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視知覺中的律動感與空間感之探究--以歐普藝術為例
書刊名:臺灣美術
作者:曾啟雄 引用關係孫志誠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zeng, Chii-shyongSun, Chih-cheng
出版日期:1999
卷期:11:3=43
頁次:頁94-103
主題關鍵詞:視知覺律動感空間感歐普藝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1
  • 點閱點閱:44
     訊息傳遞的地一不就是藉由邊緣感覺系統接受外界訊息的刺激,而產生神經興奮 的作用。就視覺而言,視覺的邊緣器官是視網膜。歐普藝術即運用光線刺激吾人 的眼睛,經由眼球幾何光學的折射,在視網膜形成影像。並使用黑白對比或強烈 色彩的幾何抽象,加以組合排列,使觀者的視覺受到激烈的刺激而產生律動、顫 動、錯視空間或變形的幻覺的藝術。所以歐普藝術也稱為「網膜藝術」。 本研究係以視之覺得角度探討知覺中錯視原理,在平面構成所產生之律動感 及空間感。並針對歐普藝術的起源、發展及創作原理提出歸納與分析。希望藉此 提供設計科學系學生日後從事平面構成練習或創作時參考的依據。 從歐普藝術的創作中發覺,律動感可分成反覆及漸變兩種形式進行。其中漸 變的律動又可細分為形狀、大小、位置、色彩之漸變。律動構成的元素有點、線、 面、及體,其中以曲線最具動態。律動是有規律的活動,卻隱藏無限動力的擴張, 這也是從歐普藝術作品中可感受到的強烈爆發力。 在二次元的平面構成表現三次元的空間感,是人類藝術史上不斷追求與努力 的目標。歐普藝術創作也正式透過之決中的錯視空間,營造畫面的深度及空曠效 果。而產生空間感的首要條件,即是前後距離的關係。平面圖形的空間線索著包 含大小變化、透視線、濃淡與色調變化、明暗、材質、重疊與上下關係的線索。
會議論文
1.田覺民(1997)。視知覺中的空間感和移動感應用於平面設計之研究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鍾聖校(1993)。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國松、張輝明(1991)。平面設計之基礎構成。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才郎、王秀雄(1982)。雄獅西洋美術辭典。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安海姆、李長俊(1976)。藝術與視覺心理學。雄獅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清田(1997)。構成。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秀雄(19910000)。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形心理。臺北:台北市立美術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