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旅美作家之留學生小說及移民小說研究(1960~1999)
作者:蔡雅薰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a-Hsun Tsai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何淑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旅美作家留學生小說移民小說現代文學華文文學臺灣文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2)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1
「留學生小說」及「移民小說」是台灣當代文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但卻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也缺乏系統的研究。從近代到五四時期,留學生前往西方尋求救國真理,到六○年代台灣作家筆下的「留學生文學」,偏重倫理層面的中西文化衝突,再到近來移民華人著重政經層面文化衝突的描寫,留學生文學感應著不同時期中國人的中心課題,呈現了一條因時代而變遷的軌跡。本文擬從六○年代開始,在台灣文壇出現的「留學生文學」現象,以「小說」為主,針對台灣「旅居美國」的留學生文學作一考察,推及七○年代後期的發展演變,作一結晶性的記錄;同時,繼續探勘台灣留學生小說在八○年代消褪的原因,及其如何過渡到移民小說。九○年代旅美的移民小說也在台灣文壇大放異彩,小說對台灣社會的轉型與美國社會風貌的捕捉,使移民小說有更高於早期留學生文學層次的塑造和展現。總之,從六○年代的台灣留學生小說到現今仍然活躍的移民小說,實有清晰脈絡可尋,留學生文學像台灣當代文學史上一脈強勁清流,經過時空的匯聚轉化,移民文學的滾滾江河已然成長。
重要參考書目
一、專著書目
于潤琦主編《清末民初小說書系‧社會卷》上、下冊,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7。
于潤琦主編《清末民初小說書系‧警世卷》,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7。
王文華《寂寞芳心俱樂部》(短篇):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1,7。
王文華《天使寶貝》(短篇):臺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1992,11。
王文華《舊金山下雨了》(中篇):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9。
王智弘《一個臺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臺北:健行文化出版社,1995,1。
王智弘《菜鳥醫生上前線》,臺北:健行文化出版社,1999。
《中國近代小說全集》第一輯《晚清小說全集》,臺北,遠博出版有限公司,1984,3。
水晶《青色的蚱蜢》(短篇):臺北,文星書局,1965。
水晶《鐘》(中篇):臺北,三民書局,1973,2。
古蒙仁編《小說新語》(短篇):臺北,中央日報出版部,1988,6。
古蒙仁編《小說大觀》(短篇):臺北,中央日報出版部,1988,6。
古蒙仁編《海外小品》(短篇):臺北,中央日報出版部,1988,6。
古蒙仁編《浮雲遊子》(短篇):臺北,中央日報出版部,1988,6。
古蒙仁編《人在天涯》(短篇):臺北,中央日報出版部,1988,6。
平路《玉米田之死》(短篇):臺北,聯合報社,1985,8。
平路《樁哥》(中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3。
平路《捕諜人》(長篇):臺北,洪範書店,1992,7(與張系國合著)。
白先勇《謫仙記》(短篇):臺北,文星書店,1967,6。
白先勇《遊園驚夢》(短篇):臺北,仙人掌出版社,1968,10。
白先勇《臺北人》(短篇):臺北,晨鐘出版社,1971,4。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短篇):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76,12。
白先勇《驀然回首》,臺北:爾雅出版社,1978,9。
白先勇《骨灰》(白先勇自選集續編):香港,華漢文化公司,1987,11。
正中書局編審部輯《六十年小說選》第1~3集,臺北:正中書局,1982,11。
台灣查某編著《台灣女生留學手記》,臺北:玉山社,2000,7。
宇文正《貓的年代》(短篇):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5,10。
吉錚《孤雲》(短篇):臺北,文星書店,1967。
吉錚《拾鄉》(長篇):臺北,皇冠出版社,1967。
吉錚《海那邊》(長篇):臺北,文星出版社,1967。
朱秀娟《破落戶的春天》(長篇):臺北,皇冠出版社,1972,2。
朱秀娟《內人在美國》(長篇):臺北,皇冠出版社,1992,7。
李渝《溫州街的故事》(短篇):臺北,洪範書局,1991,9。
李渝《應答的鄉岸》(短篇):臺北,洪範書局,1999,4。
李渝《金絲猿的故事》(短篇):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10。
李黎《最後夜車》(短篇):臺北,洪範書店,1986。
李黎《天堂花鳥》(短篇):臺北,洪範書店,1988,6。
李黎《傾城》(中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10。
李黎《浮世》(短篇):臺北,洪範書店,1991,9。
李黎《袋鼠男人》(長篇):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2,3。
李黎《浮世書簡》(中篇):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3。
李黎《初雪》(短篇):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9。
李歐梵《范柳原懺情錄》(長篇):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5。
於梨華《夢回青河》(長篇):臺北,皇冠出版社,1963。
於梨華《歸》(短篇):臺北,文星書店,1963。
於梨華《也是秋天》(中篇):臺北,文星書店,1964。
於梨華《變》(長篇):臺北,文星書店,1965。
於梨華《雪地上的星星》(短篇):臺北,皇冠出版社,1966。
於梨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長篇):臺北,皇冠出版社,1967。
於梨華《燄》(長篇):臺北,皇冠出版社,1969。
於梨華《白駒集》(長篇):臺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
於梨華《會場現形記》(短篇):臺北,志文出版社,1972。
於梨華《考驗》(長篇):臺北,大地出版社,1974。
於梨華《傅家的兒女們》(長篇):臺北,皇冠出版社,1978;。
於梨華《三人行》(長篇):臺北,皇冠出版社,1980。
於梨華《尋》(短篇):臺北,皇冠出版社,1983。
於梨華《柳家莊上》(短篇):臺北,皇冠出版社,1988。
於梨華《相見歡》(短篇):臺北,皇冠出版社,1989。
於梨華《情盡》(短篇):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9。
於梨華《一個天使的沉淪》(長篇):臺北,九歌出版社,1996,12。
於梨華《屏風後的女人》(中、短篇):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3。
林之平《我要回家─一個小留學生發自內心的吶喊》,臺中:日之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9。
林之平《享受孤獨─一個小留學生的住校日記》,臺中:日之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林太乙《好度有度》(長篇):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12。
孟絲《白亭巷》(短篇):臺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
孟絲《吳淞夜渡》(短篇):臺北,三民書局,1970,11。
孟絲《生日宴》(短篇):臺北,大林出版社,1980,10。
孟絲《楓林坡的日子》(短篇):臺北,中央日報社,1986,6。
阿仁《囝仔兄》(長篇):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89,10。
阿仁《重金屬吉他手》: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3,7。
周腓力《洋飯二吃》(短篇):臺北,爾雅出版社,1987,3。
周腓力《離婚周年慶》(短篇):臺北,希代書版公司,1992。
保真《邢家大少》(短篇):臺北,九歌出版社,1983,10。
紀大偉《膜》(中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6,3。
紀大偉《戀物癖》(短篇):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8,10。
唐德剛《五十年代底塵埃》(短篇):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3。
唐德剛《戰爭與愛情》(上、下冊):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
夏烈《最後的一隻紅頭烏鴉》(短篇):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90,4。
夏烈《夏獵》(長篇):臺北,九歌出版社,1992,5。
夏烈《白門再見》(短篇):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4。
荊棘《荊棘裡的南瓜》(合集):臺北,爾雅出版社,1983,11。
荊棘《異鄉的微笑》(合集):臺北,爾雅出版社,1986,12。
荊棘《蟲及其他》(短篇):臺北,爾雅出版社,1996,11。
章緣《更衣室的女人》(短篇):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7。
章緣《大水之夜》(短篇):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3。
陳若曦《尹縣長》(短篇):臺北,遠景出版社,1976,3。
陳若曦《陳若曦自選集》(短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5。
陳若曦《歸》(長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8。
陳若曦《老人》(短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8,4。
陳若曦《城裡城外》(短篇):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81,9。
陳若曦《突圍》(長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陳若曦《陳若曦小說選》(短篇):北京,廣播出版社,1983。
陳若曦《遠見》(長篇):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84。
陳若曦《二胡》(長篇):高雄,敦理出版社,1985,8。
陳若曦《紙婚》(長篇):臺北,自立報系出版部,1986,9。
陳若曦《貴州女人》(短篇):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6。
陳若曦《陳若曦集》(短篇):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
陳若曦《女兒的家》(短篇):臺北,探索文化公司,1998。
陳若曦《清水嬸回家》(短篇):臺北,駱駝出版社,1999,5。
陳若曦、於梨華、琦君等著《三相逢─海外華文女作家小說選集》(短篇):臺北,爾雅出版社,1993,9。
陳漱意《流浪的猶他》: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1985,10 。
陳漱意《上帝是我們的主宰》: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1996,1。
陳漱意《蝴蝶自由飛》: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1996,1。
黃娟《小貝殼》(短篇):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65,10。
黃娟《冰山下》(短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1。
黃娟《愛莎岡的女孩》(長篇):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68,3。
黃娟《這一代的婚約》(短篇):臺北,水牛出版社,1968,5。
黃娟《世紀的病人》(短篇):臺北,南方出版社,1988,6。
黃娟《邂逅》(短篇):臺北,南方出版社,1988,6。
黃娟《故鄉來的親人》(長篇):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11。
黃娟《山腰的雲》(短篇):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11。
黃娟《黃娟集》(短篇):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12。
黃娟《婚變》(長篇):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5。
黃娟《彼岸的女人》(短篇):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4。
黃娟《啞婚》(短篇):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4。
黃娟《虹虹的世界》(長篇):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4。
黃娟《失落的影子》(短篇):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10。
黃娟《媳婦》(短篇):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11。
黃娟《歷史的腳印》(《楊梅三部曲》第一部):臺北,前衛出版社,2001,1。
曹純《後移民心情─一個陪讀母親的告白》,臺北:旺角出版社,1999,12。
張系國《皮牧師正傳》(長篇):臺北,皇冠出版社,1963。
張系國《地》(短篇):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0,9。
張系國《棋王》(長篇):臺北,言心出版社,1975。
張系國《香蕉船》(短篇):臺北,洪範書店,1976,8。
張系國《昨日之怒》(長篇):臺北,洪範書店,1978,8。
張系國《黃河之水》(長篇):臺北,洪範書店,1979,10。
張系國《遊子魂組曲》(短篇):臺北,洪範書店,1989,5。
張系國《捕諜人》(長篇):臺北,洪範書店,1992,7。
張系國《張系國集》(短篇):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12。
張讓《並不很久以前》(短篇):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8,4。
張讓《我的兩個太太》(短篇):臺北,九歌出版社書局,1991,1。
張讓《不要送我玫瑰花》(短篇):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2。
郭松棻《郭松棻集》(短篇):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
郭松棻《雙月記》(中篇):臺北,前衛出版社,2001,1。
曹又方《美國月亮》(長篇):臺北,洪範出版社,1986。
彭歌《在天之涯》(長篇):高雄,長城出版社,1963,10。
彭歌《從香檳來的》(長篇):臺北,三民書局,1970,6。
彭歌《彭歌自選集》(短篇):臺北,中華書局,1971,12。
喻麗清《紙玫瑰》(短篇):臺北,光啟出版社,1980,7。
喻麗清《喻麗清極短篇》:臺北,爾雅出版社,1988,11。
喻麗清《愛情的花樣》:臺北,爾雅出版社,1991,11。
褚士瑩《吃向日葵的魚》(短篇):臺北,尚書文化出版社,1990,9。
褚士瑩《丼》(短篇):臺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1992,11。
褚士瑩《裸魚》(長篇):臺北,探索文化公司,1995,5。
廖清山《年輪邊緣》(短篇):臺北,名流出版社,1987,9。
裴在美《無可原諒的告白》(短篇):臺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1994,5,
裴在美《小河紀事》(短篇):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1996,4。
裴在美《海在沙漠的彼端》(長篇):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4。
裴在美《疑惑與誘惑》(長篇):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00,11。
鄭慶慈《鄭慶慈自選集》: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80,5。
歐陽子《那長頭髮的女孩》(短篇):臺北,文星書店,1967,6。
歐陽子《秋葉》(短篇):臺北,晨鐘出版社,1971,10。
歐陽子《歐陽子自選集》(合集):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82,7。
劉大任《杜鵑啼血》(短篇):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84,10。
劉大任《浮遊群落》(長篇):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85,6。
劉大任《秋陽似酒》(短篇):臺北,洪範書店,1986,1。
劉大任《劉大任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
劉紹銘(二殘)《浪子》:臺北,聯合報社,1976 。
劉紹銘(二殘)《二殘遊記》(一~七回)(長篇):臺北,四季出版社,1976,1。
劉紹銘(二殘)《二殘遊記》(八~十四回):臺北,洪範書店,1977,2。
劉紹銘(二殘)《二殘遊記》(十五~二十四回)(長篇):臺北,洪範書店,1977,12。
劉紹銘(二殘)《九七香港浪遊記》(長篇):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86,9。
劉紹銘(二殘)《二殘遊記新編》(一~十回):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87,1。
劉紹銘(二殘)《二殘遊記完結編》(十一~二十回):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87,9。
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編印《海內外青年女作家選集》第1-14冊(短篇):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3。
戴文采《哲雁》(短篇):臺北,洪範書局,1989,5。
戴文采《蝴蝶之戀》(短篇):臺北,出版社書局,1991,7。
戴文采《在陌生的城市》:臺北,九歌出版社,1995,12。
聶華苓《失去的金鈴子》(長篇):臺北,學生書局,1960 。
聶華苓《一朵小白花》(短篇):臺北,文星書店,1963。
聶華苓《遣悲懷》:臺北,晨鐘出版社,1970。
聶華苓《桑青與桃紅》(長篇):香港,友聯出版社,1976。
聶華苓《千山外‧水長流》(長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12。
叢甦《白色的網》(短篇):臺北,向日葵出版社,1969,。
叢甦《秋霧》(短篇):臺北,晨鐘出版社,1972,11。
叢甦《想飛》(短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7,7。
叢甦《中國人》(短篇):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78,12。
顧肇森《貓臉的歲月》(短篇):臺北,九歌出版社,1986,3。
顧肇森《月升的聲音》(短篇):臺北,圓神出版社,1989,2。
顧肇森《季節的容顏》(短篇):臺北,東潤出版社,1991,4。
顧肇森《冬日之旅》(短篇):臺北,洪範書店,1994,2。
顧肇森《槍為他說了一切》,臺北,東潤出版社。
二、理論與批評
大衛‧柏納(David Burner)著,許授南譯《60年代》,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7。
文訊雜誌社編印《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1999》,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6。
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1995,10。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著《否想香港》,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7。
王德威《小說中國》,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6。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9。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世界華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10。
公仲主編《世界華文文學概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6。
古繼堂先生《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3。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臺北:傳記文學社,1991,12。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Bill Ashcroft)等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8,6。
令狐萍《金山謠─美國華裔婦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10。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人民外移現況及問題之探討》,臺北:行政院研考會,1989,7。
沈謙《修辭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2000,7。
朱壽桐《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上、下卷,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5
李又寧主編《華族留美史:150年的學習與成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紐約天外出版社,1999,9。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5
李亦園《東南亞華僑的本土運動》,《東南亞華人社會研究》上冊,臺北:正中書局,1985。new window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9。
吳前進《美國華僑華人文化變遷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10。
吳景超《唐人街共生與同化》,筑生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4。
吳劍雄《海外移民與華人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出版,1993,10。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4。
貝爾《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臺北:桂冠出版社,1989。
余秋雨、齊邦媛等著《評論十家》,臺北:爾雅出版社,1993,12。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書局,1995,8。new window
何秀煌、王劍芬合著《異鄉偶書》,臺北:三民書局,1971,8。
何欣《現代歐美文學概述》上、下兩冊,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6,10。
何曉明《百年憂患─知識份子命運與中國現代化進程》,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6。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87,6。
波士頓通訊編輯委員會《留學生的十字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2,6。
阿英《晚清小說史》,臺北:天宇出版社,1988,9。
Ruthanne Lum Mccunn著,金恆煒、張文翊譯《悲涼之旅》,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0,5。
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3。
林水福、焦桐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12。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5。
周敏著,鮑靄斌譯《唐人街─共生與同化》,商務印書館,1995,1。
亞菁《現代文學評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
胡尹強《小說藝術─品性與歷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3。
紀元文主編《第五屆美國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選集:文學篇》,臺北:中研院歐美所,1997,12。
高上秦主編《中國大陸抗議文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79,8。
高上秦主編《現實的邊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75,12。
高宣揚《後現代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10。new window
孫康宜《耶魯‧性別與文化》,臺北:爾雅出版社,2000,1。
夏志清著,劉紹銘編譯《中國現代小說史論》,臺北:傳記文學社,1991,11。
陳向明《旅居者與外國人─留美中國學生跨文化人際交往研究》,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
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12。
陳賢茂主編的《海外華文文學史》(1999),(共四卷),福建:鷺江出版社,1999,8。
陸國俊《美洲華僑史話》,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9。
盛子潮《小說形態學》,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6。
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臺北市,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8。
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合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10。new window
張錯《黃金淚》,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5,6。
張寶琴、邵玉銘、亞弦等編《四十年來的中國文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6。
黃重添《台灣長篇小說史》臺北:稻禾出版社,1992,8。
黃娟《心懷故鄉》,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5,
黃娟《文學與政治之間》,臺北:前衛出版社,1995,4。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85,9。
郭實渝《由台灣前往美國的「小留學生」問題之研究》,臺北:中研院歐美所,1992,7。
麥禮謙《從華僑到華人─二十世紀美國華人社會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2,1。
彥火著《海外華人作家掠影》,香港:三聯書局,1984,2。
黃萬華《文化轉換中的世界華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10。
單德興、何文敬《文化屬性與華裔美國文學》,臺北:中研院歐美所,1994,11。
單德興、何文敬《再現政治與華裔美國文學》,臺北:中研院歐美所,1996,10。
游勝冠《臺灣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7。new window
葉石濤先生《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6,9。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維》,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3。
董乃斌《文化紊流中的文學與文士》,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12。
楊昌年《現代小說》,臺北:三民書局,1997,5。
楊照《文學的原像》,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11。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3。
齊邦媛《千年之淚》,臺北,爾雅出版社,1990。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臺北,爾雅出版社,1998,10。
趙遐秋、馬相武《海外華文文學綜論》,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9。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評論大系3:小說批評》,臺北:正中書局,1998,9。
鄭明娳、林燿德編著《時代之風》,臺北:幼獅文化出版公司,1991,7。
潘亞暾《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現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8。
潘亞暾《海外奇葩─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4,11。
潘亞暾、汪義生著《海外華人文學名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4,9。
劉登翰、黃重添等主編《台灣文學史》(上、下卷),福建1993,1。
劉昌元《盧卡奇及其文哲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12。
閻純德《二十世紀中國女作家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社,2000,1。
龍應台《龍應台評小說》,臺北:爾雅出版社,1987,8。
隱地《隱地看小說》,臺北:大江出版社,1967。
盧卡奇著,楊恆達編譯《小說面面觀》,1997,7
鍾秋《東南亞華文文學論》,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4。
應錦襄、林鐵民、朱水湧著《世界文學格局中的中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1。
Virginia Woolf著,瞿世鏡譯《小說與小說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12。
羅盤《小說創作論》,臺北:東大圖書,1980,2。
饒芃子、費勇著、《本土以外:論邊緣的現代漢語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8,12。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1。
三、學位論文
吉廣輿《孟瑤評傳》,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5。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博士論文,1994。
朱芳玲《論六、七○年代台灣留學生文學的原型》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12。
林燕珠《劉大任小說中的家族國族》,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0,8。
范怡舒《張系國小說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1999,6。
夏誠華《旅美國學人、留美學生對中華民國政治態度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許擇昌《從留學生到美籍華人─以二十世紀中葉台灣留美學生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6。
賴芳滋《民國初期的留日學生與愛國運動》,臺北: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賴惠蘭《清末留美幼童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蕭義玲《臺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博士論文,1998,6。new window
四、期刊論文
丁果在〈華人的第三種文化─海外華人的自我定位〉,楊樹清《天堂之路》,臺北:旺角出版社,1997,1,頁228-231。
方仁念〈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與文壇上留學生隊伍的分化組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生研討會」,1989,2,24。
王永中〈留美學界的保釣運動〉,《人與社會》第6卷第3期,臺北:1978,8,頁24-36。
式謙居士撰寫的〈中國第一位留學生─法顯大師〉,《覺世旬刊》第966期,高雄:1984,頁2-5。
田新彬〈「老蚌生珠」的文壇「新秀」〉周腓力〉,周腓力《洋飯二吃》,臺北:爾雅出版社,1987,3,頁233-248。
朱雙一〈文化衝突:從倫理到政經─旅美華人─“留學生文學”比較論〉,《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廈門:1994,第2期,頁25-30。
沈清松〈從現代到後現代〉,《文學雜誌》第4期,臺北:1993,4,頁4-25。
李瑞騰〈鄉愁的方位‧前言〉,《文訊》第172期,臺北:2000,2,頁30。
呂良弼〈海外文學研究三題〉,《福建論壇》(文史哲版),福州:1991,3,頁47-53。
於梨華〈三十五年後的牟天磊〉,《文訊》第172期,臺北:2000,2,頁38-39。
林安梧〈「我」與「無我」的連續性與斷裂性:華人文化心理的特點〉,臺北:中央研究院「第五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技學術研討會」,2000,12。
林燿德〈從異鄉客到世界人〉,《中縣文藝》第5期,臺中:1991,10,頁25-28。
胡錦媛〈書寫自我-《譚郎的書信》中的書信形式〉,《中外文學》第22卷11期,臺北:1994,4,頁71-96。new window
姚維榮〈談海峽兩岸留學生文學的交匯與融合〉,《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西安:1993,1,頁80-83。
唐德剛〈回憶五十年代來美留學生的文藝活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生研討會」,1989,2,24。
高宗魯〈容閎(1828-1912)與中國幼童留美(1872-1881)〉,李又寧主編《華族留美史:150年的學習與成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紐約天外出版社,1999,9,頁47。
高淑清〈來自異鄉華人的心聲:海外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臺北:中央研究院「第五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技學術研討會」,2000,12。
唐德剛〈書中人語─序劉著「渺渺唐山」〉,劉紹銘譯著《渺渺唐山》,臺北:九歌出版社,1983,1,頁5-40。
凌燕〈旅外文學研討會述略〉,《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文學評論),1993,2,頁153-155。
徐淑卿〈虛擬的真實─文學中的書信〉,《中國時報》,臺北:1996,8,1,第43版。
馬森〈評洋飯二吃〉,《七十三年度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出版社,1988,1,頁21-24。
馬森〈「台灣文學」的中國結與台灣結〉,《聯合文學》第8卷第5期,臺北:頁172-191。
曹仕邦〈釋法顯抑朱士行─誰是中國第一位留學生?〉,《大陸雜誌》第70卷第5期,臺北:1985,5頁195-197。
陳秉華〈台灣留學生經驗:自我統合的改變經驗〉,《教育心理學報》第27期,臺北:1994,6,頁105-139。
陳娟〈於梨華與留學生文學〉,《上海文論》,上海:1991,6,頁51-56。
陳建華〈後現代風月寶鑑:情的見證─讀李歐梵《范柳原懺情錄》〉,李歐梵《范柳原懺情錄》,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5,頁183-198。
張惠娟〈台灣後設小說試論〉,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評論大系3:小說批評》,臺北:正中書局,1998,9。
張殿〈台北人白先勇─訪小說家白先勇〉,《聯合報》,臺北:1999,3,15,第41版。
張讓〈鄉愁的方位〉,《文訊》第172期,臺北:2000,2頁63。
〈陳若曦、張錯─談「海外作家本土化」〉,《文學界》第7期,臺北:1986,5,頁60。
黃光國〈臺灣留學生出國及返國服務之動機〉,《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6期,臺北:1987,8,頁133-167。
黃紅娟〈海外華人女性文學綜論〉,《華僑大學學報》(社科版)泉州:1996,2,81-87。
黃錦樹〈神州:文化鄉愁與內在中國〉,《中外文學》第22卷第2期,臺北:頁129-172。new window
彭瑞金〈鱒魚返鄉的方式-寫在《故鄉來的親人》前面〉,黃娟《故鄉來的親人》,臺北:前衛出版社,頁3-10。
葉石濤〈異地的夢和愛--評黃娟小說集《世紀的病人》、《邂逅》〉,頁11-14。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文星》第109期,臺北:1987,7,頁52-62。
廖咸浩〈複眼觀花、複音歌唱─八十四年短篇小說選的後現代風貌〉,《八十四年度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出版社,1995,頁1-22。
楊明〈聶華苓《桑青與桃紅》─七○年代被副刊腰斬的小說〉,《文訊》第146期,1997,12,頁32-33。
楊學萍〈試論清末留學制度〉,《遼寧大學學報》第128期,遼寧:1994第4期,頁63-79。
趙淑俠〈從留學生文藝談海外知識份子〉,《文訊月刊》第13期,臺北:1984,8,頁147-155。
趙淑俠〈留學生文學的蛻變〉,《文訊》第172期,臺北:2000,2,頁40-42。
賴芳伶〈清末小說《東歐女豪傑》析論〉,《文史學報》第23期,臺中,頁63-79。
鄭美蓮〈中國留學生為何選擇居留美國之研究〉,《東吳政治社會學報》第2期,1978,12,頁137-147。
劉秀美〈試論留外華人題材小說中之「悲情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0期,臺北:1998,6,頁291-304。
劉秀美〈略論留外華人小說中主題意識之轉變〉,《文訊》第172期,臺北:2000,2,頁35-37。
劉登翰〈論台灣移民社會的形成對台灣文學性格的影響〉,《福建論壇》,福州:1991,5,頁29-34,56。
劉源俊〈我所知道的留美學生保釣運動〉,《人與社會》,臺北:第6卷3期,1978,8,頁41-52。
劉開鈴〈女性書信特質:《女英雄們》與《米花拉書簡》〉,《中外文學》第22卷,第11期,臺北:1994,4,頁57-58。new window
謝里法〈從政治邊緣切入的台灣故事〉,黃娟《故鄉來的親人》,臺北:前衛出版社,頁309-320。
謝其濬專訪白先勇〈一個小說家要懂得人性的孤獨〉,《遠見》雜誌第177期,臺北2001,3,頁220-236。
顏子魁〈美援對中華民國經濟發展之影響〉,《問題與研究》第29卷第11期,臺北:1990,8,頁85-98。new window
叢甦〈沙灘的腳印─「留學生文學」與流放意識〉,《文訊》第172期,臺北:2000,2,頁48-51。
聶華苓〈華人心情〉,顧肇森《槍為他說了一切》,臺北,東潤出版社,頁128-129。
簡政珍〈張系國:放逐者的空間〉,《中外文學》第24卷第1期,1995,6,頁20。
簡政珍〈放逐詩學〉,《中外文學》第12卷第6期,頁7。
譚雅倫〈了解與誤解:移民與華裔在創作文學中的互描〉,張錯、陳鵬翔編《文文學史學哲學─施友忠八十壽辰紀念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2,頁201-230。
饒芃子、費勇著〈海外華文文學的中國意識〉,《暨南學報》(哲社版),廣州:1997,1,頁81-8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