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五月與東方 : 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
作者:蕭瓊瑞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1991
出版項:臺北:東大出版社
集叢:滄海美術
ISBN:9571908843
主題關鍵詞:美術
學門:藝術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1) 博士論文(7) 專書(13) 專書論文(6)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0
期刊論文
1.方丹(1998)。訪蕭勤談現代畫。明報,156,28-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林(19881200)。從寫實到新寫實繪畫:大陸當代畫壇趨向之二。藝術家,28(1)=163,86-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一剛(1959)。臺灣新文化運動與大陸。臺灣風物,9(5/6),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秀雄(1977)。戰後臺灣美術發展(亞洲區第四屆美術教育會議報吿)。雄獅美術,21,1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廿世紀社(1951)。一九五〇年臺灣藝壇的回顧與展望。新藝術,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71)。抗戰前之高等教育。革命文獻,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71)。抗戰時期之高等教育。革命文獻,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可人(1973)。臺灣水彩畫壇先師石川欽一郞--兼介其山紫水明集。雄獅美術,26,153-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北辰(1975)。韓湘寧的新寫實。藝術家,5,88-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史文楣(1973)。生活如繪畫,陳慧坤樂在其中。藝術家,55,98-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池田敏雄(1983)。戰敗後日記。臺灣文藝,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昊(1976)。風格的誕生。藝術家,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吳翰書(1980)。從中國現代山水畫的數種觀念看莊喆的繪畫。藝術家,63,146-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元澤(1977)。七〇年代回看抽象水墨畫。雄獅美術,79,85-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仲生(1951)。藝術團體與藝術運動。新藝術,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仲生(1966)。戰後繪畫的新趨向--反傳統的現實回歸。前衞,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鑄晉(19841100)。開拓中國現代畫的新領域:記莊喆畫的發展。雄獅美術,165,123-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杜若洲(1981)。五十年代的奇葩。藝術家,73,88-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吳冠中(1987)。關於林風眠。雄獅美術,201,42-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何政廣(1978)。彭萬墀訪問記。藝術家,32,68-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何政廣(1978)。夏陽訪問記。藝術家,34,96-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何政廣(1978)。霍剛訪問記。藝術家,36,76-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何政廣(1979)。韓湘寧訪問記。藝術家,49,64-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何政廣(1979)。中國前衞繪畫的先驅--李仲生。藝術家,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吳夢非(1959)。「五四」運動前後的美術教育回憶片斷。美術研究,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吳樹人(19761000)。論高等美術教育。藝術學報,20,17-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阮義忠(19730800)。論謝理發的藝術。雄獅美術,30,88-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林玉山(1955)。藝壇話滄桑。臺北文物,3(4),76-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林猖嶽(1978)。踏雪尋梅--女畫家李芳枝尋訪記。藝術家,37,100-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林猖嶽(1984)。臺灣美術運動史。雄獅美術,163-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林熊光(19680200)。臺灣的書畫、工藝。臺灣風物,18(1),56-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姜丹書(1959)。我國五十年來藝術教育史料之一頁。美術研究,195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柏黎(1976)。訪師大美術系主任--張德文教授。雄獅美術,65,120-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索翁(1980)。厦門美專追憶。藝術家,59,158-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高歌(1971)。大地常在--莊結近作的一個文學性看法。雄獅美術,11,18-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秦賢次(19770700)。從浙江兩級師範到杭州一師。東方雜誌,11(1),68-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袁樞真(1970)。三十年畫筆生涯的回憶。中等教育,2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莊申(1978)。對北京美術教育的考察與檢討(一九〇〇--一九四五)。明報,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莊詰(1980)。向第三條路+試探。雄獅美術,114,45-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莊詰(1986)。從現代畫的繪畫性看中國傳統畫。藝術家,133,64-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郭沖石(19860600)。特寫鏡頭看莊喆的畫。藝術家,23(1)=133,117-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郭繼生(1982)。抒情的約象--莊韶近作展觀後。藝術家,84,230-2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陳抱一(1978)。洋畫在中國流傳的過程。藝術家,35,19-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陳英德(19890200)。當代大陸繪畫--過去和近十年簡況。雄獅美術,216,82-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張俊傑(19860600)。全國美術展覽的回顧與前瞻。教育資料集刊,11,679-7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張建隆(19840900)。寄稚拙之美於戲劇人間:李賢文紐約訪關良。雄獅美術,163,56-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張德文(19860600)。近三十年來我國大學院校之美術教育。教育資料集刊,11,67-3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逍遙人(1976)。霍剛的追尋歷程。雄獅美術,70,86-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程延平(1980)。看哪!豐厚蒼濶的大地--試述莊喆二十年的心路歴程。雄獅美術,114,39-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程延平(19810600)。通過東方、五月的足跡--重看中國現代繪畫的幾個問題。雄獅美術,124,116-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黄建中。十年來的中國高等教背。抗戰十年前之中國(一九二七--一九三六),9(82),521-5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雄獅美術社(1978)。從東方畫會談起。雄獅美術,91,62-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趙無極(1959)。趙無極的自白。筆匯,1(3),29-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廖碩白(1988)。懷葉公超先生並爲他說幾句話。傳記文學,3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5)。美術運動座談會。臺北文物,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鄭冰(1981)。美的根源就是愛--訪陳慧坤教授。雄獅美術,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鄭穂影(1983)。從鄕愁中孕育的藝術之花--郭來東的繪畫歷程。藝術家,101,188-1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劉文三(1981)。壇獨行俠--席德進。雄獅美術,129,44-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劉國松(19650400)。「中國現代畫的路」自序。文星,15(6)=90,66-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劉國松(1971)。我個人繪畫發展的軌跡。雄獅美術,5,20-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霍剛(1976)。回顧東方畫會。雄獅美術,63,102-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蕭瓊瑞(1988)。來臺初期的李仲生(1949-1956)。現代美術,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蕭瓊瑞(1988)。來臺初期的李仲生(1949-1956)。現代美術,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蕭瓊瑞(1988)。來臺初期的李仲生(1949-1956)。現代美術,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謝里法(1980)。色彩王國的快樂使者--臺灣油畫家廖繼春的一生。雄獅美術,1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謝里法(1984)。三〇年代上海、東京、臺北的美術關係。雄獅美術,160,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顔娟英(1988)。臺灣早期西洋美術的發展。藝術家,168-1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藝術家雜誌社(1980)。中國民初的美術學校。藝術家,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藝術家雜誌社(1980)。中國民初的美術團體。藝術家,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藝術家雜誌社(1981)。從「東方」與「五月」畫會二十五週年,談臺灣現代艚畫的啟蒙與發展。藝術家,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羅門(19780500)。評介莊喆的繪畫世界。出版與研究,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蘇省行(1955)。臺灣・祖國的文化交流。臺北文物,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鶴田武良(1977)。近代中國繪畫。雄獅美術,82,60-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Li, Chu-tsing(1986)。The Fifth Moon Group of Taiwan。The Register of the Spencer Museum of Art,6(3)。  new window
75.Clark, John(1986)。Problems of Modernity in Chinese painting。Oriental Art,32(3),271。  new window
76.謝里法(1977)。六〇年代臺灣畫壇的墨水趣味。雄獅美術,78,34-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雷田(19770900)。從「臺陽」的歷程談時代樣式。雄獅美術,79,28-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王白淵(1995)。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文物,3(4),16-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蔣動(199106)。生命的苦汁--爲祝福席德進早日康復而作。雄獅美術,124,26-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李乾朗(19810900)。席德進的古建築世界。雄獅美術,127,35-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王秀雄(19860600)。美術教育的功能探討。教育資料集刊,11,1-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奚淞(19810600)。從青春的頌歌到淡遠的山水--談席德進和他的畫。雄獅美術,124,38-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江春浩(19791100)。簞食瓢飮三十年--李仲生在保守的藝術殿堂裏打開了一扇窗子。雄獅美術,105,95-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張俊傑(19860600)。我國美術教育政策發展之探討與展望。教育資料集刊,11,27-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SuUiva, Michael(1970)。Some Possible Sources of European lnfluence on Late Ming and Early Ch’ing Painting。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Painting,595-625。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耀庭(1977)。盛清宮廷繪畫初探(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文星(1983)。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中華書局(1978)。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天一出版社(1973)。上海研究資料續集。臺北重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國出版社(1973)。全國文化機關一覽。臺北:天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85)。劉國松畫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5)。臺灣地區美術發展回顧。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何政廣(1981)。廖繼春油畫集。臺北: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故宮博物院(1977)。晚明變形主義繪畫。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政治作戰學校。政治作戰學校校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1985)。李仲生遺作紀念展。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徐復觀(19820000)。論戰與譯述。台北:志文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時報出版公司(1984)。現代繪畫先驅李仲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莊詰(1966)。現代繪畫散論。臺北:文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郭東榮(1988)。廖繼春與五月畫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英德(1987)。海外看中國大陸藝術。臺北: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景容(1978)。懷念我的老師。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國立歷史博物館(1987)。中華民國當代繪畫。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國立歷史博物館(1987)。中華民國一九八七現代繪畫新貌。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國立臺灣藝術館(1964)。五月畫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國民政府教育部(1932)。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臺北:傳記文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國民政府教育部(1948)。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1958)。藝專三十年專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1952)。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四十一級畢業同學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1953)。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四十二級畢業同學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四十三級畢業同學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臺湾省立師範大學四十五級畢業同學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友通訊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慶祝三十週年校慶美術學系專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黄朝湖(1965)。爲中國現代畫壇辯護。臺北:文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森口多里(1943)。美術五十年史。東京:鱒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虞君質(1962)。藝苑精華錄。臺北:台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楚戈(1968)。視覺生活。臺北: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楚戈(1973)。審美生活。臺北:爾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楊蔚(1968)。爲現代畫搖旗的。臺北:仙人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臺灣省政府(1985)。全省美展四十年回顧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臺灣省通志。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3)。臺北市發展史四。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6)。中國現代繪畫回顧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臺北市立美術館(1988)。一九八八中華民國現代美術新展望。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1946)。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一覽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1947)。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一覽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1950)。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三九級畢業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1955)。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校務槪況簡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1985)。北師四十年。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劉文三(1988)。一九六二--一九七〇年問的廖繼春繪畫之研究。臺北: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蕭瓊瑞(1987)。日據時期臺灣留日美術學生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謝里法(1977)。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Li, Chu-tsing(1969)。Liu, KUO-sung: The Growth of a Modern Chinese Artist。Taipei: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and Museum of History。  new window
48.Apter, David(1965)。The Politics of modernization。Chicago。  new window
49.National Taiwan Arts Center(1967)。Hu chi-chung。Taipei。  new window
50.謝里法(198809)。我的畫家朋友們。臺北: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謝里法(1984)。臺灣出土人物誌。臺北:臺灣文藝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何政廣(1968)。歐美現代美術。臺北:藝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林惺嶽(1987)。臺灣美術風雲40年。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閻麗川(1987)。中國美術史略。臺北:丹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席德進(1982)。席德進書簡--致莊佳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徐復觀、蕭欣義(1980)。徐復觀文錄選粹。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葉維廉(19871200)。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中國現代畫的生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劉國松(1966)。臨摹•寫生•創造。臺北:文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教育部秘書室(1957)。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蘇立文、曾堉、王寶蓮(1985)。中國藝術史。臺北:南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尹雪曼(1975)。中華民國文藝史。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李仲生(19800102)。我在臺北舉行畫展的經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蕭瓊瑞(1987)。美術的歸美術--談謝里法「三十年代臺灣新美術運動的政治檢討」,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里法(19871130)。三十年代臺灣新美術運動的政治檢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文崇一(1985)。臺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臺北中國論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昊(1984)。念李仲生老師談「東方畫會」。現代繪畫先驅李仲生。臺北: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昊(1985)。紀念中國前衞藝術先驅李仲生先生。李仲生遺作紀念展。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昊(1986)。東方畫會與現代藝術。中國現代繪畫回顧展。臺北市立現代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翠萍、吳昊(1984)。東方畫會的研究。中國美術專題研究。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仲生(1983)。中國現代繪畫運動的回顧與展望。中國現代繪畫新展望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仲生(1984)。從世界藝術潮流看中國藝術的創作方向。現代繪畫先驅李仲生。臺北: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國祁(1978)。淸代臺灣社會的轉型。臺灣史研討會「中華民族在臺灣的拓展」紀錄。臺大歷史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何懷碩(1985)。社會變遷與現代中國美術--三十年來中國美術在臺灣發展的回顧與思省。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臺北中國論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玉山(1985)。省展四十年回顧展感言。全省美展四十年回顧展。臺中:臺灣省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莊詰(1979)。三步併一步。我的第一步。臺北: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元茜(19880400)。民初藝術改革的本質:記民初一段特殊的文化史。中國--巴黎早期旅法畫家回顧展專輯。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朋園(1986)。中國現代化所遭遇的困難。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臺北:商務。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黄朝湖(1986)。中國現代繪畫運動的回顧與展望。中國現代繪畫回顧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楊三郎(1985)。回首話省展。全省美展四十年回顧展。臺灣省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61)。文化志。臺北市志稿。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國松(1979)。重回我的紙墨世界。我的第一步。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霍剛(1981)。悼李仲生師。現代繪畫先驅李仲生。臺北: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賴瑛瑛(1988)。臺北類達達(一九六五-一九七〇)。達達與現代藝術。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蕭勤(1983)。給青年藝術工作者的信。藝術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謝里法(1988)。重塑臺灣的心靈。自由時代。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莊喆(1986)。五月畫會之興起及其社會背景。中國現代繪畫回顧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