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1. | 曾華源(1995)。青少年福利政策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內政部社會司。 延伸查詢 |
2. | 內政部(1994)。社會福利政策綱領暨實施方案。臺北:內政部社會司。 延伸查詢 |
3. | 內政部社會司(1998)。八十六年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工作成果報告書。臺北:內政部社會司。 延伸查詢 |
4. | 戶外生活文教基金會(1995)。八十四年度全國冬令青年活動意見調查統計。臺中:鄉林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 |
5. | 王淑女、許臨高(1991)。我國現行少年福利法規適用情況調查報告。臺灣省法規會。 延伸查詢 |
6. | 內政部統計處(1999)。臺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內政部統計處。 延伸查詢 |
7. | 臺灣省政府社會處(1990)。臺灣青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南投:臺灣省政府。 延伸查詢 |
8. | 行政院主計處(1995)。中華民國臺灣地區青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延伸查詢 |
9. | 行政院主計處、經建會(1997)。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 延伸查詢 |
10. | 行政院衛生署(1996)。臺灣地區醫療診所疾病與傷害調查門診患者主要疾病(八十一-八十五年)。 延伸查詢 |
11. | 呂民璿(1990)。青少年社會參與及社會適應。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 |
12. | 李淑容(1996)。青少年福利服務中心之研究。臺北:社區發展研訓中心。 延伸查詢 |
13. | 林惠生、林淑慧(1996)。臺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男女學生性知識態度、與行為現況與變遷。臺中:臺灣省家庭計畫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 |
14. | 林瑞欽(1994)。嘉南地區十三-十五歲青少年自我意向調查--正常與犯罪青少年之比較。臺北:教育部訓委會。 延伸查詢 |
15. | 社會處(1991)。臺灣省青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南投:臺灣省社會處。 延伸查詢 |
16. | 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9)。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 延伸查詢 |
17. | 侯崇文、周愫嫻(1997)。少年出入不良場所問題之探討及防範策略。臺北:行政院青輔會。 延伸查詢 |
18. | 馬傳鎮(1996)。我國臺灣地區女性少年犯罪相關因素及其防治對策之研究。臺北:行政院青輔會。 延伸查詢 |
19. | 張明正、林惠生(1994)。臺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男女生性知識、態度與行為現況與變遷。臺中:臺灣省家庭計畫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 |
20. | 張盈堃、方岷(1998)。積極性家庭維繫服務--家庭政策及福利服務之應用服務。臺北:揚智出版社。 延伸查詢 |
21. | 曾華源、郭靜晃(1999)。少年福利。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 |
22. | 詹火生(1993)。社會福利需求範圍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延伸查詢 |
23. | 謝瑤偉(1993)。少年濫用安分他命之研究。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 |
24. | 羅文輝(1998)。臺北市中學生收看有線電視色情節目之現況及相關影響。臺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延伸查詢 |
25. | Anda(1994)。Adolescence overview in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
26. | Gilbert, Neil、Specht, Harry(1986)。Dimensions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
27. | Hamburg, D. A.(1992)。Today's Children: Creating A Future for a Generation in Crisis。New York:Times Books。 |
28. | Lemer, R. M.(1995)。American's Youth in Crisis: Challenge and Options for Programs and Policies。Thousand Oakes, CA:Sage。 |
29. | Newman, P.、Newman, B.(1993)。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A Psychosocila Approach。Calif:Cole。 |
30. | McKillip, Jack(1987)。Need Analysis: Tools for the Human Services and Education。Newbury Park, CA:Sage Publications, Inc.。 |
31. | 李欽湧(1994)。社會政策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 |
32. | 林清江(1985)。休閒活動理論與實務。輔仁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 |
33. | Bandura, Albert、Walters, Richard H.(1963)。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
圖書論文1. | 黃西玲(1995)。消除色情媒體。現代家庭與社會發展。臺北:中華民國公共秩序研究會。 延伸查詢 |
2. | Baittle, B.、Offer, D.(1971)。On the nature of adolescent rebellion。Annals of Adolescent Psychiatry。N.Y.:Basic Books。 |
3. | Donnerstein, E.、Linz, D.(1994)。Sexual violence in the mass media。Violent and the Low。Thousand Oaks, CA:Sage。 |
4. | Dornbusch, M.、Gray, D.(1988)。Singal-Parent families。Feminism, Children, and The New Families。NY:The Guilford Press。 |
5. | Hahn, A. B.(1994)。Toward a national youth development policy for young African-American males: The choices policymakers face。Nurturing young block males: Challenges to agencies. Programs and Social Policy。Washington, DC:The Urban Institute Press。 |
6. | McDaniel, C.(1984)。Work and leisure in the career span。Designing Careers。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
7. | Schuieng, J.、Ebata, A. T.(1994)。The United State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Adolescence。Westport, CT:Greenwood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