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主題與研究法之探討
書刊名:藝術學刊
作者:許吟如吳宜澄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su, Yin-juWu, Yi-cheng
出版日期:2010
卷期:1:3
頁次:頁71-122
主題關鍵詞:視覺藝術碩士論文主題研究法Visual artsMasters' thesesTopicsResearch method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6
  • 點閱點閱:94
期刊論文
1.Laslett, B.(1980)。Beyond methodology: The place of theory in quantitative historical research。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5(2),214-228。  new window
2.陳瓊花(20020500)。大學通識教育之藝術鑑賞課程設計--以「性別與藝術」 為主題之課程設計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5,27-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百齡(20010400)。從國科會傳播專題計畫提案看學門發展生態:1966-2000年。新聞學研究,67,25-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Zadeh, Lotfi Asker(1965)。Fuzzy sets。Information and Control,8(3),338-353。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車益華(2006)。記憶再構--用碎片形式架構我的繪畫創意(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月雯(2002)。營造一個夢幻寂淨的世界(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怡螢(2004)。內視女性生命之原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欣儒(2005)。小型土窯的燒製:不同的燃料及添加草本植物灰之燒成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柯貞如(2001)。意象都市--台灣現代都市社會現象創作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涂政豪(2003)。觀察‧發現‧創作--擬像應用在我的電腦影像繪畫作品(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夏寶珠(2002)。李可染水墨山水創作精神與兒童美術教學實際應用(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玉芳(2004)。「我最〇〇的時候」主題畫中色彩與情緒關係之探討:以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糸碩士論文主題與研究法之探討大臺北地區五年級學童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沛艮(2004)。結合近代臺灣視覺文化現象之創作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明哲(2005)。記憶、檢視、寫生、風景畫創作研究:陳明哲1999-2004創作論述(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許佳琪(2007)。印象派脈絡中的女性家庭形象:貝絲.莫莉索與瑪莉.卡莎特作品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晏華(2001)。時間與空間之超驗場域的演繹:域外思考的探尋在創作中的歸納(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淑華(2006)。媒體近用之觀念在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應用:以臺北縣石碇鄉蚯蚓坑為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郭瑞慶(2006)。「莊子寓言」美柔汀版畫創作(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彭惠鈴(2001)。聆聽自己内在的聲音(彭惠鈴1998〜2000創作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黃靖月(2003)。女性意象繪畫創作(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世憲(2004)。安森‧基佛(AnselmKiefer)藝術中的德國歷史與文化記憶:從1969年至1985年(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蔡蕙如(2006)。本體意識流蔡蕙如創作論述(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蔡慧華(2005)。從新藝術探究女性與花的轉化創作(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詹琬菁(2004)。在非實與非虛之間--建立自我內在的生命節奏(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周文欽(2006)。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臺北市:心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乃嘉(2006)。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台北:五南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McNiff, Jean、Lomax, Pamela、Whitehead, Jack、吳美枝、何禮恩(2002)。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濤石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erelson, Bernard(1952)。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Free Press。  new window
5.陳秉璋(1985)。社會學理論。台北市: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Strauss, Anselm L.、Corbin, Juliet、徐宗國(1997)。質性研究概論。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歐用生(1991)。内容分析法。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