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模糊地帶--平埔族自我認同與「平埔」、「泛原住民」族群界線
書刊名: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
作者:李建霖
作者(外文):Lee, Chien-lin
出版日期:2008
卷期:1:4
頁次:頁67-109
主題關鍵詞:平埔族泛原住民認同混雜性黑性二元對立PingpuPan-indigenous peopleIdentityHybridityNégritudeBinary opposi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41
  • 點閱點閱:213
期刊論文
1.洪士惠(20050200)。壓迫與吶喊:都市反支配力量對原住民文學的影響。中外文學,33(9),143-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段洪坤、陳叔倬(20080300)。平埔原住民族血源認定與文化認定的發展評析。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1(1),169-1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詹素娟(1994)。平埔速寫。山海文化雙月刊,5,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俊彪(2005)。族群認同的血緣性重建--以海村京族人為例。廣西民族研究,81,64-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傅大為(19930300)。百朗森林裡的文字獵人--試讀臺灣原住民的漢文書寫。當代,83,28-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美珍(2006)。從「他們台客」到「我們台灣人」--台客正名的文化意義分析。文化研究學報,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趙中麒(20030900)。關於臺灣原住民「民族」生成的幾個論證。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1,185-2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文玲(20010900)。米酒加鹽巴:「原住民影片」的再現政治。臺灣社會研究,43,197-2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廖炳惠(19920300)。後殖民與後現代--Homi K. Bhabha的訪談。當代,71,20-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生安鋒(2004)。霍米巴巴的「流亡詩學」。文藝研究,2004(5),149-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巴拔、廖朝陽(20020500)。播撒民族--時間、敘事與現代民族的邊緣。中外文學,30(12)=360,74-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生安鋒(2004)。〈霍米‧巴巴的「流亡詩學」〉。《文藝研究》,5 期,頁 149-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韋漢傑(2005)。〈哲學淺說──德里達〉。《人文月刊,144 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明敏(2005)。〈評法農的《黑皮膚白面具──黑色的俄爾甫斯(Orpheus)》、《白色的納西塞斯(Narcissus)》〉。《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8 期,頁 353-3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鴻武(2002)。〈「非洲個性」或 「黑人性」 ── 20世紀非洲復興統一的神話與現實〉。《思想戰線》,28 卷 4 期,頁 88-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生安鋒、Bhabha﹐Homi K.(2002)。〈黑人學者與印度公主〉(The Black Savant and the Dark Princess)。《文學評論》,5 期,頁 170-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韋漢傑(2005)。哲學淺說--德里達。人文月刊,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鴻武(2002)。「非洲個性」或「黑人性」--20世紀非洲復興統一的神話 與現實。思想戰線,28(4),88-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美珍(2006)。從「他們台客」到「我們台灣人」--台客正名的文化意義分析。文化硏究學報,55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楊明敏(2005)。評法農的《黑皮膚白面具--黑色的俄爾甫斯(Qrpheus)》、《白色的納西塞斯(Narcissus)》。台灣社會硏究季刊,58,353-3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Bhabha, Homi K.、生安鋒(2002)。黑人學者與印度公主。文學評論,5,170-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楊聰榮(2004)。〈從族群關係史看台灣客家的分類範疇與獨特性〉。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原英子(2006)。台灣原住民的民族邊界之意識化 : 以台灣阿美族之宗教行為為例。台北。353-3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聰榮(2004)。從族群關係史看台灣客家的分類範疇與獨特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林修澈(1999)。《原住民身分認定的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計畫成果報告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蔡春蘭(2005)。都市原住民後代的族群認同--以十二位都市原住民後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春蘭(2005)。都市原住民後代的族群認同 : 以十二位都市原住民後代爲例。東華大學,壽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夏美寬、葉石濤(1997)。要求名字的主人。臺南:人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Fanon, Frantz Omar、陳瑞樺(2005)。黑皮膚,白面具。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Young, Robert J. C.、周素鳳、陳巨擘(2006)。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導引。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大春(199701)。後結構主義。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Culler, J.、張景智(199611)。索緒爾。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拓拔斯•搭瑪匹瑪(1992)。情人與妓女。臺中:晨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修澈、王雅萍、黃季平(1999)。原住民身分認定的研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生安鋒(2005)。霍米巴巴。臺北:揚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Foucault, Michel、劉北城、楊遠嬰(1992)。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莫那能(1989)。美麗的稻穗。臺中:晨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Castells, Manuel、夏鑄九、黃麗玲(2002)。認同的力量。臺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Jenkins, Richard、王志弘、許妍飛(2006)。社會認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孫大川(20000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聯合文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明珂(19970000)。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田雅各(1992)。〈情人與妓女〉。《情人與妓女》。台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亮恭編(1974)。《生物學》。(「中山自然科學大辭典」第七冊)。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汪劍釗(2003)。《非洲現代詩選(上)》。石家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原英子(2006)。〈台灣原住民的民族邊界之意識化:以台灣阿美族之宗教行為為例〉。《歷史、文化與族群:台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孫大川(1997)。〈一個新的族群空間的建構〉。《民主鞏固或崩潰》。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葉智中(1987)。〈我的朋友住佳霧〉。《悲情的山林》。台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謝世忠(1997)。〈族內異觀與類種族主義的族群關係:三種界定台灣漢人主體族群的論述〉。《從周邊看漢人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黃燦然、Gordimer Nadine(2003)。〈老虎索因卡〉(Tiger Soyinka)。《獄中詩抄──索因卡詩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汪劍釗、Senghor Lépold Sédar(2003)。〈黑女人〉(Femme noire)。《非洲現代詩選(上)》。石家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汪劍釗、Senghor Lépold Sédar(2003)。〈紐約〉。《非洲現代詩選(上)》。石家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汪劍釗(2003)。非洲現代詩選。石家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夏美寬(1997)。要求名字的主人。台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楊大春(097)。後結構主義。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王明珂(1997)。漢族邊緣的羌族記億與羌族本質。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孫大川(1997)。一個新的族群空間的建構。民主鞏固或崩潰。月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謝世忠(1997)。族內異觀與類種族主義的族群關係 : 三種界定台灣漢人主體族群的論述三種界定台灣漢人主體族群的論述。從周邊看漢人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Gordimer, Nadine、黃燦然(2003)。老虎索因卡。獄中詩抄--索因卡詩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Senghor, Lepoid Sedar、汪劍釗(2003)。黑女人。非洲現代詩選。石家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葉智中(1987)。我的朋友住佳霧。悲情的山林。台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Senghor, Lepoid Sedar、汪劍釗(2003)。紐約。非洲現代詩選。石家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Bhabha, Homi K.(2000)。On Cultural Choice。The Turn to Ethics。New York。  new window
其他
1.吳思瑋(2006)。平埔族赴原民會陳情身份認定,http://tw.epochtimes.eom/bt/6/2/10/nl219118.htm, 200705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木技•籠爻(2001)。平埔宣言 : 化解矛盾邁向回歸路--平埔族群的未來影響,http://www.abohome.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531, 200705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宋國誠(2007)。四海之內皆過客霍米--巴巴的「本土世界主義」,http://pots.tw/node/2316, 200802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施正鋒(2006)。台灣認同的重新呈現,http://www.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parent_path=,l,4,&article_category_id=17&job_id=102701&article_id=43847, 20070628。  new window
5.傅正明(2003)。民族自覺之路及其迷思,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river/3/2618525/20030409161430/, 200706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暉(2004)。20世紀美國黑人文學批判理論,http://www.lwlm.com/show.aspx?id=4649&cid=47, 200706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美商二十世紀福斯影片公司(2006)。X戰警3--最後戰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施正鋒(2003)。平埔身分認同。台灣平埔族。臺北:前衛。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尤哈尼.依斯卡卡夫特(1997)。從原住民的觀點來看平埔族。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大川(2003)。文學的山海.山海的文學。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臺北:INK印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茂桂、吳忻怡(2001)。關於民族主義論述中的認同與情緒:尊重與承認的問題。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臺北市: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明珂(1997)。漢族邊緣的羌族記憶與羌族本質。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瓦歷斯•諾幹(200304)。臺灣原住民文學的去殖民:台灣原住民文學與社會的初步觀察。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臺北:INK印刻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魏貽君(2003)。找尋認同的戰鬥位置--以瓦歷斯.諾幹的故事為例。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臺北:INK印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馮品佳(2005)。洲際連結:《生命之樹》與《非洲末代國王》的家族歷史與記憶。國科會外文學門86-90年度研究成果論文集。台北:書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Hall, Stuart(1994)。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A Reader。Harvester Wheatsheaf。  new window
10.許木柱(19900000)。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心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謝世忠(2004)。觀光過程與「傳統」論述:原住民的文化意識。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叡人(1999)。認同的重量:《想像的共同體》導讀。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Bhabha, Homi K.(2000)。On Cultural Choice。The Turn to Ethics。Routledge。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