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契嵩「孝戒合一」會通思維的理路推演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陳義雄
出版日期:2019
卷期:15
頁次:頁117-142
主題關鍵詞:契嵩孝道思想孝戒合一儒佛會通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
  • 點閱點閱:1
孝道是漢文化的傳統美德,也是儒佛兩方長期的爭論議題。儒家重視家庭倫理的規範,而佛教則適得其反,割愛辭親,捨俗出家。因此佛教諸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與「棄妻離家斷嗣」的討論,一直受到儒家的非難,分岐排斥如影隨形無有間斷。契嵩提倡儒、佛會通之際,卻正是排佛風潮高漲的歷史階段,因此他寫了十二篇的〈孝論〉,表明釋教的立場,積極弭平排佛的論調。契嵩〈孝論〉系統與全面的儒、佛會通,實是契嵩洞察「孝治主德」之義。因此即因應提出「以戒為孝」,闡釋眾善由戒而生,戒即是行孝,以期吻合儒家「孝,德之本」之說。契嵩認為五戒確實具備「孝」的意涵,由於時人的多有誤解,據此契嵩提出「五戒」比配「五常」的論述。「五戒為諸佛之母」,五戒就是佛教修行的根本道德規範,而「仁、義、禮、智、信」五常,就是中國待人處事的道德標準。比附兩者概念,即是「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飲酒是智慧」,「不妄語是信」。而將「五戒」配之「五常」,中外學者將此種比附稱為「格義」佛學。然而「五戒」比附「五常」早在吳支謙譯《佛開解梵志阿颰經》已有詳盡的描述,並非是一般學者認定的「格義」佛學。本文即是通過分析契嵩「孝戒合一」的會通思維,據此,適度釐清儒、釋兩家,在宋代對於「孝」的正當性爭論不休的根本原因,以及藉此突顯契嵩如何藉此建立自身「孝戒合一」的理論架構
期刊論文
1.牟鍾鑒(19931200)。從儒佛關係看韓愈、柳宗元與李翱。圓光佛學學報,創刊號,201+203-2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傳芳(19720800)。格義佛教思想之史的展開。華岡佛學學報,2,45-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文泉(20070600)。初唐的道、佛之爭。康寧學報,9,133-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廣興(20080500)。早期佛儒孝道觀的比較研究。普門學報,45,169-2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陸永峰(20030900)。中國佛教與孝道--從唐代佛教論起。普門學報,17,89-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莊兵(2011)。從〈牟子理惑論〉談孝道思想的儒佛會通。2011第一屆兩岸跨宗教與文化對話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歐陽鎮(2014)。契嵩孝道觀論析。靈隱寺與北宋佛教--第二屆靈隱文化研討會。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義雄(2009)。〈牟子理惑論〉作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波儒、釋、道會通其所引用典籍之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戴德(1986)。大戴禮記。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郭朋(1981)。隋唐佛教。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釋慧皎(1996)。高僧傳。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貴傑、李開濟(2002)。佛學概論。蘆洲: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向(1986)。說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董仲舒(1986)。春秋繁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印順法師(1952)。中觀論頌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司馬遷(1986)。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佛陀耶舍、竺佛念(1996)。長阿含經。台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釋智顗(1996)。妙法蓮華經玄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昫(1986)。舊唐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玄、孔穎達(1986)。禮記注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許理和(2003)。佛教征服中國--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傳播與適應。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班固、顏師古(1986)。前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蔡仁厚(1987)。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龍樹菩薩、鳩摩羅什(1996)。大智度論。台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沖本克己、菅野博史、辛如意(20160000)。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中國I,南北朝。臺北:法鼓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徐復觀(1979)。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毛亨、鄭玄、孔穎達(1986)。毛詩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余英時(2004)。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契嵩(1996)。鐔津文集。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湯用彤(1998)。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向(1986)。古列女傳。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范甯、陸德明、楊士勛(1986)。春秋穀梁傳注疏。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霆震(1986)。古文集成。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安世高(1996)。佛說孛經抄。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支謙(1996)。佛開解梵志阿颰經。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鳩摩羅什、智者(2014)。梵網菩薩戒經義疏發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智顗、灌頂(1996)。仁王護國般若經疏。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湛然(1996)。止觀輔行傳弘決。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道宣(1996)。廣弘明集。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法琳(1996)。破邪論。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智圓(2016)。閑居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惠洪(2014)。禪林僧寶傳。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曉瑩(2014)。羅湖野錄。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1996)。大方廣華嚴十惡品經。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1996)。別譯雜阿含經。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梁正廷(1947)。廣解四書。華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方立天(2010)。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林仲湘、邱小毛(2014)。鐔津文集校注。四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皇甫謐(1986)。高士傳。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鳩摩羅什(1996)。梵網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柳宗元(1986)。送僧浩初序。柳河東集。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房玄齡(1986)。山至數。管子。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方立天(1993)。心性論--佛教哲學與中國固有哲學的主要契合點。中印佛學泛論--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