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代江南道研究-以經濟發展為探討重心
作者:邵承芬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吉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唐代江南道經濟發展安史之亂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4)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7
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繁榮又鼎盛的時代,然安史之亂,卻使得唐王朝由盛轉衰。在這樣的變化中,卻又有截然不同的發展。那就是北方由於遭受到戰火的摧殘,整個黃河流域滿目瘡痍。但同時期的長江流域以南,在相對安定的環境下,無論是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有了顯著的進步與發展。
再則是由於安史亂後,唐朝勢力退出了西域地區,陸上絲綢之路中斷和阻塞,促使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同時期的江南道無論是在絲織業或是陶瓷業,均有顯著的發展。而因應這些大型物資的運送,江南道的造船業更是興盛。凡此種種,均帶動了海上絲路的發達,也奠定了江南道在全國經濟與財政上的地位。
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是江南道在安史亂後的經濟發展。從經濟的角度來研究江南道,為何能夠成為唐王朝經濟上的主要支撐點,是有助於理解唐王朝能夠在這樣的一個大動亂後,仍能繼續生存的原因。
本文所討論的江南道,是除去黔中地區後,相當於玄宗朝所劃分的江南東道與江南西道。共轄有潤、常、蘇、杭、湖、睦、越、婺、衢、處、溫、台、明、福、建、泉、漳、汀、鄂、岳、洪、饒、虔、吉、江、袁、信、撫、宣、歙、池、潭、衡、郴、永、連、道、邵等三十八州。包括今江蘇、安徽南部,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全省,及湖北的一部分。
至於筆者為何不以「江南」地區來作為研究的範圍,實因「江南」是一概念性的名詞,不是固定範圍,不好掌握。如在唐人文集中提到不少「江南」的名詞,但每一個人所指的「江南」範疇均不太一致。因此本文的研究,為力求在固定範疇內,將區域概況作一詳細的比較分析,認為用「江南道」較為貼切適當。
本文以區域史的概念進行江南道的研究,以區域內的經濟發展為研究主題,作為佐證江南道經過秦漢隋唐的逐步開發,在安史亂後逐漸成為唐王朝在財政上的仰給中心,並成為唐安史亂後的主要經濟支柱。
研究課題有四個重心:一是論述江南道在秦漢隋唐時期,逐步開發的情形。首先是中原動亂後,在人口南遷下,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形成了頗具發展潛力的江南經濟網路。
二是江南道在安史亂後,諸如農田水利的興修一躍而冠於全國,開發了不少的耕地,也解決了江南道水資源的問題。再則是茶產業在江南道的興盛,為本區百姓帶來了大量的就業生機,也為江南道創造了無限的商機。最後是統計分析區域內,所蘊藏豐富的自然資源,為江南道創造了很好的經濟發展條件。
三是檢討經濟重心南移的課題。筆者在深入研究江南道之後,發現江南道的發展在安史亂後的確呈現的是直線上升的趨勢,但本區域內同時也存在著發展的不平衡性。所以,對於經濟重心的南移不敢太過大膽的推斷。僅將各學者的意見條陳於文中,提出個人的一些淺見。
四是論述江南道經濟條件的提昇。從商品經濟時代的來臨,以及經濟型態的轉型等,來論述它的發展狀況。如在市場交易形式上,突破了傳統的坊市制度。在交易範圍上,突破了在城市的限制,而有了草市的出現。在交易時間上,也突破了日中為市的限制,有了夜市、晚市的出現。另外更在商品繁榮的極盛基礎下,有了專業市集的出現,如蠶市、魚市、酒市、花市、藥市等。另外還有在某一特定區域內所發展出來的市集,突破了坊市的限制,如江市、水市等,在水路聚集處,所發展出來的市集。此一經濟條件的提昇與轉型,為江南道開拓了無限的商機,財源滾滾而來,自然就成為唐王朝安史亂後,在財政上所仰給的主要對象。
參 考 書 目
一、 史料(以朝代排列)
(一)基本史料
1. [漢]司馬遷著,《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93年10月。
2. [漢]桓寬,《鹽鐵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5年9月。
3. [漢]趙曄撰;[元]徐天祜音注,《吳越春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4.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標點本,台北,國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7年1月。
5. [北齊]顏之推著;易孟醇、夏光弘注譯,《顏氏家訓》,湖南,岳麓書社,1999年7月。
6.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7月。
7.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月。
8.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大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月。
9. [唐]杜佑撰,《通典》全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2月。
10. [唐]陸廣微撰;曹林娣校注,《吳地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11. [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點校,《元豐九域志》,台北,華世出版社,1986年12月。
12. [宋]王欽若等奉敕編,《冊府元龜》全二十冊,台北,清華書局,1967年3月。
13. [宋]王溥著,《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6月。
14. [宋]王應麟撰,《玉海》,台北,大化書局,1977年12月。
15. [宋]司馬光著,《資治通鑑》全十冊,台北,天工書局,1988年9月。
16.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全十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8月。
17.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全五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月。
18. [宋]李昉等撰,《文苑英華》全三冊,台北,大化書局,1985年5月。
19.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9年4月。
20.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據宋本,2000年1月。
21.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標點本,台北,國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7年1月。
22. [元]朱禮撰,《漢唐事箋》,台北,廣文書局,1976年8月。
23. [元]辛文房原作;蔣秋華導讀,《唐才子傳》,台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8月。
24. [清]王夫之撰,《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2月。
25.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據宋本重刊本影印,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26. [清]彭定求;楊中訥等編撰,《全唐詩》全三十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月。
27.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全十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7月。
28. [清]薛允升撰;懷效鋒、李鳴點校,《唐明律合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
29.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上海書店,1998年1月。
30. [清]顧震濤撰;甘蘭經等校點,《吳門表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31. [日]仁井田陞著,《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年11月。
32.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0月。
(二)一般史料
1. [唐]白居易撰;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
2. [唐]杜甫著;高仁標點,《杜甫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3月。
3. [唐]杜牧著,《樊川文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1月。
4. [唐]李商隱、李賀著;朱懷春、曹光甫、高克勤標點,《李商隱全集附李賀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
5. [唐]杜牧著;[清]馮集梧注,《樊川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6. [唐]柳宗元著;曹明網標點,《柳宗元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7. [唐]劉禹錫著;瞿蛻園校點,《劉禹錫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
8. [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9. [唐]劉餗撰;程毅中點校,《隋唐嘉話》、[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10. [唐]韓愈著;錢仲聯、馬茂元校點,《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11. [宋]王闢之撰;呂友仁點校,《澠水燕談錄》/[宋]歐陽修撰;李偉國點校,《歸田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12. [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全二冊,〈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
13. [宋]朱長文撰;金菊林校點,《吳郡圖經續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14. [宋]方勺撰;許沛藻、楊立揚點校,《泊宅編》,〈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15. [宋]文瑩撰;鄭世剛、楊立揚點校,《湘山野錄;續錄;玉壺清話》,〈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16. [宋]吳處厚撰;李裕民點校,《青箱雜記》,〈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17. [宋]沈括著,《夢溪筆談》上下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1月。
18. [宋]邵伯溫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邵氏聞見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19. [宋]邵博撰;劉德權、李劍雄點校,《邵氏聞見後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20. [宋]周密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21. [宋]周密撰;吳企明點校,《癸辛雜識》,〈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22. [宋]周煇撰;劉永翔點校,《清波雜志校注》,〈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23. [宋]岳珂撰;吳企明點校,《桯史》,〈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24. [宋]范成大撰;陸振岳校點,《吳郡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25. [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印行。
26. [宋]姚寬、陸游撰;孔凡禮點校,《西溪叢語;家世舊聞》,〈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27. [宋]范鎮撰;汝沛點校,《東齌記事》/[宋]宋敏求撰;誠剛點校,《春明退朝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28. [宋]張世南撰;張茂鵬點校,《游宦紀聞》/[宋]李心傳撰;崔文印點校,《舊聞證誤》,〈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29. [宋]趙彥衛撰;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8月。
30. [宋]劉昌詩撰;張榮錚、秦呈瑞點校,《蘆浦筆記》,〈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4月。
31. [宋]蔡絛撰;馮惠民、沈錫麟點校,《鐵圍山叢談》,〈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32. [宋]魏泰撰;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33. [明]姚文灝編輯;汪家倫校注,《浙西水利書校注》,北京,農業出版社,1984年12月。
34. [明]高秉編,《唐詩品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
35. [清]金友理撰、薛正興校點,《太湖備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36.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二十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1月。
37. [清]顧文彬、顧麟士撰;顧榮木、汪葆楫點校,《過雲樓書畫記.續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38. [日]真人元開著;汪向榮校注,《唐大和上東征傳》/[明]李言恭、郝杰著;汪向榮、嚴大中校注,《日本考》,(中外交通史籍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4月。
39. 李季平主編,《全唐文政治經濟資料匯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年1月。
二、 中文著書(含中譯本,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 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編,《長江流域經濟文化初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2. 中國水運史叢書,《江蘇航運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2月。
3. 中國唐史研究會編,《唐史研究會論文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
4. 中國唐史學會編,《中國唐史學會論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1月。
5. 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編,《太湖地區農業史稿》,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年10月。
6. 中國航海學會、泉州市人民政府編,《泉州港與海上絲綢之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9月。
7. 中國航海學會編,《中國航海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12月。
8. 中國陶瓷史編委會,《中國陶瓷史》,台北,胡氏圖書出版社。
9.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所主編,《中國茶樹栽培學》,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
10. 天津輕工業學院造紙教研室編著,《造紙》,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79年2月。
11. 木宮泰彥著;胡錫年譯,《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12. 王冠倬,《中國古船圖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4月。
13. 王吉林著,《唐代宰相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
14. 王旭等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施堅雅模式》,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
15.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16. 王坤一著,《中國營業稅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4月。
17. 王益崖,《長江》,台北,正中書局,1957年7月。
18. 王翔著,《中國絲綢史研究》,北京,團結出版社,1990年12月。
19. 王瑜、朱正海主編,《鹽商與揚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4月。
20. 方北辰著,《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9月。
21. 方寶璋著,《中國審計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12月。
22. 王雲濤,《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3月。
23. 丘古耶夫斯基著;王克孝譯;王國勇校,《敦煌漢文文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6月。
24.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25. 史念海著,《河山集》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26. 史念海著,《河山集》五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
27. 史念海著,《唐史論叢》第二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
28. 史念海著,《唐史論叢》第三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
29. 史念海著,《唐史論叢》第四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6月。
30. 史念海著,《中國歷史人口地理和歷史經濟地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11月。
31. 史念海著,《河山集》第四集,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32. 史念海著,《中國的運河》,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
33. 史念海著,《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34. 史念海著,《河山集》第七集,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35. 史鳳儀,《中國古代的家族與身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36. 平岡武夫,《唐代的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
37. 平岡武夫、市原亨吉,《唐代的行政地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
38. 江立華、孫洪濤著,《中國流民史》古代卷,合肥,安徽出版社,2001年6月。
39. 朱培初編著,《中國的刺繡》,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
40. 朱國棟、王國章主編,《上海商業史》,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41. 朱惠勇,《中國古船與吳越古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42. 朱新予主編,《中國絲綢史(通論)》,北京,絲綢工業出版社,1992年2月。
43. 朱學西著,《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
44. 加藤繁著,《唐宋時代金銀之研究》,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7月。
45. 加藤繁著,《中國經濟社會史概說》,台北,華世出版社,1978年9月。
46. 加藤繁著,《中國經濟史考證》,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47. 牟潤孫著,《注史齌叢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6月。
48. 牟發松著,《唐代長江中游的經濟與社會》,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
49. 全漢昇,《中國行會制度史》,台北,食貨出版社,1986年5月。
50.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上下,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1月。new window
51. 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5年5月。new window
52. 池田溫著;孫曉林等譯,《唐研究論文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53. 池田溫著,《中國古代籍帳研究》,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年11月。
54. 冷鵬飛,《中國社會商品經濟型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月。
55. 汪家倫、張芳編著,《中國農田水利史》,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年12月。
56. 汪籛著,《漢唐史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7月。
57. 汪籛著;唐長孺等主編,《汪籛隋唐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58. 車越喬、陳橋驛,《紹興歷史地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6月。
59. 呂維新、蔡嘉德合著,《從唐詩看唐人茶道生活》,台北,陸羽茶藝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5月。
60. 吳松弟著,《中國移民史-隋唐五代時期》第三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61. 吳琦,《漕運與中國社會》,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62. 吳慧,《中國歷代糧食畝產量研究》,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年。
63. 李士豪、屈若搴著,《中國漁業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4月。
64. 李孝聰主編,《唐代地域結構與運作空間》,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8月。
65. 李伯重著,《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年10月。
66. 李伯重著,《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2月。
67. 李伯重著,《發展與制約-明清江南生產力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12月。
68. 李伯重,《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5月。
69. 李廷先著,《唐代揚州史考》,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5月。
70. 李明明、吳慧,《中國鹽法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7月。
71. 李季平著,《唐代奴婢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
72. 李浩著,《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
73. 李治亭著,《中國漕運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
74. 李約瑟著;陳立夫主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十一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
75. 李東華著,《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10月。
76. 李根蟠著,《中國農業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6月。
77. 李敬洵著,《唐代四川經濟》,四川,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年5月。
78. 李劍農著,《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台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12月。
79. 李錦繡著,《唐代財政史稿》(上卷)三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7月。
80. 李錦繡著,《唐代財政史稿》(下卷)二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81. 李樹桐著,《唐史考辨》,台北,中華書局,1985年5月。new window
82. 李樹桐著,《唐史索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2月。new window
83. 李樹桐著,《隋唐史別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6月。new window
84. 何茲全,《魏晉南北朝史略》,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85. 何維凝著,《中國鹽政史》,台北,何龍澧芬,1966年1月。
86. 余也非著,《中國古代經濟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年8月。
87. 宋家鈺著,《唐朝戶籍法與均田制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88. 宋昌斌著,《中國古代戶籍制度史稿》,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1月。
89. 宋越倫著,《中日民族文化交流史》,台北,正中書局,1966年。
90. 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
91.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92. 周文英、劉珈珈、羅淦先、謝蒼霖著,《江西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93. 周光培主編,《歷代筆記小說集成-唐代筆記小說》,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
94. 周長山著,《漢代城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95. 周振鶴著,《中國歷代行政區劃的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
96. 長弓、國窆主編,《中國酒文化大觀》,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97. 金寶祥,《唐史論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
98. 林汀水編著,《中國歷代行政區劃制度的演變》,福州,福建省地圖出版社,1986年7月。
99. 武安隆著,《文化的抉擇與發展-日本文化吸收外來文化史說》,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
100. 武安隆著,《遣唐使》,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101. 武建國著,《均田制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102. 侯紹庄著,《中國古代土地關係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
103. 侯家駒著,《中國財金制度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12月。
104. 郁賢皓著,《唐刺史考全編》全六冊,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105. 范金民著,《明清江南商業的發展》,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9
106. 范金民、金文著,《江南絲綢史研究》,北京,農業出版社,1993年10月。
107. 段塔麗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108. 俞垣濬,《北宋前期太湖流域賦稅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
109. 胡如雷著,《唐代農民戰爭》,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
110. 胡如雷著,《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111. 泉州港與古代海外交通編寫組,《泉州港與古代海外交通》,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10月。
112. 姚漢源著,《中國水利史綱要》,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7年12月。
113. 唐長孺著,《三至六世紀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114. 唐長孺等編,《汪籛隋唐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1月。
115. 唐長孺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台北,帛書出版社,1985年7月。
116. 唐長孺著,《山居存稿》,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117. 唐長孺著,《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
118. 凍國棟著,《唐代人口問題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2月。
119. 翁俊雄著,《唐初政區與人口》,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0年8月。
120. 翁俊雄著,《唐朝鼎盛時期政區與人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
121. 翁俊雄著,《唐代人口與區域經濟》,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5年9月。
122. 翁俊雄,《唐後期政區與人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123. 高明士,《中國傳統政治與教育》,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3月。
124. 高敏主編,《魏晉南北朝經濟史》上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125. 祝慈壽著,《中國工業技術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年6月。
126. 孫洪升,《唐宋茶業經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
127. 孫翊剛主編,《簡明中國財政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年12月。
128. 桑原騭藏著;陳裕菁譯,《蒲壽庚考》,上海,中華書局,1929年10月。
129. 桑原騭藏著;楊鍊譯,《唐宋貿易港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3年12月。
130. 徐曉望,《閩國史》,台北,五南出版社,1997年6月。new window
131. 袁祖亮,《中國古代人口史專題研究》,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
132. 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編,《中日關係史論考》,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7月。
133. 秦浩編著,《隋唐考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134. 許虹、范大鵬主編,《最新中國考古大發現-中國最近20年32次考古新發現》,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年9月。
135.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晚唐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
136. 陳文華,《農業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2月。
137. 陳永昊、余連祥、張傳峰編著,《中國絲綢文化》,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5年12月。
138. 陳可畏,《長江三峽地區歷史地理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139. 陳安仁,《中國農業經濟史》,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3月。
140. 陳炎著,《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141. 陳秀夔著,《中國財政制度史》,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5月。
142. 陳衍德、楊權著,《唐代鹽政》,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12月。
143. 陳寅恪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台北,台灣商務印館,1994年7月。new window
144. 陳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8月。
145. 陳寅恪撰;唐振常導讀,《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
146. 陳琮,《中國上古財政史》,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11月。
147. 陳橋驛,《吳越文化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148. 陳國燦著,《唐代的經濟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
149. 宿白,《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3月。
150. 張弓,《唐朝倉廩制度初探》,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
151. 張中秋著,《唐代經濟民事法律述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4月。
152. 張光直,《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9月。
153. 張含英,《歷代治河方略探討》,北京,水利出版社,1982年1月。
154. 張明庚、張明聚編著,《中國歷代(公元前221年-公元1991年)行政區劃》,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年1月。
155. 張國剛著,《唐代藩鎮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
156. 張劍光,《唐五代江南工商業布局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
157. 張澤咸著,《唐五代賦役史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0月。
158. 張澤咸著,《唐代工商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159. 張澤咸著,《隋唐時期農業》,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
160. 張澤咸著,《漢晉唐時期農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161. 郭正忠主編,《中國鹽業史》古代編,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162. 陶希聖主編,《唐代之交通》,台北,食貨出版社,1982年5月。
163. 莊輝明著,《大運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
164. 曾仰豐著,《中國鹽政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4月。
165. 曾華滿著,《唐代嶺南發展的核心性》,香港中文大學,1973年1月。
166. 曾雄生等著,《中國科技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1月。
167. 梁方仲編著,《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
168. 梁滿倉著,《漢唐間政治與文化探索》,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169. 梅莉、張國雄、晏昌貴著,《兩湖平原開發探源》,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
170. 華覺明主編,《中國科技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4年1月。
171. 斯波義信著;方健、何忠禮譯,《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172. 斯波義信著;莊景輝譯,《宋代商業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年8月。
173. 黃今言主編,《秦漢江南經濟述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
174. 黃今言著,《秦漢經濟史論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8月。
175. 黃世瑞著,《中國古代技術史綱:農學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176. 黃玫茵著,《唐代江西地區開發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年6月。new window
177. 黃純艷,《宋代茶法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178. 黃純艷,《宋代海外貿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
179. 黃淑梅著,《六朝太湖流域的發展》,台北,聯鳴文化有限公司,1982年3月。new window
180. 程民生編著,《宋代地域經濟》,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10月。
181. 程存洁著,《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1月。
182. 程志、韓濱娜著,《唐代的州和道》,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
183. 程章 著,《魏晉南北朝賦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
184. 程喜霖著,《唐代過所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
185. 湯奇成、熊怡等著,《中國河流水文》,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1月。
186. 傅振倫著,《中國瓷器史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5年07月。
187. 傅筑夫,《中國經濟史論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188. 傅筑夫,《中國經濟史論叢》續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
189. 傅筑夫,《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190. 傅樂成著,《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12月。new window
191. 童書業著,《中國疆域沿革略》,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2年7月。
192. 童隆福主編,《浙江航運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年7月。
193. 惠富平著,《史記與中國農業》,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194. 馮先銘主編,《中國陶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195. 馮柳堂著,《中國歷代民食政策史》,台北,進學書局,1970年6月。
196. 勞榦著,《魏晉南北朝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1年6月。
197. 萇嵐著,《7-14世紀中日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198. 費省著,《唐代人口地理》,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
199. 路遇、滕澤之著,《中國人口通史》上下,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200.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雲龍出版社,1996年9月。
201. 萬繩楠、莊華峰、陳梁舟著,《中國長江流域開發史》,安徽,黃山書社,1997年6月。
202. 楊力編著,《中國的絲綢》,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
203. 楊琮,《閩越國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
204. 楊遠著,《西漢至北宋中國經濟文化之南向發展》上下二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年月。
205. 楊遠著,《唐代的礦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12月。
206. 楊寬著,《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
207. 鄒繼础,《中國財政制度改革之探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5月。
208. 董書城著,《中國商品經濟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2月。
209. 葛承雍著,《唐代國庫制度》,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6月。
210. 葛劍雄著,《中國移民史-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二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211. 寧可主編,《中國經濟通史.隋唐五代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8月。
212. 趙岡、陳鍾毅著,《中國經濟制度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10月。new window
213. 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214. 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215. 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216. 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四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217. 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五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218. 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六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219. 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七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220. 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八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221. 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222. 齊東方,《唐代金銀器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5月。
223. 齊濤著,《漢唐鹽政史》,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
224. 劉小萌主編,《歷史考古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
225. 劉玉堂著,《楚國經濟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226. 劉玉峰著,《唐代工商業形態論稿》,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9月。
227. 劉希為著,《隋唐交通》,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3月。
228. 劉孝炎著,《唐代嶺南之區域研究》,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6月。
229. 劉君德等編著,《中國政區地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9月。
230. 劉俊文主編;夏日新、韓昇、黃正建等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四卷六朝隋唐,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8月。
231. 劉俊文主編;索介然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五卷五代宋元,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9月。
232. 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233. 劉健明編,《黃約瑟隋唐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234. 劉淑芬著,《六朝的城市與社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10月。new window
235. 劉道元著,《中國中古時期的田賦制度》,台北,食貨出版社,1978年12月。
236. 鄧拓著,《中國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9月。
237. 黎虎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7月。
238. 鄭肇經著,《中國水利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4月。
239. 鄭肇經主編,《太湖水利技術史》,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年1月。
240. 鄭樑生著,《中日關係史研究論集》(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7月。new window
241. 鄭劍順著,《福州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242. 鄭學檬著,《五代十國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
243. 鄭學檬主編,《中國賦役制度史》,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
244. 鄭學檬主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廣州,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245. 鄭學檬著,《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
246. 鄭學檬著,《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修訂版,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10月。
247. 蔡次薛著,《隋唐五代財政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年。
248. 蔡鳳書著,《中日交流的考古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3月。
249. 蔣贊初著,《長江中下游歷史考古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250. 翦伯贊著,《秦漢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
251. 翦伯贊著,《先秦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252. 潘吉星著,《中國造紙技術史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3月。
253. 潘鏞著,《隋唐時期的運河和漕運》,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
254. 冀朝鼎著;朱詩鰲譯,《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2月。16
255. 盧華語,《唐代蠶桑絲綢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11月。
256. 霍俊江著,《中唐土地制度演變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257. 錢大群、艾永明著,《唐代行政法律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258. 錢穆著,《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10月。new window
259. 鞠清遠著,《唐宋官私工業》,台北,食貨出版社,1978年12月。
260. 鞠清遠著,《唐代財政史》,台北,食貨出版社,1978年12月。
261. 韓國磐著,《隋唐五代史論集》,北京,三聯書店,1979年10月。
262. 韓國磐著,《中國古代法制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263. 韓國磐著,《北朝隋唐均田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年月。
264. 韓國磐著,《南北朝經濟史略》,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265. 韓國磐著,《唐代社會經濟諸問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
266. 羅宗真,《六朝考古》,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
267. 譚其驤,《長水粹編》,河北,河北出版社,2001年5月。
268. 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269. 蘇基朗著,《唐宋時代閩南泉州史地論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11月。
270. 龔國強,《與日月同輝-中國古代金銀器》,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
三、 期刊論文
1. 丁紹垣,<我國歷代疆域和政治區劃的變遷>,《地學季刊》,1935年9月。
2. 上官鴻南,<中國歷史農業地理研究中的人地關係問題>,收入史念海主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年第2輯,頁1-11。
3. 介永強,<唐代的外商>,《中國古代史》,1995年5期,頁111-116。
4. 孔祥星,<唐代江南和四川地區絲織業的發展-兼論新疆吐魯番出土的絲織品>,收入《唐史研究會論文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頁64-80。
5. 方亞光,<論唐代江蘇地區的經濟實力>,《中國史研究》,1993年1期,頁31-41。
6. 方健,<唐宋茶產地和產量考>,《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年2期,頁71-85。
7. 方健,<兩宋蘇州經濟考略>,收入史念海主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年第4輯,頁127-148。
8. 方積六,<略論唐憲宗平定藩鎮割據的歷史意義>,《中國古代史論叢》,1982年第2輯,頁153-166。
9. 方積六,<黃巢渡江南下考>,《文史》第十輯,頁75-87。
10. 日野開三郎,<論唐代賦役令中的嶺南戶稅米>,收入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第三輯,1987年1月,頁35-61。
11. 日野開三郎,<唐代商稅考>,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六朝隋唐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8月,頁405-444。
12. 牛來穎,<唐高宗、武則天時期州縣析置的經濟考察>,《中國經濟史研究,1998.3,頁129-138。
13. 王力平,<唐后期淮穎(蔡)水運的利用與影響>,《河北學刊》,1991年2月,頁83-88。
14. 王子今,<秦漢時期氣候變遷的歷史學考察>,《中國古代史》,1995年7期,頁36-52。
15. 王子今,<試論秦漢氣候變遷對江南經濟文化發展的意義>,《中國古代史》,1994年11期,頁47-54。
16. 王永平,<隋代江南士人的浮沈>,《中國古代史》,1995年6期,頁82-94。
17. 王立平,<唐代運網研究>,收入《中國古史論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頁90-105。
18. 王仲犖,<三國時期的經濟發展>,《歷史教學》,1956年10期,頁4-8。
19. 王仲犖,<東晉南朝時代江南的經濟發展>,《歷史教學》,1955年8期,頁9-13。
20. 王吉林,<晚唐洛陽的分司生涯>,收入《晚唐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台灣書局,1990年9月,頁239-250。
21. 王育民,<論唐代南北方戶口分布比重的消長>,《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頁34-46。
22. 王杰,<“艟船”考略>,《中國科技史料》,1994年1期,頁85-88。
23. 王林善,<論唐代後期的榷鹽與鹽商>,《山西大學學報》,1988年3期,頁27-32。
24. 王炎平,<略論三世紀以來長江下游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原因>,收入《古代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1996年3月,頁54-66。
25. 王怡辰,<由武宗會昌錢看經濟領域的割據>,《第六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未刊本,2003年11月。new window
26. 王家典,<吳王濞社會經濟政策淺析>,《江海學刊》,1986年6月,頁88-91。
27. 王朝中,<唐代安史亂后漕糧年運量驟降原因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年第3期,頁67-76。
28. 王朝中,<唐朝漕糧定量分析-兼論糧食問題同唐中央政權盛衰的關係>,《中國史研究》,1988年第3期,頁55-69。
29. 王達,<双季稻的歷史發展>,《中國農史》1982年1期,頁45-54。
30. 王福昌,<近年來秦漢江南社會經濟史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99年第6期,頁11-17。
31. 王壽南,<從藩鎮之選看安史之亂後唐中央政府對地方之控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頁1-18。new window
32. 王錚,<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兼論人地關係>,《地理學報》,1996年7期,頁329-338。
33. 王賽時,<唐代釀酒業初探>,《中國史研究》,1995年1期,頁21-32。
34. 王賽時,<唐代宣歙地區經濟初探>,收入《古代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1996年3月,頁103-113。
35. 王賽時,<論唐代的造船業>,《中國史研究》,1998年2期,頁70-78。
36. 王雙懷,<盛唐手工業簡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3期,頁106-113。
37. 王德權,<從“漢縣”到“唐縣”-三至八世紀河北縣治體系的變動的考察>,收入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頁 161-218。
38. 王鑫義,<魏晉南北朝時期淮河流域的手工業>,收入史念海主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4輯,頁161-172。
39. 毛漢光,<論安史亂後河北地區之社會與文化-舉在籍大士族為例>,收入《晚唐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台灣書局,1990年9月,頁99-112。
40. 付志方,<劉晏與唐代漕運>,《學術月刊》,1982年6期,頁51-56。
41. 冉萬里,<唐代南方金銀器的發現及特徵>,《中國古代史》,1995年2期,頁117-120。
42. 史念海,<隋唐時期農牧地區的變遷及其對王朝盛衰的影響>,收入氏著《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頁250-271。
43. 史念海,<隋唐時期農牧地區的演變及其影響(上)>,收入史念海主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2輯,頁1-15。
44. 史念海,<隋唐時期農牧地區的演變及其影響(下)>,收入史念海主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3輯,頁1-26。
45. 史念海,<隋唐時期黃河上中游的農牧業地區>,收入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第二輯,1987年1月,頁1-37。
46. 史念海,<論我國人口重心區域的變遷>,收入史念海主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年第2期,頁15-39。
47. 史念海,<隋唐時期長江下游農業的發展>,收入氏著《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頁131-145。
48. 史念海,<論唐代貞觀十道和開元十五道>,收入氏著《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頁27-62。
49. 史念海,<隋唐時期運河和長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會>,收入氏著《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頁313-346。
50. 史念海,<論唐代揚州和長江下游的經濟地區>,收入氏著《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頁234-249。
51. 史念海,<隋唐時期重要的自然環境的變遷及其與人為作用的關係>,收入氏著《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頁63-87。
52. 石泉、張國雄,<江漢平原的垸田興起于何時>,收入史念海主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年第1期,頁131-140。
53. 古月,<農田水利史研究的新開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4年1期,頁102-103。
54. 古賀登,<日本近十年來研究唐代史的情況>,《陝西師大學報》,1990年第2期,頁78-80。
55. 田尚,<唐代十道和十五道的產生及其性質>,《中國古代史論叢》,198年第三輯,1982年12月,頁141-152。
56. 任爽,<南唐時期江西的經濟與文化>,《求是學刊》,1987年 2期,頁87-91。
57. 任爽,<唐宋之際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地域特徵>,《歷史研究》,1987年期,頁87-95。
58. 吉成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鹽產地>,《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2期,頁101-102。
59. 吉成名,<唐代鹽業政策演變三階段論>,《鹽業史研究》,2000年1期,頁23-29。
60. 池田溫,<中國古代物價初探>,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六朝隋唐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8月,頁445-513。
61. 西嵨定生,<碾磑尋蹤>,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六朝隋唐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8月,頁358-377。
62. 朱世陸,<漢武帝時代江南、嶺南經濟地位的變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0年1期,頁1-9。
63. 朱祖德,<唐代浙江地區的經濟發展>,《淡江史學》,第十二期,2001年12月,頁1-21。new window
64. 朱睿根,<隋唐時期的義倉及其演變>,《三國兩晉隋唐史》,1984年8期,頁33-38。
65. 朱睿根,<唐代兩稅法前的戶稅>,《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年3期,頁9-13。
66. 牟發松,<唐代草市略論-以長江中游地區為重點>,《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年4期,頁37-50。
67. 牟發松,<略論唐代的南朝化傾向>,《中國史研究》,1996年2期,頁51-64。
68. 何汝泉,<唐代的寬鄉與狹鄉>,《中國古代史, 1994年3期,頁93-94。
69. 何汝泉,<關于唐代"鄉"的兩點商榷>,《中國史研究, 1986年4期,頁69-72。
70. 何汝泉,<唐代戶部使的產生>,《歷史研究, 1995年3期,頁176-180。
71. 何勇強,<唐末兩浙的武勇都與武勇都之亂>《中國史研究》,1999年3期,頁96-104。
72. 何德章,<論梁陳之際的江南土豪>,《中國史研究》,1991年4期,頁139-148。
73. 何德章,<江淮地域與隋煬帝的政治生命>,《中國古代史》,1994年4期,頁85-92。
74. 吳小平,<漢晉南朝時期福建政治、經濟中心區域的變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0年第2期,頁48-51。
75. 吳天穎,<《新唐書.食貨志》有關井鹽記載釋疑-兼與古賀登氏商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4期,頁12-23。
76. 吳在慶,<略論貶謫對唐代文士創作的影響>,《廈門大學學報》, 2002年2期,頁109-115。
77. 吳松弟,<唐后期五代江南地區的北方移民>,收入史念海主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3期,頁99-118。
78. 吳琦,<中國漕運產生的歷史動因>,《中國古代史》,1995年7期,頁8-12。
79. 吳楓,<中唐的財政危機及其對策>,收入《唐史研究會論文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頁45-63。
80. 吳麗娛,<試析唐后期物價中的"省估">,《中國經濟史研究》,2000年3期,頁64-75。
81. 吳麗娛,<食鹽的貨幣作用與折博制的發展-兼論鈔引制的起源>,《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年4期,頁94-102。
82. 宋兆麟,<唐代曲轅犁研究>,《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79年1期,頁62-72。
83. 宋家鈺,<唐代的手實、戶籍與計帳>,《歷史研究》,1981年6期,頁13-28。
84. 宋強剛,<試論唐代文化繁榮的原因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中國古代史》,1994年10期,頁106-114。
85. 巫寶三,<試釋關于唐代絲織業人的一則史料>,《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2期,頁95-99。
86. 巫寶三,<唐代重商思想的興起>,《中國經濟史研究》,1997年3期,頁94-105。
87. 李少明,<古代東南越人的造船業>,《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0年2期,頁92-97。
88. 李天石,<唐代江蘇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述論>,《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3期,頁43-49。
89. 李必忠,<論唐玄宗時期的社會矛盾-兼論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原因>,收入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第二輯,1987年1月,頁137-162。
90. 李伯重,<唐代江南地區糧食畝產量與農戶耕田數>,《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2期,頁2期,頁8-15。
91. 李伯重,<斯波義信《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評介>,《中國經濟史研究》,1990年第4期,頁146-159。
92. 李伯重,<唐代長江下游地區農業生產集約程度的提高>,《中國農史》,1986年2期,頁1-11。
93. 李伯重,<略論唐代的"日絹三尺">,收入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第二輯,1987年1期,頁101-117。
94. 李伯重,<選精、集粹與宋代江南農業革命>,《經濟史》,2000年3期,頁2-17。
95. 李伯重,<歷史上的經濟革命與經濟史的研究方法>,《歷史學》,2002年第2期,頁55-69。
96. 李志生,<關于唐代晚期府州上佐(長史、司馬、別駕)的幾點意見>,《河北學刊》,1991年4月,頁90-94。
97. 李志生,<論宇文融括田括戶對開元之治的影響>,《中國古代史》,1994年11期,頁93-98。
98. 李志賢,<唐建中初年財政改革與黨爭關係新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9年2期,頁13-20。
99. 李志賢,<兩稅法非為黨爭之產物-以肅、代二朝財政改革對推行兩稅法的?>,《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4期,頁71-78。
100. 李季平,<唐代淮南、江南兩道的茶葉生產>,收入《古代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1996年3月,頁184-194。
101. 李延祥,<從古文獻看長江中下游地區火法煉銅技術>,《中國科技史料》,1993年4期,頁83-90。
102. 李春潤,<宇文融括戶的兩個問題>,《三國兩晉隋唐史》,1984年2期,頁35-42。
103. 李修松,<唐宋時期的文人會社>,《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3期,頁152-158。
104. 李菁,<陸龜蒙所見晚唐太湖地區的社會經濟狀況>,《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0年2期,頁52-56。
105. 李湜,<唐太宗與東南文人>,《中國史研究》,1997年2期,頁95-106。
106. 李煥青,<唐憲宗朝藩鎮政策初探>,《三國兩晉隋唐史》,1984年8期,頁45-54。
107. 李傳永、李恬,<中國歷史上的人口遷移>,《四川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5期。
108. 李賓泓,<我國早期絲織業的分布及其重心的形成>,收入史念海主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年2期,頁57-72。
109. 李錦繡,<唐代財政東西分掌制的確立>,《文史》第46輯,頁103-122。
110. 李錦繡,<試論唐代的稅草制度>,《文史》第31輯,頁103-117。
111. 李憑,<近半個世紀日本研究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的最新總結-讀《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史的基本問題》>,《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1期,頁168-173。
112. 汪家倫,<古代太湖地區的洪澇特徵及治理方略的探討>,《農業考古》,1985年1期,頁146-157。
113. 汪籛,<隋唐時期絲產地之分佈>,收入唐長孺主編,《汪籛隋唐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1月,頁289-298。
114. 杜文玉,<唐宋經濟實力比較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1998年4期,頁37-52。
115. 杜來梭,<唐代“除陌”商探>,《中國史研究》,1991年2期,頁13-19。
116. 沈世培,<兩稅向田畝稅的轉變及其原因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0年1期,頁21-26。
117. 沈世培,<唐代"兩稅"之辨>,《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1期,頁156-157。
118. 沈世培,<試論唐代的兩稅錢>,《中國經濟史研究》,2000年1期,頁109-116。
119. 沈世培,<論唐代建中定稅的因循性>,《中國農史》,2001年2期,頁3-15。
120. 辛土成,<春秋時代句吳社會經濟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年3期,頁107-115。
121. 辛土成,<西漢時期閩越社會經濟的探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5年2期,頁1-9。
122. 呂志毅,<李吉甫及其《元和郡縣圖志》>,《三國兩晉隋唐史》,1984年7期,頁78-80。
123. 呂錫生,<山越在東吳立國中的作用>,《三國兩晉隋唐史》,1984年8期,頁27-32。
124. 谷霽光,<宋元時代造船事業之進展>,收入《谷霽光史學文集》第二卷,江西人民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頁403-413。
125. 余蔚,<淺談唐中葉關中地區糧食供需狀況-兼論關中衰弱之原因>,《中國農史》,1999年18卷1期,頁3-9。
126. 周生春,<論宋代太湖地區農業的發展>,《中國史研究》,1993年3期,頁45-54。
127. 周生春,<論宋代浙西、江東水利田的異同及利弊>,《文史》,第四十三輯,頁121-137。
128. 周東平,<唐代淮南地區工商業的發展和繁榮>,《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年3期,頁15-25。
129. 周尚兵,<唐代對外開放格局的變化及其影響>,《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27卷1期,頁5-9。
130. 周建明, 論北宋漕運,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0年2期,頁57-65。
131. 周殿杰,<安史之亂前唐代經濟重心在北方說>,《學術月刊》,1982年9月,頁74-79。
132. 周魁一,<《水部式》與唐代的農田水利管理>,《歷史地理》,第四輯,1986年2期,頁88-101。
133. 周魁一,<中國古代的農田水利>續,《農業考古》,1986年2期,頁168-179。
134. 周魁一、陳茂山,<西漢與唐代灌溉成就的比較研究>,《歷史地理》第十一輯,1993年6期,頁18-29。
135. 林文勛,<唐宋茶葉生產發展原因補論>,《經濟史》,2000年5期,頁18-23。
136. 林文勛,<唐代茶葉產銷的地域結構及其對全國經濟聯繫的影響>,收入李孝聰主編,《唐代地域結構與運作空間》,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8月,頁218-247。
137. 林立平,<唐代主糧生產的輪作復種制>,《三國兩晉隋唐史》,1984年2期,頁51-58。
138. 林立平,<唐宋時期城市稅收的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 4期,頁22-38。
139. 林立平,<唐代江南地區的開發>,《史學集刊》,1984年第2期,頁33-36。
140. 林立平,<唐宋時期商人社會地位的演變>,《歷史研究》,1989,1期,頁129-143.。
141. 林蔚文,<古代東南越人農業經濟考略>,《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3期,頁36-42。
142. 林樹建,<唐五代浙江的海外貿易>,《浙江學刊》,1981年第4期,頁94-97。
143. 金寶祥,<唐代封建經濟發展及其矛盾>,收入氏著《唐史論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頁6-30。
144. 金寶祥,<安史亂後唐代封建經濟的特色>,收入氏著《唐史論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頁250-287。
145. 屈弓,<水利與唐朝後期政權>,《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2期,頁22-29。
146. 屈弓,<關於唐代水利工程的統計>,《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1期,頁101-103。
147. 孟昭庚、張學鋒,<論唐代江南在唐帝國地位的演變>,收入《古代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1996年3月,頁114-127。
148. 南京博物院,<江蘇省十年來考古工作中的重要發現>,《考古》,1960年7期,頁1-11。
149. 洪沼、鄭學檬,<宋代福建沿海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5年4期,頁34-44。
150. 施和金,<唐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的地理基礎>,《南京師大學報》,1991年第3期,頁35-42。
151. 胡如雷,<門閥士族興衰的根本原因及士族在唐代的地位和作用>,收入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第三輯,1987年1月,頁62-108。
152. 凍國棟,<唐代蘇州商品經濟的發展初探>,《蘇州大學學報》,1988年第3期,頁104-111。
153. 凍國棟,<《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書評>,收入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頁513-518。
154. 凍國棟,<略評鄭學檬教授對唐宋江南區域經濟的研究>,《蘇州大學學報》,1988年第3期,頁104-111。
155. 凍國棟,<唐代長江下游地區的開發與市場的發展>,收入《古代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1996年3月,頁222-239。
156. 凍國棟,<魏晉南北朝商品經濟與經營管理>,收入尹進《中國古代商品經濟與經營管理研究》,1991年5月,頁160-195。
157. 凍國棟,<唐代的商品經濟與經營管理>,收入尹進《中國古代商品經濟與經營管理研究》,1991年5月,頁197-254。
158. 唐文基,<福建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幾個問題>,《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2期,頁32-42。
159. 唐任伍,<論唐代的和糴和雇>,《中國古代史》,1995年12期,頁115-120。
160. 唐啟淮,<唐五代時期湖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5年第4期,頁59-71。
161. 夏如冰,<中國古代稻作節水栽培技術>,《中國農史》,2001年2期,頁93-103。
162. 徐中舒,<古代灌溉工程起源考>,收錄於郭正昭主編《中國科技文明論集》,台北,牧童出版社,頁404-424。
163. 徐世大,<中國水利學史>,收錄於郭正昭主編《中國科技文明論集》,台北,牧童出版社,頁425-449。
164. 徐連達,<隋唐的酒事、酒宴與酒令>,《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年3期,頁4-9。
165. 徐壽坤,<唐代商業繁榮的基礎是什麼-和李文海同志商榷>,《歷史教學》,1957年6期,頁48-50。
166. 翁俊雄,<唐后期民戶大遷徙與兩稅法>,《歷史研究》,1994年3月,頁87-101。
167. 翁俊雄,<唐代虎、象的行蹤-兼論唐代虎、象記載增多的原因>,收入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頁381-394。
168. 翁俊雄,<唐代科舉制度及其運作的演變>,《中國史研究》,1998年1期,頁76-88。
169. 翁俊雄,<唐代長江三角洲核心地區經濟發展初探>,收入《古代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1996年3月,頁18-35。
170. 徐蘋芳,<唐代兩京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收入《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台北,華世出版社,1984年10月,頁493-518。
171. 袁一堂,<唐宋時期和糴制度興起的背景及原因研究>,《中國古代史》,1994年3期,頁15-20。
172. 袁一堂,<論中唐以后官府糧食的市糴>,《中國史研究》,1994年2期,頁78-85。
173. 袁英光,<陳寅恪對隋唐史研究的貢獻>,《歷史研究》,1988年第6期,頁49-57。
174. 袁英光,<試論唐代藩鎮割據的幾個問題>,《唐史研究會論文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頁268-291。
175. 袁英光、李曉路,<唐代財政重心的南移與兩稅法的產生>,《北京師院學報》,1985年3期,頁41-48。
176. 袁英光、李曉路,<唐代文風南興及其經濟原因管窺>,收入《古代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1996年3月,頁277-291。
177. 烏廷玉,<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李德裕>,《唐史研究會論文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頁250-267。
178. 宮崎市定,<唐代賦役制度新考>,《日本學者研究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