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賦與志怪小說的敘事接軌--以接受美學為考察視角
書刊名:靜宜人文社會學報
作者:王晴慧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Chin-hui
出版日期:2019
卷期:13:2
頁次:頁1-41
主題關鍵詞:志怪接受美學敘事文本召喚結構期待視野FuThe supernatural storie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Aesthetics of receptionNarrativeText's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Horizon of expect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1
  • 點閱點閱:6
期刊論文
1.李劍國(2001)。小說的起源與小說獨立文體的形成。錦州師範學院學報,23(3),1-12+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竹田晃(1995)。以中國小說史的眼光讀漢賦。文學遺產,1995(4),14-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晴慧(20140100)。敘事以抒其情:論離騷的抒情式敘事。靜宜人文社會學報,8(1),373-4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齊洲(1985)。中國小說起源探跡。文學遺產,1985(1),1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龐金殿(2002)。中國小說起源說概論。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4(3),44-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馮汝常(2003)。關於中國古代小說起源的再思考。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5(2),90-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葉崗(2004)。中國小說史的起點問題--小說發生期研究舉要。文學遺產,2004(4),144-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松青(2007)。論漢賦的小說化敘事。天中學刊,22(1),57-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同勝(2006)。關於中國小說起源的思考。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2(6),15-19+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君(2005)。張衡《西京賦》與《思玄賦》中的小說因素。文學遺產,2005(5),138-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程毅中(2007)。敘事賦與中國小說的發展。中國文化,2007(24),37-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周興泰(2014)。古代辭賦與中國敘事傳統。中國比較文學,97,44-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廖群(2009)。漢代俗賦與中國小說發生研究。理論學刊,183,116-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連儒、白青(2008)。志怪小說與詩賦。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93-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楠(2013)。近五年賦體文學與小說關係研究述評。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2(4),47-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傅修延(2007)。賦與中國敘事的演進。江西社會科學,2007(9),26-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晴慧(2009)。從賦的文體定位論中國敘事詩的形成與發展。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Wallace, Martin、伍曉明(1991)。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錢鍾書(1986)。管雎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澤厚(1991)。美的歷程。臺北:金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胡應麟(1983)。少室山房筆叢。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1997)。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符、汪繼培(2004)。潛夫論箋。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葉慶炳(1990)。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均(1983)。續齊諧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昭明太子、李善(1983)。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蔡守湘(1999)。中國浪漫主義文學史。湖北武漢:武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勰、范文瀾(1958)。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古遠清(1991)。詩歌分類學。高雄:復文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松如(1994)。中國詩歌史--先秦兩漢。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Jauss, Hans-Robert、Holub, Robert C.、周寧、金元浦、滕守堯(1987)。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Iser, Wolfgang、金元浦、周寧(1991)。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顧炎武(1956)。日知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朱立元(2004)。接受美學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大杰(1991)。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Ingarden, Roman、陳燕谷、曉未(1991)。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廷琛(1989)。接受理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逸(1978)。楚辭注六種。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朱立元(1989)。接受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游國恩(1990)。中國文學史。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常任俠(1956)。漢代繪畫選集。朝花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班固(2005)。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劉熙載(1986)。藝概‧賦概。台北市:金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胡亞敏(1994)。敘事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郭紹虞(1983)。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吉川幸次郎、劉向仁(1983)。中國詩史‧中國文學史概說。台北市: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蔡源煌(1991)。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意識流--剎那到永恆。台北:雅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徐琛、張朝暉(1996)。中國繪畫史。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連雲港市博物館、東海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中國文物研究所(1997)。尹灣漢墓簡牘。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Holub, Robert C.、董之林(1994)。接受美學理論。駱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徐元誥(2002)。國語集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王伯敏(19970000)。中國繪畫通史。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司馬遷、裴駰、司馬貞、張守節(2005)。史記。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萬光治(1997)。尹灣漢簡《神烏賦》研究。辭賦文學論集。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清水茂(2003)。辭賦的虛構。清水茂漢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