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東亞圖景中的女性新文學(1931-1945)──以臺灣、滿洲國為例
作者:呂明純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劉人鵬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女性文學臺灣新文學滿洲國東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13
本論文《東亞圖景中的女性新文學(1931-1945)──以臺灣、滿洲國為例》分六章,分章、順時地討論在日本帝國主導的東亞體制下,臺灣和滿洲國兩地女作家文學表現及其文化影響。
第一章從滿洲國建立前的東北講起,探討在五四文化以及特殊地緣位置的交相影響下,東北文壇感時憂國精神的極致發揮。雖在國仇家恨的最前線,女作家卻表現出強烈的性別特色,這得回歸當時東北的社會環境討論。本章採用東北女性的口述歷史和回憶錄,並由彼時勢力龐大的民間教化團體「萬國道德會」切入,試圖從現身說法中了解當時的婦女家庭處境,及其在文學作品中的折射和因應。
論文第二章討論大東亞體制前夕的殖民地臺灣。從1895年被日本殖民政權接管,臺灣其實已經累積不少物質和非物質的近代文明發展。但其中許多今日看來順理成章的說法,回到當時脈絡爬梳卻仍有待商榷。本章仔細檢視1920年代以來被擴大解讀的「自由戀愛」論述,並透過新文學女性文本和庶民文化的相互對照,探討此時臺灣女性是否存在某些和檯面上「自由戀愛話語」相異的情感實際操作模式,以及小眾局部的女性公共領域是否已隱約成形。
論文第三章從滿洲國文壇變化談起。在蕭紅白朗逃離滿洲國、左翼作家陸續流亡關內後,滿洲國文壇重心從北滿哈爾濱往南轉移到了國都新京。儘管此時文壇處於相對肅殺的文藝統制,第二代滿洲國女作家們的創作力卻非常蓬勃。就算分列不同的文學集團,但從女作家們對官方護持封建禮教的回應、對古老大家庭內部鬥爭的批判、對不同家庭結構下女性角色的衝突、新興職場女性的困境……這些共同關懷,都可看出共同體的成形,「性別」的概念,已成為這些女人思考面對問題的主要認識論,是女作家觀看新體制造成的新秩序時的一個重要文化角度。
論文第四章討論1937年廢馳漢文後臺灣少數漢文刊物上的女性文化,主要是透過《風月報》這個隱約成形的公共領域,來探討女性角色讀者的討論參與,對於1920年以降架空的自由戀愛論述產生何種變化。透過長達七個月「姚徐戀愛論爭」和由女性執筆的白話通俗小說,本章試圖討論臺灣女性在共同體變更時認同感的重新形塑,以及戰爭造成的疆界浮動所帶來的心靈轉變。
論文第五章討論滿洲女性作家如何回應大東亞體制後期的政策。隨著《藝文指導要綱》的出台,滿洲國文學環境進入高壓狀態,本章呈現大東亞體制後期女作家關懷的新發展:或者試圖透過剖析內心陰暗的病態書寫向內挖掘,在文本中發明承載負面能量的主體;或者透過超越疆域和種族的書寫將認同自土地解放,重新形塑和世界在互動中改變自我的溝通模式;或在高壓戰時體制下橫向串連起女性聯結,以共同體生活捱過艱難時刻;也有人擅於操作大都會新興娛樂事業和通俗媒體市場,在官方打造的賢妻良母論述外,以文本建構起自己的人生。在法西斯主義國家機器的高度控管下,不同個體都以不盡相同的方式回應新時代對她們的新要求,然而延續前期的一貫路線,「同為女人」的認同感仍是滿洲國女作家非常重要的特色。
論文第六章則延續第四章的討論,隨著南進政策的推進和太平洋戰爭後帝國疆界的擴充,臺灣有了重新向中心流動的可能性,於是女性的自我定位、對於自由戀愛的參照系也有了新風貌。在《南方》這個試圖和日本內地、滿洲國接軌並保持同一感的華文讀書平台上,一個大東亞的世界想像隱隱成形。而在近衛新體制和大政翼贊會影響下,1940年代初期台灣一度有過地方文化振興的生機。在政策轉換間隙,保留本土文化的《民俗台灣》得以創刊,這個場域的建立對於臺灣的女性書寫產生了正面影響。此外從新文學女性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臺灣女性以不同方式,對「新女性」形象和「母職」的把握賦予了新的時局性。有的是強調新女性的「職域奉公」,目的在延遲進入婚姻體系的時間;而有的是以「良母」的身分,來作為台灣媳婦重新賦權的契機。
透過殖民地臺灣和滿洲國的橫向並置,本論文試圖在上下直向的殖民/抵殖民關係外,開展出東亞圖景對於兩地女性產生的文化影響,並經由兩地的對應參照,探討女性如何在文本中建立自己能動性,如何以文學行動回應著體制的要求與召喚。
女性文本、女作家作品集
臺灣部分
月  珠
1982 〈我的心思〉,羊子喬、陳千武主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10─廣闊的海》,頁117-118。臺北:遠景出版社。
朱氏櫻子
1990 〈指腹為婚〉,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1輯:頁142。
李氏月雲
1990 〈嫁娶〉,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1輯:頁168。
徐氏青絹
1990a 〈咒咀〉,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3輯:頁123-124。
1990b 〈婚禮習俗─食姐妹桌〉,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3輯:頁130-131。
1990c 〈漬豆乳〉,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3輯:頁119-120。
1990d 〈擲筶(擲杯筊)〉,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3輯:頁121-122。
張碧華
1979 〈上弦月〉,葉石濤、鍾肇政主編,陳曉南譯,《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3─豚》,頁331-343。臺北:遠景出版社。
1996 〈新月〉,葉石濤《臺灣文學集(1)》,頁167-178。高雄:春暉出版社。
張碧淵
2003 〈羅曼史〉,邱香凝譯,《文學臺灣》45期:頁233-243。
許氏月霞
2002 〈稻江宵〉,羅淑薇譯,《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4期:頁15。
1995a 〈臺灣的家居生活〉,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95年版):頁26-43。
1995b 〈祖母逝世感言〉,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95年版);頁292-294。
陳氏照子
1990 〈蘭陽俗信〉,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3輯:頁147-148。
陳氏董霞
1990a 〈香香(香包)〉,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2輯:頁115-116。
1990b,〈蔭豉〉,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5輯:頁114-117。
辜顏碧霞
1998 〈臺灣女性觀與希望〉,張良澤輯譯〈臺灣皇民文學作品拾遺〉,《民眾日報》,1998年5月10日。(原載於:《臺灣藝術》第5卷第6號〔1944.6.1〕)。
1999 《流》。臺北:草根出版社。
黃氏寶桃
1982a 〈秋天的女人聲音〉,羊子喬、陳千武主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11──森林的彼方》,頁201-204。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2b 〈故鄉〉,羊子喬、陳千武主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11──森林的彼方》,頁205-206。臺北:遠景出版社。
1996a 〈感情〉,葉石濤譯,《臺灣文學集(1)》,頁189-194。高雄:春暉出版社。
1996b 〈人生〉,葉石濤譯,《臺灣文學集(1)》,頁185-188。高雄:春暉出版社。
2002a 〈憶起〉,陳俐雯譯,《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4期:頁9。
2002b 〈離別〉,陳俐雯譯,《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4期:頁9。
2002c 〈詩手〉,陳俐雯譯,《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4期:頁10。
黃鳳姿
1940a 《七娘媽生》。臺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
1940b 《七爺八爺》。臺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
1943 《臺灣の少女》,臺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1943年。
1990a 〈佃農的家〉,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2輯:頁222-226。
1990b 〈往事(艋舺的少女)〉,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3輯:頁194-224。
1990c 〈做月內(坐月子)〉,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4輯:頁58-60。
1990d 〈掠猿(捉猴子)〉,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4輯:頁69-71。
1990e 〈教養小孩的方法〉,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4輯:頁92-95。
1990f 〈花〉,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4輯:頁261-264。
1990g 〈臺灣婦女服飾〉,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2輯:頁59-62。
楊千鶴
1979 〈花開時節〉,葉石濤、鍾肇政主編,陳曉南譯,《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8─閹雞》,頁175-198。臺北:遠景。
1990a 〈女人的命運〉,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2輯:頁25-28。
1990b 〈待嫁女兒心〉,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4輯:頁49-52。
1992 〈花開時節〉,施淑編,鍾肇政譯,《日據時代臺灣小說選》,頁289-311。臺北:前衛出版社。
1995 《人生的三稜鏡》。臺北:前衛出版社。
1998 〈臺灣的孩子們〉,張良澤輯譯,〈臺灣皇民文學作品拾遺〉,《聯合報》副刊,1998年2月10日。
2000 〈花開時節〉,江寶釵、范銘如主編,林智美譯,《島嶼妏聲─臺灣女性小說讀本》,頁4-30。臺北:巨流出版社。
2001 〈花開時節〉,邱貴芬編、林智美譯,《日據以來臺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頁66-93。臺北:女書文化。
2001 《花開時節》。臺北:南天書局。
葉 陶
1982 〈病兒〉,羊子喬、陳千武主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11──森林的彼方》,頁349-350。臺北:遠景出版社。
1996 〈愛的結晶〉,葉石濤譯,《臺灣文學集(1)》,頁179-184。高雄:春暉出版社。
2001 〈愛的結晶〉,邱貴芬著、向陽譯,《日據以來臺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頁54-59。臺北:女書文化。new window
趙氏靜眸
2002 〈無題〉,羅淑薇譯,《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4期:頁7。
賴氏金花
1990 〈蘭陽民話〉,林川夫編審,《民俗臺灣》第4輯:頁11-18。
賴氏雪紅
1996 〈夏日抄〉,葉石濤譯《臺灣文學集(1)》,頁195-215。高雄:春暉出版社。
靜 眸
2002 〈別離〉,羅淑薇譯,《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4期:頁1。
滿洲國部分
左蒂(編)
1943 《女作家創作選》。新京:文化社。
白 朗
1984 《白朗文集》(1-4)。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10-1986.4)。
朱 媞
1944 《櫻》。新京:國民圖書株式會社。
吳 瑛
1939 《兩極》。新京:益智書店。
張泉(編)
1997 《梅娘小說散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8 《尋找梅娘》。香港:香港明鏡出版社。
梁山丁編
1986 《長夜螢火──東北淪陷時期女作家小說選》。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梅 娘
1940 《第二代》。新京:益智書店。
1999 《黃昏之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梅娘代表作》。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5 《梅娘近作及書簡》。北京:同心出版社。
陳曉帆(編)
2002 《又見梅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楊 絮
1943 《落英集》。新京:開明圖書公司。 
1944 《我的日記》。新京:開明圖書公司。
羅穎(編)
1989 《羅麥詩文集》。瀋陽: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

雜誌、報刊
臺灣部分
(以下刊物見東方文化書局「景印中國期刊五十種」之「新文學雜誌叢刊」)
《人人》,(人人雜誌發行所刊行,1935)。
《文藝臺灣》,(臺灣文藝家協會刊行,1940-1943)。
《先發部隊》、《第一線》,(臺灣文藝協會刊行,1934-1935)。
《南音》,(南音半月刊刊行,1982.7-9)。
《華麗島》,(臺灣詩人協會刊行,1939)。
《福爾摩沙》,(臺灣藝術研究會刊行,1933 -1934)。
《臺灣文藝》,(臺灣文藝聯盟刊行,1934-1936)。
《臺灣新文學》,(臺灣新文學社刊行,1935-1936)。
《臺灣文學》,(啟文社刊行,1941-1943)。
《臺灣文藝》,(臺灣文學奉公會,1944-1945)。
(以下刊物見東方文化書局之婁子匡輯集「景印中國期刊五十種」)
《臺灣青年》,(蔡培火編輯,東京臺灣雜誌刊行,1920-1922)。
《臺灣》(1922-1924)、《臺灣民報》(1923-1930)、《臺灣新民報》(1930-1932),
(臺灣新民報社刊行)。
《三六九小報》,(三六九小報社刊行,1930-1935。今據版本為成文出版社印行)。
《民俗臺灣》,(東都書籍臺北支店發行,1941-1945。今據中譯版為:林川夫編譯,《民俗臺灣》〔共7冊〕。臺北:武陵出版社,1995。)
《風月》,(風月俱樂部,1935-1936)。
《風月報》,(風月俱樂部刊行,1937-1942)。
《南方》,(南方俱樂部,1941-1944)。
《新建設》,(臺北市皇民奉公会中央本部,1942-1945)。
《臺灣公論》,(臺灣公論社,1936-1945)。
《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社,1898-1944)。
《臺灣婦人界》,(臺灣婦人社,1934-1939)。
《臺灣時報》,(臺灣時報社,1898-1945)。
滿洲國部分
(以下刊物見:《偽滿洲國期刊彙編》。北京:線裝書局,2008)
《大同文化》2冊,(滿洲文化協會,1935.4-1936.5)。
《文教月報》2冊,(文教部,1935.8-1936.7)。
《文選》1冊,(文選刊行會,1939.12-1940.10)。
《弘 宣》1冊,(吉林長春,1940.1-1944.5)。 ?
《同軌》11冊,(鐵路總局總務處,1934.2-1943.9)。
《奉天教育》12冊,(遼寧瀋陽,1933.3-1940.1)。 ?
《明明》1冊,(月刊滿洲社,1937.4-)。
《東方醫學雜誌》11冊,(遼寧瀋陽,1933.1-1939.9)。 ?
《青年文化》3冊,(吉林長春,1943.8-1945.2)。
《建國教育》14冊,(吉林長春,1939.11-1944.11)。 ?
《商工月刊》6冊,(商工研究社,1938.6-1943.7)。
《新青年》9冊,(新青年旬刊社,1935.10-1940.6)。
《新滿洲》6冊,(滿洲圖書株式會社,1939.6-1945.1)。
《新潮》2冊,(滿洲經濟社,1944.1-1944.2)。
《道慈雜誌》8冊,(道慈雜誌社,1934.9-1936.12)。
《滿洲公教月刊》1冊,(奉天市南關天主教堂,1940.1-1940.11)。
《學 藝》1冊,(吉林長春,1941.2-1942.1)。
《興仁季刊》1冊,(奉天省立女子師範校友會,1934.12-1936.6)。
《藝文志》4冊,(吉林長春,1943.11-1944.10)。
《麒麟》14冊,(滿洲雜誌社,1941.6-1945.2)。    
《大同報》
《青年文化》,滿洲青少年文化社。
《青少年指導者》
《國際協報》
《盛京時報》
《華文大阪每日》,大阪每日新聞社。
《華文每日》。大阪:每日新聞社。
《學藝》,學藝刊行會。
《興滿文化月刊》,興滿文化月報。
《興亞》
《藝文志》,藝文書房。(滿洲文藝家協會編輯)
《讀書人》,藝文志事務會。

文集合集
羊子喬、陳千武(編)
1982 《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2 《亂都之戀》。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2 《廣闊的海》。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2 《森林的彼方》。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2 《望鄉》。臺北:遠景出版社。
李南衡(編)
1979 《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臺北:明潭出版社。
1979 《賴和先生全集》。臺北:明潭出版社。
1979 《小說選集一》。臺北:明潭出版社。
1979 《小說選集二》。臺北:明潭出版社。
1979 《詩選集》。臺北:明潭出版社。
1979 《文獻資料選集》。臺北:明潭出版社。
郁永河
1959 《稗海紀遊》(原刊行於1698年)。臺北:成文出版社。
徐枕亞
1994 《玉梨魂 雪鴻淚史》(原單行本刊行於1913年)。北京:燕山出版社。
張毓茂(編)
1996 《東北現代文學大系:1919-1949》全14集。瀋陽:瀋陽出版社。
梁山丁(編)
1986 《長夜螢火》。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黃英哲(編)
2006 《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 雜誌篇》全4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
處。
楊守愚著、張恆豪編
1991 《臺灣作家全集.楊守愚集》。臺北:前衛出版社。
葉石濤、鍾肇政(編)
1981 《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臺北:遠景出版社。再版。
1981 《一桿稱仔》。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1 《一群失業的人》。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1 《豚》。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1 《薄命》。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1 《牛車》。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1 《送報伕》。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1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臺北:遠景出版社。
1981 《閹雞》。臺北,遠景出版社。
葉石濤
1996 《臺灣文學集1〔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董天工
1961 《臺海見聞錄》(原刊於1753年),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九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蕭 紅
1998 《蕭紅全集》。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
錢理群(編)
1999 《中國淪陷區文學大系》7卷。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東北現代文學史料》,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
鷲巢敦哉
1941 《臺灣保甲皇民化讀本》。臺北:臺灣警察協會。

研究專著
三澤真美惠
2002 《殖民地下的「銀幕」》。臺北:前衛出版社。
山田敬三、呂元明(編)
1992 《中日戰爭與文學-中日現代文學的比較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中央檔案館(編)
1994 《偽滿傀儡政權》。北京:中華書局。
尹章義
1995 《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文訊出版社(編)
1996 《臺灣現代詩史論》。臺北:文訊出版社。
方孝謙
2001 《殖民地臺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臺北:巨流。
片岡巖
1981 《臺灣風俗誌》(原作於1921)。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今據版本由陳金田、馮作用合譯,臺北,大立出版社,1981)。
王中忱
2001 《越界與想像-20世紀中國、日本文學比較研究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向遠
1999 《筆部隊和侵華戰爭-對日本侵華文學的研究與批判》。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 輔
1990 《日軍侵華戰爭(1931-1945)》。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
王秉忠、孫景悅(編)
1991 《九一八事變前後的日本與中國東北—滿鐵秘檔選編》。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王鴻賓等
1992 《東北教育通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王寶平
2003 《神道與日本文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王乃信等譯
1989 《臺灣社會運動史1-5》(原刊於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臺北:創造出版社)。
王培元(編)
1992 《東北作家群小說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司馬嘯青
1998 《臺灣世紀豪門──辜振甫家族》。臺北:玉山社。
史桂芳
2002 《「同文同種」的騙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史朝(編)
2004 《中日民族傳統文化與教育現代化的比較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吉林省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1990 《偽滿洲國大事記》。遼寧:大達出版。
成令方
1991 《戰爭‧文化‧國家機器》。臺北:唐山出版社。
江文瑜(編)
1995 《阿媽的故事》。臺北:玉山社。
1995 《消失中的臺灣阿媽》。臺北:玉山社。
呂紹理
2005 《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
呂元明
1992 《日本文學論釋--兼及中日比較文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成、王長元(編)
1998 《老滿洲(上、下)》。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
李茂杰(編)
1993 《偽滿軍事》。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李 今
2000 《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李文卿
2010 《共榮的想像:帝國、殖民地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臺北:稻鄉出版社。
吳密察(編)
2008 《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播種者。
沈衛威
1992 《東北流亡文學史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汪民安、陳永國
2003 《後身體 : 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卓意雯
1993 《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臺北:自立晚報。
周慧玲
2004 《表演中國:女明星、 表演文化、視覺政治 1910-1945》。臺北:麥田。
周 蕾
1995 《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臺北:麥田。
周婉窈
2003 《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周艾民
2004 《東方馬其諾防線大揭祕:侵華日軍偽滿洲國要塞實錄》。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孟悅、戴錦華
2004 《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尚會鵬
1998 《中國人與日本人-社會集團、行為方式和文化心裡的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東北淪陷十四年史編纂委員會(編)
1991 《中國東北淪陷十四年史綱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
東北淪陷十四年史總編室、日本殖民地文化研究會(編)
2010 《偽滿洲國的真相──中日學者共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林正珍
2002 《近代日本的國族敘事:福澤諭吉的文明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林繼文
1996 《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
姜念東、伊文成等
1991 《偽滿洲國史》。遼寧:大連出版社。
姜東年(編)
1993 《偽滿社會》。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施 淑
1997 《兩岸文學論集》。臺北:新地出版社。
施叔青、蔡秀女(編)
1999 《世紀女性‧臺灣第一》。臺北,麥田出版社。
柯志明
2003 《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群學出版公司。
俞元桂、賈植芳(編)
1993 《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胡 澎
2005 《戰時體制下的日本婦女團體(1931-1945)》。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倪 偉
2003 《「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夏志清
1991 《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孫 歌
2001 《亞洲意味著什麼:文化間的「日本」》。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孫中田、逄增玉、黃萬華、劉愛華合著
1999 《鐐銬下的繆斯:東北淪陷區文學史綱》。長春:吉林大學。
徐迺翔、黃萬華
1995 《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高樂才
2000 《日本滿洲移民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常淑珍口述、曹保明整理
1993 《細說偽滿妓院》。長春巿:時代文藝。
張福貴、靳叢林
1999 《中日近現代文學關係比較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張鶴立
1940 《滿洲國之現階段》。南京:中央書報發行所。
張競生
1926 《美的社會組織法》。北京:北新書局。
梅家玲(編)
2000 《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
淡江中文系(編)
1999 《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
莊永明
2000 《臺灣心女人》。臺北:遠流出版社。
許俊雅
1995 《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許雪姬
1995 《藍敏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昭如
2005 《羅爾摩沙.愛情書》。臺北:柿子文化。
陳其南
1980 《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聯經出版社。
1987 《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出版社。
陳明台
1997 《臺灣文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東原
1994 《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商務印書館。
陳 因
《滿洲作家論集》。(出版頁佚失)
陳昭瑛
1998 《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正中書局。
陳芳明
1998 《臺灣人的歷史與意識》。臺北:敦理出版社。
1998 《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
2002 《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社。
2004 《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出版社。
陳益源
1997 《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臺北,里仁書局。
1999 《臺灣民間文學採錄》。臺北,里仁書局。
陳光興
2006 《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臺北:行人出版社。
陳本善
1989 《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陳姃湲
2005 《從東亞看近代中國婦女教育:知識份子對「賢妻良母」的改造》。板橋:稻鄉出版社。
傅大為
2005 《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臺灣》。臺北,群學出版社。
彭小妍(編)
1996 《認同、情慾與語言──臺灣現代文學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
1999 《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
曾秋美
1998 《臺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臺北:玉山社。
游鑑明
1994 《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2 《傾聽她們的聲音──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口述史料的運用》。新店:左岸文化。
游珮芸
2007 《日治時期臺灣的兒童文化》。臺北:玉山社。
程光煒、吳曉東、孔慶東、劉勇、郜元寶(編)
2003 《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馮為群
1992 《東北淪陷時期文學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瀋陽:瀋陽出版社。
黃美娥
2004 《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社。
黃靜嘉
2002 《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黃金麟
2002 《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
黃裕元
2005 《臺灣阿歌歌──歌唱王國的心情點播》。臺北:向陽文化。
楊 翠
1993 《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臺北:時報。
楊威理著、陳映真譯
1995 《雙鄉記》。臺北:人間出版社。
葉石濤
1998 《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
葉渭渠
1997 《日本文學思潮史》。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解學詩
1993 《歷史的毒瘤:偽滿政權興亡》。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
廖炳惠
2003 《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齊紅深(編)
1991 《東北地方教育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劉人鵬
2000 《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劉禾
2002 《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北京:三聯書店。
劉海瑛(編)
1993 《偽滿文化》。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劉信君、霍燎原(編)
1998 《中國東北史》第6卷。吉林:文史出版社。
劉岳兵
2003 《日本近代儒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晶輝
2004 《民族、性別與階層--偽滿時期的”王道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紀蕙
2004 《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臺北:麥田出版社。
劉登翰(編)
1991 《臺灣文學史》。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
劉小沁(編)
1992 《南玲北梅》。深圳:海天出版社。
劉愛華
2004 《孤獨的舞蹈──東北淪陷時期女性作家群體小說論》。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劉心皇
1970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9: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臺北:成文出版社。
撫順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1992 《偽滿皇帝群臣改造紀實》。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
潘國正
1997 《天皇陛下の赤子──新竹人.日本兵.戰爭經驗》。新竹:齋風堂。
鄭玉麗
2000 《鄭玉麗女士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蕭耘、建中(編著)
2002 《蕭軍與蕭紅》。北京:團結出版社。
霍燎原(編)
1993 《偽滿人物》。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戴錦華
2005 《性別中國》。臺北:麥田出版社。
薛虹、李澍田(編)
1993 《中國東北通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藍博洲
2001 《臺灣好女人》。臺北:聯合文學。
羅久蓉訪問、丘慧君紀錄
2005 《姜允中女士訪問紀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羅久蓉訪問,丘慧君、周維朋紀錄
2006《從東北到臺灣:萬國道德會相關人士訪問紀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嚴紹璽、中西進(編)
1996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6--文學卷》。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蘇崇民
1990 《滿鐵史》。北京:中華書局。
顧燕翎(編)
1996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

外文專著及譯作
史書美著、何恬譯
2007 《現代的誘惑 : 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李歐梵著、毛尖譯
2006 《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陳順馨、戴錦華編
2004 《婦女、民族與女性主義》。北京:中央編譯社。
游鑑明、羅梅君、史明等編,洪靜宜、柯臨清等譯
2007 《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出版。
上野千鶴子著、吳詠梅譯
2004 《近代家庭的形成與終結》。北京:商務印書館。
大江志乃夫、三谷太一郎等編
1992、1993 《近代日本と植民地》(共8卷)。東京:岩波書店。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等譯
2003 《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臺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子安宣邦著、趙京華譯
2004 《東亞論──日本現代思想批判》。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小森陽一著、陳多友譯
2003 《近代日本國語批判》。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小林善紀
1998 《戦爭論》。東京:幻冬社。
小林善紀著,賴青松、蕭志強譯
2001 《臺灣論──新傲骨精神》。臺北:前衛。
小熊英二
1995 《単一民族神話の起源》。東京:新曜社。
1998 《「日本人」の境界》。東京:新曜社。
山川均著、蕉農譯
1930 〈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的臺灣〉,收於王曉波編,《臺灣的殖民地傷痕新編》
(2002),頁117-184。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吉田裕著、劉健平譯
2000 《日本人的戰爭觀──歷史與現實的糾葛》。北京:新華出版社
早川紀代、李熒娘、江上幸子、加藤千香子編
2007 《東アジアの国民国家形成とジェンダー 女性像をめぐって》(東亞細亞
國家國家形成與性別──關於女性形象)。東京:青木書店。
江原由美子著、丁莉譯
2005 《性別支配是一種裝置》。北京:商務印書館。
竹中信子著、熊凱弟譯
2009 《日本女人在臺灣──日治臺灣生活史 昭和篇》。臺北:時報。
赤澤史郎、北河賢三、由井正臣編輯、解說
1985 《資料 日本現代史13 太平洋戰爭下の國民生活》。東京:大月書店。
尾崎秀樹著,陸平舟、間ふさ子譯
2004 《舊殖民地文學的研究》。臺北:人間。
杜贊奇著、王憲民譯
2003 《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岡田英樹著、靳叢林譯
2001 《偽滿洲國文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近藤正己
1996 《総力戦と臺湾─日本植民地崩壊の研究》。東京:刀水書房。
藤井省三・黄英哲・垂水千恵編
2002 《臺湾の「大東亜戦争」─文学・メディア・文化》。東京:東京大学出版
会。
秋山洋子、加納實紀代(編)
2007 《戰爭與性別──日本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持地六三郎
1998 《臺湾殖民政策》。臺北:南天書局。
柄谷行人著、趙京華譯
2003 《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洪郁如
2001 《近代臺灣女性史:日本の殖民統治と「新女性」の誕生》。東京:勁草書
房。
野村浩一著、張學鋒譯
1999 《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鹿野政直著、許佩賢譯
2008 《日本近代思想》。臺北,五南。
駒込武
1996 《植民地帝國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書店。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
2004 《臺灣文學這一百年》。臺北:麥田。
鶴見俊輔著、邱振瑞譯
2008 《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臺北:行人出版社。
鶴見俊輔著、李永熾譯
1984 《日本精神史(1931-1945)》。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Anderson, Benedict著、吳叡人譯
1991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臺北,時報。
Beauvoir, Simone de(西蒙‧波娃)、陶鐵柱譯
1999 《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
Ching, Leo(荊子馨)著、鄭力軒譯
2006 《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Becoming ’’Japanese”: Colonial
Taiwan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fy Formation)。臺北:麥田。
Conrad Totman(康拉德.托特曼)著,王毅譯
2008 《日本史(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Duara, Prasenjit
2003 Sovereignty and Authenticity: Manchukuo and the East Asian Modern. Lanham,
Oxfor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Edward M. Gunn (耿德華)著、張泉譯
2006 《被冷落的繆斯──中國淪陷區文學史》。北京:新星出版社。
Eagletyon, Mary(瑪麗‧依格頓),胡敏、陳彩霞、林樹明譯
1989 《女權主義文學理論》。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Elleke Boehmer(博埃默)著,盛寧譯
1998 《殖民與後殖民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Foucault, Michel著,劉北城、楊遠嬰譯
2003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
Greene, Gayle (格蕾‧格林)、Kahn, Copplia (考比里亞‧庫恩) ,陳引馳譯
1995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臺北:駱駝出版社。
James C. Scott(詹姆斯.C.斯科特),鄭廣懷、張敏、何江穗譯
2007 《弱者的武器》。南京:鳳凰出版社
Linda McDowell(琳達˙麥道威爾)著,徐苔玲、王志弘譯
2006 《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臺北:群學出版社。
Miller, Jean Baker(珍‧貝克‧米勒),鄭至慧、劉毓秀、葉安安合譯
1997 《女性新心理學》。臺北:女書出版。
Moi, Tori (托里‧莫以) 、陳潔詩譯
1995 《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
Mary Eagletyon編,胡敏、陳彩霞、林樹明譯
1989 《女權主義文學理論》。長沙:湖南文藝。
Tong, Rosemarie(羅思瑪莉.佟恩)、刁筱華譯
1996 《女性主義思潮》。臺北:時報出版社。
Woolf, Virginia(維金尼亞.吳爾芙)
1979 《自己的屋子》,張秀亞譯。臺北:純文學出版社。
2001 《三枚金幣》,王蕆真譯。臺北:天培出版社。
Young, Louise
1999 Japan's Total Empire:Manchuria and the Culture of Wartime Imperialism.
California: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單篇論文
井迎瑞
2004〈影片《沙鴦之鐘》的殖民情境與再現政治分析〉,收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編,《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61-289。南投:國史館
臺灣文獻館。
王中忱
2003 〈蝴蝶緣何飛過大海?──殖民歷史、殖民都市與《亞》詩人群〉,《視界》第12輯。
2002 〈殖民都市文化與《亞》詩人群的詩意〉,發表於:「殖民主義與現代性的
再檢討」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研院。
申正浩
2005 〈二十世紀前半期東亞文學殖民性比較研究:日本內地、臺灣、滿洲國、朝鮮、中國大陸比較研究〉,發表於:「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朴宣泠
2002〈體制內抵抗:滿洲國統治之下的秘密反日活動〉,《漢學研究》20卷1期,總號40,頁369-397。
池賢婌、趙吉譯
2004 〈《婦女雜誌》(1915-1931)中出現的有關兒童的論說──與《新女性》(日帝治下的朝鮮)比較〉,《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2期,頁257-276。
沙培德
2004 〈關於滿洲國的建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4期,頁185-194。
李柯炬、朱媞
1992〈1942至1945年東北文藝界一窺〉,《東北淪陷時期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05-409。瀋陽:瀋陽出版社。
沈潔
2001 〈偽滿統治時期婦女參與社會活動的背景以及特徵〉,發表於「近代中國的婦女、國家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研院近史所主辨。
周婉窈
2003 〈歷史的統合與建構──日本帝國圈內臺灣、朝鮮和滿洲的「國史」教育〉,《臺灣史研究》第10卷第1期,頁33-84。
1994 〈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新史學》第5卷第2期。
林雪星
2002 〈澤地久枝的中國觀──從「至成人之旅」及「一個滿洲」來看〉,《東吳日語教育學報》第25期,頁343-373。
林文冠
2009,〈現實內頁,殖民外景──《臺灣日日新報》廣告欄中的臺灣婦女圖像〉,發表於「第六屆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邱貴芬
1995 〈「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收於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
1999 〈臺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中外文學》27卷9期。
施 淑
1990 〈大東亞文學共榮圈──《華文大阪每日》與日本在華占領區的文學統制〉,《新地文學》第1卷第1期。
2002 〈「大東亞文學」在「滿洲國」〉,收入於《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史哲研究所。
柳書琴
2004 〈通俗作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年代臺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33卷7號,總號391,頁19-55。
2009〈「滿洲他者」寓言網絡中的新朝鮮人形象:以舒群《沒有祖國的孩子》為中心〉,《韓中言語文化研究》第22輯,頁187-216。
2010 〈殖民都市、文藝生產與地方知識:1930年代臺北與哈爾濱的比較〉,發表於「臺灣與東亞的跨界:亞洲的地區主義國際工作坊」。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2010〈「總力戰」與地方文化──地方文化論述、台灣文化甦生及台北帝大文政學部教授們〉,《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七十九期,頁91-158。
洪郁如
2000 〈日本統治初期士紳階層女性觀之轉變〉,收入於《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頁255-281。臺北:播種者文化。
2008 〈學歷.女性.殖民地:從臺北女子高等學院論日治時期女子高等教育問題〉,發表於「臺灣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80。北縣: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合辦。

2008 〈旗袍.洋裝.燈籠褲:戰爭時期臺灣女性服裝之探討〉,發表於「從性別看現代戰爭」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高 翔
1995 〈東北現代中篇小說史論〉,《東北文學研究》第6期。
張 泉
1994 〈關於「大東亞文學者大會」〉,《新文學史料》第2期。(頁碼待補)
1995 〈藝術借鑒:淪陷區散文同外來文化影響相處的基本格局〉,《東北文學研究》第1期。
1995 〈談淪陷區作家的創作心態及其文學的基本特徵〉,《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
1997 〈談談淪陷區文學研究中的歷史感問題──以《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中的華北部分為例〉,《中國現代文學叢刊》第2期。19黃萬華
1999 〈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料建設的圓滿終結──《中國淪陷區文學大系》評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期。
許雪姬
2003 〈「滿洲國」首任外交部總長謝介石〉,《歷史月刊》180期,頁80-89。
許俊雅
1997 〈鳥瞰日治時期臺灣報紙副刊──以《臺灣新民報》系統為分析場域〉,收於《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臺北:文建會。
1997 〈日據時期臺灣小說中的婦女問題〉,收入《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頁29-60。臺北:南天書局。
逄增玉
1999 〈史學思考與學術還鄉──談孫中田的東北淪陷區文學研究〉,《文藝爭鳴》第1期。
陳秀喜
1984 〈陳秀喜自傳〉,收於陳秀喜、李魁賢合編,《陳秀喜全集八──資料集》,頁3-8。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出版(1997)。
陳姃媛
2002 〈簡介近代亞洲的「賢妻良母」思想─從回顧日本、韓國、中國的研究成果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頁199-219。
陳映真
1998 〈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判〉,收於《清理與批判》,頁5-19。臺北:人間出版社。
陳昭如
2000 〈日本時代臺灣女性離婚權的形成──權利、性別與殖民主義〉,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王慧芬合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頁210-253。臺北:播種者文化。
陳慈玉
2003 〈婚姻與家族勢力:日治時期臺灣基隆顏家的婚姻策略〉,收於《無聲之聲(二):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頁173-202。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永發
2004 〈關於滿洲國之建構--評”Sovereignty and Authenticity: Manchukuo and the East Asian Modern”by Prasenjit Duara〉,《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4 期,頁177-194。
陳慧文
2007 〈二十世紀初中國毀家廢婚的思想初探〉,《立德學報》第5卷第1期,頁114-128。
楊永彬
2001 〈從《風月》到《南方》──析論一份戰爭期的中文雜誌〉,收入於《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臺北:南天出版社。
楊 翠
1995 〈海的女兒「烏雞母」──革命女鬥士葉陶〉,收入江文瑜編,《阿媽的故事》,頁36-49。臺北:玉山社。
楊千鶴
1995 〈我對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一些看法與感想〉,《文學臺灣》第15期。
1996 〈呂赫若及其日文小說之剖析〉,發表於「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臺灣文學與社會」。
1997 〈給葉石濤先生的一封公開信〉《文學臺灣》第22期。
楊雅慧
1993 〈日據末期的臺灣女性與皇民化運動〉,《臺灣風物》,第43卷第2期。
劉紀蕙
2000a 〈變異之惡的必要──楊熾昌的「異常為」書寫〉,收入《孤兒.女神.負面書寫》,頁190-223。臺北:立緒出版社
2000b 〈銀鈴會與林亨泰的日本超現實淵源與知性美學〉,收入《孤兒.女神.負面書寫》,頁224-259。臺北:立緒出版社。
2000c 〈超現實的視覺翻譯──重探臺灣五十年代現代詩「橫的移植」〉,收入《孤兒.女神.負面書寫》,頁260-295。臺北:立緒出版社。
2000d 〈前衛的推離與淨化運動:論林亨泰與楊熾昌的前衛詩論以及其被遮蓋的境遇〉,收入《書寫臺灣:後殖民、後現代與文學史》,頁141-167。臺北:麥田出版社。
劉毓秀
1996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從佛洛依德到依蕊格萊〉,收入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學派》,頁141-178。臺北:女書文化。
1998 〈肉身中的女性再現〉,收入張小虹主編,《性/別研究讀本》,頁215-238。臺北:麥田出版。
劉曉麗
2005 〈被遮蔽的文學圖景--對1932-1945年東北地區作家群落的一種考察〉,《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2期。
2005 〈偽滿洲國時期文學雜誌新考〉第6期。
羅蘇文
2001 〈都市文化的商業化與女性社會形象〉,見葉文心等人合編,《上海百年風華》,頁57-110。臺北:躍昇文化。
藤井省三
1994 〈「大東亞戰爭」時期臺灣讀書市場的成熟與文壇的成立--從皇民化運動到臺灣國家主義〉發表於「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國際學會議」。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顧德曼(Bryna Goodman)
2006 〈向公眾呼籲:1920年代中國報紙對情感的展示和評判〉,《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4期。
Showalter, Elaine(伊蘭.修華特)、張小虹譯
1986 〈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中外文學》第14卷第10期,頁77-114。
諾曼.史密斯(Norman Smith)
2007〈大黑龍江的憂鬱:朱媞作品中的女權主義〉,《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區史料與
研究》第1輯,頁160-174。
2010〈中斷的敘事:偽滿時期女性創作與殖民文化(1936-1945)〉,(未刊稿)。

學位論文
中西美貴
2003 〈挪用現代──大正時期臺灣人民的不同殖民統治經驗〉。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勁松
2007 〈殖民異化與文學演進──侵華時期滿洲中日女作家比較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論文。
王昭文
1991 〈日治末期臺灣的知識社群(1940-1945):「文藝臺灣」、「臺灣文學」及「民
俗臺灣」三雜誌的歷史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純
2008 〈國策、機關誌與再現書寫──以《臺灣教育會雜誌》、《臺灣愛國婦人》、《新建設》為例〉。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瑩真
2001 〈吳漫沙生平及其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
文。
呂淳鈺
2003 〈日治時期臺灣偵探敘事的發生與形成──一個通俗文學新文類的考察〉。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靜萍
2001 〈百餘年來臺灣聘金制度之法律分析--兼談臺灣女性法律地位之變遷〉。臺
北:臺大法學所碩士論文。
林雪星
2002 〈日本女性所描述的中國〉。臺北:東吳大學日語所博士論文。
林繼文
1991 〈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小菁
2006 〈塑造新母親:近代中國育兒知識的建構(1903-1937)〉。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柳書琴
1994 〈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臺灣的文學活動〉。臺北:臺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洪郁如
2001 〈近代臺灣女性史序說〉。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論文。
范燕秋
2000 〈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地臺灣的人種衛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梁秋虹
2003 〈社會的下半身──試論日本殖民時期的性治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佩賢
1994 〈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芳庭
1995 〈戰後臺灣婦女運動與女性論述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惠
2000 〈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童年經驗〉。新竹:清大中文所碩論。
游鑑明
1988 〈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初版。
1995 〈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臺北:師大歷史所博士論文。
曾文亮
2008 〈日治期臺灣人家族法的殖民近代化與日本化──全新的舊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博士論文。
楊雅慧
1994 〈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婦女:日本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新竹: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廖詩文
1999 〈傳記書寫與女性自覺──試論《伸子》與《放浪記》中的新女性形象〉。北縣:輔大日文所碩士論文。
劉曉麗
2005 〈東北地區文學期刊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
歐陽瑜卿
2005 〈準/決戰體制下的女性發聲──《風月報》女性書寫與主體性建立的關係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 蕾
2008 〈東北淪陷區報紙文學副刊的政治身份與文化身份──以《大同報》為樣本的歷史考察〉。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
蔡雅祺
2008 〈製造戰爭陰影:論滿洲國的婦女動員(1932-1945)〉。嘉義: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蔡佩均
2005 〈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依伶
2005 〈從解纏足到自由戀愛:日治時期傳統文人與知識分子的性別話語〉。臺北:
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玫姿
1998 〈發現女學生─五四時期通行文本女學生角色之呈現〉。新竹:清大中文系碩士論文。
蘇曉倩
2004 〈身體與教育──以日治時期臺灣實業學校的身體規訓為例(1919-1945)〉。南投: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民俗臺灣人物介紹 池田敏雄〉http://da.lib.nccu.edu.tw/ft/?m=2304&wsn=0601
〈民俗臺灣人物介紹 黃鳳姿〉http://da.lib.nccu.edu.tw/ft/?m=2304&wsn=061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