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以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為中心探討刑事法學與精神醫學之交會與整合
作者:吳文正
作者(外文):Wen-Cheng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蔡墩銘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精神醫學刑事法學性侵害犯罪psychiatrycriminal justicesexual assaul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7
本論文共分九章,第一章「緒論」,乃設定研究之範圍,以性侵害犯罪防治作為研究之核心議題,來加以深入分析並探討相關之議題。並闡明本論文研究之動機、研究方法、研究架構,用以達成提綱挈領、綱目舉張之功效。
第二章「刑法對性之規範及範圍」,乃先述及精神醫學上關於人類正常與異常之性之判斷標準,其偏差性異常之分類及定義等。隨後再探討對於人類性行為之規範,包括法律制度、司法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其中法律制度是本論文之重點,故隨即展開法律制度對性偏差行為規範之探討。而由性偏差行為之規範,探討處罰之基本概念,以及尤其重要地,關於刑事不法與行政不法對於性偏差行為處罰之分界、以及異同,二者是否得依「質」或「量」而予以區別?其目的乃在於為探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十八條有關行政機關對性侵害犯罪加害人強制社區治療輔導之規定,是否有違犯憲法所保障之個人基本人權,而不得「一罪二罰」之精神?
第三章「性侵害犯罪之共通內涵」,延續前一章在區別刑事不法與行政不法之性偏差行為後,繼而進入刑事不法之探討,因此首先就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所保護之客體(法益)重新作檢討,以確認其保護之法益係為社會法益或個人法益?並由此探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二條所定義之性侵害犯罪,在包括屬侵害社會法益之刑法第三百三十三條在內之情形下,是否因同時包括其他另屬侵害個人法益之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至第二百二十九條而有矛盾之處?依此而以法益之角度重新檢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所定義之性侵害犯罪,是否應包括其他刑事特別法關於侵害個人性自主法益之規定,以及是否須將刑法第三百三十三條移置於屬侵害個人法益之刑法第十六章之中?在檢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所保護法益之後,乃再探討性侵害犯罪行為與行為人之基本態樣,從而回歸確認刑法主要係以行為為其處罰之標準,並不及於行為人之危險性。至於行為人之危險性則留待第八章再予以探討其與廣義刑法下保安處分之關係。
第四章「性侵害犯罪類型之構成要件及其適用之評析」,則從具指導功能之性侵害犯罪類型,先將性侵害犯罪做類型之分類,再逐一探討性侵害犯罪各條之構成要件,亦即檢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二條所定義之性侵害犯罪,包括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至第二百二十九條、與刑法第三百三十三條,以及其他侵害個人性自主法益之特別刑法,由此而對於現行刑法已於民國八十八年新修正後,未來再修正時建議修正之各條具體之條文。另外於本章探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在民國八十六年依舊刑法之規定制定公布後,因其後刑法之修正造成刑法第一條罪刑法定主義與第二條法律變更與適用關於刑法「時」之問題,故於本章後段探討之。
第五章「性侵害犯罪案件在刑事程序之探討」,在探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相關實體法之部分後,乃進入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在刑事程序上之探討,本章不僅包括廣義之刑事訴訟程序(偵查、審判、執行),並且向前擴及偵查前階段以及向後擴及於刑事執行後階段,此係因偵查前階段為刑事偵查程序之入口,除涉及被害人權益之保護外,更重要地,包括未來進入刑事程序後所需之證據採證及保全,故乃探討醫療機構、性侵害防治中心在性侵害犯罪案件之任務。而對於刑事執行後階段,係因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十八條特別明文規定對性侵害犯罪加害人(受處分人)強制實施治療輔導,該規定是否為「一罪二罰」之規定,而有違犯憲法所保障之個人基本人權?且該規定是否適當,而與現行假釋等之規定重疊?相關等等之問題,在在皆值得探討此種延續執行刑事處罰之規定。回歸到廣義刑事訴訟程序之探討,則依程序之進行而先就偵查、審判之狹義刑事訴訟程序階段,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之防禦權為核心,分別探討偵查階段之訊問、蒐證,以及在審判程序階段與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十四條及第十五條相關之傳聞法則、交互詰問,由此提出對前開二條規定之修正建議。
第六章「DNA證據在性侵害案件之地位」,則係因精神醫學在對加害人或被害人之精神鑑定,皆未若係屬科學證據之DNA證據,在性侵害案件中,不論中外,往往具有影響裁判最終判決結果之地位,但就DNA證據而言,並非絕對正確,從採證、鑑定等過程中,可能會因各種操作程序之錯誤或鑑定人錯誤之意見,導致錯誤之裁判結果,對此,防範之道,必須參考美國對DNA證據審查之標準,以作為我國法官正確形成心證之依據。另外,為防治性侵害犯罪,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七條特別明文規定,應對性侵害犯罪嫌疑人、被告強制實施DNA採證,並依此建立DNA資料庫,在此德國刑事訴訟法等對此種資料庫之建立已有完善而詳細之規定,亦可作為我國修法之參考。
第七章「性侵害犯罪被害人權益之保護」,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一條亦明文規定性侵害犯罪被害人權益之保護,亦為該法之立法目的之一,故本章乃檢討各國刑事訴訟程序皆以刑事被告之權益保護為重心,並賦予相當之防禦權以對抗國家公訴權、乃至於自訴人之自訴權之遂行,故本章乃從性侵害犯罪被害人之身心受創、司法上之需求、被害人之參與等,重新檢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等對其權益之保護,以加強其刑事訴訟程序之地位。
第八章「從精神醫學之角度批判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則是回歸第二章精神醫學上對性偏差不法行為之探討,並以精神醫學之角度,綜合探討前幾章所探討之法律規定並加以批判,此包括對犯罪行為人之再犯鑑定、強制治療,並以德國、美國相關之法律規定做比較、參考。
第九章「結論與建議」,則將之前所探討之相關議題,在由刑事法學、精神醫學整合之角度做綜合性之結論後,並對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及其相關之刑事司法等法律,提出具體之修法建議,從而達成本論文努力嘗試整合二者之目的。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 王寶墉譯,偵訊的藝術:突破心防的技巧(原著:Charles L. Yeschke, The art of investigative interviewing: a human approach to testimonial evidence),鼎茂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 王家駿等譯,我為何再犯?(Laren Bays, & Robert Freeman-Longo, Who am I and Why am I in treatment : A guided workbook for clients in evaluation and beginning treatment, The Safer Society Press),初版,合記圖書出版社,2001年5月。
* 王振興,刑法增修條文實用補述,初版,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 甘添貴,刑法總論講義,中興大學法學叢書,1998年9月。
* 甘添貴,體系刑法各論(第二卷)-侵害個人非專屬法益之犯罪,初版,2000年4月。
* 朱石炎,刑事訴訟法(上),三民書局,2000年9月。
* 李俊億,DNA鑑定:PCR,第2版,中央警察大學,1998年。
* 李璞良譯,(異常)快樂殺人心理(原著:Robert K. Ressler, Ann W. Burgess & John E. Douglas, Sexual Homicide- Patterns and Motives,1988.Lexington Books.),台灣先智出版,1996年7月。
*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7版,三民書局,2001年8月。new window
* 吳宗正、何文榮,生命複製,大塊文化出版社,1998年9月。
* 何美瑩譯,法庭上的DNA(原著:Howard C. Coleman、Eric D. Swenson,DNA in the Courtroom, 1994),商周出版社,1999年2月。
* 林山田,刑法通論(下冊),增訂7版,2000年12月。
* 林山田,刑法特論(下),三修訂初版,三民書局,1992年9月。new window
* 林山田,刑法特論(下),三民書局,1992年。new window
*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2000年。
* 林山田,刑法特論(上),再修訂5版,三民書局,1993年8月。new window
* 林山田,刑事程序法,初版,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9月。
* 林山田,刑事訴訟法,再版重刷,1988年10月。
* 林山田、林東茂,犯罪學(增訂初版),三民書局,1995年。
* 林山田,刑罰學,修訂本,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6月。
*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總論編),初版,2000年9月。
*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冊各論編),初版,2000年9月。
* 林鈺雄,刑事程序法,初版,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9月。
*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上),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9月。
* 林錫堯,行政法要義(增修版),三民書局,1998年9月。
* 林錫堯,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7版,2001年8月。
* 林榮耀,刑事訴訟法釋論,1990年。
* 林茂榮、楊士隆,監獄學-犯罪矯正原理與實務,增訂3版,2002年10月。new window
* 林憲,臨床精神醫學,國立編譯館,1992年2月。
* 周冶平,刑法研究,第2卷,自版,1967年。new window
* 周叔厚,證據法論,第3版,三民書局,1995年。
* 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礎理論,增訂新版,1988年。new window
* 洪福增譯,日本刑法判例評釋選集,漢林出版社,1977年。
* 洪福增,刑法判解研究,1993年7月。
* 段重民,美國聯邦證據法,1985年。
* 柯耀程,「變動中的刑法思想」,初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9月。
* 孫東東,精神病人的法律責任,第1版,(北京)現代出版社,1992年3月。
*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修正版,東華書局,1992年11月。
* 張茂柏譯,法律之理念(原著:Dennis Lloyd),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 張甘妹,刑事政策,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
* 張甘妹,犯罪學原論,修訂版13版,三民書局,1999年10月。
* 張麗卿,司法精神醫學—刑事法學與精神醫學之整合,元照出版社,2001年8月。new window
* 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理論與應用,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9 月。
* 張寶昌主編,法醫學,第1版,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10月。
* 張苙雲,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巨流圖書公司,第1版,1998年7月。new window
* 張增杰、羅大華、李國秀等譯,犯罪心理學(原著:山根清道編),五洲出版社,1984年12月。
* 張平吾,被害者學,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1996年。
* 許春金著,犯罪學,修訂版,三民書局,1993年1月。
* 高仰止,刑法總則之理論與實用,3版,自版,1986年8月。
* 陳志龍,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1998年。new window
* 陳志龍,法益與刑事立法,再版,作者發行,1992年。new window
* 陳新民,行政法學總論,修訂2版,1991年6月。
* 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再訂初版,1998年。
* 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實務,重訂初版,1989年。
* 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實務,重訂8版,1993年10月。
* 陳樸生,刑事證據法(重訂本),第41頁,三民書局,1992年。new window
* 陳煥生,刑法分則實用,修訂4版,2002年4月。
* 陳若璋譯,性+暴力=?(原著,Susan Brownmiller, Against our will: men, women and rape, 2nd ed., 1976),拓荒者出版,1976年。
* 陳若璋,性罪犯心理學-心理治療與評估,初版,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1月。new window
* 陳子平,刑法總論(講義綱要),增訂版,1999年9月。
* 黃常仁,刑法總論-邏輯分析與體系論證,合訂增修1版,漢興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new window
* 黃榮堅,刑法問題與利益思考,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new window
* 黃東熊,刑法概要,三民書局,1998年。
*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論,增訂初版,三民書局,1999年3月。
* 黃徵男,監獄學-經營與管理,首席文化出版社,2001年8月。
* 黃守高,現代行政罰之比較研究,初版,1970年3月。new window
* 郭建安主編,犯罪被害人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
* 曾淑瑜,刑法分則問題研析(二),翰蘆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 曾文星、徐靜合著,現代精神醫學,初版,水牛初版社,1996年。
* 曾吉豐編著,社會秩序維護法體用,登文書局,1992年10月。
* 楊建華,刑法總則之比較與檢討,1998年。new window
* 楊大和譯,「創傷與復原」(原著:Bowie, Maryland, Robert J Brady Co。Judith Lewis Herman, Trauma and Recovery, Basic Books,1992.),初版,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7月。
* 楊大器,刑法總則釋論,第18版,作者發行,1992年3月。
* 楊玉齡譯,DNA的語言(原著:Robert Pollack,Signs of Life—The Language and Meanings of DNA, 1994) ,天下文化,1997年12月。
* 葉昭渠,法醫學,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出版,1966年9月。
* 劉達臨,世界古代性文化,第1版,上海三聯書局,1998年1月。
* 褚劍鴻,刑法分則釋論(上冊),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 褚劍鴻,刑法分則釋論(下冊),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 褚劍鴻,刑事訴訟法論(上冊),2次修訂版,1991年9月。
* 廖義男,「試讀一事不二罰」,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救濟、行政處罰、地方立法,初版,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
* 蔡墩銘,刑法基本問題研究,漢苑出版社,1976年。
* 蔡墩銘,刑法各論,三民書局,2001年。
* 蔡墩銘,刑法各論,再修訂初版,三民書局,1992年9月。
* 蔡墩銘,犯罪心理學(上),第3版,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1988年3月。
* 蔡墩銘,社會與法律-二十世紀台灣社會見聞,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2月。
* 蔡墩銘,中國刑法精義,漢林出版社,1997年。
* 蔡墩銘,刑法精義,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9月。
* 蔡墩銘,刑事訴訟法論(最新修訂版),4版,2001年4月。
* 蔡墩銘,刑事訴訟法概要,4修訂初版,三民書局,1998年4月。
* 蔡墩銘,刑事證據法論,初版,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12月。
* 蔡墩銘,刑法爭議問題,初版,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 蔡墩銘等著,法律類似語辨異,(修訂版)三版,五南圖書公司出版,1997年。
* 蔡墩銘譯,德日刑事訴訟法,1993年7月。
* 蔡墩銘,矯治心理學,初版,正中書局,1988年7月。
* 蔡志方,行政法三十六講,全新增訂再版,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法學叢書(一),1997年3月。
* 蔡秋明、蔡兆誠、郭乃嘉譯,證據法入門—美國證據法評釋及實例解說(原著:Arthur Best, Evidence: Examples and Explanations,3rd Ed., Angle Pub. Co.,),初版,元照出版社,2002年12月。
* 賴錫欽,鑑識採證實務,第2版,作者發行,2000年4月。
* 韓忠謨,刑法各論,第7版,1982年。
* 羅大華、何為民,犯罪心理學,第1版,台灣東華書局,1999年1月。
* 羅大華編譯,犯罪心理學,第1版,中國法政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 蘇俊雄,刑法總論Ⅰ,作者發行,1998年3月。

二、中文期刊、學位論文及其他資料
(一)中文期刊
* 川端博主講,余振華翻譯、整理,「日本刑法及其理論之發展」,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3期,1998年。
* 木村龜二,「民事法規之修正與刑之變更---刑法第六條刑之變更」,收錄於洪福增譯,日本刑法判例評釋選集,漢林出版社,1977年。new window
* 王文,「刑罰法律變更之探究」(上)、(下),軍法專刊,第33卷,第10、11期,1987年。
* 王如玄,「性侵害案件法律規範之修訂與過程」,律師雜誌,第212期,1997年5月。
* 王永炫,「擴張刑法『性交罪』的用語定義是否會造成語意不清之虞」,法務通訊,第1940期,1999年7月22日。
* 王銘勇,「保安處分與法律變更」,新竹律師會刊,第6卷第2期,2001年9月。
* 王兆鵬,「路檢及國界檢查」,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6期,2001年9月。
* 王兆鵬,「對質詰問權與強制取證權」,台大法學論叢,第28卷第3期,1999年4月。new window
* 王兆鵬,「台灣刑事訴訟法制之回顧與前瞻」,收錄於氏著之當事人* 進行主義之刑事訴訟,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10月。new window
* 甘添貴,「犯罪除罪化與刑事政策」,同時收錄於氏著「刑法案例解評」,以及「罪與刑-林山田教授六十歲生日祝賀論文集」,1998年。new window
* 甘添貴,「強制性交罪之評析與適用」,收錄於「刑事思潮之奔騰-韓忠謨教授紀念論文集」,2000年。
* 甘添貴,「妨害性自主罪之評析與適用」,收錄在「刑事法律專題研究(十七)」,司法院印行,2000年。
* 甘添貴,「下毒食品與恐嚇取財」,台灣本土法學,第22期,第121頁,2001年5月。
* 甘添貴,「強吻與猥褻」,月旦法學教室,第4期,2003年2月。
* 沈勝昂,「犯罪被害創傷壓力模式與身心復健」,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1卷第6期,2001年5月。new window
* 吳文正,「自精神醫學立場泛論反社會人格疾患犯罪人」,刑事法雜誌,第43卷第3期,第67-82頁,民國88年6月。new window
* 吳正順,「雙重處罰之禁止」,刑事法雜誌,第6卷第3期,1962年6月。new window
* 吳景芳,「行政犯之研究」,刑事法雜誌,第28卷,第3期,1984年6月。new window
* 吳耀宗,「刑法第二條第一項『法律變更』之研究-兼評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一0三號解釋及最高法院裁判」,台灣本土法學,第13期,2000年8月。
* 吳宗耀,「暴力犯罪被害者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創刊號,1996年3月。
* 吳俊毅,「德國刑事訴訟程序中DNA鑑定相關規定」(下),軍法專刊,第47卷第4期,2001年4月。new window
* 吳坤山,「刑法上妨害性自主罪章之評析」,刑事法雜誌,第44卷第1期,2000年2月。new window
* 李佳玟,「DNA證據:鐵證如山」,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第2 期,1999年4月。
* 李俊億,「刑事鑑定實務---DNA鑑定」,律師雜誌,第216期,1997年9月。
* 李俊億,「刑事DNA實驗室之品質保證芻議」,刑事科學,第45期,1998年3月。new window
* 李俊億,「辛普森案之DNA證據與啟示」,警學叢刊,第26卷第5期,1996年3月。new window
* 李學燈,「中國法上唯一傳聞法則—評刑訴法第一五十九條」,法令月刊,1972年9月。new window
* 李紹威,「特別刑法與優先適用之效力」,軍法專刊,第46卷第11卷,2000年11月。new window
* 李美琴、王方廉,「暴力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之研究」,法務部犯罪問題研究中心,1993年。
* 李明濱,「病人自主與知情同意」,醫學教育,第1卷第4期,1997年12月。new window
* 李俊益,「台灣之DNA鑑定現況」,收錄於何美瑩譯,法庭上的DNA(原著:Howard C. Coleman、Eric D. Swenson,DNA in the Courtroom, 1994),商周出版社,1999年2月。
* 李聖傑,「從性自主權思考刑法的性行為」,中原財經法學,第10期,2003年6月。new window
* 李宗派,「探討個案管理概念與實務過程」,社區發展季刊,第104期,2003年12月。new window
* 李麗傳,「個案管理師角色與功能」,護理雜誌,第46卷第5期,1999年10月。new window
* 何建志,「冰島的浮士德契約?全國基因資料庫的建立與省思」,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第1期,1999年1月。
* 周煌智,「性犯罪者的神經心理學危險因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1999年。
* 周煌智、陳筱萍、郭壽宏、張永源,「性侵害加害人的特徵與治療策略」,公共衛生,第27卷第1期,2000年4月。
* 周煌智,「性侵害犯罪加害人鑑定與刑前治療實務」,刑事法雜誌,第45卷第3期,2001年6月。new window
* 林山田,「評一九九九年的刑法修正」,月旦法學雜誌,第51期,1999年8月。
* 林山田,「行政刑法與行政犯辯正」,法令月刊,第40卷第9期,1989年9月。new window
* 林山田,「論制裁法之體系」,刑事法雜誌,第31卷第1期,1986年2月。new window
* 林山田,「論刑事不法與行政不法」,刑事法雜誌,第20卷第2期,1976年4月。new window
* 林山田,「我國特別刑法之檢討」,中國比較法學會學報,第9期,1988年。
* 林鈺雄,「論告知義務」,月旦法學,第60期,2000年5月。
* 林鈺雄,「DNA:挑戰法律的科學巨人」,收錄於何美瑩譯,Howard C. Coleman、Eric D. Swenson著,法庭上的DNA(DNA in the Courtroom, 1994),商周出版社,1999年2月。
* 林鈺雄,「保安處分與比例原則及從新從輕原則---評大法官釋字第四七一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第1期,1999年4月。
* 林明傑,「美國性罪犯心理治療之方案及技術暨國內改進之道」,社區發展季刊,第82期,1998年6月。new window
* 林明鏘,「論德國工作場所性騷擾保護法-兼論我國立法政策與立法草案」,律師雜誌第212期,1997年5月。new window
* 林杰樑,「約會強暴藥物--FM2、K他命、GHB的毒害」,健康世界,第215期,2003年11月。
* 林憲,「性強暴者的人格障礙」,健康世界,第146期,第39-41頁,1998年2月。
* 林世宗,「隱私權」,全國律師,第5卷第4期,2001年4月。
* 林建中,「隱私初探—從美國法之觀點切入」,憲政時代,第23卷第1期,1997年7月。
* 林輝煌,「建構犯罪被害人之司法保護體系---美國制度之借鏡」,律師雜誌,第223期,1998年4月。
* 林佩儀,「性侵害治療技術探討」(上),諮商與輔導,第182期,2001年2月。
* 林佩儀,「性侵害治療技術探討」(下),諮商與輔導,第183期,2001年3月。
* 林佩儀,「性侵害治療技術探討」(上),諮商與輔導,第182期,2001年2月。
* 林東茂,「加重竊盜-食物相關見解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71期,2001年4月。
* 林東茂,「犯罪被害者之研究-一個新趨向」,刑事法雜誌,第24卷第1期,1980年2月。new window
* 林東茂,「評妨害性自主罪章之修正」,月旦法學雜誌,第51期,1999年8月。
* 林俊益,「2003年1月修正刑事訴訟法簡介(上)」,月旦法學教室,第5期,2003年3月。
* 林俊益,「性侵害犯罪之追訴審判」,月旦法學雜誌,第25期,1997年6月。
* 俞慧君,「工作場所性騷擾之法律問題」,法學叢刊,第38卷第4期,1993年10月。new window
* 邱英武,「淺論附屬刑法與行政刑法、特別刑法之關係」,軍法專刊,第43卷第8期,1997年8月。new window
* 洪福增,「罪數論」,刑事法雜誌,第27卷第3期,1983年6月。new window
* 洪福增,「主觀的違法要素論」,收錄於「刑法理論之基礎」,自刊版,1977年2月。new window
* 洪家殷,「論行政秩序罰之概念及其與刑罰之界線」,東吳大學法律學報,1996年8月。new window
* 洪家殷,「現行法上常見行政秩序罰種類之檢討」,東吳法律學報,第10卷第1期,1997年1月。new window
* 洪家殷,「論一事不二罰原則在行政秩序罰上之適用」,台大法學論叢,第26卷第4期,1997年7月。new window
* 侯水深,「我國刑事訴訟有無實施英美法制之交互詰問規則之必要」,法律雜誌,第270期,2002年3月。
* 柯耀程,「強盜與恐嚇取財之區分-評最高法院八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二九五一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58期,2000年3月。
* 柯耀程,「論加重結果犯」,收錄於氏著「變動中的刑法思想」,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初版,1999年9月。
* 柯耀程,「表意犯之迷思—台北地方法院八十八年度易字第二六五七號判決暨台灣高等法院八十九年度上易字第一五四號判決平釋」,月旦法學雜誌,第69期,2001年2月。
* 徐畢卿、謝素貞、趙文杏,「認識性侵害」,護理雜誌,第84卷第2期,2001年4月。new window
* 張國清,「隱私權保護概念的比較探討」,全國律師,第5卷第6期,2001年6月。
* 張清浩,「公共DNA資料庫與隱私權」,全國律師,第5卷第6期,2001年6月。
* 張平吾,「犯罪被害成本評估之探討」,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編印,* 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三),2000年11月。
* 張甘妹,「被害者學之重要性」,刑事法雜誌,第9卷第2期,1965年4月。new window
* 張甘妹譯,宮澤浩一,「被害者學之發展與被害人權利保護趨勢」演講稿,刑事法雜誌,第34卷第5期,1990年10月。new window
* 張甘妹譯,宮澤浩一著,「被害者化及其對策」,刑事法雜誌,第32卷第1期,1988年2月。new window
* 張甘妹,「日本犯罪被害者保護制度」,刑事法雜誌,第39卷第1期,1995年2月。new window
* 張錦麗、顏玉如,「台灣地區家庭暴力與性侵害基礎型防治模式—個案管理的工作策略」,社區發展季刊,第102期,2003年6月。new window
* 張錦麗,「性犯罪被害人之保護」,收錄於法務部,犯罪被害人保護研究彙編。
* 張錦麗,「從性侵害防治法的內涵談警察角色扮演」,警光雜誌,第497期,1997年12月。
* 張麗卿,「精神障礙之鑑定」,軍法專刊,第32卷,第5期,1988年。new window
* 許福生,「性表現自由與刑法散布猥褻物品罪」,警大法學論叢,第3期,1998年3月。new window
* 許福生,「強制猥褻罪之猥褻概念」,警大法學論集,創刊號,1996年3月。new window
* 許福生,「刑法妨害性自主罪章修正之評論」,刑事法雜誌,第44卷第4期,2000年8月。new window
* 許福生,「強姦罪告訴乃論及其處理方式之檢討」,警學叢刊,第25卷第1期,1994年9月。new window
* 許玉秀,「強吻非強制猥褻?」,月旦法學雜誌,第90期,2002年11月。
* 許玉秀,「妨害性自主之強制、乘機與利用權勢—何謂性自主?」,* 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2期,2003年。
* 許玉秀,[刑法的任務一與效能論的小小對話],刑事法雜誌,第47卷第2期,2003年4月。new window
* 許啟義,「我國犯罪被害補償制度之重點及特色(上)」,法務通訊,第1915期,第5版,1999年1月21日。
* 許啟義,「我國犯罪被害補償制度之重點及特色(下)」,法務通訊,第1916期,1999年1月28日。
* 許啟義,「犯罪被害人的權利」,中央警官學校犯罪防治學系,1987年6月。
* 許啟義,「各國犯罪被害人補償制度簡介」,律師雜誌,第223期,1998年4月。
* 高金桂,「從刑事政策論刑法妨害性自主罪之立法變革」,收錄於法務部犯罪問題研究中心編印,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三),2000年11月。
* 翁岳生,「大法官關於人身自由保障的解釋」,警大法學論集,創刊號,1996年3月。new window
* 涂懷瑩,「行政罰與行政刑罰之問題」--由正在審議中的社會秩序維護法案的爭議說起」,法學評論,第57卷第6期,1991年6月。
* 陳樸生,「性犯罪之被害法益」,法令月刊,第32卷第3期,1981年3月。new window
* 陳樸生,「保護法益之關連性與重層性」,刑事法雜誌,第7卷第4 期,1963年8月。new window
* 陳煥生,「論結合犯」,軍法專刊,第36卷第5期,1990年5月。new window
* 陳樸生,「犯罪之競合與結合(二)」,軍法專刊,第37卷第3期,1991年1月。new window
* 陳志龍,「女性解放的法律絆腳石」,月旦法學雜誌,第59期,2000年4月。
* 陳志龍,「酒不醉人,人自醉-妨害性自主罪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75期,2001年8月。
* 陳志龍,「婚姻關係存續中夫對於妻為強制性交是否構成強姦罪(刑法第221條第1項)之研究」,刑事法雜誌,第31卷第6期。
* 陳志龍,「刑法目的與預防理論」,台大法學論叢,第23卷第1期。new window
* 陳志龍,「性犯罪者排除於假釋之外?--就刑事制裁體系的基本觀念探討,月旦法學, 2003年5月。
* 陳若璋,「五類型性罪犯特質與預測因子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14卷第4期,2001年12月。new window
* 陳若璋、施志鴻、劉志如,「五位台灣亂倫父親犯罪歷程之分析」,中華輔導學報,第11期,2002年。new window
* 陳祐治,「詰問之證據法則及訴訟指揮」,月旦法學雜誌,第62期,2000年7月。
* 陳祐治,「交互詰問之理論與實務」,月旦法學雜誌,第73期,2001年6月。
* 陳恆寬,「交互詰問之訴訟指揮及不當詰問之禁止與異議(上)」,司法周刊,第1072期,第2版,2002年3月6日。
* 陳曉桂,「DNA分析用證物之蒐集、保存與檢送」,刑事科學,第34期,1992年9月。
* 陳瑞仁,「交互詰問之規則與技巧」,全國律師,第6卷第2期,2002年2月。
* 陳惠馨,「被害人學及其影響」,法學叢刊,第120期,1985年10月。new window
* 陳文琪,「簡述『性侵害案件減少被害人重複作業』及加強公訴程序中對性侵害犯罪被害人之保護措施」(二),法務通訊,第2108期,2002年10月31日。
* 陳清秀,「捐行為罰與漏稅罰應否併罰」,財稅人員進修月刊,第149期。
* 黃東熊,「對質與交互詢問」,收錄於氏著刑事訴訟法研究,第二冊,自版,1994年4月。new window
* 黃富源,「強姦犯之分類研究」,警學叢刊,第19卷第2期,1988年12月。new window
* 黃富源,「強、輪姦被害人之特質及其創傷理論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4期,1999年。new window
* 黃富源,「犯罪黑數之研究」,警政學報,創刊號,中央警官學校,1982年。
* 黃富源,「情色傳媒與性暴力研究之文獻探討」,警學叢刊,第25卷第4期,中央警察大學,1995年。new window
* 黃富源、廖訓誠,「心理描繪技術在刑事偵防上的運用」,刑事科學,第42期,1996年9月。new window
* 黃俊杰,「法律與法律變更」,軍法專刊,第34卷第9期,1988年。new window
* 黃東雄,「談傳聞法則」,軍法專刊,第35卷第1期,1979年1月。
* 黃軍義,「強姦犯罪的心理歷程:(一)理論分析」,收錄於楊國樞主編,「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3期,2000年6月。new window
* 黃榮堅,「美麗的陷阱」,月旦法學雜誌,第55期,1999年12月。
* 郭明政,「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後民法與社會法法律時期的成熟標竿」,政大法學評論,第60期,1998年12月。new window
* 郭明政,「德國暴力犯罪被害人補償制度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52期,1994年12月。new window
* 郭棋湧,「論強制猥褻罪之構成要件(三)」,法務通訊,第2086期第4版,2002年5月30日。
* 彭國能,「對質詰問權於我國實務之運作(上)」,司法周刊,2001年11月29日。
* 彭國能,「對質詰問權於我國實務之運作(下)」,司法周刊,2001年12月5日。
* 楊建華,「刑法總則修正草案法例部分之研析」,中國比較法學會會報,第16期,1995年8月。
* 楊聰財,「從45%的機率談性侵害預防再犯精神醫學」,精神醫學通訊,第22卷第8期,2003年8月15日。
* 楊士隆,「認知處遇在暴力犯罪者矯治上之應用」,法學叢刊,第166期,1997年4月。new window
* 趙達瑜、陳威達,「行政機關作成負擔處分時應遵守之程序規範---行政程序法之相關規定」,研考(雙月刊),第25卷第5期,2001年10月。
* 褚劍鴻,「論結合犯與全部法一部法之適用」,軍法專刊,第35卷第11期,1989年11月。new window
* 劉勝雄,「結合犯之探討」,軍法專刊,第16卷第7期,1970年7月。new window
* 劉幸義,「罪刑法定原則的理論與實務批判」(上),刑事法雜誌,第38卷第5期,1994年10月。new window
* 劉幸義,「罪刑法定原則的理論與實務批判」(下),刑事法雜誌,第38卷第6期,1994年12月。new window
* 劉邦繡,「偵查機關對強制性交案件之偵查作為與限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5卷第5期,2003年3月。new window
* 蔡墩銘,「刑法之基本性格」,法令月刊,第51卷第10期,2000年10月。new window
* 蔡墩銘,「刑法之類型判斷與罪狀判斷」,台大法學論叢,第24卷第1期,1994年12月。new window
* 蔡墩銘,「論刑事訴訟法之對質」,法學叢刊,第51期,1973年3 月。new window
* 蔡墩銘,「論告訴人之心理」,刑事法雜誌,第13卷第1期,1969年2月。new window
* 蔡田木,「性侵害犯罪被害特性及被害反應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7期,2000年10月。new window
* 蔡碧玉,「犯罪被害人之賠償與刑事司法」,律師雜誌,第223期,1998年4月。
* 蔡碧玉,「刑法部分修正條文簡介」,月旦法學雜誌,第51期,1999年8月。
* 蔡德輝、楊士隆,「犯罪矯正新趨勢:社區處遇制度之可行性研究」,法學叢刊,第179期,2000年7月。new window
* 蔡達智,「基因資訊之隱私權保護」,憲政時代,第23卷第4期,1998年4月。
* 鄧振球,「試評八十八年刑法修正案(上)」,司法月刊,第944期,第3版,1999年9月1日。
* 盧秋生,「談被害人之心理創傷及其復健方法(上)」,法務通訊,第1898期,第2版,1998年9月24日。
* 盧秋生,「談被害人之心理創傷及其復健方法(下)」,法務通訊,第1899期,1998年10月1日。
* 盧映潔,「由刑事訴訟之訴訟參加制度談被害者權的保障---由德、奧刑事訴訟法之訴訟參加制度之簡介與我國刑事訴訟法對被害者保護不周之檢討」,刑事法雜誌,第36卷第3期,1992年6月。new window
* 盧映潔,「由一九九八年德國之『對抗性犯罪及其他危險犯罪法』論德國性犯罪之現況及其相關處遇措施」,政大法學評論,第61期, 1999年6月。new window
* 盧映潔,「由德國社會治療(Sozial therapie)論性犯罪者之處遇措施」,成大法學,第4期,2002年12月。new window
* 薛文郎,「配偶強制性交行為之三階段評價」,刑事法雜誌,第44卷第5期,2000年10月。new window
* 薛文郎,「刑法上『性交』與妨害性自主」兩詞涵意之商榷」,刑事法雜誌,第8卷第5期,2004年10月。new window
* 薛智仁,「強制性交罪(刑法第221條第1項)」修正之研究,刑事法雜誌,第44卷第4期,2000年2月。
* 簡崇和,「性侵害案件的醫療與蒐證」,全國律師,第2卷第7期,1998年7月。
* 簡旭成,「DNA證據」,刑事法雜誌,第44卷第6期,2000年12月。new window
* 龍佛衛、呂宜靜、魏式璧,「性侵害加害人治療-以高雄市工作模式為例」,護理雜誌,第48卷第2期,2001年4月。new window
* 韓忠謨,「行政犯之法律性質及其理論基礎」,台大法學論叢,第10卷第1期,1980年12月。new window
* 韓忠謨,「構成要件與刑法理論之體系」,刑事法雜誌,第9卷第1 期,1965年2月。new window
* 韓忠謨,「犯罪論結構之形成與其發展」,台大法學論叢,第16卷第1期,1986年12月。new window
* 蘇俊雄,「從刑事犯與行政犯之理論界線論刑法修正之問題」,法學叢刊,第81期及82期合訂本,1976年。new window
* 蘇俊雄,「保安處分制度及其檢討」,收錄於甘添貴、陳志龍等合著,刑法七十年之回顧與展望紀念論文集(二),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6月。
* 瀧川幸辰著,洪福增譯,「犯罪時與裁判時之刑相同時應適用之法律」,收錄於洪福增譯,日本刑法判例評釋選集,漢林出版社,1977年。new window
(二)中文學位論文
* 吳文正,「從精神鑑定探討被告心神喪失抗辯之主張」,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7月。
* 吳燁山,「保安處分之探討---以強制工作處分、感訓處分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 汪團森,「被告防禦權在刑事訴訟法之範圍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 林建中,「隱私權概念之再思考---關於概念範圍、定義及權利形成方法,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1月。
* 林建宏,「刑事證據法上傳聞法則之研究—以日本法為中心」,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 洪宗賢,「刑事程序上DNA鑑定相關問題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1999年7月。
* 張麗卿,「論精神障礙之鑑定及監護」,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new window
* 許恆達,「科學證據的後設反省—以刑事程序上的DNA證據為例」,台大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 陳柏廷,「我國刑事訴訟程序中犯罪被害人權能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法學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7月。
* 陳凱華,「性犯罪行為與候選基因之關聯性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 黃于玉,「犯罪被害人之訴訟程序權---以美國法為中心,兼論我國刑事訴訟法之規定」,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5月。
* 黃金龍,「結合犯之研究」,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 葉建廷,「直接審理主義與傳聞法則關係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 蔡聖偉,「不能未遂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new window
* 潘怡宏,「未遂犯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 劉邦繡,「特定類型性侵害犯罪之研究-以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之實體與程序的探討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5月。
* 謝協昌,「犯罪被害人補償制度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 藍培青,「隱私權在美國演進歷程之研究」,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5月。new window
* 朱富美,「科學鑑定與刑事偵查—以人身為主」,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new window
* 黃軍義,「強姦行為之心理歷程的動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5月。new window
* 詹文凱,「隱私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7月。new window
(三)其他中文資料
* 吳文正,「性侵害與家庭暴力加害人身心治療與心理輔導相關業務實習」,行政院衛生署出國報告,2001年12月。
* 吳文正,「家庭暴力及性侵害被害人保護與加害人處遇考察」,行政院衛生署出國報告,2002年11月。
* 林山田,「使用刑罰或秩序罰的立法考量,收錄於廖義男主持,「行政不法行為制裁規定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執行之研究計畫,1990年5月。new window
* 林子儀,「行政秩序罰之責任條件與責任能力」,收錄於廖義男主持,「行政不法行為制裁規定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執行之研究計畫,1990年5月。
* 柯耀程,性侵害案件程序處理及犯罪人處遇專案報告—兼觀德國1998年及我國相關修法動向,內政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1992年2月。
* 許宗力,「行政秩序罰的處罰對象」,收錄於廖義男主持,「行政不法行為制裁規定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執行之研究計畫,1990年5月。
* 黃富源、范國勇、林封城,婦女安全手冊,1988年。
* 現代婦女基金會婦女護衛中心,受暴婦女意見調查,1993年。
* 許春金,強暴犯罪型態與加害人格特性之研究,台北市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2年。
* 林俊益,傳聞法則之研究,台灣高等法院91年度研究發展項目研究報告,2002年12月。
* 陳淑媛,「對強姦類型犯罪—最高法院之證據評價及量行分析之研究」,司法院八十七年度研究發展項目研究報告,1998年。
*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1998年9月29日印發,討32。
*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46號,1990年。
*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642號。
*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49號,政府提案第8854號,2002年11月16日印發。
* 立法院公報,第86卷第2期,第228-229頁,1996年12月26日。
* 立法院公報,第86卷第2期,第227-260頁,1997年1月8日。
* 徐貴斌,「刑事警察局法醫室體液證物鑑定概況工作心得報告」,1997年10月。
* 法務部,法務通訊,第2220期,2005年1月6日。
* 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編印,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三),2000年11月。
* 法務部,法務部檢討暨改進當前刑事政策研究小組,研究資料彙編,1999年。
* 法務部,檢察改革白皮書,1999年3月。
* 內政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性侵害案件減少被害人重複作業先行實施計畫督導評估方案結案報告」,2001年8月。
* 黃富源等,「性侵害加害人之特質與犯罪手法之研究」,內政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1999年5月。
* 內政部,「性侵害非告訴乃論保護網絡研討會」會議資料,200年12月。
* 司法院第46期司法業務研究會,第14則法律問題研究,收錄於「刑事法律問題研究(十七)」,司法院,2000年6月。
* 美國聯邦證據法,司法院印行,初版,2003年1月。
* 各國刑法彙編,司法行政部刑法研究修正委員會翻譯,司法通訊社,1980年6月。
* 張劍寒主持,「行政制裁制度」,行政院研考會委託之研究計畫, 1979年6月。
* 周業謙、周光淦譯,社會學辭典(原著:戴維.賈里、朱莉婭.賈里著),初版1刷,貓頭鷹出版社,1998年9月。
* 保成文化事業出版,六法全書(刑法),1991年2月。
* 簡慧娟,「考察德國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業務」,內政部出國報告,2002年11月。

三、外文資料
(一)英文專書
* APA, Dangerous sex Offenders-A Task Force Report of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7,(1999)
* Amir, M. Patterns in forcible rap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1)
* Burgess, A.W. & Holmstrom, L.L, Rape: Victims of Crisis. (1974)
* Colin Beavan, Fingerprints: The Origins of Crime Detection and the Murder Case that Launched Forensic Science, (2001)
* Eve C. Johnstone, C.P.L. Freeman, & A.K. Zealley,Editors, Companion to Psychiatric Studies, 6th Ed., Churchill Livingstone, p.819, (1998)
* Fred Ovsiew, Neuro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 Inc., (1999)
* Gary B. Melton et al.,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s for the Courts: a Handbook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lawyers, 2nd ed, The Guilford Press, (1997)
* Gebhard, P.H., Gagnon, J.H., Pomeroy, W.B., & Christenson, C.V. Sex Offenders: An analysis of Types. New York: Harper & Row.(1965)
* Georgia Cumming & Maureen Buell, Supervision of the Sex Offender, Safer Society Press, (1997)
* Groth, A.N. Men who rape: The psychology of the offender.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79)
* Guttmacher,M.S. Sex Offenses,The Problem Causes & Prevention. New York. Norton (1951)
* Guttmacher,M.S., & Weihofen, H. Psychitry and the law, New York: Norton.(1952)
* Harold I.Kaplan & Benjamin J.Sadock, editor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6th, Williams & Wilkins, (1995)
* Holmes,R.M. & Holmes,S.T.,Profiling Violent Crimes:An investigative tools,CA:Sage Publications (1996)
* Inman & Rudin, An Introduction to Forensic DNA Analysis, CRC Press, N.Y.,(1997)
* John H. Wigmore, Evidence 32, James H. Chadborrn. ed., 3ed. (1974)
* John A. Talbott, Robert E. Hales, & Stuart C. Yudofsky, Eds., Textbook of Psychiatry,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 Inc.,(1988)
* John Gunn & Pamela J. Taylor, forensic Psychiatry – clinical, legal & ethical issues, Buttreworth-Neinemann Ltd, (1995)
* John M. MacDonald, Rape: controversial issues---criminal profiles, date rape, false reports and false memories, Charles C Thomas.(1995)
* J. Brener, Asexualization. New York: Macmillan.(1959).
* Keith Inman & Nohra Rudin, An Introduction to Forensic DNA Analysis, CRC Press, (1997)
* Knopp F, Stevenson W F : Nationawide survey of juvenile and adult sex- offender treatment programs: Orwell, VT : The Safer Society Program, (1990)
* Lewis, Human Genetics, 4th ed., McGraw-Hill, N.Y., (2001)
* Lewis R. Wolberg, The technique of psychotherapy, 4th edition, part one, Grune & Stratton, (1988)
* Malcolm Faulk, Basic Forensic Psychiatry, 2nd E,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1994)
* Marshall,W.L.,Laws,D.R.& Barbaree,H.E.in Handbook of Sexual Assault:Issues,Theories and Treatment of the Offenders,New York:Plenum.
* NRC, The Evaluation of Forensic DNA Evidence,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 (1997)
* N. Heim abd C. Hursch. Castration for sex offenders.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8,pp. 281-304 (1979)
* Richard Laws, Relapse Prevention with sex offenders, The Guilford Press,(1989)
* Robert Bluglass et al, editor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Forensic Psychiatry, Churchill Livingstone,(1990)
* Robert I. Simon, Bad Men Do What Good Men Dream, 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 Inc. (1996)
* Robert Jean Campbell, Psychiatric Dictionary,6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 Roger K. Newman (Editor in Chief), The Constitution And Its Amendments Volume 4, (1998)
* Thomas A. Maurer & Warren D. Wolfson, Trial Evidence, Aspen Law & Businesss, 2nd ed,(2001)
* Thomas S. Szasz,The Myth of Mental Illness,NY: Harper & Row, Pub.(1974)
* Todd R.Clear & George F. Cole. American Corrections.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 W.L.Marshall, D.R.Laws & H.E.Barbaree,editors,Handbook of Sexual Assault-Issues, Theories and Treatment of the Offender, Plenum Press,(1990)
* West D, Sexual Crime and Confrontations. Cambridge Studies in Criminology. Aldershot, Gower (1987)
(二)英文期刊:
* A.Cooper. Progesterone in the treatment of male sex offenders: A review.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31, pp.73-79 (1986)
*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Criminal justice mental health standards. Commentary to Standard 7-8.1,(1989)
* Alexander, M.A.. Sex offender treatment: A response to the Furby et al., quasi-meta analysis.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exual abusers, 12th Conference. MA: Boston.(1993)
* Beckett, R. Cognitive-behavior treatment of sex offenders. in T. Morrison, M. Erooga, & R.C. Beckett, (Eds.). Sexual offending against children :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male abusers. London: Routledge. (1994)
* Bessel A. van der Kolk, The Compulsion to repeat the Trauma—Re-enactment, Revictimization, and Masochism, in Richard P. kluft, Editor, The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Vol. 12, No. 2, June, (1989)
* Bernard L. Diamond, The Psychiatrist as Expert Witness, in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Vol.6, No.4,(1983)
* Brakel S,et al: The Mentally Disabled and the Law, Chicago,IL,American Bar Foundation, pp.739-740 (1985)
* Burgess, A.W. & Holmstrom, L.L. Rape Trauma Syndrom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p.131 (1974)
* D.Michael Rinsinger, Mark P.Denbeaux & Michael J. Saks, Exorcism of Ignorance as a proxy for rational knoowledge: The Lessons of Handwriting Identification “Expertise”137 U.of Pennsylvania L.Rev.p. 731 (1989)
* Finkelhor D, Hotaling G, Lewis I, et al, Sexual abus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ater sexual satisfaction, marital status, religion and attitudes. J Interpersonal Violence, 4, pp.379-399 (1989)
* Fisher D, Thorton D, Assessing risk of reoffending in sexual offenders. J Ment Health 2, pp.105-117 (1993)
* GAP, Psychiatry and Sex Psychopath Legislation: The 30s to the 80s. Community on Psychiatry and the Law, report No.98, p.861.(1977)
* von Hentig,H. The criminal and His victim, op, cit.p.401,(1958)
* H. Persky, K. Smith, And G. Basu. Relations of psychological measures of aggression and hostility to testosterone production in man .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3, pp.265-277. (1971)
* Jennifer L. Mnookin, Fingerprint Evidence in an age DNA Profiling, 67 Brooklyn Law Rew., p.20, Fall,(2001)
* Jennifer Callahan, The Admissibility of DNA Evid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ngland, 19 Suffolk Transna’l L. Rev.537.
* John McD.W.Bradford, Research on Sex offenders-Recent Trends, in The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Vol.6, No.4, pp.720-727.(1983)
* J,-p.Czerny, P.Briken, W.Berner, Antihormonal treatment of paraphilic patients in German forensic psychiatric clinics, European Psychiatry, 17:104-6,(2002)
* Jonathan P. Rosman & James J. McDonald Jr ,「Forensic Aspects of Sexual Harassment」, in Philip J.Resnic, ed., The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Vol.22,No.1,pp.130-136,(1999)
* Judith Lewis Herman, Sex Offenders-A Feminist Perspective in W.L.Marshall, D.R.Laws & H.E.Barbaree, Edited, Handbook of Sexual Assault-Issues, Theories and Treatment of the Offender, Plenum Press, pp.177-193, (1990)
* J. Bancroft. The relation between hormones and sexual behavior in humans. B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Human Behavior, ed.J. Hutchson. Chichester: Wiley.(1978)
* J.Ingram Walker, Psychiatric Emergencies- Intervention and Resolution, J.B. Lippincott, p.172, (1983)
* J. Money. Discussion of hormonal inhibition of libido in male sex offenders. In Endpcrinology and human Behavior, ed. R. Michael.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 J. Ortman. Treatment of sexual offenders, castration and antihormone therap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Psychiatry 3, pp.443-451,(1980)
* Karpman B.. Criminality, insanity and the law.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39, pp.584-605. (1949)
* Knight,R.A.& Prentky,R.A. Classifying Sexual Offenders:The Development and Corroboration of Taxonomic Models. (1990) in Holmes,R.M. & Holmes,S.T.,Profiling Violent Crimes:An investigative tools,CA:Sage Publications (1996)
* K. Issac deVyver, Comment: Opening the door but keeping the lights off: Kumho Tire Co. v. Carmichael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Daudert test to nonscientific evidence. 50 Case Western Reserve L.R.177, p.189, Fall (1999)
* Kopp,S.B. The character structure of sex offender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16, pp.64-70.(1962)
* La Fond JQ: Washington’s sexually violent predator law: a deliberate misuse of the therapeutic state for social control.15 U Puget Sound L.Rev pp.655-6 (1992)
* L.F.Fitzgerald & L.M.Weitzman, Men who harass: Speculation and data.in M.Paudi(Ed.), Ivory Power: Victimization of women in the academy.pp.125-140.,Albany,N.J.: Suny Press (1990)
* Leslie Hartley Gise & Patricia Paddison, 「Rape, Sexual Abuse, and its Victims」in Kenneth Tardiff, Guest editor, The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Vol.11.No.4 Dec.(1988)
* Louis B. Schlesinger, explorations in criminal psychopathology-clinical syndromes with forensic implications,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LTD, pp.301-302 (1996)
* Mendelsohn, B. Origin of the Doctrine of Victimology, Excerpta criminological, Vol.3, No.2 .P.240.(1963)
* Nagayama-Hall,G. Inside the mind of a rapist. Psychology Today,25(6),pp.12 (1992).
* Nelson,C., Milner, M.,J.,Russler, K.,& Achterkirchen, J.. Relapse Prevention: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for treatment of the rapist and child molester. Journal of Social Work and Human sexuality, 7,pp.125-143. (1989)
* Pearsall,“DNA Printing: the Unexamined ‘Witness’ in Criminal Trials”,77 Cal.L.R. pp.690-692.
* Peters SD, Child sexual abuse and late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Wyatt GE, Power GJ, Eds., Lasting Effects of Child Sexual Abuse. London, Sage (1988)
* Pithers, W.D.& Cumming, G.F. Relapse Prevention : A method for enhancing behavioral self-management and external supervision of the sexual aggressor. In B.K.Schwartz, & H.R.Cellini (Eds.), The Sex Offender: corrections, treatment and legal practice, 20-1~20-32. (1995)
* Ralph Slovenko, malpractice in psychotherapy - overview, in Philip J. Resnick, ed., The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pp.3-4., Vol22, No.1, March 1999.
* Richard Green, Sexual Science and the Law,pp.230-236,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 Robert Jean Campbell, Psychiatric Dictionary, 6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 Simon A. Cole, Suspect Identities: A History of Fingerprinting and Criminal Identification, pp.152-154 (2001)
* Susan Herrero, Legal Issues in Forensic DNA, in Stuart H. James & Jon J. Nordby, editors, Forensic Science—An Introduction to Scientific and Investigative Techniques, CRC Press,(2003)
* Thomas.S.Szasa,Hollender MH: A contribu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medicine: the basic models of doctor-patientrelationship. In: Millon T ed. Medical Behavioral Science. Philadelphia: W.B.Saunders,pp.432 (1975)
* Walch, A.G. & Broadhead, W.E. Prevalence of lifetime sexual victimization among female patient. Journal of Family Practice, 35, pp.511-516 (1992)
* Ward, T., Hudson, S..M., & Marshall, W.L. Cognitive distortions and affective deficits in sex offenders: A cognitive deconstructionist interpretation. Sexual Abuse: A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Treatment,7,pp.67-83 (1995)
* Warren & Brandeis, The Right to Privacy, 4 Harvard L. Rev. p.103.
* William L. Prosser,Privacy, 48 Cal. L. Rev. No. 3393, pp.383-423 (1960).
* Wolf, S. C.. A Multifactor Model of Deviant Sexual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ctimology, Lisbon.(1984)
(三) 德文資料
* C.Roxin, Strafrecht, AT, Bd. I,(1992)
* Hans Goepinger, Kriminologie, 4.Aufl.(1980)
* Hans-Heinrich Jescheck, Lehrbuch des Strafrechts, Allgemeiner Teil, 4. Aufl.,(1988)
* Hans-Heinrich Jescheck, Lehrbuch des Strafrechts, Allgemeiner Teil, 4. Aufl.,(1988)
* H.J.Schneider, Kriminologie,(1987)
* Leferenz, Zur Problematik der kriminologischen Prognose, in: ZStW 68,(1965)
* Leferenz, Kriminalprognose, in: Goepinger/Witter, Handbuch der forensischen Psychiatrie, Bd.Ⅱ,(1972)
* Laubenthal, Klaus: Strafvollzug, Springer Verlage Heidelberg (1996)
* Michael Marx, Zur Definition Des Begriffs Rechtsguts, (1972)
* Schönke / Schröder: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25, Aufl.),(1995)
* Schönke-Schröder-Eser, StGB, 25. Aufl.,(1997)
* Sögel, Rudolf: Sozialtherapie-Die Möglichkeiten nach Strafvollzugsgesetz, Dissertatin Uni Bayreuth (1994)
* SK-Rudolphi, 6.Aufl.,(1992)
(四)日文資料
* 熊谷 弘、浦邊 衛、佐佐木史朗、松尾浩也等編,證據法大系Ⅲ,第1版,1987年11月。
* 佐藤博史,DNA鑑定と刑事辯護, 收錄於DNA鑑定と刑事鑑定(特集),法律時報,第65卷,第2號,1993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