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上博楚簡通假字音韻研究
作者:李存智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0
出版項:臺北:萬卷樓
集叢:出土文獻譯注研析叢書;P032
ISBN:9789577396754
主題關鍵詞:簡牘學漢語聲韻學
學門:語言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3)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1
期刊論文
1.邵榮芬(1995)。匣母字上古一分為二再證。中國語言學報,1995(7),121-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邵榮芬(1991)。匣母字上古一分為二試析。語言研究,1991(1),118-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喻遂生(1993)。兩周金文韻文和先秦楚音。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2),105-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典誠(1980)。關於上古漢語高元音的探討。廈門大學學報,1980(1),92-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方孝岳(1956)。關於先秦韻部的「合韻」問題。中山大學學報,2,2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健庵(1992)。《詩經》用韻的兩大方言韻系--上古方音初探。中國語文,1992(3),207-2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邵榮芬(1982)。古韻魚侯兩部在前漢時期的分合。中國語言學報,1982(1),127-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胡先澤(1985)。《詩經》東漢齊音考。西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2),86-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新雄(19820600)。從 <詩經> 的合韻現象看諸家擬音的得失。輔仁學誌. 文學院之部,11,145-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虞萬里(1988)。文獻中的山東古方音。古漢語研究,1988(1),30-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嚴學宭(1963)。上古漢語韻母結構體制初探。武漢大學學報,1963(2),63-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籍成山(1983)。「同聲必同部」之管見。山東師大學報,1983(6),78-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光宇(2007)。論「深攝結構」及相關問題。語言研究,2007(1),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存智(20011000)。介音對漢語聲母系統的影響。聲韻論叢,11,69-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Coblin, W. South(19821200)。Notes on the Western Han Initials。清華學報,14(1/2),111-133。  new window
16.李存智(20091200)。音韻層次與韻部分合--以之脂支分合及相關音韻現象為例。臺大中文學報,31,47-49+51-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尚行(1985)。試論段玉裁「支、脂、之三分」說闡述的偏頗。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85(1),73-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新魁(1991)。上古音「之」部及其發展。廣東社會科學,1991(3),94-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毅夫(1982)。上古韻是否有個獨立的冬部--冬侵的音是否最近。語文研究,1982(2),28-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毅夫(1985)。上古韻宵部的歷史演變。齊魯學刊,1985(4),107-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毅夫(1986)。先秦中部的獨立性及其在西漢北朝之間的變化。齊魯學刊,1986(6),82-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周祖謨(1984)。漢代竹書和帛書中的通假字與古音的考訂。音韻學研究,1984(1),78-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施向東(1999)。試論上古音幽宵兩部與侵緝談盍四部的通轉。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20-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施向東(2009)。從系統和結構的觀點看漢語上古音研究。南開語言學刊,2009(1),15-26+1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新豔(2009)。試論古文字資料在古音研究中的重要性。社會科學論壇,2009(4),164-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偉武(1998)。出土文獻之於古漢語研究十年回眸。古漢語研究,1998(4),28-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馮蒸(1993)。上古漢語的宵談對轉與古代印度語言中的--am>-o,-u型音變。古漢語研究,1993(3),53-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葉玉英(2005)。論雙聲符字研究中的若干理論問題。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19-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鄧曉華、王士元(2003)。古閩、客方言的來源以及歷史層次問題。古漢語研究,2003(2),8-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劉志成(1995)。兩周金文音系的聲母系統。川東學刊(社會科學版),5(3),7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劉釗、葉玉英(2008)。利用古文字資料的上古音分期分域研究述評。古漢語研究,2008(2),10-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李存智(20010500)。漢語舌尖鼻音的流變--兼論相關的音韻現象。臺大文史哲學報,54,165-2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李葆嘉(1995)。高本漢直線型研究模式述論:漢語史研究理論模式論之一。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2),58-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邢公畹(1998)。漢藏語系上古音之支脂魚四部同源字考--讀柯蔚南《漢藏語詞匯比較手冊》札記。民族語文,1998(4),20-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孫雍長(2002)。老子韻讀研究。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48-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陳初生(1989)。上古見系聲母發展中一些值得注意的線索。古漢語研究,1989(1),26-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黃綺(1983)。論古韻分部及支、脂、之是否應分為三。河北學刊,1980(2),144-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熊正輝(1982)。南昌方言裡曾攝三等讀如一等的字。方言,1982(3),164-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蒲立本(1982)。構擬上古真部的一些證據。清華學報,14(1/2),249-2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劉曉南(2003)。中古以來的南北方言試說。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2(4),109-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羅杰瑞(1988)。福建政和的支脂之三韻。中國語文,1988(1),40-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龔煌城(19970400)。從漢藏語的比較看重紐問題:兼論上古-rj-介音對中古韻母演變的影響。聲韻論叢,6,195-2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邵榮芬(1983)。古韻幽宵兩部在後漢時期的演變。語言研究,1983(1),6-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何大安(20001200)。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漢學研究,18(特刊)=36,261-2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梅祖麟(2001)。現代吳語和「支脂魚虞,共為不韻」。中國語文,280,3-15+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謝留文(2003)。客家方言「魚虞」之別和「支」與「脂之」之別。中國語文,2003(6),512-5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邵榮芬(1982)。古韻魚侯兩部在後漢時期的演變。中國語文,1982(6),410-4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李存智(20081200)。郭店與上博楚簡諸篇陰聲韻部通假關係試探。臺大中文學報,29,71-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龔煌城(20010500)。上古漢語與原始漢藏語帶r與l複聲母的構擬。臺大文史哲學報,54,1-3+5-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梅廣(19940300)。訓詁資料所見到的幾個音韻現象。清華學報,24(1),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劉寶俊(1990)。冬部歸向的時代和地域特點與上古楚方音。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0(5),79-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李存智(20090600)。郭店與上博楚簡諸篇陽聲韻部通假關係研究。臺大中文學報,30,95-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存智(1994)。從現代方音看匣、群、喻三的古音構擬。第三屆國際聲韻學討論會,國立清華大學主辦 246-2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存智(2009)。上博楚簡通假字聲母研究。第一屆文字文本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余迺永(1981)。兩周金文音系考(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金慶淑(1993)。廣韻又音字與上古方音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芳敏(1991)。閩南廈漳泉次方言白話層韻母系統與上古音韻部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曾昱夫(2001)。戰國楚地簡帛音韻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秀芳(1982)。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存智(1995)。秦漢簡牘帛書之音韻學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恕豪(2003)。揚雄「方言」與方言地理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簡帛書法組編輯組(2000)。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Jaxontov, Sergej Evgenevic、唐作藩、胡雙寶(1986)。漢語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丁邦新(2007)。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葆嘉(2002)。漢語起源演化模式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祖謨、吳曉鈴(1959)。方言校箋及通檢。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海根(2008)。古代漢語通假字大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典誠(2003)。黃典誠語言學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龐光華(2005)。論漢語上古音無複輔音聲母。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簡帛書法選編輯組(2000)。馬王堆漢簡‧遣策。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先謙(1968)。釋名疏證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汪啟明(2003)。漢小學文獻語言研究叢稿。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何科根(1996)。《呂氏春秋》韻語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沈祖春(2008)。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假借字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琨、張賢豹(1987)。漢語音韻史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儒、劉毓慶(2001)。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蒲立本、潘悟雲、徐文堪(1999)。上古漢語的複輔音系統。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Coblin, Weldon South(1983)。A Handbook of Eastern Han Sound Glosses。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9.洪興祖(1977)。楚辭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2003)。漢語方音字匯。北京:Language and Culture Press。  new window
21.陸費逵(1981)。毛詩鄭箋。台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董同龢(1975)。上古音韻表稿。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陸志韋(1999)。陸志韋語言學著作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朱駿聲(1983)。說文通訓定聲。武漢:武漢市古籍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許慎、段玉裁、王進祥(2003)。說文解字注。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馬承源(200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朱熹(19830600)。楚辭集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保亞(1999)。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郝懿行、王念孫、錢繹、王先謙(1989)。爾雅.廣雅.方言.釋名--清疏四種合刊(附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吳廣平(2001)。宋玉集。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謝留文(1998)。於都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力(1986)。詩經韻讀。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馬承源(20091200)。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全廣鎮(198910)。兩周金文通假字研究。台北: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李榮(1956)。切韻音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徐芳敏(1989)。釋名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王輝(2008)。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劉綸鑫(1999)。客贛方言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謝留文(2003)。客家方言語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王力(2003)。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朱德熙、裘錫圭、李家浩(1995)。望山楚簡。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86)。信陽楚墓。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丁邦新(1998)。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梅祖麟(2000)。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香港: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鄭張尚芳(2003)。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龔煌城(20020000)。漢藏語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馬承源(2004)。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馬承源(2007)。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李如龍(1999)。粵西客家方言調查報告。暨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張光宇(1990)。切韻與方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劉澤民(2005)。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李玉(1994)。秦漢簡牘帛書音韻研究。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李方桂(1980)。上古音研究。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趙彤(2006)。戰國楚方言音系。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20000500)。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王輝(1993)。古文字通假釋例。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馬承源(2003)。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馬承源(2005)。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1991)。包山楚簡。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張政烺(2008)。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校讀。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郭錫良(1986)。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湖北省博物館(1989)。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何琳儀(1998)。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周祖謨(1966)。問學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徐通鏘(1991)。歷史語言學。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劉熙、畢沅(1971)。釋名疏證。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1985)。銀雀山漢墓竹簡。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馬承源(2002)。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周祖謨(2004)。爾雅校箋。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2001)。關沮秦漢墓簡牘。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羅常培、周祖謨(1958)。兩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兩漢。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逯欽立(1983)。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汪啟明(1998)。先秦兩漢齊語研究。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林語堂(1933)。語言學論叢。開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陸游、李劍雄、劉德權(1979)。老學庵筆記。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荊門市博物館(1998)。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潘悟雲(2000)。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張光宇(19960000)。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南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龔煌城、梅祖麟(1992)。上古音對談錄。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一輯):漢語方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汪啓明(2000)。古合韻評議。漢語史研究集刊。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邵榮芬(1997)。古韻魚侯兩部在後漢時期的演變。邵榮芬音韻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邵榮芬(1997)。古韻幽宵兩部在後漢時期的演變。邵榮芬音韻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新雄(1982)。從《詩經》的合韻現象看諸家擬音的得失。鍥不舍齋論學集。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龔煌城(1993)。從漢藏語的比較看漢語上古流音韻尾的擬測。西藏研究論文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史存直(1984)。古韻「之」「幽」兩部之間的交涉。音韻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Baxter, William H.(1994)。關於上古音的四個假設。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二輯):歷史語言學。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語堂(1933)。陳宋淮楚歌寒對轉考。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北平: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邵榮芬(1997)。古韻魚侯兩部在前漢時期的分合。邵榮芬音韻學論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虞萬里(1994)。從古方音看歌支的關係及其演變。音韻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柯蔚南(1998)。東漢音注的聲母系統。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忠敏(2007)。語音層次的定義及其鑑定的方法。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邵榮芬(1994)。上古陽聲韻若干字的歸部問題。語苑新論--紀念張世祿先生學術論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邵榮芬(1997)。上古陽聲韻若干字的歸部問題。邵榮芬音韻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光宇(1987)。張琨教授古音學說簡介--代譯序。漢語音韻史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橋本萬太郎(1985)。言語類型地理論。語言地理類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顯(1984)。古韻陽部到漢代所起的變化。音韻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史存直(2002)。古音「真、文」兩部的分合問題。漢語音韻學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新魁(1994)。論侯魚兩部的關係及其發展。李新魁音韻學論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周祖謨(2004)。漢字上古音東冬分部的問題。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邵榮芬(1997)。試論上古音中的常船兩聲母。邵榮芬音韻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邵榮芬(1984)。試論上古音中的常船兩聲母。羅常培紀念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邵榮芬(1997)。匣母字上古一分為二試析。邵榮芬音韻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邵榮芬(1997)。匣母字上古一分為二再證。邵榮芬音韻學論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張光宇(1984)。張琨教授古音學說簡介--代譯序。漢語音韻史論文集。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光宇(2006)。論漢語方言的層次分析。語言學論叢。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鄭張尚芳(2005)。從碩人鏡「齊夷」通假談上古精組聲母的取值。音史新論。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嚴學宭(1984)。周秦古音結構體系(稿)。音韻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龔煌城(2005)。李方桂先生的上古音系統。漢語史研究:紀念李方桂先生百年冥誕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李存智(20040000)。合韻與音韻層次。漢藏語研究 : 龔煌城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鄭張尚芳(1984)。上古音構擬小議。語言學論叢。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李新魁(1994)。上古音「曉匣」歸「見溪群」說。李新魁語言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潘悟雲(1995)。溫、處方言和閩語。吳語和閩語的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李毅夫(1984)。上古韻祭月是一個還是兩個韻部。音韻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王力(2000)。上古韻母系統研究。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龔煌城(20020000)。從漢藏語的比較看上古漢語若干聲母的擬測。漢藏語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董同龢(1974)。與高本漢先生商榷「自由押韻說」兼論上古楚方音特色。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臺北:食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