,《歷史檔案》,第2期,2014年,頁118~121。
韓曉潔,〈論清代滿人入仕及遷轉途徑〉,《東北史論》,第3期,2012年,頁60~62。
顏厥安,〈法體系的統一性〈清代府州縣學學額及專設學額的運作:基於長三角地區的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6卷,第1輯,2011年,頁104。與多元社會〉,收錄於《規範、論證與行動》,元照出版社,2004年,頁173~211。new window
關豔珍,〈清代生息銀兩的演變及其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呂梁學院學報》,第3卷,第1期,2013年,頁44~46。

四、學位論文

王曉勇,《清代武科進士研究》,河北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2009年。
李萬晉,《清朝官吏的銓選與品級考 — 以《吏部則例》規範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2013年。
張憲薇,《清代“生息銀兩”制度探討 — 基於康熙乾隆時期的考察》,東北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2010年。
劉丹楓,《清代武進士仕途研究》,遼寧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2012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