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方言本字研究的觀念與方法
書刊名:漢學研究
作者:楊秀芳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ang, Hsiu-fang
出版日期:2000
卷期:18:特刊=36
頁次:頁111-146
主題關鍵詞:本字閩南語覓字法尋音法探義法Original characterSouthern MinCharacter-searchingSound-searchingMeaning-search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5) 博士論文(8) 專書(1) 專書論文(3)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89
  • 點閱點閱:56
     本文說明本字研究在語言學上的意義,在建立方言與古漢語,以及方言與方言的親屬關係,而語言具有系統性是本字研究工作所以能建立的基礎。這樣的研究在本質上屬於歷史語言學的範疇,研究方法主要也是歷史語言學常用的內部構擬法和比較法。根據這樣的觀念和方法,我們可以在考求本字時,提出具有學理依據的判斷。 本文提出四個有關言系統的認識。以此為基礎,我們運用歷史語言學的內部構擬法,從語言的內部結構或變化規律看出方言詞的早期形式;再利用比較法,根據方言與古漢語、以及方言與方言之間的語音規則對應關係,配合語議特徵,確定方言的這個語詞在古代是否有同源詞。這個同源詞的文字形式便是所謂的本字。 因語詞各有不同的形音義發展條件,利用比較法考求本字時,考求過程所需要增加的可能是關於文字的知識,也可能是音讀或是語議的知識。這三種不同的本字探求途徑,分別可稱之為「覓字法」、「尋音法」、「探義法」。考求時適用哪一法,要看語詞的形音義發展條件而定。
     The study of original characters of dialects presupposes systematic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linguistic structures as its basis, and, as a sub-field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ccepts internal reconstruction as well as comparative method as its methodology.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proposes three approaches in searching for and identifying plausible original characters. The three approaches are character-searching, sound-searching, and meaning-searching. Using data from the Southern Min dialect, the author gives a detailed argument for the validity of these approaches.
期刊論文
1.周法高(1961)。從「查晡」「查某」說到探究語源的方法。大陸雜誌,23(7),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梅祖麟(1988)。漢語方言裡虛詞「著」字三種用法的來源。中國語言學報,3,193-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方桂(19710900)。上古音研究。清華學報,9(1/2),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育德(1969)。福建語における"著"の語法について。中國語學,19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董同龢(19591000)。四個閩南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0(下),729-10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秀芳(19920600)。從歷史語法的觀點論閩南語「著」及持續貌。漢學研究,10(1)=19,349-3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建設(1990)。《世說新語》語詞小札。中國語文,1990(6),457-4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盛裕、汪平、沈同(1988)。湖南桃江(高橋)方言同音字匯。方言,4,270-2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梅祖麟(1999)。幾個臺灣閩南話常用虛詞的來源。中國語言學報,14,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Norman, Jerry(1989)。What is a Kejia dialect?。中央研究院第2屆國際漢學會議。台北 (Taipei):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323-3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秀芳(1999)。泉州音在閩南語本字研究上的貢獻。泉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泉州:泉州師範專科學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楊秀芳(1982)。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連通、福建省泉州市编委會(1993)。泉州市方言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Douglas, Carstairs(1873)。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with the Principal Variations of the Chang-chew and Chin-chew Dialect。London:Trubner。  new window
3.袁家驊(1960)。漢語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董同龢(1967)。上古音韻表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秀芳(19910000)。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羅常培、周祖謨(1958)。兩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兩漢。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丁邦新(1975)。魏晉音韻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侃(1977)。蘄春語。黃侃論學雜著。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秀芳(1999)。方言本字研究的探義法。Linguistic Essays in Honor of Mei Tsu-Lin: Studies on Chinse historical Syntax and Morphology。Paris。new window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章太、李如龍(1983)。論閩方言的一致性。閩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梅祖麟(1995)。方言本字研究的兩種方法。吳語和閩語的比較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