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語境下的當事人詢問制度
書刊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作者:包冰鋒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11)
頁次:102-108
主題關鍵詞:當事人詢問當事人陳述證人作證證明妨礙舉證責任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7
  • 點閱點閱:6
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扮演兩種角色,即訴訟主體與證據方法。與之相對應的,當事人陳述分為訴訟主體的當事人陳述與證據意義的當事人陳述。由於我國長期以來並沒有區分這兩種意義的當事人陳述,所以當事人陳述的證據價值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對此,為了更好地發揮當事人陳述對於案件事實的證明作用,可以通過設立當事人詢問程式作為當事人陳述的程式場景,把證據意義的當事人陳述剝離出來,並對當事人本人陳述進行規制。雖然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確立了當事人詢問制度,但是粗陋的規定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基於此,我們有必要通過參照證人作證規則、借助證明妨礙原理等方式完善當事人詢問制度。
期刊論文
1.包冰鋒(2012)。大陸法系當事人詢問制度及其啟示。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占善剛、劉顯鵬(2005)。當事人陳述探微。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亞新、陳杭平(2006)。論作為證據的當事人陳述。政法論壇,200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福清(2014)。民事訴訟當事人虛假陳述之法律規制。東南司法評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福華(2004)。當事人陳述的制度化處理。當代法學,200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占善剛(2008)。當事人訊問之比較研究。法學評論,200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包冰鋒(2015)。現代訴訟構造下的案件事實解明義務研究。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包冰鋒、陶婷(2010)。論文書提出命令中的秘密保護。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卉(2016)。我國司法話語權的語境困惑及完善。江西社會科學,20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姜世明(2009)。新民事證據法論。新學林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橋宏志、張衛平、許可(2007)。重點講義民事訴訟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沈德詠(2015)。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杜萬華、奚曉明(2015)。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司法解釋適用解答。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郭小冬、姜建興(2009)。民事訴訟中的證據和證明。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