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家庭依附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
書刊名:嘉義市教育研究集刊
作者:楊芳梅
出版日期:2010
卷期:2
頁次:頁205-223
主題關鍵詞:家庭依附青少年偏差行為Family attachmentAdolescent deviant behavio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5
  • 點閱點閱:79
期刊論文
1.許春金、孟維德(19970300)。家庭、學校、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225-2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Kerns, K. A.、Aspelmeier, J. E.、Gentzler, A. L.、Grabill, C. M.(2001)。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monitoring in middle childhood。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1,69-81。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淑女(1999)。家庭對青少年犯罪行為。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楊國樞、吳英璋、余德慧(1986)。台北市青少年犯罪之心理傾向及其防治:期中報告。台北市政府警察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玉書(1988)。社會連結與女性少年偏差行為--Hirschi社會控制理論之實證研究(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曾淑萍(2000)。自我控制與少年竊盜行為:一般性犯罪理論之驗證(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蘇尹翎(2000)。社會連結與雲嘉地區少年偏差行為--Hirschi社會控制理論之驗證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育智(2004)。青少年的依附品質、情緒智力與適應之關係(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曾幼涵(2001)。解析青少年犯罪率高峰之現象:「低自我控制」「與成熟代溝」之再議(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許春金(1986)。青少年犯罪原因論:社會控制理論之中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犯罪防治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Hirschi, T.(1969)。Causes of delinquency。Berkeley,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3.Gottfredson, Michael R.、Hirschi, Travis(1990)。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2005)。中華民國九十四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Hirschi, T.(1983)。Crime and Family。Crime and Public Policy \\ J. E. Rhodes (eds.)。San Francisco。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