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世說新語》食衣住行育樂疏解
作者:王妙純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Miao-Shun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金木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世說新語物質文化食衣住行育樂物質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91
中文摘要
首章「緒論」就研究之動機與目的先作闡述,接著再探討前賢研究成果,以作為研究的參考,擷其長優,補其闕漏。最後則是界定本題的研究範圍,並將本題研究方法與論述步驟做一說明。
第二章「《世說新語》中的飲食」,共分四節。第一節乃探討《世說新語》中的主食與副食。主、副食又各分三項來進行分析探討,主食分飯、粥、餅;副食分肉類、蔬菜、水果。第二節探討《世說新語》中的飲料,共有酒、茶、酪三種飲料,酒是南、北方共同的飲品,而茶和酪漿則分別是南北飲料的代表。第三節探討《世說新語》中的農具炊具食具與烹飪方法,農具炊具食具有碓、釜、甑、樏等器具。而烹飪方法有煮、蒸、炙、膾、羹、脯、鮓等技術。第四節探討《世說新語》中的飲食現象,共分為三:一、耽戀感官,大逞口慾。三、飲食奢糜,殘忍成性。四、服五石散,居喪廢禮。
  第三章「《世說新語》中的服飾」,共分五節。第一節「首服──冠巾與髮式」,其中「冠巾」探討冠、帽、帢、幘、巾等五種帽式;「髮式」則探討總角髮式與戴假髮之現象。第二節「身服」包括上服之涼衣、衫、襦、裘衣與下服之絝、褌等。第三節「足服」則探討履、屐等鞋子。第四節「佩飾」則探討魏晉士人佩帶如意與麈尾的風氣及其作用。第五節「《世說新語》中的服飾現象」又細分為四:一、名士崇拜。二、服妖現象。三、裸袒之風。四、女性裝扮。
  第四章「《世說新語》中的居住」,共分四節。第一節「園林與莊園」細為分皇家園林、寺觀園林、私家園林等三者來探討。第二節「建築格局」又分城市建築、防禦建築、居室建築、寺廟建築、游憩建築等五者來探討。第三節「居室布置」則分居室家具與布置用具兩項來探討。第四節 「《世說新語》中的居住現象」則細分為三:一、山水審美意識的覺醒。二、隱居風氣大盛。三、高形家具改變起居禮節。
第五章「《世說新語》中的交通與行旅」,共分四節。第一節探討《世說新語》中的「陸路交通工具」,計有車、輿、輦、乘畜等。第二節探討《世說新語》中「水路交通工具」,又細分為一、船舶屬具。二、船舶種類。第三節探討「行旅的原因與食宿」,又細分為二:一、行旅原因。二、行旅食宿。第四節「《世說新語》中的交通現象」,又細分為四:一、送別習俗。二、夜禁制度。三、私人旅舍興起。四、打劫之事頻傳。
第六章「《世說新語》中的育樂」,共分三節。第一節探討「《世說新語》中的教育」,又細分為三:一、官學。二、私學。三、家學。第二節探討「《世說新語》中的娛樂」,又細分為三:一、競技活動。二、角智活動。三、自娛活動。第三節「《世說新語》中的育樂現象」有二:一、優質家學孕育早秀兒童。二、育樂雅道家風世代相傳。
第七章「結論」,共分三節。一曰「本題論述的要點」,先就本題研究所得之結果作一回顧。二曰「《世說》食衣住行育樂所反映的文化意涵」,從宏觀的角度將《世說新語》食衣住行育樂所反映的文化意涵與共同精神特徵作一歸納、統整與闡釋。三曰「《世說》食衣住行育樂之整體評價」,針對當時文人食衣住行育樂的生活方式,作一客觀公允的評價與反思。
參考文獻
一、書籍(按姓氏筆劃升冪排列)
Ernes R. hilgrardetc.:《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局,1985年)
丁俊清:《中國居住文化》(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于吉編撰:《太平經》(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小田晉著、蕭志強譯:《生與死的深層心理》(臺北:方智出版社,1998年)
干寶:《晉紀》(臺北:藝文印書館,出版日期不詳)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建築藝術史》編寫組:《中國建築藝術史》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等主編:《中國文學講話(五)魏晉南北朝文學之部》(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
井波律子:《中國人的機智──以《世說新語》為中心》(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4月)
卞敏:《六朝人生哲學》(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年)
孔毅:《魏晉名士》(四川:巴蜀書社,1994年)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9月)
文史知識編輯部:《道教與傳統文化》(北京:新華書店,1992年)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方穎嫻:《先秦道家與玄學佛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new window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年7月初版)new window
毛禮銳、沈灌群主編:《中國教育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年12月1刷)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等合著:《中國教育史》(臺北:五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2月2刷)
王力堅:《六朝唯美詩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子今:《中國古代行旅生活》(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初版)
王子今:《中國古代行旅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初版1刷)
王子今:《秦漢交通史稿》(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7月1刷)
王子輝:《中國飲食文化研究》(西安:陝西人民版社,1997年)
王仁祥:《先秦兩漢的隱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5年)new window
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
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王充:《論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王永平:《六朝江東世族之家風家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社,2003年1月第1版)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其他不詳)
王守華:《《世說新語》發微》(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王妙純:《竹林七賢的思想與行為──以人文精神為中心的探討》(臺中:捷太出版社,1990年)
王妙純:《漢晉之際士人對生命的省察──以《世說新語》為核心的探討》(臺南:台灣復文興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3月)
王邦雄等著:《中國哲學家與哲學專題》(臺北:空中大學,1989年)
王明德、王子輝:《中國古代飲食》(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2月)
王師金凌:《中國文學理論(六朝篇) 》(臺北:華正,1988年)
王振復:《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建築美》(臺北:博逵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3月)
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王崇煥:《中國古代交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9月初版2刷)
王清祥:《老子河上公注之研究》(臺北:新文豐書局,1994年)
王符:《潛夫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王弼:《周易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王越、楊榮春、周德昌主編:《中國古代教育史》 (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王葆玹:《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王煒民:《中國古代禮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4月初版1刷)new window
王壽南主編:《中國歷代思想家(第三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王熙元:《論語通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
王維堤:《衣冠古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
王維堤:《衣飾的天地》(香港:商務印書館,1994年9月)
王德保:《仕與隱》(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年)
王魯民:《中國古典建築文化探源》(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
王學泰:《中國飲食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
王曉毅:《放達不羈的士族》(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丘為君:《自然與名教──漢晉思想的轉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1年)
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司馬遷:《史記》(新校史記三家注)(臺北:世界書局,1973年12月3版)
史游撰;顏師古注:《急就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申家仁:《《世說新語》與人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
白壽彝:《中國交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6月臺5版)
伍振鷟:《中國教育思想史》(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87年3月初版)
伍蠡甫:《山水與美學》(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任百尊主編:《中國食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
任時先:《中國教育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6月臺8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宇野精一:《中國思想之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朴美齡:《《世說新語》所反映的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朱大渭、劉馳、梁滿倉、陳勇等合著:《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8月)
朱義雲:《魏晉風氣與六朝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new window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1970年)
牟宗三等:《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第三冊)兩漢魏晉隋唐篇》(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
何本方、李樹權、胡曉昆主編:《中國古代生活辭典》(沈陽:沈陽出版社,2002年9月)
何晏:《論語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何啟民:《竹林七賢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new window
何聯奎:《中國禮俗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9月4版)
何顯明等:《飄向天國的駝鈴──死亡學精華》(臺北:夏圃出版社,1994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1版2刷)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9月第3次印刷)
余英時:《中國傳統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余英時:《文明與野蠻》(臺北:九思出版社,1979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余開亮:《六朝園林美學》(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年4月1刷)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臺北:仁愛書局,1984年)
吳功正:《六朝美學史》(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年)
吳正嵐:《六朝江東士族之家學門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吳冠宏:《魏晉玄義與聲論新探》(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3月)new window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5月台一版)
呂凱:《魏晉玄學析評》(臺北:世紀書局,1980年)new window
李天道主編:《中國古代人生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3月)
李文初:《中國山水文化》(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7年4版)
李昉等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李師威熊:《魏晉玄學家的故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1月)
李建中、高華平:《玄學與魏晉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李建中:《心哉美矣──漢魏六朝文心流變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李建中:《亂世苦魂──《世說新語》時代的人格悲劇》(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李建中:《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建民:《中國古代游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3月初版)new window
李建民:《中國古代游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3月初版)new window
李春青:《道家美學與魏晉文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6月)
李春青:《魏晉清玄》(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3月)
李玲珠:《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new window
李軍:《中國人的處世藝術》(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元山書局,1985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9年4月)
李鍌等:《中國文化概論》(臺北:三民書局,1983年)
李豐楙:《探求不死》(臺北:久大文化有限公司,1987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沈知方主編:《語譯廣解四書讀本──孟子讀本》(香港:啟明書局,1981年)
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3月)
沈福煦:《中國古代建築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1版2刷)
沈福煦:《中國古代建築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2刷)
汪少華:《中國古車輿名物考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9月第1版)
具聖姬:《兩漢魏晉南北朝的塢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6月2刷)
周玉珠:《《左傳》食衣住行育樂疏解》(臺南:復文書局,2006年3月)
周光慶:《中國讀書人的理想人格》(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風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周汛、高春明:《中國傳統服飾形制史》(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8年10月)new window
周汛:《中國古代服飾風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年)
周峰:《中國古代服裝參考資料》(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第1版)
周紹賢:《魏晉清談述論》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3月)
周豫才等:《文學研究叢編第一輯》(臺北:木鐸出版社,1981年)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9年9月臺1版發行)new window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臺北:洪範書局,1984年)
房玄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林乃燊:《中國飲食文化》(臺北:南天書局,1992年7月臺灣出版)
林文月:《中古文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林芷瑩:《《世說新語》研究》(臺北:文京出版社,1996年)
林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版,1997年)new window
林慶勳等著:《文字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
林聰舜:《向郭莊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林麗真:《魏晉玄學研究論著目錄》(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5年11月)
竺師家寧:《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
邱鎮京:《阮籍詠懷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71年)
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2刷)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俞啟定等著:《中國教育制度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姜伯純:《竹林七賢》(臺北:莊嚴出版社,1986年)
姚思廉:《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姚思廉:《陳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姚偉鈞:《中國傳統飲食禮俗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柳士鎮等譯注:《世說新語》(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段德智:《死亡哲學》(臺北:洪葉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洪萬生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科技篇.格物與成器》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2月第5次印行)
胡仔纂集:《苕溪漁隱叢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胡孚琛等:《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北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胡德生:《中國古代家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
范子燁:《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范子燁:《世說新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范宜如等:《風雅淵源──文人生活的美學》(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虞世南:《北堂書鈔》(臺北:宏業書局,1974年)
唐.歐陽詢等:《藝文類聚》(臺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new window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其他不詳)
唐翼明:《魏晉文學與玄學──唐翼明學術論文集》(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9月)
唐翼明:《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局,1992年)new window
夏咸淳等主編:《小品文精華》(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年)
孫立群:《中國古代的士人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4月2刷)
孫全文、曾文宏:《由中國文字探討傳統建築》(臺北:大將作建築研究室,1988年9月初版)
孫克強:《雅俗之辨》(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年)
孫培清、李國鈞主編:《中國教育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
容肇祖:《魏晉的自然主義(收於「魏晉思想」一書中) 》(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席龍飛:《中國造船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1版)
徐仲林、譚佛佑、梅汝莉主編:《中國教育思想通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1版)
徐秉榆:《中國文化新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徐海榮:《中國飲食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0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new window
徐斌:《魏晉玄學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徐幹:《中論》(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徐壽凱:《中國古代藝文思想漫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
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秦永洲:《中國社會風俗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秦躍宇:《六朝士大夫玄儒兼治研究》(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4月)
袁行霈:《《魏晉玄學中的言意之辨與中國古代文藝理論》(收於《魏晉思想》一書中) 》(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馬良懷:《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馬洪路、劉鳳書:《古道悠悠──中國交通考古錄》(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1刷)
馬茂元:《古詩十九首探索》(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8年)
馬榮漢等編:《中國建築之最》(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4年5月)
高全喜:《自我意識論》(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高明等:《孔子思想研究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高啟安:《唐五代敦煌飲食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12月)
高華平:《玄學趣味》(武漢:湖北出版社,1997年)
高華平:《魏晉玄學人格美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高鉁明、覃力共:《中國古亭》(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2年10月初版1刷)
區紀復:《簡樸的海岸──鹽寮淨土十年記》(臺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局,2000年)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尉遲淦主編:《生死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崔富章注譯:《新譯嵇中散集》(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崔詠雪:《中國家具史》(臺北:明文書局,1990年5月增訂新版)
崔樂泉:《圖說中國古代遊藝》(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4年)new window
張仁青:《六朝唯美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張文初:《死之默想》(臺北:新視野圖書公司,1996年)
張方:《風流人格》(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年)
張仲謀:《兼濟與獨善──古代士大夫處世心理剖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張宏:《道骨仙風》(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年)
張叔寧:《《世說新語》整體研究》(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年)
張承宗、魏向東著:《中國風俗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11月)
張承宗:《六朝民俗》(南京:南京出版社,2002年9月)
張家驥:《園冶全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張振德:《《世說新語》語言研究》(山東:巴蜀書社,1995年)
張海明:《玄妙之境──魏晉玄學美學思潮》(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1版)
張捷夫:《中國喪葬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張惠芬、金忠明編著:《中國教育簡史》(上海:新華書店,1995年6月1刷)
張朝富:《漢末魏晉文人群落與文學變遷》(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5月)
張湛注:《列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張瑞璠主編:《中國教育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張節末:《狂與逸──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兩種人格特徵》(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年)
張蓓蓓:《「名教」一詞的產《生及其相關問題》(臺北:國科會論文,1986年)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張蓓蓓:《東漢士風及其轉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5年)new window
張蓓蓓:《魏晉學術人物新研》(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張默生:《莊子新釋》(臺北:臺灣時代書局,1975年)
曹植:《曹子建集》(臺北:中華書局,1991年)
梁思成:《中國建築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7月1版2刷)new window
梁思成:《中國建築史》(臺北:明文書局,1989年7月)new window
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臺北:中華書局,1967年)new window
梁滿倉:《中國魏晉南北朝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7月)new window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析論》(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文學與美學──中國文化中之審美意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盛源、袁濟喜:《六朝清音》(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莊周撰、郭象注:《莊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3年6月8版2刷)
莊萬壽:《嵇康年譜》(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許尤娜:《魏晉隱逸思想及其美學涵義》(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許杭生:《魏晉玄學史》(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許建平:《山情逸魂──中國隱士心態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
許嘉璐:《中國古代衣食住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7月1版6刷)
許輝、李天石:《六朝文化概論》(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年4月2刷)
許輝、邱敏、胡阿祥:《六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1刷)
郭紹虞編:《中國歷代文論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1年)
郭象注:《校正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
陳仁華:《品人明鏡(《世說新語》白話版)》(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陳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新華書局,1987年)
陳昌明:《沈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11月)new window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陳品卿:《莊學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陳彥堂:《炊具食器》(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3年11月)
陳洪:《醒醉人生──魏晉士風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陳茂同:《中國歷代衣冠服飾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陳書良:《六朝煙水》(北京:現代出版社,1990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臺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new window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壽:《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陳橋生:《詩酒風流》(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年)
陳鴻彝:《中華交通史話》(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0月1版1刷)
陳蘇鎮編著:《恢宏與古樸──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物質文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陸侃如:《中古文學繫年》(北京:新華書局,1985年)
陸機:《陸士衡集》(臺北:中華書局,1991年)
陶東風等:《死亡.愛情.隱逸.思鄉》(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陶建國:《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章尚正:《中國山水文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章啟群編著:《經世與玄思──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精神文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傅剛:《魏晉風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傅起鳳、傅騰龍:《中國雜技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7月1版2刷)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傅勤家:《中國道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傅樂成:《中國通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5年)
傅熹年主編:《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二卷:三國、兩晉、南北朝、陏唐、五代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年12月2刷)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
勞榦:《魏晉南北朝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年)
喬長路:《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鴻泰圖書公司,1995年)
曾師春海:《竹林玄學的典範──嵇康》(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年)
曾縱野:《中國飲饌史》(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8年11月)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的道教》(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new window
湯一介編:《魏晉玄學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收於「魏晉思想」一書中) 》(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程方平、畢誠:《中國教育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程舜英:《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史資料》(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12月1版1刷)
紫竹等:《中國傳統人生哲學縱橫談》(山東:齊魯書社,1992年)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蘭燈書局,1989年)
馮友蘭等、駱玉明選編:《魏晉風度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1月)
黃俊傑:《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黃能馥、陳娟娟編:《中國服裝史》(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年7月)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new window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楊亮功:《中國教育史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年1月再版)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楊國娟:《嵇康研究論文集》(臺北:光啟出版社 ,1982年)
楊適:《人倫與自由──中西人論的衝突和前途》(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1991年)
萬繩南:《魏晉南北朝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社中心,2007年5月)
萬繩南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安徽:黃山書社,1999年)
葉太平:《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臺北:水牛出版社,1998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臺北:滄浪出版社,1986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葉矯然:《清詩話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葛洪:《抱朴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葛洪:《神仙傳》(臺北:中華書局,1991年)
詹秀惠:《《世說新語》語法探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3年)
寧稼雨:《《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寧稼雨:《中國志人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堂,1991年)
寧稼雨:《魏晉士人人格精神--《世說新語》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
寧稼雨:《魏晉風度》(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年)
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2月)
漢.河上公:《老子河上公注》(臺北:成文書局,1976年)
福永光司著:《莊子──古代中國的存在主義》(臺北:三民書局,1977年)
褚贛生:《奴婢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
趙有聲:《生死.享樂.自由──道家和道教的關係及人生理想》(臺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趙明政:《文言小說》(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趙敏俐:《先秦君子風範──中華民族文化人格的歷史探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
趙琳:《魏晉南北朝室內環境藝術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趙雅博:《現代人文主義面面觀》(臺北:啟業書局,1968年)
趙翰生:《中國古代紡織與印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8月初版)
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儀平策:《中國審美文化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1月第3次印刷)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劉大杰:《魏晉思想論(收於「魏晉思想」一書中) 》(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劉正浩:《新譯《世說新語》》(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劉再復:《生命精神與文學道路》(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
劉汝霖:《魏晉學術編年》(臺北:長安出版社,1979年)
劉宗坤:《覺醒與沈淪──魏晉風度》(河南:大象出版社,1997年)
劉岱編:《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劉邵:《人物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劉致平:《中國建築類型及結構》(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0年8月3版)
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劉偉生:《《世說新語》藝術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劉國梁:《道教精萃》(吉林:新華書局,1991年)
劉康德:《魏晉風度與東方人格》(遼寧:新華書局,1991年)
劉敦楨等編撰:《中國古代建築史》(臺北:明文書局,1990年1月)
劉琦:《名士與解脫》(北京:作家出版堂,1997年)
劉詠聰:《中國古代的育兒》(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3月第1版)
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劉精誠:《中國道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劉綱紀、李澤厚主編:《中國美學史》(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劉勰:《文心雕龍》(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劉震堮:《《世說新語》校箋》(香港:中華書局,1987年)
劉曉波:《悲劇.審美.自由》(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
慧皎:《高僧傳》(臺北:廣文書局,1986年)
樓慶西:《中國古建築二十講》(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4月)
樂佳藻:《中國建築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1月1刷)
蔣凡、李笑野、白振奎評注:《全評新註《世說新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3月1刷)
蔣凡:《《世說新語》的讀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1刷)
蔣凡:《《世說新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蔣凡:《《世說新語》英雄譜》(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
蔣勳:《美的沈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議》(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5月1版3刷)
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蔡秀敏:《唐代敦煌飲食文化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月)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臺北: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鄭曉江:《中國死亡智慧》(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new window
鄭曉江:《生死智慧──中國人對人生觀及死亡觀的看法》(臺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new window
鄭曉江:《超越死亡》(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
鄧子琴:《中國風俗史》(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3月第1版)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魯迅:《魯迅論文學與藝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
燕國材:《漢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臺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
盧建榮:《魏晉自然思想》(臺北:聯鳴文化有限公司,1981年)
穆克宏:《魏晉南北朝文史料述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蕭子顯:《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
蕭艾:《世說探幽》(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
蕭統:《昭明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蕭登福:《周秦兩漢早期道教》(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蕭默:《中國建築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8月)
錢志熙:《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
錢穆:《中國歷史精神》(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錢穆:《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new window
錢穆:《雙溪獨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錢鍾書:《管錐篇》(香港:中華書局分局,1980年)
應全:《臨界死亡》(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年)
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3月再版)
戴明揚:《嵇康集校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6月)new window
戴燕:《玄意幽遠──魏晉思想、文化與人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
繆良云:《中國衣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4月)
薛惠琪:《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謝師大寧:《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鍾仕倫:《魏晉南北朝美育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鍾仕倫主編:《魏晉南北朝美育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1月1刷)
鍾敬文主編;郭必恒等著:《中國民俗史》(漢魏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鍾嶸:《詩品》(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
顏之推撰、王利器注:《顏氏家訓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new window
魏.王弼:《老子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new window
羅伯健:《口腹交響曲──古代飲食》(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1月)
羅宏曾:《魏晉南北朝文化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羅哲文:《中國古代建築》(臺北:南天書局,1994年2月)
羅聯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中文出版社,1972年)
蘇冰等:《中國婚姻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蘇啟明:《魏晉南北朝文化與藝術》(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年6月1刷)
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顧炎武:《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顧鑒塘等:《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龔鵬程:《飲食男女生活美學》(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局,1998年)

二、學位論文(按姓氏筆劃升冪排列)
尤雅姿:《劉義慶及其《世說新語》之散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王妙純:《從《世說新語》看東漢至東晉士人之人生觀》(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王冠中:《魏晉南北朝外來文化之輸入及其對時人生活的影響》(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王聰明:《左傳之人文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朴敬姬:《《世說新語》中人物品鑒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江建俊:《魏晉玄理與玄風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new window
江蓮碧:《中國服飾禮儀符碼表徵與文化內涵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new window
吳芳玉:《嵇康思想論》(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吳冠宏:《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new window
吳炳輝:《六朝哀挽詩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吳惠玲:《《世說新語》之人物美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李豐楙:《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new window
林志孟:《《世說新語》人物考》(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林琇寬:《《世說》敘事結構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林麗真:《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new window
林顯庭:《魏晉清談及其玄理究要》(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紀志昌:《魏晉隱逸思想研究──以高士類傳記為主所作的考察》(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范瑞珠:《魏晉論辯散文之研究──以嵇康為中心的試探》(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孫世民《《世說》反映的魏晉老學》(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徐再仙:《《說文解字》食﹑衣﹑住﹑行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徐麗真:《《世說新語》呈現之魏晉士人審美觀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new window
徐麗霞:《阮籍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栗子菁:《魏晉任誕士風之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張惇惠:《古籍中禮制等級與住屋規則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張釩星:《魏晉知識份子道家意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new window
張鈞莉:《魏晉美學趨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new window
張蓓蓓:《漢晉人物品鑑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張蓓蓓:《魏晉人物品鑒之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語言藝術》(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new window
陳昌明:《六朝「緣情」觀念研究》(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9年)
陳明城:《中國院落建築的組織與特性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陳玲娜:《六朝隱逸思想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陳美朱:《西晉之理想士人論》(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陳惠玲:《魏晉反玄思想論》(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彭婉蕙:《魏晉士人的群我處境與生命衝突──以《世說新語》為中心之考察》(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曾憲修:《中國傳統建築裝飾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黃雅淳:《魏晉士人悲情意識研究》(高雄師大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6月)new window
廖麗鳳:《《世說新語》之人物群像與描寫技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劉師漢初:《六朝詩發展述論》(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劉瑞琳:《魏晉玄學思想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劉慧珍:《周易之人文精神》(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蔡秀敏:《唐代敦煌飲食文化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蕭登福:《嵇康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賴麗蓉:《魏晉「人物品鑑」研究──創造性審美活動的完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new window
謝師大寧:《從災異到玄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顏承繁:《「人物志」在人性學上之價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蘇雅慧:《莊子生死觀對死亡教育的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三、期刊(按姓氏筆劃升冪排列)
尤雅姿:〈《世說新語》呈現之生活層面〉(《中興大學中文學報》第1期,1988年5月)new window
尤煌傑:〈中國哲學思想裡的生死觀的美學向度──以老莊為例〉(《哲學年刊》第10期,1994年6月)new window
王元軍:〈中古時期隱士奇異行為的文化含義〉(香港《中國研究月刊》第2卷第11期,1997年2月)
王立群、羅江海:〈中國古代居住建築與中國傳統文化〉(《科技創新導報》,2008年第34期)
王妙純:〈《世說新語.傷逝篇》的悲傷容顏〉(《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7期總386期,2006年7月)
王妙純:〈《世說新語.傷逝篇》新探〉(《臺灣師大國文學報》第35期,2004年6月)
王妙純:〈《世說新語》中的女性新風貌──從婦女追求情愛談起〉(《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第2期,1999年3月)new window
王妙純:〈先秦儒家生死觀新探〉(《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第5期,2002年3月)new window
王妙純:〈從《世說新語》看魏晉人「以情抗禮」的情感表現〉(《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第1期,2004年3月)new window
王妙純:〈從《世說新語》看魏晉人的尚情特質〉(《國文天地》第239期,2005年4月)
王妙純:〈從《世說新語》看魏晉人的惜時之嗟〉(《中國語文月刊》第561期,2004年3月)
王妙純:〈道家人生觀〉(《中國語文月刊》第560期,2004年2月)
王宏彥:〈中國建築的文化精神〉(《藝術.生活》第35期,2006年2月)
王邦雄:〈孔孟儒學的生死智慧〉(《北縣教育》第33期,2000年3月)
王波:〈兩晉南北朝的貴族與飲食文化〉(《商業文化》,1996年3月)
王芙蓉:〈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對當時服飾的影響〉(《文史春秋》第2期,2008年)
王俊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黃河中游區域的飲品文化〉(《安陽工學院學報》第3期、總第15期,2005年8月)
王玲:〈魏晉北朝時期內遷胡族的農業化與胡漢飲食交流〉(《中國農史》,2003年4月)
王美秀:〈從《世說新語》文學篇談清談與文學的關係〉(《文理通識學術論壇》第5期,2001年10月)
王學:〈風中的男人──魏晉服飾形象的審美解析〉(《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06年2月)
王靜:〈魏晉南北朝的移民與飲食文化交流〉(《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3卷第4期,2008年)
古苔光:〈魏晉仕誕人物的分類與行為的探究〉(《淡江學報》第12期,1974年3月)
史瑛:〈酒與魏晉風度〉(《平原大學學報》第16卷第1期,1999年1月)
本田濟著、李世傑譯:〈魏晉時代的儒玄論爭〉〈上、中、下)(《恆毅》第5卷第8、11、12期,1956年)
田梅英:〈魏晉南北朝時期塢壁的類型及內部機制〉(《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推移的悲哀〉(《中外文學》第6卷4、5期,1980年9、10月)
安魯、張小明、王雯、李奔:〈秦至南北朝時期南北飲食文化的交流〉(《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2期,2004年3月)
朱偰:〈阮籍詠懷詩研究〉(《東方雜誌》第41卷第11號,1945年6月)
朱雅琪:〈論東晉山水詩的色感表徵〉(《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4期,2007年4月)new window
朱義祿:〈儒家生死觀與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孔孟學報》第65期,1993年3月)new window
朱寶樑:〈清談考〉(《幼獅學報》第4卷第1、2期,1961年9月)
江風賢:〈論陶淵明生死觀中的超脫與憂患〉(《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9年3月)
江興祐:〈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生命意識〉(《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9年6月)
牟潤孫:〈論魏晉以來之崇尚談辯及其影響〉(《民主評論》第16卷第10期,1965年5月)
西崗弘:〈挽歌考〉(《臺灣風物》第29卷第4期,1979年12月)
何啟民:〈竹林七賢與魏晉政局〉〈上)〈下)(《教育與文化》第417、420期,1974年7、10月)
吳維偉:〈中國宗教建築的文化解析〉(《科教文化》下旬刊,2008年2月)
吳慧平:〈魏晉南北朝時期江東書法文化區研究〉(《美術學報》,2010年第2期)
呂興昌:〈阮籍詠懷詩析論〉(《中外文學》第6卷第7期,1977年12月)new window
李必友、張白茹:〈論魏晉南北朝教育興盛的原因〉(《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4卷,2002年第4期總105期)
李正治:〈孟子「禮根於心」型的禮樂思索〉(《鵝湖月刊》總第260號第22卷第8期,1997年2月)new window
李杜:〈孔子對傳統生死觀的繼承與發展〉(《哲學年刊》第10期,1994年6月)
李卿、楊際平:〈漢魏晉南北朝的家族、宗族與所謂的「莊園制」關係辨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4期)
李卿、楊際平:〈漢魏晉南北朝的家族、宗族與所謂的「莊園制」關係辨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4期)
李栖:〈魏晉清談的場面──以《世說新語》為例〉(《國文天地》第10卷第7期,1994年12月)new window
李森、潘光文:〈論魏晉時期教育的自覺〉(《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4期,2003年7月)
李劍國、孟琳:〈簡論唐前「服妖」現象〉(《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9卷第4期,2006年7月)
李豐楙:〈嵇康養生思想的研究〉(《靜宜女子文理學院學報》第2期,1979年6月)
杜正勝:〈生死之間是連繫還是斷裂──中國人的生死觀〉(《當代》第58期,1991年2月)
沈祖棻:〈阮嗣宗詠懷詩初論〉(《國文月刊》第65期,1948年3月)
周兆望:〈略論兩晉南北朝飲茶風氣的形成與轉盛〉(《農業考古》「中國茶文化專號」,1994年第2期)
周靜佳:〈從《世說新語》論名士飲酒〉(《六朝學刊》第2期,2006年8月)
宗明華:〈莊子與魏晉文學中的隱逸思想〉(《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2000年5月)
林麗珠:〈魏晉玄學美學〉(《河北大學學報》第2期,1991年)
林耀曾:〈正始之音與魏晉學風〉(《幼獅月刊》第47卷第2期,1978年)
侯介華:〈魏晉南北朝時期圍棋的興盛及其原因〉(《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2005年12月)
姚偉鈞:〈三國魏晉南北朝的飲食文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總第65期,1994年第2期)
柳秀英:〈孔子之生死觀〉(《美和技術學院學報》,第18期)2000年
胡發仲:〈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元素審美性探略〉(《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7年3月)
范子燁:〈自由的象徵──對阮籍長嘯的文化闡釋〉(《尋根》,2009第2期)
范壽康:〈魏晉的清談〉(《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第5卷第2期,1936年6月)
孫立:〈魏晉南北朝飲茶與飲酒之風〉(《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孫聖濤、盧家楣:〈自我意識及其研究概述〉(《心理學探新》總第73期第20卷第1期,2000年)
孫道昇:〈清談起源考〉(《東方雜誌》第42卷第3期,1946年2月)
孫機:〈「木牛流馬」對漢代鹿車的改進及其對犁制研究的一點啟示〉(《農業考古》,1986年第1期)
徐波:〈從仕與隱看歷史上知識分子的價值實現與阻斷〉(《歷史月刊》第99期,1996年4月)
徐高阮:〈山濤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40本1分,1969年3月)new window
徐華:〈東漢莊園的興起及其文化意蘊〉(《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22卷第3期,2002年5月)
徐華:〈東漢莊園的興起及其文化意蘊〉(《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22卷第3期,2002年5月)
徐曉村、王偉:〈中國茶文化的萌芽──飲茶在漢、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4期,2003年12月)
徐曉村、王偉:〈中國茶文化的萌芽──飲茶在漢、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4期,2003年12月)
殷念慈:〈從向秀思舊賦觀其出處之艱難〉(《雲漢學報》第4期,1997年5月)new window
秦俊香:〈永恒的主題、時代的變奏〉(《河南大學學報》,1991年3月)
秦衛明:〈魏晉玄學對美學的影響〉(《天津師大學報》第5期,2000年)
翁惠美:〈先秦儒家對於生命意義的探索〉(《中國學術年刊》第21期,2000年3月)new window
馬良懷:〈漢晉之際莊園經濟的發展與士大夫生存狀態之關係〉(《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4期)
馬艷:〈《世說新語》中的家庭教育策略〉(《山東教育學院》總第130期,2008年第6期)
高建新:〈中國古代文人與酒之關係略論〉(《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1期,2000年1月)
高柏園:〈論莊子與嵇康的養生論〉(《鵝湖雜誌》第15卷第4期,1989年9月)new window
張火慶:〈嵇康論〉(《鵝湖雜誌》第4卷第5、6期,1978年11、12月)new window
張永昊:〈《世說新語》的審美觀〉(《文史哲》第6期,1989年)
張宏慧:〈魏晉風度與士人服飾〉(《許昌學院學報》第23卷第6期,2004年第6期)
張叔寧:〈從阮籍到陶潛──晉人飲酒風氣之演變〉(《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1期,2003年2月)
張承宗:〈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圍棋活動〉(《襄樊學院學報》第30卷第6期,2009年6月)
張承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宗教服飾〉(《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2005年1月)
張晨:〈西晉學官制度三辨〉(《寧夏社會科學》總第149期,2008年7月第4期)
張鈞莉:〈論魏晉名士的自我意識〉(《銘傳學刊》第10卷第2期,1999年4月)new window
張斌峰:〈莊子的死亡智慧及其現代價值〉(《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第31卷第1期,2000年1月)
張淼:〈夜禁的張弛與城市的文學記憶〉(《江淮論壇》,2008年第4期)
張澤咸:〈淺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果品生產〉(《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
張燕梅:〈飛越死亡的幽谷〉(《中國文化月刊》第201期,1996年12月)
張應斌:〈魏晉六朝的嘯──兼論嘯與魏晉風度〉(《荊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張繼仁:〈論《世說新語》獨特的文學價值〉(《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0年3月)
莊耀郎:〈魏晉反玄思想析論〉(《國文學報》第24期,1995年6月)new window
莊耀郎:〈魏晉形體美學試論〉(《國文學報》第26期,1997年6月)new window
許尤娜:〈魏晉人物品鑑的一個新尺度:隱逸〉(《鵝湖月刊》)總第280號第24卷第10期,1998年10月)
郭熹微:〈從竹林七賢看魏晉之際名士的政治心態〉(《文史哲》第1期,1992年)
陳芳基:〈阮籍研究〉(《臺南家專學報》創刊號,1977年10月)
陳迎輝:〈藥、酒與魏晉士人的身體觀〉(《大連民族學院學報》第10卷第4期,2008年7月)
陳朝暉:〈儒道二家的生死觀〉(《中國文化月刊》第172期,1994年2月)
陳琦:〈中國古代建築尋「禮」〉(《浙江工藝美術》第39期,2007年3月)
陸正林:〈繼漢開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育簡述〉(《涪陵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6期,2006年11月)
章義和:〈試論漢魏六朝的隱逸之風〉(《中國文化月刊》第170期,1993年12月)
傅佩榮:〈儒家生死觀背後的信仰〉(《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7期,1994年7月)new window
彭新有:〈超塵脫俗,嘯傲林泉──《世說新語.王子猷雪夜訪戴》名士風流賞析〉(《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2卷第2期,2010年4月)
曾洪林:〈彈棋探析〉(《體育文化導刊》,2008年4月)
曾師春海:〈從儒道樂論析論嵇康的「聲無哀樂論」〉(《輔仁大學文學院學報》第18期,1989年6月)
曾師春海:〈嵇康的生死觀〉(《哲學年刊》第10期,1994年6月)
曾師春海:〈魏晉山水審美之哲學研究〉(《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7期,2008年7月)
渠曉雲:〈東晉士人審美情趣之轉變與山水詩的形成〉(《六朝學報》第2期,2006年6月)
程林輝:〈魏晉的人生哲學〉(《孔孟月刊》第32卷第12期,1994年8月)new window
程章燦:〈從《世說新語》看晉宋文學觀念與魏晉美學新風〉(《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9年1月)
馮之余:〈古代中國的黑夜秩序〉(《東南學術》,2009年第3期)
馮利源:〈中國園林建築所體現的山水文化內涵〉(《吉林教育學院學報》第24卷總175期,2008年第7期)
黃元英:〈從嗜酒之風看魏晉文士的「三度」追求〉(《探索與爭鳴理論月刊》,2007年第8期)
黃振民:〈嵇康研究〉(《大陸雜誌》第18卷第1期,1959年1月)
黃振民:〈嵇康詩研究〉(《教育與研究》第9期,1987年6月)
黃潔:〈任自然:魏晉南北朝審美意識的主流〉(《渝州大學學報》第18卷第1期,2001年2月)
黃瑩暖:〈儒家生死觀〉(《中國學術年刊》第22期,2001年5月)new window
黃錦鋐:〈阮籍和他的達莊論〉(《師大國文學報》第22期,1977年10月)new window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8卷第6期,1975年6月)new window
楊宗瑩:〈孔子的仕與隱〉(《孔孟月刊》第31卷第8期,1993年4月)new window
楊勇:〈《世說新語》書名、卷帙、版本考〉(香港《東方文化》第8卷第2期,1970年7月)
楊映琳:〈魏晉南北朝的私學〉(《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楊堅:〈《齊民要術》中的粥食淺議〉(《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3卷第1期,2008年)
楊堅:〈《齊民要術》所記載的肉食加工與烹飪方法初探〉(《中國農史》,2004年3月)
楊儒賓:〈山水怎樣被發現的?〉(《臺大中文學報》第30期,2009年6月)
萬方:〈中國古代日用器物圖──碓〉(《書屋》,2007年7月)
董海燕:〈淺談魏晉審美思潮與著衣風範〉(總第20期,2002年)
鄔昆如:〈莊子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7期,1994年7月)new window
寧稼雨:〈從《世說新語》看圍棋的文化內涵變異〉(《大連大學學報》第28卷第2期,2007年4月)
廖蔚卿:〈論魏晉名士的狂與癡〉(《現代文學季刊》第33期,1967年12月)new window
廖蔚卿:〈論魏晉名士的雅量〉(《臺大中文學報》第2期,1988年11月)
管志剛:〈論魏晉南北朝服飾演變〉(《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3期,2005年6月)
臺靜農:〈魏晉文學思想述論〉(《文學雜誌》第1卷第4期,1956年12月)
趙映林、王曉毅等:〈大變局時代知識分子的仕與隱專輯〉(《歷史月刊》第99期,1996年4月)
齊益壽:〈論阮籍的生命情調〉(《幼獅月刊》第37卷第1期第241號,1973年1月)
齊慧源:〈《世說新語》的特殊服飾與魏晉服飾文化〉(《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2004年7月)
齊慧源:〈芝蘭玉樹生階庭──《世說新語》中的神童現象與魏晉家庭教育略論〉(《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6期,2004年11月)
劉來兵、周中華:〈魏晉儒玄思想交鋒的解讀〉(《文教資料》中旬刊,2006年6月)
劉亮:〈魏晉南北朝文化的特色〉(《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2卷第9期,1979年9月)
劉建平:〈魏晉山水詩與道教思想〉(《宗教哲學》第44期,2008年6月)new window
劉建河、劉海麗:〈魏晉南北朝時期家庭教育思想的特色〉(《山東教育學報》總第135期,2009年第5期)
劉春香:〈魏晉南北朝時期飲食文化的發展及其原因〉(《許昌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3年)
劉桂華:〈酒杯中的魏晉風流〉(《工會論壇》,第12卷第2期,2006年3月)
劉偉生:〈簡淡玄遠、蕭散疏朗──從王羲之蘭亭集序看晉人晉字晉文章〉(《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5卷第1期,2000年3月)
劉開驊:〈魏晉風度──中國文化史上的獨特景觀〉(《南京政治學院學報》,第19卷總第110期,2003年第4期)
劉漢生:〈魏晉士人之「嘯」談〉(《天中學報》第19卷第1期,2004年2月)
劉樂樂、張美娟:〈淺談魏晉服飾的簡約與奢靡──以《世說新語》中的士階層服飾為例〉(《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3卷第1期,2008年1月)
劉顯叔:〈東漢魏晉的清流士大夫與儒學大族〉(《簡牘學報》第5期,1977年1月)
劉顯叔:〈論魏末政爭中的黨派分際〉(《史學彙刊》第9期,1978年10月)new window
潘曉明:〈中國古代「服妖」雛議〉(《浙江工藝美術》,1998年第1期)
衛軍英:〈論阮籍詠懷詩的情感及思維邏輯〉(《杭州大學學報》第20卷第2期,1990年6月)
鄭小江:〈論孟子的人生哲學精神〉(《孔孟月刊》第40卷第1期,2001年9月)new window
鄭志明:〈試論中國的政權觀〉(《鵝湖月刊》第148期,1987年10月)new window
鄭志明:〈道教生死觀──不死的養生觀〉(《歷史月刊》,第139期)1999年8月
鄭曉江:〈免於死亡焦慮與恐懼之方法──中國傳統死亡智慧與生死互滲觀〉(《哲學與文化月刊》第27卷第3期,2000年3月)new window
黎虎:〈漢魏晉北朝中原大宅、塢堡與客家民居〉(《文史哲》總第270期,2002年第3期)
盧麗瓊:〈淺議魏晉南北朝時期家族教育的興盛〉(《高等教育研究學報》第27卷第2期,2004年)
錢正坤:〈大匠巧作──中國建築在世界建築中的地位〉(《藝苑》,2006年第11期)
戴孝軍、張金平:〈中國古代建築的美學意蘊〉(《美與時代》,2008年12期)
繆鉞:〈清談與魏晉政治〉(《中國文化研究彙刊》第8卷,1948年9月)
謝長法:〈魏晉時期的家庭教育與社會教化〉(《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11卷第9期,2009年9月)
謝師大寧:〈儒隱與道隱〉(《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第3卷第1期,1992年)
鍾年:〈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談中國歷史上的隱士〉(《國文天地》第14卷第7期,1998年12月)new window
韓凌霄:〈魏晉清談思想的由來〉(《學園》第8卷第5期,1973年3月)
簡旭裕:〈面對死亡──死亡態度的歷史演進〉(《歷史月刊》第139期,1999年8月)
顏清梅:〈從逍遙遊談莊子的人生觀〉(《中國文化月刊》第139期,1991年5月)
魏宏燦:〈魏晉風度與服飾境界〉(《學術月刊》第8期,1998年)
羅光:〈中國人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7期,1994年7月)new window
羅惠珍:〈從漢代明器探究當時莊園經濟特點〉(《東方文物》,2005年第1期)
譚作人:〈嵇康的生活思想與文學〉(《嘉師學報》第2期,1971年5月)
譚書飛:〈魏晉南北朝舟船發展述論〉(《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3期,2005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