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八二三砲戰的爆發論兩岸的戰爭與政治策略
書刊名:中華軍史學會會刊
作者:卓遵宏
出版日期:2001
卷期:6
頁次:頁547-577
主題關鍵詞:八二三砲戰兩岸戰爭政治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1
談到二十世紀中國戰爭與政治關條之密切,當首推1958年兩岸的八二三金門砲戰。一般而言,戰爭的目的不外乎征服敵人,或屈服敵人,從而獲得領土擴張利權。然而此次開戰的兩岸,似乎志不在軍事的勝負與領土利權的得失。中共並未動員海空軍,全力突襲作戰,只運用漫天震撼的岸砲,隔海轟擊;國軍對此不毛小島,卻擺下三分之一的陸軍重兵固守,海空軍亦未越岸掃蕩犯敵。如此不合常理的砲戰,其來也奇,其去也怪。砲戰不足兩個月勝負難分,發動攻擊的共軍,突然片面宣布停火一週,繼而再延長兩週,復改為單日射擊,雙日不射擊,此後停停打打,前前後後長達二十年餘。百餘年來,中國受盡列強侵凌,此國內戰役,竟能震驚全球、俄動美、俄兩霸;此無他,乃「戰爭與政治」策略之運用,已至於神乎其技的地步。 國共世仇,不共戴天,至1949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 (以下簡稱國府) 遷台後,短兵相接的局勢變為隔海分治。毛澤東失算,將原擬先解決台灣問題,改為抗美援朝戰爭,引來美軍協防台海,1954年中美簽訂共同防禦台灣,對峙形勢益趨穩固。 然而,中共念念不忘「解放台灣」,統一中國;同時國府對反攻大陸,還我河山,也念茲在茲。中共積極擴充海空軍,叫囂「堅決打金門、渡海攻台灣」,卻摸不清中美協約之效力程度,不敢攖美軍強大海空力量;同時赫魯雪夫上台後,中蘇間時有齟齬,蘇聯主張與西方和平共處、建議組織共同潛艇艦隊,毛懷疑為控制其出海,不支持打台灣。此時大陸更因反右運動、大躍進、人民公社等,暴露出內部的危機,遂使毛不惜對外發動戰爭,移轉內在的壓力。國府因韓戰而獲得美國不甚明確的協防承諾,然而與借力反攻大陸的願望,仍有頗大的差距,且國際局勢又有隨時日而轉趨惡化的跡象;幾次突擊大陸與沿海外島,卻得不償失,最後連一江山也失陷,大陳島被迫撤退。如此欲長期維繫人心士氣,並非易事;以重兵堅守金門,不時突擊共軍,是打開僵局、突破困境,展現反攻復國決心,爭取盟國支持的良方。故面對中共的挑釁毫不退卻,戰爭遂不可免。 砲戰過程時現驚險,大小金門落彈密集度,打破二次世界大戰紀錄,國軍雖損失三員副司令,還擊卻越來越猛,共軍始終無法完全封鎖金門。國軍吃立不搖,頗獲國際好評,蕞爾荒島為美國務卿杜勒斯比為德國的柏林,不論對內對外都達到相當的宣示效果;中美合作關條因而達到最高峰,據年度美援總額達三億三百萬美元,駐台美軍超過一萬五千人,是歷史的高峰。中共自稱用砲聲宣示台灣為中國的領土,破除美國進行兩個中國的陰謀;也摸清美國對國府協防的底線,恢復中斷三年半的與美大使級會談;同時也試探出蘇聯的真正態度。換言之,雙方在政治方面均有所獲,卻無視戰爭帶來的人財損失,尤其中共又加深國際對其黷武好戰的印象。國府以小搏大,本來處於極不利的地位,卻能借力使力,整合內部,提振士氣,外諧友,維持台海安寧至今四十餘年;也讓悲觀姑息彌漫的國際,耳目一新。尤其國軍亟需更新裝備,增強防衛武力,往日求之不可得的美國援助,因此源源而來,包括新型戰機、飛彈、重型火砲與各類運輸工其等先進武器配備,甚至有擴大協防範圍至外島的傾向。換言之,國府自堪亂戰事以來,夢寐以求的宿願,賴此實現。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