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生活世界」到「場域性主體」:「存有三態論」內涵的現象學思路及其歷史定位
書刊名:奇萊論衡
作者:朱志學
出版日期:2017
卷期:3
頁次:頁67-98
主題關鍵詞:存有三態論現象學生活世界視域場域性主體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
  • 點閱點閱:42
世界,這看似尋常,實則層蘊邃密的概念,在客觀主義或實證主義論者眼中,一向只作為意識之對象,或一切對象之總和。然而,在現象學最精微的洞見裡,「世界」不是放在對象域裡被理解;它根本上就以一種不可界定的先在性構成了意識的存在背境;即此而言,現象學的根本凝視點聚焦於理論化與科學化之前「被預先給予的既有世界」;這世界涵泳著意識、孵育著意識, 甚而在難以細察的綿密影響中,形構了意識的每一個理解活動與意義動向。這意味,不是主體決定了世界,而是世界決定了主體。當然,這兩個世界各有脈絡:前者是「對象化思路」所決定之作 為「客觀事實」的「實體世界」;後者則是「現象學思路」所力求回返之作為「意義場域」的「生活世界」。正是在這對比脈絡下,本文拉開了一個相對寬廣的視域,以期更相應地把握「存有 三態論」在體系建構上有別先輩大師的殊勝理路,並就其現象學底蘊重估其合理的歷史定位。
期刊論文
1.魏光莒(2006)。生活世界--由『視域』理論到『場域』理念。環境與藝術學刊,4,17-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孫周興、海德格爾(1997)。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史賓格勒(1986)。西方的沒落。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梅洛龐蒂(2001)。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Husserl, Edmund(1970)。The 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Evanston, Illinoi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陳曉林(1987)。學術巨人與理性困境。台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儒賓、林安梧(1997)。地藏王手記:蔣年豐紀念集。嘉義: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安梧(1993)。存有.意識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牟宗三(1985)。圓善論。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海德格爾(2000)。人文主義書簡。路標。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