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建構我國速審法之芻議--以美國法為參考
書刊名: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
作者:王兆鵬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Jaw-perng
出版日期:2004
卷期:33:2
頁次:頁137-206
主題關鍵詞:迅速審判正當程序駁回起訴速審權當事人進行主義職權主義就審期間集中審理公平審判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69
  • 點閱點閱:38
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師祖德國,德國早期並無「速審權」的概念,遲至一九六九年德國憲法法院吸取英美法公平審判的概念,始產生所謂的「訴訟迅速原則」,無怪乎我國法律素無速審權規定。但幾件重大案件的遲延,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此一問題的嚴重性。遺憾地是,政府相關部門除了互相指責,懲處少數法官外,未提出「法制」層面的根本改革之道。 美國初始亦無速審法,但之後的經驗非常值得我國學習。雖然早在一二一五年,英國大憲章即規定被告有受快速審判的權利,但此一權利未見具體實現。美國聯邦憲法僅抽象規定被告享有速審權,至於具體內容為何則空白,遲至一九七二年聯邦最高法院才在判決中作比較明確的闡釋。但美國國會不滿聯邦最高法院的憲法解釋,於一九七四年制定「速審法」,對速審有關問題作極為詳盡與明確之規定。所以,美國早期亦僅有速審權的抽象概念,經過長期判決累積與立法論爭,速審法始燦然大備。 本文借助美國判決與立法經驗,提出建構我國速審法之芻議,最重要者在證明制定我國自己之速審法,並非不可能。本文先確定速審權之理論基礎與所保護之利益,再就速審權可能涉及的相關疑問,深入討論並提出解決之道、可以說綱舉目張,初具模型。即令有人往細微處不同意本文論點,但循著本文建立之體系互爲辯諭激盪,絕對可以建立我國自己之速審法,此為本文提出最主要之目的。 依本文設計之速審法,必須同時修改現行刑事訴訟法,也將會對實務造成極大的衝擊,但只要設立適當之過渡期間,必能徹底解決我國審判遲延問題。美國國會因為不滿意憲法法院相關判決,為求「大膽」改革積弊:以極為詳盡的法律條文明確規範速審相關議題,但同時也體認「新法」對「舊實務」的衝擊,乃設定五年的「日出條款」,談法院在這段期間內自行調整,俾能遵守法律之強制規定,並得在這段期間就法律窒礙難行之處向國會提出修法建議。美國國會不因為新法可能嚴重衝擊實務,而怯於立法;也沒有為了追求理想,而罔顧現實,莽然立法要求實務立刻改變,仍給予五年的時間調整並提出修法建議。本文所建議之速審法亦必須同時修改現行刑事訴訟法,對實務之衝擊也非常可觀,但唯有如此,才可能自「法制」層面解決我國審判遲延的問題。在立法院制定速審法時,應設立三至五年的過渡期間,使實務界能調整適應,並提出修法建議。建立我國一套完整又能同時兼顧人權保障與社會需求之速審法,非不可期也。
期刊論文
1.何賴傑(20000200)。以訴訟時間過長之事實做為刑罰量刑之事由--評臺灣高等法院八十七年度重上更(七)字第一七四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57,181-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rooks, Brian P.(1994)。A New Speedy Trial Standard for Barker v Wingo: Reviving a Constitutional Remedy in an Age of Statutes。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61(2),587。  new window
3.呂丁旺(20020400)。法官聲請釋憲而停止訴訟與刑事訴訟迅速審判原則的衝突與衡量。法學叢刊,47(2)=186,37-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Amsterdam(1975)。Speedy Criminal Trial: Rights and Remedies。Stanford Law Review,27。  new window
5.Schneider, Alan L.(1968)。The Right to a Speedy Trial。Stanford Law Review,20(3),476-503。  new window
6.Uviller, H. R.(1972)。Barker v. Wingo: Speedy Trail Gets a Fast Shuffle。Columbia Law Review,72。  new window
圖書
1.陳樸生(1995)。刑事證據法。臺北:陳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Whitebread, C. H.、Slobogin, C.(1993)。Criminal Procedure。Foundation Press。  new window
3.Lafave, Wayne R.、Israel, Jereld H.(1992)。Criminal procedure。West Group。  new window
4.王泰升(2001)。台灣法律史概論。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兆鵬(20000000)。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臺北:王兆鵬。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清游(2002)。美、日刑事訴訟之證據開示。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甘添貴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第三卷:刑事程序論。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兆鵬(2002)。起訴審查-與美國相關制度之比較。當事人進行主義之刑事訴訟。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Kamisar, Y.、Lafave, W. R.、Israel, J. H.、King, N.(1999)。Modern Criminal Procedure。Modern Criminal Procedure。沒有紀錄。  new window
其他
1.Heller, F. H.(1951)。The Sixth Amendment,沒有紀錄。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何賴傑(1997)。違反「訴訟迅速原則」之法律效果--減輕其刑?。現代刑事法與刑事責任:蔡教授墩銘先生六秩晉五壽誕祝壽論文集。國際刑法學會中華民國分會:刑事法雜誌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兆鵬(200203)。刑事被告之取證權--以美國法為借鏡。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甘添貴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第三卷:刑事程序論。臺北市:學林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