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由“教化”到“共鳴”:新中國愛情電影的涵化轉向
書刊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作者:孫發友陳旭光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016(7)
頁次:155-160
主題關鍵詞:涵化理論愛情電影意識形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8
  • 點閱點閱:7
在中國的現實語境中,包括愛情題材在內的國產電影始終肩負著對受眾進行主流價值涵化的使命。本研究以涵化理論為視角,探究電影作為大眾傳媒的屬性特徵,並以國產愛情片的涵化轉向為切口,考察新中國電影與主流意識形態、受眾之間的涵化機制,窺探中國電影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
期刊論文
1.石長順、周莉(2008)。新媒體語境下涵化理論的模式轉變。國際新聞界,200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慶安、田媛媛(2015)。好萊塢電影的風險共鳴與公共外交的涵化效應。對外傳播,20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饒曙光(2007)。紅色愛情十七年。大眾電影,2007(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饒曙光(2009)。改革開放三十年與中國主流電影建構。文藝研究,200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瑜、曾軍(2013)。小時代或個人青春的獨奏--《致青春》、《小時代》和《青春派》的青春主題。文藝評論,2013(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帕特里克.富爾賴、李二仕(2003)。愛情的意識形態:電影與文化。世界電影,200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Slater, Michael D.、Rouner, Donna(2002)。Entertainment-Education and Elaboration Likelihood: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ing of Narrative Persuasion。Communication Theory,12(2),173-191。  new window
8.Nabi, Robin L.、Krcmar, Marina(2004)。Conceptualizing Media Enjoyment as Attitude: Implications for Mass Media Effects Research。Communication Theory,14(4),288-310。  new window
圖書
1.郝建(2002)。影視類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金宜鴻(2014)。新中國文藝政策與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Louis, Althusser(1984)。Essays in Ideology。London:Verso。  new window
4.Althusser, Louis、顧良(1984)。保衛馬克思。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蘇珊.海沃德、鄒贊(2013)。電影研究關鍵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程季華、李少白、邢祖文(1963)。中國電影發展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慧玲(20040000)。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1910-1945。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Gerbner, Geroge、Gross, Larry、Morgan, Michael、Signorielli, Nancy(1994)。Growing up with Television: The Cultivation Perspective。Media Effects: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new window
2.弗.詹姆遜(1999)。馬克思主義與歷史主義。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