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春秋》三傳異文學風之形成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余其濬
作者(外文):McKay, Trever
出版日期:2011
卷期:7
頁次:頁45-56
主題關鍵詞:春秋三傳異文清代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1
《春秋》歷來一直頗具爭議,其經過了戰國時期的口耳相傳,原文原意已難以確定,加上漢代三傳無不力圖滅敵存我,孰是孰非更無法分明。三傳前後皆立為學官,肯定了各傳的文本與詮釋。至唐,三傳列入九經之中,實為白日昇天。各傳雖仍稱「傳」,然其文本已脫離了傳的身分,進而成為「經」。此後,更有學者闢傳以專治《春秋》經,以為三傳亂經義。由於《春秋》經內容過於簡略,其義難以自明,故此,另有學者主張會傳以通經,欲取各傳長處以明經義。此一舉動使得後代學者開始注意各傳間之異文。至清代,考據學風興盛,與會傳的治學方法結合,更釀成考辨三傳異文之風崛起。此風在民國亦不斷增強,進而更促進學者對《春秋》經文,有了更深的認知與理解。
圖書
1.王先謙、班固(1972)。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范曄、李賢、王先謙(1975)。後漢書集解。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國維(1994)。人間詞話。臺南:大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范淶(1992)。萬曆新修南昌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2001)。中國經學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韓非、陳啟天(198512)。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彝尊、中華書局編輯部(1998)。經義考。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新雄(1964)。春秋異文考。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董誥、孫映逵(2002)。全唐文。山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趙岐、孫奭(1989)。孟子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延壽(1974)。北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周統(1995)。春秋三傳通經合纂。續修四庫全書,第134冊。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錢謙益(2002)。牧齋初學集,卷28。續修四庫全書,第1390冊。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趙坦(1995)。春秋異文箋。續修四庫全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永年(1970)。春秋四傳異同辨,卷1。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朱駿聲(1970)。春秋三家異文覈。原刻景印叢書集成續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周何(2003)。春秋公羊傳著述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士勛(1981)。穀梁傳注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姚思廉(1962)。梁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程端學(1971)。春秋三傳辨疑。四庫全書珍本。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永瑢(1989)。四庫全書總目。板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阮元(1981)。公羊注疏 (附挍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