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獻通考.經籍考」圖書分類特色--以子部雜藝術門為例
書刊名: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
作者:劉靜敏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u, Ching-ming
出版日期:1998
卷期:10
頁次:頁85-99
主題關鍵詞:文獻通考經籍考圖書分類子部雜藝術門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2
  • 點閱點閱:25
     中國傳統的「藝術」概念,從儒家教育經典�堛滿m周禮》記載「六藝」用以教導 人民生活基本技能出發,延伸具有「百工技藝」之意,甚至與方術、術數有若干重疊。相較 與現今對藝術的定義:具審美價值的活動或其活動的產物,如詩歌、音樂、戲劇、繪畫、雕 刻、建築等,兩者有所差別。本文從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子部雜藝術門為例,探 討中國傳統的四部圖書分類上,如何分別歸納此類圖書及其圖書的內容。其次,探究「雜藝 術」、「雜藝」、「藝術」等不同的名稱與其內容間之差異,如:這一類圖書在《文獻通考• 經籍考》稱「雜藝術」,而《崇文總目》稱「藝術」,《郡齋讀書志》稱「雜藝」。基本上可以 反映中國在藝術概念上,是融合技藝、巫術、娛樂等多種功能。再從《文獻通考•經籍考》 之「雜藝術」一門所包括的內容:畫錄、畫圖、弓射、投壺、弈�痋B象經、樗蒲、彈棋、打 馬、葉子格等各項博戲、游藝,也有助於瞭解宋、元時代對雜藝術的範疇及特色。本文主要 綱要為: 一、《文獻通考》纂修者生平事蹟及纂修經過:(一)馬端臨之生平(二) 《文獻通考• 經籍考》之纂修旨趣。 二、《文獻通考•經籍考》的圖書分類方式:(一)四部分類之源起(二)子部「雜藝 術」之獨立成類。 三、《文獻通考•經籍考》雜藝術門之特色:(一)「雜藝術」名稱的訂定(二)雜藝術 門的內容(三)雜藝術門著錄圖書的體例。 四、在文史資料上的價值及運用:(一)作為輯佚之用(二)作為書目索引之用。
期刊論文
1.喬衍琯(19840600)。通考經籍考述略。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17(1),84-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兆祐(19681000)。晁公武之生平。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2(2),59-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喬衍琯(19930800)。<點校本文獻通考經籍考>評介。書評,5,14-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喬衍琯(19940900)。通考經籍考目錄(經部上)。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1(1),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孔建國(1975)。文獻通考經籍考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清高宗。續文獻通考。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晁公武(1967)。《郡齋讀書志》書目續編。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扼孫(1967)。《直齋書錄解題》書目續編。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清高宗。欽定文淵閣四庫全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紀均(196302)。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阮元(196302)。四庫未收書目提要。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錢侗(1968)。《崇文總目》書目續編。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86)。文獻通考經籍考。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樵。通志。臺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清高宗。清朝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國良、王秋桂(1986)。中國圖書文獻學論集。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建民(19930000)。中國古代游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