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儒骨佛心--馬浮儒佛會通思想研究
作者:林鳳婷
出版日期:2015
出版項:新北:花木蘭文化
集叢:法藏知津. 二編, 佛教思想研究專輯;24
ISBN:9789863220442
主題關鍵詞:馬浮學術思想儒家佛教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劉煒(2006)。馬一浮功夫論初探。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2),71-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寧(20070100)。馬一浮佛學解釋學芻議。普門學報,37,151-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國紅(2007)。淺析馬一浮以襌解儒。蘭州學刊,2007(2),34-35+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趙偉(2009)。林兆恩與明末三教合一論比較。東方論壇,2009(2),95-103+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明友(1995)。馬一浮的儒佛會通觀。孔子研究,1995(3),92-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韓煥忠(2009)。馬一浮的易佛融通論。大理學院學報,8(11),33-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史懷剛(2011)。現代新儒家易學思想特點論略--以馬、熊、牟、唐四先生為中心。北方論叢,225,111-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韓煥忠(2011)。馬一浮對《論語》的佛學解讀。蘇州大學學報,2011(1),64-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傅偉勳(19910700)。關於緣起思想形成與發展的詮釋學考察。中華佛學學報,4,169-1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立文(2000)。儒佛之辯與宋明理學。中國哲學史,2000(2),14-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鄧新文(2008)。理解馬一浮的障難試析。浙江學刊,2008(4),45-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許寧(2009)。心性圓融--馬一浮心性論體系的建構與展開。中國哲學史,2009(3),60-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陸寶千(19930600)。馬浮之六藝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下),335+337-3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國清(19990300)。宗密之三教會通思想於中國佛教思想史上的意義。中華佛學研究,3,271-3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夢溪(2005)。「花開正滿枝」--馬一浮的佛禪境界和方外諸友。文藝研究,200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淑敏、程恭讓(2009)。論馬一浮文化保守主義的個性特徵。哲學動態,200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國紅(2007)。略論馬一浮以禪宗自性觀念會通三教。社科縱橫,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柴文華(2003)。舊瓶裝新酒--論馬一浮的哲學思想。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許寧(2004)。馬一浮與文化判教論。中國哲學史,200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永革(2007)。馬一浮的般若會及其「知性佛學」取向。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鄧新文(2006)。馬一浮之學及其定位問題。學術界,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劉夢溪(2004)。熊十力與馬一浮。浙江學刊,200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滕復(2007)。馬一浮以儒融佛與調停朱陸之說評析。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永革(20060100)。儒佛交涉的現代展開與人間佛教思潮--以太虛大師對現代新儒家的回應為中心。玄奘佛學研究,4,35-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楊儒賓(19940600)。馬浮「六藝統於一心」思想析論。鵝湖學誌,12,21-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賴永海(19931200)。佛儒之異同及其相互影響。圓光佛學學報,創刊號,223-2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林義正(20020700)。儒佛會通方法研議。佛學研究中心學報,7,185+187-2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高志林(2002)。一代儒宗馬一浮。文史精華,146,5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滕復(1995)。馬一浮的哲學思想。浙江學刊,92,53-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謝大寧(19900900)。試析華嚴宗「法界緣起」義。國立中正大學學報. 人文分冊,1(1),55-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釋恆清(19890100)。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論。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12,233-2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楊維中(20011100)。論中國佛教心性本體論的特質。普門學報,6,47-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冉雲華(20000500)。論中國佛教核心思想的建立。中華佛學學報,13(上),419-4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吳汝鈞(20080300)。佛性偏覺與佛性圓覺。正觀,44,35-1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劉又銘(19850600)。馬浮生平與成學歷程考述。中華學苑,31,267-2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裴勇(1997)。宗密判宗說研究。中國宗教與哲學國際論壇,2,159-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向世陵(2000)。見理見性與窮理盡性--傳統儒學、佛學(華嚴禪)與理學。中國哲學史,200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星(20010300)。馬一浮:生平‧佛緣‧佛心。普門學報,2,357-3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杜保瑞(2001)。當代宋明儒學研究與中國形上學問題意識。世界弘明哲學季刊,2001(9月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滕復(2001)。從義理名相之關係看儒、釋、道的分別--馬一浮的義理名相論解析。浙江學刊,200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麻天祥(2001)。中國佛學非本體的本體兹釋。中國社會科學,200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屈大成(20020600)。中國判教思想的濫殤。正觀,21,185-1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劉夢溪(2003)。馬一浮的學術精神和學問態度。文藝研究,200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李承貴(2004)。宋代儒士對佛教的解讀及其方法上的困局。江西社會科學,200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許寧(2007)。回歸真實的義理--馬一浮義理名相論的再闡釋。孔子研究,200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許寧(2007)。儒學現代轉型的三個向度--以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為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唐錦鋒、袁國華(2008)。馬一浮「復性」思想與儒學價值體系之重建。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唐大潮、周治(2009)。南宋元明時期佛教「三教合一」思想略論。世界宗教研究,200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韓煥忠(2009)。馬一浮的佛學觀。五臺山研究,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劉煒(20090500)。馬一浮六藝論新解。鵝湖,34(11)=407,34-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姚禕、施敏發(2009)。「通」往未來之路--馬一浮文化觀及其方法簡析。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30(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宮雲維(2010)。馬一浮主講浙江大學國學講座始末。齊魯學刊,2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湯一介(2010)。儒學與經典詮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李淑敏(2010)。試論馬一浮的學術觀。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李國紅(2011)。馬一浮論三教同歸性命之理。廣西社會科學,1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吳冠宏(20101100)。仁心詩興的進路--從馬浮的經學思想到蔣年豐的經學解釋學。臺大文史哲學報,73,37-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杜保瑞(20030600)。蕅益智旭溝通儒佛的方法論探究。哲學與文化,30(6)=349,79-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劉又銘(20061200)。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在後代的變遷轉移。漢學研究集刊,3,33-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林安梧、歐陽康、郭齊勇、鄧曉芒(20070300)。話語.思考與方法:中國哲學、西方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話。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273-3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王汝華(20100600)。馬一浮對朱、王學術的衡度與融攝--以涵養與察識的開展為軸。漢學研究集刊,10,155+157-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劉澤亮(2003)。《周易禪解》哲學智慧通觀。華梵大學第七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臺北:華梵大學哲學系。445-4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夢溪(2010)。馬一浮的文化典範意義。紀念馬一浮先生誕辰125週年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8-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光(2010)。馬一浮思想的基本特色。紀念馬一浮先生誕辰125週年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安梧(2010)。馬浮經學的本體詮釋學探源。紀念馬一浮先生誕辰125週年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06-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又銘(2010)。馬浮的哲學典範及其定位。紀念馬一浮先生誕辰125週年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30-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易齋(2003)。儒佛兩家「生命管理」義諦的淑世意涵。華梵大學第七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臺北:華梵大學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又銘(2001)。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1/09/28-09/29)。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50-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光(2010)。馬一浮思想新探--紀念馬一浮先生誕辰125周年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馬一浮思想新探--紀念馬一浮先生誕辰125周年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蔡家和(2000)。王龍溪對於三教的分別與融通。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哲學系 (會議日期: 2000/05/28)。華梵大學哲學系。243-2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連忠(2000)。體相用範疇對禪宗的影響及其研究公案的意義與價值。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臺北:華梵大學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周玟觀(2000)。蕅益法師儒佛會通思想之研究--以《學庸直指》為例。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議,(會議日期: 2000年5月27日)。臺北:華梵大學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曾文(1995)。南宋圭堂居士《大明錄》及其三教一致思想。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327-3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杜保瑞(1997)。從孟子盡心之本體功夫説儒佛會通的方法論探究。華梵大學第一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臺北:華梵大學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周慶華(2001)。佛教與儒家的對諍式對話發微。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臺北:華梵大學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杜保瑞(2001)。《大乘起信論》的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臺北:華梵大學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姜允明(2002)。從「陸王學派」一詞的商榷論儒佛會通。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臺北:華梵大學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恒毓(2003)。佛教的斷惑證真與儒家的存理去欲。華梵大學第七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臺北:華梵大學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戴璉璋(2010)。馬一浮六藝論的人文思想。馬一浮思想新探--紀念馬一浮先生誕辰125週年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夢溪(2010)。馬一浮和「六藝論」。馬一浮思想新探--紀念馬一浮先生誕辰125週年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峻岭(2010)。淺析「六藝該攝一切學術」的現實意義。馬一浮思想斩探--紀念馬一浮先生誕辰125週年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永革(2010)。馬一浮對佛教心法的知性詮釋:以華嚴禪為例。馬一浮思想斩探--紀念馬一浮先生誕辰125週年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丁進涵、顧天德(2010)。試探馬一浮先生儒佛觀的形成及發展。馬一浮思想斩探--紀念馬一浮先生誕辰125週年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林佳榛(2010)。「萬理來尋獨立碑」--馬一浮遊學北美述略。馬一浮思想斩探--紀念馬一浮先生誕辰125週年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鄧新文(2010)。馬一浮「六藝一心論」對經學的整合。馬一浮思想斩探--紀念馬一浮先生誕辰125週年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杜保瑞(2006)。華嚴宗形上學命題的知識意義。佛教的哲學建構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哲學系主辦 (會議日期: 2006年5月27〜28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黨輝(2006)。馬一浮之心學理學融合論(博士論文)。復旦大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韓子峰(1999)。天臺法華三昧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凱文(1998)。馬浮經學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淑娟(2010)。馬一浮經學思想及其學儒觀(博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瑞凱(2004)。初期佛教生死觀之哲理試探--以緣起理論為核心之探索(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秀文(2008)。蕅益智旭儒佛會通思想研究:以《論語點睛》為中心(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連忠(2000)。禪宗公案體相用思想之研究--以《景德傳燈錄》為中心(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淑敏(2006)。馬一浮與中國近現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研究(碩士論文)。首都師範大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姚禕(2006)。馬一浮心學思想述評(碩士論文)。雲南師範大學,雲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一鳴(2006)。走入民國的書院--書院復興與近代學術傳承(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繼青(2007)。復性書院考論(博士論文)。北京師範大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董群(1993)。宗密的融合論思想研究(博士論文)。中國人民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又銘(1984)。馬浮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俊威(1993)。華嚴「法界緣起觀」的思想探源--以杜順、法藏的法界觀為中心(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建勳(2007)。華嚴三祖法藏大師圓教思想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韓子峰(1988)。張載氣論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道湘(1994)。現代新儒學與宋明理學(博士論文)。南開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夏煥雲(2003)。六藝與儒學之復興--馬一浮文化哲學初探(碩士論文)。南開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鄧新文(2004)。馬一浮六藝一心論研究(博士論文)。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高迎剛(2005)。馬一浮詩學思想研究(博士論文)。山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煒(2006)。馬一浮的六藝論與詩學思想(博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國紅(2006)。馬一浮思想研究:以性命與六藝為中心(博士論文)。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彭戰果(2006)。馬一浮「正名在於正心」命題分析(碩士論文)。蘭州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程曦(2007)。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研究(博士論文)。復旦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鄭曉偉(2007)。馬一浮「六藝論」研究(碩士論文)。南昌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李秀文(2008)。蕅益智旭儒佛會通思想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郭泗昌(2009)。馬一浮的「六藝論」及其價值(碩士論文)。黑龍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黃莘瑜(2000)。馬一浮詩論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佛馱跋陀羅(2011)。大方廣佛華嚴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法藏(2011)。大乘起信論義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法顯(2011)。大般涅槃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玄奘(2011)。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馬浮(1979)。復性書院講錄。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天竺沙門般剌蜜諦(2011)。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1)。CBETA電子佛典集成。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鳩摩羅什(2011)。妙法蓮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馬浮(1979)。爾雅臺答問。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來(1994)。哲學與傳統。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曼濤(1978)。華嚴思想論集。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曼濤(1978)。華嚴學概論。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僧肇(2011)。肇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馬一浮(1973)。爾雅臺答問。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馬鳴菩薩、真諦(2011)。大乘起信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求那跋陀羅(2011)。雜阿含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藍吉富(1988)。禪宗全書。台北:文殊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懺華(1973)。佛敎各宗大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來寧、張重岡、李山(2002)。現代新儒家傳。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僧璨(2011)。信心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藍吉富(1969)。當代中國十位哲人及其文章。台北:正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鳩摩羅什(201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志磐(2011)。佛祖統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實叉難陀(2011)。大方廣佛華嚴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智顗(2011)。妙法蓮華經文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釋印順(1992)。唯識學探源。臺北:正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劉夢溪、馬鏡泉(1996)。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馬一浮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馬一浮、陸寶千(1998)。馬一浮先生遺稿續編。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陳銳(2007)。馬一浮與現代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陳銳(2010)。馬一浮儒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徐嘉(2007)。現代新儒家與佛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智顗(2011)。摩訶止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彭紹升(2011)。居士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玄奘(201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星(2000)。君子之交--弘一大師、豐子愷、夏丏尊、馬一浮交遊紀實。台北:讀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玄奘(201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張清泉(1998)。北宋契嵩的儒釋融會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鳩摩羅什(201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俊民(2002)。三教融合與中西會通--中國哲學及其方法論探微。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法藏(2011)。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湯用彤(1991)。理學‧佛學‧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王仲堯(2003)。中國佛教與周易。台北:大展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杜順、智儼(2011)。華嚴一乘十玄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澄觀(2011)。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宗密(2011)。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釋圓瑛(1980)。大乘起信論講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紹隆(2011)。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劉國忠、黃振萍(2004)。中國思想史參考資料集‧隋唐至清卷。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傅偉勳(1991)。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林朝成、郭朝順(2003)。佛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宗密(2011)。原人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宗密(2011)。襌源諸詮集都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杜繼文、魏道儒(1995)。中國禪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丁敬涵(2002)。馬一浮先生遺稿三編。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許寧(2008)。六藝圓融:馬一浮文化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蘊聞(2011)。大慧普覺襌師語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宗密(2011)。圓覺經大疏釋義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賀麟(2002)。五十年來的中國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王仲堯(2000)。隋唐佛教判教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牟宗三(1989)。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陳星(1996)。隱士儒宗‧馬一浮。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畢養賽(1992)。中國當代理學大師馬一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畢養賽、馬鏡泉(1995)。馬一浮學術研究。浙江:杭州師範學院馬一浮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丁敬涵(1999)。馬一浮詩話。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馬一浮、陸寶千(1992)。馬一浮先生遺稿初編。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高迎剛(2006)。馬一浮詩學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滕復(2001)。馬一浮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吳光(2008)。馬一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方克立、李錦全(1995)。現代新儒家學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賴永海(1988)。中國佛性論。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龍樹菩薩、鳩摩羅什(2011)。十二門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柳田聖山、吳汝鈞(1985)。中國禪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子璿(2011)。首楞嚴義疏注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梁漱溟(1999)。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馬一浮(2005)。復性書院講錄。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釋法藏、徐紹強(19970000)。華嚴五教章。佛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湛然(2011)。法華文句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牟宗三(1984)。佛性與般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鎌田茂雄、關世謙(1998)。中國佛教史。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方東美(1989)。華嚴宗哲學。台北:黎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杜松柏(1994)。知止齋禪學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宗密(2011)。註華嚴法界觀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契嵩(2011)。鐔津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馮友蘭(1988)。中國哲學史新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印順(1987)。大乘起信論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方立天(1991)。法藏。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澄觀(2011)。華嚴法界玄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馬浮(1980)。泰和宜山會語合刻。台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賴永海(1995)。佛學與儒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黃連忠(1995)。宗密的禪學思想。台北: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董群、石峻(2000)。融合的佛教:圭峰宗密的佛學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封祖盛(1989)。當代新儒家。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賀麟(1974)。當代中國哲學。台北:台灣時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沈清松(2001)。跨世紀的中國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熊十力(1983)。新唯識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盧升法(1994)。佛學與現代新儒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釋印順(1981)。如來藏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龔雋(1995)。《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梁漱溟(1987)。中國文化要義。學林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湯用彤(1988)。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福善日、通炯(2011)。憨山老人夢遊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恆清(1997)。佛性思想。東大圖書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任繼愈(1988)。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朱建民(19890000)。張載思想研究。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趙偉(2008)。心海禪舟--宋明心學與禪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龍樹菩薩、鳩摩羅什(2011)。大智度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法藏(2011)。華嚴經探玄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僧佑(2011)。弘明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澄觀、宗密(2011)。華嚴經行願品疏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德玉(2011)。梵網經順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書玉(2011)。梵網經菩薩戒初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智旭。周易禪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龍樹、法尊、弘悲科(1985)。七十空性論科攝。臺北:華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釋智旭(1984)。靈峰宗論。京都: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唐君毅(1985)。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高瑞泉(1986)。中國近代社會思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浙江省書法家協會(1987)。馬一浮先生紀念冊--馬一浮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紀念特刊。杭州:浙江省書法家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釋印順(1988)。勝鬘經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幻生(1991)。滄海文集(上冊)--論大乘起信論作者與譯者。臺北:正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馬鏡泉、趙士華(1992)。馬一浮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方立天(1995)。法藏評傳。北京:京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馬一浮、馬鏡泉、樓達人、馬仲嗣、丁敬涵、虞萬里(1996)。馬一浮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魏道儒(1998)。中國華嚴宗通史。臺北:空庭書苑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張文儒、郭建寧(2001)。中國現代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滕復(2004)。馬一浮傳。杭州:杭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馬一浮(2005)。爾雅臺答問。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孟曉路(2008)。七大緣起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馮友蘭(2009)。三松堂自序。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黃壽祺、張善文(2010)。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麻天祥(2010)。如是我聞--麻天祥佛學與宗教哲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張曼濤(1978)。華嚴宗判教及其發展。臺北:大乘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董群(20010000)。宗密的融合論思想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陳來(2010)。宋明理學。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付長珍(2008)。宋儒境界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焦竑、李劍雄(1999)。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蔡金昌(2006)。憨山大師的三教會通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鄭志明(1988)。明代三一教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杜保瑞(20050000)。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湯用彤(1998)。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蔡方鹿(2009)。宋明理學心性論。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林安梧(20030000)。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臺北:讀冊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蒙培元(19900000)。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韓煥忠(2008)。華嚴判教論。空庭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熊琬(19850000)。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錢穆(1987)。宋明理學概述。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冉雲華(1988)。宗密。東大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蔣年豐(2000)。文本與實踐(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陳寅恪(1980)。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文淵閣四庫全書,http://210.59.1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電子佛典集成,http://taipei.ddbc.edu.tw/index.php。  new window
3.澫益大師全集,http://www.ouyi.mymailer.com.tw/ouyihtm/。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劉昌元(2001)。研究中國哲學所需遵循的解釋學原則。跨世紀的中國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大華(1999)。馬一浮。中國歷代思想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儒賓(1995)。馬浮「六藝統於一心」思想析論。馬一浮學術研究。杭州:杭州師範學院馬一浮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明友(2001)。馬一浮的「三教」圓融觀。馬一浮學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陸寶千(20050000)。馬一浮之功夫論。郭廷以先生百歲冥誕紀念史學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