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女性隨身手提包造形意象之優化設計
書刊名:華梵藝術與設計學報
作者:黃筱柔楊永盛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ang, Siao-jouYang, Yeon-sheng
出版日期:2014
卷期:9
頁次:頁1-14
主題關鍵詞:田口法意象優化女用手提包產品造形意象Taguchi methodImage optimizationWoman's carry bagForm desig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7
  • 點閱點閱:15
期刊論文
1.唐大崙(20050300)。女人真的比男人更具消費力?從購買價格判斷的實驗談。中國廣告學刊,10,71-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繼洋、陳佩妤、林振陽(20100700)。應用造形語彙探討女性族群對精品手提包之產品意象。應用藝術與設計學報,5,47-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伯良(20130600)。桃園縣中壢市女大學生購買行為模式--以粉餅為例。創新研發學刊,9(1),51-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潘品璇、連德仁(20111100)。後現代女性主義觀點應用於服飾平面廣告視覺分析。商業設計學報,15,97-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Desmet, Pieter M. A.(2003)。A Multilayered Model of Product Emotions。The Design Journal,6(2),4-13。  new window
6.莊明振、高清漢(19971200)。臺灣產品形象定位之探討。設計學報,2(2),37-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玉瑛(20091200)。「我逛,故我在」:女性逛街購物的時間觀與自我。臺灣社會學刊,43,43-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馬永川(1998)。產品意象語彙與造型呈現對應關係之研究。第三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台北:中華民國設計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馮祥勇、林宜萱、江如惠(2008)。未婚上班族女性休閒生活型態研究。2008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新竹: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姿宇(2012)。應用生活型態問卷與評價構造法探討手提袋包之魅力(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程慧瑛(1997)。產品造形語彙與造形要素轉換之研究--以椅子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練季旺(2003)。消費者對產品造形偏好之推論模式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Cunningham, Jane、Roberts, Philippa、梁家均(2007)。W行銷:全面透視女性消費心理。台北:高寶國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Lewalski, Z. M.(1988)。Product Esthetics-An Interpretation for Designers。Design &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Press。  new window
3.Mootee, I.(2013)。Design Thinking for Strategic Innovation。Charlotte, New York:Baker & Taylor Books。  new window
4.匡嘉元(2009)。時尚麂皮手提包。台北:雅事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振陽(1993)。造形。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崇宏(2008)。造形設計原理。台北:視傳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柯志偉(1989)。模式與形態。台北:六合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Patchwork通信社編輯部、潘舒婧(2008)。成熟優雅的拼布手提包。台北:楓書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Patchwork通信社編輯部、潘舒婧(2011)。簡單可愛的手提包與小物包。台北:楓書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電通マーケティング戦略研究会(1985)。感性消費理性消費:消費市場のニュートレンドをつか め。日本:日本經濟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Gobé, M.(2001)。Emotional Branding: the New Paradigm for Connecting Brands to People。New York, NY:Allworth Press。  new window
12.彭聃齡、張必隱(2000)。認知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法拉.華納、邱如美(2006)。夏娃經濟學。臺北:天下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