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讀者反應(中心)」釋經學的省思--兼論「新眼光讀經運動」的理論缺失
書刊名:神學與教會
作者:歐力仁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3
卷期:28:1
頁次:頁38-48
主題關鍵詞:聖經讀者反應理論讀者中心理論讀者反應批評詮釋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0
  • 點閱點閱:25
期刊論文
1.歐力仁(20020600)。神學的本質:啟示(神本)的或科學(人本))﹖--重訪巴特和哈納克的公開辯論。神學與教會,27(2),275-2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江丕盛(199907)。文本與意義--後現代文化中的神學詮釋學。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27,1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伯和(1999)。為什麼要以新眼光讀經?。新使者,51,9-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伯和(2001)。主題式新眼光讀經的理論與實踐。台灣教會公報,2567,版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伯和(2001)。主題式新眼光讀經的理論與實踐。台灣教會公報,2566,版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伯和(2001)。主題式新眼光讀經的理論與實踐。台灣教會公報,2565,版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仰恩(1999)。新眼光「新」在哪裡?。新使者,51,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余達心(199907)。閱讀、詮釋的道德責任。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27,4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歐力仁(20020600)。歷史批判法之商榷。輔仁宗教研究,5,111-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柯志明(2001)。聖經詮釋學的主觀與客觀性:與一般詮釋學比論聖經詮釋學的獨特性。2001年台灣神學教育協會年會,(會議日期: 2001/12/26-2001/12/28),23-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Jeanrond, W.、Wilson, Thomas J.(1988)。Text and Interpretation as Categories of Theological Thinking。New York:Crossroad。  new window
2.Frank, M.、先剛(1986)。個體的不可消逝性。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Griffin, D. R.、鮑世斌(2002)。超越解構:建設性後現代哲學的奠基者。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龍協濤(1997)。讀者反應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大春(1994)。解構理論。臺北:揚智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大春(19960000)。後結構主義。臺北:揚智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教會公報社(2001)。新眼光讀經運動簡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