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漸趨模糊的界線--不幸少女身分建構與新型態色情交易對兒少性交易防制工作的挑戰
書刊名: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作者:許雅惠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heu, Yea-huey
出版日期:2002
卷期:6:2
頁次:頁175-222
主題關鍵詞:未成年從娼雛妓商業性剝削援助交際被迫從娼Youth prostitutionChild prostitutesCommercial sexual exploitationCompensated datingEnjokosaiForced prostitu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2)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81
  • 點閱點閱:351
自1995年的「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工作條例」立法完成後,雖有相關民間團體持續監督法令落實狀況,但整個防制體系之建構似乎陷入一種停滯,民間團體的訴求也日益失去其運動性。更嚴重的是,隨著新式色情行業與手法的不斷翻新,台灣社會對少女從娼的意象,亦逐漸從「被迫賣淫之不幸少女」轉變成「自甘墮落的拜金女孩」。此一重大的認知轉變,也讓政府的安置輔導立場,從「義無反顧的保護」轉變成「隱約的困惑與動搖」。本研究針對臺中縣政府1995-2001年間安置輔導的從娼兒少之個案資料進行內容分析,試圖建構「不幸少女」的身分背景,並對照於傳統的雛妓身分論述,交映出其間的差異。本文指出,從娼少女在個人背景、家庭背景與性交易行為上,均出現不同於傳統認知「不幸少女」的意涵。本文隨後也從三個角度深入討論,不幸少女身分建構之轉變,如何與資本主義社會中,新式的色情交易與商品消費型態互為表裡,從而挑戰防制體系的處遇能力。第一,當「自願」從娼少女比「被迫」從娼者更形普遍之際,國家與社會資源的投入勢將承受更多合法性與正當性的質疑。第二,新型態的色情交易,展現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厲害。過去那種「天花板是唯一的天空」(被押賣、失去自由、固定的交易時間、地點、交易規則等相對較穩定的交易型態)的集體受害情境已轉變成目前「只有遠傳、沒有距離」(自主性高、可隨時離開、可獨力營業、彈性的交易規則、隱密的傳播與交易方式、相對更不安全的交易環境等)的個體戶行為,著實挑戰干預行動的應變能力。第三,當女性主義、同志現象、乃至多性或無性主義大肆攪動台灣社會,性、色,情、交易、工作與年齡之間的界線逐漸變得模糊之際,干預行動勢必面對色情合法化的爭議與妓權運動的挑戰。對於現階段青少年文化脈絡的體察與尊重是否足夠,也提醒我們去重新審起從娼少女議題,並確立社會對未成年性交易的態度與共識,當然也顯露了兒少條例的不合時宜與修法的必要性。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henomena of commercial sexual exploitation of children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ose young prostitutes in Taichoung County in Taiwan during 1995-2001. Based on large amount of various case reports and juridical documents, the researcher uses content analysis and framework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data and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girls (N=221) . This paper argues, young girls working in commercial sexual industry remains a fact of sexual exploitation, although the problem of forced prostitution (population trafficking) seems less serious now. The current phenomena of voluntary prostitution that young girls involved, mainly called ‘compensated dating (enjokosai)’,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public images and attitudes toward this social problem, and makes it less legitimate to intervene and to provide support and resources for those girls. While the boundaries between child/adult, forced/voluntary prostitution, sexual exploitation/commercial trafficking are getting ambiguous, the changing sexual industry has indeed brought dilemmas to the social protection system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Therefore, looking into the loopholes in the law and policies related to youth prostitution, this paper calls for more attention to comprehend the nature of youth prostitution and changing juvenile culture.
期刊論文
1.陳慧女(20001000)。性剝削問題的本質與處遇--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工作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91,316-3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洪文惠(19950400)。未成年少女從娼原因之探討。律師通訊,187,20-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淑玲(19960400)。臺灣特種行業婦女:受害者?行動者?偏差者?。臺灣社會研究,22,103-1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皎眉(19950400)。雛妓的家庭與個人因素及其對策之探討。律師通訊,187,12-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淑玲(19950400)。未成年少女從事色情行業的原因與生活狀況之探討--「自願」與「被賣」、原住民與漢人的差異。律師通訊,187,8-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曾淑美、鍾俊陞(1987)。雛妓奴隸籲天錄-臺灣雛妓的血淚證言。人間,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慧女(1998)。不幸兒童、少年後續追蹤服務之初探-從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談起。社區發展季刊,81,213-2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柏蓁(2001)。性工作者的權利問題:從法律來思考。文化研究月報,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許金鈴(1989)。從少年福利法談從娼少女輔導工作。社區發展季刊,46,82-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胡慧嫈(1996)。社會工作者協助未成年從娼少女之途徑-未成年從娼少女之認知處遇方案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6,102-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明仁、孫海珊(1999)。不幸少女緊急短期收容方案之推展暨面臨專業倫理兩難問題與處置-以CCF家扶園之服務為例。社區發展季刊,86,168-1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朱元鴻(1997)。「少女不幸」幾多牆-回應「糾纏與漂浮:一位曾從娼少女的離家過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3),113-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淑玲、陳家玲(2001)。「自行」與「被迫」-進入色情市場少女的生存策略與生活型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程建壬(2001)。反雛妓運動的法制化及其問題-以社會學為基點的討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家伶(2001)。以少女保護工作起家的婦女團體之轉向服務。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碧琴(2001)。1980s-1990s反雛妓制度運動之發展分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玉泉(2001)。論網際網路上兒童色情資訊之法律管制-兼評我國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之相關規定。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子春(2001)。法律之限制及後續修法之建議。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志東、陳家玲(2001)。少女涉入色情市場管道研究報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碧琴、陳淑娟(2001)。社工輔導執行成效之分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方皓(2001)。少女的心理創傷解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沈美貞(2001)。「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之立法緣起及條文介紹。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許春金(2000)。性交易管理政策之國際間比較研究。沒有紀錄:台北市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皎眉(1994)。機構工作模式-雛妓的團體輔導。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皎眉(1994)。雛妓心理特質及其對策探討。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雅惠(2002)。臺中縣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工作評估與研究。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蕭建民、曾平鎮、張瓊月(1993)。不幸少女對機構需求之研究-以雲林教養院的習藝學員為例。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張碧琴(1994)。防治未成年從娼的民間行動分析(碩士論文)。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翠紋(1998)。不幸少女生活型態與再從娼意願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彩鈴(2000)。青少年從事特種行業歷程與適應之質化研究(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瑞隆(1997)。少女從娼原因與防制策略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琇誼(2000)。違例緣由和保護機制:實例觀察與經驗省思(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孟蓉(1998)。收容機構不幸少女生涯期許相關因素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孟珍(1995)。從娼少女個別諮商歷程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滄崧(1998)。不幸少女(雛妓)從事性交易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傅世賢(1994)。從娼少女對處遇之需求研究--以廣慈博愛院婦女職業輔導所為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游淑華(1996)。從事色情工作雛妓生活現況之分析(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秀絨(1984)。臺灣私娼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慧女(1992)。從娼少女之個人及家庭特質與其逃家行為之分析(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蘇聘玉(1994)。建構安置之從娼少女對追蹤服務的需求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謝彩倩(1997)。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之研究-以雛妓問題法概念之相關議題為中心,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惠雯(1998)。中途學校設置模式之研究-社福機構人員及不幸少女的觀點,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千芩(1998)。未成年少女「非被迫」從娼之工作動機及其影響-以「公關」、「公主」為例,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吳宇君(1988)。被親人販賣為娼之雛妓形成原因,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兒少條例監督聯盟(2002)。台灣NGO立法行動:「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立法與監督過程紀實。台北: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紀慧文(1998)。十二個上班小姐的生涯故事:從娼女性之道德生涯研究。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1993)。雛妓防治問題面面觀。臺北:雅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沈美真(1990)。臺灣被害娼妓與娼妓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園會(2000)。兒童權利公約。臺北:內政部兒童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余漢儀(1995)。兒童虐待:現象檢視與問題反思。台北:巨流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浩威(1998)。臺灣查哺人。臺灣查哺人。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詹淑文(1998)。年度體檢「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年度體檢「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蕭建民(1995)。不幸少女淪落色情行業之行為研究-以省立雲林教養院收容對象為例。不幸少女淪落色情行業之行為研究-以省立雲林教養院收容對象為例。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麗珍、陳毓文(1997)。「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工作服務模式之研究」--以臺北市經驗為例。「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工作服務模式之研究」-以臺北市經驗為例。台北市: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淑翎(1999)。「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第四年監督行動報告。「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第四年監督行動報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臺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2001)。「臺灣少女、色情市場、男性買春客」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少女、色情市場、男性買春客」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臺中縣政府社會局社工室(2001)。臺中縣性交易防治工作手冊。臺中縣性交易防治工作手冊。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富源、許春金(1998)。雛妓心理特質及其對策探討。雛妓心理特質及其對策探討。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洪文惠(1999)。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社會工作處遇模式評估報告。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社會工作處遇模式評估報告。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伊慶春(1993)。雛妓問題防治途徑之研究。雛妓問題防治途徑之研究。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白秀雄(1993)。從社會福利的觀點談雛妓處遇。雛妓防治問題面面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梁望惠、鄭怡世(2001)。兒童及少年性交易犯罪行為人輔導教育課程之研究。兒童及少年性交易犯罪行為人輔導教育課程之研究。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梁望惠(1993)。雛妓問題大小之推估。雛妓防治問題面面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林瑜珍(2002)。不幸少女安置輔導工作者倫理與價值兩難,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Ritchie, J.、Spencer, L.(1994)。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for applied policy research。Analyzing qualitative data。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2.瞿海源(2002)。反雛妓運動的社會意義。台灣NGO立法行動:「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立法與監督過程紀實。台北: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瞿海源(1991)。色情與娼妓問題。臺灣的社會問題。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洪文惠(1993)。從不同體制互相搭配觀點談雛妓處遇。雛妓防治問題面面觀。臺北:雅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施慧玲(2001)。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之立法意義與執法極限--一個應用法律社會學的觀點。家庭法律福利國家--現代親屬法論文集。臺北:元照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