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道安從格義到尋章察句的轉變
書刊名:臺大中文學報
作者:涂艷秋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u, Yen-chiu
出版日期:2010
卷期:32
頁次:頁119-121+123-165
主題關鍵詞:道安格義尋章察句Dao AnGeyiXun zhang cha j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2
  • 點閱點閱:61
期刊論文
1.何錫蓉(1998)。從「格義」方法看印度佛學與中國哲學的早期結合。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5-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伯戡(19910800)。早期中國佛教的小乘觀--兼論道安長安譯經在中國佛教史上的意義。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6,63-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方廣錩(19990700)。道安避難行狀考。中華佛學學報,12,145-1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振豐(19980600)。道安經序思想的轉折及在格義問題上的意義。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8,251+253-2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幸玲(19970300)。格義新探。中國學術年刊,18,127-157+435-4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演培。一代聖僧彌天釋道安(下)。《獅子吼》,25: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宋・欧陽修撰。新唐書。臺北:台湾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蕭統、李善(1971)。文選。臺北市:弘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家駱主編。《北史 》。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魏收、楊家駱(1990)。魏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湯用彤(1985)。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范曄、李賢、楊家駱(1987)。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任繼愈(1997)。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鎌田茂雄、關世謙、佛光出版社(1994)。中國佛教通史。佛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許慎、段玉裁(1999)。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大正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2001)。《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本。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陳慧。《陰持入經注》。《大正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東晉•道安。《人本欲生經注》。《大正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梁•僧佑。《出三藏記集》。《大正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慧皎(1988)。高僧傳。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南宋•朱熹(1985)。《四書章句集註》。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清•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清•顧藹吉(1986)。《隸變》。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楊勇著。《世說新語校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林慶彰(1993)。兩漢章句之學重探。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