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早期藍星詩社(1954-1971)研究
作者:劉正偉
作者(外文):Liu Chengwei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系
指導教授:黃維樑博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新詩現代詩藍星詩社覃子豪余光中modern poetryBlue Star (Lan Xing) Poetry SocietyQin ZihaoYu Guangzho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90
  《早期藍星詩社(1954-1971)研究》主要在釐清早期藍星詩社的歷史:探討藍星詩社成立的動機與初期詩社的建構與發展等等。對於早期藍星詩社全部六種公開發行的詩刊,即《藍星週刊》、《藍星宜蘭版》、《藍星詩選》、《藍星詩頁》、《藍星季刊》、《藍星年刊》,就抽取樣本,討論這些新詩作品的作者背景與內容,作史實的探究與作品風格的分析;並深入論述當時各種詩學觀點在作品中的呈現。
  1950年代的台灣詩人對新詩仍處於摸索階段,經過詩壇內外幾場新詩論戰的洗禮:經歷外部的質疑與論辯,以及內部詩人自身的反省與實驗,漸漸能夠對各種詩學觀點與技法融會貫通,懂得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1950年代以降的十多年中,藍星詩社的成員以其穩健的步伐與堅定的態度,不論是為維護新詩的正面發展挺身而出的論戰與辯護,或是新詩的創作與譯介、推廣與教育,都擔當重要的角色,在台灣文學史上均有其不可抹滅的特殊意義。
  This dissertation is a study of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Blue Star (Lan Xing) Poetry Society in Taiwan: its founding, its structure, its development and its achievement. There are a total of six Blue Star poetry periodicals in this early period (1954-1971) of the society. Samples of poems published in these periodicals are taken and analyzed. Subject matters, themes as well as authorial backgrounds of the samples are investigated; also examined are various poetic theories popular in the 1950s and 1960s as embodied in those poems.
  During the 1950s, authors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explored different possibilities in their writing. There were several heated debates on the writing of poetry; for instance, the issue of poetic Westernization versus adherence to traditional Chinese ways of versification. Blue Star Poetry Society members, through experiments and experiences, achieved a poetics of blending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modern,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they produced works worthy of their hard efforts. Moreover, they translated modern Western poetry into Chinese and they taught the younger generation to write modern poetry. All these added, members of the Blue Star Poetry Society have contributed very significan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aiwan.
凡例:1、著(編)者名排列,中文姓氏以筆劃序,外文以字母序。同著者再以出版年月依序排列。2、期刊雜誌以創刊年月先後序。3、引用書目體例參照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與中研院文哲所撰稿格式。4、書目分類索引如下,壹:詩集、詩選集、詩史,貳:其他徵引書目,參:期刊雜誌,肆、翻譯與西文著作,伍:論文,陸:網路資源。

壹、詩集、詩選集、詩史:
一、主要藍星詩人詩集、詩選集:
(一)、發起人:
余光中:
余光中:《舟子的悲歌》(台北:野風出版社,1952年)。
余光中:《藍色的羽毛》(台北:藍星詩社,1954年)。
余光中:《鐘乳石》(台北:中外畫報,1960年)。
余光中:《萬聖節》(台北:藍星詩社,1960年)。
余光中:《蓮的聯想》(台北:文星書店,1964年)。
余光中:《武陵少年》(台北:文星書店,1967年)。
余光中:《天國的夜市》(台北:三民書局,1969年)。
余光中:《敲打樂》(台北:藍星詩社,1969年)。
余光中:《在冷戰的年代》(台北:藍星詩社,1969年)。
余光中:《白玉苦瓜》(台北:大地出版社,1974年)。
余光中:《天狼星》(台北:洪範書店,1976年)。
余光中:《與永恆拔河》(台北:洪範書店,1979年)。
余光中:《余光中詩選(1949-1981)》(台北:洪範書店,1981年)。
余光中:《隔水觀音》(台北:洪範書店,1983年)。
余光中:《紫荊賦》(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
余光中:《夢與地理》(台北:洪範書店,1990年)。
余光中:《安石榴》(台北:洪範書店,1996年)。
余光中:《五行無阻》(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余光中:《余光中詩選第二卷(1982-1998)》(台北:洪範書店,1998年)。
余光中:《高樓對海》(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
余光中:《藕神》(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
余光中著,陳芳明選編:《余光中六十年詩選》(北縣中和:印刻文學,2008年)。

夏菁:
夏菁:《靜靜的林間》(台北:藍星詩社,1954年)。
夏菁:《噴水池》(台北:明華書局,1957年)。
夏菁:《石標集》(香港:中外文化,1961年)。
夏菁:《石柱集》(香港:中外文化,1961年)。
夏菁:《少年遊》(台北:文星書店,1964年)。
夏菁:《落磯山下》(台北:藍星詩社,1968年)。
夏菁:《山》(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年)。
夏菁:《落磯山下》(台北:遠流出版社,1980年)。
夏菁:《悠悠藍山》(台北:洪範書局,1985年)。
夏菁:《澗水淙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夏菁:《回到林間去:山、林與人的融》(台北:台灣省林業試驗所,1999年)。
夏菁:《雪嶺》(台北:未來書城,2003年)。
夏菁:《夏菁詩選》(香港:銀河出版社,2004年)。
夏菁:《可臨視堡的風鈴》(北縣中和:印刻出版公司,2004年)。
夏菁:《獨行集》(台北:秀威資訊公司,2010年)。
夏菁:《摺扇── 一首自傳式抒情長詩》(台北:秀威資訊公司,2010年)。

覃子豪:
覃子豪:《海洋詩抄》(台北:新詩週刊社,1953年 4月初版)。
覃子豪:《向日葵》(台北:藍星詩社,1955年9月初版)。
覃子豪:《詩的解剖》(台北:藍星詩社,1958年1月初版)。
覃子豪:《法蘭西詩選》(高雄:大業書店,1958年3月初版)。
覃子豪:《論現代詩》(台北:藍星詩社,1960年11月初版)。
覃子豪:《詩的解剖》(台北:藍星詩社,1961年3月再版)。
覃子豪:《畫廊》(台北:藍星詩社,1962年4月)。
覃子豪:《覃子豪全集Ⅰ》(台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5年詩人節)。
覃子豪:《覃子豪全集Ⅱ》(台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8年詩人節)。
覃子豪:《世界名詩欣賞》(台中:普天出版社,1969年6月)。
覃子豪:《覃子豪全集Ⅲ》(台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74年雙十節)。
覃子豪:《詩的表現方法》(台中:曾文出版社,1977年7月)。
覃子豪:《覃子豪詩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4年8月)。
覃子豪著,彭邦楨編選:《覃子豪詩選》(香港:文藝風出版社,1987年3月)。
向明、劉正偉編:《新詩播種者──覃子豪詩文選》(台北:爾雅出版社,2005年10月10日)。
劉正偉編:《台灣詩人選集1‧覃子豪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12月)。

鄧禹平:
鄧禹平:《藍色小夜曲》(台北:野風出版社,1951年7月)。
鄧禹平:《我存在,因為歌,因為愛》(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7年9月)。

鍾鼎文:
鍾鼎文:《三年》(安徽:安徽省文化委員會,1940年初版)。
鍾鼎文:《行吟者》(台北:台灣詩壇雜誌社,1951年)。
鍾鼎文:《山河詩抄》(台北:正中書局,1956年1月)。
鍾鼎文:《白色的花束》(台北:藍星詩社,1957年6月初版)。
鍾鼎文:《國旗頌》(台北:中央日報社,1962年)。
鍾鼎文:《雨季》(台中:台灣省新聞處,1967年)。

(二)、主要成員:

方莘:
方莘:《膜拜》(台北:現代文學社,1963年2月)。

王憲陽:
王憲陽:《走索者》(台北:藍星詩社,1962年)。
王憲陽:《千燈》(台北:作品雜誌社,1970年)。
王憲陽:《愛心集》(台北:林白出版社,1978年)。
王憲陽:《紅塵塵紅》(台北:林白出版社,1992年)。
王憲陽:《千禧詩集》(北縣淡水:藍星詩學,2000年)。
王憲陽:《六本詩》(台北:唐山出版社,2009年)。

向明:
向明:《雨天書》(台北:藍星詩社,1959年6月)。
向明、彭捷、楚風、鄭林、蜀弓:《五弦琴》(台北:藍星詩社,1967年10月)。
向明:《狼煙》(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69年11月)。
向明:《青春的臉》(台北:九歌出版社,1982年12月)。
向明:《水的回想》(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1月)。
向明:《隨身的糾纒》(台北:爾雅出版社,1994年3月)。
向明:《向明.世紀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2000年4月)。

吳望堯:
吳望堯:《靈魂之歌》(台北:良友出版社,1955年6月)。
吳望堯:《玫瑰城》(台北:藍星詩社,1958年5月)。
吳望堯:《地平線》(台北:藍星詩社,1958年5月)。
吳望堯:《吳望堯自選集》(台北:黎明圖書公司,1979年)。
吳望堯(巴雷)著,希孟編:《巴雷詩集》(台北:天衛文化公司,2000年)。

周夢蝶:
周夢蝶:《孤獨國》(台北:藍星詩社,1959年4月)。
周夢蝶:《還魂草》(台北:文星書店,1965年7月)。
周夢蝶:《還魂草》(台北:領導出版社,1977年1月)。
周夢蝶:《世紀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2000年4月)。
周夢蝶:《約會》(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7月)。
周夢蝶:《十三朵白菊花》(台北:洪範書局,2002年7月)。
曾進豐編:《周夢蝶‧世紀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2000年4月)。
曾進豐編:《台灣詩人選集6‧周夢蝶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12月)。

曹介直:
曹介直:《第五季》(台北:爾雅出版社,2009年月)。

張健:
張健:《鞦韆上的假期》(台北:藍星詩社,1959年))。
張健:《春安‧大地》(台北:藍星詩社,1966年)。
張健:《哭與笑》(台北:水牛出版社,1967年)。
張健:《畫中的霧季》(台北:水牛出版社,1968年)。
張健:《神秘與得意》(台北:水牛出版社,1968年)。
張健:《春風與寒泉》(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8年)。
張健:《聖誕紅》(台北:藍星詩社,1971年)。
張健:《四季人》(台北:藍星詩社,1973年)。
張健:《陽光與雨露》(台北:國家書店,1975年)。
張健:《兩隻皮球》(台北:皇冠出版社,1976年)。
張健:《白色的紫蘇》(台北:天華出版社1978年)。
張健:《水晶國》(台北:藍星詩社,1981年)。
張健:《藍眼睛》(台北:藍星詩社,1982年)。
張健:《雨花台》(台北:藍星詩社,1982年)。
張健:《早晨的夢境》(台北:九歌出版社,1982年)。
張健:《張健詩選》(台北:台灣商務書店,1984年)。
張健:《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
張健:《青色山脈》(台北:藍星詩社,1997年)。
張健:《永恆的陽光》(台北:藍星詩社,2001年)。
張健:《張健短詩選》(中英對照)(香港:銀河出版社,2002年)。

黃用:
黃用:《無果花》(台北:藍星詩社,1959年12月)。

敻虹:
敻虹:《金蛹》(台北:大地出版社,1968年)。
敻虹:《敻虹詩集》(台北:大地出版社,1981年12月3版)。
敻虹:《紅珊瑚》(台北:大地出版社,1988年1月)。
敻虹:《稻草人》(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4月)。
敻虹:《觀音菩薩摩訶薩》(台北:大地出版社,1997年10月)。
敻虹:《向寧靜的心河出航》(高雄:佛光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8月)。
敻虹:《愛結》(台北:大地出版社,2000年12月2版1刷)。
莫渝編:《台灣詩人選集29‧敻虹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9年7月)。

蓉子:
蓉子:《青鳥集》(台北:中興文學出版社,1953年11月),(台北:爾雅出版社,1982年11月)。
蓉子:《七月的南方》(台北:藍星詩社,1961年12月)。
蓉子:《蓉子詩抄》台北:藍星詩社,1965年5月)。
蓉子:《童話城》(台北:台灣書局,1967年4月)。
蓉子、羅門:《日月集》(美亞出版社,1969年6月)(英文詩選)。
蓉子:《維納麗沙組曲》(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69年11月)。
蓉子:《橫笛與豎琴的响午》(台北:三民書局,1974年1月)。
蓉子:《天堂鳥》(台北:道聲出版社,1977年12月)。
蓉子:《蓉子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8年5月)。
蓉子:《雪是我的童年》(台北:乾隆圖書公司,1978年9月)。
蓉子:《這一站不到神話》(台北:大地出版社,1986年9月)。
蓉子、羅門:《羅門‧蓉子短詩精選》(殿堂出版社,1988年9月)。
蓉子:《只要我們有根》(文經出版社,1989年9月)。
蓉子:《青少年詩國之旅》(業強出版社,1990年10月)。
蓉子、羅門:《太陽與月亮》(廣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3月)。
蓉子:《蓉子詩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93年7月)。
蓉子:《千曲之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4月) (詩選)。
蓉子:《蓉子詩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4月)。
蓉子:《黑海上的晨曦》(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9月)。
蓉子:《水流花放》(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1998年5月)。
蓉子:《眾樹歌唱──蓉子人文山水詩粹》(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6月)。
吳達芸編:《台灣詩人選集11‧蓉子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12月)。

羅門:
羅門:《曙光》(台北:藍星詩社,1958年5月)。
羅門:《第九日的底流 》(台北:藍星詩社,1963年5月)。
羅門:《死亡之塔(台北:藍星詩社,1969年6月)。
羅門、蓉子:《日月集》(台北:美亞出版社,1969年6月)。(英文詩選)
羅門:《隱形的椅子》(抽頁裝訂本,1976年)。
羅門:《日月的形蹤》(抽頁裝訂本,1976年)。
羅門:《羅門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1年)。
羅門:《曠野》(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4年)。
羅門:《羅門詩選》(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
羅門:《整個世界停止呼吸在起線上》(台北:光復書局,1988年4月)。
羅門:《有一條永遠的路》(台北:尚書文化出版社,1990年)。
羅門、蓉子:《太陽與月亮》(廣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
羅門:《羅門詩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93年7月)。
羅門:《誰能買下這條天地線》(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2月)。
羅門:《在詩中飛行》(羅門半世紀詩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12月)。羅門:《羅門精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羅門:《全人類都在流浪》(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月)。

二、其他參考詩集:
卞之琳編著:《漢園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3月)。
方旗:《哀歌二三》(自印,1966年)。
方旗:《端午》(自印,1972年)。
方思:《時間》(台北:中興文學出版社,1953年6月1日)。
方思:《夜》(台北:現代詩社,1955年4月)。
王潤華:《人文山水詩集》(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
白萩:《蛾之死》(台北:藍星詩社,1958年12月)。
吳瀛濤:《生活詩集》(台北:台灣英文出版社,1953年9月)。
吳瀛濤:《瀛濤詩集》(自印,1958年6月)。
林曉峰:《揚帆集》(台北:台灣大學詩歌研究社,1953年3月)。
林泠:《林泠詩集》(台北:洪範書店,1982年5月)。
洛夫:《石室之死亡》(台北:創世紀詩雜誌社,1965年1月)。
洛夫:《魔歌》(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4年12月)。
紀弦:《摘星的少年》(台北:現代詩社,1954年5月)。
張默:《紫的邊陲》(高雄:創世紀詩社,1964年)。
陳義芝:《不安的居住》(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2月)。
商禽:《用腳思想》(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88年9月)。
商禽:《夢或者黎明及其他》(台北:書林出版社,1998年1月)。
黃荷生:《觸覺生活》(台北:現代詩社,1956年11月初版)。
梅占魁著、劉正偉編:《梅占魁詩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3月)。
童山:《天山明月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8月)。
瘂弦:《瘂弦詩抄》(香港:國際圖書公司,1959年9月)。
楊喚著,歸人編:《楊喚全集》(台北:洪範書店,1985年5月)。
詹冰:《詹冰詩全集-新詩》(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1年12)。
碧果:《秋‧看這個人》(高雄:創世紀詩社,1959年4月)。
管管:《荒蕪之臉》(台中:普天出版社,1972年1月)。
鄭愁予:《鄭愁予詩集I》(台北,洪範書店1979年9月初版)。
蕭蕭:《詩話禪》(台北:健行出版社,2003年3月)。
羅浪:《羅浪詩文集》(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2年11月)。
曠中玉:《數星的人》,(台北:創世紀詩社,1981年6月)。

三、其他參考詩選集:
上官予編:《十年詩選》(台北:明華書局,1960年5月)。
王幻編:《七人詩選》(台北:葡萄園詩社,1965年9月初版)。
王志健等編:《六十年詩歌選》(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5月初版)。
白萩、陳千武:《亞洲現代詩集》(台北:時報出版社,1982年1月)。
李霜青主編:《中國新詩之葩》(台北:元杰書局,1965年5月4日)。
李瑞騰編:《我們一路吹鼓吹──台灣詩學季刊同仁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2007年12月)。
林瑞明選編:《國民文選:現代詩卷Ⅲ》(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5年 2月)。
周良沛編序:《中國新詩庫‧七集》(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1月)。
馬悅然、奚密、向陽主編:《二十世紀台灣詩選》(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8月)。
張默、洛夫編:《中國新詩選輯》(高雄:創世紀詩刊社,1956年1月)。
張默、洛夫、瘂弦編:《六十年代詩選》(高雄:大業書店,1961年1月)。
張默、瘂弦編:《中國現代詩選》(高雄:大業書店,1967年2月)。
張默、張漢良、辛鬱'、菩提、管管編:《當代十大詩人選集》(台北:源成出版社,1977年7月)。
張默:《感月吟風多少事──現代百家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2年9月)。
張默編:《小詩選讀》(台北:爾雅出版社,1987年5月10日)。
張默、蕭蕭編:《現代詩三百首》(上)(下)(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9月)。
張健、羅門編:《星空無限藍》(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6月10日)。
瘂弦、張默、蕭蕭編:《天下詩選I:1923-1999台灣》(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1999年9月)。
鍾肇政編:《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10-新詩集》(北縣:文壇社,1965年10月)。

四、相關參考詩史:
王志健:《現代中國詩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舘,1975年)。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北縣板橋:駱駝出版社,1987年)。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7月)。
古遠清:《台灣當代新詩史》(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1月)。
張雙英:《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6年8月)。


貳、其他參考書目:

丁旭輝:《台灣現代詩圖像技巧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2年12月)。
文訊雜誌社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年)。
王潤華:《華文後殖民文學 : 本土多元文化的思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王潤華:《跨界跨國文學解讀》(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
王光明:《現代漢詩的百年演變》(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new window
仇小屏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下)(台北:萬卷樓出版,2000年2月)。new window
白萩:《現代詩散論》(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
白靈:《一首詩的誕生》(台北:九歌出版社,1991年12月)。
古遠清:《當今台灣文學風貌》(江西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11月)。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編著:《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北縣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年)。
向明:《走在詩國邊緣》(台北:爾雅出版社,2002年11月)。
向明:《詩來詩往》(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6月)。
向明:《三情隨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4年7月)。
向明:《陽光顆粒》(台北:爾雅出版社,2004年12月)。
向明:《我為詩狂》(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1月)。
向明:《詩中天地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3月)。
向陽、須文蔚主編:《報導文學讀本》(台北:二魚文化公司,2002年8月)。
朱光潛:《詩論》(台北:德華出版社,1981年1月)。
邱言曦:《言曦五論》(自印:青雲書店代理,1965年4月)。
余光中:《井然有序》(台北:九歌出版社1996年10月)。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沈謙:《修辭方法析論》(台北:宏翰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3月)。
沈謙、段昌國、鄭基良編著:《人文學概論》(北縣:國立空中大學,1994年8月)。
沈謙編著:《修辭學》(北縣:國立空中大學,2000年)。
沈奇:《台灣詩人散論》(台北:爾雅出版社,1996年11月)。
李瑞騰:《詩的詮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2年6月)。
李瑞騰:《新詩學》(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3月)。
李瑞騰:《台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李敏勇:《戰後台灣文學反思》(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4年)。
李魁賢:《詩的見證》(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6月)。
李漢偉:《台灣新詩的三種關懷》(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10月)。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台北:萬卷樓,2002年5月)。
李若鶯:《現代詩修辭運用析探》(台南:火鳥出版社,2002年2月)。
李魁賢:《弄斧集》,《李魁賢文集第三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年)。
李翠瑛:《細讀新詩的掌紋》(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3月)。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北縣:新地文化公司,1995年)。
林鍾隆:《現代詩的解說與評論》(彰化:現代潮出版社,1972年1月)。
林燿德:《一九四九年以後》(台北:爾雅出版社,1986年月12月)。
林燿德:《羅門論》(台北:師大書苑,1991年1月)。
林亨泰編著:《台灣詩史「銀鈴會」論文集》(彰化:磺溪文化學會,1995年6月10日)。
林央敏:《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3月)。
林淑貞:《詩話論風格》(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7月)。new window
林明德編:《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6月)。
林慶彰:《學術論文寫作指引》(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9月)。
林淇瀁:《長廊與地圖:台灣新詩風潮簡史》(台北:向陽工坊,2002年10月)。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北縣:鷹漢文化公司,2004年6月)。new window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5年6月)。
孟樊:《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4)新詩批評卷》(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9月)。
孟樊:《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3年1月)。new window
周伯乃:《現代詩欣賞》(台北:三民書局,1974年12月)。
周偉民、唐玲玲合著:《日月的雙軌──羅門、蓉子創作世界評介》(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2月)。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後殖民、後現代與文學史》(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年)。
洪淑苓:《現代新版圖》(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4年9月)。
紀弦:《新詩論集》(高雄:大業書店,1956年10月)。
紀弦:《紀弦論現代詩》(雲林:藍燈出版社,1970年1月)。
洛夫、張默、瘂弦主編:《中國現代詩論選》(高雄:大業書店,1969年3月)。
洛夫:《詩的探險》(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9年6月)。
封德屏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5年4月)。
旅人:《中國新詩論史》(中縣:台中縣文化中心,1991年11月)。
唐文標:《唐文標碎雜》(台北:遠景出版社,1976年9月)。
秦賢次編著:《抗戰時期文學史料》(台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7年7月)。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11月)。
馬森:《台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宜蘭:佛光大學出版部,2002年)。
馬秀蘭、吳德邦編著:《統計學:以Microsoft Excel為例》(北縣中和:新文京出版公司,1999年9月10日出版,2005年8月5日)。
夏祖焯:《近代外國文學思潮》(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1月)。
高準:《中國新詩風格發展論》(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73年)。
陳千武:《現代詩淺說》(台中:學人文化公司,1980年8月)。
陳玉玲:《台灣文學的國度──女性、本土、反殖民論述》(台北:博揚文化公司,2000年)。
陳芳明:《詩與現實》(台北:洪範書店,1983年)。
陳信元:《從台灣看大陸當代文學》(台北:業強出版社,1989年7月)。
陳明台:《台灣文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4月)。
陳鵬翔:《主題學理論與實踐》(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5月)。
陳義芝:《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3月)。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20 世紀文學史專題Ⅰ──文學思潮與論戰》(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9月)。
張健:《中國現代詩》(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84年)。
張漢良:《現代詩論衡》(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77年6月)。
張漢良、蕭蕭編:《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篇》(台北:故鄉出版社,1979年11月)。new window
張漢良‧鄭明娳‧蔡源煌‧林燿德等箸:《門羅天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2月)。
張艾弓:《羅門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1月20日)。
張默:《現代詩人書簡集》(台中:普天出版社,1969年12月)。
張默:《台灣現代詩編目》(台北:爾雅出版社,1992年5月)。
張默:《台灣現代詩筆記》(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許世旭:《新詩論》(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8月)。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現代詩三十年展覽目錄》(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4年10月6日)。
麥穗:《詩空的雲煙》(北縣:詩藝文出版社,1998年5月)。
彭瑞金:《文學評論百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8月)。
須文蔚:《台灣文學傳播論──以作家、評論者與文學社群為核心》(台北:二魚文化,2009年4月)。
須文蔚:《台灣數位文學論》(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4月)。
黃維樑編著:《火浴的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9
年10月)。
黃維樑:《中國詩學縱橫論》(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四版)。
黃維樑編著:《璀璨的五彩筆──余光中作品評論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
年10月)。
黃維樑:《中國現代文學導讀》(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4年)。
黃維樑:《文化英雄拜會記:錢鍾書、夏志清、余光中的作品與生活》(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
黃維樑:《期待文學強人──大陸台灣香港文學評論集》(香港:當代文藝出版社,2004年8月)。
黃維樑:《新詩的藝術》(江西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6月)。
黃維樑:《迎接華年》(香港:文思出版社,2011年2月)。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10月)。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7年)。
舒蘭編著:《抗戰時期的新詩作家和作品》(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渡也:《新詩補給站》(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2月)。
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6月再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1年9月)。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0年1月)。
楊昌年:《現代詩的創作與欣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9月)。
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
研究》(台北:洪葉出版社,1995年)。
楊松年、楊宗翰編:《跨國界詩想:世華新詩評析》(台北:唐山出版社,2003年12月)。
莫渝:《走在文學邊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舘,1981年8月)。
莫渝、王幼華:《苗栗縣文學史》(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1月)。
落蒂:《詩的播種者》(台北:爾雅出版社:2003年2月20日)。
瘂弦:《中國新詩研究》(台北:洪範書店,1981年1月)。
瘂弦編:《創世紀四十年評論選》(台北:創世紀詩雜誌社,1994年9月)。
趙知悌編著:《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年12月)。
趙天儀:《台灣文學的週邊──台灣文學與台灣現代詩的對流》(北縣永和:富春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12月)。
趙衛民:《新詩啟蒙》(台北:業強出版社,2003年2月)。
潘麗珠:《現代詩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1997年9月)。
劉登翰:《台灣文學隔海觀》(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5年3月)。
劉兆祐:《治學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9月)。
劉正偉:《覃子豪詩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3月)。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4年7月)。
樂黛雲、葉朗、倪培耕主編:《世界詩學大辭典》(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3
年1月1版)。
應鳳凰、鍾麗慧編:《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4年)。
錢學武:《自足的宇宙──余光中詩題材研究》(香港:香江出版公司,1998年12月)。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94年8月)。
鍾玲:《現代中國繆斯——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蕭蕭:《現代詩入門》(台北:故鄉出版社,1982年2月)。
蕭蕭:《現代詩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4月)。new window
蕭蕭主編:《永遠的青鳥──蓉子詩作評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蕭蕭:《現代詩縱橫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2月)。
蕭蕭:《台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出版社,2004年2月)。
簡恩定、唐翼明、周芬伶、張堂錡編著:《現代文學》,(北縣:國立空中大學,1999年8月)。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4年7月)。
顏崑陽編著:《月是故鄉明》(台北:新自然主義公司,2000年5月)。
羅青:《從徐志摩到余光中》(台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12月)。
羅門:《詩眼看世界》(台北:師大書苑,1989年6月8日初版)。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參、期刊雜誌:

台大詩歌研究社主編:《青潮》第4期(1951年11月)。
紀弦、覃子豪等主編:《新詩週刊》第1期至第94期(台北:自立晚報社,1951年11月5日-1953年9月14日)。
藍星詩社主編:《藍星週刊》第1期至第211期(台北:藍星詩社,1954年6月17日-1958年8月29日)。
藍星詩社主編:《藍星宜蘭分版》第1期至第7期(宜蘭:宜蘭青年月刊社,1957年1月-1957年7月)。
尉天驄、許國衡主編:《筆匯》月刊(詩特輯)革新號第2卷第2期(1960年9月1日)。
紀弦主編:《現代詩》第1期至第45期(台北:現代詩社,1953年2月至1964年2 月)。
張默主編:《創世紀詩刊》第1期至第10期(左營:創世紀詩社,1954年10月10日-1958年4月)。
覃子豪主編:《藍星詩選》第1期至第2期(台北:藍星詩社:1957年8月20日-1957年10月25日)。
文星雜誌編委會主編:《文星》第1期至第98期(台北:文星雜誌社,1957年11月-1965年12月)。
藍星詩頁編委會主編:《藍星詩頁》第1期至第63期(台北:藍星詩社:1958年12月10日-1965年6月10日)。
劉國全主編:《縱橫詩刊》第2、3期(台北:縱橫詩社,1961年5月10日、1961年6月20日)。
羅門、蓉子主編:《藍星年刊》1964年號(台北:藍星詩社,1964年詩人節)。
綠蒂主編:《野火詩刊》第4期(台北:野火詩刊社,1963年3月)。
羅門、蓉子主編:《藍星年刊》1971年號(台北:林白出版社,1971年)。
現代文學編委會主編:《現代文學》第46期(現代詩回顧專號)(台北:現代文學雜誌社,1972年3月)。
朱炎總編輯:《中外文學》月刊第3卷‧第1期(詩專號)(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4年6月1日)。
藍星季刊編委會主編:《藍星季刊》新1號至新12號(台北:藍星詩社,1974年12月15日-1981年1月)。
藍星詩頁編委會主編:《藍星詩頁》雙月刊,第64期至第73期(台北:藍星詩社:1982年10月10日-1984年6月10日)。
羅門、向明主編:《藍星詩刊》第1號至第32號(台北:藍星詩刊雜誌社,1984年10月-1992年7月)。
乾坤詩刊編委會主編:《乾坤詩刊》第1期至第59期(北縣:乾坤詩刊雜誌社,1997年1月-2011年7月)。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藍星詩學》第1期至第24期(1999年3月31日-2007年12月31日)。

肆、中譯外文著作: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年)。
河原功(日)著,莫素微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台北:全華科技圖書公司,2004年3月)。
Aristotle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92年)。new window
Barthes, Roland 著,許薔薔、許綺玲譯:《神話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9月)。
Barker, Chris著,羅世宏等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4年)。
Burger, Peter著,蔡佩君、徐明松譯:《前衛藝術理論》(台北:時報文化公司
,1998年)。
Escarpit, Rober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4年10月16日)。
Foucault, Michel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文化公司,1993年)。
Jauss, Hans Robert著,張廷琛編譯:《接受理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5月)。
Johnson, R.V.著,蔡源煌譯:《美學主義》(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3年5月)。
Eliot, T.S.著,杜國清譯:《艾略特文學評論集》(台北:田園出版社,1969年)。
Wellek, Rene&Austin, Warren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76年)。

伍、論文:

一、期刊論文:
上官予:〈五十年代的新詩〉,《文訊》第9期(1984年3月)。
王鼎鈞:〈我與公論報的一段因緣〉,《聯合報》副刊,(2007年5月10、11日)。
中華文藝月刊編委會編:〈中華文藝函授學校教職員簡歷〉《中華文藝》創刊號,(北縣汐止:中華文藝月刊社,1953年12月1日),頁20-22。
白靈:〈九歌版藍星詩刊的歷史意義〉,《台灣詩學季刊》第3期( 1993年6月),頁119-140。
白靈:〈九歌版《藍星詩刊》的歷史省察──兼談「詩刊的迷思」〉,《藍星詩學》24期(2007年12月31日),頁101-120。
余光中:〈懷夏菁〉,《少年遊》(台北:文星書店,1964年10月),頁121-123。
余光中:〈第十七個誕辰〉,《現代文學》第46 期,(1972年3月),頁11-27。
余光中:〈藍星詩社發展史〉,《藍星詩學》創刊號,(1999年3月31日),頁5-19。
余昭玟:〈《文友通訊》與戰後初期的台灣文壇〉,「2003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2003年12月6日),頁10。new window
李瑞騰:〈有關「詩社與台灣新詩發展的」一些思考〉,《台灣詩學季刊》第29期(1999年12月)。new window
沈奇:《台灣詩人散論》(台北:爾雅出版社,1996年11月)。
向明:〈五○年代現代詩的回顧與省思〉,《藍星詩刊》第15號(1988年4月),頁83-100。
向明:〈我有一個寫詩的弟弟──管窺向陽的詩和人〉《文訊》月刊170期,(1999年12月,頁10-12)。
向明:〈為詩奮起為詩狂〉,《藍星詩學季刊》24期,(2007年12月31日),頁57。
向陽:〈八○年代台灣現代詩風潮試論〉《台灣史料研究》,第9期(1995年),頁98~118。
林亨泰:〈現代派運動與我〉,《現代詩》復刊第20期(1993年7月)。
林淑貞:〈覃子豪在台之詩論及其實踐活動探究〉,《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4期(1991年11月),頁34-57。
洛夫:〈天狼星論〉(現代文學)第9期(1961年7月),頁77-92。
侯作珍:〈藍星詩社對現代詩發展的貢獻──以五o年代三次論戰為探討中心〉, 《文學新鑰創刊號》(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2003年7月),頁51-72。new window
夏菁:〈早年的藍星──重刊〈藍星憶往〉〉,《藍星詩學季刊》24期,(2007年12月31日),頁23。
翁文嫻:〈誰能於雪中取火——與周夢蝶對談〉《台灣詩學季刊》第10期,(1995年3月)。
張默:〈獨留青塚向黃昏──試評覃子豪的《畫廊》〉,《飛驣的象徵》(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6年9月10日),頁122-128。
張健:〈藍星詩人的成就〉,《兩岸詩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詩歌藝術學會,1998年9月26日)。
張作錦:〈懷念一位副刊新時代的「先行者」〉,《聯合報》副刊,(2009年5月21日)。
陳鵬翔:〈論羅門的詩歌理論〉,《羅門、蓉子文學世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new window
陳秀美:〈五O年代的穆中南與文壇〉,《空大人文學報》第11期(北縣蘆洲: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2002年12月)。new window
陳義芝:〈覃子豪與象徵主義〉,《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3月10日),頁65-81。
梅家玲:〈性別vs家國:五O年代的台灣小說──以《文藝創作》與文獎會得獎小說為例〉,《台大文史哲學報》第55期(2001年11月),頁31-76。new window
覃子豪:〈論詩的批評〉,《筆匯》革新號2卷5期(1960年12月5日),頁14-16。
莊紫蓉:〈探索者、奉獻者──鍾肇政專訪(一)〉《台灣文藝》163、164期合刊本(1998年8月)。
楊宗翰:〈鍛接期台灣新詩史〉,《台灣詩學》第5號(2005年6月)。
楊宗翰:〈台灣新詩史:書寫的構圖〉《創世紀季刊》,140、141期合輯(2004年10月),頁111-117。
劉裘蒂:〈論余光中詩風的演變〉《文訊》第25期(1986年8月),頁128-150。
劉正偉:〈仁者的風範──前輩詩人鍾鼎文先生側寫〉,《乾坤詩刊》42期(2007年夏季號),頁10-12。
劉正偉:〈《鄭愁予詩集I》之山嶽詩析論〉,《育達學院學報》第16期,(2008年8月),頁1-20。
鄭明娳:〈中國新詩一甲子〉,《自立晚報‧自立副刊》第10版(1986年6月14日)。
鄭明娳:〈當代台灣文藝政策現象〉,《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8月),頁185-220。
鄭愁予:〈中國詩內的自然是人文思維的歸依〉,(台北:第23屆世界詩人大會講稿,2003年)。
隱地:〈懷念古橋〉,《聯合報》第7版副刊,(2007年5月4日)。
謝輝煌:〈試窺向明的新詩話〉《儒家美學的躬行者──向明詩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年12月),頁279-289。

二、學位論文:
李麗玲:《五0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何雅雯:《孤獨詩學:藍星詩人群的自我書寫》(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9年)。new window
阮美慧:《笠詩社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
林于弘:《解嚴後台灣新詩現象析論(1987-200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1月)。
胡月花:《周夢蝶及其詩作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侯作珍:《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台北:文化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2年1月)。new window
陳大為:《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1980-1999)》(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new window
陳全得:《台灣《現代詩》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陳義芝:《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析論》(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5年)。new window
陳瀅州:《七0年代以降現代詩論戰之話語運作》(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陳政彥:《戰後台灣現代詩論戰史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文學所博士論文, 2007年)。new window
陳文成:《台灣現代詩的政治書寫》(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1月)。new window
張金牆:《台灣文藝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1997年6月)。

黃玉蘭:《台灣五0年代長篇小說的禁制與想像──以文化清潔運動與禁書為探討主軸》(台北師範學院台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曾進豐:《周夢蝶詩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曾香綾:《余光中詩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廖祥荏:《鄭愁予詩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年)。
鄭慧如:《現代詩的古典觀照》(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4年6 月)。
劉正忠:《軍旅詩人的異端性格──以五、六十年代的洛夫、商禽、瘂弦為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1月)。new window
蔡明諺:《龍族詩刊研究──兼論七○年代台灣現代詩論戰》(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蔡明諺:《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詩的淵源與發展》(桃園: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new window
解昆樺:《論台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與推移:以創世紀、笠詩社為觀察核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戴寶珠:《『笠詩社』詩作集團性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陸、網路資源:

《白靈文學船》:http://www.cc.ntut.edu.tw/~thchuang/index2.htm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台灣網路詩人部落格聯盟》:http://blog.yam.com/taiwan_poem/
《台灣文學傳播研究室》:http://tea.ntue.edu.tw/~xiangyang/chiyang/newb.htm
《向陽工坊》:http://myweb.hinet.net/home2/hylim/news.htm
《詩路: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http://dcc.ndhu.edu.tw/poemblog/
《當代文學史料影像系統》:http://readopac.ncl.edu.tw/html/frame11.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