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詩所見游藝休閒活動之研究
作者:陳正平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Cheng-ping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李立信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唐代詩歌唐詩游藝休閒活動游藝活動休閒活動the Tang Dynastypoetryamusement artTang poemsleisureactivitiesamusement activitiesleisure activiti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1
唐詩所見游藝休閒活動之研究
陳正平 撰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
摘 要
唐詩的光輝燦爛,千古以來影響深遠,歷代學者研究,士人學子研讀,皆提供我們豐富的情意美感經驗。本論文研究針對以「游藝休閒活動」為主題的唐詩,作深入的分析、研究和探討。
「游藝休閒活動」是人們滿足了生活上衣食溫飽基本需求之後,所追求精神層次的滿足,舉凡品味涵泳在琴、棋、書、畫當中,觀看各項雜耍、技藝、百戲表演,或是馳騁田獵、騎射、鬥雞、走狗、賭博、競渡、擊毬、秋千、拔河……等各項靜態、動態的游藝休閒活動,皆是本研究的內容。
唐人的「游藝休閒活動」種類多樣、項目繁雜,多姿多彩,值得作有組織、有系統的深入探究,本研究以唐人詩歌中與「游藝休閒活動」相關詩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深入討論游藝休閒活動產生的背景、源流、歷史發展;游藝休閒活動的種類、內容、範疇;游藝休閒活動的精神、意義、價值;游藝休閒活動的實施方式、方法;游藝休閒活動對社會環境的作用、影響;游藝休閒活動受外族文化影響、交流、轉變;游藝休閒活動的目的、達到的境界及作用;游藝休閒活動所反應出來的社會現象、民眾心理、人文風尚、風俗民情……等種種相關的領域與範疇,並深入探討與此相關的問題。
在研究方法及程序上,以唐人詩歌為主要文本,蒐集相關詩作,予以分類後,再輔以其他相關文獻資料,如詞賦、唐人文章、典章制度、史書、筆記小說……等文獻資料為佐證,加以分析、說明、論述,以呈現詩作真實內涵,力求還原唐人從事游藝休閒活動當時的實際風貌。
游藝休閒活動在人生中至為重要,可惜歷來不受重視,研究唐人的游藝休閒生活,不僅可以瞭解唐人生活上多樣的面貌,對於各項游藝休閒活動的由來、歷史、演變和發展,所提供的價值、意義多所瞭解外,更可以繼續研究發揚或保存優良有益身心的游藝休閒活動,成為人類精神文明中重要的文化資產。
Research into Tang Dynasty Poetry about Amusement Activities
Chen Cheng-ping
Tunghai University Chinese Literature PhD
Abstract
The Tang Dynasty created the golden age of poetry which influenced u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previous scholars took their efforts to research and provided us with plent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amusement activities in the Tang poetry.
“Amusement activities” satisfy people’s spiritual contents after they fulfill their physical daily requires. The Tang people appreciated the arts, watched the performances, and did outdoor activities. Plenty sorts of amusements are included in this research.
The colorful and complex amusements are worthy of systematic study. This research aims at poetry related “amusement art” in the Tang dynasty. We discuss everything about it from the background, sourc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o the social influence.
The main texts applied in this dissertation are the Tang poetry. After collecting the works related and categorizing all the materials, the amusement activities of the Tang people are vividly presented.
Although amusement activities are essential in our daily life, they are not emphasized at all. They not only help us to approach the Tang society,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uman spiritual experience.
參 考 文 獻


引用說明:
一、經籍、史書部份,以時代先後為排序。今人所撰古籍列於後,以作者姓氏筆畫為排序。
二、其餘各類引用書籍文獻、研究論文資料,以作者姓氏筆畫為排序,以便於檢索。


壹、參 考 書 籍

一、經籍、史書、資料工具書


春秋‧左丘明,《國語》,(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12月)。
戰國‧左丘明撰,《左傳》,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秦‧伏生撰,《商書大傳》,王闓運注,《補注尚書大傳》七卷,收錄在《尚書類聚初集》八(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10月)。
漢‧劉向撰,《別錄》,收錄在《別錄、七略輯本》,(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2 月)
漢‧王充撰,《論衡》,(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7年)。
漢‧司馬遷撰,《史記》,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3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91年9月)。
漢‧揚雄撰,《方言》,收錄在《古經解彙函》,(台北:中新書局有限公司)。
漢‧班固撰,《漢武故事》,收錄在《筆記小說大觀》十三編,(台北:新興書局,1960年4月)。
漢‧韓嬰《韓詩外傳》,屈守元箋疏,《韓詩外傳箋疏》,(四川:巴蜀書社,1996年3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印行,1992年11月)。
魏‧何晏撰,《論語集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未註明出版年月)。
晉‧張華撰,《博物志》,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8月)。
晉‧葛洪撰,《抱朴子》,王明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
晉‧葛洪撰,成林、程章燦譯注,《西京雜記》,(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2月)。
晉‧干 寶著,《搜神記》,(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9月)。
宋‧劉義慶撰,《世說新語》,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香港:大眾書局,1969年10月)。
宋‧劉義慶著,《世說新語》,徐震堮校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7月)。
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91年9月)。
齊‧魏收撰,《魏書》,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7月)。
梁‧宗懍著、王毓榮校注,《荊楚歲時記》,(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8月)
梁‧沈約撰,《宋書》,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8月)。
南朝梁‧任昉撰,《述異記》,收錄在明‧商濬輯,《稗海》一書,振鷺堂原刻本,(台北:新興書局,1968年10月)。
唐‧杜佑,《通典》,(台北:新興書局,1959年5月)。
唐‧魏徵等撰,《隋書》,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6月)。
唐‧房玄齡撰,《晉書》,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6月)。
唐‧令狐德芬等奉敕撰,《周書》,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7 月)。
唐‧李淖撰,《秦中歲時記》,收錄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12月)。
唐‧佚名,《景龍文館記》,收錄在明‧陶宗儀篡,《說郛》卷七十七,(台北:新興書局,1963年12月)。
唐‧段安節撰,《樂府雜錄》,收錄在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第九十六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印行,1966年3月)。
唐‧韓鄂著,《歲華紀麗》,收錄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三,(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12月)。
唐‧闕名,《輦下歲時記》,收錄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三十冊,(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70年12月)。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收錄在楊家駱主編,《唐人學書論著》,(台北:世界書局印行,1971年10月)。
唐‧牛僧孺編、唐‧李復言編,程毅中點校,《玄怪錄、續玄怪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7月)。
唐‧段成式撰,《酉陽雜俎》,收錄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 月)。
唐‧崔令欽撰,《教坊記》,收錄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
唐‧范攄撰,《雲溪友議》,收錄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
唐‧崔令欽撰,《教坊記補遺》,收錄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
唐‧鄭處誨撰,《明皇雜錄》,收錄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
唐‧徐堅等撰,《初學記》,收錄在《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第890冊)。
唐‧羅隱《讒書‧市儺》,拜經樓正本,收錄在《百部叢書集成》嚴一萍選輯,藝文印書館印行,線裝書。
唐‧封演著,《封氏聞見記》,收錄在《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第862冊)。
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收錄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
後晉‧劉咰撰,《舊唐書》,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89年12月)。
宋‧王溥撰,《唐會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11月)。
宋‧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台北:洪氏出版社,1980年10月)。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1月)。
宋‧朱熹集注,《四書集注》,四部備要本,(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4年7月)。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廣記》,(台北:新興書局,1958年4月)。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台北:新興書局,1959年1月)。
宋‧顧文薦撰,《負喧雜錄》,收錄在明‧陶宗儀篡,《說郛》卷十八,(台北:新興書局,1963年12月)。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王有立主編,(台北:華文書局印行,1968年)。
宋‧陳暘撰,《樂書》,收錄在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
宋‧張表臣撰,《珊瑚鉤詩話》,收錄在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3月)。
宋‧高承撰,明‧李果訂,《事物紀原》,(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1月)。
宋‧沈括原著,胡道靜、金良年、胡小靜譯注,《夢溪筆談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王讜撰、周勖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8月)
宋‧潘自牧撰,《記纂淵海》,收錄在《欽定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第932冊)。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63年10月)。
元‧脫脫等撰,《遼史》,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11月)。
明‧羅頎編著,《物原》,收錄在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第十一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6月)。
明‧俞弁撰,《山樵暇語》,收錄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子部152冊。
明‧陳沂撰,《詢蒭錄》,收錄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子部102冊。
明‧陳耀文撰,《天中記》,收錄在王雲五主編,《欽定四庫全書》珍本十一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清‧阮元校輯,《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清‧阮元校輯,《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清‧阮元校輯,《十三經注疏》,《周禮》,(台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清‧阮元校輯,《十三經注疏》,《孝經》,(台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3月)。
清‧郭慶藩疏,《莊子集釋》,王孝魚點校,(台北:天工書局印行,1989年9月)。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
清‧阮葵生撰,《茶餘客話》,楊家駱編,《新校茶餘客話》,(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4月)。
清‧富察敦崇撰,《燕京歲時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8月)。
清‧徐松撰,《兩京城坊考》,閻文儒、閻萬鈞著,《兩京城坊考補》,(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
余培林編撰,《老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4年1月)。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林 尹注譯,《周禮今注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3月)。
日人‧白川靜著,杜正勝譯,《詩經的世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6月)
屈萬里著,《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10月)。new window
黃錦鋐註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10月)。
溫洪隆注譯、陳滿銘校閱,《戰國策新譯》,(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2月)。
錢 穆著,《論語新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4月)。
嚴靈峰著,《列子章句新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5月)。


二、總集、別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
宋‧李昉等奉敕編篡,《文苑英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10月)。
唐‧李白著、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3月)。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7月)。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8月)
周勖初著,《詩仙李白之謎》,(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1月)。
明‧胡震亨著,《唐音癸籤》,(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5月)。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2年10月)。
明‧黃一正輯,《事物紺珠》,收錄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第200冊。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6年1月)。
清‧董誥等奉敕編、清‧陸心源補輯拾遺,《全唐文及拾遺》,(台北:大化書局,1987年3月)。
楊海波著,《李白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3月)。
劉學鍇著,《李商隱詩歌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明‧劉屢等著,楊家駱編,《古詩十九首集釋》,(台北:世界書局2000年6月)。
鄧中龍注,《李商隱詩譯注》,(湖南:岳麓書社出版,2000年1月)
梁‧蕭統編撰,《昭明文選》,唐‧李善注,(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73年1月)。
清‧蘅塘退士編、邱燮友譯註,《唐詩三百首》,(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8月)。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宏業書局印行,1975年8月)。


三、專 著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主編,《唐代文學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王明居著,《唐詩風格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向 達著,《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任士英著,《正說唐朝二十一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年12月)。
朱孟實等著,《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9月)。
李斌城、李錦繡、張澤咸、吳麗娛、凍國棟、黃正建著,《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7月)。
李斌城主編,《唐代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2月)。
李小梅選注,《唐代情詩精萃》,(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
李 浩著,《唐詩的美學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5月)。
李澤厚、劉綱紀著,《中國美學史》,(台北:里仁出版社,1986年7月)。
沈 冬著,《唐代樂舞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余恕誠著,《唐詩風貌》,(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
林語堂著,《生活的藝術》,(台北:時代風雲出版社,1989年8月)。
林語堂著,《中國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林香伶著,《唐代游俠詩歌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2月)。
吳功正著,《唐代美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
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6月)。
吳 真著,《唐詩地圖》,(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年6月)。
吳相洲著,《唐代歌詩與詩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孟二冬著,《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周勖初著,《周勖初文集4 》,(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洪 讚著,《唐代戰爭詩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洪淑苓著,《牛郎織女研究》,(台北:學生書局出版,1988年10月)。
香港浸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主編,《唐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4月)。
郁賢浩主編,《唐詩經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1月)。
查屏球著,《唐學與唐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5月)。
姚穎、彭程編著,《唐詩地圖》—跟著唐詩去旅行,(台北:吳氏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
許 總著,《唐詩體派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0月)。
許 總著,《唐詩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
梁啟超著,《飲冰室全集》,(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72年4月)。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台北:中華書局,1993年8月)。new window
張福慶著,《唐詩美學探索》,(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年1月)。
馬茂元撰,《馬茂元說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
袁行霈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黃雅歆著,《不可不讀的50首唐詩》,(台北:方智出版社,2003年11月)。
陳尚君著,《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傅璇琮著,《唐詩論學叢稿》,(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年10月)。
傅璇琮著,《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5月)。
(德國)奧根‧赫立格爾(Eugen Herrigel)著、顧法嚴譯,《射藝中的禪》,(台北:慧炬出版社,1991年8月)。
越昌平、丁如明選譯,《彩繪本唐詩一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
劉大杰著,《中國文學史》,(台北:華正書局,1989年7月)。
劉 潔著,《唐詩審美十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5月)。
潘富俊著/攝影,《唐詩植物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8月)。
霍松林編選,《唐詩精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2002年9月)。
謝怡慧編著,《唐詩,我的靈魂伴侶》,(台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8月)。
閻 艷著,《全唐詩名物詞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4年2月)。
顏進雄著,《唐代游仙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0月)。
(美國)謝弗著,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8月)。
蕭滌非等撰寫,《唐詩鑑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9月)。
羅香林著,《唐代文化史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4月)。
韓學宏著、楊東峰攝影、袁孝維審定,《唐詩鳥類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3年4月)。


四、游藝、休閒、民俗、風俗


王世禛著,《中國節令習俗》,(台北:星光出版社,1985年7月)。
王家廣著,《唐人風俗》,(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
王定璋著,《猜拳‧博戲‧對舞》-中國民間游戲賭博習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美國)John R.Kelly著、王昭正譯,《休閒導論》,(台北:品度有限公司,2003年9月。)
《中國休閒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2年)。
(日本)白川靜著、王 巍譯,《中國古代民俗》,(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1年11月)。
史良昭著,《博奕遊戲人生》,(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3月)。
任海著,《中國古代體育》,(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96年12月)。
江紹原著、陳泳超整理,《民俗與迷信》,(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3月)。
完顏紹元編著,《中國風俗之謎》,(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4月)。
李建民著,《中國古代游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發行,1993年3月)。new window
何立智等選注,《唐代民俗和民俗詩》,(北京:語文出版社,1993年12月)。
何雲波著,《圍棋與中國文化一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
晉‧周處著,《風土記》,收錄在《五朝小說大觀》卷六,(上海:掃葉山房發行,1926年)。
呂一飛著,《胡族習俗與隋唐風韻》—魏晉北朝北方少數民族社會風俗及其對隋唐的影響,(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10月)。
尚秉和著,母庚才、劉瑞玲點校,《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1月)。
吳玉貴著,《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11月)。
郎延芝、羅 青著,《中國古代雜技》,(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
烏丙安著,《中國民俗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年8月)。
(德國)席勒(JCF,Joha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著、徐恒醇譯,《美育書簡》,(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2月)。
(美國)Gene Bammel&Lei Lane Burrus-Bammel著、涂淑芳譯,《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月)。
徐家亮著,《中國古代棋藝》,(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2月)。
徐宏智著,《歡樂的日子-中國傳統節日》,(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7月)。
(荷蘭)約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s,1872-1945)著,《遊戲的人》,多人譯,(北京:中國美術出版社,1996年6月)。
張耿介、陳文長著,《休閒社會學》,(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2月)。
陳連山著,《遊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郭立誠著,《中國藝文與民俗》,(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6月)。
惠西成、石子編,《中國民俗大觀》上、下,(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7年7 月)。
葉德輝撰,《游藝扈言》,(台北:新文豐圖書公司,1985年6月)。
(美國)Geoffrey Godbey著、葉怡矜、吳崇旗、王偉琴、顏迦如、林禹良譯,《休閒遊憩概論》-探索生命中的休閒,(台北:品度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殷登國著,《百戲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2年3月)。
喬繼堂、朱瑞平主編,《中國歲時節令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5月)。
曾永義著,《參軍戲與元雜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4月)。
程 薔、董乃斌著,《唐帝國的精神文明》—民俗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8月)。
越慶偉、朱華忠著,《遊戲風情》,(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
崔樂泉著,《圖說中國古代遊藝》,(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2月)。
楊蔭深編著,《中國古代游藝活動》,(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11月)。
張仁善著,《中國古代民間娛樂》,(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6年7月)。
張亮采編,《中國風俗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2月)。
陰法魯等著,《古代禮制風俗漫談》,(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月)。
傅起鳳、傅騰龍著,《中國雜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劉蔭柏著,《中國古代雜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7月)。
鄭重華、劉德增著,《中國古代遊藝》,(濟南巿: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
劉峻驤著,《中國雜技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1月)。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台北:明文書局印行,1988年3月)。
韓養民、郭興文著,《節慶篇-回首故國同慶日》,(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3月)。
鐘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4月)。
龔斌著,《中國人的休閒》,(台北:漢欣文化公司,1999年10月)。


貳、論 文

一、期刊論文


王賽時,〈唐代的舞馬和舞犀象〉,《國文天地》1993年3月,頁87~90。new window
王賽時,〈唐代的節令游樂〉,《歷史月刊》,1995年1月,頁64~71。
王賽時,〈略說鬥雞〉,收錄在《古代禮制風俗漫談》4,(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月),頁310~313。
王克芬,〈公孫大娘《劍器舞》的來龍去脈〉,收錄在《古代禮制風俗漫談》3,(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月),頁279~286。
王永平,〈論唐代的圍棋文化〉,收錄在鄭學檬、冷敏述主編《唐代文化研究論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第一版。
王仁堂,〈馬球運動源流和興衰〉,《光武學報》,1995年5月,頁261~286。
文多斌、范春源,〈周代投壺研究〉,《體育學報》,2001年3月,頁101~110。new window
文多斌,〈宋代投壺研究〉,《中華體育》,2001年3月,頁1~9。new window
文多斌,〈明代投壺研究〉,《體育學報》,2002年3月,頁181~190。new window
古苓光,〈談射藝、射道暨儒家的「唯射是爭」〉,《遠流學報》,1993年6月,頁98~101。
成耆仁,〈唐人的休閒生活-由館藏舞馬與打球俑談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1997年5月,頁54~63。new window
向 達,〈長安打毬小考〉,收錄在《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頁79~87。
何根海,〈七夕風俗的文化破譯〉,《歷史月刊》,1998年8月,頁106~112。
呂崇銘,〈拔河歷史的反芻〉,《力與美》,2000年5月,頁70~75。
呂 藝,〈唐代的馬毬戲〉,收錄在《古代禮制風俗漫談》1,(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月),頁194~198。
李甲孚,〈古人也愛打球(蹴鞠—打球)〉,《綜合月刊》,1981年10月,頁58~61。
李國瑜,〈關於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的「劍器渾脫」問題〉,收錄在《唐代文學》論叢,總第七輯,1986年1月,頁326~335。
李國安,〈蹴鞠—中國古代的足球運動〉,《歷史月刊》,1988年7月,頁58~61。
吳盈幸,〈魏晉南北朝百戲〉,《台灣體育》,1992年8月,頁6~11。
吳盈幸,〈魏晉南北朝馬術與射藝〉,《體育與運動》,1994年6月,頁98~101。
吳在野,〈說端午、話屈原〉,《歷史月刊》,1998年5月,頁24~30。
吳曾德,〈投壺趣談〉,收錄在《古代禮制風俗漫談》2,(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月),頁316~320。
林春蘭,〈透過修辭手法評析杜詩「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國語文》,1994年3月,頁87~90。
周沙塵,〈花開時節動京城-中華民族的賞花傳統〉,收錄在《古代禮制風俗漫談》4,(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月),頁203~210。
俞大綱,〈民間百戲的技藝及其文化價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6年11月,頁19~27。
俞大綱,〈中國的民間百戲〉,《中國論壇》,1977年2月,頁2~4。
俞大綱,〈民間百戲雜伎發展小史〉,《中國戲劇集刊》,1978年12月,頁6~25。
俞小雅,〈佛教與我國幻術淵源〉,《香港佛教》,1994年7月,頁21~24。
侯迺慧,〈唐人遊春風尚與園林活動〉,《戶外遊憩研究》,1991年9月,頁3~28。
柯萬成,〈從韓愈詩文看其生活情趣〉,《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學報》,1992年6月,頁75~89。
南方朔,〈力拔山河的危險,唐代〈拔河賦〉早有記載〉,《新新聞》,1997年11月,頁92~93。
馬 諍,〈圍棋溯源〉,收錄在《古代禮制風俗漫談》4,(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月),頁300~305。
孫景琛,〈漢代的角觝百戲〉,收錄在《古代禮制風俗漫談》3,(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月),頁249~254。
陰法魯,〈唐代西藏馬毬戲傳入長安〉,《歷史研究》,1959年第6期。
唐剛卯,〈唐玄宗的鬥雞與開天朝政治〉-《東城老父傳》讀後之一,《唐研究》第六卷,2000年,頁213~220。
黃國義,〈古今拔河考〉,《國民體育季刊》,1980年6月,頁32~33。
崔樂泉,〈古代馬球起源及發展研究的歷史回顧-兼及有關問題的考古資料分析〉,《屏師體育》,2000年6月,頁99~110。new window
黃水雲,〈試論魏晉南北朝賦作中之娛樂遊戲主題〉,《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001年8月,頁69~89。new window
黃水雲,〈試論唐宋辭賦中娛樂遊戲題材〉,《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002年3月,頁141~158。new window
黃水雲,〈漢代遊藝賦初探〉,第六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國‧成都,2004年10月,頁1~24。
常任俠,〈唐代的小舞劇〉,收錄在《古代禮制風俗漫談》2,(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月),頁279~281。
陳正平,〈論唐詩在唐代民俗研究之價值〉,《建國學報》,第二十二期,2003年7,頁1~27。
陳正平,〈李商隱詩中的民俗及其意象〉,《建國學報》,第二十二期,2003年7月,頁1~24。
陳正平,〈唐代的「踏歌」之風〉,《東海中文學報》,第十六期,2004年7月,頁143~169。new window
陳正平,〈唐代的舞獅游藝〉,《國文天地》,第239期,2005年4月,頁50~55。
曾永義,〈唐戲踏謠娘及其相關問題〉,收錄在香港浸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主編,《唐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4月),頁125~148。
張 愚,〈中國的民俗雜技〉-1,《復興劇藝學刊》,1992年7月,頁53~59。
張 愚,〈中國的民俗雜技〉-2,《復興劇藝學刊》,1992年10月,頁77~85。
張明非,〈論唐代樂舞詩的價值〉,收錄在《唐代文學研究》第五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頁17~28。
董乃斌,〈女兒節的情思-唐人七夕詩文略論〉,收錄在《唐代文學研究》第三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頁29~41。
董乃斌,〈唐代的節俗與文學〉,收錄在《唐代文學研究》第五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頁105~123。
聞一多,〈端午考〉,收錄在《聞一多全集》,(台北:里仁書局,1986年2月)。
鄭明娳,〈中國傀儡戲的演變及現代展望〉,《幼獅月刊》,1972年4月,頁4~10。
劉秉果,〈三郎沈醉打球回-興盛的唐代馬球運動〉,《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1990年5月,頁16~22。new window
劉秉果,〈文人雅士的投壺-中國畫像藝術形象雜談之一〉,《龍語文物藝術》,1994年4月,頁70~72。
劉秉果,〈三郎沈醉打球回—興盛的唐代馬球運動〉,《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2000年5月,頁16~22。new window
劉秉果,〈蹴鞠高騰燕子風-中國古代足球的發展演變〉,《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2002年8月,頁58~67。new window
劉堂安、張生平,〈唐代蹴鞠運動發展的總體水準〉,《體育學報》,2002年8月,頁58~67。new window
劉敦厚,〈漢畫像石上的蹴鞠圖像〉,《故宮文物月刊》,2002年8月,頁58~67。
蔡欣欣,〈活躍於宮廷民間的百戲雜技〉,《國文天地》,1997年9月,頁49~53。new window
簡松村,〈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中國古代的足球〉,《故宮文物月刊》,2002年6月,頁58~61。new window
蘇雄飛,〈古代中國投壺戲的發展和規則技術的內容〉,《北體學報》,1994年8月,頁1~15。new window
蘇雄飛,〈古代中國投壺戲的遊戲精神〉,《亞洲體育》,1979年4月,頁109~112。
譚前學,〈舞馬銜杯皮囊式銀壺與唐代的興衰〉,《故宮文物月刊》,2003年4月,頁82~85。new window
羅錦堂,〈傀儡戲的由來〉,《大陸雜誌》,1970年12月,頁3~5。
羅香林,〈唐人鬥雞戲考〉,收錄在《唐代文化史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4月,頁155~164。
羅香林,〈唐代波羅毬戲考〉,收錄在《唐代文化史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4月,頁165~202。
嚴紀華,〈《全唐詩》題寫的閒適詩歌之內容分析〉,文化大學《中文學報》,1994年6月,頁191~219。new window
龔鵬程,〈遊戲的人〉,《人間福報》,2002年9月1日,副刊9版。


二、學位論文


朱我芯,《詩歌諷諭傳統與唐代新樂府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8月。new window
何寄澎,《唐代邊塞詩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李秀靜,《唐代九日重陽詩歌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林淑桂,《唐代飲酒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吳秋慧,《唐代宴飲詩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new window
陳鍾秀,《唐聲詩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6月。
梁榮源,《唐代敘事詩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年。
廖振富,《唐代詠史詩之發展與特質》,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鄒湘齡,《大曆時期「別離」主題詩歌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12月。
鄭 璇,《唐詩中哲理思維之探析》,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