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先秦法家制度思想研究----國家/市場取徑的分析
作者:陳彥良
作者(外文):Chen Yenliang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良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法家先秦思想史制度思想制度框架制度史產權市場生產一元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9
摘要
本文的研究取徑有二:其一,以「制度框架」的概念為中心,展開歷史的理解與分析,以之更新傳統的制度史與制度思想史研究;其二,以「國家∕市場」的概念為主軸,整理、闡釋先秦法家制度思想的性格及其內涵。其目的,除了對於法家制度理念的內涵做一深入疏解與呈現之外,希望在歷史研究上提供作者所認為可以更有效地理解和闡釋傳統中國制度史和制度思想史過程的認識框架。
全文大段共分十章。在〈引論〉部份,主要對於問題、概念的提出與制度分析的角度做出原則性的說明,進而對於過去史學研究的成果和方式做一評述,以及中國傳統制度、經濟的特質予以提要性地揭示,最後則約略指陳本文所蹈循的基本的研究路徑。以下,在正文的第一章,本文提出「集權政治」、「作為中層的貴族∕官僚經濟權」與「市場式經營」等三個主要制度「元件」的概念組合,以這三個關鍵概念的內在關聯與不同之組合,來解析傳統制度史的內涵與演變;再者,重新建立三個史學研究的基礎命題,作為理解法家制度思想,以及展開制度發展史探究的起點。
接下來的第二、三、四、五諸章,則分別具體探討法家對於國家、法律、財產權與財政規劃的原則與精神。第六與第七兩章則處理法家對於農民、土地、「什伍制」、農業生產以及商人與市場的態度,以彰顯其制度理念的更為完整、嚴密的理論架構。而第八章則針對以《管子.輕重》為中心所提出的對於國際市場的主動操縱的思想,以揭示法家思想在超國家的層次上的獨特意蘊,且以之進一步確認與呈現法家制度思維的本質。第九章則試圖呈現法家制度規劃底下對於社會可以發生什麼樣的可能影響,以及澄清某些在儒、法合流的思想格局下對於秦漢制度框架本質性的誤解。末尾,則給以一簡短的總結。
先秦法家思想,向來研究者不可謂不多,惟從「制度分析」的角度來給予一深入詮解與呈現者可謂鮮少。作者認為,本文所做的對於問題的闡明與釐清,應有助於深化對於先秦法家思想與中國歷史的制度發展特質的理解,再者,提供一種不同於前人的觀察角度。最後,則懷期盼於一種歷史研究的新學風與新範式的出現。
關鍵詞:法家、先秦思想史、制度史、制度思想、制度框架、博弈、國家主義、法律、財產權、市場、商人、財政、生產一元化
參考書目
甲、基本史料
1.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
2. 朱師轍,《商君書解詁定本》,臺北:世界書局(1981)。
3. 馬非百,《管子輕重篇新詮》,北京:中華書局,1979。
4. 馬國翰輯,《法家佚書輯本七種》,臺北:世界書局。
5. 高亨,《商君書注釋》,北京:中華書局,1974。
6.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影印本〕,1974。
7. 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8. 梁啟雄,《韓子淺解》,臺北:學生書局,1997。
9.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1996[1986]。
10. 錢熙祚校,《慎子》,臺北:世界書局。
11. 戴望,《管子校正》,臺北:世界書局。
乙、傳統文獻
12. 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13. 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文光圖書公司。
14. 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
15. 王啟湘,《尹文子校詮》,臺北:世界書局。
16. 王國維,《觀堂集林》,臺北:世界書局。
17. 司馬遷,《史記》,臺北:世界書局〔會合三家注點校本〕。
18. 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臺北:世界書局。
19.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20. 杜佑,《通典》,長沙︰岳麓書社〔點校本〕(1995)。
21.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2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23. 胡渭,《禹貢錐指》,上海古籍出版社〔鄒逸麟整理點校本〕。
24. 高誘,《戰國策注》,臺北: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
25. 桓寬,《鹽鐵論》,四庫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26. 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世界書局。
27.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1984]。
28. 陳壽撰,裴松之注,《新校三國志注》,臺北:世界書局〔點校本〕。
29.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30. 賀長齡、魏源編,《清經世文編》(原名《皇朝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31. 鄭玄,《鄭注周禮》,臺北: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
32. 鄭樵,《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5)。
33.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點校本〕。
丙、近人著述與簡牘考釋
34. 于宗先、孫克難主編,《財政平衡與財政改革臺灣經驗的評價》,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9。new window
35. 于豪亮,〈釋青川秦墓木牘〉,《文物》1982年第1期。
36. 千家駒、郭彥崗,《中國貨幣史綱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7. 上海師大古籍整理研究所,《國語》〔注釋及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8. 上海古籍出版社匯注,《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9. 方行,〈中國封建社會的土地市場〉,《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2期。
40. 方福前,《公共選擇理論政治的經濟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41. 王子今,《秦漢交通史稿》,北京: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
42. 王玉茹、劉佛丁、張東剛著,《制度變遷與中國近代工業化》,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
43. 王守春,〈地理環境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再認識〉,《地理研究》,1995年第3期。
44. 王仲犖,〈中國封建社會的特質〉,《歷史研究》1985年第1期。
45. 王恩田,〈臨沂竹書〈田法〉與爰田制〉,《中國史研究》1989年第2期。
46. 王紹光、胡鞍鋼,《中國國家能力報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47. 王紹光、胡鞍鋼,〈中國政府汲取能力的下降及其後果〉,收於張靜主編,《國家與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new window
48. 王貴民,〈試論貢、賦、稅的早期歷程〉,《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1期。
49. 王業鍵,〈明清經濟發展並論資本主義萌芽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年第3期。
50. 王毓銓,〈民數與漢代封建政權〉,原載《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3期,收於《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臺北:華世出版社,1984
51. 孔涇源,〈中國古典商業精神及其現代意義〉,《經濟研究》1993年第9期。
52. 田昌五,《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史論》,濟南:齊魯書社,1992。
53. 田昌五、安作璋主編,《秦漢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4. 田甯甯,《秦漢官營手工業》,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55. 四川省博物館、青川縣文化館,〈青川縣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牘〉,《文物》1982年第1期。
56. 石興邦,〈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體系及其有關問題〉,黃盛璋主編《亞洲文明》第一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57. 竹添光鴻[日],《左傳會箋》,臺北︰鳳凰出版社,1977。
58. 仲偉周,〈尋租的經濟績效理論述評〉,《中國經濟問題》1999年第5期。
59. 朱伯康、施正康,《中國經濟通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60. 朱敬一,《個體經濟分析》二版,作者發行,臺北:新陸書局經銷,1990。
61.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new window
62.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論叢》,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63. 何帆,《為市場經濟立憲當代中國財政問題》,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
64. 阮芝生,〈貨殖與禮儀──《史記.貨殖列傳》析論〉,臺大歷史學報第十九期,1996。new window
65. 李文治,《明清時代封建土地關係的鬆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66. 李亞農,〈中國的封建領主制和地主制〉,收在《李亞農史論集》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67. 李昭和,〈青川出土木牘文字簡考〉,《文物》1982年第1期。
68. 李約瑟著,陳立夫主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臺北︰商務印書館,1973。
69. 李強,〈評論:國家能力與國家權力的悖論〉,收於張靜主編,《國家與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70. 李建渝,〈官營工商業制度及其利弊〉,收於張晉藩主編,《中國古代行政管理體制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71. 李根蟠,〈先秦時代的溝洫農業〉,《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3期。
72. 李根蟠,〈從《管子》看小農經濟與市場〉,《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3期。
73. 李根蟠,〈中國經濟史學形成和發展三題〉,收在侯建新編,《經濟社會史歷史研究的新方向》,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74. 李埏等著,《「史記.貨殖列傳」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2。
75. 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第一卷,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
76. 李解民,〈「開阡陌」辨正〉,原載《文史》第十一輯,1981年,收在《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臺北:華世出版社,1984。
77.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78. 李學勤,〈《管子.輕重》篇的時代與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79. 沈剛伯,〈從古代禮、刑的運用探討法家的來歷〉,收於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冊,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new window
80. 呂世浩,〈平準與世變──《史記.平準書》析論〉,燕京學報新十二期。
81. 呂思勉,《經子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臺四版。
82. 呂思勉,《論學集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83.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第四編第一冊,1992。
84.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985]。
85. 余英時,〈中國史學的現階段:反省與展望〉,收於《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5[1982]。new window
86.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new window
87. 余英時,《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增訂新版。
88. 余英時,〈反智論與與中國政治傳統〉,收於《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1976]。
89. 余宗發,《雲夢秦簡制度鉤摭》,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90. 汪丁丁,〈近年來經濟發展理論的簡述與思考〉,《經濟研究》1994年第7期。
91. 汪丁丁,〈從交易費用到博弈均衡〉,《經濟研究》1995年第9期。
92. 汪丁丁,〈經濟學理性主義的基礎〉,《社會學研究》1998年第2期。
93. 杜正勝,〈關於《管子.輕重》諸篇的年代問題〉,《史語所集刊》第59本第4分,1988。new window
94. 杜正勝,〈戰國的輕重術與輕重商人〉,《史語所集刊》第61本第2分,1992。new window
95. 杜正勝,《編戶齊民》,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
96. 杜正勝,〈新史學之路〉,《新史學》第十三卷第三期(2002/09)
97. 谷霽光,〈戰國秦漢間重農輕商之理論與實際〉,原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集刊》第七卷第一期,民國三十四年,收入于宗先等編《中國經濟發展史論集》下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98. 邢義田,〈秦漢的律令學〉,收在《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new window
99. 邢義田,〈雲夢秦簡簡介〉,收在《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new window
100. 邢義田,〈漢代的父老、僤與聚族里居〉,收在《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new window
101. 吳存浩,《中國農業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102. 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5。
103. 吳承明,〈試論交換經濟史〉,《中國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1期。
104. 吳松等著,《中國農商關係思想史綱》,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
105. 吳榮曾,〈戰國授田制研究〉,原載《思想戰線》1989年第3期,收在氏著《先秦兩漢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
106. 吳榮曾,〈監門考〉,收在吳著《先秦兩漢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
107. 沈長雲,〈從銀雀山竹書《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論及戰國時期的爰田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2期。
108. 周其仁,〈公有制企業的性質〉,《經濟研究》1993年第9期。
109. 周其仁,〈市場裡的企業:一個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別合約〉,《經濟研究》1996年第6期。
110. 周其仁,《產權與制度變遷中國改革的經驗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111. 周其仁,〈人力資本的產權特徵〉,收在周著《真實世界的經濟學》,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
112. 周桂鈿,《秦漢思想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113. 周振鶴,〈從漢代「部」的概念釋縣鄉亭里制度〉,《歷史研究》1995年第五期。
114. 易憲容,《交易行為與合約選擇》,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115. 金少英,《漢書食貨志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6。
116.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117. 林甘泉,〈從出土文物看春秋戰國間的社會變革〉,《文物》1981年第5期。
118.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三聯書店,1992。
119. 林劍鳴,《秦漢史》上、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989]。
120. 林毅夫,〈制度與經濟發展〉,收於其所著《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21. 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成都︰巴蜀書社,1996。
122. 孟繁清、邢鐵等著,《專制主義與中國封建經濟》,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123. 胡平生,〈青川秦墓牘〈為田律〉所反映的田畝制度〉,《文史》第19輯,1983。
124. 胡代光、周安軍,《當代國外學者論市場經濟》,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125. 胡如雷,《中國封建社會形態研究》,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
126. 胡家驄,《管子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127. 胡家驄,〈從《經言》看田齊法家管理國家的學說〉,《管子研究》第一集,淄博社會科學聯合會趙宗正王德敏編,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7。
128. 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129. 胡寄窗、談敏,《中國財政思想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
130. 胡適,〈司馬遷為商人辯護〉,收於《胡適文存》第四集,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83。
131. 姚洋,〈一個關於社會分配的公正理論〉,收於其作《自由、公正和制度變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132. 侯外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000]。
133. 侯外廬,《侯外廬史學論文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34. 侯外廬,《中國封建社會史論》,臺北︰谷風出版社,1988。
135. 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36. 侯家駒,〈開阡陌辨〉,《大陸雜誌》第59卷第二期,1979(民68)年8月。
137. 侯家駒,《周禮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
138. 俞敏聲,〈春秋戰國時期土地制度的演變〉,《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第2期。
139. 柳詒徵,《柳詒徵史學論文續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40. 姜蘊剛,〈商業中心的春秋戰國社會〉,《文史雜誌》5卷5、6合期,1945。
141. 高安邦,《政治經濟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
142. 高敏,《秦漢史論稿》,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
143. 秦暉,《政府與企業以外的現代化中西公益事業史比較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44. 夏緯瑛,《呂氏春秋上農等四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56。
145. 容肇祖,〈駁馬非百〈關於管子輕重篇著作年代問題〉〉,《歷史研究》1958年第1期。
146. 馬克垚,〈論地主經濟〉,收在侯建新編,《經濟社會史歷史研究的新方向》,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47. 馬非百,〈論管子輕重〉,附在馬著《管子輕重篇新詮》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
148. 徐中舒,《先秦史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2。
149. 徐中舒,〈論中國古代社會自然經濟與城鄉對立等有關問題〉,《先秦、秦漢史》2001年第4期(原載北京《中國文化》2001年17∕18頁1-14)。
150. 徐新吾,〈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的基本原因〉,《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4期。
151. 徐復觀,〈封建政治社會的崩潰及典型專制政治的成立〉,收在《兩漢思想史》卷一,臺北:學生書局,1990[1985]。
152. 唐慶增,《中國上古經濟思想史》,臺北:古亭書局,1975[民64]。
153. 許宗力,《法與國家權力》,臺北:月旦出版社,1996[1993]增訂二版。new window
154. 許倬雲,〈周代都市的發展與商業的發達〉,原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八本第二分,1977,現收入《中國上古史待定稿》第三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new window
155. 許倬雲,〈東周到秦漢:國家形態的發展〉,《中國史研究》1986年第4期。
156. 章英華,〈歷史社會學與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國社會學刊》1983年第7期。new window
157. 梁啟超,《管子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臺十版。
158.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飲冰室專集》第八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臺二版。
159. 梁啟超,《中國成文法編制之沿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1936]。
160.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161. 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歷史研究》1954年第3期
162. 郭沫若,《十批判書》,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第四編第一冊,1992。
163. 郭沫若、聞一多、許維遹等,《管子集校》,日本東京都東豐書店影印,1981。
164. 郭德維,〈從江陵古墓看楚制、秦制、漢制的關係〉,收入張正明編《楚史論集》初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165.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臺北:藍燈出版公司,1991。
166. 張五常,〈交易費用、風險規避與合約安排的選擇〉,收於其博士論文《分成租佃論》第4章,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69。
167. 張五常,〈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收在《中國的前途》,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
168. 張五常著,易憲容、張衛東譯,《經濟解釋張五常經濟論文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169. 張金光,〈試論秦自商鞅變法後的土地制度〉,原載《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二輯,收在《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臺北:華世出版社,1984。
170. 張金光,〈秦自商鞅變法後的租賦徭役制度〉,《文史哲》1983年第1期。
171. 張金光,〈銀雀山漢簡中的官社經濟體制〉,《歷史研究》2001年第5期。
172. 張宗祥校註,《越絕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56。
173. 張南、周伊,〈春秋戰國城市發展論〉,合肥︰《安徽史學》1988年第3期。
174. 張傳璽,〈戰國秦漢三國時期的國有土地問題〉,原載《歷史論叢》第二輯,1981年3月出版,現收於所著《秦漢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175. 張鴻雁,〈論春秋城市經濟的屬性〉,《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8年第1期。
176. 張鎧,〈晚明中國市場與世界市場〉,《中國史研究》1988年第3期。
177. 陳良佐,〈從春秋到兩漢我國古代的氣候變遷兼論《管子.輕重》著作的年代〉,《新史學》第二卷第一期,1991年3月。new window
178. 陳長華,〈抑商質疑兼論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史林》1995年第2期。
179. 陳彥良,《東周整體市場的結構與形成》,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180. 陳啟天,《中國法家概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
181. 陳錦江,《清末現代企業與官商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182. 曹正漢,〈公有制經濟中的產權界定規則與公有化的微觀基礎〉,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8夏季號。
183. 盛洪,《分工與交易》,上海:三聯書店,1994。
184. 畢道村,〈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原因芻議〉,《中國史研究》1986年第3期。
185. 勞榦,〈對於〈戰國的輕重術與輕重商人〉的意見〉,《史語所集刊》61本第2分,1992。
186. 項斌、馬僔、梁寶柱、陳書明編著,《中國財政思想史稿》,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3。
187. 彭年,〈漢代的關、關市和關禁制度〉,《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87年第4期。
188. 彭雨新、湯明檖編,《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
189.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90. 斯波義信[日],〈長江下游地區的城市化和市場發展〉,(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1986年第1期。
191. 童書業,《中國手工業商業發展史》,臺北︰木鐸出版社,1986。
192. 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193. 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194. 黄宗智,〈中國的「公共領域」與「市民社會」?〉載於鄧正來、亞歷山大編《國家與市民社會》,北京:中央編譯局出版社,1999。
195.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96. 傅允生,〈重本抑末的時代特點與學派傾向〉,《中國經濟史研究》2002年第2期。
197. 傅衣凌,〈中國傳統社會多元的結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3期。
198. 傅衣凌,《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論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99. 傅斯年,〈戰國子家敘論〉,《傅斯年全集》第二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200. 傅築夫,《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01. 傅築夫,《中國經濟史論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
202. 傅築夫,《中國經濟史資料.先秦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03. 楊小凱,〈企業理論的新發展〉,《經濟研究》1994年第7期。
204. 楊小凱,《當代中國經濟學與中國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205. 楊生民,《漢代社會性質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3。
206. 楊生民,〈漢代土地所有制兩重性諸問題試探〉,《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4期。
207.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公司,1993。
208. 楊華星,〈司馬遷的經濟思想〉,收在李埏等著《「史記.貨殖列傳」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2。
209. 楊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4〔翻印本〕。
210. 楊寬,《戰國史》,中和:谷風出版社,1986〔翻印本〕。new window
211. 楊寬,〈釋青川秦牘的田畝制度〉,《文物》1982年第7期。
212. 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1936]。
213. 楊曉維,〈產權、政府與經濟市場化〉,收於張曙光主編,《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第一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14. 楊聯陞,〈傳統中國政府對城市商人的統制〉,收在張永堂等編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7[1976]。
215. 楊聯陞,《國史探微》,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
216. 葛承雍、孫福喜、梁濤,《金色帝國的耕耘人傳統農民與中國社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217. 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218. 裘錫圭,〈戰國時代社會性質試探〉,收入氏著《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219. 裘錫圭,〈嗇夫初探〉,收入氏著《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220. 睡虎地雲夢秦簡整理小組,《睡虎地雲夢秦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221. 齊思和,〈戰國制度考〉,《燕京學報》第二十四期,1938。
222. 齊思和,《中國史探研》,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
223. 虞祖堯,〈商鞅及商君書的經濟思想〉,收於巫寶三編,《先秦經濟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224.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竹書〈守法〉、〈守令〉十三等篇〉,《文物》1985年第4期。
225. 趙岡,〈儒家思想與經濟現代化〉,刊於《中國現代化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91。new window
226. 趙岡,〈論中國傳統社會的性質〉,《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4年第2期。
227. 趙岡、陳鍾毅,《中國土地制度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1982]。new window
228. 趙岡、陳鍾毅,《中國歷史上的勞動力市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229. 趙岡、陳鍾毅,《中國經濟制度史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new window
230. 趙靖,〈戰國時期地主階級的兩個階層和兩種對立的思想商鞅和孟軻經濟思想的比較研究〉,收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濟思想史組編《中國經濟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31. 趙靖,《中國經濟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232. 趙鐵寒,《古史考述》,臺北︰正中書局,1975。
233. 臧知非、田昌五,《周秦社會結構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
234. 蒙文通,《古族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93。
235. 蒙文通,《中國哲學思想探原》,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
236. 蒙文通,〈周代之商業〉,《古史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99。
237. 蒙文通,《古史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99。
238. 雒雷,〈春秋戰國時期城市經濟結構試析〉,《中國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3期。
239. 劉軍寧,〈從法治國到法治〉,收於劉軍寧等編,「公共論叢」1997 Vol. 3,《經濟民主與經濟自由》,上海:三聯書店,1997。
240. 劉增貴,〈門戶與中國古代社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4分,1997。new window
241. 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42. 厲以平,〈《管子》體系構成及經濟思想模式〉,收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濟思想史組編《中國經濟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43. 鄧福秋,〈西漢前期的商業經濟區和全國性統一市場〉,《中國史研究》1986年第4期。
244. 鄧福秋,〈先秦時期的市場管理談《周禮.地官司徒》〉,《北京財貿學院學報》1988年第2期。
245. 鄧福秋,〈西漢前期的市場經濟和我國歷史上的資本主義萌芽問題〉,《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年第4期。
246. 翦伯贊,《秦漢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983]。
247. 黎東方,《中國上古史八論》,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現代國民基本知識叢書》第四輯,1957。
248. 錢公博,《中國經濟發展史》,臺北︰文景出版社,1984。
249.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6。
250.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251. 錢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1957]。
252. 錢穎一,〈理解現代經濟學〉,《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年第2期。
253. 鄭玉波,《法學緒論》,臺北:三民書局,1978[1956]。
254. 鄭學檬主編,《中國賦役制度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
255. 繆文遠,《七國考訂補》(明.董說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56. 繆文遠,《戰國策新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2。
257. 繆文遠,《戰國制度通考》,成都:巴蜀書社,1998。
258.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94[1984]。new window
259. 蕭國鈞,《春秋至秦漢之都市發展》,臺北:商務印書館,1984。
260. 薩孟武,《中國法治思想》,臺北:彥博出版社,1978。
261. 羅必良、曹正漢,〈政府行為與產權制度〉,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9年夏季號。
262. 羅根澤,《管子探源》,香港:太平書局,1966。
263. 懷效鋒,〈古代國家對經濟的法律干預〉,收於張晉藩主編,《中國古代行政管理體制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264.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
265. 瀧川龜太郎[日],《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77。
266. 戴東雄,《從法實證主義觀點論中國法家思想》,作者自印,臺北:三民書局經銷,1989[1973]。
267. 顧頡剛,《史林雜識》,北京:中華書局(?),臺灣翻印本,1977。
268.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
丁、西文與翻譯
269. 阿爾欽(A. A. Alchian)[美],〈產權:一個經典注釋〉,收於R. 科斯、A. 阿爾欽、D. 諾斯等著,《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三聯書店,1996[1994]。
270. 阿爾欽(A. A. Alchian)[美]、德姆塞茨(H. Demsetz)[美]著,〈生產、信息成本和經濟組織〉,收在路易斯.普特曼、蘭德爾.克羅茨納編,孫經緯譯,《企業的經濟性質》,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71. S. A. M. 艾舍德,〈論傳統中國商人弱小的原因〉,《河北師院學報》社科版,1992年第3期。
272. 阿蒂亞(P. S. Atiyah)[英]著,范銳譯,《法律與現代社會》(Law and Modern Society),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273. 巴澤爾(Yoram Barzel)[美]著,費方域、段毅才譯,《產權的經濟分析》(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上海:三聯書店,1997。
274. W. J. Baumol (1990): Entreprenurship: “Productive, Unproductive, and Destructiv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Vol. 98. No. 5.
275. Gary Becker(1976):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76. 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法]著.楊起譯,《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北京︰三聯書店,1992。
277. 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法]著,《資本主義的動力》,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
278. Brunner, Karl (1985): “The Poverty of Nations”, Cato Journal 5 (Spring/Summer 1985).
279. Buchanan, James (1975): The Limits of Liberty: Between Anarchy and the Leviatha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80. Buchanan, James (1991): Constitutional Economics,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281. 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美]著,吳良健等譯,《自由、市場和國家》(Liberty, Market and State: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1980s),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1[1988]。
282. 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美]著,韓旭譯,《財產與自由》(Property as a Guarantor of Liberty),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83. 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美]、理查德.A.馬斯格雷夫(Richard A. Musgrave)[美]著,類承曜譯,《公共財政與公共選擇:兩種截然不同的國家觀》(Public Finance and Public Choice: Two Contrasting Visions of the State),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284. Cheung,S. (1974),“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7.
285. 科斯(Coase, R. H.)[美]著,盛洪、陳郁譯,《論生產的制度結構》,上海:三聯書店,1994。
286. 科斯(Coase, R. H.)[美]著,陳坤銘、李華夏譯,《廠商、市場與法律》(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
287. David M. Creps[美]著,鄧方譯,《賽局理論與經濟模型》(Game Theory and Economic Modelling),臺北:五南出版社,1996。
288. 登姆塞茨(H. Demsetz)[美]著,〈關於產權的理論〉(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收於R. 科斯、A. 阿爾欽、D. 諾斯等著,劉守英等譯,《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三聯店,1996[1994]。
289. 登特列夫(A. P. d’Entrèves)[英]著,李日章譯,《自然法法律哲學導論》(Nature Law: An Introduction to Legal Philosophy),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1984]。
290. Ekelund, R.B. and Tollison, R.D. (1981): Mercantilism as a Rent-seeking Society, College Station: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91. Elvin, M. (1973):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A Social and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92. 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反杜林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93. 費維愷(A. Feuerwerker)[美],〈宋代以來的中國政府與中國經濟〉,《中國史研究》1981年第4期。
294. 費維愷著(A. Feuerwerker)[美],虞和平譯,《中國早期工業化盛宣懷(1844-1919)和官督商辦企業》(China’s Early Industrialization: Sheng Hsuan-huai (1844-1919) and Mandarin Enterprise),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990]。
295. Irving Fisher, The Nature of Capital and Income,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06.
296. 菲歇爾(Irving Fisher)[美]著,陳彪如譯,《利息理論》(The Theory of Interest),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97. 傅利曼(Lawrence M. Friedman)[美]著,吳錫堂、楊滿郁合譯,《法律與社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1。
298.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著、馬之騆譯,〈為社會發展而利用市場〉,收在汪熙、杜恩[美]主編《中國經濟改革:問題與前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
299.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著、王鐵生譯,《貨幣理論最適量貨幣論文集》(The Optimum Quantity of Money and Other Essays),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
300.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著,張瑞玉譯,《資本主義與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01. 謝和耐(Jacques Gernet)[法]著,耿昇譯,《中國社會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302. 冀朝鼎著.朱詩鰲譯,《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力事業的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8。
303. 豬口孝[日]著,劉黎兒譯,《國家與社會》,臺北:時報文化,1992。
304. 奧利佛.哈特(Oliver Hart)[美],〈企業理論:一個經濟學家的觀點〉,收在路易斯.普特曼、蘭德爾.克羅茨納編,孫經緯譯,《企業的經濟性質》,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305. 哈耶克(F. A. Hayek)[英]著,楊玉生等譯,《自由的憲章》(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306. 哈耶克(F. A. Hayek)[英]著,鄧正來等譯,《法律、立法與自由》(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
307. Hobbes, Thomas (1651): Leviathan (reprint 1973), London: J. M. Dent & Sons.
308. 伊東光晴[日]著,鄭海東譯,《現代經濟的蛻變》,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309. Keynes, Jhon Maynard (1936):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reprint 1951), London: Macmillan.and Co..
310. 柯武剛、史漫飛[德]著,韓朝華譯,《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Institutional Economics: Social Order and Public Policy),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311. 列寧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論新經濟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12. Li Jun. (1996):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he Making, 1766-221 BC.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313. 羅伊德(Dennis Lloyd)撰,張茂柏譯,《法律的理念》(The Idea of Law),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1984]。
314. Gary D. Libecap[美]著,陳宇東等譯,《產權的締約分析》(Contracting for Property Rights),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315. 林布隆(Charles E. Lindblom)[美]著,王逸舟譯,《政治與市場:世界的政治經濟制度》,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
316. 馬丁.洛克林(Martin Loughlin)[英]著,鄭戈譯,《公法與政治理論》(Public Law and Political Theory),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317. 曼昆(N. Gregory Mankiw)[美]著,梁小民譯,《經濟學原理》上、下冊,北京:三聯書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999]。
318. 馬克思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19. 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76。
320. 馬克思、恩格斯等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等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21. 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奧]著,夏道平譯,《人的行為》(Human Action),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
322. 馬爾薩斯(Multhus, T. R.)[英]著,朱泱等譯,《人口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992]。
323. K. M. Murphy, A. Shleifer &. R. W. Vishny, (1993): “Why Rent Seeking is Costly to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1. No. 2.
324. North, D. and Thomas, R. (1973):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 A New Economic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25. Douglass C. North, (1994):“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4. No. 3.
326. 諾斯(Douglass C. North)[美]著,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
327. 諾斯(Douglass C. North)[美]著,劉瑞華譯,《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5。
328. 諾斯(Douglass C. North)[美]著,〈制度變遷理論綱要〉,收入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編《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29. 諾斯(Douglass C. North)、托馬斯(Robert P.Thomas)[美]合著,厲以平、蔡磊譯,《西方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 A New Economic History),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330. Jack Ochs[美]著,于明宜譯,《財政學》(Public Finance),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9。
331. Mancur Olson (1971) ,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32. 曼庫爾.奧爾森(Mancur Olson)[美]著,呂應中等譯,《國家興衰探源》(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 Economic Growth, Stagflation, and Social Rigidities),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33. 斯韋托扎爾.平喬維奇(Svetozar Pejovich)[南]著,蔣琳琦譯,《產權經濟學一種觀於比較體制的理論》(The Economics of Propety Rights: Towards A Theory of Comparative Systems),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334. 博蘭尼(Karl Polanyi)[美]著,黃樹民、石佳音、廖立文譯,《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
335. Roscoe Pound[英]著,唐前宏、廖湘文、高雪原譯,《普通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Common Law),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36. 拉德布魯赫(Gustav Radbruch, 1878-1949)[德]著,米健、朱林譯,《法學導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公司,1997。
337. 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美]著,萬俊人譯,《政治自由主義》(Political Liberalis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338. 羅伯特.吉爾平(Gilpin, Robert)[美],《國際關係政治經濟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339. 頓、魯道夫.瑞切特編,孫經緯譯,《新制度經濟學》,上海:上海財經大學,1998。
340. 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美]著,胡代光等譯,《經濟學》(Economics)第十四版,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6。
341. 賽蒙(Herbert A. Simon)[美]著,林鍾沂譯,《人類事務的理性》,臺北:森大圖書有限公司,1988。
342. A. Allan Schmid[美]著,黃祖輝等譯,《財產、權利和公共選擇》(Property, Power, and Public Choice),上海:三聯書店,1999。
343. 亞當.斯密(Adam Smith)[英],郭大力、王亞南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44. Thomas Sowell[美]著,蔡伸章譯,《馬克思學說導論哲學與經濟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345. 史普博(Daniel F. Spulber)[美]著,余暉等譯,《管制與市場》(Regulation and Market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46. G. J. Stigler (1972): “The Law and Economics of Public Policy: A Plea to the Scholars”,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I (1972): 12.
347. 施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美]著,潘振民譯,《產業組織和政府管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48. 斯蒂格利茨(Stiglitz, Joseph)[美]等著,鄭秉文等譯,《政府為什麼干預經濟》(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State),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8。
349. 托克維爾[法]著,董果良譯,《論美國的民主》,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988]。
350. 戈登.塔洛克(Gorden Tullock)[美]著,李政軍譯,《對尋租活動的經濟學分析》,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351. 威廉森(Oliver Williamson)[美],〈對經濟組織不同研究方法的比較〉,收在埃瑞克.G. 菲呂博頓、魯道夫.瑞切特編,孫經緯譯,《新制度經濟學》,上海:上海財經大學,1998。
352. 查爾斯.沃爾夫[美],《市場或政府:權衡兩種不完善的選擇》,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4。
353. 小野澤精一[日]著,林茂松譯,〈法家思想〉,收在宇野精一[日]編,《中國思想之研究》第三冊《墨家、法家、邏輯思想》,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
354. Yang, Xiaokai and Ng, Yew-Kwang (1993): 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 New Classical Microeconomic Framework, Elsevier: North Holland.
355. Yang, Xiaokai and Ng, Siang (1998): “Specialization and Division of Labour: A Survey”, in Kenneth. Arrow, Yew-Kwang Ng and Xiaokai Yang (eds),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Analysis, London: Macmillan.
356. 楊格(A. Young)[美]著,賈根良譯,〈報酬遞增與經濟進步〉(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社會經濟體制比較》1996年第2期(原刊於The Economic Journal, 152, December 192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