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大陸學者論台灣文學:以小說為例
作者:梁竣瓘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un-Kuan Liang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瑞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關鍵字:台灣文學台灣小說中國大陸接受美學期待視野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3)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6
本論文是以上個世紀60到70年代間形成於德國的接受美學為理論基礎,探討中國大陸學者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對台灣文學特別是小說文類的接受與研究狀況。接受的客體主要鎖定在學院師生的閱讀與研究上。論述兼採宏觀與微觀的視角,試圖梳理台灣文學進入中國大陸的契機、出版以來的傳播過程,以及累積的研究成果。針對大陸學者討論台灣文學的背景、論述台灣文學的特殊性等等進行深入的研究,並試圖找出在時間的流轉過程中該一研究領域所產生的變異現象,最後提出個人對此一研究群體未來研究發展的建議。
論文結構分為上編的綜論部分與下編的抽樣個論。前者著重於總體的觀察,包括:從政治與非政治因素著手分析台灣文學研究如何在中國大陸形成、爬梳二十五年來中國大陸論者的台灣小說研究發展的脈絡,以及考察中國大陸研究台灣文學的期待視野,從而理解其研究的特殊性。後者以傳統的台灣文學史分期為基礎,選取各階段的一位作家為研究對象,以微觀的方式,深入剖析中國大陸學者對台灣文學作品的解讀取向。主要選取日據時代以下的50、60及70年代各一台灣小說家進行討論。他們分別是林海音、白先勇及黃春明。下編的個案研究除了展呈中國大陸學者對單一台灣作家論述的特色外,也是印證上編論點的主要例證。期藉由綜觀與個案深入分析,完整呈現中國大陸學者論述台灣文學的特殊之處與價值。
儘管中國大陸學者因囿於資料取得的種種限制,使得論述過程中偶有瑕疪,然而其貢獻仍值得肯定。包括在無形中肩負起台灣文學在中國大陸傳播的工作;讓台灣文學的研究朝年輕化、學院化、深入化的方向邁進;持續的論述也使得研究由粗糙往精緻的方向前進。整體而言,將台灣文學推向島外傳播有極大的貢獻。然而如何以更客觀的視角進行台灣文學的研究,以及利用中國優勢突顯論述的價值,則是需要進一步努力的。
none
參考書目
一、文本部分
(一)書籍(依姓氏筆畫順序)
1、專著(依姓氏筆畫順序)
丁帆等《中國大陸與台灣鄉土小說比較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5)
公仲、江冰主編《走向新世紀──第六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公仲主編《世界華文文學概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6)
方 忠,《台灣通俗文學論稿》(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0.12)
王宗法,《台港文學觀察》(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11)
王玲玲、徐浮明,《最后的貴族──白先勇傳》(北京:團結出版社,2001.1)
王晉民,《當代台灣文學》(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9)
王晉民《白先勇傳》(台北:幼獅出版社,1994)
王晉民等,《台灣當代文學史》(廣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
王淑秧,《海峽兩岸小說論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4)
田銳生《台港文學主流》(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4)
朱立立《知識人的精神私史──台灣現代派小說的一種解讀》(上海三聯書店,2004.9)
朱雙一《近二十年台灣文學流脈──「戰後新世代」文學論》(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8)。
朱雙一《閩台文學的文化親緣》(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7)
汪景壽《台灣小說作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3)
林承璜《台灣香港文學評論集》(1994.2,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
武治純《壓不扁的玫瑰花---台灣鄉土文學初探》(1985,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金堅範主編,中國作家協會編譯中心編《阿里山的思念》(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7)
封祖盛《台灣小說主要流派初探》(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10)
封祖盛《台灣現代派小說評析》(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5)
計璧瑞《台灣文學論稿》(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11)
張默芸《鄉戀、哲理、親情──台灣文學散論》(福建:鷺江出版社,1986.7)
曹惠民主編,《台港澳文學教程》(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10)
梁若梅《一夜鄉心五處同(台港名著述評)》(1986.5,貴州人民出版社)
陳遼主編《台灣港澳與海外華文文學辭典》(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6)
陳遼主編《世紀之交的世界華文文學──第八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選》(南京: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編輯部,1996.9)
陸士清《台灣小說選講》(上、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10)
陸士清《台灣文學新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6)
陶德宗《百年中華文學中的台港文學》(重慶:三峽學院,2003.4)
粟多桂《台灣抗日作家作品論》(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6)
黃重添《台灣長篇小說論》(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
黃重添《台灣當代小說藝術采光》(福建:鷺江出版社,1987.11)
楊匡漢主編《中國文化中的台灣文學》(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10)
葉 真《黃春明小說欣賞》(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6)
福建省台灣研究編《台灣文學的走向》(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4)
趙 朕《台灣與大陸小說比較論》(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2.9)
趙遐秋主編《臺灣新文學思潮史綱》(解放軍出版社,2002)
劉俊《從台港到海外──跨區域華文文學的多元審視》(廣州:花城出版社,2004.2)
廣東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台灣香港澳門暨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1993.3,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
黎湘萍《台灣的憂鬱──論陳映真的寫作與台灣的文學精神》(北京:三聯書店,1994.10)
黎湘萍《文學台灣──台灣知識者的文學敘事與理論想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3)
2、文學史著(依出版年月排序)
甲、中國現當代文學史
喬福生、謝洪杰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12。
徐國倫、王春榮《二十世紀中國兩岸文學史》,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3
盛英《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6。
張炯、鄧紹基、樊駿主編《中华文学通史》,第九卷•當代文學篇,華藝出版社,1997。
金漢、馮云青、李新宇主編《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浙江大學出版社,1997.5。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上、下)(台灣文學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台灣版《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史》文史哲出版社)
陳繼會等《中國鄉土小說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11。
張學軍《中國當代小說流派史》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12修訂本。
孔範今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下)(山東文藝出版社,1995)
朱壽桐主編《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上、下》(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5)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8)
許道明《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新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11)
郭志剛、李岫主編《中國三十年代文學發展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8)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1987初版,2001年再版)
黃修已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一、二、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乙、台灣文學史部分
作 者書      名出 版 社出版年月備註
黃重添、莊明萱、闕豐齡台灣新文學概觀鷺江出版社1986台北:稻禾出版社,1992.3)
白少帆等現代台灣文學史遼寧大學1987.1
包�皕s台灣現代文學簡述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3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春風文藝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1989.11台灣:文史哲出版社1992/1
公仲、汪義生台灣新文學史初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8
劉登翰等台灣文學史(上、下)福州:海峽文藝1991;1993
古繼堂台灣新文學理論批評史春風文藝出版社1993.6
王晉民等台灣當代文學史廣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
呂正惠、趙遐秋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昆倫出版社2002.1
古繼堂主編簡明台灣文學史人間出版社,2003. 7
(二)個案研究資料(選取資料來源:人民大學之「人大複印資料」、上海圖書館出版之「全國報刊索引」、清華大學「中國期刊網」等)
甲、林海音研究資料
林海音小說在大陸的出版
《城南舊事》(廣州:花城出版社)1983
《城南舊事》(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孟珠的旅程》(北京:友誼出版社)1985
《婚姻的故事》(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86)
傅光明選編《城南舊事》(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
傅光明選編《金鯉魚的百摺裙》(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
傅光明選編《英子的鄉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
傅光明選編《曉雲》(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
傅光明選編《生命的風鈴》(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
《曉雲》(北京:團結出版社)1989
《金鯉魚的百褶裙》(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
《城南舊事》(廣州:新世紀出版社)1998
《城南舊事》(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城南舊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林海音小說研究
單篇論述
作 者篇 名時 間發表園地備註
成 思《城南舊事》作者1983.2.21人民日報
蔡美琴林海音和《城南舊事》1983.2.25人民日報
○ ○小說《城南舊事》作者台灣女作家林海音1983.2.26
伊 明林海音和她的《城南舊事》1983文匯第3期
張默芸林海音及其創作1983《中國現代女作家》(中)黑龍江出版社
湛 彬台灣女作家林海音1983編譯參考第4期
余 之小說《城南舊事》藝術特色賞析 1983文藝理論研究第2版頁91-96
○ ○憶往事牽思姐妹情---訪《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胞妹林燕珠1983.4.17人民日報
蔡美琴林海音小說創作初探1984暨南大學學報第2期(哲社)頁82-88
張默芸論林海音的小說創作1984.4新文學論叢
1984年4期收入《海峽文壇拾穗》海峽文藝出版社,頁295-309
《鄉戀、哲理、親情---台灣文學散論》,頁19-35。
韋 人林海音談台灣文學的啟蒙1984.6.9團結報
韋體文試論林海音小說的獨特性1986台灣研究集刊第3期
黨鴻樞試論林海音散文的藝術結構(論《城南舊事》)1986西北師院學報第3期(社科)頁48-51
梁學政林海音女士與北京的駱駝1986.5台聲
張默芸鄉戀•哲理•親情──評林海音的散文1986.7《鄉戀、哲理、親情──台灣文學散論》頁178-183
林煙生林海音的小說創作1987.4淮海論壇
李浚平談《孟珠的旅程》的語言藝術---從語言手段的選用看其藝術風格1987.7/8語文月刊
秋 禾冬陽下的駱駝隊1989《秋禾書話》版本:花城版《城南舊事》
《秋禾書話》:(北京書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的首輯“書山零岩”之中
沈衛威《呼蘭河傳》、《城南舊事》比較分析1991.2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總2期頁56-60
江蘇籍台港作家專輯
彭燕彬落紅不是無情物──林海音與她作品中的女性意識1995.4河南電大頁19-21
張默芸林海音論1995.4求索頁97-100
肖 菡海峽兩岸女性文學中女性意識的比較考察1996.3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頁93
丁 果 一個會過日子的人1996.2.1中華副刊又收入:林海音《靜靜的聽》台北:爾雅出版社。頁139-142
舒 乙受人尊敬和討人喜歡的林海音1996.6林海音《靜靜的聽》台北:爾雅出版社。頁109-120又載2001年12月《明道文藝》
傅光明林海音和英子1996.6林海音《靜靜的聽》台北:爾雅出版社。頁121-126
宋家宏城南舊事新釋1996.6林海音《靜靜的聽》台北:爾雅出版社。頁127-138
邱秀文隱於深處的感情發言了—記林海音先生為作家寫的書1996.6林海音《靜靜的聽》台北:爾雅出版社。頁143149
卞新國、徐光萍林海音散文述評1997.1鎮江師專學報(哲社版)頁45-48
鄧寒梅林海音作品中的對比藝術1998.5衡陽師範學院學報19卷5期頁57-60
陳偉華對京味情有獨鐘的林海音1998.7四川烹飪頁5-6
蕭乾與林海音的「京味之交」1999.10炎黃春秋
黃發有林海音的女兒情結與文化鄉愁1999.3齊魯學刊頁44-47
張光正《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青少年時代的人和事2000.10炎黃春秋頁66-69
收錄於《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台海出版社,2001.5,頁60-71
○ ○一代才女林海音葬於台北金寶山2001.1世界華文文學論壇頁36
一代才女林海音去世2001.1新文學史料
林海音散文論2001.1江西社會科學
古繼堂林海音的「兩岸」情結2001.1洛陽師範學院學報頁5-8
又收錄於《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台海出版社,2001..5,頁174-183
傅光明遠去的英子——林海音的文學世界2001.12.11中國網
追尋林海音足跡的女兒2001.12.12人民日報海外版 九版
鐵 凝懷念林海音2001.12.12光明日报
○ ○台北探訪《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2001.10.18新華網
○ ○林海音永別城南舊事2001.12.3北京青年報
張昌華夕陽,牽著駝鈴遠去--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2002.傳記文學18卷1期頁4-7
王景山讀者來函:對張昌華紀念林海音一文的補正2002.傳記文學18卷4期頁114
肇 新從城南走來---記林海音2001.8.22人民日報海外版
張昌華林海音:台灣文學的一道陽光2002.1紫荆
台北最後的歌吟──懷念林海音先生2002.1台聲
秋 禾她從北平城南走来——芸窗夜讀聆海音2002.4.28博覽群書
蕭 乾台灣有家夫妻店2001.5收錄於《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台海出版社,2001.5,頁39-41。
文潔若林海音探親2001.5收錄於《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台海出版社,2001.5,頁42-49。
文潔若鄉情悠悠---為《林海音文集》而作2001.5收錄於《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台海出版社,2001.5,頁50-52。
舒 乙受人尊敬和討人喜歡的林海音2001.5收錄於《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台海出版社,2001.5,頁53-59。
古遠清給林海音惹禍的一首詩---由林海音對「聯副」的貢獻談到「船長」事件2001.5收錄於《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台海出版社,2001.5,頁72-76。
傅光明林海音與老北京2001.5收錄於《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台海出版社,2001.5,頁77-84。
韓斌生永遠鄉戀的女性文學的林海音(「林海音作品研討會」散記)2001.5收錄於《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台海出版社,2001.5,頁85-87。
○ ○林海音作品在京研討2000.10.26人民日報海外版收錄於《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台海出版社,2001.5,頁88。
○ ○現代文學館重敘《城南舊事》2000.11.1中華讀書報收錄於《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台海出版社,2001.5,頁89。
○ ○忘不了京城之南---林海音再說《城南舊事》2000.11.1北京娛樂信報收錄於《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台海出版社,2001.5,頁90。
舒 乙熱的書、 熱的火──讀林海音《金鯉魚的百襉裙》2001.5收錄於《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台海出版社,2001.5,頁165-173。
莊明萱林海音的文學創作1991.6原載於劉登翰等編《台灣文學史(上、下)》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6。
後收錄於《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台海出版社,2001.5,頁184-191。
張默芸論林海音《孟珠的旅程》2001.5收錄於《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台海出版社,2001.5,頁192-199。
封祖盛林海音及其《城南舊事》2001.5收錄於《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台海出版社,2001.5,頁200-204。
李 今林海音對女性文化角色的選擇2001.5收錄於《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台海出版社,2001.5,頁205-213。
傅光明林海音的文學世界2001.5收錄於《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台海出版社,2001.5,頁214-233。
傅光明生活者林海音2001.5收錄於《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台海出版社,2001.5,頁234-240
北 塔在虛構與紀實之間---再讀《城南舊事》2001.5收錄於《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台海出版社,2001.5,頁241-248。
鄭 實林海音:帶給你溫暖的名字2001.5收錄於《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台海出版社,2001.5,頁247-251。

乙、白先勇研究資料
白先勇小說在大陸的出版
《台灣當代作家白先勇小說選》(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
《白先勇短篇小說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台北人》(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5)
《孽子》(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7)
《孤戀花》(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1)
《臺北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永遠的尹雪艷》(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
《白先勇自選集》(廣州:花城出版社,1996)
《孽子》(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臺北人》(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寂寞的十七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臺北人》(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寂寞的十七歲》(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白先勇文集第一卷)
《臺北人》(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白先勇文集第二卷)
《孽子》(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白先勇文集第三卷)
白先勇研究資料
專著
袁良駿《白先勇論》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8。(1991台灣爾雅版,2001新華版)
劉俊《悲憫的情懷》爾雅出版社,1995。(2001年花城版)

單篇論述

作 者篇 名時 間發表園地備註
編者答讀者問---問於白先勇的小說〈思舊賦〉1979作品第12期
王晉民評白先勇〈遊園驚夢〉1980《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購》下冊,廣西人民出版社
封祖盛論白先勇的小說1980當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2期
張葆莘白先勇的的生涯1980.5文匯增刊
王晉民論白先勇的創作特色1981中山大學學報
王晉民細膩入微---論白先勇的小說1981疊彩第3期
李承清白先勇短篇小說淺析1981江西師院井崗山分院院報
曉 立白先勇短篇小說的認識價值1981讀書第7期
文 萍試析白先勇的小說的結構藝術1982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1期
耘之現代文學、白先勇和放逐主題1982福建文學
清 明白先勇的小說技巧1982《白先勇短篇小說選》福建人民出版社
曉 立夕陽殘照、斷壁頹垣---評白先勇的短篇小說1982文學評論叢刊第12輯
鄺白曼在美國訪著名小說家白先勇1982.2.6羊城晚報
朱學群試論白先勇小說的悲劇意識1984台灣研究集刊第2期
易明善略論白先勇短篇小說的語言描寫藝術1984當代作家評論第6期
常 徵向作品的深處探尋---對台灣當代作家白先勇小說的再認識1984新疆大學學報第4期(哲社)
葉公覺試論白先勇短篇小說的風格1984藝譚第1期
耀亭評白先勇作品中的色彩描寫1984.2電視、電影、文學
徐 杰白先勇短篇小說的抒情特色1985台灣研究集刊第3期
張 禹論白先勇和他的《台北人》1985藝譚第1期
黃樹紅一篇有藝術個性的佳作---談白先勇的〈思舊賦〉1985教學與管理第4期
林承璜談〈遊園驚夢〉的思想內涵1985.1文學知識
黃樹紅一篇有藝術性的佳作──讀白先勇〈思舊賦〉1985.1唐山教育學院學報又載《廣東教育學院學報》、《教學與管理》
梁若梅愁腸已斷無由醉──評〈歲除〉1985.4飛天
黨鴻樞略論白先勇的美學觀1986廣西大學學報第1期(哲社)
王宗法白先勇及其〈永遠的尹雪艷〉1986.9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評
張阿莉流浪者之歌---論台灣作家白先勇的短篇小說1987張家口師專學報第1期
曹 明魂繫夢縈故鄉情---白先勇小說中的人物和南京1987樂園第9期
王晉民一部多層面的小說《孽子》1987.6華人世界
殷國明一個世界的主題---種族的困惑---兼從比較的角度評論白先勇的《紐約客》1988當代作家評論第6期
陳浩泉白先勇〈遊園驚夢〉、〈骨灰〉1988台港文學選刊第6期
黃 瀅人性•心態小說•路標(白先勇的長篇《孽子》)1988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第2期
謝 晉未來銀幕上的「谪仙记」---白先勇1988文匯第1期
曉劍白先勇和〈謫仙記〉1988.9大眾電視
曹少祥也談白先勇1988.2文學評論家
郭俊奇成功與失敗的嘗試(白先勇《孽子》)1988.2台港文譚
陸士清白先勇的世界、白先勇的夢1988.2.19聯合時報
紅 眉白先勇與《遊園驚夢》1988.520.人民政協報
陸士清融傳統於現代創作---白先勇《遊園驚夢》的藝術追求1988.5.5文學報
朱文華論白先勇短篇小說的公館題材1989.1台港文譚
張超與旅美華人作家白先勇談創作問題1989.1台港文譚
袁良駿一個舊時代的輓歌──論白先勇小說的悲劇藝術1989.4雲南師範大學學報
石明父親呵,父親──評白先勇長篇小說《孽子》1989.7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2期
陸士清驚世駭俗的挑戰──論白先勇的《孽子》1989.7台港文譚又載《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四)》
袁良駿魯迅、白先勇小說比較論1990魯訊研究年刊
林承璜白先勇小說探秘1990.2唐山教育學院學報
方忠白先勇小說藝術散論1990.3徐州師院學報
李平尹雪艷的魅力與傳統文化──重讀白先勇小說〈永遠的尹雪艷〉1990.3名作欣賞
袁良駿白先勇的傳統特色1990.3文學評論
袁良駿「融傳統於現代」──論白先勇小說的現代特色1990.4廣東社會學院學報
袁良駿論白先勇筆下的知識分子形象1990.6江淮論壇
曹 明絢麗多姿,各具風采---漫談白先勇小說中的女性形象1991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總2期頁32-34
江蘇籍台港作家專輯
吳俊生命的悲劇意識:白先勇小說意蘊管窺1991.1上海文論
劉俊論白先勇小說的語言藝術1991.2南京大學學報
李夏論白先勇小說的「女性文學」傾向1992.5當代文壇
袁良駿白先勇長篇小說《孽子》論辯1992.1河北學刊
溫 斌試論白先勇短篇小說的悲劇意識1993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98期又載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2
吳梅芳論白先勇創作中女性形象的悲劇意義1993.7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
吳福輝背負歷史記憶而流離的中國人(白先勇小說新論)1993.7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
在桂林出生的白先勇1994八桂僑刊第2期
劉俊論白先勇小說中的意象群落1994.3.15 學術論壇總第103期
王焱現代主義與傳統文化的璧合──白先勇小說創作概論1995天中學刊1期10卷1期
張淑賢論白先勇小說創作中的存在主義色彩1995.10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
胡亭亭、王洪濤卻道天涼好個秋—談白先勇小說的意境1995.11.25學術交流總第063期
彭燕彬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試析白先勇作品中的懷舊與鄉愁情感1995.11.30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5卷6期總第147期
劉俊以殘缺的愛為視域,揭示人類情感的困境(白先勇早期短篇小說主題透視)1995.6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又載《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5.4.30
王焱現代主義與傳統文化的璧合(白先勇小說創作概論)1995.7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
周麗瑛孽海浮沉 企望歸岸——淺談白先勇長篇小說《孽子》1996.2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1959年生教師
劉俊論白先勇《孽子》中的道德意識及其表現1996.6世紀之交的世界華文文學
張愛玲與白先勇之比較1997哈爾濱師專學報03
邱春暉男性話語中的掙紮與反抗──略談白先勇短篇小說的“魔性”女性形象1998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046
范肖丹論白先勇小說創作中虛實相生的藝術辯証法1998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12卷2期廣西桂林地區教育學院中文系講師4
范肖丹白先勇小說的象徵藝術1998社會科學家總72期
程鵬“王謝子弟”窮途路 旅美華人無根心—論白先勇短篇小說的思想傾向1998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97期2
范肖丹「妖孽」與「觀世音」──尹雪艷象徵內涵論1998.1河池師專學報
劉俊論〈永遠的尹雪艷〉1998.1鎮江師專學報
何宗龍評白先勇小說《孽子》的救贖主題1999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4期,總20期4
阮溫凌作家:誕生環境與悲悼主題——白先勇女性小說初探之一
1999名作欣賞056
阮溫凌人物:“鮑賽昂夫人”家族——白先勇女性小說初探之二1999名作欣賞065
孫希娟揭開神秘的面紗——白先勇小說《永遠的尹雪艷》賞析1999名作欣賞2期4
袁良駿“奇”從何來?——白先勇小說藝術1999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5期 8
楊淑華懷舊的思緒 感傷的情調——台灣當代作家白先勇小說世界評析1999大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總43-445
古繼堂永不滅光芒的藝術形象──尹雪艷──評〈永遠的尹雪艷〉1999.2世界華文文學
論白先勇小說的感傷主義色彩2000鹽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01
王宗法論白先勇的文化鄉愁──從《臺北人》、《紐約客》談起
2000台灣研究集刊3期7
王雪論白先勇《臺北人》中的“歷史見証”式敘述人的敘事功能2000世界華文文學論壇025研究生
王瑞華中國文化的悲劇意蘊——評白先勇的悲劇觀
2000華文文學043
阮溫凌人物:“瘋女人”家族——白先勇女性小說初探之三2000名作欣賞01
阮溫凌結構:寫實構架中的視點交錯與焦點輻射——白先勇女性小說初探之四2000名作欣賞025
阮溫凌語言:生活化與個性化——白先勇女性小說初探之五2000名作欣賞037
袁良駿“奇”從何來?——白先勇和他的小說藝術2000兩岸關系05
張翠縞仙扶醉跨殘虹——白先勇作品中的色彩運用2000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6期,總號123
羅義華《孽子》批判的指向與力度分析——兼論白先勇創作心理的轉變2000.1民族文學研究5
王彥霞“中西合璧”的兩個範例——施蟄存、白先勇創作比較論2000.3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6卷1期3研究生
潘雅琴漂泊者的哀歌——讀白先勇的小說《臺北人》《紐約客》2000.5名作欣賞033
王麗華鮮明可感 神采畢現——白先勇小說比喻藝術談
2000.9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卷 3期1964講師4
陳祥泰“大陸情結”的藝術審視與展現——白先勇的短篇小說集《臺北人》賞析
2000.9青島教育學院學報13卷3期1942副教授
王甸成、鄭玉銘論白先勇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2001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7卷5
林宋瑜重提白先勇的意義2001文學自由談014
孫希娟淺析張愛玲與白先勇的生活與創作2001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總113期1966長安大學人文社科系講師4
徐 學白先勇小說句法與現代性的漢文學語言2001台灣研究集刊總72期6
翟興娥傳統的回歸——略論白先勇與中國傳統文學
2001德州學院學報011973研究生、講師4
朱雙一白先勇與延續於台灣的“五四”新文學傳統2001.1華文文學總44期4
費勇敘述香港——張愛玲《第一爐香》、白先勇《香港—1960》、施叔青《愫細怨》2001.2華文文學總45期6
胡玉偉徘徊於此岸和彼岸之間——白先勇的宗教情緒對《臺北人》的滲透2001.3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3卷1期1966沈陽師範學院中文系講師4
彭耀春傷逝——論白先勇的《遊園驚夢》2001.3華文文學總46期5
錢虹重溫“最後的一抹繁華”舊夢——白先勇筆下的上海背景2001.3華文文學總46期4
羅義華白先勇小說審美意識論2001.3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1卷2期1970中南民族學院講師4
李建東滄桑回眸的傷悼——白先勇“感傷”小說管窺2001.4世界華文文學論壇043
王玲寧、高萬年悲涼而絕望的歌──張愛玲、白先勇小說的生命悲劇意識淺論2001.6天中學刊16卷3期研究生
孔超瓊白先勇劇本《遊園驚夢》與小說比較細讀 忠於原著之精神,兼顧戲劇性2002上海戲劇083
方 東沒有明天的故事——論白先勇小說的“時間”2002台灣研究集刊總號756
吳志宏白先勇短篇小說的死亡意識初探2002廣東社會科學4期,總第96期研究生5
韋春鶯無止境的追尋——白先勇同性戀小說悲劇主題解讀2002玉林師範學院學報23卷2期碩士生
孫俊琴叛逆者的宣言-論白先勇早期短篇小說創作2002語文學刊6期,總第152期2
楊亞月從白先勇《臺北人》的創作試探其審悲經驗2002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卷3期1973
3
孫俊琴、武俊明吸納與創新——白先勇小說觀的演變2002.10陰山學刊15卷5期3
孫俊琴生存的困惑與認同的艱難——論白先勇短篇小說集《紐約客》2002.12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卷6期1971
2
方東沒有明天的故事-論白先勇小說的”時間”2002.3台研究集刊總第75期,
王亞麗夢與醉的詮釋——運用尼采悲劇觀解讀白先勇兩篇小說2002.3集寧師專學報24卷1期5
王少杰從白先勇小說《紐約客》看留學生作家的文化憂鬱情懷2002.9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1卷5期1959蘇州大學博士研究生6
王東慶、劉忠文論白先勇創作的文體特色2003遼寧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03 1969講師2
朱立立時間之傷與個體存在的焦慮—試論白先勇的時間哲學2003《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卷1期,
阮溫淩“梁父吟”的文化悲悼情懷——白先勇“民國史”小說初探2003皖西學院學報19卷6期1940華僑大學中文系教授4
周克平從《永遠的尹雪艷》看白先勇小說的感傷情懷和悲劇色彩2003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041964講師2
孫俊琴直取歷史滄桑的人生真味--論白先勇的短篇小說集《臺北人》2003語文學刊總第154期,3
孫俊琴現實體驗與歷史觀照的融匯——論白先勇多色多元的哲學美學基礎2003內蒙古電大學刊總53期2
張天儒試論白先勇作品的零度敘事風格2003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041974講師4
郭亞明永遠有多遠——白先勇《永遠的尹雪艷》解析
2003語文學刊052
鮑國華論《台北人》中的上海形象2003華文文學6期博士研究生
戴 惠裊裊的愁思——白先勇小說的感傷主義色彩2003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021965研究生5
羅義華在傳統與反傳統之間遊走與抉擇——試論白先勇的審美心靈圖式2003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4卷12期1970講師博士生4
王少傑從白先勇小說《紐約客》看留學生作家的文化憂鬱情懷2002.9.25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阮溫凌“梁父吟”悲歌中的末路英雄——白先勇“民國史”小說人物論2003.2華文文學總55期教授4
婁奕娟論白先勇小說中的“戲劇化”因素——試以《臺北人》為例2003.2華文文學總55期 研究生3
王東慶白先勇小說中的宗教意蘊2003.3《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6卷2期,總第148期1969
3
歐孟紅試論白先勇小說的戲劇化2003.3安康師專學報15卷1976研究生5
齊 鋼論白先勇短篇小說的悲涼意蘊2003.7浙江教育學院學報041971講師7
王汝合為過去的美塑像與為未來的美塑像——白先勇的《遊園驚夢》與契訶夫的《三姊妹》的“時間”主題比較分析2004華文文學031980研究生
曹宇旗廣收博采 融會中西——淺談白先勇小說的創作特色2004鄭州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021975鄭州經濟管理幹部學院教師2
薛忠文被放逐者的哀歌:白先勇域外題材小說的創作2004廣西社會科學031967博士研究生2
周新蘭變焦的距離:伸縮自如——淺論白先勇小說的敘述視角2004.2世界華文文學論壇02研究生4
袁新芳客路歷程與紐約重構——論白先勇《紐約客》中人物的精神世界2004.2世界華文文學論壇02天津南開大學碩士研究生5
章 渡白先勇與田納西•威廉斯
2004.2世界華文文學論壇02南京曉莊學院教師3
黃發有悲憫的擺渡——散文的白先勇
2004.2世界華文文學論壇02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4-
王光華不可或缺的敘述者——白先勇短篇小說敘述角色探悉2004.6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3卷3期1967研究生3

白先勇研究的研究
作 者篇 名時 間發表園地備註
揚帆“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讀劉俊《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有感1996世界華文文學論壇02
陳遼從一個作家看臺灣與海外華文文學——讀《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1996華文文學02
劉俊白先勇研究在大陸:1979-2000 2001華文文學01

報導
篇 名時 間發表園地備註
先父一生最痛恨紈絝子弟──白先勇教授訪談錄1994文史春秋1期
悠悠遊子心 殷殷故鄉情——記著名旅美華人作家白先勇先生故鄉之行2000文史春秋05
白先勇創作國際研討會綜述2001華文文學01
白先勇創作國際研討會綜述
2001世界華文文學論壇01
白先勇創作國際研討會綜述2001文學評論02
文字的轉換與文化的播遷——白先勇等談《臺北人》的英譯2001中國翻譯
白先勇:我用寫作表達人類心靈無言的痛楚2004新聞週刊
桂林書市上的白先勇2004文化交流04
白先勇重游“白公館”2004檔案與史學04

丙、黃春明研究資料
大陸出版的黃春明作品
《黃春明小說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我愛瑪莉》(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5
《莎喲娜啦,再見》(武漢:長江文文出版社)1993
《兒子的大玩偶》(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台灣小說名家代表作)
《黄春明作品集(3册)》(北京:九洲出版社)2001
《看海的日子》(北京:昆侖出版社)2001(中國經典鄉土小說六家)
文學史中的黃春明
白少帆等:現代台灣文學史,遼寧大學,1987/1,黃春明----生平和創作,頁636-655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文史哲出版社,1992/1,七十年代台灣鄉土小說大堀起—小人物的代言人黃春明
黃重添:台灣新文學概觀,稻禾出版社,標準鄉土作家—黃春明,1992/3。
劉登翰等:台灣文學史,大陸福州海峽文藝,1993/1。
王晉民等:台灣當代文學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黃春明的小說,頁350-373。
徐國倫、王春榮:二十世紀中國兩岸文學史,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3,黃春明的小說,頁255-259。
汪景壽:台灣小說作家論,北京大學出版社,黃春明,1984年。
曹惠民主編:台港澳文學教程,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10。
陳繼會等:中國鄉土小說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11。
張炯、鄧紹基、樊駿主編:中華文學通史,第九卷•當代文學篇,華藝出版社。(古繼堂主筆)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金漢、馮云青、李新宇主編《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浙江大學出版社,1997.5。
喬福生、謝洪杰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12。
單篇論述
作 者篇 名時 間發表園地備註
武治純「小人物」的代言人—台灣作家黃春明1980書林第5期
吳文輝向著反映現實的深度突進---台灣省作家黃春明的小說創作初探1982新文學論叢第1期
王晉民台灣作家黃春明的小說論1982新文學論叢第1期
翁光宇試論黃春明小說的藝術特色1982新文學論叢第2期
翁光宇試論黃春明小說思想內容的轉變1983暨南大學學報第3期
耘 之論黃春明小說的人物世界1983福建論壇第6期
凌 雲台灣作家黃春明和他的鄉土電影1984銀幕劇作第5期
封祖盛黃春明的創作特色1984當代文學研究叢刊第5輯
杜元明一篇耐人尋味的小說──讀黃春明的〈溺死一隻老貓〉1986.1/2小說創作
杜元明「雨夜花」的悲前──論〈看海的日子〉中白梅形象的塑造1988.5作品與爭鳴
徐文博等鄉鎮小人物的新困境──台灣作家黃春明鄉土小說的文化視角1989.4環球文學
黨鴻樞論黃春明小說的抗挫折意識1990.3西北師大學報2期
林承璜論台灣的阿Q1991.5第五屆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葉真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評台灣作家黃春明的〈看海的日子〉1993.4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
計 蕾樸素寫實的鄉土文學----從黃春明 「莎喲娜啦.再見」說起1993.10《莎喲娜啦,再見》,長江文藝
王淑秧黃春明及其諷刺性小說1993.2小說評論
劉登翰台灣經濟轉型期的鄉土眷戀和都市批判—黃春明小說創作一面觀1995.3《台灣文學隔海觀》,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又載:《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8.4
黎湘萍被拋入歷史的人們:重讀陳映真、黃春明、王禎和的小說1996.2台灣研究
尉天驕把教育的痼疾揭出來給人看——論黃春明作品中的教育問題
1996.3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張英偉略談黃春明小說創作1998錦州師院學報第3期
陳遼國民性的探索和表現---黃春明創作論1998福建論壇(文史哲版)
朱雙一黃春明與中國現代鄉土文學傳統1998.4台灣研究集刊
樊洛平黃春明鄉土小說論1998.4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陸貴山黃春明小說創作的思想藝術物色1998.10.29-30中國作協「黃春明作品研討會」論文
周良沛從台灣目前「皇民文學」之爭看黃春明作品的鄉土之情1998.10.29-30中國作協「黃春明作品研討會」論文又載香港文學1999.2
杜元明從鄉土寫實到社會諷刺---論黃春明現實主義小說的發展和成就1998.10.29-30中國作協「黃春明作品研討會」論文
周 青鑼與阿Q1998.10.29-30中國作協「黃春明作品研討會」論文
陳公仲社會轉型期的一面明鏡---評黃春明六0、七0年代小說1998.10.29-30中國作協「黃春明作品研討會」論文
古繼堂論黃春明小說的諷刺藝術1998.10.29-30中國作協「黃春明作品研討會」論文
粟多桂論黃春明小說的多元審美特徵及拓展意蘊1998.10.29-30中國作協「黃春明作品研討會」論文
計璧瑞鄉土小說的浪漫氣質1998.10.29-30中國作協「黃春明作品研討會」論文
王宗法黃春明小說的時代特徵1998.10.29-30中國作協「黃春明作品研討會」論文
趙稀方鄉土的姿態—關於黃春明、海辛鄉土小說的文本分析1999.1小說評論
李獻文論黃春明小說的文化品格1999.10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卷5期
趙遐秋黃春明的小說和五四文學傳統1999.11台灣鄉土文學八大家
犁劍墨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1999.11台灣鄉土文學八大家曾慶瑞
尉天驕黃春明筆下鄉土小人物生與死的意義1999.3河海大學學報
黎湘萍現代消費社會的另類敘事---論黃春明小說的現實主義價值1999.3文學評論
何 標黃春明小說的時代特色1999.3台聲雜誌
古遠清黃春明的文學觀念2000.2理論與創作
司曉輝「小人物」的悲歌---兩岸鄉土小說作家黃春明與高曉聲創作的交融2000.5聊城師範學報
樊洛平老人與社會:黃春明小說的關懷視點2001.2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王 敏尋找傳統通向現代的路徑---黃春明、喬典運創作比較2002當代文壇
蘇鳳玲淺探黃春明鄉土小說創作2002.4河南師範大學學報
韓 元黃春明小說人物論2002.6齊魯學刊
韓春萌關注"弱勢群體",同鑄藝術情結——台灣鄉土作家王禎和與黃春明創作比較2003江西教育學院學報江西教育學院講師(1963--)

王震亞關心人,關心社會——試論黃春明小說的獨特價值2003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總125期

二、參考書目(依姓氏筆畫順序)
一、專著
作者名稱出版日期出版處
王劍叢、汪景壽、楊正犁、蔣朗朗編著台灣香港文學研究述論1991.10天津教育出版社
陳信元等中國大陸台灣文學研究目錄2002.11.30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委託
陳信元等中國大陸的台灣文學研究資料蒐集計畫研究報告2002.11.30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委託
H•R•姚斯、R•C•霍接勃著,周寧、金元輔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Roland Barthes《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李幼蒸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2)
下村作次郎、著邱振瑞譯《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2)
山口守╱編 藤井省三╱《講座台湾文学》(国書刊行会,2003.3)
中國古典研究會主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學生書局,2002.7)
尹雪曼《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書局,1985)
文訊雜誌社編《光復後臺灣地區文壇大事記要(增訂本)》(台北:文建會,1995)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10.1)
方長安《選擇•接受•轉化──晚清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文學流變與日本文學關係》(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6)
王向遠《東方各國文學在中國──譯介與研究史述論》(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10)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5)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台北:時報文化,1986)
古繼堂《柏楊傳》(作家出版社,1999.4)
白先勇《明星咖啡館》(台北:皇冠出版社,1984)
白先勇等《現文因緣》(台北:現文出版社,1991.12)
伊恩P 瓦特Ian watt《小說的興起》,高原、董紅鈞譯,(北京:三聯書店,1992.6)
何 欣《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
何 欣《當代台灣作家論》(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 1973.12)
何永慶《七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研究》1995,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8)
余光中總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一、二)》,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10。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 1988.5)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1995.7)
呂正惠編《文學的後設思考》(台北:正中書局,1981.9)
李祖琛《七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運動析論》(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1986)
李瑞騰《文學的出路》(台北:九歌出版社 ,1994.9.10.)
李瑞騰編《中華現代新文學大系.評論卷》( 台北:九歌出版社 ,1989.1)
李瑞騰編《臺灣文學二十年集(四)1978-1998──評論二十家》(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3)
李漢偉《台灣小說的三種悲情》( 台北:駱駝出版社, 1997.10)
沈義貞《中國當代散文藝術演變史》(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4)
周永芳《七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1992
周良沛《走進台灣──光和影的心靈紀實》台北: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0。
拉曼•塞爾登編,劉象愚、陳永國等譯《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5)
昂利•拜爾(美)編《方法批評及文學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2)
林 青,《屠紙酒仙──高陽傳》(2001.1,北京:團結出版社)
林海音《生活者》(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94)
林海音《剪影話文壇》(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8初版)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 1983.10)
邵玉銘、張寶琴等編《四十年來的中國文學》(台北:聯經,1995年初版)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 台北:元尊文化, 1997.1)
金漢、馮云青、李新宇主編《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浙江大學出版社,1997.5)
哈洛•卜倫Harold Bloom《西方正典》(上、下)(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1)
封德屏編《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一、二 、三)》(台北:文建會,1986.6)
施 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1997)
胡風譯《山靈──朝鮮台灣短篇集》收入黃源主編的「譯文叢書」(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4月初版,同年5月再版)
胡萬川、呂興昌、陳萬益編《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大中文系,1998.12)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劉鉊銘編譯(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11再版)
夏志清《新文學的傳統》(台北:時報文化,1979.10)
徐國能主編《海峽兩岸現當代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4
徐學《台灣當代散文綜論》(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10)
班雅明《說故事的人》(台北:台灣攝影,1998.12)
高天生《台灣小說與小說家》( 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4.12)
高全之《從張愛玲到林懷民》( 台北:三民書局, 1998.2)
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
張正能《台灣文學入門文選》( 台北:前衛出版社, 1989.10.15)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6.10)
梁竣瓘《黃春明及其作品研究──文學、社會和歷史的交互考察》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6。
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郭延禮、武潤婷《中國文學精神•近代卷》(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12)
陳平原主講、梅家玲編訂《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台大》(台北:麥田出版,2005)
陳孔立編《台灣研究十年》(台北:博遠出版社,1991.11)
陳仲義,《台灣詩歌藝術六十種──從投射到拼貼》(1997.12,廣西:漓江出版社)
陳東榮、陳長房編《典律與文學教學──第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選集》(桃園:中央大學,1995)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4.8)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04.6.2)new window
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
陳映真《鞭子和提燈》(自序及書評卷)( 台北:人間出版社, 1988.4.1)
陳映真等《鄉土文學的拓荒者尉天驄》(台北:出版家,57期, 1977.5。初版一刷)
陳國球《文學史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
陳萬益《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師大, 1995.4)
陳漱渝《冬季到台北來看雨──訪台散記》(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8.3)
陳漱渝主編《看,這個醜陋的中國人:柏楊傳》(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8)
焦 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台北:時報文化,1998.11初版)
楊 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
楊 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楊若萍《台灣與大陸文學關係簡史(1652--1949)》(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3)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一、二、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9)
楊碧川《台灣現代史年表》(台北:一橋出版社,1996.4。)
楊澤編《七0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文化,1994.10)
楊澤編《七0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文化,1994.12)
楊澤編《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楊澤編《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4.11.25初版)
葉石濤《小說筆記》(台北:前衛出版社 ,1983.9.1)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出版社,1987.2)
葉石濤《作家的條件》( 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1.6)
廖炳惠主編《回顧現代文化想像》(時報文化,1995.12)
劉邵銘等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經,1995.6)
劉春城《黃春明前傳》(台北: 圓神出版社, 1987)
劉紹銘《台灣本地作家短篇小說》( 台北:洪範書局, 1977.12)
劉登翰《中華文化與閩台社會──閩台文化關係論綱》(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12)
劉新皇編選《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天視出版事業,1981.8)
錢理群、黃子平、陳平原著《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8)
蔡源煌《海峽兩岸小說的風貌──文化研究的方法》(台北:雅典出版社,1989.4)
蔡源煌《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出版社,1996.9第三版)
盧卡奇《小說理論》,楊恆達譯(台北:五南出版社,1988)
盧卡奇《現實主義論》(台北:雅典出版社,1988)
閻純德,《二十世紀中國女作家研究》(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1)
戴燕在《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
謝春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布中國的接受與轉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10)
薩依德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1)
羅勃C•赫魯伯(Robert C•holub),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Reception Theory)》,(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6)
藤井省三《台湾文学この百年》(日本:東方書店,1998.5.30)
藤井省三等編《台湾の大東亜戦争――文学.メディア.文化》(東京大学出版社,2002.12.10)。
龔鵬程《異議分子》(台北:印刻出版社2004.4)
龔顯宗編《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匯編》(台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8年)。
二、單篇論述:
(一)研究的研究
作 者篇 名發表日期發表處備 註
曾敏之把台灣文學研究推進一步1983當代文學第1期
陸士清當代文壇一大盛舉---幾年來台灣文學研究1985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資訊第1期
黃重添關於台灣文學研究的斷想1986台聲第3期
劉登翰特殊心態的顯示和文學經驗的互補---從當代中國文學的整體格局看台灣文學1987台聲第3期
黎湘萍台灣文學批評管窺1988文學研究參考資料第3期
朱 二大陸的台灣文學研究回顧與展望1988台灣研究集刊第4期
陳 遼台港文學研究十年1988批評家第6期
方美芬中國大陸對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目錄1988當代文學史料研究叢刊第三輯
古繼堂台港文學研究十年1990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總1期頁60-63
周玉山中共的台港文學研究1985.2.16聯合報
周玉山中共「台港文學研究」的非文學意義1985.7.26-28自立晚報
杜國清大陸對台灣文學的研究1987.11.12台灣文藝第108期頁:24-26
應鳳凰三缺一、三缺二---兩岸的「台灣文學史」1988.3.12中時晚報十一版
杜國清大陸研究台灣文學的現況與反思1989.5.25首都早報
陳信元大陸對台灣文學研究概況1989.7收錄於陳信元《從台灣看大陸當代文學》,業強。
劉登翰大陸台灣文學研究十年1990.6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一期收錄於劉登翰《台灣文學隔海觀》,風雲時代。
周慶華十年來海峽兩岸文學交流的省思1990.6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一期頁49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文學研究概況 1992.9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六期收錄於:許俊雅《台灣文學散論》,文史哲
第二部分:中國大陸對台灣文學的研究概況
蔣朗朗大陸有關台灣文學研究資料目錄索引(1979-1988)1992.9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六期頁89-131
陳信元海峽兩岸的文學交流2000.3.10收錄於林文寶編《台灣文學》
劉 俊台灣文學研究在大陸:1979-2000以「人大複印資料」為視角2000.9.17台北:兩岸文學發展研討論未結集
劉登翰走向學術語境──大陸台灣文學研究二十年2000.12台灣研究集刊
(二)、單篇論文
王德威〈從除魅到招魂〉《聯合報》2003.11.28—29new window
古遠清〈新時期的台港文學研究〉《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總號155期,2001年第2期。
石一寧〈吳濁流的中國民族主義文學思想〉《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3.3
白舒榮〈台灣文學研究在大陸〉《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9.4
朱雙一〈光復初期海峽兩岸的文學匯流〉《台灣研究集刊》1994年第2期。
朱雙一〈1997中國大陸對台灣文學的研究〉(《文訊別冊》,1998.5)
朱雙一〈1998中國大陸對台灣文學的研究〉收錄於《1998台灣文學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6。
朱雙一〈1999中國大陸對台灣文學的研究〉收錄於《1999台灣文學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10。
朱雙一〈當代台灣的浪漫文學〉《台灣研究集刊》2000年第一期
李詮林、倪金華〈福建省十•五規畫課題「日本的台灣文學研究」及其衍題述要〉《華文文學》第52期,2002.5。
李詮林〈西川滿台灣民俗題材文學──「文化殖民」神話的潛在證偽〉《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3年,第6期。
李詮林〈現代敘事策略下的原始與神祕──論日本殖民作家西川滿的台灣題材小說創作〉《華文文學》,2003.2,總第55期。
計璧瑞〈從個例論當代台灣文學論述的演變──以葉石濤為分析對象〉《華文文學》2002.4。
倪金華〈日本、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台灣文學研究比較觀〉《台灣研究集刊》第78期2002年第4期。
陳信元〈中國地區台灣文學研究現狀〉收錄於《2003台灣文學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8。
陳遼〈跨海而來的台灣文學〉《文訊》1996.8
劉登翰〈走向學術語境──祖國大陸台灣文學研究二十年〉《台灣研究集刊》2000年第3期。
黎湘萍〈族群、文化身份與華人文學──以台灣香港澳門文學史的撰述為例〉華文文學2004.1,總第60期。
沈慶利〈政治高壓下的智性求索——從呂赫若《鄰居》看日據時期臺灣作家抗拒“皇民化”的策略〉《華文文學》,2003.6。




































附 錄
附錄一中國大陸有關台灣小說研究及活動大事紀

19791月1日葉劍英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
曾敏之於《花城》發表〈港澳與東南亞漢語文學一瞥〉。
4月李黎〈譚教授的一天〉、於梨華〈涵芳的故事〉刊於《上海文學》1979第四期。
7月《當代》白先勇刊載小說《永遠的尹雪艷》。
19804月聶華苓及其夫婿保羅•安格爾訪中。
5月聶華苓受邀於河南師範大學中文系講學。
7月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成立。
8月中國作家協會、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總部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於北京舉辦鍾理和座談會。
廣州暨南大學成立「台灣文學研究室」。
1981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開設「台灣文學」課程。
3月廣州成立中國當代文學學會「台灣文學研究會」,曾敏之擔任會長。
5月《海峽》於福州創刊。
19826月廣州暨南大學召開首屆「台港文學學術討論會」。
北京大學開設「台灣小說研究」課程。
《紅鼻子》在北京演出,這是大陸改革開放之後第一次演出台灣的戲劇。
198310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台灣香港文學論文選》。
19844月第二屆「台灣香港文學學術討論會」在廈門大學舉行。
7月廣東省作家協會、《當代文壇報》和暨南大學中文系在深圳首辦「台灣香港文學講習班」。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台港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成立。
9月《台港文學選刊》創辦於福州,是第一家專門介紹台灣澳暨海外華文文學作品的文學期刊。
19858月中國作家協會、中華臺胞聯誼會於人民大會堂臺灣聽舉行旅美台灣作家文學報告會。作家陳若曦、杜國清、葉芸芸、許達然、施叔青等人參加。
4月《華文文學》雜誌發行試刊號。
9月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台灣香港文學論文選》。
人民文學出版社創辦《華人世界》雜誌。
198612月深圳大學舉辦第三屆「全國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學術討論會」。
廣東省社科院成立「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室」。
198712月由白少帆、王玉斌、張恆春、武治純等人合著的《現代台灣文學史》由遼寧大學出版社出版。
白先勇訪問上海復旦大學與南京大學。
1988上海復旦大學舉行第四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
2月陸士清於《文學報》發表〈大陸的台灣文學研究〉
福建省成立「台灣香港澳門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
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台港香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
12月上海復旦大學成立「台港文化研究所」。
1989《台港文訊》發行。
19901月《四海---台港澳海外華文文學》發行創刊號。
6月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台灣港澳與海外華文文學辭典》。
9月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
9月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思和來台參加「8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會」並發表〈台灣新世代小說家〉一文。
11月江蘇省「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舉辦「江蘇籍台港與海外華人作家作品學術討論會」。
12月成立江蘇省「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
《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創刊,95年起對外發行。
19915月華僑大學成立「海外華人文學暨台港文學研究所」。
6月劉登翰等人編《台灣文學史》上卷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
6月劉登翰等人主編《台灣文學史》上卷出版。
7月廣東社科院舉辦第五屆「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討會」。
10月王劍叢、汪景壽、楊正犁、蔣朗朗等人編著《台灣香港文學研究述論》出版。
19925月作家林海音參加北京舉辦的「童話研討會」。
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當代研究室與台港研究室舉辦「林煥彰兒童詩研討會」。
7月王景山主編《台港暨海外華文作家辭典》出版。
10月武漢大學「中華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成立。
12月《四海》雜誌社舉辦「郭良蕙作品研討會」。
19931月劉登翰等人編《台灣文學史》下卷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
3月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台灣香港澳門與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
5月香港中文大學舉行「海峽兩岸暨港澳文學交流研討會」。
6月古繼堂《台灣新文學理論批評史》由瀋陽春風文藝出版。
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成立「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中心」。
8月第六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於江西廬山舉行。
籌劃「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
暨南大學舉行「華文文學研討機構負責人聯席會議」。
同濟大學成立「海外華文文學暨台港澳文學研究所」。
中國社科會舉行「東南亞華文文學研討會」。
陳賢茂等著《海外華文文學史初編》由鷺江出版社出版。
1994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台港澳及海外華人作家辭典》。
江蘇省「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成立。
11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走向新世紀》。
古遠清著《台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
同濟大學開始舉辦「海外華文學沙龍」,共計舉計十一次。
11月第七屆「世紀之交的華文文學研討會」於雲南玉溪舉行。
1995鄭州大學舉行「趙淑敏作品國際研討會」。
4月「《台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研討會」於漢口舉行。
19961月北京召開「台灣文學研討會」。出席人的台灣代表有:陳映真、呂正惠、林瑞明、王曉波、廖咸浩、詹澈、林載爵、施淑、施善繼、鄭梓等。
4月江蘇南京大學舉行第八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
4月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世界華文文學的多元審視》。
6月天津社會科學院與河北寧河縣政府舉辦「羅蘭作品討論會」。
8月北京舉行第一屆「華文戲劇節」。
9月評論和研究增刊《世紀之交的世界華文文學》出版。
9月作家朱秀娟出廣北京人民文學舉辦的「朱秀娟作品研討會」。
10月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經營報成立「高陽研究中心」,並舉辦「全國高陽學院研討會」。
1997香港回歸。
4月福州召開「世紀之交的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青年學者研討會」。
6月復旦大學中文系陳思和教授與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來台訪問一個月。
第九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以兩岸四地文學比較為主題,於北京舉行。
11月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林海音文集》五卷。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林海音作品研討會」。
19981月15—17日「全國臺灣聯誼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聯合在北京舉辦「呂赫若作品學術研討會」,邀請臺灣著名作家陳映真等15人出席。
《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易名為《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5月蘇雪林返鄉參加安徽大學創校七十年校慶。
《四海》易名為《世界華文文學》。
9月蘇州大學成立「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中心」。
10月北京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中國人民大學華人文化研究所聯合舉辦「黃春明作品研討會」。
11月中國人民大學舉辦「陳映真作品研討會」。
12月中華戲劇學會召開「姚一葦先生學術研討會」。
饒芃子等人主編《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大辭典》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1999澳門回歸。
5月江蘇省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與蘇州大學文學院共同召開「兩岸三地文學比較研討會」。
8月由兩岸學術單位合辦的「海峽兩岸蘇雪林教授學術研討會」在黃山市舉行。
10月第十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以世界華文文學發展的新趨勢為主題,在福建泉州華僑大學舉行。
10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走向21世紀的世界華文文學》。
2000第十一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暨第二屆海外潮人作家國際研討會」以近接新世紀、開創華文文學研究新局面為主題,在廣東汕頭舉行。
江蘇舉辦「台灣新文學思潮(1947--1949)研討會」。
6月公仲主編《世界華文文學概要》出版
花城出版社出版「白先勇文集」。
10月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主辦「林海音作品研討會」。
11月汕頭召開的「白先勇創作國際研討會」。
11月第十一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暨第二屆海外潮人作家國際研討會」論文由花城出版社結集成《期望超越》一書出版。
《林海音研究論文集》由台海出版社出版。
2001《世界華文文學》易名為《華人世界》。
3月九州出版社《黃春明作品集》共三卷本。收集了黃春明先生六十年代以來的三十一篇作品,共六十二萬字。
2002「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成立暨學科建設研討會」在廣州暨南大學曾憲梓科學館召開。
2月南寧舉行「楊逵作品研討會」
第十二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復旦大學舉辦,會議主題計有:中華文化傳統與世界華文文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方法論、世界華文報刊的編輯出版工作、世界華文文學的專題研究等。
2004第十三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山東威海討論多元化語境中的華文文學、華語文學的現代轉型等問題。
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台港澳文學與文化研究室」,由黎湘萍承擔主持工作。
9月黃萬華主編《多元文化語境中的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