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古典散文中「轉筆」的句法形式表現探究--以歐陽脩散文為例
書刊名:高雄師大學報. 人文與藝術類
作者:呂梅
作者(外文):Lyu, Mei
出版日期:2022
卷期:52
頁次:頁77-95
主題關鍵詞:古典散文歐陽脩轉筆句法表現篇章分析Classical Chinese proseOuyang XiuZhuanbiSyntactic formText linguistic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9
  • 點閱點閱:6
期刊論文
1.王水照(1991)。歐陽脩散文創作的發展道路。社會科學戰線,1991(1),269-278+2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水照、朱剛(2010)。三個遮蔽:中國古代文章學遭遇’五四’ 。文學評論,2010(4),18-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承慧(20101200)。先秦書面語的小句合成體--與現代書面語的比較研究。清華中文學報,4,143-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梅(20210100)。「六一風神」風格形塑的虛字使用機理--〈醉翁亭記〉中「也」字的再探究。國文天地,36(8)=428,107-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呂梅(20210300)。漢語「轉折」概念定義及分類的再探究--兼論意合型轉折的生成及判定機制。奇萊論衡,9,83-1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余祖坤(2012)。論古典文章學中的「潛氣內轉」。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157-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利、李小軍(2013)。漢語語氣詞歷時演變的幾個特點。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49-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越峰(2010)。論歐陽脩散文創作中的轉折法及其作用。武陵學刊,2010(1),101-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鍾志偉(2018)。歐陽脩〈釋惟儼文集序〉、〈釋秘演詩集序〉筆法通解。斯文,2,35-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蔡瑜(2014)。中國風景詩的形塑--以南朝謝朓詩為主的探討。林文月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509-5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基倫(1991)。韓歐古文比較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呂叔湘、王海棻、馬建忠(2005)。《馬氏文通》讀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水照(2007)。歷代文話。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文吉(1996)。北宋十大詞家研究。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Lyons, John(1995)。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蘇軾(2010)。蘇詩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燾(1995)。續資治通鑒長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楚材、吳調侯(2016)。古文觀止。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徐糾糾(2001)。現代漢語篇章語言學。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來裕恂(1993)。漢文典。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歐陽脩、李逸安(2001)。歐陽脩全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歐陽脩、洪本健(2009)。歐陽脩詩文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洪本健(1995)。歐陽脩資料彙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啟功(1997)。有關文言文中的一些現象、困難和設想。漢語現象論叢。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曹逢甫(2016)。四行的世界--從言談分析的觀點看絕句的結構。從語言學看文學唐宋近體詩三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承慧(2009)。中文書面長句子的造句方式。海峽兩岸現代漢語研究。文化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