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代婦女服飾研究
作者:游琁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u, Hsuan–An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羅宗濤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唐代婦女服飾流行審美Tang Dynastywomencostumesprevalenceaesthetic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4
服飾是文化的外在表現,可以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徵和精神風貌。唐代的婦女服飾在中國服飾史上可說是最異彩紛呈,令人驚豔。整體而言,唐代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工藝發達,加上眾多民族的文化交流、統治者的開明與包容政策,唐代服飾文化極為繁榮,尤因社會禮教寬鬆、風氣開放及婦女較重視自我主權意識,致使婦女服飾具有獨特的時代風格,與其他朝代相較顯得格外突出與耀眼。
唐代婦女服飾種類繁多,主要可歸納為禮服和常服兩大類。禮服具有保守禮制、傳承文化的象徵與內涵,具法服意義而不易改動形制;常服則是時尚潮流、審美價值的展現,常隨社會環境而改變,富時代性與多變性。唐代婦女服飾不僅具有繼承傳統禮服的「漢服」袍衫,與婦女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常服,更有形形色色的襦裙裝及「胡服」褲裝,而在多元民族長時期的文化交流中,深受外域文化的薰染,甚至融造胡、漢風格進而衍生出異彩紛呈、獨具風貌的「唐服」。
本論文以唐代婦女服飾為對象,採用史志、詩文為研究資料,探討婦女服飾的流行時尚與審美意趣,以文學、文化、文獻的領域視角,透過對唐代婦女服飾詩進行梳理歸類,佐以文獻典籍與文物圖像之考察印證,解析史、文、詩中有關婦女服飾名物之意義、功用,進而論述婦女服飾之發展概況、背景、類型、身分、工藝,並探討當時婦女服飾的時尚潮流及社會審美觀點,嘗試闡發當時社會婦女的服飾風情。
Costumes are the external presentation of culture and they can reflec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irit of an era.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ostumes, costumes in Tang Dynasty had diverse artistic features and were quite fascinating. Stable politics, prosperous economy, well-developed technology as well as cultural interchanges among various nationalities and open-minded, tolerated policies of the rulers all contributed to the prosperity of costume culture in Tang Dynasty. In particular, the easing social moral codes, liberated social ethos, and enhancement in women’s autonomy consciousness all together made women’s costumes present periodical uniqueness and became extremely distinguished and splendid compared to other dynasties.
There were a variety of women’s costumes in Tang Dynasty, and they were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formal dress and daily dress. Formal dress symbolized and implied conservative ritual system and inherited culture; it conveyed the meaning of legally-specified costumes, so it was not easy to alter its design. On the other hand, daily dress presented fashion trend and esthetic value; it often changed with social environment and possessed characteristics of epoch and variety. Women’s costumes in Tang Dynasty included robes of “Han costume” that inherited traditional formal dress as well as daily dress that was closely related to women’s daily life. In addition, there were various kinds of Ru skirts and trousers of “Hu costume”. Under long-term cultural interchange among diverse nationalities, women’s costumes were deeply affected by exotic cultures and generated colorful and exquisite “Tang costume” that integrated the styles of Hu and Han.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women’s costumes in Tang Dynasty by using records, poetries and proses as research material to explore fashion and aesthetics of women’s costumes. From the angles of literature, culture and ancient records, poems about women’s costumes in Tang Dynasty are arranged and classified; ancient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relics and images are also investigated and verified. We analyze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women’s costumes and ornaments in the records, poetries, and proses. In addition, the developments, backgrounds, types, identities and technology of women’s costumes are explored. We also probe into fashion trend of women’s costumes and aesthetic standards of the society and try to elucidate the charm of women’s costumes in society at that time.
一、古籍
(依四庫分類,按經、史、子、集順序排列)
(一)經
《周易正義》,唐.孔穎達,《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尚書正義》,唐.孔穎達,《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毛詩正義》,唐.孔穎達,《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周禮注疏》,唐.賈公彥,《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儀禮注疏》,唐.賈公彥,《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禮記正義》,唐.孔穎達,《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三禮圖》,宋.聶崇義,《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册64,臺北:世界書局,1986。
《左傳正義》,唐.孔穎達,《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論語注疏》,宋.邢昺,《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爾雅注疏》,宋.邢昺,《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方言》,漢.揚雄,晉.郭璞注,《叢書集成新編》,册38,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釋名疏證》,清.畢沅,《叢書集成新編》,册38,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釋名疏證補》,清.王先謙,《續修四庫全書》,册1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急就篇》,漢.史游,唐.顏師古注,《叢書集成新編》,册35,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說文解字》,漢.許慎,清.段玉裁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5。
(二)史
《史記》,漢.司馬遷,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百衲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4。
《漢書》,漢.班固,臺北:鼎文書局,1992。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臺北:鼎文書局,1992。
《魏書》,北齊.魏收,北京:中華書局,2003.10。
《晉書》,唐.房玄齡,臺北:鼎文書局,1992。
《隋書》,唐.魏徵等,臺北:鼎文書局,1992。
《舊唐書》,五代後晉.劉昫等,臺北:鼎文書局,1992。
《新唐書》,宋.歐陽脩、宋祁等,臺北:鼎文書局,1992。
《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臺北:鼎文書局,1992。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安祿山事蹟》,唐.姚汝能,《叢書集成新編》,册103,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隋唐嘉話》,唐.劉餗,《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
《唐六典》,唐.李林甫等,北京:中華書局,2005.4。
《大唐郊祀錄》,唐.王涇,《中國祠墓志叢刊》,册2,揚州:廣陵書社,2004。
《翰林志》,唐.李肇,《四庫全書》,册59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通典》,唐.杜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
《唐會要》,宋.王溥,《叢書集成新編》,册28,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文獻通考》,宋.馬端臨,北京:中華書局,2011。
《觀堂集林》,清.王國維,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閱世編》,清.葉夢珠,《叢書集成續編》,册12,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三)子
《荀子》,戰國.荀況,《叢書集成新編》,册18,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朱子語類》,宋.朱熹,黎靖德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册701〜70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歷代名畫記》,唐.張彥遠,《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册81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淮南子》,漢.劉安,高誘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3。
《白虎通》,漢.班固等,清.陳立疏證,《續修四庫全書》,册114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中華古今注》,五代後唐.馬縞,《叢書集成新編》,册11,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野客叢書》,宋.王楙,《叢書集成新編》,册83,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夢溪筆談》,宋.沈括,《叢書集成新編》,册11,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堯山堂外紀》,明.蔣一葵,《續修四庫全書》,册119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册府元龜》,宋.王欽若、楊億等,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
《事物紀原》,宋.高承,明.李果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4。
《朝野僉載》,唐.張鷟,《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
《唐國史補》,唐.李肇,《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
《大唐新語》,唐.劉肅,《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
《雲仙雜記》,唐.馮贄,《叢書集成新編》,册86,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開元天寶遺事》,五代.王仁裕,《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
《唐語林》,宋.王讜,《叢書集成新編》,册83,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語林》,宋.王讜,周勛初校證,《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8.1。
《杜陽雜編》,唐.蘇鶚,《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
《酉陽雜俎》,唐.段成式,《叢書集成新編》,册11,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長恨歌傳》,唐.陳鴻,《叢書集成新編》,册83,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紅線傳》,唐.楊巨源,《叢書集成新編》,册81,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霍小玉傳》,唐.蔣防,《叢書集成新編》,册83,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李娃傳》,唐.白行簡,《叢書集成新編》,册83,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妝樓記》,五代後唐.張泌,《叢書集成新編》,册83,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四)集
《元氏長慶集》,唐.元稹,《四部叢刊初編》,册4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白香山詩集》,唐.白居易,《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册165,王雲五主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9。
《唐英歌詩》,唐.吳融,《四庫全書珍本》,集10,王雲五主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全唐詩》,清聖祖敕編本,臺北:復興書局,1992.1。
《全唐詩》,陳貽焮主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5。
《全唐詩補編》,陳尚君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
《文心雕龍》,南朝梁.劉勰,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4。
《花間集》,五代後蜀.趙崇祚,《叢書集成續編》,册205,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尊前集》,不著編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全唐文》,清.董誥等,周紹良主编,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12。

二、近代專著
(依編著者之姓氏筆畫順序遞增排列,同一筆畫時即以時代先後排序)
王宇清,《中國服裝史綱》,臺北:中華大典編印會,1978.9。new window
王宇清,《中華服飾圖錄》,臺北:世界地理出版社,1984.6。
王宇清,《萬古中華服裝史》,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5.10。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
王維堤,《衣飾的天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王壽南,《隋唐史》,臺北:三民書局,2002。
王關仕,《儀禮服飾考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12。new window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紡織》,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9。
朱睿根,《穿戴風華――古代服飾》,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7。new window
地球出版社編輯部,《中國文明史――隋唐時期》,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
李仲元,《紋飾典故》,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9。
李建民,《中國古代游藝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李應強,《中國服裝色彩史論》,臺北:南天書局,1993.9。
李肖冰,《中國西域民族服飾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8。
李英華,《中國古代織繡藝術》,臺北:南天書局,1997.10。
李斌城主編,《唐代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岑仲勉,《隋唐史》,北京:中華書局,1982。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7。
周汛、高春明,《中國歷代服飾》,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
周汛、高春明,《中國服飾五千年》,上海:學林出版社,1985.9。
周汛、高春明,《中國歷代婦女妝飾》,臺北:南天書局,1988。
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風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9。
周汛、高春明,《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
周汛、高春明,《中國傳統服飾形制史》,臺北:南天書局,2003.3。new window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臺北:南天書局,1992。new window
胡戟等,《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
高明士等,《隋唐史》,臺北:里仁出版社,2006。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11。
高世瑜,《中國婦女通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11。
高世瑜,《唐代婦女》,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9。
高春明,《中國古代平民服裝》,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高春明,《中國歷代服飾藝術》,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
高春明,《中國服飾名物考》,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高春明,《錦繡文章――中國傳統織繡紋樣》,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
孫彥貞,《清代女性服飾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6。
馬大勇,《中國女子的古典衣裙――霞衣蟬帶》,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3。
陳寅恪,《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7。
陳東原,《古代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12。
陳麗菲,《妝飾――審美的流動》,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9。
常沙娜,《敦煌歷代服飾圖案》,香港:萬里書店,1986.10。
莊申,《根源之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5。
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輯2,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
張金蘭,《金瓶梅女性服飾文化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new window
張國剛、楊樹森主編,《唐代文化――隋唐遼宋金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華梅,《服飾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2。
傅樂成,《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史》,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2。
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12。
黃輝,《中國歷代服制服飾》,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1.1。
黃能福、陳娟娟,《中國服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黃士龍,《中國服飾史略》,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3。
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葉劉天增,《中國紋飾研究》,臺北:南天書局,2002.7。
廖美雲,《唐伎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9。
鄧小南主編,《北京大學盛唐研究叢書――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趙東玉、李健勝,《中國歷代婦女生活掠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3.5。
趙連賞,《中國古代服飾圖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7。
趙連賞,《服飾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8。
潘慎主編,《唐五代詞鑑賞辭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5。
劉士聖,《中國古代婦女史》,青島:青島出版社,1991.6。
鄭學檬、冷敏述主編,《唐文化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1。
盧明翰,《中國古代衣冠辭典》,臺北:常春樹書坊,1990.9。
戴爭,《中國古代服飾簡史》,臺北:南天書局,1992.5。
戴欽祥、陸欽、李亞麟,《中國古代服飾》,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戴平,《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
蕭滌非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3。
羅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9。
(日)原田淑人,常任俠、郭淑芬、蘇兆祥譯,《中國服裝史研究》,1988.2。

三、學位論文
(依編著者之姓氏筆畫順序遞增排列,同一筆畫時即以時代先後排序)
王雅資,《唐代閨闈詩歌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王怡芬,《花間集女性敘寫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6。
朴映淑,《從唐代人物畫看當代婦女的服飾》,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李孟君,《唐詩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李君琳,《從階層身分、教育、貞節觀看唐代婦女地位問題》,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李靜芳,《唐朝織品紋飾應用於商品之圖案設計》,中壢: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6。
李少萍,《唐代婦女妝飾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6。
吳世如,《唐宋詩歌中的楊貴妃形象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吳韋璉,《杜甫婦女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5。
金永才,《唐代女裝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6。new window
周次吉,《唐碑誌所見女子身分與生活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5。new window
林雪鈴,《唐詩中的女冠》,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5。
范盈,《唐代襦裙裝的研究及其設計應用》,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服裝設計與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5。
許雅雯,《唐代婦女的胡服》,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7。
陸景琳,《詩經服飾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7。
曹喆,《以敦煌壁畫為主要材料的唐代服飾史研究》,上海:東華大學服裝設計與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陳燕菁,《宋代婦女服飾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7。
黃士純,《唐代繪畫中婦女造形與審美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6。
游琁安,《唐詩婦女頭面妝飾》,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6。new window
曾文杰,《唐詩中的勞動婦女形象研究》,武漢:中南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5。
楊姍霈,《唐代小說中婦女之社會地位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6。
楊雅琪,《從全唐詩看唐代婦女服飾》,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劉晏志,《全唐詩中之紅色色彩字與詞的表現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6。
劉文娜,《唐代婦女服飾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7。
謝海平,《唐代蕃胡生活及其對文化之影響》,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5。new window
謝麗卿,《唐代女冠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6。
謝淑如,《全唐詩唐代婦女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6。
豐黛,《胡風的流被對唐代婦女常服之影響》,臺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6。
羅紅芝,《唐代婦女服裝與現代應用設計》,臺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7。

四、期刊論文
(依編著者之姓氏筆畫順序遞增排列,同一筆畫時即以時代先後排序)
王壽南,〈唐代社會的特質〉,《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青年文化講座講詞」,1996.9,頁18〜22。
王小雷,〈解讀唐代服飾藝術風格〉,《江蘇絲綢》,2期,2006,頁38〜40。
白慧靜,〈從詩詞描寫中看唐代女性的服飾和審美心態〉,《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19卷11期,2007.11,
頁143〜144。
包莉秋,〈從代詩詞的女性服飾描寫看唐代社會審美情趣的流變〉,《社會科學家》,3期,2006.5,頁25〜28。
何恭慶、蕭美鈴,〈中國唐代織繡藝術之現代服飾應用〉,《華岡紡織期刊》,15卷1期,2008.3,頁24〜33。
杜麗瑋,〈尊崇自然的唐代女子服飾藝術美及影響探索〉,《蘭臺史話》,31期,2013.11上旬。
孟娟,〈淺析隋唐服飾風格的成因〉,《蘇州大學學報》,27卷5期,2007.10,頁52〜53。
竺小恩,〈從 到胡帽:論唐代婦女服飾審美觀念的嬗變〉,《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4期,2007.12,
頁32〜35。
紀向宏,〈唐詩中的服飾描繪〉,《天津工業大學學報》,23卷5期,2004.10,頁16〜19。
高紅,〈中國古代印染術中的化學〉,《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10期,2006.12,頁123〜126。
孫郁興,〈古代中國染料萃取〉,《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18期,2013.12,頁88〜100。
陳夏生,〈雲想衣裳花想容――淺談唐代婦女的服飾〉,《故宮文物月刊》,2卷12期,1984.12,頁4〜20。new window
陳娟,〈淺析外來文化對唐代服裝的影響〉,《科學諮詢》,12期,2012.7,頁90。
張華,〈淺析唐代織錦紋樣的演變及其淵源〉,《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6卷3期,2006.9,頁72〜74。
馮盈之,〈唐詩中的唐代女性服飾〉,《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期,2007.3,頁29〜31。
程曉英、賈璽增,〈中國古代冠類首服的造型分類與文化內涵〉,《紡織學報》,29卷10期,2008.10。
廖美雲,〈唐代婦女的時世妝〉,《陜西文獻》,期86,1993.1,頁47〜49。
華冰、趙建,〈唐代漢族女子服裝特點與審美〉,《蘭臺世界》,3期,2014.1,頁144〜145。
劉玉峰,〈唐代商品性農業的發展和農產品的商品化〉,《思想戰線》,30卷2期,2004,頁109〜118。
羅宗濤,〈時世妝――談唐代女性的流行妝扮〉,《聯合文學》,2卷5期,1986.3,頁7〜12。

五、圖片引用
(依編著者之姓氏筆畫順序遞增排列,同一筆畫時即以時代先後排序)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2.秦漢雕塑》,臺北:錦繡出版有限公司,1985.11。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2.陶瓷(中)》,臺北:錦繡出版有限公司,1989.5。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2.隋唐五代》,臺北:錦繡出版有限公司,1989.5。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4.隋唐雕塑》,臺北:錦繡出版有限公司,1989.5。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2.墓室壁畫》,臺北:錦繡出版有限公司,1989.8。
中國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壁畫全集敦煌9.五代、宋》,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
1990.11。
中國歷代藝術編輯委員會,《中國歷代藝術――繪畫編》,臺北: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5.9。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中國史》,香港:中華書局,2004.1。
中國墓室壁畫全集委員會,《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墓室壁畫全集2.隋唐五代》,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1.8。
王朝聞總主編,《中國美術史――隋唐卷》,濟南:齊魯書社,2000.12。
王炳華,《新疆文物大展――絲路傳奇》,臺北:時藝多媒體公司,2008.12。
孔德明主編,《中國服飾造型鑑賞圖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1。
史葦湘、歐陽琳,《史葦湘歐陽琳臨摹敦煌壁畫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2。
沈以正,《歷代美人畫選》,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9.6。
李秀蓮,《中國化妝史概說》,臺北:揚智文化公司,1999.12。
余輝主編,《晉唐兩宋繪畫――人物風俗》,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5.5。
姜伯純主編,《中國名畫欣賞全集――唐前》,臺北:華嚴出版社,1998.3。
昭陵博物館,《昭陵唐墓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
袁德星,《中華歷史文物》,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
袁英杰,《中國傳統服飾》,臺北:和平圖書公司,2003.11。
高千惠,《漢唐織錦的跨域風華》,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4。
夏燕靖,《藝術中國――服飾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3。
陳夏生主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服飾篇》,臺北: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1986.10。
啟功,《中國歷代繪畫精品――人物卷1》,濟南:山東美術社,2003.8。
啟功,《中國歷代繪畫精品――山水卷1》,濟南:山東美術社,2003.8。
張竟瓊、曹喆,《看得見的中國服裝史》,北京:中華書局,2012.8。
常淑君、沈叔儒,《衣――中國傳統時尚》,臺北:三民書局,2009.1。
童依華主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唐三彩》,臺北: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1984.12。
彭卿雲,《中國文物精華大全――陶瓷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10。
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7。
黃能福、陳娟娟、黃鋼,《服飾中華――中華服飾七千年》,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9。
譚蟬雪,《中世紀服飾》,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08。
藝術家工具書編委會主編,《漢唐陶瓷大全》,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87。
(日)東京國立博物館,《遣唐使と唐の美術》,東京:朝日新聞社,2005.7。
網路: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ch/lizhaodao/lizhaodao-01-01x.jpg (唐人李昭道〈明皇幸蜀圖〉局部)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