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黃梨洲思想旨歸研究
作者:林于盛
作者(外文):Yu-sheng Lin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鮑國順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文化黃宗羲梨洲事實道德價值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2
黃宗羲(梨洲)是中國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迄今關於他的學術研究成果已十分豐富。然而,對於他的理學思想與博綜涉獵之間的理論性、邏輯性關聯,似乎尚未能充分地確認,以致於對其全盤思想旨歸的把握,有時難免略顯分歧或不夠明朗。本文在觀察梨洲現存的文字後,嘗試著去說明其大意,認為其說的根本性格係一關懷人文大群現世全幅生活的文化性思惟,而不沿襲舊有的理學思路,遂在其理氣心性諸觀念的特殊界定之基礎上,完成一「道德價值性之宏富文明的世代建構」之理論,從而儼然達到一種「文化哲學」的高級型態,並非空泛地宣揚經世致用而已。是故我們不太好稱其為傳統宋明理學或陸王心學的殿軍,且其整體思想乃為首尾一致的思想體系,應該也不存在晚年思想轉變的現象。
none
主要參考書目
壹、典籍
王艮撰:《王心齋先生全集》(東京:古典研究會,1977年)。
王畿撰:《王龍溪全集》(台北:華文書局,1970年)。
王守仁撰:《王陽明全書》(台北:正中書局,1976年)。
王廷相撰:《王氏家藏集》(台北:偉文出版社,1976年)。
方孝孺撰:《遜志齋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丘濬撰:《大學衍義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江藩撰:《國朝漢學師承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朱熹撰:《四書集註》(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
朱熹、呂祖謙撰、江永集注:《近思錄集注》(台北:中華書局,1987年)。
全祖望撰:《鮚埼亭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阮元撰:《疇人傳》(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呂坤撰:《明呂坤呻吟語全集》(台北:侯象麟重印本,1975年)。
李光地、熊賜履編:《朱子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李慈銘撰、由雲龍輯:《越縵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
沈善洪、吳光等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1994年)。
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真德秀撰:《大學衍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徐世昌撰:《清儒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66年)。
孫奇逄撰:《夏峯先生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高攀龍撰:《高子遺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陳亮撰:《陳亮集》(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陳確撰:《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陳俊民校編:《朱文公文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1990年)。
陳獻章撰:《白沙子全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陸九淵撰:《陸九淵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章學誠撰、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台北縣樹林鎮: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
程顥、程頤撰:《二程集》(台北縣樹林鎮: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黃百家撰:《學箕初稿》(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黃宗羲編:《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錢林輯、王藻編:《文獻徵存錄》(台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
戴璉璋、吳光主編:《劉宗周全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
顏元撰:《存學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魏校撰:《莊渠遺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羅欽順撰:《困知記》(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譚嗣同撰:《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顧允成撰:《小辨齋偶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顧炎武撰:《顧亭林詩文集》(台北縣樹林鎮: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顧憲成撰:《涇皐藏稿》(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貳、今人著作
一、專書
丁守和、方行主編:《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三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
于化民撰:《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方豪撰:《中西交通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年)。
方祖猷撰:《清初浙東學派論叢》(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年)。
方祖猷、滕復主編:《論浙東學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王茂、蔣國保、余秉頤、陶清撰:《清代哲學》(安徽省: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王健撰:《中國明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漪撰:《明清之際中學之西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王友三撰:《中國無神論史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王政堯點校:《黃宗羲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王俊義、黃愛平撰:《清代學術文化史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王國良撰:《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雲五撰:《清代政治思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王潔卿撰:《中國法律與法治思想》(台北:王潔卿發行,1988年)。
牙含章、王友三主編:《中國無神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
毛禮銳、沈灌群主編:《中國教育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左東嶺撰:《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史泰司撰、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
古清美撰:《黃梨洲之生平及其學術思想》(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78年)。
《明代理學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尼微遜等撰、孫隆基譯:《儒家思想的實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布魯格編著、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台北:華香園出版社,1992年)。
包賚撰:《呂留良年譜》(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包遵彭主編:《明史論叢》(台北:學生書局,1968年)。
甲凱撰:《宋明心學評述》(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
《史學通論》(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平善慧、盧敦基譯註:《黃宗羲詩文》(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加藤常賢等撰、蔡懋棠譯:《中國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1978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編:《中國哲學史(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向世陵撰:《變》(台北:七略出版社,2000年)。
牟宗三撰:《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
《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政道與治道》(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
《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朱伯崑撰:《易學哲學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朱則杰撰:《清詩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朱貽庭主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朱葵菊撰:《中國歷代思想史(六)清代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朱義祿撰:《逝去的啟蒙 明清之際啟蒙學者的文化心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黃宗羲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任繼愈撰:《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宇野精一主編、洪順隆譯:《中國思想(一)儒家》(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存萃學社編集:《清代學術思想論叢》(香港:大東圖書公司,1978年)。
吳光撰:《古書考辨集》(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89年)。
《黃宗羲著作彙考》(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儒家哲學片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3年)。
《儒道論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吳光主編:《黃宗羲論 國際黃宗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吳光、季學原主編:《黃梨洲三百年祭 紀念黃宗羲逝世三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7年)。
吳宏一撰:《清代詩學初探》(台北:水牛牧童出版社,1977年)。
吳相湘撰:《孫逸仙先生》(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1年)。
吳雁南主編:《心學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4年)。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主編:《中國經學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
狄百瑞撰、李弘祺譯:《中國的自由傳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呂妙芬撰:《陽明學士人社群 歷史、思想與實踐》(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呂景琳、郭松義主編:《中國歷代經濟史(明清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余英時撰:《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何俊撰:《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何丙郁、何冠彪撰:《中國科技史概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何炳松撰:《浙東學派溯源》(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通史新義》(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何冠彪撰:《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
《明清人物與著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沈清松撰:《物理之後 形上學的發展》(台北:牛頓出版公司,1991年)。
汪奠基撰:《中國邏輯思想史》(台北:明文書局,1993年)。
宋衍申主編:《中國史學史綱要》(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世英、陳水雲撰:《清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明友撰:《一本萬殊 黃宗羲的哲學與哲學史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宗侗撰:《中國史學史》(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
李紀祥撰:《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李約瑟撰、陳立夫主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
李振綱撰:《證人之境 劉宗周哲學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維武撰:《中國哲學史綱》(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
李廣柏撰:《新譯明夷待訪錄》(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李澤厚撰:《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縣中和市:谷風出版社,1986年)。
杜維明撰:《杜維明文集(三)》(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年)。
杜維運撰:《清代史學與史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杜維運、黃進興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new window
周志文撰:《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周金聲撰:《中國經濟思想史(二)》(台北:周金聲著作發行所,1965年)。
周博裕主編:《傳統儒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林安梧撰:《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
林保淳撰:《經世思想與文學經世 明末清初經世文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林慶彰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林聰舜撰:《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金林祥撰:《教育家黃宗羲新論》(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金毓黻撰:《中國史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金耀基撰:《中國民本思想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季學原、桂興源撰:《明夷待訪錄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季學原、章亦平主編:《黃宗羲研究資料索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胡適撰:《我們的政治主張(胡適文存/第二集第三卷)》(台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
胡楚生撰:《清代學術史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侯外廬撰:《中國思想通史(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87年)。
侯家駒撰:《中國經濟思想史》(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
段昌國、劉紉尼、張永堂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計其遷撰:《黃宗羲》(天津:新蕾出版社,1993年)。
南懷瑾、徐芹庭撰:《周易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高準撰:《黃梨洲政治思想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學院,1967年)。
徐文珊撰:《中國文化新探》(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4年9月)。
徐世昌撰:《清儒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
徐定寶撰:《黃宗羲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徐定寶主編:《黃宗羲年譜》(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徐復觀撰:《中國思想史論集續集》(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2年)。
唐君毅撰:《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學生書局,1993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學生書局,1993年)。
唐明邦撰:《中國近代啟蒙思潮》(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唐富齡撰:《明清文學史(清代卷)》(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
唐凱麟撰:《走向近代的先聲 中國早期啟蒙倫理思想研究》(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年)。
孫叔平撰:《中國哲學史稿(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孫廣德、朱浤源編著:《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1999年)。
韋政通撰:《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4年)。
夏乃儒主媥:《中國哲學三百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馬積高撰:《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
容肇祖撰:《明代思想史》(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梁啟超撰:《飲冰室合集》(北京:中書書局,1989年)。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清代學術概論 合刊》(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章炳麟撰:《章氏叢書》(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
張越撰:《中國清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張少康撰:《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下冊)》(台北:水牛出版社,2005年)。
張立文主編:《氣》(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0年)。
《理》(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張永堂撰:《明末清初理學與科學關係再論》(台北:學生書局,1994年)。
張君勱撰:《新儒家思想史》(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
張仲謀撰:《清代文化與浙派詩》(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張廷榮撰:《清初四大師生命之學》(基隆:法嚴出版社,2000年)。
張岱年、方立天編:《中華的智慧》(台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張金鑑撰:《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
張高評撰:《黃梨洲及其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張晉藩撰:《中國法律史論》(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年)。
張國華撰:《中國法律思想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年)。
張國華、錢鑫賢主編:《中國法律思想史綱》(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
張學智撰:《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錫勤、孫實明、饒良倫主編:《中國倫理思想通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
張麗珠撰:《清代義理學新貌》(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曹國慶撰:《曠世大儒 黃宗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陶清撰:《明遺民九大家哲學思想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敏澤撰:《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
許總撰:《宋明理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年)。
許錟輝撰:《黃宗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陸寶千撰:《清代思想史》(台北:廣文書局,1983年)。
陳來撰:《有無之境 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台北縣三重市:佛光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陳少峯撰:《中國倫理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陳文章撰:《黃宗羲內聖外王思想之研究》(屏東縣內埔鄉:睿煜出版社,1998年)。
陳文華撰:《杜甫傳記唐宋資料考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陳立夫等撰:《中國科學之發展》(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8年)。
陳良運撰:《中國詩學批評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陳旻志撰:《殘霞與心焚的夜燈如舊 一代儒俠黃宗羲的「文道合一」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
陳居淵撰:《清代樸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年)。
陳祖武撰:《清初學術思辨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中國學案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陳寅恪撰:《柳如是別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陳清泉、蘇雙碧等編:《中國史學家評傳》(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陳福濱撰:《晚明理學思想通論》(台北:環球書局,1983年)。
陳鼓應、辛冠潔主編:《明清實學思想史》(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陳榮捷撰:《王陽明與禪》(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朱子新探索》(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祝壽委員會編:《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郭紹虞撰:《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 中國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弘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一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1989年)。
《第四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1995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編:《陽明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89年)。
馮契撰:《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馮契等撰:《中國哲學範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馮滬祥撰:《中國文化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93年)。
嵇文甫撰:《晚明思想史論》(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左派王學》(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黃公偉撰:《宋明清理學體系論史》(台北:幼獅出版社,1971年)。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撰:《中國文學理論史(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黃敏浩撰:《劉宗周及其慎獨哲學》(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
黃愛平撰:《樸學與清代社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黃嗣艾撰:《南雷學案》(台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
勞思光撰:《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下)(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傅偉勲、周陽山編:《西方漢學家論中國》(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項維新、劉福增主編:《中國哲學思想論集.清代篇》(台北:牧童出版社,1978年)。
曾繁康撰:《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59年)。
喬治忠撰:《清朝官方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萬世章撰:《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
鄔昆如撰:《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
鄔國平、王鎮遠撰:《清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董金裕撰:《忠臣孝子的悲願 明夷待訪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葛榮晉撰:《王廷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楊幼炯撰:《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0年)。
楊國榮撰:《心學之思 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
《王學通論 從王陽明到熊十力》(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7年)。
溝口雄三撰、林右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廖可斌撰:《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趙岡、陳鍾毅撰:《中國經濟制度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new window
趙園撰:《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蒙培元撰:《中國心性論》(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管敏義主編:《浙東學術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寧波師範學院黃宗羲研究室編著:《黃宗羲詩文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臺灣中華書局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
劉岱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
《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劉節撰:《中國史學史稿》(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
劉又銘撰:《理在氣中 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劉大杰撰:《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
劉世南撰:《清詩流派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劉述先撰:《文化哲學的試探》(台北:志文出版社,1970年)。
《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黃宗羲心學的定位》(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86年)。
劉澤華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年)。
蔡仁厚撰:《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宋明理學(北宋篇)》(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
《宋明理學(南宋篇)》(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
蔡元培撰:《中國倫理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
鄧立光撰:《陳乾初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鄧志峰撰:《王學與晚明的師道復興運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鄭吉雄撰:《易圖象與易詮釋》(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年)。
鄭昌淦撰:《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鄭宗義撰:《明清儒學轉型探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潘德深撰:《中國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
蔣維喬撰:《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台北:中華書局,1978年)。
錢穆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陽明學述要》(台北:正中書局,1990年)。
《宋明理學概述》,《錢賓四先生全集(第九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七)》,《錢賓四先生全集(第二十一冊)》(同上)。
《中國學術思想論叢(八)》,《錢賓四先生全集(第二十二冊)》(同上)。
《中國史學名著》(台北:三民書局,1980年)。
鮑世斌撰:《明代王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鮑師國順撰:《儒學研究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2年)。
《清代學術思想論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2年)。
繆天綬選註:《明儒學案》(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謝扶雅撰:《中國政治思想史綱》(台北:正中書局,1970年)。
謝國楨撰:《黃梨洲學譜》(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黃梨洲(宗羲)年譜》(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明末清初的學風》(不詳:仲信出版社,1981年?)。
《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晚明史籍考》(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
蕭公權撰:《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蕭萐父、李錦全主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蕭萐父、許蘇民撰:《明清啟蒙學術流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薩孟武撰:《中國社會政治史》(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韓經太撰:《理學文化與文學思潮》(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羅光撰:《中國哲學思想史(清代篇)》(台北:學生書局,1981年)。
譚丕模撰:《清代思想史綱》(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嚴迪昌撰:《清詩史》(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
蘇德用纂輯:《劉蕺山黃梨洲學案合輯》(台北:正中書局,1970年)。
龔鵬程撰:《詩史本色與妙悟》(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晚明思潮》(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二、單篇論文
丁國順撰:〈從「功夫即本體」的命題看黃宗羲哲學思想的實質〉,《浙江學刊》1992年第3期,頁90-94。
山井湧撰、盧瑞容譯:〈明末清初的經世致用之學〉,《史學評論》1986年7月第12期,頁141-158。
王汎森撰:〈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3年7月第63本第3分,頁679-712。
〈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末清初學風之轉變〉,同上,1994年6月第65本第2分,頁333-373。
〈清初思想趨向與《劉子節要》 兼論清初蕺山學派的分裂〉,同上,1997年6月第68本23分,頁417-448。
〈清初的講經會〉,同上,1997年9月第68本第3分,頁503-588。
〈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 以顏李學派為主的討論〉,同上,1998年6月第69本第2分,頁245-294-。
〈清初思想中形上玄遠之學的沒落〉,同上,1998年9月第69本第3分,頁557-587。
〈潘平格與清初的思想界〉,《亞洲研究》1997年7月第23期,頁224-268。
王成勉撰:〈明末士人之抉擇 論近年明清轉接時期之研究〉,《食貨月刊》1986年第15卷第9、10期,頁435-445。
王師金凌撰:〈論道德經的無為〉,《中山人文學報》1995年第3期,頁37-45。
王明蓀撰:〈黃梨洲的詩論〉,《文藝復興》1984年9月第155期,頁38-44。
王思治、劉風雲撰:〈論清初遺民反清態度的轉變〉,《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第1期,頁128-137。
王家儉撰:〈晚明的實學思潮〉,《漢學研究》1989年12月第7卷第2期,頁279-302。
王記錄撰:〈論黃宗羲史學思想的學術淵源〉,《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頁60-64。
〈黃宗羲的歷史哲學〉,《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頁24-28。
王雪梅撰:〈黃宗羲《孟子師說》述論〉,《四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
頁9-13。
王揚宗撰:〈「西學中源」說在明清之際的由來及其演變〉,《大陸雜誌》1995年6月第90卷第6期,頁39-45。
王瑞昌撰:〈劉蕺山「虛無」思想論略〉,《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頁65-68。
〈論劉蕺山的無善無惡思想〉,《孔子研究》2000年第6期,頁76-86。
方同義撰:〈劉宗周與黃宗羲政治哲學比較〉,《寧波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頁14-18。
方延豪撰:〈明末浙東詩社考略〉,《藝文誌》1974年10月第109期,頁61-65。
方祖猷撰:〈黃宗羲及其弟子宗譜詩文輯佚〉,《寧波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
中國哲學史編輯部編:〈溫家寶總理與史曉風先生關於黃宗羲思想的通信〉,《中國哲學史》2005年第3期,頁5-6。
史洪川撰:〈承學統者未有不善於文 關於黃宗羲文統思想〉,《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頁66-68。
白砥民撰:〈黃宗羲和朱舜水〉,《寧波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2期。
古清美撰:〈黃梨洲東林學案與顧涇陽、高景逸原著之比較〉,《孔孟月刊》第22 卷第3期,頁47-50。
〈清初經世之學與東林學派的關係〉,《孔孟月刊》1985年11月第24卷第3期,頁44-51。
甲凱撰:〈明儒學案與黃宗羲〉,《中央月刊》1972年2月第4卷第4期,頁139-144。
〈清代史家論文舉例 清初史家對於文學的一些看法〉,《簡牘學報》1986年第12期,頁15-27。
成中英撰:〈談明儒學案中的明儒氣象〉,《幼獅月刊》1978年2月第47卷第2期,頁19-20。
朱則杰撰:〈黃宗羲與浙派詩〉,《浙江師範學院學報》1983年第2期,頁23-27。
朱義祿撰:〈論黃宗羲的戲劇觀〉,《船山學刊》1998年第2期,頁42-48。
〈論宋明理學的「一本萬殊」 兼論朱熹與黃宗羲在「一本萬殊」上的異同〉,《朱子學與21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夷山: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2001年),頁539-553。
朱鴻林撰:〈明儒學案中之唐伯元文字〉,《國家圖書館館刊》1996年12月第2期,頁129-142。
沈文叔撰:〈從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論其對傳統政治的看法〉,《法商學報》1991年6月第25期,頁105-121。
何隽撰:〈論《明夷待訪錄》的經世觀念〉,《中國文化月刊》1997年4月第205期,頁16-34。
何佑森撰:〈黃宗羲晚年思想的轉變〉,《故宮文獻》1971年12月第3卷第1期,頁35-42。
〈清初三大儒的思想〉,《故宮文獻》1973年第4卷第3期,頁11-16。
〈黃梨洲與浙東學術〉,《中國書目季刊》1974年3月第7卷第4期,頁9-16。
〈顧亭林與黃梨洲 兼述清初朱子學〉,《幼獅學誌》1978年12月第15卷第2期,頁60-74。
何冠彪撰:〈浙東學派問題平議 兼辨正黃宗羲與邵廷采之學術淵源〉,《清史論叢》1986年第七輯。
〈論章炳麟對黃宗羲與王夫之的評價 兼論章炳麟自述少年事蹟的可信性〉,《國立編譯館館刊》1996年6月第25卷第1期,頁201-216。
汪從飛撰:〈在經典文本的解釋背後:略論晚明遺老的釋經〉,《甘肅社會科學》1996年第6期,頁36-38。
吳光撰:〈試論浙學的基本精神 兼談浙學與浙東學派的研究現狀〉,《浙江學刊》1994年第期,頁50-55。
吳振漢撰:〈明代邸報的政治功能與史料價值〉,《人文學報》2003年12月第28期,頁1-31。
吳登臺撰:〈「心學」是否為唯心論商榷〉,《鵝湖》1978年9月第4卷第3期,頁10-20。
吳演南撰:〈黃宗羲的經濟思想〉,《復興崗學報》1972年6月第10期,頁145-152。
吳耀庭撰:〈明末清初民族主義的激揚沈潛與流變〉,《中山學報》2001年12月第22期,頁101-111。
李明友、渠玉九撰:〈黃宗羲的理想人格散論〉,《寧波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頁26-29。
李明輝撰:〈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漢學研究》2001年12月第19卷第2期,頁1-32。
李芳桐、蔣民撰:〈泰州學派的歸屬 兼評黃宗羲的儒佛觀〉,《學海》2002年第2期,頁39-41。
李紀祥撰:〈清初浙東劉門的分化及劉學的解釋權之爭〉,《第二屆國際華學研究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1992年),頁703-728。
李茂肅撰:〈黃宗羲和〈柳敬亭傳〉〉,《山東師大學報》1982年第4期,頁75-78。
李燃青撰:〈黃宗羲文學思想新探〉,《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3年第2期,頁93-96。
李顯裕撰:〈「明儒學案」與明代學術思想史之研究〉,《史匯》1997年6月第2期,頁1-18。
杜維運撰:〈中國傳統史學的經世精神〉,《歷史月刊》1988年4月第3期,頁20-23。
周志文撰:〈鄒守益與劉宗周〉,《佛光人文社會學刊》2001年6月第1期,頁171-196。
周昌龍撰:〈明清之際新自由傳統的建立〉,《二十一世紀》2001年10月第67期,頁45-50。
屈萬里撰:〈明夷待訪錄論君權〉,《民主評論》1956年9月第7卷第17期,頁2-3。
季學原撰:〈新發現的黃宗羲兩篇佚文之重要價值〉,《清史研究》1992年第4期,頁109-112。
〈黃宗羲教育改革思想的借鑒意義〉,《寧波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頁18-23。
〈經世致用:浙東學派的經典性治學原則〉,《中國文化月刊》2001年9月第258期,頁96-105。
林正珍撰:〈《明夷待訪錄》通識教學的理論根據〉,《通識教育季刊》1997年9月第4卷第3期,頁89-109。
林安梧撰:〈實踐之異化與形上的保存 對於宋代理學與心學的一個哲學解析〉,《聯合文學》1991年6月第7卷第8期,頁37-41。
林聰舜撰:〈傳統儒者經世思想的困境 從明清之際的顧、黃、王等人談起〉,《哲學與文化》1987年第14卷第7期,頁47-58。
林麗月撰:〈晚明「崇奢」思想隅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91年10月第19期,頁215-1234。
洪波撰:〈論蕺山學派對王學的師承與嬗變〉,《浙江學刊》1995年第4期,頁98-101。
姜廣輝、陳寒鳴撰:〈關於明清之際啟蒙思想的幾個問題〉,《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1期,頁115-122。
倪南撰:〈易道象數之維的圖式結構〉,《孔子研究》2004年第3期,頁35-48。
高準撰:〈黃梨洲明夷待訪錄對象之探索〉,《大陸雜誌》第三十四卷第6期,頁14-19。
高炳生撰:〈黃宗羲啟蒙思想再評價〉,《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5期,頁61-67。
高洪鈞撰:〈黃宗羲著作匯考補正--記《黃氏續鈔》三種〉,《天津師大學報》1995年第3期,頁70-72、59。
高瑋謙撰:〈《明儒學案.浙中王門學案》中錢緒山與王龍溪思想之述評〉,《鵝湖學誌》2001年12月第27期,頁63-104。
唐明邦撰:〈易學傳統中的象數思維模式〉,《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年第4期,頁64-72。
翁咸新撰:〈黃梨洲的生平及其學術思想〉,《東方雜誌》1976年第9卷第10、11期,頁30-37、50-56。
袁家麟、陳伯華撰:〈黃宗羲與周易〉,《蘇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頁64-67。
倉修良撰:〈黃宗羲和《明儒學案》〉,《杭州大學學報》1983年12月第13卷第4期,頁94-109。
孫棟苗撰:〈青山埋傲骨 黃梨洲墓散記〉,《浙江檔案》2000年第4期,頁41。
孫善根撰:〈論清代浙東學派的歷史地位〉,《浙江學刊》1996年第2期,頁103-109。
孫寶山撰:〈以「民族性」重構正統論 黃宗羲對方孝孺的正統論的繼承與發展〉,《中國哲學史》2005年第3期,頁101-108。
徐進撰:〈黃宗羲的民本思想及其對限制專制君主的構想〉,《文史哲》1992年第1期,頁36-39。
徐仲力、諸煥燦撰:〈黃宗羲「梨洲」、「南雷」兩號探微〉,《清史研究通訊》1986年第2期。
徐海松撰:〈論黃宗羲與徐光啟和劉宗周的西學觀〉,《杭州師院學報》1997年第4期,頁1-7。
徐國藩撰:〈黃梨洲呂晚村澹生堂評議〉,《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1947年第1卷第3期。
耿寧撰:〈論王陽明「良知」概念的演變及其雙重涵義〉,《鵝湖學誌》1995年12月第15期,頁71-92。
容肇祖撰:〈呂留良及其思想〉,《輔仁學誌》1936年12月第5卷第1、2期,頁1417-1501。
張兵撰:〈黃宗羲詩歌理論的承傳與創新〉,《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5期,頁22-28。
〈黃宗羲的唐宋詩理論與清初詩壇的宗唐和宗宋〉,《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5期,頁45-51。
〈論清初三大儒對明七子復古之風的批評〉,《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2卷第5期,頁31-35。
張亨撰:〈試從黃宗羲的思想詮釋其文學視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3月第4期,頁177-224。
張萍撰:〈也談黃宗羲的戲曲觀〉,《戲文》2002年第1期,頁11-13。
張璉撰:〈從自得之學論朱陸異同〉,《漢學研究》1995年12月第13卷第2期,頁119-129。
張文濤撰:〈梨洲史學再檢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2年第4期,頁56-62。
張正藩:〈民主大師黃梨洲〉,《中央月刊》1979年11月第12卷第1期,頁146-156。
張安如撰:〈異人諸士奇探究〉,《寧波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
〈新發現的黃宗羲佚文「邑侯康公救災記」〉,《北京圖書館館刊》1993年第3期。
〈黃宗羲賦初探〉,《寧波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頁24-30。
〈黃宗羲著作補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年第2期,頁53-56。
張安如、皇甫賢昌撰:〈1990-1994年國內黃宗羲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96年第1期,頁14-19。
張克偉撰:〈黃宗羲著述存逸考(上)(中)(下)〉,《國立編譯館館刊》1988年第17卷第1、2期,頁77-109、81-111,及1989年第18卷第1期,頁251-270。
張新智撰:〈試論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得失〉,《孔孟月刊》1997年10月第36卷第2期,頁33-38。
張鴻愷撰:〈清代浙東史學〉,《中國文化月刊》2002年5月第266期,頁62-93。
張懷承撰:〈蕺山心論及其對傳統心學的總結〉,《中國文化月刊》1990年6月第128期,頁4-19。
崔大華撰:〈《易傳》的宇宙圖景與三個理論層面〉,《中州學刊》1994年第1期,頁71-77。
陳允成撰:〈晚明顧黃二儒經世思想之比較〉,《臺中商專學報(文史、社會篇)》1994年6第26期,頁129-149。
陳文章撰:〈黃宗羲之工夫論評述〉,《鵝湖》1998年8月第24卷第2期,頁30-38。
陳永明撰:〈論黃宗羲的政治思想〉,《新亞學術集刊》1979年第2期,頁49-55。
陳郁夫撰:〈劉蕺山與黃梨洲對禪佛的批評〉,《國文學報》1988年6月第17期,頁153-163。
陳祖武撰:〈孫夏峰和黃梨洲〉,《清史研究通訊》1983年第2期,頁8-11。
陳訓慈撰:〈清代浙東之學〉,《史學雜誌》1931年第2卷第6期。
陳弱水撰:〈「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史學評論》1981年3月第3期,頁79-116。
陳恭祿撰:〈弘光實錄妙的作者及其史料價值〉,《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1963年第3-4期,頁82-86。
陳熙遠撰:〈黃梨洲對陽明「心體無善無惡」說的疏解與其在思想史上的意涵〉,《鵝湖》1990年3月第15卷第9期,頁11-26。
陳錦忠撰:〈黃宗羲「明儒學案」著成因緣與其體例性質略探〉,《東海學報》1984年6月第25期,頁111-139。
陳瓊瑩撰:〈清初士大夫反滿之探討〉,《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1987年第6期,頁19-45。
曹江紅撰:〈黃宗羲與《明史.道學傳》的廢置〉,《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報》2002年第1期,頁98-103。
曹美秀撰:〈論黃宗羲晚年思想之轉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1年6月第11卷第2期,頁223-248。
郭齊撰:〈說黃宗羲《明儒學案》晚年定本〉,《史學史研究》2003年第2期,頁43-50。
郭亞珮撰:〈羅整菴與朱子思想的距離 對梨洲「學案」的反駁與檢討〉,《史繹》1990年5月第21期,頁29-55。
郭英德撰:〈黃宗羲明文總集的編纂與流傳〉,《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頁88-93。
郭厚安撰:〈論明清之際對君主專制的批評〉,《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2卷第5期,頁1-8。
許珠武撰:〈海峽兩岸劉蕺山思想研究綜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1年12月第11卷第4期,頁83-94。
莊萬壽撰:〈明代華夏主義與王陽明〉,《國文學報》1996年6月第25期,頁77-100。
華山、王賡唐撰:〈黃梨洲哲學思想剖析〉,《文史哲》1964年第3期,頁73-79。
黃翔撰:〈黃梨洲晚年思想轉變說試探〉,《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5月第14期,頁273-306。
黃文樹撰:〈論明末教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000年2月第59期,頁109-123。
黃克武撰:〈理學與經世 清初「切問齋文鈔」學術立場之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7年6月第16期,頁37-65。
黃尚信撰:〈黃梨洲思想淵源探索 明代王學對黃梨洲思想的影響〉,《新竹師院學報》1990年12月第4 期,頁23-39。
黃進興撰:〈「學案」體裁產生的思想背景 從李紱「陸子學譜」談起〉,《漢學研究》1984年第2卷第1期,頁201-221。
〈「學案」體裁補論〉,《食貨月刊》1987年12月第16卷第9、10期,頁372-375。
〈清初政權意識形態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統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87年3月第58本第1分,頁105-131。
曾春海撰:〈明儒學案〉,《哲學與文化》1992年4月第19卷第4期,頁371-374。
程運撰:〈晚明學術風氣之分析〉,《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1年6月第4卷第6期,頁4-8。
程志華撰:〈黃宗羲民主思想成因初探〉,《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頁83-87。
〈經史才之藪澤也 黃宗羲的經學思想〉,《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頁30-34。
程志華、馮秀軍、楊鳳蘭撰:〈「自然視界」與意義世界 關於黃宗羲「盈天地皆氣」與「盈天地皆心」關係的新詮〉,《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頁39-44。
彭國翔撰:〈周海門的學派歸屬與《明儒學案》相關問題之檢討〉,《清華學報》2001年9月新31卷第3期,頁339-374。
楊小明撰:〈黃宗羲與邢雲路 明清之際授時曆傳承的一條線索〉,《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頁94-98。
〈黃宗羲的科學研究〉,《中國科技史料》1997年第4期,頁20-27。
〈黃宗羲與醫學〉,《中華醫史雜誌》2002年第4期。
楊志遠撰:〈章學誠與浙東學派〉,《吳鳳學報》2002年5月第10期,頁157-163。
楊松年撰:〈杜詩為詩史說析評〉,《古典文學》第七集(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8月初版),頁371-399。
楊培桂撰:〈清初之反清運動〉,《銘傳學報》1985年3月第22期,頁251-263。
〈清初樸學之啟蒙大師: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顏習齋〉,《銘傳學報》1986年3月第23期,頁499-512。
楊國榮撰:〈人格境界與成人之道 理學的人格理論及其內蘊〉,《孔孟月刊》1993年6月第31卷第10期,頁14-21。
〈儒家價值觀的歷史轉換 明清之際的儒學〉,《孔孟學報》1994年9月第68期,頁173-189。
楊儒賓撰:〈羅欽順與貝原益軒 東亞近世儒學詮釋傳統中的氣論問題〉,《漢學研究》2005年6月第23卷第1期,頁261-290。
董金裕撰:〈理學的名義與範疇〉,《孔孟月刊》1982年5月第20卷第9期,頁22-27。
董根洪撰:〈論黃宗羲實學與朱舜水實學的區別〉,《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7年第4期,頁100-107。
〈論黃宗羲傑出的無神論〉,《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3年第6期,頁83-88。
葉世昌撰:〈關於黃宗羲的工商皆本論〉,《復旦學報》1983年第4期,頁108-110。
葉樹望撰:〈黃梨洲與化安山〉,《中國典籍與文化》1997年第4期,頁118。
溝口雄三撰:〈論明末清初時期在思想史上的歷史意義〉,《史學評論》1986年7月第12期,頁99-140。
裴世俊撰:〈由來聚散屬篇章 談黃宗羲的懷友詩〉,《蘇州大學學報》1984年第4期,頁37-41。
〈論黃宗羲和錢謙益的關係〉,《寧夏社會科學》1992年第3期,頁89-94。
熊月之撰:〈論黃宗羲、唐甄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民主思想〉,《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79年第3期,頁27-31。
趙連穩撰:〈黃宗羲史學初探〉,《齊魯學刊》1997年第1期,頁108-114。
路新生撰:〈從援佛入儒和儒釋之辨看理學的興衰與乾嘉考據學風的形成〉,《哲學與文化》1994年5月第21卷第5期,頁443-460。
廖肇亨撰:〈金堡之節義觀與歷史評價探析〉,《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9年12月第9卷第4期,頁95-116。
鄭吉雄撰:〈論全祖望「去短集長」的治學方法〉,《臺大中文學報》1999年5月第11期,頁339-362。
〈乾嘉學者經典詮釋的歷史背景與觀念〉,《臺大中文學報》2001年12月第15期,頁241-282。
〈清代儒學中的會通思想〉,《中華學苑》2001年2月第55期,頁61-95。
鄭宗義撰:〈黃宗羲與陳確的思想因緣之分析 以〈陳乾初先生墓誌銘〉為中心〉,《漢學研究》
1996年2月第14卷第2期。
鄭慈宏撰:〈元代「授時曆」定朔算解〉,《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1995年7月第3期,頁235-268。
鄧名瑛撰:〈論黃宗羲的兩個哲學命題〉,《船山學刊》2002年第2期,頁67-70、131。
鄧克銘撰:〈羅欽順「理氣為一物」說之理論效果〉,《漢學研究》2001年12月第19卷第2期,頁33-57。
鄧樂群撰:〈黃宗羲的史學特徵〉,《學術月刊》1999年第7期,頁89-92。
劉述先撰:〈黃宗羲晚節保不保 「黃宗羲討論會」之後的省思〉,《文星》1987年4月第106期,156-159。
〈論儒家「內聖外王」之理想〉,《哲學與文化》1988年2月第15卷第2期,頁26-34。
〈論王陽明的最後定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7年9月第11期,頁165-188。
〈論黃宗羲對於孟子的理解〉,《鵝湖》2000年1月第25卷第7期,頁2-11。
劉祚昌撰:〈中國的專制制度與中國的孟德斯鳩〉,《山東師大學報》1983年第4期,頁10-15。
劉真倫撰:〈詩史詮義〉,《大陸雜誌》1995年6月第90卷第6期,頁46-48。
劉振仁撰:〈明代軍隊職掌初探〉,《人文學報》2003年8月第6卷第27期,頁31-67。
劉操南撰:〈授時曆術述要〉,《寧波師院學報》1985年第2期。
蔡師振念撰:〈杜詩在唐代的接受效果及影響〉,《第四屆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2000年),頁4-1 4-37。
錢明撰:〈黃梨洲朱舜水關係辨 兼與白砥民先生商榷〉,《杭州大學學報》1986年12月第16卷第4期,頁28-34。
錢茂偉撰:〈黃宗羲研究二題〉,《寧波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頁31-33。
錢新祖撰、林聰舜譯:〈新儒家之闢佛 結構與歷史的分析〉,《鵝湖》1984年2月第104期,頁10-17。new window
駱浪萍撰:〈黃宗羲經濟思想之我見〉,《杭州大學學報》1987年6月第17卷第2期,頁14-18。
謝剛撰:〈明夷待訪錄與明清文字獄〉,《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3期,頁71-84。
謝正光撰:〈從明遺民史家對崇禎帝的評價看清初對君權態度〉,《新亞學術集刊》1979年第2期,頁39-48。
〈顧炎武、曹溶論交始末 明遺民與清初大吏交遊初探〉,《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95年第4期,頁205-222。
〈清初的遺民與貳臣 顧炎武、孫承澤、朱彝尊交遊考論〉,《漢學研究》1999年12月第17卷第2期,頁31-60。
簡良如撰:〈黃宗羲《明夷待訪錄》之公私觀 兼與盧梭《社會契約論》之比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5年9月第27期,頁215-242。
薄忠信撰:〈陰陽探微〉,《錦州師院學報(哲社版)》1992年第3期,頁51-54。
戴師景賢撰:〈論姚江學脈中之龍溪、心齋與其影響〉,《臺大中文學報》2005年6月第22期,頁359-411。
鍾彩鈞撰:〈羅整菴的理氣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5年3月第6期,頁199-218。
〈來知德哲學思想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4年3月第24期,頁217-251。
蕭啟慶撰:〈宋元之際的遺民與貳臣〉,《歷史月刊》1996年4月第99期,頁56-64。
魏偉森撰、何隽譯:〈宋明清儒學派別爭論與《明史》的編纂〉,《杭州大學學報》1994年3月第24卷第1期,頁66-72。
韓學宏撰:〈明末清初經世思想興起因素平議〉,《中華學苑》1994年4月第44期,頁135-149。
羅友松、蕭林來撰:〈黃宗羲藏書考〉,《華東師大學報》1980年第4期,頁85-89。
羅永樺撰:〈從清初經學「回歸原典」運動看黃宗羲與道教之關係〉,《孔孟月刊》1999年10月第38卷第2期,頁19-30。
蘇鳳格撰:〈黃宗羲法律思想評述〉,《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10月第38卷第4期,頁120-123。
顧頡剛撰:〈清初學者的政治思想〉,《國文天地》1991年1月第68期,頁66-73。


三、學位論文
李東三撰:《黃梨洲及其明夷待訪錄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3年)。
李慧琪撰:《黃梨洲思想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桃園縣中壢市: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于盛撰:《陸象山心學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年)。
林朝和撰:《黃梨洲政治哲學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1986年)。
林煌崇撰:《明末清初之經世學風與史學思想》(台北: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1年)。
胡森永撰:《從理本論到氣本論 明清儒學理氣觀念的轉變》(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0年)。
南鐘鎬撰:《黃梨洲的政治思想》(台北:台灣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1991年)。
翁瑞廷撰:《清初三大儒之政治思想》(台北:政治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1974年)。
康長健撰:《黃宗羲政治思想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1985年)。
陳昭鈞撰:《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民本思想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尚信撰:《黃梨洲經世之學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1年)。
黃啟霖撰:《黃梨洲與孫中山經世思想之比較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所碩士論文,1985年)。
黃齡瑤撰:《黃宗羲的詩文觀與明清之際的文學思潮》(台北: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楊自平撰:《梨洲歷史性儒學之建立》(桃園縣中壢市: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
廖俊裕撰:《道德實踐性與歷史性 關於蕺山學之討論》(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
廖淑慧撰:《清初唐宋詩之爭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
齊婉先撰:《黃宗羲之經世思想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年)。
鄭文嵐撰:《黃宗羲教育思想之探討》(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1988年)。
蔡淑閔撰:《王陽明四句教之開展與衍化》(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
韓學宏撰:《黃宗羲與明儒學案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