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清之際江南地區農業生產及其利潤--「補農書」研究史的檢討
書刊名:史原
作者:唐立宗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ang, Li-tsung
出版日期:1999
卷期:21
頁次:頁41-85
主題關鍵詞:補農書沈氏農書張履祥資本主義萌芽鄉紳論商品生產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0
  • 點閱點閱:71
     《補農書》實為兩本農業著作,為清初的桐鄉張覆祥將明末沈氏的《農書》加以整理之後,編訂合成為《補農書》一書。當學者將焦點集中到明清之際江南地區的農業發展時,皆會留意到《補農書》所留下的珍貴記載。本文旨在探討近五十年來研究《補農書》的概況,從環繞《補農書》的研究回顧做起,進一步檢討明末清初江南農家的農業生產與經營。學者對《補農書》的討論,主要是針對當時農業生活、農作物、生產性質與農業經營等方面做研究,特別是在生產性質的討論上,曾對中國在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議題做爭論,意見分歧。而對農業經營的討論,鄉紳地主的經營方式與利潤是最為學者們所關注的焦點,但在「商品生產」的光環籠罩之下,往往強調農家的農業生產與市場經濟緊密地結合,產生出農家經營受到市場所左右的結論,甚至指責《補農書》的作者經營其實獲利甚豐,生產關係上是超經濟剝削,但卻在《補農書》上說自已經營無利。 要驗證《補農書》中提到農家的經營獲利與否,必須掌握當時攸關農業生產力的條件,亦即農家水田生產、桑地生產、集約資金投入以及雇工量與工資等四項影響成本的變數。並且要注意農家的農業經營有主、副業之分,主業是在水田與桑地的農事經營的投入,而織絹、飼養家畜、釀酒、養魚等則為農家的副業經營項目。《補農書》的作者即是將農家主業的獲利比對租地的收人之後,才有經營無利之嘆,並非是將所有其它副業的利潤合計做比較,因此《補農書》作者的看法不宜輕易地否定。 反到是《補農書》出現的時代背景較為特別,當時因為經過實學之風的刺激,士大夫展開追求試驗的探索,所以其作者是否曾受影響,即使他未親身經歷農事,但也科學性地將農家的農業經營收入作分析比較,是過去研究《補農書》的學者所從未正視討論的課題。雖然如此,由於事實上明清之際的江南農業雇工經營,已逐漸地朝向租佃經營的方式進行,可見《補農書》仍反映出當時的農家需求,也依舊是研究明清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文獻之一。
Other
1.洪煥樁(1989)。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歷史變遷和歷史問題,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依能(1990)。從《補農書》看經營地主經濟的性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宗宙(1987)。明末清初太湖地區的農業僱傭勞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洵(1995)。從王禎 《農書》到徐光啟《農政全書》所表現的明代農業的生產力水平,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羅崙(1989)。明清之際嘉湖地區地主雇工經營的生產力優勢,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志章(1989)。明清江南雇工經營的利潤問題,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魏金玉(1983)。明清時代農業中等級性雇傭勞動向非等級性雇傭勞動的過渡,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期刊論文
1.北村敬直(1949)。明末。清初□□□□地主□□□□。歷史學研究,140,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薛國中(1981)。從《補農書》探索十五到十七世紀中國農村經濟關係的變化。武漢大學學報,5,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達(1990)。簡述《補農書》及其在嘉湖地區農史之地位。農業考古,1,3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伯重(1996)。“最低生活水準”與“人口壓力”質疑—對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兩個基本概念的再思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啟臣(1986)。清代前期農業生產的發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4,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伯重(1985)。明清江南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探討芝三。農業考古,2,1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寺田隆信(1957)。明代蘇州平野農家□經濟□□□□。東洋史研究,16(1),2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足立啟二(1978)。明末清初□一農業經營——《沈氏農書》□再評價。史林,61(1),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Yuan, Tsing(1978)。Cont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 in Chinese Agriculture, 1550-1700。Ming Studies,7(35),42。  new window
10.石錦(1990)。明清間農業結構的轉變。新史學,創刊號,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嚴清華(1987)。《沈氏農書》經營管理思想初探。武漢大學學報,6,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伯重(1984)。對《沈氏農書》中一段文字的我見。中國農史,4,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Faure, David(1980)。Landlords and Farm Management:Comments on Ching Su and Lo Lun, Ch'ing-tai Shan-tung ching-ying ti-chu ti she-hui hsing-chih。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1,305。  new window
14.閔宗殿(1984)。宋明清時期太湖地區水稻畝產量的探討。中國農史,3,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伯重(1986)。明清江南種稻農戶生產能力初探—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探討之四。中國農史,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伯重(1984)。明清時期江南水稻生產量集約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特討之一。中國農史,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伯重(1985)。桑爭稻田與明清江南農業生產集約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特討之二。中國農史,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川勝守(1989)。明末清初長江沿岸地區之「春花」栽種。臺北。4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傅衣淩(1982)。明末清初江南及東南沿海地區“富農經營”的初步考察。北京。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生民(1987)。從《補農書》看明末清初浙江嘉、湖地區的農業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臺北。7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伊原弘介(1982)。明末清初“紳士”的土地經營—以張履祥為例。天津。5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傅衣淩(1992)。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論綱。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岡、陳鍾毅(1992)。中國經濟制度史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Perkins, Dwight H.、宋海文(1984)。中國農業的發展(1368年-1968年)。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宗智(1994)。中國研究的規範認識危機:論社會經濟史中的悖論現象。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Rawski, Evelyn Sakakida(1972)。Agricultural Change and the Peasant Economy of South China。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6.黃宗智(1992)。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趙岡、陳鍾毅(1989)。中國農業經濟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彭信威(1988)。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達(1985)。試論《補農書》及其在農史上的價值。農史研究(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古島和雄(1985)。□□□□。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古島和雄。《補農書》□成立□□□□地盤。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恆力(1958)。補農書研究。補農書研究。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家范(1992)。明清江南消費經濟探測。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上)。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菅豐(1998)。閉□□□□□□□□□□□—中國江南農耕社會□□□□飼育□□見□商品經濟□發展。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古島和雄。明末長江□□□□□□□地主經營—沈氏農書□一考察。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尚鐵(1956)。中國資本主義關係及演變的初步研究。中國資本主義關係及演變的初步研究。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韓大成(1986)。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與資本主義萌芽。明代社會經濟初探。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傅衣淩(1957)。明代江南地主經濟新發展的初步研究。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討論集(上)。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振漢(1957)。明末清初(1620-1720)中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地租和土地集中。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討論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章有義(1997)。中國農業資本主義萌芽史料問題瑣議。明清及近代農業史論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Shin, Chin(1981)。Peasant Economy and Rural Society in the Lake Tai Area, 1368-1840。Peasant Economy and Rural Society in the Lake Tai Area, 1368-1840。Berkeley。  new window
22.胡如雷(1987)。中國封建社會型態研究。中國封建社會型態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吳量愷(1979)。清代乾隆時期農業經濟關係的演變和發展。清史論叢(第一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趙岡、劉永成(1995)。清代糧食畝產量研究。清代糧食畝產量研究。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海鹽縣圖經,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清)葉夢珠。閱世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清)顧炎武。日知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明)張履祥(1956)。沈氏農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83)。補農書校釋(增訂本),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榷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嘉興府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姜皋。浦泖農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